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心得体会

2024-05-05

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篇1: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心得体会

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心得体会

高一化学备课组

“五环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近半年的时间,现在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情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做一简要的汇报。

一、收获:

(一)、全体老师的参与度极高。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是非常重要的,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了较高质量的导学案。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本组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共同分析和讨论,并有明确的编写和校对任务。导学案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能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由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导学案对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二、思索

(一)、导学案质量的保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导学案,特别是以下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

1.学习目标要明确,不要超出必修范畴。

2.自主学习作为基础知识的梳理要细致简明,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做不了笔记知识不系统容易忘记的问题。

3.探究问题不易过难,要有层次,课堂使用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取舍。

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各种学习资料较多,在达标训练中选题要精练,不能太多。

(二)、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导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使用中要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使导学案教学达到一定的高度。导学案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我相信,通过“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心得体会

一、指导思想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因此,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阅读、如何读图、如何计算、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分析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很好的组织课堂的教学,方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需要创新。不断的变革,要使导学案成为教学的好助手。

二、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的基本原则

导学案的基本组成,应该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检测反馈等基本环节,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再具体确定还可设计哪些环节。

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1.以学定编的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一定是围绕学生应该学什么,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如何才能学好。学的效果怎么样来编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如何讲授为出发点来设计编写。

2.问题化原则。

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案的关键,一要避免无效问题,所谓无效问题,就是与学习目标无关的问题,二是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好是不要照搬课本上的活动问题设计。导学案编制也可以说是对教材的二次加工。三是体现思维的一般规律,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的着,对于我校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应该是“低起点,小台阶”,不同层次的问题能有利于自学,互学。

3.兴趣化的原则。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学校更为重要。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学案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问题的设计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多媒体素材等。开放性的问题可组织辩论等。

4.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不能成为少数同学表演的工具,也不是老师的讲义,而是要能让我们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发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我们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检测练习都要注意它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做到易,难的合理搭配。对于大部分班级应以易为主。

三、导学案的编制标准

1.体现四个特点:⑴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⑵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⑶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⑷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2.具备四个基本部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具体环节根据需要再去设计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等。

①学习目标部分:

(1)学习目标要明确。要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学习目标要让学生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的表述尽量明晰。尽量不要用理解,了解这样的模糊词语。而是要具体表述为“通

过„„能记住„„”等。

(2)数量一般1-4个,不宜太多;

(3)内容可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4)可在目标中标注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②自主学习部分:

(1)体现知识网络的主线,构建知识体系。(2)数量不宜太多。(3)难度较小。③合作探究部分:

(1)设计要体现完整认知过程或思维过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为不同难度层次,真正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我校大部分班级的导学案问题设计难度不应很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2)问题力求新颖,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学校更为重要。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学案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问题的设计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多媒体素材等。开放性的问题可组织辩论等。

(3)鼓励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原创设计问题活动。④巩固练习部分:

(1)练习题要与学习目标一致。

(2)题型要多样。根据课的类型设计不同的题量,除复习课外,一般的新课应不超过10分钟。

(3)大部分班级以基础题为主,可参照学考的难度,同时要注意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把导学案编成讲义,习题集,教案,合作探究部分只是问题的堆积,教材活动完全的抄袭,与学习目标无关是不合格的。

4.优秀导学案应具备的标准

(1)导学设计科学,有效。能把要教的转化为学生要学的。能有效体现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解决、总结、提升、应用的效果。

(2)问题设计能与生活联系密切,新颖,具有情趣,富有情境,并能引入多媒体素材。能进行发散性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

(3)体现一定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是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是普遍可用的学习方法。如辩论等

(4)体现层次性。学习内容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要学习研究不同层次的问题;

四、导学案编制的流程

1.确定主备人,完成初稿。

由备课组安排一位老师先备每一课时的初稿,基本要提前一周编制。2.集体备课讨论。

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说出自己的编制思路,再由教师集体讨论,修改,完善。3.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完成导学案的设计

各位教师根据本班学情,学生情况,和自己的特长,再进行少部分加工,取舍,完成导学案的设计。

五、导学案的使用步骤

1.科学指导学生预习导学案。

预习导学案是以学定教的前提。导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自学部分与教材哪部分有联系,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指导学生从哪个角度去突破问题讨论等等。预习指导可放在课堂快结束时利用一定的时间,也可放在自习时间。

2.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

对学生的预学情况进行检查。看他们会做多少,做对了多少,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

3.以学定教。

对于自主学习部分,学生能自己弄懂得,就不必再多花时间。对于学生错误较多的问题,可重点组织学习讨论。

4.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把导学案不同层次的任务分解落实到人。指导学生对学,群学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加分。

5.展示,点评。

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展示方式可多样。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就感。学生,教师进行点评。点评时老师应该讲多少,怎么讲,以什么形式讲,要不要利用多媒体,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能力情况,合理的把握。要避免流于形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加分。

6.小结。

对问题探究部分进行小结。体现结果,总结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出优秀小组。

7.巩固练习。

让学生尽量自主的完成导学案的练习,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要检查练习的结果,掌握学习的情况。

8.反馈。

篇3: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制和使用心得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学生的积极性;能力提升

“10+30”高效课堂模式已经在我校开展了两年,编写和使用导学案也已经二年了。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从学生的角度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导学案的组成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重、难点,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当堂检测(难度呈阶梯式训练题)我的收获及我还存在的疑惑等。经过两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备课组对导学案的编写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固定模式。下面我就讲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编制和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做一简要的汇报。

一、导学案的编写流程

高一化学备课组共六人,每人都有备课任务,每一个合格的导学案先由备课组集体讨论该章节的编排思路、题量、内容,然后由负责该章节的老师按照集体讨论的结果编制,初稿再由备课组讨论修改后,负责的老师再完善,备课组成员再审核,确认通过后才投入使用。导学案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实际,按照由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易被学生接受。

二、导学案的使用——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①课前必须按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 ②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 、 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③导学案检查、及时到位,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导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三、收获

(1)导学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平台,教师不再专制,学生不再盲从,师生之间形成双向影响、交互作用,真正使师生都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教育活动内容可由师生共同确定,共同感受,共同研究、分析、讨论;教育形式由师生民主协商选择,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共同的活动任务,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辩证地对待一些事情,对于学生合理的说法、做法,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如果他们有着不合理的一些想法,也要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尽可能的展示自己,抢答或是提问或是讨论,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2)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帮助很大。例如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把重点用红笔勾画出来,然后合上课本,凭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填写导学案,如有疑问的,再打开课本或者小组内交流意见,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且小组内的交流会刺激他们“比、学、赶、帮、超”的欲望,容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3)“10+30”高效课堂模式在我校实施以来,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在2013年的冬季学业水平测试中,化学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四、思索

(1)导学案必须贴合学生实际,严格控制难度,保证质量,真正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我们在过去一年所编写的导学案中有一部分问题设计的难度偏大,知识点考查也比较综合,以致于学生的完成的质量不高。三个方面的因素提醒我们应注意探究问题的难度控制:一是教材的难度本身并不太大,如果设置的问题的难度高于教材太多,学生读教材不能完成导学案,自然也就不愿意再去读教材了:二是处于高一高二这样的学段尤其是高一,学生未适应高中的教学难度,有些问题可以在高三复习中再学习;三是我校高效课堂”模式刚刚起步,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应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导学案要注意题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课业负担重,导学案容量适中,不能太多,做到“堂堂清”,“不欠帐”。

(3)探究点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对所选取的探究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注,A、B、C层的学生应分别完成哪些相应的探究问题,要使得特优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优生受到鼓励,待优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思,思有所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升了自信心。

(4)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我的疑惑。在一年的“高效课堂”实施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填写“我的疑惑”,很明显这一版块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功能,也不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明晰的线索。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填写“我的疑惑”,教师在“导学案”的评价中,可以考虑对这一版块的测重考评,即对于哪些提出特别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提高“导学案”评价的等次。

(6)小结。课时小结应由学生自主完成。

总之,我们要坚定新课改的信心,以导学案为载体,积极贯彻高效课堂模式,使学生的身心达到更好的提升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心得体会

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

潘森云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11100)

摘要:“导学案”旨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指明路线和方向,但在教学实践中,“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也出现了练习化、共性化、“和盘化”等问题。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谈认知,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独到体验,语文“导学案”的编制应特别关注“课堂导入”、“内容感知”、“合作探究”等环节。通过在课题上做文章,让理解不断深入,关注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关键词:导学案 编制 课堂导入 内容感知 合作探究

近年来,“导学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了解、接受并运用,显示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导学案”旨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指明路线和方向,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课堂总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等内容。有研究者称,“导学案”是新时期“草根式”的学习活动方案。但在教学实践中,“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练习化。由于受“导学案”编写模板的限制,有的教师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的内容简单地变成了一个个练习题,导致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参考资料,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课堂成了师生互对答案的过程,难见动态生成,甚至因为练习题太多而手忙脚乱、匆忙应付,缺少深度和趣味。(2)共性化。“导学案”大多是由一个年级组集体研究编制而成的,有的教师没有经过个体的二次复备和三次再备,把年级组的“共案”全盘搬进课堂,导致课堂千篇 一律,教学效率难以保证。(3)“和盘化”。“导学案”编制时,为了方便教师安排小组分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往往把上课要提出的问题都一一呈现在“合作探究”环节。对这些问题,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简单化、草率化地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到了课堂上,因为问题已经提前暴露,学生思考的兴趣不大、兴奋度不高,思维的火花难以闪现,即使有小组合作、大组展示等环节的激励,但学生表达出来的内容似乎总也脱离不了教参和学习资料。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对艺术的欣赏靠直觉的感受,太司空见惯、太熟悉、毫无新鲜感的事物就会“越过感受”直接进入认知。和盘托出式的“导学案”会使学生对教材失去神秘感、敬畏感,文本价值难以实现最大化。

事实上,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谈认知,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独到体验,语文“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导入”不可忽视:在课题上做文章

因为事先对“导学案”有了预习,学生不但了解了课文内容,更知道了课文标题。于是,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大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天天这样、课课如此,学生定会觉得无趣乏味,导入环节似乎也显得可有可无,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办?可有新的招数?当然有。每篇课文的标题可以大有作为。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雁归来》一课,依然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4课。”接着,是惯常的板书课题――大雁。眼尖的学生即刻大喊:“老师,课题错了,应该是‘大雁归来’。”我故意问:“有区别吗?能省掉‘归来’二字吗?”学生随即陷入思考。(语文教学论文 )两分钟后,学生精彩的回答让我惊喜。“有区别。课题若叫‘大雁’,仅是一个单个的名词,一看就能猜出课文应该是单纯地介绍有关它的知识;而‘大雁归来’,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大雁’,谓语是‘归来’,不仅介绍有关大雁的.知识,还包含着作者对大雁盼望、喜爱的情感。尤其是‘归来’一词带有拟人色彩,把大雁当作我们人类的同伴、亲人、朋友来写,能唤起读者与动物亲近、和谐相处的情愫。”听!还没进入课文学习,即能抓住内容、体会主旨!

又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喂――出来》一课,我仍然直接导入,板书课题。但接下来,让学生全体起立,双手做成圆形,头朝地下,大声喊出课题。学生兴奋不已,音量达到最高,表情姿态各异。课题读完后,我问学生:“为何要叫喊?课题上的‘――’怎么读?应带着怎样的感情读?”有学生抢答:“课题上的破折号‘――’要读出延长音,表明叫喊的时间长,符合生活情境。之所以要叫喊,是因为洞太深了,喊高了是希望能听到洞里的回声。我是带着好玩的感情来读的,因为我想看看洞里到底有什么会飞出来。”接着,带着“害怕的感情”、“痛苦的感情”、“悔恨的感情”、“自责的感情”、“难过的感情”等纷纷出炉,至于原因,都能围绕“人类包括自己曾经对生存环境的漠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来思考。瞧,学生的思维在刚开始就出彩于课文标题。

“导学案”上只写“导入”,但如何导入,全在教师的课前预设或精心的设计。让不断“舞蹈”的思维,掀起课堂学习的“波涛”,这就是课堂导入时的一点心思。

二、“内容感知”变换形式:让理解不断深入

学习任何一种文体,预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要求。比如,南京市《中考指导用书》就对学生的整体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而其中的差别,则体现在:因为文体不同,完成上述要求时的语言表述不同――对于记叙文,会问: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什么内容(故事);对于说明文,会问:这篇文章围绕说明对象说明了什么(哪些方面)内容;对于议论文,则会问: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请按“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结构对课文进行梳理。因此,“内容感知”环节,如出现在记叙文文体的教学时,“导学案”上一般会出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这样的回答提示。这对学生来说较好操作,平常练得也多。在学生按照要求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后,再提高难度:“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或“请用不超过 个字来概括文章内容”,或“请摘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内容(描述画面、梳理情感)”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将朝着教师引领的方向,步步踏入领地,探出“珍宝”。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内容感知”环节的问题是:“请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在学生回答出“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等答案后,我紧接着追问:“‘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或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呢?”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

又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一课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翻译课文、弄懂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散文的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能否先摘录文中(2――4节)写景的四字短语,然后用其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本节内容?”学生很快摘录出第2小节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第3小节的“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第4小节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短语。至于用哪个短语最合适,在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后,教师提醒:“这样的短语一定要能概括出所描述的画面内容。”最终,经过揣摩比较,得出“气象万千”、“春和景明”、“淫雨霏霏”三个短语分别概括第2、3、4小节最合适。此时,再请学生运用每一节所摘录的短语进行画面描述,学生的思维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语言表达中散文的意味非常浓郁。从“内容感知”这一原点出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读、厚读、美读的重点把握和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三、“合作探究”立足问题:关注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懂得将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预设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更关注教学过程中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因此,语文“导学案”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会设计一些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要求的语言训练题。在集体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大多会从词语运用(词性、轻重、大小、褒贬色彩等)、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刻画人物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方式、句子韵味等角度,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语言。而且,“导学案”中一般也会先给出方法,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做到何种程度,明确语言表达时的格式规范。课堂的“爆炸点”大多也集中在这一环节。因为对语言的品味往往会因学生、文本及师生互动的差异而呈现出偶然性、差异性和意外性,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思维最容易“爆发”的地方,教师若能相机点拨、牵引、转换,学生的思维会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秋天》一课,“导学案”上呈现的训练题是:“诗歌第1节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中的‘栖息’一词如何理解?这一句拟人修辞有何作用?”学生会回答:“栖息就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的行为)。拟人修辞概括出秋天时农人家中的状况,将秋天形象化了,创造出松弛、娴静的氛围。”这种理解是准确的,但为了进一步凸显诗意,传达出诗人对秋天、对农人的特有情感,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题:“请想象‘秋天(秋伯伯、秋奶奶、秋姑娘)’来农家做客的情景,可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课堂上,学生先独立思考,接着小组合作,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他们的展示和点评都十分精彩。

在语言品味中,教师最容易忽视的是对标点符号的品味和揣摩。而这样的内容不好把握,一般也不会出现在“导学案”上。其实,只要教师心中有了方向,就能找准训练点,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一课的第二课时,课堂行将结束之时,我问学生:“诗句‘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能展开畅想吗?”学生思绪飞扬,答案也精彩纷呈:“我看到了矫健的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是多么想飞呀。”“我看到了轮船在海面上行驶,风帆已高高鼓起,我想让它载着我去更遥远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啊,海水无边无际绽放蔚蓝,天空的云朵轻盈飘逸,‘海天相接’、‘海天相吻’这两个词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啊……”

又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乡下老汉》一课,我设计了文字和标点的品味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汉的形象。

(出示文中句子:老汉说:“我是父亲啊。”

老汉还是说:“我是父亲啊。”)师老师当记者,同学们当老汉。第一次读的时候有“啊”,第二次无“啊”。(师生演绎。)

师“啊”的有无有没有区别?

生有“啊”,更符合老汉的身份。

生有“啊”,更能体现出老汉的仁慈、善良、朴素。

师是的,语气词虽然无实在的意义,但是对情感的抒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时,在“啊”的后面都跟感叹号,这里怎么是句号呢?是不是印刷错误?

生不是。句号说明老汉说出“我是父亲啊”是很自然的,一点都不做作。

生 因为当时老汉在病床上,很虚弱。

生用句号更形象地表现了老汉作为一个庄稼人朴实、质朴、不张扬的性格。

篇5: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及保存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及保存

导学案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层面作出如下规范,各学科务必遵照执行。

一、认识导学案

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根据这个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精益求精。

二、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

1、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点

A、导学案重“导”,教案重“教”。

B、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方便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C、导学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

D、教案以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E、教案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里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F、教案要求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 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2、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如何编写导学案

1、总体编写思路:“三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阶梯化。

2、编写导学案的三个着眼点(1)使学生学习有路

学案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学习过程。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

(2)使学生学习有劲(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置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3)使学生学习有法

学会方法,走遍天下。学案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案要明确指示如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3、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五清”。

知识底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第二,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

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

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 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

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4、导学案的知识和问题级别设计。

基本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出ABCD四个级别:

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

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

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

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总则:预习不好的课不准展示,没有导学案的课不准上,没有集体研究教材的课不准编写导学案。

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四、导学案的内容

一般而言,导学案可分为八个基本环节,(各科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删减或增加、分解或组合):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重点难点:要结合教材和学情而定

(三)知识链接

一是与本学习目标相关背景材料和思想意义,学科问题的新发现、新猜想、新论证等,如语文课例中关于作品、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意义、5 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现在学习的价值、主要知识和技能的逻辑结构图等。

二是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题例,通过预习前置,学生自学,促进学生完成一定的基础目标,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四)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一课时一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举例说明)

2.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举例说明)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 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② 问题不易太多,太碎。③ 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 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7 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物理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分析归纳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或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在复习课中也能体现学法指导。一章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除了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外,也应该很好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

思考: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因此可在最初的导学案中可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 8 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发展性。

(六)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八)学习反思

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 9 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反思的方式有:

1、自问反思

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2、自查反思(针对作业和练习)

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浅层次的反思)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中层次的实践反思)

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法?(深层次的质疑反思)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打开作业本,不急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就会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反思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

3、学习态度反思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优秀。在对自身学习态度的反思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清楚的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份耕耘,10 德成中英文学校课堂改革培训系列之三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

一份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无数事实证明,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的。要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态度上有没有不认真参与学习,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五、导学案的编制程序

本年级每个教师初步备课(第一个月这样做,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年级所有老师优化组合各自的导学案,形成最优方案,交科组长审核。科组长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签名后交还科任老师。科任老师按组长修改意见整理后付印。

六、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前置,学生在上课前要完成独立预习的学习任务,任务下面要有预习收获。

2、小组内课代表要在每天早晨检查每个人导学案完成的情况,并向老师汇报。一二年级仅仅统计做了没有,三至九年级要书面汇报完成情况。

3、导学案课堂上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要完成所有题目。

4、教师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课后老师收取部分导学案,进行批改,把握学情,对下一步的学习有个定位。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篇6:魏县新实验一中导学案的编制使用

一、导学案基本结构:

导学案分页眉和主页两部分。

1、页眉:主要包括制作者信息,制作时间,导学案编号,使用班级,审核,审批等。

2、主页:主要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综合运用、巩固练习等,教师依据自已的学科,自主设计而定。

二、导学案的制作

导学案是教材的细化,补充和延伸,是导学合一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编制导学案要附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突出“五性一化”,即主体性、探索性、启发性、灵活性、创新性,注重梯度化原则。

导学案的编制:“两研三备”,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是编制导学案的关键环节。主备人初稿,集体讨论定稿,备研组长审批是三个基本程序。

1、一研(初稿),主备人初稿:①分工。备研组长负责按章节或单元进行分工,确定主备人,组内所有成员必须分担。②主备人初备。主持人主持集体备课,对备课章节进行讨论,形成对教材、课标要求的把握,课时的分配、训练的要求等方面的框架意见。③主备人制初稿。主备人把其他人的意见收集整理,制出初稿,把初稿发放到本组教师手中。教师做初搞。教师对初稿中存在问题进行修改。

2、二研(定稿),研究修改初稿。①集体研究初稿。集体备课时人人发言,充分讨论,形成修改意见。②主备人收集归纳,制定稿。

3、创意稿。教师依据学情、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特有的创意稿。杜绝假备课,要按程序落实,真备、实备。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主完成。

2、教师批改打分,师生共用。

3、课后整理反思。

篇7:导学案在编制和使用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导学案;编制;使用

为坚定地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形成我校的课堂教学特色,也为了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真正实现减时增效的目的,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全力推进“1+1高效课堂教学”。这一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三个环节:①导学案的编写;②自学与合作学习;③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评价。经过近三个月的实践,下面我就导学案的编写与学生的使用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针对导学案的编写,教师应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新授课导学案与复习课导学案的关系

二者都重视基本知识的落实与巩固,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区别也是明显的:

(1)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内容的取舍范围不同:新授课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复习课则应突出重点、难点。

(2)夯实基础知识的表现形式不同:新授课侧重区域知识的单一性表现,复习课则打破区域限制,侧重知识的纵横综合,强调知识的整合重组。

(3)考察思维能力的层次不同:新授课突出感性认识,复习课注重理性思考。以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评论为题,考查学生判断、评析能力,或综合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升华。

2.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的关系

(1)教师在设计导学案前,要了解大多数学生手中已有的教辅资料有关章节(课)内容,导学案应回避资料中的原始内容。同时注意对资料中重难点问题解析存在的遗漏在导学案中进行补充;对其训练题进行变式迁移,考察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2)导学案不必像教辅资料那样栏目众多,功能齐全,面面俱到。而应突出“导”的特色。“导”应不惜笔墨,具有针对性、具体性、独到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3)教辅资料是“官方”语言的“广而告之”,导学案是课前和声细语的师生对活,导学案每个角落显现的文字都应不时地彰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人性的人文关怀。

(4)检测训练是学生在新的情境下的继续学习,教辅资料的习题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而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习题)在此基础上更要具有通过考察,“发现”“生成”新问题的功能。

3.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导学案是教师课堂教学教案形成的历史依据之一。教师批阅导学案发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学习盲点、谬误是教师备课的突破口、着力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教案发挥了查漏补缺、生成提高的后续作用。

(2)导学案内容位置的编排应与课堂教学流程相统一。导学案设计前,教师应对本课内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大体的构思,力求二者并行吻合。导学案前移了教材基本点的整理与综合,而课堂教学则强化了对导学案遗存问题和生成问题的选择性教学。

二、针对导学案的编写,教师坚持“五做到”

导学案编写的完成紧紧是第一步,而编写完之后学生如何使用则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我认为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坚持“五做到”。

1.预习

预习可以部分扫除完成导学案的知识障碍;能发展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独立性;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适度的预习应该是: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和思路,记住基本的框架;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加以标记。

2.释“标”

知晓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中如下行为动词的含义:了解、识记、理解、概括、归纳、分析、评价、认识等等,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找准阅读思维的方式,定位掌握的程度。其次细研“目标项”的内涵与层次,如原因(可分为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还可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也可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原因。)、内容特点、影响(结果、作用、意义)。又如人物、事件、作品、会议、条约、改革,战役的内涵。例如“人物”包含时代(国名)、职务、作为、评价。若此,行动便“稳”“准”,目标会“细”“实”。

3.循“导”

以“怎么学”指导的方法为钥匙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实现读、记、析、用的过程目标。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具有针对性、具体性。若导学案中的“导”较含糊、抽象,可适时请教老师作具体说明,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抛砖引玉,借鉴汲取好的思路和方法。

4.反馈

首先,通过独立完成导学案(须知高考是不允许考生合作完成试题的),反馈预习的课本知识,及时补充整理课本内容,自我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对凭个人能力确实难以完成的导学案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要注重形成答案的思路过程的汲取,反思自己分析问题存在的症结病因;再次,将小组合作学习也没有形成满意答案,或在预习中发现但导学案中没有反映的学习问题以字条的形式粘附于导学案末尾,让教师及时了解,进行针对性备课。

5.总结

老师在课堂上会用一点时间解决导学案中部分遗存问题,学生在及时笔记的同时,尤其要注意,老师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学生应利用老师讲解的间隙(如板书、停顿)及时总结记录,最好在导学案的留白处(或背面)建立“思路方法”“拓展知识”“评论总结”的小天地,集中对一课生成性知识技能补充记录,使导学案的运用更臻完美。

篇8:《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学习心得

上午,丁亚凤组长主持大家参加《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分成了三部分,首先由陈珠老师组织一节利用导学案的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紧接着王芸老师分享自己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理解,最后大家进行交流想法。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理解,也让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借助陈珠老师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课,了解到导学案的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创设情境――预习反馈――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展示提升――教师点拨――小结巩固。在这节课中,陈珠老师的导入接近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中充分的`利用了导学案,教学过程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辅助作用。课后,将陈珠老师的课与自己利用导学案上过的课做比较,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课上并没有体现出导学案的作用,而且课堂把握不够好,不太敢放手让学生去研讨。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利用导学案进行到导学式的教学,就应该允许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能力。

篇9: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心得体会

八年级江荣跃

导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所以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合适的导学案,导学案决不是练习题,也不完全是知识点的罗列.因此我们以为在编写的过程必须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若缺少这两点,一份学案就是一份试卷,一本学案,就是一本习题集。

首先、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即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其次、知识体现在问题中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完全导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使学习内容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知道怎样借助外力,在何处寻求到帮助,完成每一个小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必须知道怎样填、填什么。再次是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这与教

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关于导学案的使用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是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导学案

使学生知道导学案主要是指导他们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其以充分的自主,让他们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对导学案的使用,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导学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必须课前学习阶段认真写,并按要求去自学。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其二是教师要知道如何使用学案

首先、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将导学案个性化。导学案是针对大多数人和班编写的,教师在上课前要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备课,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是学案检查要及时到位。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把学习方法和规律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

四、关于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建议:

1.编写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导学案由某个老师写好之后应在教研组或备课组的相关的会上进行讨论,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2.对某一个学案,每个教师在使用之后,都应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过讨论后进行再次修改,力争一次比一次更完善。

篇10: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一、导学案的编写意图

1、导学案是提高教学效益、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2、导学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情、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3、导学案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线路图”。

4、导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有效方案。

二、导学案设计理念

1、以贯彻新课程标准为先导,以整体高效为目标。

2、以设疑激趣为先导,揭示规律为重点,精讲精练为策略,主动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方向。

3、关注教学细节的控掘,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关注师生关系的和谐。

三、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独自体验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感悟学习、成长生命。

2、探究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人的发展、兴趣的激发、问题设计等来

考虑,要针对能力展开对知识、问题的学习和探究,编写导学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导学案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索学习,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3、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学案应当是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领悟问题,去与生产生活挂钩,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灵活性原则

学生认知差异、学习内容差异和学科特点差异,决定着导学案编写形式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灵活激趣是导学案的重要品质。

5、梯度化原则

问题设置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主、合作、交流解决大部分问题,体验成功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分层设置原则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理,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题目设置要分四个层次,既A、B、C、D四级,以A、B级为主,辅以适当C级,少量D级。既保证A、B层学生学习高效的同时,也满足C层学生的学习需求。

7、能力立意原则

导学案是高效学习的“线路图”,而线路图通向的目的地是能力

提高。要针对培养能力的要求来设计问题的提出、探究的过程和情景的预设,学生通过探究这些问题,思考这样的情景,他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8、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在学生熟知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9、创新性原则

导学案是根据课标对教材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改造的二度创作,依据教材又不单纯依赖教材。编写导学案,强调内容创新、方法创新、问题创新、过程创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面对学生不断发展,教材不断调整及社会形势的变化,导学案编制随之不断创新和完善。

四、导学案的结构与功能

导学案应分为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大部分,每单元都有复习学案和检测题。

1、预习案:是引导学生预习自学,重在“导”字,为课堂探究学习做准备。

2、探究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强调学法指导,解决“会学”问题。

3、训练案: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升的载体,立足实际目标,解决“学会“的问题。

预习案基本板块

1、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2、教材助读

3、预习自测

4、我的疑惑

5、信息链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在预习案开始部分,附上本节课简明扼要的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明确预习中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很关键,直接影响学生预习效果。

举例:九年数学:结识抛物线

1、用15分钟左右时间,阅读探究课本的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学及我的疑惑栏目。

教材助读:

1、即指导学生通读教材,把需要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在教材中得到落实,让学生把教材内容读细、读透,并保证基础知识。

2、助读题型的设计要根据教材顺序,由浅入深,将基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预习自测:

1、即检测学生预习效果。自测题目必须体现基础性,不要追求“多、难、深”,要讲究基础性、针对性、时效性。既避免直问直答,失去思考价值,又不能难度太大,让学生难以着手,要与课内探究内容区别开来。

2、题目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思考题,加以变

通后放在此处,尽量不出教材原题。

3、题目要少而精,而且灵活多样,判断、选择、填空、问答等方式都可以。

我的疑惑:这部分内容由学生预习后完成,主要给教师提供了解学情信息,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

举例:我的疑惑

请你讲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信息链接:

1、介绍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前沿知识,作为学生的伴学教材,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广度、宽度、深度、厚度等。

2、内容简明扼要,具有知识快餐性质,选取趣味性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材料。

3、此项内容适合文科学习。可视具体内容设置。

预习案的功能

1、预习案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做好准备。因此,预习案是确保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探究案 探究案基本板块

1、学始于疑

2、质疑探究

3、拓展提升

4、我的知识网络图

5、当堂检测

6、我的收获

学始于疑:

1、通过教材的预习,学生的疑惑往往局限在肤浅的层面,对此,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并围绕学生目标凝练出2——5个学生自身可能存在的疑惑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预习后提出的疑问,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想不到的疑点,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提出的思考点。

2、老师要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这一栏目,这些疑问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回答,但在后面的“质疑探究”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

质疑探究:

1、贯彻“三探究”和“三不探究”的原则。“三探究”是指:探究重点、探究难点、探究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探究”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的不探究,深入学习也不会的不探究。

2、探究点要重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关注生活热点问题的过程中灵活理解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3、探究点要以小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展开。通过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4、探究点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现状和思维特点,并直指学生认识或思维的误区和盲区。

拓展提升:该环节是针对本堂课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提升,需要老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设置题目或补充内容,达到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该部分内容要源于本课内容,又要高于本课内容。

我的知识网络图:

1、教师必须提供知识网络图框架,可以是框图、分支图、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留出空让学生自己填写。

2、此版块主要培养学生组织、构建、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比较清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把握知识的总体特征及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供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一节课的知识体系。

3、应注重知识网络图中所表现出来的横向、纵向层级关系。

我的收获:学生反思本节目标达成及意外收获,总结学习心得。老师在编写时需要留出该板块位置。

探究案的功能

1、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总结,进行高效学习。

2、帮助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学习。

3、课内探究案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解决及能力的锻炼提高的载体和主阵地。

训练案

1、训练案包括三部分题:基础巩固题、综合应用题和拓展提升题。

2、学生用25分钟左右完成。

五、导学案三大部分的相互关系

1、导学案是一个整体,预习案是基础,是前提,是课堂顺利开展并高效的保证。

2、课内探究案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问题解

决及能力的锻炼提高的载体和主阵地。

3、训练案是预习案和探究案的延伸,是对预习和探究中重要知识点巩固和检测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复习案与单元检测

1、复习案:引导学生对一个单元或一章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探究、归纳和梳理,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2、单元检测: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灵活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六、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制要求

导学案的编制要做到四个符合: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具体教学模块要求、符合“三维目标”要求、符合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的实际。

(二)编制指导思想

1、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要在“导”、“学”“案”三个字上下功夫。

2、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两个原则。

3、导学案设计要立足学情,贯彻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原则。

4、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层次感、立体感、新颖感、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导学案编制的基本程序

1、提前分工;

2、初稿研讨;

3、完成修正案;

4、设计分层个案;

5、课后优化

提前分工:学科督学或备课组长至少提前两周进行编制人分工,编制人根据集体备课的研究结果开始编制导学案。

初稿研讨:(1)编制人将初稿打印出来,每周集备前发给学科组的各位老师。

(2)初备人先说明自己的编制思路,然后每位教师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初备人负责记录,修改初备案。

(3)修改后的初备案由学科督学或学部领导签字后,送到印刷室印刷。

完成修正案:教师拿到初稿研讨导学案后,再根据所任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修正,完成修正案。

设计分层个案:在修正案的基础上,任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教案。

课后优化:上完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堂使用情况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记录,课后再进一步对导学案修正完善。

七、导学案的具体使用

1、预习案

(1)课前提前1——2天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足时间预习、思考、讨论。

(2)用双色笔勾画出重点、难点、理解内容,并记录好自己的疑点。

(3)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预习案收回,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真实学情。

(4)设想课堂多种应对措施,保证点拨精当、简洁。

2、探究案

根据探究案的基本环节的设置顺序,依次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下环节:

(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结合探究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探究题目的见解,并明确自己的疑问。

(2)分组合作,讨论解疑:针对预习自学和自主探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展示内容,小组内展开高效的交流讨论。

(3)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展示点评的内容可分为四点: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四类:规律、方法、小窍门、跟踪练习。

(4)清理过关,当堂检测:当堂检测至关重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3、训练案

(1)课堂学习结束时,下发训练案。(2)学生课后完成并上交,由教师进行批阅。

(3)也可由学生互批后上交,教师进行二次批阅后,总结反馈学生完成情况。

上一篇:经典元旦短信下一篇:司法考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