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的环境污染论文

2022-04-15

聚类分析的环境污染论文 篇1:

中国区域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因子聚类分析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区域划分在研究贸易与环境政策问题时的局限性愈发凸显。运用因子方法对1992~2005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近十几年来经济、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为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区域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贸易增长;环境污染;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面板数据

一、引言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中也主要采取比较优势的贸易发展战略。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和贸易都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198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仅2 066.7亿元,2005年达到116 921.8亿元,增长了56倍,年均增长高达16.9%,从世界第11位上升至世界第3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6.2%(如图1所示)。然而在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大部分出口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等不断增加。2006年,中国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为330 992亿m3和218亿吨①。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各污染指标近几年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见图2、图3、图4所示),与贸易增长表现出正的相关关系②。

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造成各地区发展的起点不完全一致,再加上资源、技术、地域等条件的不同,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东部地区占中国对外贸易的90%以上,2003年更是高达93.4%,相应地,东部地区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54%提高到2003年的70%。然而,东部地区在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的问题却不容乐观,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不同,工业污染源排放量也不同。东部地区工业废水、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253亿m3、681万t、46万t;中部地区则分别为179亿m3、388万t和45万t;西部地区分别是84亿m3、180万t、22万t③。进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分类、比较,对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区域划分问题国内的研究较少,多数文献在现有区域划分的基础上研究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合理的区域划分对研究经济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俞纯权(1995)选取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10个经济指标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排序,给出了初步的统计分析,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三类,分别是:加工型经济区、加工主导型经济区和资源开发加工混合型经济区④,为合理划分地区经济类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杨茜(2005)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的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两组主成分给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综合得分,通过对两组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4类,并对4类地区的综合状况给出了合理解释。类似的研究大多采用截面数据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情况,却对区域动态的发展关注不够。

乔峰、姚俭(2001)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952~1982年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动态的描绘⑤,构造的综合评价模型的曲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描述与中国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雍月红、李松林(2005)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从地理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角度动态描述区域经济差异,并对内蒙古各盟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与实际情况非常一致的结果。朱建平、陈民恳(2007)探讨了多元统计方法在面板数据上的运用,介绍了面板数据的统计描述方法,构造了面板数据之间相似性的统计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有效方法。中国各个省份之间经济、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地区的污染的排放也会不同,因此与单纯利用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相比,面板数据的引入更能全面地体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笔者对中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产业结构、环境污染等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一个综合得分指标,从而找出近十几年来中国各地区经济、贸易发展和环境污染变化的共性,并对该指标采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对研究经济、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较好地度量中国各地区十几年来经济、贸易、产业结构、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变化,且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选取如下9个指标:X1: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X2:各地区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X3:各地区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4:各地区工业废气的排放量;X5:各地区工业废水产生量⑥;X6: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之所以选择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是因为它比人均GDP更能反映随着经济增长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欲望⑦;X7:各地区出口额;X8:各地区进口额;X9: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

其中,X1、X6是反映经济方面的指标,X2、X3是反映产业结构方面的指标;X4、X5是反映污染方面的指标;X7、X8、X9是反映贸易方面的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6》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由于海南和西藏的部分数据缺失严重或未能找到,将这两个样本删除,重庆市直到1997年才变为直辖市,本文按照传统的方法将其归入四川省⑧。因此笔者最终收集了1992-2005年28个省级单位的数据用于分析⑨。

三、实证分析

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28个省、市、自治区14年的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然后利用各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作为权重求出14年每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因子得分。

在选择因子时主要运用特征值的准则,即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为因子,放弃特征值小于1的主成分。因为各指标的量纲不统一,所以选择Correlation Matrix选项,即使用变量的相关矩阵进行提取因子的分析,可以解决量纲不统一的问题。

结果显示(见表1):

表1给出了14年的截面数据的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用于判断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检验的数值最小的为0.643,而球度检验结果近似X2值均在257.789以上,自由度为36,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1,所以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能看成是单位矩阵,9个变量间不是独立而是存在相关关系的,故此数据适合并需要进行因子分析。

14年的截面数据均提取出3个公因子F1、F2和F3,对每年的因子分析中可以得到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到,第一公因子在各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各地区进口总额、各地区出口总额、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上有较高荷载,而以上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地区的贸易与人民生活水平;而第二公因子在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各地区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各地区工业废水产生量上有高荷载,以上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情况。在14年的因子分析中,前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都在84%~90%,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以所选取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λ1、λ2、λ3为权数,构造综合因子得分,F=λ1F1+λ2F2+λ3F3,从而得出28个省、市、自治区14年来的综合得分的面板数据。

为了了解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贸易的增加、产业结构变迁和环境污染的情况,找出发展程度相似的地区,从而更好地研究这些区域的经济、贸易、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情况,对1992-2005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综合指标进行面板数据聚类分析。进行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聚类分析的理论,解决原有的聚类分析方法只能解决静态问题的缺陷,而且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事物的类别。通过选择欧氏距离作为该面板的相似指标,根据离差平方和法进行面板数据聚类分析得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综合指标聚类树形图⑩,(见图5)。

从图5我们可以看到,近十几年,广东的动态发展单独归为一类;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归为一类;天津市、福建省、辽宁省、山东省归为一类;其他为一类,分别称为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和四类地区。

四、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从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广东单独聚为一类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其在经济、贸易与污染等因素上综合得分很高,与其他各地区指标有很大的区别。将京津冀中的北京划分到了长江三角洲一类,而将天津与福建、辽宁、山东归为一类,河北与其他省份归到一类。京津冀地区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不合理,大型基础设施不能共享,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整体安排,地方利益主体冲突不断等。每个行政区分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本位理性最终导致整体非理性{11}。

1992年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8.51%、18.62%、13.19%,而到2005年,这个比重上升至12.16%、25.98%、20%。三个地区的GDP的总值占到了中国GDP的58.14%,而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更是高达90%以上(见图6)。在实际利用FDI方面(见图7),二类地区从1999年开始有了大幅增加,明显高于一类地区和三类地区,2005年其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主要原因是:一类地区属于劳动密集型地区且表现为出口导向特征,而二类地区则属于以进口替代、资本深化为特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2002年底,一类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和“能源荒”使大部分企业从一类地区向二类地区转移,从而加快了二类地区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

如图8、图9所示,在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二类与三类地区的单位进出口总额的污染排放量一直呈现出递减趋势。二类地区的单位进出口总额工业废气排放量远远小于三类地区,而单位进出口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从1997年开始小于三类地区。1997年前,一类地区的单位GDP污染排污量呈下降趋势,与之趋势相对稳定的单位进出口总额污染排放量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单位GDP污染排放量的减少是由与贸易关联较小的其他行业产值的增加所致。

通过对28个省、市、自治区14年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此种划分方式与传统的区域划分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划分的方式是通过计算经济、贸易、产业结构、环境污染等因子的综合得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动态聚类,具有以下两个主要作用:第一,区分区域发展趋势,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几个区域近十几年来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二类地区因为在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单位排污量降幅也在不断增加。第二,可为研究经济增长、贸易发展、产业结构以及环境污染等针对性问题时提出一个合理的划分依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对于有关区域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后续研究,包括贸易管制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协调,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以上进出口总额及环境污染等数据均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后得出。

②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1990~2006年中国各污染指标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783***,工业废气排放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995***;工业废水排放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549**;工业烟尘排放与进出口总额没有线性相关关系(***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

③数据来源:转引自周怀东的《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④1997年后重庆划分为直辖市。

⑤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是时序分析和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结合,在经典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一个综合变量来取代原有的全局变量,再以此为基础描绘出系统的总体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轨迹。

⑥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文献中,较多地采用工业废水产生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引入工业废水产生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代表环境污染指标。

⑦王慧炯,甘师俊,李善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科学出版社,第59页。

⑧将重庆市入四川省后,四川省的人均消费由以下方法求出:(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口数+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重庆市人口数)/(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口数+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口数)。

⑨由于中国大陆面板数据的庞大且篇幅有限,原始数据不再列出。

⑩参看2007年4月《统计研究》朱建平、陈民恳的《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及其应用》。

{11}景体华:《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57页。

参考文献:

[1]杨茜.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的主成分分析[J].统计观察,2005,(9).

[2]俞纯权.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5,(3).

[3]乔峰,姚俭.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在经济发展动态描绘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3).

[4]朱建平,陈民恳.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7,(4).

[5]雍红月,李松林.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的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6]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2).

[7]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责任编辑:学 诗

责任校对:金 霞

作者:龚 超 兰 天

聚类分析的环境污染论文 篇2:

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负担的差异及对策研究

摘要:工业废气的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对各地区的气体污染物排放负担、工业生产贡献进行比较和模型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各地区气体污染物的负担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环境政策的差异造成的,据此,从提升清洁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污染治理和污染源管理等方面,提出更为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洛伦兹曲线;工业GDP;基尼系数;污染负担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都面临着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采取有效的环境政策是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工业废气排放的治理是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大气环境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一旦大气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损害,而且是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的,工业废气的排放与增加会直接带来大气环境的破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市民的普遍重视,霾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神经系统都有影响,尤其是会使呼吸系统患病率显著增加[1]。各地区都在试图多途径、多种措施来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强环境管理体制的建设[2]。针对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各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断通过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汽车尾气治理和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推广,等等,希望能够在环境污染的防治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效[3]。减少工业废气排放,降低工业化污染,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普通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工业废气排放与控制现状

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在工业化发展中会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通过改善环保排放装置、对污染企业进行整顿等措施严格控制工业的废气排放,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图1所示,2002—2010年,包括工业二氧化硫和生活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自2002—2006年一直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2007—2010年排放总量呈现了下降趋势;2002—2010年,工业烟、粉尘的排放量呈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说明对烟粉尘的清洁控制技术水平较好,从整体来看,在这一阶段,我国废气排放量的规模有所下降。

从近两年废气排放量的变化来看,2010年我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519 168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 185.1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 864.4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3 304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工业烟尘去除量38 941.4万吨,粉尘排放量为448.7万吨;2011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2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了32.81万吨,烟(粉尘)排放量为1 278.83万吨,比上一年增加1.03万吨。从数据分析上看,我国在控制废气排放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2011年比2010年二氧化硫和烟(粉)尘的排放量有所增加,这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同时在增加,污染物的减排任务也随之增加,环境保护问题更应受到重视。

随着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能耗及工业总产值在逐年增长,工业废气的排放总量将会进一步增加,甚至是成倍增长[4]。因此,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研究和探讨降低单位工业总产值带来的废气负担率,对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各地区废气排放量的变化及负担状况,研究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废气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废气排放的环境洛伦兹曲线

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增长会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深,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特定水平之后,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或调整,会使得环境污染呈现降低的态势[5]。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6]。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必然使得各地区的废气排放与控制水平存在差异,我们必须要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对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波动与分布特点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各地区废气排放负担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原因,对完善环境治理政策,提出相关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研究各地区废气排放是否平均,首先选择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进行实证分析。洛伦兹曲线原本是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一种曲线,在这里引用洛伦兹曲线的研究方法和基尼系数指标来分析各地区废气排放的负担状况与存在差异的原因。二氧化硫、烟(粉)尘是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物质,也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假定各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在GDP方面的贡献率会带来一定量的废气污染物的排放,用各地区的工业GDP占全国工业GDP的比重表示各地区工业生产贡献率,用各地区二氧化硫和烟(粉)尘的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的比重表示各地区工业生产带来的气体污染负担率。将各地区的工业生产贡献率与大气污染负担率进行比较,用以衡量各地区污染气体排放带来的环境损失与生产贡献之间的差异。

(一)指标选择

各地区工业生产贡献率Ia=各地区的工业GDPa/全国工业GDP

各地区的废气排放负担率Max=各地区废气排放量Pax/全国废气排放总量P

废气排放负担率与生产贡献率之比Qax=Max/Ia

x=1,2,分别代表烟(粉)尘和二氧化硫;a=1,2,3…31,表示31个地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清洁技术提高会有助于实现工业废气的减排[7]。基于此特点,如果Q小于1时,数值越小,意味着该地区工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率越高于废气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该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因工业排放导致的大气污染程度较低,或者是该地区的控制污染技术水平较高,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反之,如果Q大于1,则代表该地区工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率低于废气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该地区的生产会带来更多的废气排放,环境效益的损失大于经济效益的增加,若Q值越高,则表明该地区需要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或者通过强化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提高清洁技术水平,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

(二)绘制环境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通常是一条下凸的曲线,用以表示不平均的程度,下凸程度越大,代表越不平均[8]。如图2和图3所示,45度的对角线是表示绝对平等线,即各地区废气排放水平不存在差异,各地区的废气排放负担相同;横轴和右侧的纵轴所组成的折线是绝对不平等曲线,表示废气排放仅由一个地区释放,也就是基于工业生产的大气污染物的负担是由一个地区带来的;左侧的纵轴表示各地区不同气体排放量在全国中的比重,即各种废气排放的污染负担率,横轴表示各地区工业生产贡献率,即各地区的工业GDP在全国工业GDP中的比重。图中四条弯曲的曲线是将不同地区工业生产贡献率与气体污染的负担率确定的散点连接而绘制的,每条曲线与对角线组成的面积用A表示,曲线与折线之间的面积用B表示,用A/(A+B)的数值即基尼系数来分析气体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该数值越大,则表明气体污染物的排放越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反之,则表示各地区的气体污染排放负担相同[9]。

由于实际中数据是离散的,为更准确地计算基尼系数,需要准确绘制洛伦兹曲线模型[10]。根据图2和图3中散点分布特点,经过模型的筛选与最优分析,最终选用二次曲线模型,对废气排放负担的环境洛伦兹曲线进行曲线估计,如表1所示,给出了两种气体污染的环境洛伦兹曲线的回归模型检验报告,从拟合优度、模型检验结果和各个参数值来看,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拟合优度很好。

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通过定积分进行计算,获得不同气体排放的基尼系数A/(A+B)的比值,2010年数据为:0.09 7(二氧化硫),0.266(烟粉尘);2011年数据为:0.241 7(二氧化硫),0.3280(烟粉尘)。一般情况下,如果基尼系数小于0.2,认为绝对公平,0.2~0.3,表明相对平均,0.3~0.4,表示较为合理,0.4~0.5,认为差距较大,0.5以上认为高度不平均[11]。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各地区因工业化生产带来的二氧化硫排放负担的差异不大;烟粉尘排放的基尼系数处于0.2~0.3,表示相对平均。2011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数处于0.2~0.3,表示相对平均;烟粉尘排放的基尼系数处于0.3~0.4,表示较为合理。由于得出的基尼系数较小,说明从各地区的工业发展生产水平来看,各地区废气排放负担分布是较为均衡的,废气的排放负担并不是由于一个或若干地区的工业集聚造成的。各地区工业生产所排放的烟粉尘,相对于二氧化硫的排放而言,各地区的差异要更明显一些;而从2010年与2011年废气排放的基尼系数变化来看,数值呈现增加的态势,说明我国各地区在废气减排工作上的成效存在速度上的差异,或者说各地区工业生产带来的废气排放负担率的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一些地方的废气减排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各地区废气负担状况比较

为进一步分析2011年各地区废气排放负担的差异,仅考虑各地区工业生产贡献的前提下,将各地区由于生产贡献带来的废气污染负担状况进行比较。表2给出了2011年各地区生产贡献率与废气排放负担率比较状况,其中北京、天津、西藏和甘肃等17个地区的各种工业废气的污染负担率都小于生产贡献率,显示出较高的工业生产水平或较低的工业废气排放水平,这表明在这31个地区中有1/2强的城市在工业生产中废气的排放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标准。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等9个地区,存在工业生产的贡献率小于废气排放的负担率的情况,气体污染负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数据分析上看,河北最为明显,烟粉尘的污染负担率是工业贡献率的3倍,二氧化硫的污染负担率是工业贡献率的近2倍。这表明,河北的工业废气排放亟待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而导致河北省废气排放负担较高的原因,更大的可能应该是重工业结构和较低的废气控制技术水平。该地区的工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清洁技术水平亟需提高[12]。

为进一步研究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的共性与差异,对数据做进一步的聚类分析。选择西藏、山东、河北、云南和江苏作为初始类的中心点,这几个地区包括了31个地区中从高至低的不同的大气污染排放水平,但这不一定是最好的代表,需要再进行迭代过程寻找更好的类中心点代替初始类中心点。如表3所示,第一次迭代后,5个中心点分别变化为0.287、0.000、0.381、0.130和0.249,第二次迭代后,5个类的中心点变化均小于指定的收敛准则0.01,达到聚类结果要求。

表4为最终的聚类中心,可以看出,第1类的指标数据最低,包括的地区有6个:北京、天津、上海、海南、西藏和青海,这些地区各项指标的数据较低,表明由于生产水平较高,生产贡献率远大于气体污染物的排放负担率,或者是该地区工业废气污染的排放率本身较低。但是在实践中,对于各地区的大气环境负担率进行分析,还要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例如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三个城市即使工业生产所带来的贡献率高于大气污染导致的环境损失率,但是引入土地面积、人口等因素,可能导致的结论会有所不同,比如:从单位土地面积上分析,北京地区所承担的气体污染负担可能是很高的,在此,我们仅考虑工业贡献率与废气污染负担程度。第2类、第3类和第5类的各指标数据较高,一共包括8个城市:山东自成一类;河北、山西归为第三类;广东、河南、内蒙古、辽宁、江苏归为第五类;其余17个地区归为第4类。在我国31个地区中,仅有不足1/3的城市的工业生产贡献率小于工业生产导致的废气排放负担率,这与各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各地区废气排放的控制程度有关。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废气排放量的变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各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不同,所处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上的阶段也是存在差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废气排放的控制效果远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所承担的废气负担率也相对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随着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废气排放的增长速度高于工业贡献的增长速度,该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负担较重。对于各地区废气排放负担存在的差异,需要针对各地区工业发展的差异特点及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帮助这些地区提高控制废气排放的效果。

四、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负担存在差异的原因

各地区废气排放负担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应该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技术因素,也有产业结构和制度差异等方面因素。从地区控制污染的差异性政策的制定方面来看,我们必须要对各地区废气排放负担梯度差异的根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造成地区废气排放负担梯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差异导致能耗水平不同,污染物排放负担会存在明显差异。从表5“2011年31个地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统计分析”来看,北京能源消耗指标最低,为0.459吨标准煤/万元,31个地区的总体均值为1.040 93吨标准煤/万元,中值为0.903 50吨标准煤/万元;而前面分析的废气负担较高的8个地区:河北为1.300吨标准煤/万元,山西为1.762吨标准煤/万元,内蒙古为1.405吨标准煤/万元,辽宁为1.096吨标准煤/万元,河南为0.895吨标准煤/万元,广东为0.563吨标准煤/万元,江苏为0.600吨标准煤/万元,山东为0.855吨标准煤/万元,除河南、广东、江苏和山东以外,其他地区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既超过了各地区的平均水平,也大于中值水平。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废气负担较高的原因之一,是与这些地区的工业生产力或生产技术水平有关,同样水平的工业生产贡献所消耗的能源数量高于平均水平,自然地,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会高于各地区平均水平,该地区的废气排放负担超出各地区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废气污染负担较高也会导致治理环境的投资增加,从2011年各地区完成的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投资按金额由少到多的排序结果来看,辽宁为第13位,广东为第23位,江苏、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和山东投资总额排名依次为26~31位,31个地区中山东省治气废气投资额最高,为244 688万元,由此可见,在评价各地区工业贡献时,必须要考虑环境成本;在工业发展中,工业废气总排放量既与工业总产值相关,也与能耗值相关;我们需要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尽可能使两者之差最小化,努力实现“环境优化增长”代替“环境换取增长”的发展方式。因此,各地区产业的生产由于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能耗水平存在区别,最终使得工业废气排放方面会出现梯度的差异。据此,在控制废气排放方面,废气排放负担较高的地区应该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改善用能结构和改进技术等方面,努力降低能耗值,从根源上控制废气污染排放量。

2. 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会使得各地区废气排放负担存在差异。工业分布数量高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负担可能会较重。我国地区发展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一般特征,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现代化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的发展主体;在工业水平低的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会相对较高;而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间位置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相应地,这些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负担也会相对较高。把2011年各地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结果显示:广东排名第11位,江苏排名第16位,山东排名第20位,河北、辽宁、内蒙古、河南、山西排名第22、25、28、29、31位(详见表6)。这些排名越靠后的地区,工业贡献更多的是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而有些地区,如安徽、江西、重庆等,虽然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但是废气排放负担没有呈现较高的现象,是因为这些地区在污染产业生产中使用的清洁技术较高,或者是环境污染的控制效果更好。因此,有些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负担较高的另一原因,就是工业比重相对较高,污染物排放较多,甚至可能是污染工业的比重较大导致该地区废气排放负担较重,而且,这些地区对工业废气污染的控制效果较差。

3. 环境政策存在地区差异,导致高污染行业向环境成本低的地区转移,使得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负担存在差异。地区环境成本的差异会影响污染产业的地区分布,污染产业的选址会倾向环境成本低的地区,因此,差异的环境标准成为影响地区污染产业分布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影响地区废气排放负担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区的治理废气排放的政策与标准存在差异,会导致高污染行业实际成本存在地区差异,这必然使得产业由高环境成本的地区向低环境成本的地区转移。而对于环境成本高的地区,其污染状况会因完善的环境政策而受到抑制,产业的布局也会有所改变,例如,国家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减少酸雨、灰霾现象;浙江、江苏两地就对环太湖区域实行了差别化环境政策,实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从源头上压减排污总量。这些差异化的环境政策必将导致相关地区的某些工业废气排放受到限制,而相对于没有实施严格管制措施的地区,某些污染较重的产业会继续存在甚至增加,最终导致该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负担加重。

综上所述,工业废气减排工作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各地区大气污染负担率与生产贡献率比较中,进一步证实:不同地区的工业生产贡献所带来的气体污染物排放水平是存在差异的;而对于地区废气排放负担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中,研究发现:地区废气负担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或者是由于地区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或者是因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且污染控制水平较低,或者是因为污染产业分布较多等原因所导致的。而像北京、上海等经济水平较高、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的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比率要比落后地区的明显低很多,这说明,提高生产力和清洁技术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五、控制工业废气的对策建议

经过前面地区废气排放存在差异的实证研究与原因分析,对于我国废气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我们既需要制定各地区都适宜的共性管理政策与措施,也需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废气排放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性的管理措施。对于废气排放负担较高的地区,我们主要是通过多种措施与途径,尽快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强气体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气体污染物的排放负担。为更好地提高我国废气排放的控制水平与取得较好的环境保护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1. 不断提高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清洁技术与促进清洁能源使用。第一,从长期来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各地区都会面临工业废气排放负担加重的压力,为了实现长期有效地控制工业废气排放数量,通过提升废气处理的清洁技术和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收益。第二,从当前各地区的工业废气负担存在差异的原因来看,无论是对于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有些地区废气负担较重,还是由于自身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能耗较高导致的工业废气减排压力较大,提升清洁技术可以改善废气排放状况,促进清洁能源使用可以从根源上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从而有效地降低有关地区的废气污染负担。因此,对于清洁技术的提升与清洁能源的使用,需要各主体共同努力。从政府方面,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废气排放进行控制与管理,帮助企业从环境管理方面促进清洁技术的应用;从企业角度,需要加强清洁生产指导,促进企业节能增效;从市民角度,需要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清洁工程的自觉监督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中来。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与提升清洁技术,是解决未来能源保障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对策,依靠清洁技术与清洁能源,可以有效降低废气排放负担,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加快污染负担率较高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步伐。有些地区废气负担较高的重要原因是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关联的,而地区生产水平的差异,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和各地区的产业布局有关,而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工业化阶段进入中后期,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应该逐步增强,在各地方区域发展中,需要更加重视最佳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存的产业结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负担的差异及原因,进一步说明了废气排放负担较高的地区应该在工业结构、技术设备和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对于废气排放负担较大的地区应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努力提高废气控制技术水平,加快重工业结构的调整,依靠技术支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围绕工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的要求,注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3. 按地区发展差异,制定差异化管理方案,分步骤、分主次地对环境污染加强综合治理控制。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地区废气排放负担存在差异,针对各地区的特点应该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方案,有针对地解决地方污染物控制难题,提高减排成效。比如,对于工业废气污染负担较高的地区,可以以治理工业废气为主要方面,继续完善工业污染源的控制,强化管理措施与方案;对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工业废气在大气污染源中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并不是处在第一位,机动车排放带来的污染影响明显高于落后地区,可以建议这些地区先以控制机动车减排工作为主。除此之外,从差异化的地区环境政策来看,我们还要注意,不仅要做到降低目前有些地区的污染水平,还应该防范因环境成本差异将导致的污染产业转移现象,杜绝因污染产业转移,导致相关地区新污染负担增加的现象,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防”与“治”两手一起抓。

4. 加快推行排污权交易,深化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工作。只有不断加强环境成本内在化,才能有效消除污染产业的外部非经济性,体现环境公平。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环境成本内在化的一个重要的政策途径。排污权交易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之一,促进排污权交易的发展,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废气减排效率。排污权交易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利用市场规律及环境资源的特有性质,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下,各个持有排污许可证的微观主体在政策、法规的约束下对排污指标、排污权有偿进行转让或变更,它化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从经济学的视野解决了社会问题。为适应环境政策的发展步伐,我们需要在市场规则、排放交易系统建设和环境管理制度方面,尽早做好进行排污权交易的相应准备。一是制定严格的废气控制排放标准。对于有些地区超总量指标排放必须进行严惩,保证废气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加快建立污染源排放的统一监管机制和连续监测系统,可以进行联网并强化管理;三是应建立废气排放权交易中介和排放配额跟踪平台,合理制定排放总量指标的分配方案。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事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必须要不断完善有关法律体系、严格标准及执行制度,这样才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更有为效的成绩。

5. 严格管理污染源流向,加强监管工作,强化环境污染的预防工作。由于污染事实发生时,因果关系调查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一旦发生环境公害,我们再去研究它的因果关系,很难从法律上将之轻易地定性为某个微观主体的责任,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危害很大,治理污染时间周期很长,环境治理成本巨大,所以,对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而言,应以更为有效地预防为主,这是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将环境污染风险控制到一定范围内,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该对污染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登记,比如:对农药成分进行限定,对农药的生产、销售、流通和使用进行登记;对生产中可能带来负外部效应的企业进行登记与监管,严格管理企业中能带来污染的化学物质流向,及时进行申报,等等,努力降低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针对污染源的产业分布状况与特点,加强反污染措施的安置。对于一国环境的污染,只有有计划地对不同产业采取差异性的措施,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每个工业化发展的国家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环境污染和退化的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是巨大的,所以,每个国家都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尽可能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我们可以通过切实地采取环境污染预防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保护和改善环境。对于我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需要针对主要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有效方案。针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需要我们根据各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阶段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各地区发展的差异化管理方案,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佳.霾未走远 提防烟尘再风浪[N].科技日报,2013-02-05.

[2]张铭贤.积极推进华北大气污染联防联控[N].河北经济日报,2013-03-04.

[3]傅年丰.合肥市多措并举治理大气污染[N].人民政协报,2013-03-01.

[4]郑敏敏,肖秀钦,陈庆华,张江山.福建省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因子分析与灰色预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4):4-7.

[5]刘铁鹰,李京梅.中国工业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8):42-48.

[6]Gene M. Grossman,Alan B. Krueger. Environment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Z/OL].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0.3914.1991[2013- 04 - 01].http://papers.ssrn.com/SO13/papers.cfm?abstract_id= 232073,pp1-57.

[7]林永生,马洪立.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以中国工业废气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9-135.

[8]张晶,封志明,杨艳昭.洛伦兹曲线及其在中国耕地、粮食、人口时空演变格局研究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1):63-66.

[9]谢健.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估计方法[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19-22.

[10]牛晓其.理想洛伦兹曲线拟合及其方程特性[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09,(2):19-22.

[11]徐道炜,刘金福,洪伟.中国城市资源环境基尼系数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9):27-30.

[12]刘德智,蔡海标.河北省工业废气排放与治理的实证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42-48.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作者:王艳秀

聚类分析的环境污染论文 篇3:

基于可循环智能快递包装的调查研究

摘要:由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日趋明显,同时智能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日剧增。快递智能化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人们是否可以接受将智能化与快递相互融合,文章则通过在问卷进行的预调研,运用SPSS中K-S聚类分析,获取了用户对可循环及智能快递包装的态度;其次利用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六个主要因子表征用户主要特征及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次序。并依据数据得出的六个重要因子对快递包装可循环与智能化提出意见。

关键词:智能化 循环 环保 快递包装

引言

快递量指数式增长导致现有的包装结构无法满足市场现状,并且由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日趋明显。快递绿色包装这条庞大的产业链上,既涵盖包装物料供应商、快递企业、电商平台与商家等多个从业主体,也关系着成千上万的消费者。要想实现快递包装的可持续发展,快递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发使用绿色包装可循环新材料,进一步适应市场,采用智能化设备介入快递包装过程,即新的快递包装必须在工艺设计层面进行创新,着重体现可循环及智能化两个主要元素,可循环元素是基于智能化基础上的。

一、现有网购快递包装问题

(一)包装材料难以循环使用

现有包装材料难以多次循环利用。从外层包装来说,每个包装的成本会影响销售利润,因此商家更倾向于采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箱、塑料薄膜包装袋等。但这些材料抗压强度低,很难对内部产品起到保护作用,导致内部产品受到损坏。而内部填充材料需要有一定缓冲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纸箱强度的不足,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物品的损坏。

(二)过度包装

商家为了保障物品安全,降低破损率,商家将填充物保护作为重点,多出现包装过度现象。现有内部填充材料种类繁多,有气垫膜、气柱袋、泡沫材料、报纸等,这类材料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相关标准对包装填充物和辅助材料进行规范,快递企业也并对其未进行回收,同时也没有对应的回收机制,使得二次利用成了空话。

(三)快递盒设计引导保护性不强

快递包装运输途中的暴力损坏源于运输管理欠规范,具体由于快递行业门槛过低、物流管理存在制度盲点、运输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暴力快递主要出现在于分拣过程——为达到更快的速度,对快件分拣采取扔的方式,及部分配送过程—一快递集中点无货架将快件置于地上以便查找。由这两种场景可知,“扔”主要原因在于:快递量过多,信息量过大,人为进行简单重复性工作速度较慢而产生的无意识动作。同时由于现有的快递包装盒本身与快递员关联性较小,无法更好地引导人们去采取保护。

(四)用户信息安全

用户信息泄漏主要由箱体本身、用户本身、快递中介和平台系统四大方面引发。由于快递外包装上的纸质运单外露以及用户对于纸质运单上的个人信息不处理行为导致用户信息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加之快递行业、电商平台对于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措施不足。而追究信息泄露的核心原因,主要在于快递包装智能化程度偏低。承载寄件人信息的则主要为贴于其上的纸质运单纸质运单直接暴露在外,使得所有经手快递箱的人都可以得到寄件人以及收件人的信息。雖然现有的快递公司,如安能快递公司,将部分信息例如名字模糊化处理,仅保留姓氏,配送后将有收件人信息的货单由快递员留存,但这种方式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

二、快递包装的智能化趋势调研数据分析

(一)智能化趋势

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领域应用的智能集合成为该领域的智能化。中国智能化的到来掀起了一场技术性革命,传统行业纷纷与之结合创造出新的火花。技术的融合与进步使得现代生活愈发便捷舒适,智能化所带来的便捷人们生活越发依赖于智能技术这些种种迹象说明,智能化在传统行业以及新行业中的运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成为主要趋势。而智能化与包装的融合,则是传统行业遇到新技术从而带来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数据分析

现有快递包装存在的问题日益披露,人们对于快递环保性、安全性问题有目共睹,但仅依靠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微乎其微,要改变快递行业需要结合现有的新技术予以革新,同时还需要社会、生产者、商户、用户的共同努力。笔者通过用户的深度访谈分析,得出15个与快递相关的指标,并针对现有快递问题将15个相关指标在问卷中进行问题陈述,然后依据问题陈述定义变量,并对这1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1.定义变量

定义变量及标签,输入数据。设Xa:快递包装箱的环保性很重要;Xb:智能的快递包装能够吸引我;Xc:快递箱循环利用是值得提倡的;Xd:我介意可循环的快递包装的价格;Xe:可循环利用的快递包装我会使用;Xf:—次性快递包装是一种资源浪费;Xg:智能快递箱有助于提升快递服务品质;Xh:在快递包装上装GPS很有必要;Xi:我介意可循环的快递包装的方便性;Xj:只要性能可靠、价格合理又方便实用,我会优先使用可循环的快递包装。Xk:现有一次性纸箱的保护功能不足;X1:现有纸箱存在用户信息泄露问题;X11:您的性别;X12:您的年龄;X1:您每周网购的次数。

2.SPSS因子分析输出结果

通过SPSS因子分析操作,得到Spss输出结果有KMO和Bartlett检验表、变量共同度表、成份数碎石图、解释的总方差表、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等图表,现将能表达分析结果的三个关键图表列举(如表1、表2、表3)。

上表提取方法为主成份分析法。

上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为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构成得分。

对(如表1、表2、表3)运算结果的分析如下:

(1)(如表1)反映的各个变量的共同度可看出:15个变量都很好地被6个因子(主成分)解释,因为这15个变量的因子共同度均为0.5以上,大于0.4,没有因子需要去除。

(2)(如表2)显示,快递包装可循环性相关的15个变量性能因子的特征值。因子的特征值代表各因子所能解释的方差。一个因子解释方差越大,说明包含原有变量信息的量越多。在初始特征值中前6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在1以上,它们的累计贡献率为72.123%,可以认为这6个因子包含了全体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故在15个变量中提取了6个公因子,也就是主要成分变量。

(3)(如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第四主成分、第五主成分、第六主成分与原始变量关系,可用下列线性组合表示:

Y1=0.238Xa+0.440Xb-0.061X c+0.040Xd-0.054Xe+0.315Xf+0.358Xg-0.057Xh-0.105Xi-0.181Xj+0.044Xk+0.053X10.047X11-O0049X12-0.098X1 (1)

以上式(1)中系数最大的两个变量分别为xb智能的快递包装能够吸引我,其系数为0.440及Xg智能快递箱有助于提升快递服务品质,其系数为0.358,我们可以将这个因子命名为“智能品质因子”这个因子占总信息量的15.679%,是调研客户的第一大群体。

Y2=-0.001Xa-0.195Xb+0.327Xc-0.083Xd+0.374Xe-0.027Xf-0.010Xg+0.046Xh+0.058Xi+0.545Xj+0.019Xk-0.103X1-0.049X11-0.105X12+0.040X1 (2)

以上式(2)中系数最大的三个变量分别为xj只要性能可靠、价格合理又方便实用,我会优先使用可循环的快递包装,其系数为0.545;xe可循环利用的快递包装我会使用,其系数为0.374;Xc快递箱循环利用是值得提倡的,其系数为0.327,我们可以将这个因子命名为“提倡可循环使用因子”这个因子占总信息量的12.965%,是调研客户的第二群体。

Y3=-0.051Xa+0.120Xb+0.011Xc+0.035Xd-0.077Xe-0.128Xf+0.080Xg+0.132Xh-0.045Xi-0.016Xj+0.502Xk+0.537X1+0.024X11-0.060X12-0.012X1 (3)

以上式(3)系数最大的两个变量别为xk现有一次性纸箱的保护功能不足,其系数为0.502;X1现有纸箱存在用户信息泄露问题,其系数为0.537我们可以将这个因子命名为“保护不足信息泄漏因子”,这个因子占总信息量的11.351%是调研客户的第三群体。

Y4=-0.036Xa+0.093Xb-0.081Xc+0.531Xd+0.024Xe-0.201Xf+0.013Xg+0.062Xh+0.543Xi+0.019Xj-0.087Xk+0.063Xl+0.107X11-0.042X12-0.105X1 (4)

以上式(4)系数最大的两个变量别为xi我介意可循环的快递包装的方便性,其系数为0.543;xd我介意可循环的快递包装的价格,其系数为0.531;我们可以将这个因子命名为“经济方便因子”占总信息量的11.327%是调研客户的第四群体。

Y5=-0.035Xa-0.136Xb+0.034Xc-0.014Xd-0.054Xe+0.225Xf-0.118Xg+0.377Xh-0.093Xi-0.078Xj+0.075Xk-0.065X1-0.279X11+0.529X12+0.267X1 (5)

以上式(5)中系数最大的三个变量分别为X11性别,其系数为-0.279;X12年龄,其系数为0.529;Xh在快递包装上装GPS很有必要,其系数为0.377,我们可以将这个因子命名为“大龄男性GPS必要性因子”,持此态度的倾向与年龄正相关,与性别负向关,赋值时男性为“1”、女性为“2”,表明大龄男性更倾向在快递包装上装GPS,这个因子占总信息量的11.119%,是调研客户的第五个群体。

Y6=0.252Xa-0.051Xb+0.044Xc-0.127Xd+0.052Xe-0.079Xf-0.178Xg+0.034Xh+0.099Xi-0.095Xj+0.048Xk-0.059X1+0.534X11-0.034XI2+0.537X1 (6)

以上式(6)中系數最大的三个变量分别为X1网购次数,其系数为0.537;X11性别,其系数为0.534;Xa快递包装箱的环保性很重要,其系数为0.252,我们可以将这个因子命名为“女性多次数网购者环保倾向因子”这个因子占总信息量的9.682%,是调研客户的第六群体。

3.结果分析

上述将快递包装可循环性态度分解12个要素,进行了K-S聚类分析,得出了此次调研的对象群体,并定义问卷的问题成15个变量要素进行市场调研,并对这15个变量调研结果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对快递包装可循环性肯表明态度的人群主要是女性,有网购经验的人群,故将此次调研的对象确定为:女性,收入在1500到5000元,年龄在19岁30岁的有网购经验的人群。他们对快递包装有过多次使用经验,对快递包装的态度能代表快递客户的态度。

(2)快递包装可循环性15个变量可降维成六个因子成“智能品质因子”、“提倡可循环使用因子”、“保护不足信息泄漏因子”、“经济方便因子”、“大龄男性GPS必要性因子”、“女性多次数网购者环保倾向因子”,它们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2.123%,可以认为这六个因子包含了全体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代表本次调研的六个群体特征。

即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可验证初始访谈与提出的设计指标的正确性同时,为后期的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可循环快递与智能化技术

(一)物流信息实时化

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化,对运输包装予以跟踪查询,也是智能化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实时反馈”作为一种自动化管理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及GPS定位系统可将运输包装的情况以及信息位置进行及时的反馈,相较于传统中到达目标中转站进行扫码入库反馈使得人们对快件的期待感得到一种正反馈。而这种技术即方便商品的管理,又便于物流整体的管理与监控,有效防止丢件,漏件的情况产生。

(二)快递信息数字化

开发安全智能性包装。由快递引起的隐私安全问题和包裹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快递包装外表面上暴露的客户信息导致了用户信息的泄露,为了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把客户重要信息保护起来,使用二维码提取收件人信息等方式,规避陕递运输过程中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渠道,推广、使用智能快递包装箱体和智能快递蜂巢,规避因暴力物流、货品丢失等原因侵害消费者隐私及权益。

(三)物流管理统一化

通过快递包装提升物流全程智能化。过快递包装载体和快递流程的智能化,对物流的整个流程实施智能化管理,统一配送、装载、回收,由此推动智能快递设计,将制造业、用户体验、智能制造、智能管理相结合,达到物流行业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的循环经济,实现消费和企业发展的绿色化。构建一个无形而和谐的物联网,创造智能物流新常态,强化用户体验。

结语

随着网购生活普及到千家万户,快递行业蒸蒸日上,可同时由于包装问题带来了不可抗的环境问题、信息安全性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从其源头入手:将快递包装智能化,将快递信息数字化,将物流信息实时化,将物流管理统一化。将智能化融入到快递循环之中,进一步适应快递行业与市场需求。同时绿色快递包装其处于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之中,如何做到更好的配置资源以及多个产业之间的平衡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但智能化技术渗透到快递包装过程是必要的,且其可循环及智能化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作者:董晓玮 吴宣润 杨亚萍

上一篇: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论文下一篇:非物质遗产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