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

2024-05-09

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精选四篇)

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 篇1

我们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 关键在于它极大地、快速地、持续地改善了民生, 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快速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思想武器, 在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在思想上不明确。从理论上研究和阐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二者的关系, 不但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而且还可以为他们在实践中指明方向, 自觉的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 进而不断密切党群关系, 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1 科学发展观为改善民生提供经济基础、方法保证和制度安排

首先,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为改善民生奠定经济基础。在当今中国, 不仅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将进入一个调整时期,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也会日趋突出。科学发展观面对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 在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进一步指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从而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增长作为基础, 同时还包括民生的改善。其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这既是一个加强薄弱环节和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联动的新格局, 也是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 并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最后, 从更加注重公平的科学发展观出发, 就必须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牺牲的弱势群体在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保障体系,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安定民生, 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 也是为了给改革铺平道路, 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间的关系。

2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将使民生的改善更为全面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客观需求,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有多种观点和模式, 发展观就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模式是发展主体依据一定的发展观, 作用于发展客体, 促使发展客体向着符合发展主体的愿望和需要的方向变化, 从而实现发展主体目的的途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我们现在强调的科学发展是为了人民, 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可以预见,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将会使民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阶层方面得到不断改善。

3 时刻关注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 要求财富的积累不能建立在对民生恶化的基础上。比如以人的健康为代价追求增长数字, 以牺牲清洁的水源、空气和土壤为代价发展工业, 以牺牲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代价推动城市改造等, 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不能允许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只有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 才能做到亲民、富民、惠民、助民、安民, 才能形成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强大社会合力。

服务科学发展 促进改善民生 篇2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肖捷

今年4月是全国第17个税收宣传月,主题是“税收·发展·民生”。这个主题不仅概括了税收服务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功能,而且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税收本质。这个主题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扎实有效地做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由此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

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为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近几年来,我国税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2007年年均增长23.8%,2007年税收总额49449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3亿元。在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都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而国家税务部门服务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最重要职责,就是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确保国家税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确保各级政府能够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此,要认真做好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收预测和能力估算工作,进一步落实对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要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工作,组织力量对关联交易进行反避税调查和审计,着力解决通过转让定价等方式逃避税收问题,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要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按照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调整税收制度安排,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服务。继续推进所得税制改革,全面贯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和办法,努力做好新旧税法的衔接工作,确保新税法顺利实施;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认真研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深化流转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继续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和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并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合理调整增值税起征点。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研究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按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等要求,把地方税制的改革和完善作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继续完善共享税制度的同时,努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税制体系。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深化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改革资源税制度,加大保护资源的力度。研究推进城建税改革,调整扩大征税范围,简并现有税率。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研究制定环境税方案。

三、合理调整税收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完善软件、集成电路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研究完善下岗职工、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及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研究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快服务业发展。继续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税收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通过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积极支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四、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搞好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要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合理满足的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促进纳税人主动依法纳税,自觉提高税法遵从度。要广泛宣传、大力普及税法知识,围绕“税收·发展·民生”的主题做好税收宣传工作。要积极开展纳税服务援助,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和办税指南,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推行包括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络申报等多种申报缴款方式,方便纳税人缴税。为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精简并统一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报表资料,全面实行国税、地税共同办理税务登记证、设立纳税服务热线、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和税务检查,降低征纳成本。积极推进办税公开,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力开展法律援助,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监管,促进税务代理业健康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纳税服务体制机制,统一和规范纳税服务标准,建立和完善以纳税人满意度等为内容的纳税服务考核指标体系。

五、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专业化队伍,推动税收事业全面发展。税务干部队伍是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服务科学发展、促进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优化服务、规范执法为重点,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以完善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对后备干部与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分级分类开展全员教育培训,重点抓好高层次专家队伍、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业务骨干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推进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开展依法治税、公正治税、廉洁治税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教育,不断增强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加强税务廉政文化建设,筑牢税务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工作,完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寓反腐倡廉于税收管理服务之中,加强对税务执法权和税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国税总局局长肖捷:税收为改善民生提供财力保障

时间:2009-1-6 10:21:31 来源:税务总局网站 作者:肖捷 阅读9次

就加强税收征管、推进税制改革、调整税收政策以及优化纳税服务等热点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为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责

记者:今年税收宣传月的主题是“税收·发展·民生”,在支持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税务部门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肖捷:完善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近几年来,我国税收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2007年年均增长23.8%,2007年税收收入49449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3亿元,为服务科学发展和促进改进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为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是税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就是要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确保国家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为此,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做好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落实和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收收入预测和能力估算工作,进一步落实对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工作,组织力量对关联交易进行反避税调查和审计,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

记者:今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也作了调整,企业和个人税负进一步减轻。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肖捷:下一步的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推进所得税制改革。全面贯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和办法,努力做好新旧税法的衔接工作,确保新税法顺利实施;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认真研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深化流转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继续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和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并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研究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

——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深化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改革资源税制度,加大保护资源的力度。研究推进城建税改革,调整扩大征税范围,简并现有税率。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研究制定环境税方案。

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积极支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记者: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要求,税收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肖捷: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要本着这样一个目标,就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研究完善软件、集成电路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研究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快服务业发展。继续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税收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研究完善下岗职工、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及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研究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

优化纳税服务,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记者:现在,税收和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新形势下税务机关应怎样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肖捷:搞好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

比如,积极开展纳税服务援助,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和办税指南,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推行多种申报缴款方式,方便纳税人申报缴税。精简并统一纳税人的报表资料,全面实行国税、地税共同办理税务登记证、设立纳税服务热线、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和税务检查,降低征纳成本。同时,积极推进办税公开,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及时受理纳税人投诉和举报,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推动税收事业全面发展

记者:税收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税务干部队伍素质?

肖捷:税务干部队伍是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服务科学发展、促进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

镶黄旗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 篇3

内蒙古镶黄旗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纯牧业旗,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草原上,富民与强旗成为旗委、政府的两大发展主题,关注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旗委、政府的最强音。短短几年,镶黄旗实现了国民经济由畜牧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经济已占据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石油、石材、风电和现代畜牧业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四轮”,驱动镶黄旗向富民强旗目标跨越。

镶黄旗作为“全国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百县(市)”之一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其综合经济实力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向31亿元目标迈进,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今年,镶黄旗正式冠名为“中国塞北石材之乡”称号,标志着镶黄旗正式入围全国石材佼佼者行列,集石材、金属矿、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工业园区已进入全区“双百亿”工程行列。由于四大支柱产业的拉动,今年上半年,全旗经济指标实现良好开局。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3%,106.6%和42%,完成全年任务的一半还多。

同时,镶黄旗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2009年开始,通过集中定点帮扶文贡乌拉苏木和巴音塔拉镇,两地的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推进经济发展,向强旗目标迈进的同时,镶黄旗也不忘民生建设。“我们统筹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强调富民与强旗并重,实现富民,避免不分轻重缓急,走向一味追求民生高指标的极端,要妥善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旗委书记周金桩说。

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带动了镶黄旗民生的大投入、大改善。近年来,镶黄旗社会保障投入持续增长,全旗用于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优抚保障、救灾救济等方面的资金,依据财力逐年增加。

在过去五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新农合受益牧民256人,参合率达96.6%,报销医药费75.6万元,牧民看病不再愁;城乡低保标准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并实现按月发放,牧民每月可领取209元以上的养老金,并且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牧民养老不再愁;个体工商户做买卖不仅不收税,还可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就业不再愁;在12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今年要实现15年免费教育,上学不再愁。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启动以来,已分别完成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约1.8万套、4万平方米,投入441.6万元改造牧区危房,符合租赁补贴条件的困难群众可领取房屋租赁补贴,今年投入2812多万元、新建450套2.3万平方米的廉租房正全力推进,住房不再愁。

发展社会事业与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篇4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科学与教育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民生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

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

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上一篇:突破布局下一篇:进行估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