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2024-04-21

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共6篇)

篇1: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和地形》第二课

时教案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

学生回忆回答。

温故而知新。

整体感知

展示:“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

提问: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读图得出结论: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学习

主要

山脉

.讲解什么是山地和山脉。

2.讲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3.举例讲解山脉走向。

4.展示:“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

指导学生分组读图完成教材26页活动1。

5.指导学生在教材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27活动3。

.分小组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确定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3.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完成活动3的填表格练习。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欲望,培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自主读图,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建立。

学习

地形

对人

们生

产和

生活

的影

.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景观。

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2.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

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26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欣赏景观图,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回答。

2.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

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4.阅读教材26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环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内容

总结

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

延伸

拓展

找出我国古诗中形容我国地形特点的诗句,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形容内蒙古高原的景象,“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等等。

实践活动

绘制中国地形图:在空白的中国图中标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标在相应位置。

篇2: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明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节为第二课时,知识内容分三部分: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紧承接前面对中国地势的学习,与后面“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共同组成对中国地形的学习。

2.本节核心内容是主要山脉极其地理位置,学习本节,构建骨架,才能较好的把握其他类型的地形分布,进而形成中国整体地形分布特征。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是零碎、杂乱的,需要系统化。必须交给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

2.克服学生的惰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地图找、填、画。

3.引导学生对方法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复杂多样地形 2.读图熟悉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3.理解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培养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描绘地理事物,绘制简单分布图的能力。

5、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篇3: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一、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备课思考

1.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 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务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为出发点, 设计教的方案和学的方案、精心编写或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认真且灵活地实施教学, 切实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其中, 通过编写与印发学案开展导学教学, 不失为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初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学案, 是指地理教师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相关知识与能力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而编写的学习方案。该学案须具有“五导”功能:导学 (含导预与导复) 、导读、导思、导听、导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随堂复习与课后复习、反思、巩固;从某种程度上看, 学案的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一般原则要求

鉴于复习课的复习、检测、巩固功能特点, 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在学习实际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实效性, 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主导教学思想应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相互质疑、教学相长。

初中教师地理复习课学案设计应坚持的教与学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启发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层次性等;备课的重点包括: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情、精选学生学习的方法、联系社会生活、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分层组织教学与有效检测等;编写过程包括:教师个人的深度备课, 即立足学情、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 形成供集体研讨的学案初稿;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

3.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一般个体思路

在设计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学案的时候, 我有以下独立思考。

在本学案的设计、编写与教学指导过程中:我始终牢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特别突出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任务, 提出可能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

本复习课学案的编写:始终坚持自己个体备课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高度有机统一。坚持自己个人的“六备”, 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坚持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形成教学用的学案, 力求容量与难度适当, 目标明确, 层次清晰, 可创造性强。本课的复习模式为:生疑—学习复习—析疑;在复习指导策略方面:安排合理要时间, 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滚雪球复习、变式练习。本复习课特别注重生活性、实践性, 贴近地理生活、社会现实热点, 力争素材鲜活, 力争达到“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

本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备课内容前面部分概述: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地理课程二年级教材内容“地势与地形”。复习目标:运用中国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 说出我国地势与地形的特征;利用中国地形地势示意图, 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联系现实生活, 举例说明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复习重点: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和东西南北弧形走向的主要山脉的名称, 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复习难点: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学法指导;在学案程序中适地进行学法提示,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

二、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

复习过程:在本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具体实施或执行过程中, 师生循序渐进、动态执行:

1. 关于基本知识点:地势特征

【学法指导】通过回忆与知识链接, 学生自读地图、自己解答与归纳。

【复习回忆】 (1) 联系上面的楼梯图, 看看下面的图A和图B, 说出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征是什么?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注: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增强亲近感)

【复习回忆】 (2) 读中国地形图, 指出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界线:________;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界线:________;概括出我国地势的特征:________。 (注:图略;学生小结, 多媒体分次呈现。)

【收获驿站】对比教材P22图2.1“我国东西向 (北纬32°) 地形剖面图”, 探究性选择: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地形类型;B.山脉走向;C.平均海拔高度;D.相对高度。 (注:回归教材练习, 探究巩固。)

2. 关于基本知识点:地形特征

【学法指导】探究活动。学生自读地图、自己解答与归纳。

【复习回忆】 (1) 读图D“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回答: (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类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 谈谈我国地形的构成特点?地形总体特征? (注:学生小结, 多媒体呈现。) (3) 探讨山区常见的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注:学生分组讨论、集中陈述。)

【收获驿站】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并完成主要地形与主要地形特征之间的连线题。 (注:题略;提供变式练习, 训练知识的迁移思维。)

【思考天地】“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 为使“神八”安全回到地球, 下面哪个地区着陆点较为合适:A.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注:联系时事热点, 材料新颖, 激发学习兴趣。)

3. 关于知识归纳与总结 (注:学生填表完成归纳。)

4. 关于课堂训练 (注:遵循认知规律设置练习, 循序渐进与递进。)

【巩固练习】地势和地形知识与气候、河流、行政区知识的结合:写出下列地形区和省份主要属于哪一个温度带、干湿区。 (注:题略;独立完成。)

【拓展练习】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练习:关于山脉与行政区练习。 (注:题略;集体讨论练习)

【热点练习】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1月15日下午, 中国多省市观测到本世纪首场日环食, 图示阴影部分为我国日环食经过的区域。材料二:地球公转示意图。 (注:题与图略;材料贴近生活。)

【探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甘南舟曲强降雨导致泥石流。探讨泥石流出现时的自救办法, 分析泥石流产生的自然与人文原因。 (注:图略;成果展示,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三、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务实反思

反思本节初中地理复习课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 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1.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生活现象、地图导入教学能够较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须加大学生自己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的力度,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可以让学生画地形区简图, 更加清晰地突出秦岭—淮河地理界线的现实地理意义。

2. 关于试题难度问题

通过变式复习、递进复习与练习、知识拓展练习与时事探究练习的效果较好, 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注意练习题目的难度, 例如, 可以通过小组集体协助带动“学困生”练习, 可把部分问答题改设为单选题或填空题, 可对素材比较生疏的材料分析练习增加“提示”, 教师可多些巡视与个别点拨。

3. 关于教学时间问题

公开课时, 教师往往强调教学结构与内容的完整性而导致时间很紧, 学生画图紧张草率。因此, 师生要在公开课中融入常态课的心境, 要处理好时间、教学目标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摘要:本文概述了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原则要求与个性思路, 具体分析了该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情况并进行了务实性客观反思。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复习课,学案,备课,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肖箐.新课标下复习课学案探究.教育学, 2011, (06) .

篇4: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

2.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3.初步树立自然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启发教学。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地势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资料,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海拔高度。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教授新课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

学生答:西高东低。

(2)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学生尝试绘出我国地势示意图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也可能是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学生得出结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课堂活动:阅读第57页图B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沿36°N地形剖面图”,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教师: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4)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课堂小实验)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内地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我国许多大河流向自西向东,地势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的流向。

地势对水能资源蕴藏的影响——在地势阶梯的分界处往往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利影响:滚滚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向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交通的障碍。

二、中国的地形特征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知道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大家翻开课本58页,阅读课文,看除了我们上节课熟悉的山脉以外,还有哪些地理名称呢?

生:(略)

教师:对,高原 盆地 丘陵平原 山地,这些分布在地表的各种形态,就称之为地形。那么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也就是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山地。

师:大家看图C“中国各种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重”图能发现什么问题? 讲解: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师:讲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小纵横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看图F“中国主要山脉分布”讲解山脉的走向。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转承: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山脉也是这些地形区的地理分界线。

师:大家看图H“中国四大高原”说说我国的四大高原是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生:讨论回答。

师: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特点: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地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而得名,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广阔坦荡。

师:看图D“中国地形”提问我国第一级阶梯上主要分布着哪些高原呢? 生:青藏高原。

师:除了青藏高原,还有其他的地形类型吗? 生:柴达木盆地

师: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哪个呢? 生:青藏高原

师:谁能说说青藏高原上是什么样子吗? 生:雪山众多,冰川广布,宽谷和湖泊镶嵌其中。

师:有人描写一个高原这样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是哪座高原呢? 生:内蒙古高原

师:现在谁给同学们当内蒙古旅游的小导游呢?

生:内蒙古高原上很平,羊马等好多,草中间野花很漂亮。还有就是草原的天很蓝。师:在高原顶部感到很平,这点和平原上的感觉有些相似,一望无际的原野,让人感到心都开阔了好多。

师:我们先总结一下内蒙古高原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坦荡如砥,起伏和缓

师:高原和平原,有那么多的相似,那么区别他们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生:海拔高度

师:对,大家看看我国三大平原的海拔高度大致是多少,那么我国四大高原的大致高度呢?

生:平原大都在500米以下,高原以第二阶梯为例,大都在1000—2000米。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四大高原中的最后一个内容,云贵高原。这次有人愿意来带队吗? 生:(略)

师:由此可知,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那在到处都不平的地方,见到平地大家就会倍加珍惜,于是在这些地区人口 城镇集中,农业发达。

师:除此之外我国主要有哪些平原呢? 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师:有哪些丘陵呢?

生: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师: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组讨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 响?

篇5: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 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方法——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二、教法设计: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学法指导: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 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和交通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特点

2、三级阶梯的特点及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影响:(1)气候

(2)河流

(3)交通

3、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4、作业布置

篇6: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中所起的骨架作用,并通过地形图了解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

2、通过课堂活动及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观察理解、动手动脑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观察探究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知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知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爱地理知识。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3、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结合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㈡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山脉走向及分布

2、不同种类地形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㈢教学难点:我国主要山脉走向

㈣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 ㈤教学手段:活动、多媒体辅助 ㈥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图片及歌曲《彩色的中国》导入新课:轻轻打开地图册,第一眼看到的是彩色的中国,在这彩色的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原,平原是我国的主要地形之一,我国的地形有何特点,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展示教学目标,学生熟悉教学目标的内容。

(二)新授

1、五种基本地形及特点:

在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自主提出问题,中国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哪种地形分布最广?

(我国地形主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其中山地分布最广)

我国主要有哪些山地,山地的分布又有何特征呢?过渡到:我国主要山脉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⑴多媒体出示山脉走向示意图,结合课堂活动1,指图确定山脉走向,先从理论上帮助学生确定什么是南北、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而后教师结合挂图,与学生共同指出每类走向山脉的一二代表,在此基础上,小组间合作讨论确定我国其他主要山脉的走向是怎样的,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⑵在学生寻找,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的基础上,学生代表发言时,教师结合学生所说内容指挂图,帮助全体同学确认。而后,对于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难度上有一定的提高(诸如:东西走向的山脉中间的一列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属于阶梯分界线的是?等问题),并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回答问题或填充空白图,帮助学生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⑶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同桌之间自设问题,相互提问,回答,进一步熟悉我国山脉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完成教材26页活动2,为后面的学习准备

⑷学生按照要求连完了各条山脉,就会发现在每个格子里几乎都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地形区,也就是说山脉是整个地形的界线和支撑,如果没有了山脉也就无所谓地形区了,以此确定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并提及价值观的教育,后完成课堂活动3。

3、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在活动3的基础上,引入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的教学。四大高原:教师指图使学生确定高原的位置,而后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高原景观图和书上的内容介绍、了解高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填充一定的内容,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过度放牧等,依此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把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等深植于学生的思想中。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的教学方法与四大高原基本相同,只是补充的内容减少,重位置和环境教育。在平原教学时提及我们却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这是我们中国人给世界创造的奇迹!,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应该为这一成绩的取得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教师提问:我国地形主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谁能据此概括我国的地形有何特征呢?(地形复杂多样)

4、展示我国主要地形分布比例图,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我国哪种地形比例最大,约占几分之几?其次呢?2.我国山地、高原、丘陵三种地形约占我国地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教师介绍:我国山地、高原、丘陵三种地形约占我国地形三分之二,通常我们把山地、高原、和崎岖的丘陵统称为山区,因此我国地形的又一特征应该是什么呢?(山区面积广布)山区面积广布,对经济发展有何利弊?了解山区在开发和利用中有利也有弊,认知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并就此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地形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发展,不同地形区人们的风俗习惯明显不同。谈谈你所了解的地形对民俗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对你今后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上一篇:《埋在雪下的小屋》读后感下一篇:幼儿园科学教案小鸡和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