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导学案

2024-05-20

高一生物导学案(通用12篇)

篇1:高一生物导学案

高一生物第一节课导学案

编写人:汪红松审核人:汪红松编写时间:2010—8—30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生物再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理解学习高中生物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物兴趣的建立。

教学过程

我叫-----------,你们可以叫我--------,本期教授大家生物。说起生物,大家好像很熟悉,因为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生物打交道,如:动物、植物以及看不见的微生物。哪么,我还是想请大家说说,你们心中的生物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一、生物是什么样的?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病毒例外)

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向环境排泄废物)

3、都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即有应激性)。

4、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6、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三、生物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高中生物的要求和方法

1、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记忆———→理解、思考———→融会贯通

2、要学以致用(要学会自觉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3、要学会做笔记和主动复习(每天花5分钟看学过的内容)。

4、要及时认真完成作业。

篇2:高一生物导学案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重点、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学习任务一

萨顿的假说

活动1:

阅读教材27—28页,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

传递中的性质

体细胞中和配子中的存在形式

体细胞中的来源

形成配子时的组合形式

活动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习任务二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活动1:观察29页图2—9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认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活动2:根据摩尔根的实验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请你尝试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图2-8)进行解释

活动3:人的体细胞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3~3.5万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可能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学习任务三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活动1:从细胞水平再认“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实质”

【自我检测】

活动1: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2、果绳的红眼为伴性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活动2:课后巩固

1.已知蛙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现有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蝌蚪,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最终发育成了一只具有生殖功能的雄蛙。若由该蛙与正常雌蛙抱对,适宜条件下,所得后代的雌、雄性别比应是

A.1∶1     B.2∶1

C.3∶1

D.1∶0

2.现代分子生物学采用的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是

A.杂交法    B.测交法

C.荧光标记法

D.X射线衍射法

3.正常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以描述为

A.3+X

B.3+Y

C.6+XX

D.6+XY

4.某雄性动物的染色体组成为(2K-2)+XY,则该动物经减数分裂形成遗传信息不同的配子的种数为

A.2

B.K2

C.2k

D.(1/2)k

5.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共8条)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各有一对杂合的基因,且等位基因间都有显隐性关系。在果蝇形成的卵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概率是

A.1/2

B.1/4

C.1/8

D.1/16

6.下列各项中,肯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A.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C.精子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

D.初级精母细胞和男性小肠上皮细胞

7.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

C.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D.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印证

8.下列关于染色体与基因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由基因组成的B.一条染色体相当于一个基因

C.基因的载体只能是染色体

D.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9.果蝇的性染色体存在于

A.体细胞

B.卵细胞

C.受精卵

D.A、B、C中都有

10.在果蝇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细胞中可能有

A.3对常染色体+XY

B.3对常染色体

C.6条常染色体+XY

D.6条常染色体+XX

11.豚鼠黑毛对白毛为显性,一只黑色雄豚鼠为杂合体,一次产生2000万个精子,同时含有白色基因和Y染色体的精子有

A.2000万个

B.1000万个

C.500万个

D.250万个

12.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w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雄果蝇

C.红眼雌果蝇

D.白眼雌果蝇

13.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A.显性基因

B.非等位基因

C.等位基因

篇3:中学生物导学案编制策略

关键词:导学案,编制,策略

“导学案教学法”, 即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要形式, 教师编制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教师由“教”变为“导”, 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和创造性。

导学案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的指导下, 根据学情, 在教师引导下, 由教师设计供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 是学生自学预习的重要依据, 是“导学案教学法”实施的蓝本。就此, 笔者对导学案中几个重要要素的编写策略作一探讨。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策略

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学预习的指南。学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全面性, 做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二是层次性, 区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 针对不同课堂内容, 分解和细化目标内容;三是创新性, 挖掘教材资源, 转换目标内容, 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目标;四是主体性, 内容叙述上变生硬的“要求”为轻松活泼的“谈话”,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问题设计策略

导学案中问题设计包括用于学生自学预习的问题串 (即自学内容) 、激发思维的精选例题 (即例题精析) 、检测巩固知识的测试题 (即达标检测) 等。

自学内容中问题串的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一些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 将知识引申和拓展, 激发思考、暴露疑点、了解认知状态, 便于调整教学策略。问题串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针对性, 针对重点难点设问、针对主干知识设问、针对学生疑点设问;二是思维性, 设计有思维容量的题, 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才能回答;三是层次性, 设计有梯度的题, 低起点、小坡度, 层次分明;四是开放性, 设计结论不确定或解题思路多样的题, 鼓励发散思维, 促进探究。

例题精析中的例题是教师用以阐明生物学原理及应用的题目。例题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典型性, 选取的例题要典型, 与重难点吻合, 以激发思维、澄清认识、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二是变化性, 尽量选取可变式拓展的题, 便于学生做一题会一类题, 以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三是全面性, 格式应齐全, 不仅有解析、答案, 还要有点评, 解析应从解题切入点、技巧等方面作阐述;答案应从解题格式、思路、得分点等方面进行示范;点评可从题目内容出发, 或对题中思维长度延伸、或对题中解题技巧归纳、或对题中模糊概念澄清、或对题中思维陷阱提醒等。

达标检测中的测试题是用于当堂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目标达成度的一组试题。测试题的编制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适切性, 习题的数量和深度要适当, 紧贴当堂教学目标, 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当堂完成;二是踩点全, 针对知识点选题, 不漏点;三是多样化, 内容形式多样, 如知识应用、成果展示、纸笔测验等。

三、学法指导策略

学法指导即在导学案的自学内容和例题精析中, 设计学习方法提示,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 以让学生明白“怎么学”。

学法指导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多法并举, 将“引导、示例、总结、应用”等方法融入自学内容和例题精析中, 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二是明确要求, 即方法提示要明确, 如阅读某段内容、比较某个图表、分析某个图解等。导学案编制结束, 仅是完成了教学前的预设, 而“导学案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师依据学生自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 即以学定教。这种有针对性、高效的课堂需要的更多是教师课堂上的生成。

篇4:例谈高一作文导学案的编写

所谓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这是近年来中小学以及科研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导学案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提供探究的问题。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在语文作文的导学案里,写作的题目本身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

(二)参与阅读与思考。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这点在文科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对知识进行整理。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文题目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刚学过的额课本知识。

(四)及时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为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遵循课时化、问题化、方法化与层次化“四个原则”。

以上是导学案的一般特点与原则。我以为,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作文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牢牢树立以下一些基本思想。

首先,要树立生本思想观念,即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在写作的话题设计、体裁的选择、题材的选取、写作手法的具体要求、内容篇幅的长短等方面,都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与欲望,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才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前面提到的笔者在教学《祝福》时布置的片断作文训练 “我的同桌”,学生之所以在课堂写作时挥笔自如,课后出现积极热烈的讨论场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话题、题材就在自己身边,并非遥不可及。

其次,要紧密结合高中的写作教学实际,每次写作训练不仅是学生个体的精神高度集中的一次脑力劳动,而且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一次重要渠道与方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固然重要,且不容忽视,但是不能仅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为此,每次写作训练内容的编排还必须考虑要达到的写作教学目的与任务,高一写作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在训练记叙文写作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叙事件和如何描写人物,这两个方面既可以分别进行专题训练,又可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笔者在教学《祝福》一文后,布置学生进行的“我的同桌”作文训练,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进行训练作文的开头,同时要求学生仿照《祝福》课文里描写祥林嫂所运用的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等方法,运用其中的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是一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写作训练安排,要求学生完成的写作教学任务既符合高一学生的写作训练要求,同时让学生拥有一个直观具体的写作参照对象——课文。

篇5:高一美术导学案

第一章 培养审美的眼睛

第 1 课时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科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过程与方法 本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的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圣美的眼睛。

【重点难点】

重点:本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难点:本科的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教学方法】

课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或者现代人的美术作品,观看这些作品,提问学生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美术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自主预习】

引导学生欣赏国内外代表性的作品,建筑、雕塑、设计、摄影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的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篇6:半棵树 导学案(高一选修)

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描述式语言入诗。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曾用笔名谷风。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1923 年10月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来同时写散文。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诗集《温泉》里的诗,可以说都是情境诗,这里的诗多数都写于”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干校”。如果把这些诗从生活情境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难以理解这些诗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产生这些情绪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干校”,他默默地写的这些诗有着同一的感情动向与构思的`脉络,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许多平凡小事当时常常会突然点燃他隐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绪。那时,对他来说,只有诗才能使灵魂在窒闷中得到舒畅的呼吸。因此这些他心里一直觉得很沉重的诗,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

2、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探究与合作】

一、自主探究

全班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二、小组合作

诵读分析: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着身”。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画面尤其触目惊心。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第四节,承上节,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结果。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如果说第四节是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的话,那么第五节则是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现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在这里,诗人是在赞美半棵树的人格,它虽然外形残损,但是内在精神是完整的。诗人对半棵树充满了敬仰。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第六节是一个尾声,“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这就形象地表现了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的冲突,反衬出树的钢铁般的不屈的力量。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末尾一句余味悠远,这个生动的拟人句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一个“盯”字让人想起那种居心叵测的狠毒。

第六、七节,诗人说明了半棵树惨遭雷劈的原因,正是因为直和高,它才会被雷电如此摧残。这里的“直”和“高”,不只是外形方面的,更是品行的正直和人格的高尚。雷电是一种暴虐、阴险、邪恶的力量,它凭着一时的强力压制、损害正义的事物。已经身受重创的半棵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可以想见,面临更大厄运的半棵树,面对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着的凶恶的目光,半棵树照样会直直地挺立。诗人对倔强、坚强的半棵树是敬佩、赞扬的,而对雷电则充满了憎恨。

三、拓展探究,品味语言

1、“半棵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2、如何理解“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的意味?

3、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雷电

4、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5、语言品味

(1)以描述式的语言入诗

诗人用描述式的语言入诗,增强形象的表现力,表现在他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交代地点、环境,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时间、原因等,还以富有戏剧性变化的“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一句作结,强化读者对“半棵树”的印象。

(2)修饰语的准确生动

全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浑,激荡人心。这主要得益于诗人用词的准确生动,特别是修饰语的使用更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开头“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从树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作了形象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词状语,以及“劈”这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著,“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提升到一个高潮

【当堂检测】

200字小短文:学完本诗给你带来的精神收获

【课后反思】

对于生活中的磨难,你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

【布置作业】

找出牛汉的一首诗认真诵读,并写出赏析

学生笔记

学生笔记

篇7:高一语文必修3《诗词》导学案

一、正音

玉砌(qì)伯仲(bó )荞麦(qiáo)

戍角(shù)

怆然(chuàng )

自度( duó )

黍离(shǔ ) 豆蔻( ku )

二、鉴赏《虞美人》

1.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建隆二年嗣位,开宝八年降宋,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后服宋太宗所赐牵机药而卒。史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

2.这首词写于亡国降宋后,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3.鉴赏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手法。

(1)用设问的方法,直抒胸臆,“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2)运用比喻,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忧愁就象滔滔不绝的江水无穷无尽,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

三、鉴赏《书愤》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本诗追忆壮年时的豪情壮举,感慨当前的处境和时局,抒发了抗敌之志,感慨壮志未酬,表达爱国深情。

3.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昔日豪气壮举与今日年迈衰颓作对比,岁抒发月无情,壮志难酬的感慨。

(2)诸葛亮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苟且误国作对比,表达了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4.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四、鉴赏《扬州慢》

1.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2. 鉴赏本词“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

上阕眼前所见空城之景是实写。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昔日的“名都”变了今日之“空城”,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一虚一实,虚实相济,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绪。

3.鉴赏本词拟人手法的运用。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桥本无情,月本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们是本该有情有声的了。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篇8:浅谈高中生物导学案的编写

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学案,编写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开展新一轮教学改革———基于导学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新模式。作为教学载体的导学案,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下面就人教版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新授课导学案的编写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学习目标具体化

学习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的,不能简单地抄袭课标和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师认为学案学习目标必须包含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笔者认为情感目标应该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学生通过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而情感目标应该由教师把握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

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不要使用“掌握、了解、理解”等模糊字眼,而要使用明确具体的词语,如“说出、写出、复述、背诵、举例”等行为动词。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为:1.能说出内环境的组成,会运用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联系。2.能说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能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并能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自主学习形式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并不是增加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量。现在常使用的形式是填空法,以梳理课本基础知识,虽然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框架有个整体的认识,可是对课本知识机械性地重复,不仅没能引导学生实现主动探究思考,更可能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可以采用填空式、问题式、材料式、图表式、提纲式等编写出具有层次性、指导性的预习学案。比如:

“(1)体液:1 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2体液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 。

可将其更改为“阅读课本,找出体液的定义以及体液的组成。”

“(2)内环境: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 ;3举例各种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将1 2 问题合并为 “简述内环境的定义及组成”,但是“3举例各种细胞所生活的环境”依然要用填空的形式,如果精简为问题式“列举人体内各种细胞所生活的环境”,难度太大,学生难以作答。

总之,只有做到使用多种形式,精简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预习学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作探究层次化

合作探究式导学案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设计这一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的重难点,将内容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设计问题时可以将大问题碎片化,小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但是问题设置要简洁明确,不能太多太啰嗦。例如,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的构建,设置问题: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气体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2.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3.将物质进入内环境以及代谢废物从内环境排出体外的途径,涉及的器官组织用图表表示出来。

四、习题检测实用化

教师在编写习题时,常常将高考真题、模拟试题大量地堆叠在导学案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疲于应付,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对于习题,教师首先要精选,其次将选好的习题分为三部分,简单基础题放置预习自测部分,针对重难点突破内容的题目放置当堂检测,综合性强的题目放置课后巩固部分。每一部分的题量要适中,预习自测、当堂检测多用判断、选择题,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内。这样,学生既能通过练习把握住重难点,又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

对于反思总结部分,在编写导学案时应留白,由学生自由填写。对于知识链接部分,由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不能因知识延伸材料过多而增加学生负担。

篇9:高一生物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处理

2、掌握求和函数、平均函数、最大值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应用,能灵活运用自编公式进行数据计算、会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应用科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求和函数、平均函数、最大值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应用,自编公式进行数据计算、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知识链接:

1、阅读excel表格中SUM、AVERAGE、MAX、MIN这几种函数的帮助。

2、数学学科中及格率的算法。

3、excel表格中“数据”菜单下的排序和筛选。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演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自主学习:

思考:1. 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

2. 如何筛选出语文成绩大于75分的所有同学

3. 怎样才能找到总分最高的同学

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合作探究:

1、如何筛选语文成绩大于或等于70分且小于或等于100分的所有同学。

2、如何计算各科的及格。

形成结论:由于数据里只有20条记录,所以形成了以下几个结论。

1、人工数出及格人数和总人数,再用传统算法算出及格率,再将结果填入相应的单元格。

2、通过排序找出及格人数,再自编公式计算及格率。

3、通过函数“COUNT”和“COUNTIF”嵌套求出及格率。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达标检测:

每小组将完成的作业保存在教师指定的位置,教师通过阅读各小组作业给出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整体设计合理,知识目标明确具体,能力目标操作有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全方位。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建立了联系

导学过程: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建立了联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归纳、合作交流,将以前的被动、个体、接受的学习方式变为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教学目标设立了3个自学习的问题就和1个合作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再次提,内容具有发散性、迁移性,可激励学生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學效果:从12个小组上交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每个小组都能熟练地运用“SUM”、 “AVERAGE”、“MAX”这几个函,但在计算各科成绩的及格率上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由于数据里只有20条记录, 有人工数出及格人数和总人数,再用传统算法算出及格率,再将结果填入相应的单元格。也有通过排序找出及格人数,再自编公式计算及格率。还是有通过函数“COUNT” 和“COUNTIF”嵌套求出及格率。

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和公式,对本节内容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数据处理过程。同时结合教师的分析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同学们能较好地掌握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备注:

课堂设计理念说明:

一、学生基本情况: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上高中之前还没接触过电脑。

教材: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4.2.1表格数据的处理。

三、课时安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地位,本小节安排了两个课时,第1课时对EXCEL界面作了介绍,并对函数及公式的应用作了简单的演示。

四、素材的选定:选择比较贴近学生学习成绩表作为素材,学生探究起来比来有兴趣。

五、合作探究问题设立的出发点:

合作探究共设立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课本里的内容,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想结合数学逻辑关联词提高数据筛选的多元化。第二个问题的设立主要是想在函数的使用上能做到举一反三,为终身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实施的难易预测

1、由于第一课时作了一些演示,对于自主学习的那三个问题多数小组能合作完成。

2、对于探究的那两个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不然学生找不着方向。

七、课堂小结:

篇10:高一生物导学案

编写: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

情。

3、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怀,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

趣。

【学法指导】

1、预习导学、合作探究相结合。

2、课内检测、课外拓展相结合。

3、触类旁通、课后反思相结合。

【预习导学】

一、《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

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

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

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

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

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

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

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

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

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

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

派诗人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

1.字音

青荇()笙箫()长篙()漫溯()斑

斓()

2.辨析字形并注音

偻()漪()溯()篙()

偻()绮()朔()蒿()

峦()畔()斓()诅()挛()衅()谰()沮()3.词语释义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水利发展的目标是:2003年至2005年,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北京水利现代化;2003年至2006年,用4年时间基

本完成北京三环水系改造;2003年至2007年,用5年时间使城市河湖水

质基本还清,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

B.“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

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C.他伸出右手说:“认识你很高兴。”我也很大方地伸出手:“我也同样。”

接着他问我叫什么名字?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时候到北京的?在什么学校

读书等等问题。

D.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学生,一个班不过十之二、三,至

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B、今天,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为27名“换肾人”进行讲座,帮肾友了解

有关的知识。

C、1977年,由卢卡斯导演,卢卡斯制片公司出品的《星球大战》是利用

高科技手段拍摄的杰出科学幻想影片。

D、蔡元培在《管子》、《墨子》等上面,还亲自用朱笔、墨笔或用蝇头小

楷注批得密密麻麻。

三、整体感知

1.在诗歌《再别康桥》中,作者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

恋?

2.《再别康桥》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合作探究】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

作,《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课堂达标】

1. 阅读《再别康桥》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___________,第二层是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_____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梦”是指________(当时、昔日)的梦。

2.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作业题。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1)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

【举一反三】

1.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伞”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幕暮时节小雨霏霏

情景二:盛夏时节烈日当空路上行人伞

2.请以“创造”或以“爱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必须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方法,字数在80个左右。

【一课一得】

【美文选读】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评析:

篇11:屈勇高一导学案模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预习学案(课前进行)

(二)、课堂导学:

导入:

【引入课题】(教学内容)

1、⑴

2、⑴

3、⑴

巴南中学高一美术导学案主编:屈勇审定:备课组

4、⑴

(三)、当堂检测:

第一关回答问题【播放课件】1、2、3、第二关作品欣赏【播放课件】

第三关学生练习【学生动手】

1、2、(四)、展示点评:(教师点评)

篇12:高一生物导学案

1.知识目标

了解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而”的用法。

2.能力目标

了解荀子的思想,识记荀子有关名言。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用心一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輮以为轮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一词多义:

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境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④以为妙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2.假

①假舟楫者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⑥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课后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2.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麦小兰

上一篇:教育整顿求实效 问卷调查觅下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