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2022-04-25

[摘要]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工程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发展规模、认证标准及认证程序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看出目前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发展的几点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专业认证教学环境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专业认证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思想,结合地方高校特点,分析了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几个方面建设,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以持续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环境工程;工程认证;实践教学;地方高校

[

随着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体系涉及化学、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和工程学等。当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各类环保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部分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培养的多数环保专业学生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不高[1]。实践教学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完善的高质量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为学生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不同特色的高校对照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突出环境工程学科实践教学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污染处理设施运营能力[2]。

高校工科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逐步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保证工程技术行业从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3]。我国于2006年开始引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了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直到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会员国[4]。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于2007年正式启动,全国开始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都积极参与,已有30多所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主要是部属重点院校,地方高校通过专业认证的较少[5]。因此,分析地方高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工程认证过程中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模式,以期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证提供有益指导。

一 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高等院校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作用巨大。目前,我国开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地方院校为数不少,培养了大批环保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地方环保事业发展贡献很大,很多高校在工程实践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从培养的工程人才来看,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地方院校环境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工科基础不强

很多地方高校申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依托的是化学、生物科学、农学、地理学等传统专业设立的,而环境工程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类学科,在其专业认证中,要求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工程素养高,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但部分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工科基础薄弱,实践类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等问题。

2 工程实践和实验教学缺位

环境工程专业的时间教学主要有工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但受办学条件限制,地方高校在制定环境工程教学计划时,实验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所占比重下降,认识适合和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不长,提供给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多数情况下,都是参观性质,学生并未真正参与专业生产。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方面,除了基础的四大化学实验外,还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废处理实验、流体力学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环境化学和环境监测实验,上述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环境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但开设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偏多,没有系统地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融入实验教学中。比如,水处理方面开设的实验项目多为生活污水处理,处理手段包括吸附实验、絮凝实验、电催化等,而关于工业废水处理的实验项目很少;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方面,多数高校仅开设除尘方面的实验,关于脱硫脱硝方面的则较少;环境监测实验开设实验项目,检测的水质指标往往是单一指标,所测水样为实验室配置的模拟水样,缺乏对学生从实际水体取样,进而分析监测的全过程培养。

此外,在实践教学方面,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未得到较好的应用,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专业生产实习阶段,仅注重对学生进行设备使用和工艺条件操作的培训,未提升到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高度;实验教学中,开设实验项目相对独立,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单一,创新性、综合性不够,很难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强

实践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取得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各级高校比较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实践教师对高素质毕业生和有经验的工程师吸引力不足,导致地方高校引进实践教学教师难度较大。此外,现有的实践教学教师多为专业任课教师兼任,其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达不到既有丰富的工程背景又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导致实践教学水平层次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面较窄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很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实用性不强,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选题不多。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采用的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及设计参数选取不准确,尤其是大气方面的课程设计,选取的排放标准不满足地方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 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为达到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标准,培养工程素质较高的环保专业技术人才,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需重新构建,开设的每一门实践课程、每一个实验项目、每一个课程设计都应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能力为目标。

1 优化实践教学方案

对照专业认证标准,科学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应包括学术性和应用型两种,满足学生升学深造和就业创业需求。比如,专业工程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见习、金工实训等;创新能力方面的实践课程包括综合设计性实验、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此外,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邀请相关环保企事业全程参与,切实注重提高学生未来从事环保工程职业能力。

2 提升实践教师专业素质

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离不开较高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地方高校应在政策方面鼓励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高工程实践经验,且聘任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环保(注册)工程师和清洁生产审核师等方面的相关培训,获取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此外,地方高校应对实践和实验教师提供更宽、更广的事业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3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工程教育认证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因此,地方高校应重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积極探索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基础、专业、创新多模块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多与环保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设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工程教育认证是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推力,地方高校应以通过认证为契机,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师工程素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环节和实践资源,将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整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力争达到国家工程专业认证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宝,王昌稳,焦伟. 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临沂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8(6).

[2]李夕耀,王淑莹,曾薇,等.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2).

[3]魏明宝,马闯,张宏忠.基于工程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产学研基地建设探讨[J]. 广东化工,2017, 44(10):254-255.

[4]华尔天,计伟荣,吴向明.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

82-85.

[5]姜理英,陈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3(3):256-260.

作者:郑宾国 牛俊玲 梁丽珍 李庆召 张珂 李春光

专业认证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工程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发展规模、认证标准及认证程序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看出目前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对策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推进工程人才培养国际互认的重要环节,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自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来,迄今已走过近6个年头。开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状的全面分析工作,对深入推进认证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最初是在1992年。2006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出台,教育部开展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这几个专业开展认证试点,以后每年逐步扩充认证专业,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入专业推进阶段。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规模

我国于2006年正式启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首年在机械、电子、化工和计算机专业完成8所高校试点专业的认证工作;2007年试点专业增加采矿、水资源、环境工程、轻工食品和交通运输5个专业,确定18所院校开展认证试点;2008年又增加电气、化工和安全工程等专业领域,截至2010年12月,共有75所高校102个专业点通过认证。

(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证标准

目前执行的2008版《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标准》(试行),是对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它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通用标准中共有包括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7项指标,并对每项指标的内涵有详细的说明。另外针对机械类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地矿类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和水利类专业10个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证程序和结果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分为院校自评和专家组进校考查两个阶段,从基本程序上来讲包括6个步骤,即:申请认证、学校自评、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查、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监督和仲裁。1.申请认证是指符合认证标准的工科本科专业,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准备工作指南》要求撰写申请报告,提出认证申请。2.学校自评。申请获得受理的院校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下,依照《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自我检查,撰写自评报告。3.审阅《自评报告》。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对申请学校提交的《自评报告》进行审阅,依据审阅情况,可做出通过、补充通过和不通过三种结论。4.现场考查。《自评报告》获得通过或经补充修改后获得通过的院校进入现场考查阶段。现场考查是由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委派专家组到学校进行实地考查,时间一般为3天,主要是核实学校《自评报告》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有关情况,最终形成《现场考查报告》。5.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学校的《自评报告》、现场考查专家组的《现场考查报告》和学校的反馈意见进行审议,经过充分讨论,提出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的认证结论建议,经过投票,同意票数达到到会委员人数的2/3以上则最终确定认证结论。6.如学校对最终认证结论有异议,可向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由其做出裁决。

专业认证结论分为三种:1.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学校每两年向秘书处提交一份针对专家组提出认证意见的整改情况以及专业建设方面最新进展的报告。2.、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学校每年提交报告。3.不通过认证。通过认证的专业如要保持认证有效期的连续,必须在有效期届满前一年的上半年重新提交认证申请。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认证制度建设外在动力不足,高校对认证能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认识不够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初衷是通过认证工作,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相互联系,使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的需求,增强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整体质量。部分高校能认识到认证工作可以促进学校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反思,加大对认证专业的建设投入;同时来自产业领域的现场考查专家,能发现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很强的建议,从而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多数未参加认证的高校或少部分已通过认证的高校对认证的认识不够,对认证工作带给学校和专业的作用存在疑问,将通过认证理解为一种荣誉,并没有把来自同行、用人单位的积极评价作为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没有充分意识到通过认证工作建立起的长效机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

(二)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导向作用不够,认证组织体系还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认证标准是做好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认证专业发展建设的规范。我国目前的认证标准是由一个适用于所有认证专业的通用标准和一个针对具体专业适用的补充标准组成,这个标准已经过多次修改,在几年的认证实践中,得到了认证专家和高校的基本认可,对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认证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指标在设计上操作性不强,多数高校很难达到;标准中过多注重专业的教育投入,对专业的教育产出涉及较少;认证标准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没达到与国际认证的互通和同步发展。认证标准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标准对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另外,我国目前承担认证组织工作的是成立于2007年6月的隶属于教育部评估机构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的认证工作直接对教育部负责,这与国外多数依赖权威独立或自治的评估机构开展的社会评估存在一定的区别。专家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部共同承担组织开展认证工作,这与其顾问性质的承担参谋职能职责也不尽相符,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职责权利不对应的情况,在管理上容易引起混乱。委员虽然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委员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其所在机构和高校,在工作中难以保证委员们严格认真履行其职能。

(三)高等职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未开展,专业认证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将要建立的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前期基础工作,通过认证工作,可以保证通过认证的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能达到注册工程师的要求。高等职业工程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技术背景的职业型工程技术员,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高等职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应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大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0年12月,共有75所高校102个专业点通过专业认证。这与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1700多所高校的规模极其不符,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认证组织体系,成立认证权威机构

转变现有行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认证工作的局面,应将职能定位于认证工作的指挥、协调和监督。政府部门不从事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而将工作重点放在认证组织体系的设计、认证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及认证工作的监督保障上来,从而为专业认证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围政策环境。在提供政策环境的同时,应积极组建中介性质的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认证工作的职能。专业认证机构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认证过程中持中立的立场,能独立开展认证的组织工作,包括制订认证标准和程序、受理认证申请、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查、做出认证结论等。政府也应通过立法保障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使认证机构有合法地位,在认证过程中有法可依,进而保障认证工作的顺序开展。 要建立一支由来自高校、工程界、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专职认证专家队伍。不同背景下的专职认证专家队伍,一方面可以保证专家有充足的时间钻研认证工作业务,提高认证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界、工程界、企业界专家共同对本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使我国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

(二)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积极营造认证工作良好氛围

通过多种渠道做好认证工作的宣传工作,使高校充分意识到,认证工作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从高校专业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主动参与认证工作,对认证结果和专家提出的改进意见充分重视,通过认证工作建立起促进专业发展的良好长效机制。在加大宣传的同时,也可以以某些专业为认证试点,带动其他专业认证全面开展,逐步实现认证工作对所有工程专业的全覆盖。也可以通过对国内部分实力较强的高校的优势专业简化认证程序,强化对学校提交自评报告的审阅过程,在一定时间内使这些专业通过认证,促使其他高校相应专业也有通过认证的动力,形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认证程序和标准,努力与国际接轨

在吸取前期认证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我国的专业认证标准体系,使认证标准既要符合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又积极借鉴国外认证工作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标准的制订也要时刻关注国际认证标准的变化,不断修订与完善,使我国的认证标准水平与发达国家认证标准相当,为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走向世界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加强与工程界和企业界的联系,吸引多方人士共同参与

工程专业认证工作要积极吸引工程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参与,不应局限于高校内部。工程界和企业家的专家应全程参与认证工作的组织活动,在标准制订、《自评报告》审阅、现场考查、认证结果评议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通过认证活动,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使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多方专家的共同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认证工作的公平、公正,使各方面的利益得以体现。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加强工程教育与工程界、企业界的联系,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政府、教育部门、工程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建立有我国特色、符合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都昌满.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2] 杨连生,蒲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问题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3] 程明.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http://see.bit.edu.cn/uploadfile/201103/ 20110329104444855.doc.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李涛 刘灵芝

专业认证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3:

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的相符度及其衔接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的相符度,并对自动化专业认证制度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之间的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二者的全面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系统工程师;自动化专业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入发展,以专业技术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强化高等工程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该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加入该协议能促进我国工程师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能提高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

专业认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国外对专业认证的开展非常重视,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紧密结合,能够使工程师职业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及国际化。我国已逐步认识到专业认证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专业认证成为联系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制度的桥梁。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质量评价。在补充标准中结合自动化专业特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工程要求。知识要求:掌握自动化专业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及工程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制图、电路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网络与通信技术等。能力要求:分析、实验、开发及工程设计方法;具有对本专业相关系统与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工程要求:了解国家对于本专业相关领域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受到电子、电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以及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我国在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同时也逐步实施了专业资质注册制度。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Automation System Engineer Accreditation,简称ASEA)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按照国际惯例,推行的一种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资格等级分为三级,依次为助理ASE、ASE、注册ASE。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内容如下。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和熟练运用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和方法,包括数字仿真技术、古典和现代控制系统、常规和先进控制系统、系统的综合与分析及设计与实现等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结合自身所在行业和典型领域的特点,应用自动化技术具体解决该行业自动化系统设计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重点组成部分。通过对比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及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自动化专业认证的标准口径宽,重视理论基础,符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要求。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只对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2学分),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程基础类课程(至少38学分),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基础、工程电磁场、电路理论、电路原理实验、计算机语言与程序、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信号与系统分析、现代通信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经典控制理论部分)。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部分)、运筹学、检测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控制、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各校自动化专业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选择上述6门课程中的至少4门课程。专业类课程(至少14学分),该类课程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其中至少4门核心课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设置的课程基本包含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中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

2.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符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不少于15个学分(每周算1学分),必修实践环节包含以下内容:金工实习(至少2学分)、课程设计(至少3学分)、专题或综合实验(至少5学分)、专业实习(至少5学分)。选修实践环节包含以下内容:科技实践与创新(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在实践方面是要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自身所在行业,应用自动化技术具体解决该行业工程实际问题。这些行业包括机械制造、冶金、石油化工、轻工业、电力发电等。

二、自动化专业认证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目前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且与专业认证制度有些脱节。专业认证对职业规划的考虑有些缺乏,导致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且与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所需的专业评估制度相差较远。自动化专业认证制度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相互沟通,联合推动,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实现二者之间的衔接。

1.标准制定。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就要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协会的作用,标准的評价、修订过程要有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在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体系中包含自動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获得的所需要的基本标准及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政策扶持。制订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优惠政策,作为衔接两者的过渡性方案。例如,通过自动化专业认证的该专业毕业生在申请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时,可减免一定的申请费用,这样能体现出通过自动化专业认证高校和没有通过自动化专业认证的高校之间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进行专业认证、学生进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的积极性。

3.制度保障。要想自动化专业认证制度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衔接取得实效,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保障两者的关联性。

三、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一个教育计划。本文阐述了自动化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工程要求以及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所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分析了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的相符度,对二者之间的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对同类专业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宗诚,陈砺,吴妙娴,王秀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工专业工程教育培养机制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5,(5):7-10.

[2]赵文玉,刘志华,彭青林.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要求相符度浅析[J].高教论坛,2015,(7):49-50.

[3]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卢晶.我国专业认证制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7-19.

作者:叶洪涛 袁海英 高远

上一篇:大学实践教学英语语法论文下一篇:世贸组织竞争法律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