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和分液》的高一化学教案

2024-04-23

《萃取和分液》的高一化学教案(精选3篇)

篇1:《萃取和分液》的高一化学教案

有关《萃取和分液》的高一化学教案

一、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 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 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别,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分液漏斗。

⒊ 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 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

(二)教学难点:萃取

四、设计思路

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后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五、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

及说明

问题引入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过滤、蒸发和蒸馏等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种分离和提纯方法。首先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试利用桌上的仪器,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比较。

倾听、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

巡视,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

实验、讨论。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同学们利用了哪些方法将油水混合物进行了分离?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又存在什么样的优缺点?

个别回答:有两种方法,倾倒法和用胶头滴管吸取油层。他们都是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分离的。倾倒法较快但不能很彻底分离,而滴管吸取虽效果较好但很慢。

学会总结和分析。

过渡

的确我们需要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刚才同学们的两种方法虽能够实现分离,但不是最佳的分离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也是利用刚才的原理来分离油水混合物的方法——分液。

倾听、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演示分液操作(分离油水混合物)。

⑴ 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滴加反应液

锥形分液漏斗——分液

⑵ 分液操作

①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 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如教材p9 图1-8)

③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水)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④ 把上层液体(油)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倾听、观察和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和分液操作。

实战演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和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练习使用分液漏斗分离油水混合物。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和分液操作。

总结归纳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分液漏斗,也初步学会了分液操作。那么你能否总结出分液的适用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学会归纳。

知识介绍

介绍碘水和四氯化碳。

碘水是碘的水溶液,水中由于溶解了碘而溶液颜色呈棕黄色,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熔剂,无色液体,不溶解于水,密度比水大。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

倾听。

了解新知。

实验探究

下面,请大家把四氯化碳加入碘水中、振荡,注意观察、比较振荡前后的实验现象,从这个实验你能有什么启发?

实验、观察现象、相互交流。个别回答:振荡前上层棕黄色,下层无色,振荡后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碘会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探索新知

其实刚才大家所做的实验就是从碘水中用四氯化碳萃取碘。那么你能否归纳出萃取的定义呢?

倾听、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剂把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叫萃取。

学会归纳。

在萃取中,溶解度较大的溶剂我们把它称做萃取剂,那么可以用作萃取剂的物质有那些特殊的要求?请从刚才的实验进行思考。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①与原溶剂互不溶;②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③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学会分析,由特殊到一般。

篇2:《萃取和分液》的高一化学教案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三课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萃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萃取的原理,掌握“萃取-分液”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在活动过程中,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合作的技巧和责任。提高观察、类比、探究、思考、概括的能力。 2.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体会如何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3.通过给萃取下定义和描述实验现象,培养语言智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案”填写,使学生形成较好的科学品质。 2.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3.通过亲自实验,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做实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萃取的原理及规范操作。

难点:萃取剂的选择原则及萃取的规范操作。 三、教学方法

1.“体验―讨论―总结”教学,学生分组实验通过体验萃取、讨论萃取剂的选择原则总结出萃取的定义。

2.“自学―观察―模仿”教学,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看教学录像、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 “萃取―分液”的操作要领。 四、教学过程

1 / 4

2 / 4

五、板书设计

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进行分离或提纯的方法。

3 / 4

分液:利用两种液体互不相溶、密度相差较大进行分离或提纯的方法。

附: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讲解化学实验安全规则

海水净化――蒸馏,海水晒盐――蒸发,从原理上谈蒸馏、蒸发的区别与联系。蒸馏引入冷凝管,落实蒸馏操作。海水晒盐得到粗盐,复习初中学过的粗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第二课时:

粗盐杂质有可溶性的和不可溶的。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的是NaCl吗?利用溶解性表,以SO42-检验为例讲解离子检验。利用溶解性表,将可溶性杂质变成不溶物除去。学生做实验,重点体会检验时取用少量样品,除杂时用过量试剂。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除杂试剂的加入顺序问题。 第三课时:

萃取。 最后布置作业:通过对3节化学实验课的体会,同学们谈谈对本章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的理解。

篇3:《萃取和分液》的高一化学教案

关键词:滴液漏斗,分液漏斗,化学实验,联系,区别

1.问 题的提出

对常见的气体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的掌握,结合实验试题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等能力既是中学化学教学所重点培养的, 在考纲中又明确要求, 鉴于学校实验条件, 在部分气体制备中可以用球形分液漏斗代替球形滴液漏斗使用, 中学化学教材中多处讲到用滴加液体试剂的方法进行气体制备,如实验室制备氯气、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化氢、和乙炔等气体,改进的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与溴苯的实验室制备同样以滴加液体试剂的实验方式出现在教材中,也有一些反应原理探究实验涉及滴加液体试剂,如比较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锌与稀硫酸反应测定反应速率,有教材集中列出常见气体制备装置图, 在上述实验中液体试剂滴加所用仪器,中学化学教材均表述为球形分液漏斗,教材在总结仪器的功能时,将球形分液漏斗的功能表述为:常用于气体发生装置中滴加液体试剂或用作气体发生装置。氯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性质验证和尾气处理成为高考的必考点,在这些涉及液体试剂滴加装置图中, 高考试题也均将液体试剂滴加仪器图示为球形分液漏斗。球形分液漏斗的功能首先是分液所用, 其次是在一些实验中若没有球形滴液漏斗则可用其代替使用。然而,在实验室制氯气、二氧化氮等有颜色气体,或由于反应剧烈导致反应容器内产生烟雾。对两种漏斗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找出相应使用范围非常必要。

2.分液漏斗的结构 、功 能及分类

分液漏斗的组成部分有:上端磨砂玻璃塞,中间为一定形状容器,下端有两通活塞(活塞芯分玻璃材料与聚四氟乙烯材料两种,后者耐酸碱,不易粘连)及漏斗管柄,漏斗管柄为单层玻璃管(一般较短)。分液漏斗的功能为萃取分液,操作时为了减少液体溅出要求管柄末端与容器壁接触。依据分液漏斗的容器形状分为球形分液漏斗、梨形(锥形)分液漏斗和筒形(柱形)分液漏斗,目前市场所售的梨形(锥形)分液漏斗和筒形(柱形 )分液漏斗又有普通与带刻度两类常见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的直径在相同体积规格的三种分液漏斗中直径最大,所以在操作时容易摇匀,混合速度快,同样由于容器为球形,第一分液时容易造成视觉假象,即装入一定体积的纯净液体(如水)初看起来像两相,导致分离的失败,其次直径大,分层后不易将液体较好分离。因此球形分液漏斗多用于工业分析,尤其是厚料球形分液漏斗,由于耐撞击,在冶金、植物研究和制药等工业作固体物质的初步萃取更为常用, 在实验室或教学中分液时较少使用,在一些反应比较缓和、不产生烟雾、不需要插入液面以下的无色气体制备实验中,若没有滴液漏斗,则亦可用球形分液漏斗作为滴加液体仪器使用。

梨形(锥形)分液漏斗主体是一个倒椎体形状容器,由于其长形椎体容器结构, 使得利用其下端锥形分层分离更易操作,同时分离效果较好,在实验室或教学中分液时最为常用。

筒形(柱形)分液漏斗主体是一只筒状容器,容器为细长筒状,便于分层操作,同时在水平平面内占用面积小,适合于多个仪器同时使用,然而由于相同规格直径最小,因此萃取分液时不易摇匀。

3.滴液漏斗的分类 、结 构及功能

滴液漏斗按照滴液时上下液面接触的气压是否相同,可以分为常压滴液漏斗和恒压滴液漏斗, 按照滴液漏斗的容器形状可分为球形滴液漏斗和筒形滴液漏斗。常压滴液漏斗由上端的磨砂玻璃塞、中间的容器和下端的两通及管柄组成,滴液漏斗与分液漏斗的最大区别是管柄, 滴液漏斗的管柄由两部分组成, 常压球形滴液漏斗的下端管柄由短玻璃管和外套球形长玻璃管组成,球形滴液漏斗的主要功能为:(1)制备一些气体(尤其是有毒气体)时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度,尤其是一些反应比较剧烈、反应时容器内产生烟雾或者制备有颜色气体,例如在实验室制氯气(特别是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和实验室制乙炔等气体时, 在反应容器内不便于通过观察液体滴加的快慢控制反应速率, 绿色化学的理念是首先进行预防,控制反应,而非发现反应过快或过慢了再调节,滴液漏斗的下端结构,决定通过其在气体制备时滴加液体,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下端管柄的球形处观察到液滴滴加的快慢。(2)对于一些可逆反应 ,通过不断滴加液体同时蒸馏出反应生成物,促使平衡不断向目标产物方向移动,实验中,滴液漏斗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在现用的磨口玻璃仪器中,无论是常压筒形滴液漏斗还是恒压筒形滴液漏斗, 其下端均为双层套管,并且内管略长于外管,主要用于有机反应中液体的滴加,外管带有磨口,用于插入反应容器使其接触处密封,同时对滴液漏斗的固定起到一定作用,内管通过活塞与漏斗容器相连,用于液体的滴加,该结构保证液体滴加时呈滴状加入,而非沿反应器壁流入,既便于观察液体的滴加的速度,又液滴滴入靠容器中间位置,便于反应物的搅拌混合,提高反应速率,减少副反应,若使用磨口分液漏斗,由于分液漏斗下端管柄为单层玻璃管,液体滴加时液体将沿器壁流入反应容器,不利于实验的操作,同时可能减慢反应速率或降低产率。

4.结 语

上一篇:3技术管理制度下一篇:物业站站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