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和地势教案3 新人教版.doc

2024-04-10

2015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和地势教案3 新人教版.doc(共4篇)

篇1:2015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和地势教案3 新人教版.doc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

结构解析:首先请大家明确,组成自然环境有很多自然要素,类比一下,组成我们的班集体的要素有学生和老师,那请同学们思考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都有哪些呢?对,有前面提到的山山水水,请同学们看这张自然环境的示意图,从地理的角度讲就是有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生物、土壤等。简称“地、气、水、生、土”,那再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要素间 的关系如何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此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章主要学习前三个要素。了解我国地形、气候、河湖的主要特点,简单分析它们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体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承转过渡: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温故知新: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承转过渡: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温故知新: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看图片,从各种地形类型的实际形态来识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算作实地考察法。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的更多地是在地形图上识别。

温故知新: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的文本框中是关于某种地形类型特点的描述,请同学们用直线将其连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地势相对较低,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应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又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平原。在图中的中下部,因为这里成片的绿色,从陆高海深表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表示海拔高度低于200米。这里等高线又比较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所以是平原。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的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应该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丘陵。在图中的右下角,因为这里是小片的黄色,说明海拔低于500米,而等高线不太密集,说明起伏比较和缓,所以是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这应该比较好判断?

是山地。在图的右上部,因为这一带呈棕色或淡紫色,说明海拔高于500米。而颜色和等高线还都有一定的延伸,正好符合山地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的特点。

“由高地和低地两部分组成,周围被山地、高原或丘陵环绕,中间地势相对较低。”

显而易见是盆地,在图上的右上角,中部呈现黄绿色,周围是棕色,显示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

“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比较宽阔、平缓,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

应该是高原,在图中的中上部区域。因为这里中间是大片的黄色或棕色,颜色变化不大,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这里是一个比较宽广的高平面,而边缘颜色变化较大、等高线较密集,说明边缘有较陡峭的崖壁,所以是高原。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地图上颜色和等高线的形态来识别,我们叫它读图法。

概念明析: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这些概念的含义。

地形指的是地表的不同形态;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我们再做个连线题加以巩固。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再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基本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单位量词是“种”。而地形区则指的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会有很多很多个,单位量词是“个”。

回顾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识别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法和读图法。明确了与地形有关的几个概念。下面我们就进入中国,首先用读图法来研究一下咱们中国主要有哪些基本地形类型?然后再归纳我国地形在这方面的特点。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过程略)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不止有一个、两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复杂多样

过渡承转:既然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

观图感受:我们从哪种地形开始呢?

再类比一下,我们写文章是不是要先“搭架子”,也就是要列提纲,然后再填内容。那么构成地形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

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认识山脉:(山脉走向)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

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就是山脉的延伸方向。

请看这张示意图,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走向练习)下面我们就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来练习一下。

请同学们在图上迅速找到老师所给山脉,并说出其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横断山脉──南北走向。

再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哪些走向的山脉居多?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居多。

我们将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算作横,将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算作纵。主要掌握我国三横三纵的山脉名称及分布。

(重点山脉):三横山脉:一横──天山、阴山、燕山;二横──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三横──喜马拉雅山、南岭。三纵山脉:一纵──长白山、武夷山;二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纵──贺兰山、横断山脉。

过渡承转:我们说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看书26页图2.2,填右表,来体会山脉的“骨架”作用。另外一个课后延伸题是:将老师给出的这些地形区圈画在书26页图2.2上,课下分别找一找这些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程引入:上节课老师留的课后延伸是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同学们都认真看图了解了吗?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

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

黄土高原: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

过渡承转: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确了位置,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点。

四大高原:(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将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名称与其特点连线:

过渡承转:四大高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国西部和北部还有哪些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温故知新:还是请看图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以北、天山以南。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以北、祁连山以南。

四川盆地: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秦岭以南。

四大盆地:(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描述和图片分别指的是哪个盆地?先选字母再说盆地名称。

“我国最大的盆地,当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是A,塔里木盆地。

“内部多丘陵,西部有平原,有‘紫色盆地’之称”。是C,四川盆地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是B,柴达木盆地

“是我国最靠北的盆地,内部有沙漠”。是D,准噶尔盆地

过渡承转:以上我们认识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是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重点地形区 我们再看看我国的东部还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它们又是以哪些山脉为界?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东北平原: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

华北平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

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东。

三大平原:(观看视频):还是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三大平原在大小、海拔、特色、别称等方面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图片来描述该平原的主要特点。

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开阔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狭长,宽窄不一,地势低平,最低。河湖众多,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沃野千里。

过渡承转:在我国的东部除了平原外,还有低缓的丘陵。

认识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过渡承转:通过以上的经历,同学们感受到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了吧。现在有个问题,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都有,它们是五分天下的吗?面积各占全国面积的比例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我国各地形占全国面积百分比图,按从大到小排排序。

各提一个字就是“山、高、盆、平、丘”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算一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的比例?约占2/3。由此说明我国地形在所占面积比例上讲又有着“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思考探究:从地形类型的种类上讲,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从各地形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上讲具有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生活会有何影响呢?

有利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在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利影响:修路难,交通不便;耕地少,对于发展种植业不利;地质灾害多发等。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下找一个我国山区经济开发的实例,了解其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开发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写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主页上与同学们交流。《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程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研究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同学们还就我国地形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例调查,并在班级主页上进行了交流。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1.我国地形从种类上讲具有()的特点。著名的地形区有()的山脉,()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和一些丘陵。

我国地形之最:

最高大的山脉是()最大的盆地、平原、高原分别是()最低的平原是()。

我国地形荟萃:

“水乡泽国”()、“聚宝盆”()、“黑土地”()、“黄土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 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好处是()。

2.我国地形从面积比例上讲具有()的特点。

我国各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不利影响是()。

过渡承转:关于我国的地形,我们除了在类型的数量上、面积所占的比例上进行研究,总结特点之外,还要研究因为分布而呈现出来的特点。

观察思考:在这张图中,A、B、C、D红、蓝、绿、紫方框是某个区域的轮廓,当中分布有某某山地、某某平原、某某高原,地形类型和地形区都一样,就是排列分布不一样(具体见PPT课件),请问会引起A、B、C、D四个区域什么的不同?会引起地表高低起伏的特点的不同,A区域是北高南低,B区域是南北高中部低,C区域是东北高西南低,D区域是东南高西北低。这种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叫作地势。由于地形区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地势特点的不同。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研究我国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第一步请同学们说说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这些重要的地形区在我国分布的方位。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只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

第二步分析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因为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而平原海拔低于200米,盆地的海拔不定,而丘陵也是低于500米的,所以由此判断出我国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

过渡承转: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我们还可以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来研究。

读图概括: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看看东西部各以哪些颜色为主,并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

第一步看陆高表:海拔低于200米的用绿色表示,200~500米用黄绿色,500米以上用黄色系列,海拔越高则呈现棕色、褐色,再有终年积雪的地方用淡紫色或白色表示。

第二步看我国东西部的颜色:西部地区颜色以棕色为主,东部地区颜色以绿色为主。

第三步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承转:除了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地形剖面图来研究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地形剖面图展现的是地形的垂直剖面,从中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即地势的特点。

在我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选择北纬32度为剖面线,做出的剖面图如图所示。观察中国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我国的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除此外还呈现什么特点?明显的阶梯状,大致分成三级阶梯。

教材P27图2.9是沿着北纬36度做的剖面,大家看看是不是也能够得出同样的特点。

由此我国地势的特点就很全面地研究概括出来了,即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中哪一幅更接近我国的地势特点?

图B更接近,展示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特点。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三级阶梯各有何特点,以及各阶梯之间的界线。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对照书上P27图2.9 自学中国三级阶梯的特点和界线。

考察成果: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一、二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特点──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北边和东边,海拔多在()米左右,以()、()地形为主。

再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二、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第三级阶梯:在第二级阶梯以(),海拔()米以下,以()、()地形为主。

过渡承转:我国地势的这些特点对于生产生活也会产生影响。

思考探讨: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对气候:西高东低,利于东部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对河流流向:众多大河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

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落差很大。水能资源丰富,利于水电的开发。

3.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交通会产生什么影响?利:利于东西间水运的开发利用。不利:西部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势高,崎岖不平,修路难,交通不便。

课后延伸:看教材P29活动3中的图2.11,完成活动3中的两道问题。由此进一步体会我国地势特点的影响。

篇2:2015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和地势教案3 新人教版.doc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理资料,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学生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和资源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调查等方式、方法,阅读地理资料,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阅读教材,熟悉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众多的自然资源中,有一种资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来源,还为我们提供了居所。大家知道是哪种资源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产、生活的空间。实际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利用土地的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大屏幕上的图片信息,说出土地的利用方式。(播放大屏幕)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阅读地理资料,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教师:依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土地资源按照利用方式的差异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土地。其中耕地又可以分为旱地和水田。

(切换幻灯片)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我们来分析一些统计图表,看看我国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阅读统计图表,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教师:从两幅统计图表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土和耕地面积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土地资源总量非常丰富。(切换幻灯片)

从下面的统计图表中,我们又能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统计图表,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通过两幅图,我们能够认识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切换幻灯片)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表,看看我国的土地资源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统计图表,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通过阅读这幅统计图表,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所占比重较小,只高于建设用地,比草地、林地和难利用土地都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对比,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教师:有没有同学关注过我们所在学校的土地利用类型呢?接下来我们展开一次实地调查,了解校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切换幻灯片)

学生:学生观看大屏幕,了解学习任务。

教师: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为各组分发学校平面图。

小组内同学间互相协助,做好分工,有的同学负责作图,有的同学负责实地考察,有的同学负责汇总小组信息。绘制学校土地利用类型图时,可以设计不同的图例,或者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常见的有竖线、斜线、网格等。还可以组合各种不同图案,如下所示。

学生:讨论小组分工,明确小组任务,有疑问之处请老师解释。

教师:在完成学校土地利用类型图之后,还请大家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如有哪些主要的利用类型?哪种类型所占的比重较大?等等。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绘制校园土地利用类型图,实地考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学以致用,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巩固课本知识;同时体验地理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实地调查法;最后,学生在校园平面图上标注土地利用类型,掌握专题地图绘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要求。】

六、教学反思

篇3:2015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和地势教案3 新人教版.doc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篇4:2015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和地势教案3 新人教版.doc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第三节 地 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 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四、课后作业

上一篇:凭借创新成功的名人名言下一篇:临朐县总工会开展学雷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