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4-05-04

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通用11篇)

篇1: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程下初中思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方建敏

【摘要】: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思想品德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开发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课程资源,才能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宁县铁王初中;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分类号】:G633.2

【正文快照】:

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思想品德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开发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课程资源,才能

小学思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与举措论文小学思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与举措论文

篇2: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使它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来供教师讲授。因此,在使用教科书时,我们一定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科书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1、教材内容形象化。

现行《品德与社会(生活)》为了突显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在教材的挖掘与生成上的自主作用,教材重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版块安排上下功夫,而每课内容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授课教师留下很大的创新教材的空间,也给一般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当拿到仅有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的教材时,怎么上?如何开展活动?这要求实验教师在对该课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对教材进行拓展,将与本课相关的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引入教材中,使教材生活化与本土化(校本化)。

2、教学内容活动化。

教材给人的感觉很精致、耐人寻味,教材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都体现着编者独具的匠心:有的是为了调动起儿童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有的是使孩子们感到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而不是漠不关心的话题;有的指导孩子们怎么样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发现问题,激起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有的是要给予一些信息使他们得以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索、思考、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提高,使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但他们的呈现形式过于单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准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尽量将教学活动化和游戏化,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安排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

3、教学内容实际化。

篇3: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对田径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新思考

在田径教学中,针对田径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广泛的教育共识,而培养团队精神,学会探究与合作、遵守规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是体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生在田径运动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团结友善、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所以,在田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责任感,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也只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积极进取,以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去生活、学习、步入社会,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对田径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途径的思考

依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原则,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田径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

(一)结合室内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田径运动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田径事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及坚定的政治信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记住“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别是2015年8月北京田径世锦赛的成功举办,让学生懂得只有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才能获此殊荣。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二)结合田径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运用各种跑的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正视挫折、调整心态,从而塑造豁达、开朗、永不言败的心理素质。通过接力跑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合作意识。

2.自主练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投掷器材、改良田径器材、自我组织比赛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自主探究的能力,体会运动的成功感,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3.通过跳跃项目和跨栏跑的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享受体育运动的美感,让学生体会超越时空的成就感。

4.通过田径规则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学生群体意识,教导社会规范,养成文明行为,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础。

5.改革田径教学模式,如开展田径趣味性和游戏项目的练习等,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参与运动,还学生自由的运动空间,使其疏导紧张的情绪,释放压抑的能量,让身心健康成长,体验运动的乐趣。

三、对田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依据终身教育理论和终身体育观念,对学生思想品质教育要力求终身化

思想品质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要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田径技能和精神动力,如跑步的快乐和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会激励学生永远去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终身进取。

(二)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旧的教学观念,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中,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互相尊重的师生平等关系,互相促进,调整”命令式的语言”,建立师生合作探究的关系,这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大有益处,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把握思想动态,不断提高思想教育水准

篇4: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存在问题;思考与探索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

但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学生暴力事件频繁见诸于各大媒体。人们都说当辛勤耕耘的老师送走一批批学生而“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但事实上却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感慨:“这些学生怎么一走出校门就摇身一变成了陌生人!”他们在校时的彬彬有礼、诚实稳重荡然无存,见到老师擦肩而过,连最起码的礼节都没有了,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时代的悲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回顾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能够使孩子学习好,将来上名牌大学,不少的家长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择名校,补习功课,学习各种技能。恰恰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至于学生在最基本的做人问题上走上歧途。如果此时学校的品德教育没有跟上孩子前进的脚步,那么孩子的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2.重分数轻能力。现如今,人们普遍追求“升学率”,在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状况下,学生的分数成了老师和家长追求的目标,结果导致人们忽略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致使学生也认为只要学习好,能考高分就成,其他的都不重要,结果养成了任性、自私、缺乏责任心,一切以自我为主的性格和心理的缺陷。

3.重约束,轻说理。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重在约束而忽略了说理。制订出了不少的“不许”,而恰恰没有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提这样的要求。孩子们只是在严格的管理下照章执行,而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样做的意义。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离开了学校,他们的表现便会大打折扣。孩子们做事,不是自觉自愿,而是为了获得表扬或受到纪律的约束。

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

那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学生把《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倒背如流,但在生活中却不能很好遵守;为什么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一出了校门就换了个人。因此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点滴小事抓起。不随意扔垃圾,见到师长主动问好,见到同学有困难主动帮助等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须知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

2.向学生讲明道理。我们要学生遵守纪律,首先应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才能切实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目的,向学生讲道理,通常采用的就是谈话的方式。谈话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诚意,从而触动和启发他们的心灵,从内心愿意接受你的谈话。

3.利用主题班会,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把学生置于集体环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效果比较明显。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受到感染,以激发他们的热情,比如经常开展“学习《日常行为规范》,争做文明学生”,“环保小卫士”,“父母小帮手”等一系列主题班会,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教育,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4.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说明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父母要经常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些古训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接受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掌握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更好地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后代。

篇5: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所以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极其重要。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基本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基本人生观、基础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道德修养、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抓住人生初始阶段时机积极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持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现,既然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不可否认地就要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培养视野宽阔、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具有耐心、恪守纪律的教师队伍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注重实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影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事关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毛泽东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小学阶段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牢牢占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块主阵地,对于帮助他们构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率还不令人满意,效果不理想。

(一)不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步伐。当前在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学校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滞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说教”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其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相适应的创新,加上教师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储备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等,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不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发展节奏的能力需要。

(二)不适应教育观念变革与更新。侧重于知识传授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到和背记了多少知识,而对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都是能应付就应付,应有的重视没有到位。由于实践中严重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情感因素的专注培养,应试教育自然也惯性地过于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考试成绩,教育观念僵化和滞后,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丧失兴趣。

(三)不适应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很多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了解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自觉,不注意考虑学生的感受,普遍存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发展特征也不顾及,淡化与弱化隐性教育,加上经常不能积极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不能正常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小学生心理不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的有效措施

如何加强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崭新的良好姿态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准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德育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

(一)注重确立思想品德教育主导地位。学校的秩序功能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功能支撑作用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在研究工作方式方法和计划、措施的同时,包括在学生中、家长中,必须端正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为首的严肃态度,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全员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养。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艰巨挑战,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思想、道德、业务、语言等方面的高度修养的重视。不仅要对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加以坚决的抵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要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改进、传承、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启迪学生,感召学生,才能够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注重班级核心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班级工作是学校实施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全体任课教师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我认为,班级核心管理工作建设来源于对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激励、考核管理;而班主任队伍建设,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现实管理者、组织者、主导者。因此,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汇集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沟通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开展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完善选派机制,增强选派班主任的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班主任队伍结构,而且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集体建设任务的目标。

(四)注重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代发展的.德育内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要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水平,共同促进发展其道德能力,为他们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注重教育层次。由于教育针对性强,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必须以低、中、高三个教育层次实践,努力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操作来看,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本情况,掌握其心理动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教师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之中。三是把握典型示范。小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人师表的作风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意义不言而喻。教师经常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模仿典型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四是丰富课外生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许多学校能够很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教育效果未能令人满意。

我认为,多种形式的课外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共同遵守服从集体的生活准则,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增强劳动的自觉性,点滴积累对社会的义务感,爱惜劳动成果为主,辅助以校内劳动、大扫除,或社会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如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义务劳动或当文明礼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态劝导员,培养其自信心及责任意识,或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使思想品德教育得到自觉提升。五是利用现代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体,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快速变化,也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学校教师要充分地、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正确探索处理“现代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等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健康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篇6: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等就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这实质是对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课,它与数学课及其它数学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楚。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数学课处于主导地位,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

2.从教学目标看,数学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数学实践活动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因而,数学实践活动的考核评定不像数学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主要是让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要求不很严密,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数学课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实践活动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自然中进行。

5.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实践活动表现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思想,包含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计活动,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指导地位,忌放任自流。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它们内容相辅相成。数学课就为数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的内容来源;反过来,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又会受到数学课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

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与数学课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2.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原则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灵魂。以激发儿童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4.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5.开放性原则: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教师基本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三、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同于数学课,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围绕各个活动课题(或活动主题)的主要任务而展开的,一般地说实践活动的基本教学过程是:选择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总结评价。这里,选择确定课题实质上是对实践活动进行定向,包括激发实践活动意向、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明确实践活动目的、协定实践活动程序等;表达陈述是指将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展览等形式表示出来,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一般是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包括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对实践过程的总结,侧重在学生反思探究、实践中的得失,如。我懂得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进等。

但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一定要局限于这几个步骤。有人把数学实践活动确定为五个步骤:材料准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可见,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其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运用和创新意识

1.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一年级数学乐园实践活动课中,用虎口脱险的游戏,将学生带进愉悦的童话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课前老师在操场上画上地画。一只老虎蹲在小白兔下山的出口处,准备吃了它,小白兔必须按1到9的顺序下山,才能脱离危险,教师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小白兔,亲自走一走。再如,学习认识图形知识后,进行实践活动,首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设计活动游戏,可以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找出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玩具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布置活动场地,自备活动道具,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活动选手。各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决定,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实例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画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又如教学归一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等。当课堂上出示学生自己收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并且学生在掌握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之后,还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收集具体素材,将实际问题经过综合、概括、抽象之后,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观察物体中关于平面对称现象学习后,开展平面对称现象的探索活动,在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再如,让学生查找资料:湖南电视塔有多高?武冈电视塔有多高?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几层教室的高度,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电视塔的高度?查资料的方法可谓多样:可以网上查找,可以看书,可以打电话查询,可以问大人等,甚至可以实地观察。这样的设计不正是体现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篇7: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着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继续教育的终身性、全员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要求培训者必须提高认识,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作 者:邵君舟 作者单位:郑州教育学院,数学系,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EDUCATION INSTITUT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4)分类号:AG72关键词:继续教育 问题 对策

篇8: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教育学生在独处时严于律己, 诚信立身

这是儿童成长的基本前提, 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石。在教学第一单元内容时,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内涵, 懂得人无信不立, 只有诚信待人, 才能取信于人;要学会从正反体验中, 感受到诚信与否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能够理性地辨别、评判各种行为, 从而自觉树立为建设诚信社会尽力的信念。

故事一:曾子为什么杀猪

什么是诚信?学生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很难感受得到,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勾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忆。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出门赶集, 儿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便哄他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儿子信以为真, 不再哭闹了。妻子赶集回来后, 看到曾子要杀猪便制止他, 曾子说:“做父母的说话不算数, 孩子今后也不会讲信用的, 那将来他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最终, 曾子坚持把猪杀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应该怎样树立诚信做人的基本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引用故事, 让学生感受故事, 围绕故事展开讨论, 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什么是诚信, 怎样让自己经受每一件小事的考验, 从而初步认识到言行一致应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故事二:诚信记录伴终身

如何做到诚信立身?如果不诚信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狼来了”这个故事应是最好的诠释, 一次两次的欺骗可能会给人暂时的虚荣心, 但是最终得到的肯定是挫败, 是人格上的污点。中国一名留学生在日本勤工俭学期间, 投机取巧, 自作聪明, 减少刷碗的程序, 被发现后不但丢失了这份工作, 而且写进了他在日本的诚信记录, 从此没有了打工的机会。这是他个人经济的损失, 更是人格上的难以弥补的缺失, 同时还使国家的荣誉受到一定影响。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引用这些事例, 让学生学会正反分析, 再结合自身生活实际, 了解不诚信的危害以及对今后生活的不利因素, 从而让他们增强诚信做人的价值观念。

二、教育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参与, 学会民主合作

民主合作意识是建立在诚信人格基础之上的, 是儿童成功的重要基础。具备了这种意识, 儿童生命的意义才会开始显现。合作不仅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品质, 它表明了一个人对待他人和周边世界的基本态度。

三、教育学生在人生规划中胸怀祖国, 爱心永存

爱与责任是理想人格的崇高境界, 也是儿童成长的必然要求。从自我修身到集体合作再到放眼全国, 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探索。在教学第三、四单元时,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祖国的自然概况, 初步体验爱国的情感;知道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增进民族团结和统一的意识;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激发情系中华和报效祖国的情结。在具体教学中要坚持做到知识教学、情感体验和行为指导相结合, 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目标。

方法一:发挥多媒体优势, 让学生充分领悟祖国自然与文化之美。

爱国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教师要用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手段, 让学生充分领悟祖国的可爱之处。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美, 物产丰饶,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如何让学生建立丰富的感知呢?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围绕主题搜集相关材料 (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 在课堂上以大屏幕、电脑、展示台等多种手段呈现, 让全体同学充分领略;也可以自己事先准备相关的专题材料 (风光片、纪录片、PPT等) 让学生深入感知, 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 引导大家发表感想为什么要爱国, 祖国美在哪里, 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

方法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激发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处, 都要胸怀祖国, 团结一致, 互相关心, 共同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健全人格的至善至高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问题, 引发学生对社会、家乡的关注, 让他们自觉将自己的情感和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

四、统筹考虑, 形成有效的育人机制

(1) 注重坚持不懈, 做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长效育人。人格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小学品德教育的各个年段, 都要有人格教育、价值观培养的内容, 教师应将相关的教育内容加以梳理, 形成体系, 并在不同时期突出不同的教育重点, 确保教育有针对性与连续性。与此同时, 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领域, 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要做到统筹兼顾, 因时因地, 注重渗透, 让教材发挥传播知识、培养能力与育人的多重功能。

篇9: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诚实是做人之本,守信是立身之道。良好的诚信教育能有效帮助学生端正态度、规范行为、认清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剖析了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诚信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改善方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诚信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现状。

调查显示,约8成的初中生认为诚实守信很重要,能理解诚信的概念。这表明学生普遍认可诚信这一行为准则,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行为缺失,影响了初中生的整体诚信水平。这一现状表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诚信教育仍有不足。

实际上,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认识是不清晰的。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有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而且他们对这些行为毫不避讳,常以作业太多、考试太难等理由为借口。

在社交活动中,初中生的不守信行为更是突出。调查发现,超过60%的初中生有多次违约的行为,往往以临时有事、突然不想去、天气不好等理由来违背约定,甚至认为这些行为不影响人际交往。极少数学生为了购买游戏机、平板电脑等高端电子产品,欺骗父母,以交资料费、班费等各种理由,向家人索要钱财。

以上种种问题,反映出了初中生对诚信行为与诚信价值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思想状况令人担忧。

2.教学的现状。

调查显示,约4成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不感兴趣,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内容空洞。确实,思想品德教材中并没有华丽的图片,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知识,这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除教材的影响外,多数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传统、单调,缺少互动,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这就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上课环境压抑,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听不进去。

思想品德课程的考查方式过于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厌学。传统的思想品德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只能机械记忆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便逐渐养成了习惯,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

二、改善诚信教育的方法

1.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学生行为。

在开展诚信教学时,教师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创造一个诚信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对此,教师可采用举办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清楚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拒做有违诚信之事,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守信习惯,做到信守诺言,不随意违背约定。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推陈出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采用列举案例、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双方辩论等多种方式,打破沉闷气氛,推动诚信教育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诚信是无价之宝”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采用构造情境法,让学生深刻感受诚信缺失后的落魄感与挫败感,总结诚信的重要意义。

又如,在教学“诚信与成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有关诚信的案例,从生活的角度总结诚信的重要意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表演、辩论等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诚信教育的瓶颈。

篇10: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 2009370084 李林林

摘要:

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起码的要求,品德即道德品质,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具体内容包括:“爱心”、“责任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在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家庭教育 责任心 感恩之心 合作精神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有孟母三迁、包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的故事千古流传,这些都能看出我们先辈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在今天这依旧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小学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所以小学生品德的培养倍受各方面的观注。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 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 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他的自身潜质是他发展的基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影响共同在他的成长中发挥作用。有专家研究发现:年幼时,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在上小学后,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上初、高中后,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少。因此,要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他个性、智力发展的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孩子的好坏不能过于片面的去评价,正如书上说的:叛逆并不是坏,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的标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进步的源泉。[1]

一、以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基本道德教育

1、培养孩子的爱心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2],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爱心培养从娃娃抓起!婴幼儿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婴幼儿时期。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 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

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必过渡。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疱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是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付出爱和感受爱的能力,付出感情和感受感情的能力。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能够感受爱和感受情感的人,就能够具备付出爱和付出感情的能力。这里感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而感受能力需要在有爱可感的环境里去培养,让孩子生活在真正充满爱心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付出感受爱的能力的关键。常怀感恩之心,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心教育,同时无私地去爱孩子,这才是我们需要做好的事情。

3、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一个人以后的事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年龄伙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狭小的天地中度过的。由于交往的接触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很容易养成唯我的思想感情及胆小、孤僻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让他们置身于集体环境中,通过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的交往、交流,共同参与某一项活动,来逐步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自我牺牲,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小伙伴们接触、玩耍、游戏,体会和别人一起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和小伙伴共同完成一项事情后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悟相互协作、相互忍让、相互帮助特有的情趣,这种感觉是父母的爱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教育孩子从“自我性”向“群体性”的心理转变,拓

展孩子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态,使其今后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的良好途径。

二、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1、给孩子创设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空间。

孩子能说话会走路后,家长要给他安排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那里不放父母的任何杂物,只放孩子喜爱的东西。孩子想改善空间布局,做父母的只需做孩子的助手,让孩子自己做主。因为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东西,更能给他个人空间的感觉。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产生平等感。他们在自己的小空间中会积极地学习、活动。

2、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个人自主权, 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指出:“父母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母放下架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创造和谐愉快的环

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实验表明:与父母一起游戏是诱导孩子情感的源泉,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兴奋,使孩子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孩子在与父母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自然、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相应提高。这样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3、为孩子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双方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而不能当着孩子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善于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体察孩子的需要,要有一颗孩子似的心去进行亲子间的交往。父母既是孩子的教养者,又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能做到情感上的交融,使孩子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三 成长的重要性

1、成长比成功重要,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父母能替孩子做事,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会处理各种事的同时,才能学会面对困难。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要让孩子自己走好脚下的路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经历比名次重要,过份溺爱造成孩子无能

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会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条路而不是给他一堵墙。

3、激励比指责得重要,懂得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教育就是挖掘潜能。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筷子一样齐,是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潜能挖掘出来。每天打开孩子的一个宝藏,也有一个秘决叫孩子你真棒。当你说他棒,他就会找到棒的感觉。[3]

小学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能否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而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无庸置疑是巨大的,父母应以教育发展适应未着眼,以开发孩子自身素质入手,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人才全面素质基础。参考资料:

[1] 王宇:《好孩子坏孩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3-9页

[2]《三字经》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版,第1页。

篇11: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是重要学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中,要求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方式而开展教育,尤其将思想品德和生活相联系十分重要,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化作用。但是,就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看,未能充分发挥生活化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并提出其具体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26-01

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在生活化教学中,课堂教学可以回归社会和学生生活,保证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知识,且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讲,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教学方法是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其次,有效应用该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中,既能使学生更为深入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为提高自我品质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教学生活化,学生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不仅在课堂学习中感悟生活,而且从生活中提升自我品德,进而健全人格[1]。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2.1 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实现生活化,有必要将其与情境教学相联系。就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教师通过情境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所提高。因此,在情景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利用提问的方式,实现教学生活化,拓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其次,创设模拟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对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有利。如,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锄禾日当午”的情境进行模拟,使之体会农民田地劳作的艰辛,以达到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品德的目的[2]。

2.2 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应该从生活中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以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推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如若教师只是空洞的说教或照本宣科,则难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在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产生生活联想,既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好感悟人生。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对自身生活感到富足,以积极的情绪而进行自我调节。由此可见,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能够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实现。

2.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教育教学活动能?虼友?生视角着手,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首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积极主动性。其次,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彰显其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3]。

2.4 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而且可增强学生的个人品质。在实践活动中,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并在多样化实践活动中,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伴随社会的发展,低碳环保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主题。所以,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的实践活动:首先,引导学生以学校为主阵地,积极为学校设置环保宣传标语。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或结合生活经验等而借鉴其他宣传标语。其次,为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针对校园内破坏环境行为进行调查和记录,并对所见不文明行为加以规劝。最后,在定期汇报中,小组学生针对校园环保提出合理的建议[4]。

结论:思想品德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和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中,要求教师应掌握有效的教育方式,以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的相融性。首先,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其次,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再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最后,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汽车实训报告心得下一篇:党建助脱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