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

2024-05-15

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精选九篇)

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 篇1

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土地开发整理已经成为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的开发整理主要是为了避免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土地产生的破坏, 消除其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的不利因素。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土地整理的特殊性。

土地整理是土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发展、确保耕地数量的重要措施。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土地整理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土地整理的任务, 对于不同时期的土地开发整理来讲具有不同的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第二, 土地开发整理需要涉及到很多问题, 例如: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地方政府对于土地整理的态度、当地土地的概况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 土地整理需要达到一定的实际效果, 确保土地整理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 土地整理过程的一体性。

虽然土地在开发整理的过程中, 分为许多个不同的整理项目, 一般这些项目都是分开进行的, 但是土地整理最终还是需要向着综合治理的目标前进。土地整理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一体性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土地整理过程中, 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参与, 需要政府、当地居民、林业部门、建筑部门等单位的协调, 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 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 包括许多整理内容, 例如: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等等, 需要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将这些方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 土地整理效益的一致性。

土地整理追求的是多个效益之间的统一, 但是这些效益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具有显著的统一性特征:第一,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是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保护, 因此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在进行整理以后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 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同时得到了保障, 社会效益就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第二, 土地整理过程中, 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 开始注重自己生存的家园、开始学会与环境和平相处, 因此土地整理过程也是多方面效益统一的过程。

(四) 土地整理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土地开发、利用项目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地增长, 因此土地整理具有迫切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土地整理是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 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之比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 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 我们必须要进行土地整理;第二, 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举措。对我国的来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仅需要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 而且需要提高他们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意识和理念,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 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土地的开发整理项目。经过了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已经初具规模, 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表现出其未来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土地开发整理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一直是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主要的发展方向,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制定的规范是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产业化方向主要体现在, 在产业化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使得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能够达到利益最优化, 同时使得项目变得更加自由和灵活。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大多数是由政府推动的, 因此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产业化还需要做出以下努力:第一, 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规划设计, 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是整个项目中最关键的部分, 如果规划得科学合理可以使得各方面都得以协调发展;第二,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使得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除了由政府推动以外, 可以由其他的部门或者是集体进行, 从而能够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市场竞争, 确保利益达到最优化。

(二) 在保证耕地数量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 我国人口众多, 但是可以利用的耕地面积有限,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过程中, 确保耕地面积不会减少, 同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耕地的面积, 并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在确保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 不断研究新的科学技术, 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质量;第二,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 需要优先考虑耕地的特殊性, 对于破坏耕地的行为要进行严格的限制;第三,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 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保护, 保证土地不受污染或者影响, 确保其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 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建立, 确保土地开发整理有序开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 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 涉及到很多关键性的因素, 需要许多部分和人员的协调合作。因此, 为了确保未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能够有序地开展, 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这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根据区域进行划分, 对于国家范围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需要将其划分为比较小的规模, 便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制定总体目标和相应的阶段性目标, 然后针对每个阶段性目标进行详细的规划, 制定其需要完成的工作和截止的时间。

(四) 针对区域性的土地开发整理研究进一步发展。

由于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因此, 急需要科学合理的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论依据, 在这一强烈的需求下,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研究和理论成果将会大批出现, 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当地情况进行相应的开发整理工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能够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

(五) 社会力量会不断加入项目中。

由于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与人民的生活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会不断地加入到土地开发项目中来, 为项目出谋划策。例如:在制定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时, 合理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能够为项目提供更多的宝贵意见;同时,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 不断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能够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质保量地进行, 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

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 篇2

【关键词】MAPGIS系统平台;测绘,优缺点,问题分析

一 、MAPGIS测绘系统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MAPGIS这一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涵盖所谓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指的是自主版权方面将数字集合在一起,进行制图、空间分析、数据管理等功能而形成了大型基础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整合。发展历程:1991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套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开创我国计算机制图新纪元。1992年成立武汉华地图形公司,从事軟件研发、技术创新。1995年研制出微机地理信息系统—MapGIS,MapGIS被评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软件,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1997年在科技部主持的第二次全国GIS软件测评中,MapGIS名列第一,成为国家科委推荐的首选国产GIS软件平台。从1997年至今,在每一年全国GIS软件测评中,MAPGIS大多夺魁。2007年全面参与“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程。2008年MapGIS平台软件为“神舟七号”飞船保驾护航。从诸多事例中可以看出MAPGIS软件的重要性。

二、 MAPGIS在测绘应用中存在的优点

1 对于MAPGIS这一软件平台来讲,其先进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它是地理信息系统服务的总体集合,一般包含:图形编辑的子系统、数字化系统、数字高程模型系统、拓扑结构处理的子系统、专顶属性的定义和管理子系统、地图减边建库的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图像分析子系统、空间分析子系统以及图形输出中用来交换的子系统等一系列相关功能模块所组成的。在这其中,每个系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保持的相互的独立性能,在信息与数据方面的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达到共享这一特点,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信息资料的综合检查与咨询等特点。它独有自己的一系列特点,无论是在它的结构上还是在它的应用上。

2.2对于结构方面来讲,MAPGIS系统应用了关于矢量数据同栅格数据二者相混合的结构,进一步完善了全世界的众多应用这种GIS的地理信息软件系统,其所采用的结构为军事单一数据,另外,它的侧重点是侧重于某一种类的数据。在结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满足不同情况对于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不同方面的相关要求,再加上这样两种数据库在结构方面的信息也可以有效并且方便、快速与相互转换以及准确套和;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它的应用上,这一系统分别是编辑、输入、空间分析、数据库管理与数据输出这样五个基本体系,优点也是各有不同,优点有四个方面的倾向:

(1)输入的手段一般包括扫描仪的输入、GPS输入、数字化仪器的输入等相关功能,这些均是能够接受DBASE与FOXBASE等多种数据库具体数据,并且还能够矫正误差以及错误等。

(2)在进行测绘地图的时候,其中编辑功能也存在一定的优点,能够直观且使用等属性进行动态的定义编辑,这样的编辑功能与多媒体的数据功能都是它的优点,具备了多重数据在结构方面属性综合管理的一系列能力。

(3)关于地图库的管理功能也是它的一个优点。具有较强的GIS地图显示、拼接、漫游、管理以及灵活方便形式的跨图幅的检索能力,能够管理与控制数千幅的地图。

(4)拥有空间分析的特殊性质,并且相关功能齐备,性能稳定,还能够进行三维实体的叠加和拓扑空间查询等一系列功能。

三、 MAPGIS存在的缺点

1 每个事物是没有完美的存在的,MAPGIS就存在其缺点,格式转换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短处。当前GIS有很多大同小异的版本,所采用的数据格式也是不统一的,对于地理数据在组织上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而能够转换的软件之间多能够实现的也是部分的问题,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GIS技术处理的潜力发展。

2 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它的误差。采用不同的软件或介质处理相同数据得出的成果也是不会相同的。比如说,承载原始数据的介质来有三种,包括透明薄膜、纸质以及刻图薄膜。而承载原始数据的是纸质的介质的话所产生的误差情况最严重,其次就是在数据转换过程中变形情况比较轻的透明薄膜介质,而误差最小的也就是刻图薄膜介质,这些都是由于介质的变形大小决定的,但不管怎样,这种误差的情况都是在所难免的。而不同的温度、环境、气候等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差。图形数字化方面的方法有来自两种形式,一种是手扶跟踪的数字化仪形式输入,另一种则是光栅化扫描的矢量化方式正确输入。可是却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点,尤其是认为因素。针对种种缺点,应该进行策略整合,进一步完善我国GIS地理信息系统的进步与发展。

四、 MAPGIS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土地利用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法

1、标准分幅输出时图形与图框分离,不重合同步,出现这个的可能有三种:

1)编辑当前项目时的中央经线填错了,与实际带号不符的话会出现这种情况。

2) 在图形输出设置中,选则了图形数据带有图形代号的复选框(如果系统中的坐标本身就带图形带号,则这一项要选)

3) 在接图表的中央经线出了问题,通过属性库查看一下,看看是填错或者没填。

2、不能按权属进行出图,原因主要是权属一定要有对应的图形,编辑图斑层,权属代码是否正确。

3 汇总后会总是生成一个Dmy开头的文件夹,原因一般是因为在表格输出设置中选择了“编辑目录数据:出表”,这样就会出现这个文件了。

4 有的时候会出现净面积小于等于零的情况,出现错误提示。这个主要是一种逻辑错误,就是系统自带的软件设置问题,出现这一错误一般是由以下4个原因综合造成的:1 操作问题:在查错前没有进行过“图斑边界剪断线的操作”。2 数据问题:主要是属性填写错误。3 设置原因。4 碎图斑,小数位问题.如一个碎图斑面积为0.04亩,保留一位即为0.报错。

5 数据与预处理键点击没有反应的原因是数据的路径太深或者文件命名不规范。

6 怎样设置裁剪输出为大地坐标,在设置中选择拓扑裁减.

7 属性字段的合并的问题,使用建库工具下的|文件内赋值",激活表达式按纽,输入表达式,例如权属代码=权属代码+地类码.使用加号可以将字符号串合并。

8 统计表格中没有扩展地类的数据的原因是表格输出设置中的模板级别没有选择到第四级,不过需要从空间数据库中重新汇总才能出表。

结 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测绘软件也不断更新,现在MapGIS K9已经面世,他具有云服务,微型掌上跳动的中国芯等等优点,在不久的将来MAPGIS软件将占据测绘生产软件中的主导地位,减少更多的缺点,体现出更多的优点。

参考文献

[1]谢家.MAPGIS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测绘地图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1(7).

[2] 朱庆.数码城市GIS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26(1):8~11. [3]黄海燕.论测绘地图的绘制一MAPGIS应用的优缺点分析[J1..2009(4).

浅谈土地整理与资源可持续发展 篇3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由此可见, 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要面对的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问题。在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中, 土地是最基本且最宝贵的资源, 是世代相传的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土地的自然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和无弹性的, 劳动的投入虽可使具有弹性的土地经济供给得以增加, 但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 土地经济供给依然有限。

1 土地整理是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中国拥有占世界1/5的人口, 而它所有的耕地只占全球的1/10。人地关系始终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 要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必须增加土地有效使用面积。历来土地利用有效途径有两条,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一是外延扩展, 提高土地利用率, 即增加已利用面积在土地中的比重;二是内涵挖潜, 增加土地产出率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 (产值) 和服务。用何种方式能兼容上述两条途径所获得效益, 是国家土地管理事业不断探索的问题, 最终寻求出土地整理这条有效举措。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用途, 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等手段,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和改造的活动。土地整理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 为解决用地供需矛盾, 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在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在我国源远流长, 如果追溯历史的话, 可上溯到殷周时代的“井田制”。以后如曹魏时的“屯田”、唐宋时的“均田制”、明清时的“屯田垦荒”及“更名田”等。解放后, 国家进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几次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等, 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土地整理的范畴。通过这些措施的治理, 对加强和巩国家农业的基础地位, 保持粮食的稳产、高产和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当前从各地兴起的土地整理实践证明: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动态平衡要求, 是集约利用, 内部挖潜, 永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好路子。通过土地整理, 可以把“荒” (荒山、荒地、荒滩) 、“废” (工矿企业造成的废弃地) 、“闲” (厂矿机关单位的闲置地) 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实现土地的再度开发利用。

土地整理带给经济和社会的效益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其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农田整理可以增加大量的耕地。由于我国长期对土地的粗放利用, 造成现有耕地和其他土地的“荒”、“废”、“闲”较多, 因而内在潜力很大。据典型调查, 农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5%~10%。按此推算, 全国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约两亿亩, 相当于1990年耕地总数的13.9%。二是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整理, 可以控制城市外延, 减少占用耕地。如河北省邢台市通过旧城改造, 可以使城市建设10年不外扩。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用地面积已达153平方米。如果通过旧城改造, 治理“空心村”, 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容积率等治理措施, 将人均用地逐步降到100平方米, 就能提供建筑用地的需求。

2 做好土地整理的几点举措

2.1 合理组织、科学规划

土地整理是一项政府行为, 由当地政府组织开展, 责成辖区内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土地整理招投标、监督、指导, 整理成果由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采取整体流程政府控制, 具体实施市场运作的方式。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其顺利开展要由农业、林业、水利、电力、财政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因此, 应由政府统一领导, 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形成强有力的土地整理合力, 保障土地整理从规划编制、筹集资金到组织实施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土地整理涉及技术、法律、行政等多个领域, 土地整理规划的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土地整理成果的最大化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因此, 要在土地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土地整理规划, 按照产出高效、公众认可、环境友好、技术可行等标准, 选出可行的规划方案, 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更具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2.2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土地整理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工作是在农村地区, 即所谓的农地整理。虽然土地整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特别是对于农民, 但是真正到土地整理实施时, 却得不到他们的有力支持。像在土地整理中遇到的坟墓迁移、树木砍伐、田间道路宽变窄等问题, 因为涉及一些群众的眼前利益, 他们便贪小利忘大利, 顾个人忘国家, 阻挠土地整理工作的实施。群众对土地整理观念比较淡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到位。因此要加大土地整理工作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作用, 加强群众认识, 形成社会共识。各级政府应召开本辖区村一级领导动员大会, 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大, 能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同时要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或座谈会、讲座等, 进行政策、法规、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培训, 增强大家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3 建立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要想搞好土地整理工作, 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土地整理涉及面广, 业务性强, 要想保证工作高效、高质完成, 就必须不断提高人员队伍业务水平。注重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为土地整理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增加活力, 提升动力。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方法和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 掌握新的应用技术, 提高土地整理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为了使土地整理专业人员和土地整理项目的有机结合, 应当建立土地整理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 举行土地整理规划师资格考试, 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才能承接项目, 参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工作。

2.4 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土地整理施工队伍负责土地整理的实地具体工作。要想保证前沿工作顺利进行, 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后勤服务保障, 做好以下几项服务工作:①权属服务。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前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变更登记, 防止引发权属纠纷。当出现权属纠纷时, 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处, 切实保护土地经营者的权益。②技术服务。为土地整理提供准确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措施, 自始至终做好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保障土地整理的高质量。③法规咨询服务。为土地整理制定和提供配套性的政策、法规, 使土地整理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④信息服务。经常通报本地土地整理的情况和外地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 使土地整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5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土地整理是目前我国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政府资金有限, 国家投入机制尚不完善, 而土地整理是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 资金的落实是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 建立起从上而下的土地整理资金保障体系, 以保证土地整理顺利开展十分重要。目前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有:按新《土地管理法》关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 百分之七十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和“用地单位没有条件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 应缴纳的开垦费, 以及占用基本农田缴纳的造地费和耕地占用税, 都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 的规定。这种资金来源太单一, 必须拓宽筹资渠道。可以组织农民投资、投劳, 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或者通过国内金融部门贷款, 在进行土地整理时, 可根据土地抵押债权较具可靠性, 偿还周期长的特点, 申请土地抵押货款。对于一些大型项目, 有条件的还可以积极引用外资。

2.6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土地整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为其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虽然《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土地整理都有所提及, 但概括性强, 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常遇到一些问题无据可查, 无法可依。应尽快出台《土地整理条例》 (或《土地整理办法》) 、《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等相应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 使土地整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

摘要: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要面临的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问题。土地是资源中的重中之重, 在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搞好土地整理作为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 谈谈几点具体举措。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土地整理

参考文献

[1]严金明.土地调控新定位:人地和谐[J].中国土地, 2008 (1) :34-35.

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 篇4

关键词:土地整理;统筹发展;流转模式;储备战略;承包经营权

一、基于城乡统筹的土地整理运作模式

1.1土地整理内涵的发展。土地整理这是一个问题,更是一种措施。首先,对于土地的境况,不是只有现在才开始进行研讨的,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对土地进行一系列的整理了,但是据专家透漏称,真正的系统的土地整理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的。为什么对于土地,要进行这么复杂的一系列衍变呢!因为早在很远的时候,就有人定下了一个看似偏颇却是事实的结论,说中国人依靠什么生存?答案是:土地。这是事实也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温饱是生存的条件,同样是发展的基础,那么由此来看,土地是应该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土地整理的措施同样也应该作为重中之重的话题。那么对于土地整理内涵的发展来说,它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历程,根据不同程度上的完善及丰富,同时根据每一个时代的具体的问题,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发展。中国的国土面积虽然比较大,但是就其耕地来讲,所占的比例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浪费,被破坏,利用上就已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此利用率低就不言而喻了。有所必要的土地整理,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对于已经存在问题的不争事实,进行相应的措施,根据近一些天国家发改委发出的通知。可以了解到,针对土地整理的实施方针包括:开源,节流,由农转非。因为问题是一个长久以来就存在的实施,所以要解决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在“对症下药”后,相信相应的取得的效果应该也会很好。对于一个复杂而又严重的问题,给予更多的精力及心思,对于一个整体来讲,将会是一个受益匪浅的事情。

1.2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土地的问题可以延伸出很多的方面的内容,那么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土地之间的纽带是什么呢?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大致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讲:首要来说,在生产的方面上,脱离以前陈旧的模式,改变生产的方式,使其与时俱进,达到科学化的模式;在已经解决完温饱问题的基础之上,完善人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不仅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新农村,更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高素质的新农村。,物质基础和精神世界达到双层面的完善,丰富。这样来看,需要一个强大的前提那就是,所提及的土地整理。也许在土地整理和统筹城乡发展之间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如果让土地问题达到一个规模化,有序化的状态,那么在达到统筹城乡发展上,最基本的问题就解除了。很多问题需要综合起来看,然后达到一个带动的作用,针对土地的高效化利用,需要科学化,现代化的辅助,同时这样一来,实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目标。

1.3土地整理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内涵拓展。无论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上还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上,都具有相应的难点。那么作为两个存在的个体,农村和城乡,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不是以任何一个为中心,而是要在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后达到一个综合的效果,使整体都会一个提升和发展。至于土地整理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内涵,没有一个特定的具体的内容,只要本着以人为本,达到提升效果,促进发展,使其土地问题得到解决甚至根除土地问题,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理模式思路

根据中国土地现状的问题,提出了“三化”的整理模式和思路,具体来讲分为:市场化,社会化,综合化。看似笼统实质上却符合事实状况,也是相對来讲比较符合问题的解决的。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或者是方案,都是为了平衡或者解决城乡的发展差距的问题,对于“三农”政策,或者下发的。中央—号。文件,或者“五个统筹”的措施,都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整理的有利措施。

三、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理模式分析

3.1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无论是怎样的一种现实状况,都要有一个自主的环境,所以相对来说给予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就得以更好的实现。土地流转在统筹城乡背景下,进行生态化,经济化的转变,达到创新的新兴模式。针对土地流转问题,对生产力达到一个反作用的效果,促进了—定的科学化生产。

3.2统筹城乡发展情势下重庆土地储备整治战略。在统筹城乡问题上,以及重庆作为试点的土地储备整治战略上,一直存在一个关键点。那么在“五个统筹”中明显被提出。针对不平衡的发展,土地储备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作用。具体来讲包括:弥补土地开发过程中的不平衡,资源短缺,利用效率较低等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所以综合来看,重庆储备战略在统筹城乡发展情势下,则显得尤为关键。

3.3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统筹城乡发展,在资金,资源,技术上进行优化配置,完成一定意义上的保障机制。为了达到优化配置,实现在优化配置中的极致,填补一些农村市场的缺失,解决存在的问题。

3.3.1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市场是具有一定规律的,那么要实现增值效果的最大化,就要进行一些改变,对于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上,对实现增值发展有不言而喻的作用。据了解重庆市在实施此方案下,连续在四十个县区中,达到了经济的“首长”,因为一定条件下,出现的不平衡,在此基础上解决起来,相对就比较简单。

3.3.2创建“地票”制度,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开放政策中,新形势的趋势下有很多的是不可抵挡的新产物,那么对于创建“地票”制度,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来说,就是一个机制上的突变,一个敢于创新的意识流。

土地开发整理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5

1 立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好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 是搞好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朝阳县是农业大县,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制定要强化农业的主体地位, 同时兼顾工业、乡镇建设等需要, 把规划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将重点放在基本农田开发整理上。建设标准化农田, 是土地整理的重要方向, 不仅要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解决“占一补一”的尖锐矛盾, 更要保证耕地的质量, 保证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其次要使宜农未利用土地、荒滩古埂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 新增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 并结合城镇化战略, 认真抓好旧村庄改造和退宅还耕工作;第三要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划定土地整理项目区, 落实重点和示范土地整理项目, 特别是国家和省级重点和示范土地整理项目, 完善土地整理项目库。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要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质量, 保证村镇各项建设用地顺利报批, 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 扩大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渠道

由于体制的原因, 规模可观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被“化整为零”地分散至近20个部门, 各部门分散上项目、撒“胡椒而”做项目, 形成了同样项目重复投资“尔拆我建’、“朝填夕挖”的局面。为此, 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十分必要。首先要通过争取国家、省土地整理专项基金, 配套使用好市、县两级土地整理专项资金, 在“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下, 按各类子项目的原审批渠道、原实施办法进行申报审批, 实现整个项目统一推进, 集中投入。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出让金设立专户作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资金, 各级各类支农资金用于整理后土地建设的配套资金, 力求用最优的资源配置, 取得最大的土地开发整理成效;其次设立以土地资源为载体, 为了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 提高土地利用率,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土地整理基金。动员一部分土地出让金、部分宅基地整理流转升值、部分财政转移支付以及社会资金注入, 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的长效机制;第三要扩大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渠道。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大都由政府发起、政府组织实施和政府组织验收, 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看, 政府更应该在宏观调控下, 运用市场手段, 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土地整理, 减少政府在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初始资金投入。发展农村土地金融,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运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 使土地集中形成规模, 再进行抵押融资, 改善和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水平。

3 改变农村粗放用地习惯, 构建节地型村镇模式

土地开发整理的核心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改变村镇粗放用地习惯, 规范村庄建设行为, 构建节地型村镇模式。第一要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 把农民安置纳入村镇规划, 将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分离, 农民建房采取由村统一规划建设, 集约利用生活安置用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促进农用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第二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 通过合理规划,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推进村庄整治改造、退宅还耕和合村并院工作, 有效解决村庄布点散乱问题, 做好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 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 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 把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第三要深入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 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进入城镇, 促进人口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土地向空间拓展, 确立“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 推进空间、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乡一体化, 实现耕地增加、城镇规模增加、农村居民点减少和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的“双增一减一提升”;第四, 将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的优质高产良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占一补一”的增减挂钩政策, 解决城市建设用地计划不足的矛盾。

当前, 我县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 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 才能缓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缺的矛盾,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合理用地;才能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补充耕地, 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才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翠丰.辽宁省土地整理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 .

[2]李长江, 王国丽, 刘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管理观察, 2009 (14) .

推动农村发展规模经营的土地整理 篇6

土地整理作为解决土地细碎问题、实现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和土地制度改革措施,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4]。在我国, 土地整理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措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的欢迎,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新国策的强力支持下, 中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也为今后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是, 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仍存在问题, 妨碍了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对策, 对于在新形势下通过土地整理工作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引导农业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受整理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因素的影响较大。通过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 项目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增加了耕地面积, 提高了农田质量。但是, 由于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起步较晚, 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大量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解决。山东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处于黄河入海口, 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省份。同时, 山东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全省东西发展差异较大。因此, 对山东的土地整理项目做出调查, 具有典型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山东土地整理项目的调查, 发现土地整理项目存在的问题, 这将有助于今后`土地整理的模式调整。

1.1 工程设计脱离实际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是指按照相关行业技术标准 (规范、规程) , 在对土地整理项目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情况、农业结构等基础条件进行实地充分调查、综合研究后, 阐明在给定时间、地点和投资标准内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项目的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 提出作为工程施工依据的设计文件 (包括土建和文本) 的过程。土地整理工程涉及面广, 考虑的综合因素众多, 而当前的设计工作要求必须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参与设计, 完全把最熟悉当地情况的老百姓排除在外。许多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前, 没有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基础设施、施工条件、农民生产、耕作习惯进行深入调查, 甚至没有考虑农民的意见, 为能够通过审批, 把规划做得过于理想化, 导致部分项目设计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 难以发挥工程应有的效益, 部分项目甚至成为一种摆设, 造成资源的浪费。

1.2 缺乏后期维护资金

我国土地整理运行几年来, 国家非常重视项目前期评价和建设管理,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建设管理的制度, 但验收后项目交接、运行管理的办法或制度很少。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 各级财政已投入巨额资金, 但是由于缺少相关制度, 建设形成的工程资产未明确所有人和使用管理责任人, 造成部分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工程受到损坏时, 由于缺乏后期维护资金, 得不到及时的修复, 出现水渠堵塞、树苗枯萎、道路塌陷等现象, 限制了土地整理效益的持久发挥[6]。

1.3 存在地役权的纠纷

所谓地役权, 是指土地上权利人, 为自己使用土地的方便和土地上利用价值的提高, 而经约定的利用他人土地的一种定限物权。在地役权关系中, 恒以存在两块土地为前提, 其中享有地役权的土地, 称为需役地, 供人利用的土地称为供役地。地役权是为了需役地利用的便宜而利用供役地的权利。因此, 供役地上的权利人对供役地的利用总是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 可见地役权是以限制供役地上所有权或利用权权能为内容的定限物权。

土地整理不可避免地打破原有田块的边界, 重新进行规划。土地整理过程中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部分供役地群众的耕地, 而相应的补偿不到位。作为供役地的一方, 就存在着通过对道路、桥涵、沟渠的堵截来维护其利益, 从而对需役地的群众从事田间生产造成不便, 土地整理的成果不仅不能发挥其效应, 还产生了新的纠纷。

1.4 土地整理工作与其它部门的结合程度不够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 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 按照一定的程序, 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 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不充分、混乱现象进行调整、改造、理顺、综合整治的过程,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目前, 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基本上都是以国土部门为主导, 大多数项目从立项、设计、实施都很少与相关规划协调, 也很少与其相关部门沟通, 由于各项目规划的目的不同, 从而导致工程在实施中存在较多的矛盾难以解决。项目在踏勘选址时只是按照县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选取, 甚至个别项目选址的依据是贯彻某些政府领导的旨意, 这样就谈不上项目的科学性和其它规划的衔接性, 甚至出现土地整理项目与其它项目相冲突的现象。

2 引导农村经营体制转变的土地整理新思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历史性决策。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未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整理将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 如何通过土地整理工作引导中国农业走向规模化经营, 进而向产业化时代迈进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为此, 本文结合目前土地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2.1 新增耕地作为发展公用地

目前, 我国各地农村地区对土地整理的新增耕地的处理, 一般都是交给当地村民集体, 由村集体把新增耕地分配给村民。新增耕地最终成为联产承包责任田的一部分, 这种分配方式, 兼顾公平原则, 但却影响了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应通过权属调整, 按照法定程序等质等量置换的原则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协商进行土地调整置换, 使相同权属的土地适当集中, 形成规模, 作为发展公用地,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建立发展公用地可以解决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规模化、产业化的示范作用。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 使发展公用地土地连片、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设施配套, 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从而形成示范作用。逐步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扶持农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②把发展公用地的收入, 作为后期维护资金。通过明确土地整理形成的土地资产和工程资产的使用, 把发展公用地获得收入, 用作整理工程的维修资金, 从而建立维护资金来源的长效机制。③作为调整机动地,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调整机动地, 可以弥补权属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而解决地役权等权属纠纷。同时, 可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的机动调整地, 为更好地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做好铺垫。

2.2 让当地农民参与整理规划的微观设计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生活保障, 农民对其最了解、最关注, 土地整理项目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中应引进公众参与方式, 让农民加入到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

在今后, 土地主管部门, 应加强对从事土地整理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 对规划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设计规划上, 因地制宜, 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 从整体宏观上的规划, 同时向当地群众和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 让当地的农民参与微观范围的设计, 从而使整理的工程更加符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和群众要求。只有让农民亲自参与规划与实施, 才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持续性, 才能真正实现土地整理目标。同时, 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 保证国家资金使用安全。

2.3 统筹资金使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与相关工程规划设计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途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具有丰富的内在联系, 土地平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都应以“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为直接目的, 同时兼顾水土保持。“村容整洁”与道路工程布设应该有机结合在一起, 同时道路工程的完善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 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以群众为主体, 政府和群众共同投资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直接目的。统一规划, 统筹各方资金, 将土地整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使各方资金合理利用, 使各项工程的建设做到高质量高标准, 发挥其最大合力作用。

3 延长承包期限对土地整理工作的影响

延长承包期是完善农民的财产权,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必将对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3.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与交易的绩效分析

就土地产权的稳定性而言, 土地产权不稳定意味着农户的土地投资可能会在将来某一时刻被调整给其他的经营者。尽管说农户会在土地被调整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 但是, 由于对土地投资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而很难使土地补偿与农户的土地投资完全吻合。同时, 地权不稳也会降低农户土地投资的积极性。

就土地产权的可交易性而言, 土地的自由流转具有边际产出拉平效应和交易收益效益。土地自由流转的边际产出拉平效应[7]是指土地的自由流转可以促进土地边际产出较小的农户将土地让给边际产出较高的农户, 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下, 两者的边际产出趋于相等。土地可交易性的提高增加了土地拥有者找到土地需求者的概率, 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投资实现其价值的概率, 由此可提高农民土地投资的积极性[8]。

土地产权的稳定性对农户的长期投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要激发农户对土地的投资的热情, 就必须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减少土地行政调整的次数, 尽可能地延长土地承包期[9]。

3.2 承包期延长有利于土地整理工作开展

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 强化与扩大了农民对于所承包土地拥有的权限, 从而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推动农业集约化生产, 推动农民就业与生存转移, 并在此基础上真正使农民富裕备好了法律与制度上的条件。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物权, 有利于农户对土地的投资, 而土地整理项目, 作为国家对土地的无偿投资, 更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在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 遇到占用老百姓耕地的情况, 需要考虑补偿因素, 进行结合前面提到的对新增耕地的处理办法, 通过权属调整, 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 用整理引导土地规模走向经营。

3.3 通过整理推动土地规模经营

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中心, 通过土地整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延长, 增加了土地的可流转性, 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 在进行耕地质量提高的同时, 结合土地开发复垦, 将区域内的废弃地、建设用地以及一些农村居民点进行统一整理, 促进优质农田的集中连片, 提高优势农田的连片面积, 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创造条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完善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措施,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围绕发展农业优势产业,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优化产业布局, 着力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提高粮食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鼓励、支持其建立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发挥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采取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 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加强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 维护好农户和业主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 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同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 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新形势下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土地承包期的延长, 完善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 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Ray W Archer.Lessons from the PB Selayang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n Medanlndonesia[J].Land Use Policy, 1992 (10) :287-299.

[2]J.castro Coelho, J.PorteIa, P.Aguiar Printo, a Social Ap-proach to Land Consolidation Schemes:A Portuguese CaseStudy:the Valenca Project[J].Land Use Policy, 1996, 13 (2) :129-147.

[3]Rafatel crecente, Carlos Alvarez, Urban Fra.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Gali-cia[J].Land Use Policy, 2002, 19 (2) :135-147.

[4]J Castro Coelho, P Aguiar Printo, L-Mira da.Silva a Sys-tem Approach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Effec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LCPS) :a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AgriculturalSystems, 2001, 68 (3) :179-195.

[5]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顺乎民意, 利国利民[C]//北京: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会议专辑, 2003.

[6]王瑷玲, 赵庚星, 史娟.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5, 7 (4) :45-48.

[7]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1998 (6) :1-10.

[8]T.Besley.Property Right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 103 (5) :903-937.

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 篇7

1 国外土地整理发展情况及特点

土地整理自16世纪中叶起源于德国, 至今欧洲的荷兰、俄罗斯等国通过多年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观国外土地整理历史, 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表1) 。

在德国, 土地整理的任务是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 目的在于改善农业和林业的生产条件与劳动条件, 促进农村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发展和自然平衡的保护。俄罗斯土地整理具有明显的技术延续性, 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组织土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荷兰的土地整理始终坚持使农场和当地居民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协调, 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美化土地景观, 以及建设户外娱乐设施等农村土地多重利用方面加以规划。从国外土地整理的实践, 可以总结出国外土地整理的主要特点:

1.1 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

联邦德国于1953年颁布了第一部《土地整理法》, 1976年修改和颁布了《土地整理法》。1990年原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土地基本法》, 1993年颁布了《俄罗斯土地基本法》。荷兰早在1924年就出台了第一部有关法案, 1985年, 颁布实施《荷兰土地整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土地整理的目的、要求、任务和方法, 并为各国土地整理管理部门确定指导思想和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和保障。

1.2 注重土地的权属调整

在德国, 《土地整理法》中许多章节都提及到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属问题。土地整理立项决定中的权属管理包括明确地产所有者的权益和责任, 确定土地整理范围以及其中地产的临时Á限制, 确定土地整理区的土地权利人, 拟定土地整理计划中的权属规定。而在土地整理期间权属调整包括地产交易、地产的重新规整、地产评估、土地重新分配到等。

1.3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不以牺牲森林的土地面积来增加农地的面积, 十分注重对河流沿岸的土地进行用途调整或征为国有, 并在河流沿岸的土地上种植树木, 形成沿河生态保护系统。土地整理部门还要与当地的自然保护主管机关、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等合作, 提出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兼顾自然保护、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需求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明确要求在土地整理规划中, 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土地景观。土地整理委员会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 也必须征求国家科学委员会关于自然和景观保护的建议。

1.4 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

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是土地整理目标能够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荷兰土地整理项目的提出, 需要拥有项目区内25%以上土地面积的居民同意才被中央土地整理委员会受理;项目区内的居民有权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初步规划进行审查, 并提出自己的各种需要, 这些意见必须由规划人员加以解释, 并反映在以后的土地整理详细规划之中;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需要通过项目区内所有居民的投票决定, 只有拥有项目区内50%以上土地面积的人们投了赞成票, 项目才能开始实施。这种做法使土地整理项目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避免了项目准备和实施的阻力, 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自觉性。

1.5 重视融资研究

在融资机制方面, 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土地所有者和其他团结共同承担;在融资模式方面, 有常规性土地整理融资、简化的土地整理融资、项目土地整理融资、快速土地合并融资、自愿调换土地融资等多种模式。在城市, 土地整理 (包括征购、储备) 的费用, 其资金来源有以各城市为股东的股份合作制城市银行的贷款、中央政府的贷款、商业机构的贷款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农村, 发展农民合作金融制度。

1.6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土地整理后的资料更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并在硬件、软件、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电子速测仪、高精度GPS等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基层测量局, 作为土地整理过程中信息采集的手段, 实现了重要资料数字化。在软件建设方面, 建立了土地整理信息系统 (LE-GIS) , 对各种图形、属性数据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同时实现了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 并通过专线网络传输各种数据, 实现了土地整理完成后各种数据的及时更新和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

2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内涵和原则

2.1 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

一是可以增加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 促进经济发展和耕地减少矛盾的解决。二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三是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四是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进程。

2.2 土地整理的含义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将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进行充分利用, 将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率。目前, 人们对土地整理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理解。狭义的土地整理是指对已利用的土地的整治和改造, 广义的土地整理还包括土地复垦, 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

2.2.1 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得前提下, 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 将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2.2.2土地复垦。土地复垦的含义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 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 使其恢复到可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规划按其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 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 交通、水利等工程压挖地复垦规划, 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2.2.3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 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 土地整理一般为农地整理, 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广义的土地整理的基本特征具有综合性, 土地整理是包含开发和复垦的综合概念, 因为土地整理的核心是挖掘土地利用的潜力。一般意义上的田块归并, 路、沟、渠配套的土地整理是使土地利用更加充分,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主要措施。土地开发是挖掘土地的最大潜力, 土地复垦是对土地利用条件的恢复和改良, 也是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的重要方式。总的来说, 广义的土地整理就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将不合理的用途变为合理用途, 通过不同用途的合理组合, 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2.3 土地开发整理的原则

2.3.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区域的地形地貌、水热条件、土壤土质、耕作制度等的不同, 土地整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

2.3.2 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 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的保障, 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支撑。土地整理后, 就要是实现耕地整体生产能力增强, 农业产量产值增加, 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整理资金投资回报率有保证。同时, 也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的容纳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

虽然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长期来说是一致的, 但短期内却有可能发生冲突, 因此, 土地整理应该立足长远, 做到经济上盈利、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接受, 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和最优化。

2.3.3 系统原则。

土地整理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土地整理的系统特点决定了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必须本着系统原则, 着眼全局, 充分发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使土地整理系统工作效益达到最优。

2.3.4 整体性原则。

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不是一种纯经济行为。土地整理的覆盖面广, 所需资金、人力、物力巨大, 仅凭个人、单位、地方政府的力量很难顺利完成, 而且它还关系着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土地整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的顺利与否, 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因此, 各地方要协调配合, 各环节要综合考虑, 并将土地整理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如何保持土地的持续发展与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阐述了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和基本原则, 为指导我国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地,整理,意义,原则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培训讲义, 2009年11月.

[2]姜勇, 程千等, 从农业补充新思路看农村土地整理模式前景,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年11期.

[3]李娜, 程千等, 土地产权理论在土地可持续利用与水库移民安置中的应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年11期.

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 篇8

1 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内涵

1.1 概念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既包括农用地整理又包括非农用地整理。狭义的土地开发整理,仅指农用地整理。

1.2 土地开发整理内涵

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丰富,层次高。首先,土地开发整理不是简单地对某一地块采取单项的治理措施,而是按照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安排河山、建设美丽家园的一个综合性事业;其次,它不是单纯地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积,而是要提高土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第三,它不是简单地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而是要讲求投入产出,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土地开发整理是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在广度、深度和空间配置方式上提出的新要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的一项新的举措。

新时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定位。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搞好土地开发整理。

2 土地开发整理目的、任务、内容和基本原则

2.1 土地开发整理目的

“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增加农用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2.2 土地开发整理任务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科学预测耕地供求状况,充分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合理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域,安排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有计划的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一是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在挖掘现有土地利用潜力的前提下,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的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以弥补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二是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部门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先导,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目前,国家制定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即是社会、经济和生态三种效益并重的体现,这一工作要结合土地整理进行,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土地开发整理是按照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的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反过来又可以为城乡现代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土地资源空间,土地开发整理要实现以建制镇为单位,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耕地向集约化集中的目标。四是调整人地对应关系。按照社会生产力的要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对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地及人与人的关系,予以调整和适度组织重配,使人们对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更趋合理,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发育,调整人地关系和农业结构,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通过综合整治措施,使我国各类零星废弃和利用率低的土地更集约利用,为确定各类零星废弃和利用率低的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合理布局,安排土地开发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提供依据。五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即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土地生产、生态条件,保持和提高土地再生产的能力,以持续获得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求的产品。

2.3 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用地结构;二是平整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三是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四是归并农村居民点;五是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六是划定地界,确定权属;七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

2.4 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依据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和执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提。当前,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展土地后备资源调查,特别是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潜力调查;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做好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规划要与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地方经济转型相结合。

二是坚持将土地整理复垦作为补充耕地主要途径的原则。根据我国目前宜耕后备资源情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今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主要来自己利用但利用率低的土地和因生产建设破坏需恢复利用的土地,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土地整理和复垦。

三是坚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原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主要是保护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又取决于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系统。

四是坚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争取最大综合效益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体制、机制及运作方式。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要按市场经济规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投标、工程监理和项目法人等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决不能因为项目管理与实施,造成新的政企不分,违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另外,土地开发整理要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特征

各国土地开发整理在内容和目标上都有相通的地方,但因基本国情不同而又各有侧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3.1 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土地开发整理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及其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需要,为了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活动、生产活动和社区活动提供优良的土地生产和居住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对土地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在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新的技术与措施,而新的土地开发整理又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相互联系,不断发展。

纵观国外土地开发整理的历史,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任务和内容,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意义上的土地开发整理。

3.2 开发、整治、利用、保护相互结合

土地开发整理表现为开发、整治、利用、保护的相互结合,不论是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还是生活环境的改善,都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注重开发,而忽视整治与保护的土地开发整理,往往会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丧失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特征,也就不可能体现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必须把开发、整治、利用、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3 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土地资源是一种数量有限稀缺程度极高的自然资源,靠增加数量来提高其可利用程度,已没有多大潜力可挖。只有通过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才能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今后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应在提高土地质量上挖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土地总量是恒定的,有限的土地资源,其自然供给能力是无弹性的。因此,不论是土地生产能力提高,还是景观环境改善的土地开发整理,只能通过以改进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从而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为目的(表3)。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在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调节供地速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政府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合理确定储备土地的规模,优先收储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划出一定的比例资金,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主要用于土地收购储备。

3.4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

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就土地利用的基础来看,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制约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追求生态效益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就土地利用的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因素成为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社会效益是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所在;而追求经济效益是土地利用的中心内容,也是土地利用生命力所在。土地作为一种生产和社会资源,具有生产功能、社会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三大基本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效益追求已经由最初的单一追求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到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来。就土地利用的基础来看,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制约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追求生态效益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就土地利用的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因素成为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社会效益是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所在;而追求经济效益是土地利用的中心内容,也是土地利用生命力所在。所以,土地开发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和可接受。所以,土地开发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3.5 资金“取之于土,用之于土”

早在1998年修订实施的《土地管理法》中,第五十五条第二款就已明确规定:“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2004年《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从2004年起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耕地资源保护和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将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是解决农民长远生计、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按各市、县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确定。

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应遵循“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耕地占用税是当前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资金渠道,这些资金来自于实施城市和工业理性发展占用土地之收益,用于建立土地资源补偿机制,应当切实加紧强相关税费的征缴力度,保证土地开发整理的实施。资金渠道可以进一步拓展。以争取充足资金:一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二是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农业、水利、环保多个方面,争取这些部门的资金,整合多个部门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三是积极引用外资。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加强项目资金的申请与拔付、项目财务机构设置、财务管理制度、项目预算与资金计划、项目资金使用、资金结余或超支处理、会计核算、财经纪律等方面的管理,坚决堵住资金漏洞。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耕地占用税是当前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资金渠道,这些资金来自于实施城市和工业理性发展占用土地之收益,用于建立土地资源补偿机制。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如图1所示。

4 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状况

土地开发整理在我国源远流长,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可对上溯到殷周时代的“井田制”。以后如曹魏时的“屯田”;唐宋时的“均田制”,明清时的“屯田垦荒”及“更名田”等等,都积极鼓励劳动人民开发整理土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仅清初的一百年里,全国耕地面就增加了40%。解放后,我国进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几次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范畴。1997年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将土地整理作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从1998年起,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推进新农村建设,惠民利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方面,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这是一条走集约利用、内部挖潜、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好路子。据统计,1999年至2008年,中国通过土地整治共补充耕地278万hm2,整治后农地利用率提高5%~10%,农业生产成本下降了10%,产能提高了10%~15%。土地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中国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思路,通过土地整治科学调整建设用地布局,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压力,促进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土地整治是一举多得、利国富民的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01年安排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截至2004年累计总投资135亿元,整理土地94万hm2,预计新增耕地27万hm2。到2010年,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274万hm2(4 110万亩),(见表1)平均每年补充耕地27.4万hm2(411万亩)。其中:①通过农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165.87万hm2(2 488万亩),平均每年16.59万hm2(248.8万亩)。②通过消化历史欠账复垦工矿废弃地补充耕地35.05万hm2(526万亩),平均每年3.51万hm2(52.6万亩)。③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通过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73.04万hm2(1 096万亩),平均每年7.3万hm2(109.6万亩)。我国自200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了首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开始,截至2005年底,累计安排8批国家投资项目,共计2 259个,总投资近290亿元,累计已下达资金250亿元。

5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土地平整、田块合并、村庄更新、沟渠道路改建、宜农荒地开发、土地复垦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在我国全面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我们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显著效益表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项目区内的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有效的改变了农村面貌,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农村及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新增了耕地有效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持了水土,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5.1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大力进行城镇存量土地挖潜的前提下,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能够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甚至平衡有余。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行为,是一项多部门合作和参与的社会活动。从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高质量农田出发,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村规模建设,服务于农民多元化生产,从土地的数量增加,质量改善,每个生产环节组织及后续产业形成中的综合效益。

5.2 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在一些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方,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扩大了耕地面积,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旱涝保收,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力比较高的地方,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建立了高标准农田,适应了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后,农业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规模效益普遍提高。合肥大圩乡土地整理后,每年可生产优质水稻182.5万kg,年增长30万kg;生产优质油菜籽50万kg,新增30万kg;生产各类水果新增加上市23万kg;增加水产品供应7万kg;项目区年净效益比开发整理前增加295.4万元,农民纯收入达3600元,人均年增收入690元,大圩乡2 000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逐步回乡务农。

5.3 确保农业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基本目标,补充耕地的任务也很艰巨,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对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特殊国情下,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只有通过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土地开发整理,对工矿生产建设中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破坏的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才能有效改善土地利用状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新疆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土地开发项目后评价指标内容及量化的方法与步骤,参照项目区农地生产经营及生产潜力的实际,按照具体指标来收集资料,包括土地生产率、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基本情况、产品与产值、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生态等,运用已掌握的数据与资料代入评价体系之中,得出评价结果。结果如表2中各个影响因素的指标指数及项目成功度指数。

5.4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据测算,我国近七成人生活在农村,农民40%至60%的经济收入和60%至80%的生活必需品,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民手中的土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三农”的反哺力度,为广袤的农村土地增添活力。我国土地整理,是集田、水、路、林、村于一身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土地建设活动。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具体实践中也环环相扣。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实现了土地利用分区,彻底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缺乏规划、村庄“天女散花”的状况。各地都把整理后的农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进行保护和管理,从而为实现土地用途管制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始终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为重要任务之一,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建设一批土地优质、生态良好的农业区为目的。对村镇居民点坡地、沙地等的综合整理与合理安排,以妥善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出路,保证生态退耕等治理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在开展村庄土地开发整理的地方,许多都建设了农民新村,体现了新农村的景象。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发展。

6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6.1 重立项、轻实施

一般来说,县乡政府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都非常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方方面面积极配合,请科研单位到现场踏勘、调研、论证,国土、水利等部门加班加点排查项目区详细情况,如权属、地类、面积、净增耕地情况,原有现状、水利实施及对外交通情况、地形图、等高线、界址、范围等,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县乡主要领导不惜数十次去市跑省,其执着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动。然而,待项目批下来,进入实施阶段,乡镇领导及村组干部往往因为拆迁问题、青苗补偿问题、规划设计不合理需要变更等问题,要求增加投入,有的就直接想在国家或省投入资金上做文章,如达不到目的,他们的态度和热情便逐渐冷淡起来。

6.2 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

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开发整理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不仅要体现社会经济效益,还要保证生态效益的实现。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会使土地利用系统趋于人工系统的特征,系统运转速度加快,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目前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评价手段就是增加耕地的数量,而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却无法评价。只考核量的增加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急功近利的,最终也是无法实现的。当前还存在着项目目标单一、片面强调补充耕地数量、“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的问题,个别地区对提高人居生活条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考虑还不够充分,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6.3 重申报、轻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做到与本地以及更高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全面协调,关系着农地整理的成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深化。上下工作关系、横向部门工作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一些地区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还比较粗放;个别地区“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管理方式单一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拨付慢,截留、挪用、抵冲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项目还存在以拨代报、大额支付现金等问题。

7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建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还将需要有更多的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加上人口的持续增加、生态退耕和灾害损毁,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才能最终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开发整理,基本能保证2010年以前的占补平衡。但难度较大,按现行的管理办法,可操作性不强,很难保证。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7.1 修编规划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措施,确保工程设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要完善土地利用总规修编相关资料的收集,要及时完善乡镇集镇及村庄规划,要加强对总规修编的调度。尽快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修编工作,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随着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入方向的改变,应及时对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行调整。

7.2 依靠科技

利用科技杠杆,增加科技投入,通过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推广,研究使补充的耕地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科学方法,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科技的推广运用,使土地利用环境建设朝着有利于科技推广的方向发展。利用GPS采集地面数据,对遥感影像纠正,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利用GIS技术对地图进行矢量化,建立土地信息数据库。

7.3 扩大投资

目前,我国大多数土地整理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理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理。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开展土地管理的关健。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筹集其它渠道的资金,如政策性信贷融资、财政信用融资和争取国际援助等;地方部门也可由政府通过贷款、发行债券;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进行资金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理市场,鼓励正常的投资行为,扩大资金来源。

7.4 强化宣传

不但土地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并且农业、水利、城建以及新闻宣传单位、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使之造就一种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的一种共识。通过宣传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逐步改变传统思想的束缚,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应引进公众参与方式,让农民加入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全过程中,参与项目的决策、管理、实施、监测和评估,了解农民对项目的实际意见和建议,取得他们对项目的认同与支持。

7.5 加大执法

当前各地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等法规外,还应尽快出台《土地整理条例》或《土地整理办法》、《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等。同时各地还应根据实际,尽快出台《土地开发整理法》,进一步明确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限制城镇外延扩张,强制耕地占补平衡规定,使土地开发整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7.6 强化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行为,从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到组织实施都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严格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程序,确定施工和监理单位,抓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工作,进一步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坚持土地开发整理的标准制度,保证数量、提高质量。项目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承担单位要设立专帐进行核算,确保资金专项用于项目,项目竣工验收要严格落实自验、初验、终验三级验收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王万茂.土地整理的产生、内容和效益[J].南京土地,1997(3):44-48.

[4]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5]洪红,周军.浅析土地整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8(12)44-48.

土地开发整理思路与对策探讨 篇9

从实践来看, 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虽然起步晚, 工作经验不足, 但在领导重视, 同志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所有工作都围绕保护耕地这一工作重心而开展, 要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全力开展土地开发和整理工作, 从增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 在改善农民机器化生产上做文章, 而且合理利用土地, 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 通过科学开发, 合理整治土地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又给我县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带动了我县社会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改善了我县城乡的生态环境, 维持了生态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做法

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 真正成为了农民心中的民心工程。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推进,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 我们根据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积极搞好土地复垦、科学适度地开发”的原则, 首先摸清我县的可用土地现状, 其次理清并制定出我县的具体工作思路和做法, 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合理规划为指导, 强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1) 领导重视。土地政策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开发项目再多, 也要保护土地, 合理开发, 这是领导坚持的原则。我县领导以基本国策作为上方保剑, 一手抓保护, 一手抓开发, 把保护基本农田做为首要任务、重中之重, 在保护的同时, 以开发利用作为强大的发展基石, 储备强大可利用资源。以宣传政策作为手段, 使政策入万家, 家家知政策, 人人知法律, 法律人人懂。各乡镇政府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 走街入巷的宣传各种有关法规政策以及我县的开发项目及土地开发整理情况, 提高农民对开展土地整理的好处及必要性的认识。

(2) 科学规划, 合理整治开发。在现阶段, 我县土地资源的类型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种类型, 而且资源不多。农用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急需增加, 但我们作为山区, 新增耕地比例低, 农民又不会合理的开发整理, 只能消费可用的资源, 所以只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整理才能实现新增耕地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是农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为是种地及生活的方便, 建设用地的随意性非常大, 而且分布比较零散, 不易整理;未利用地主要是山沟及荒地, 受条件制约较大。我县根据现有的土地资源, 以利行节约, 合理开发, 保护生态作为出发点, 编制出符合我县发展的土地整理规划, 明确“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 改变农村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土地开发”的指导原则。以长远发展为依据, 保证基本农田不受侵占, 加大可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土地、荒山荒地的复垦和农村村貌的综合整治,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 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作为我县的生存之基。

(3) 加大投入土地整理力度。我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严格控制土地整理资金的收、管、用3个环节。一是把好收入关。对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情况,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标准收取各项费用, 不能因为招商, 以优惠或者减免形式变项少收或者不收。二是管好资金关。收取的各项资金由县国土局设立了专户, 严格管理, 每支出一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 有主管县领导批准后方可使用, 而且每笔钱都要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上, 严禁挤占挪用, 一个项目是一个项目的资金, 不准混在一起使用, 做到一笔资金对应一个项目。三是严把项目准入关。不管是什么项目, 在立项时, 都要严格进行科学论证, 要规定的程序办理, 在审查申报的项目材料基础上, 由相关部门组成项目调研组, 深入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查, 到基层, 到群众中去听取农民心中的意愿。真正做到立项一个, 实施一个, 成功一个。

(4) 集约利用, 全面开发一切土地。我县是山区, 可利用土地少, 在这种情况下, 土地开发整理, 可以通过对山沟及慌地的综合治理, 利用科学种田, 使的土地亩产增加, 使用小型机器化生产, 改善农民生产能力;在山区现有的条件下, 尽可能提高农民使用耕种工具的先进化、科学化, 让农民真正的做到科学种田, 机器化种田, 实现土地利用向集约型发展的目标。

(5) 上下齐心, 全县各部门联合行动。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惠民工程, 是新《土地管理法》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定任务和历史责任, 不是土地一个部门就能把工做完成, 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 牵扯到农村千家万户, 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在保证农民得到应得的利益的同时, 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 只有充分调动镇村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 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措施和管护机制, 加强项目工程后期管护, 防止“重建设、轻管护”, 避免发生建一项目, 毁一村屯的现象。

(6) 措施完善、落实到位。近年来, 我县出台了各项管理制度, 以制度建项目, 以制度干工作, 以制度管人员。做到每个项目从最初的项目立项、具体实施到最终验收所提供的所有材料等, 都按制度规定, 都做出明确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问题多, 与百姓的矛盾也多, 所以更要严格按制度办事, 做到规范化操作, 透明化开发, 不能开发一个项目, 掉下一批领导。

2 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的对策

我县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我县发展的首要工作和长期任务。根据以往工作总结的经验, 针对以后工作中将要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作为应对困难的对策:

(1) 进一步强化领导, 完善目标责任。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全面工作, 要求政策性强, 技术性高, 责任性重。现阶段领导虽然很重视, 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制, 单靠国土部门难以为继, 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组。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有关各部门互相配合, 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 争取多渠道投资, 加大项目投入力度。项目所在乡镇的主要领导为项目的主要责任人, 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督促检查和关系协调, 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提高工程的质量。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管理责任制, 各级领导层层签订责任状, 各负其责, 各尽其职, 防止推诿扯皮, 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造福子孙后代。

(2) 进一步理顺程序, 完善管理制度。随着工作实践的深入, 在工作中由于资金不足, 导致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有些程序不顺的情况。土地开发整理立项是关键, 首先要把好立项关, 以制度做监管。实施是重点, 只要以制度管人、管事才能使项目朝着正确方面发展。从项目管理到资金管理, 我们都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国家、省投资的重点项目要全面实行“五制”管理方式, 要建立重点建立起资金的管理制度, 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引导和调动集体和个人投资积极性, 使国家、集体、个人资金一起上, 多方集资搞开发整理, 在资金多渠道的情况下, 管理制度一定要跟上。

(3) 进一步实地调研, 完善开发原则。我县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实际以开发新土地和林地为主, 对现有耕地并没有进行综合整治, 也没有进行综合开发。我县是山区, 可用资源多是山沟、荒山等地区, 开发面积小, 分布比较分散。相关部门要进行一次全县范围内的可用土地大调查, 彻底摸清可利用土地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 查清我县现有土地资源可开发的潜力, 并以此确定开发的方向。通过调查分析, 进一步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原则。

上一篇:思想新特点下一篇:传统体育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