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思想政治理论

2024-05-09

高效思想政治理论(精选8篇)

篇1:高效思想政治理论

赵川镇初级中学的高效课堂你了解多少?

一、实验周期:

2012年9月---2014年9月(两年)

1、初始阶段: 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

2、中期实验阶段: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

3、深化运用阶段:2013年8月至2013年元月。

4、运用提高阶段: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

二、采取的形式:借鉴杜郎口中学的“餐桌式”教学模式 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餐桌式”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定:教师的讲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留给学生至少30分钟的自主活动时间。活动形式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辩论,也可以是学生上台展示,教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本节课的需要,可以让学生先活动教师再点拨讲解,也可是教师先点拨讲解学生后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言、主动回答、主动上台,对回答错误的同学不批评,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机会。必须要使学生“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某种意义上讲,课堂“越乱越好”,但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仅是备课,而且更主要的是备学生,特别是,如何组织课堂。决不允许教师无组织的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而教师却坐在讲台上干其他事情。

三、高效课堂的内涵:是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这里的单位时间可以指一学年,也可以指一学期,还可以具体指一节课。学生的受益量是指学生的进步程度,包含三维目标里的方面。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课堂效果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境界。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等方面合理配置的综合效应。我认为:在相同时间内,学生的进步幅度达到最大化,行为习惯达到最优化,道德情感达到最美化,像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篇2:高效思想政治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也翻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内部世界的知识得到发展,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维果斯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已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学过程被看作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有效地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互动,并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了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为真实的揭示学习的规律奠定了基础,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2、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布卢姆。他对传统教学理论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提出批评,认为所谓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是人为造成的,并没有必然性,提出了掌握学习策略。布卢姆指出,除2%~3%感情和身体上有缺陷的学生和1%~2%具有超常能力的学生外,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在任何时问和地点,学校都可以向几乎所有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如果他们打算这样做的话”。该理论充分利用反馈——矫正程序,经常利用形成性测验提供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或没有掌握的内容,然后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并辅之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最终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对学习内容懂得掌握。

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布卢姆认为,不管教师的工作做得多么有效,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会出现一些误差,前面的误差会与后面的误差混合起来,这样累积的结果就会积重难返,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和成绩。他强调集体教学必须辅之于不断的反馈和对学生个别化的帮助。在实施反馈策略上,要求进行形成性测验、提供反馈信息、为学习定向、加强质量监控;在矫正策略上,要求有小组活动、个别指导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环节。

布卢姆的教学理论大大地冲破了只有好学生才能学好,差生怎样也不行的陈旧教学观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思想基础,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啥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针对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的智力测验理论而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分类并贴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强项和长处。心理测量学家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个人排出名次,而很少考虑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加德纳说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最有价值产品的能力。智力是以组合方式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他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因此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一个人除了言语/语言能力和逻辑/树立能力两种基本智能之外。还有七种智能,即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项智能。

言语/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的利用语言描述实践、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

逻辑/语言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反应。

自我反省智能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的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云朵和石头等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这种智能在过去人类进化过程中显然是很有价值的,如狞猎、采集、种植等。存在智能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的倾向性,如人为何到地球上来,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 样的,再另外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以及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方面变得聪明,这一全新的智能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加德纳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设想,即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立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佐藤学“课堂教学三范畴理论”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种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过程。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种种要素的复合体,也是种种过程的复合体,拥有其内在逻辑而发展的动态结构。他说“课堂教学的实践可以理解为由三个范畴构成的复杂活动。第一范畴,构成教与学这一文化实践之中心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活动范畴。第二范畴,构成介于教与学的认识活动之间并促进该活动的人际关系的活动,形成人际关系的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第三范畴,是在该活动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自身关系中构成的。在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构成同客体世界的关系,确立、维护人际关系,而且生活在自身世界中,展开着探索自身的存在证明、改造同自身的关系的实践。”“传统教学论仅限于第一范畴(认知过程),而失落了第二范畴(社会过程)与第三范畴(内省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关系,而不是什么“主导主体”关系。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能够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应答性的“互动性学习环境”。就是说,不是单向的聆听教师的讲解、背诵教师讲得内容,而是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应答的“互动性学习环境”。归根结底,课堂教学将从教师——学生系统转变为学生——应答性环境系统,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基本要求和涵义。佐藤学的课堂理论深刻地剖析了课堂教学的实质,为建设现代化的课堂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成为新课堂建设的引领者和指路人。

5、知识分类学习理论

知识分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结果。由于学与知的关系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的关系,研究学习的分类,自然也会涉及到知识的分类。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可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等五类。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从“我们所知道的多余我们所言传的”的前提出发,推断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可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而导默 会知识则是指不可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特征: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常常是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默会J知识是不能被加以批判反思的。由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完成,是明确知识的融会贯通;而由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是默会知识的逐步清晰和外现,它丰富了学生的明确知识。至20世纪80年代,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学生的知识概括为三大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认为,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这是目前对知识的一个最佳的分类。

6、斯腾伯格三元成功智能理论

同样颇具影响力的是1985年由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背景所需的心理能力。该理论由三个子理论:背景子理论、经验子理论、成分子理论构成。背景子理论指出要从发生的背景看待智力。经验子理论强调个体应付新事物的能力和加工自动化的程度高度依赖于经验。成分子理论是斯腾伯格的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三个基本的信息加工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斯腾伯格认为正是个体在这三个成分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信息加工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个体间智力的差异。然而,从智力的内隐研究出发,斯腾伯格认为三元智力仍不足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人类智力,因此,1996年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实用和现实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论(又称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强调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更应指向真是世界的成功。他认为成功智力有四个关键元素:(1)应在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按照个人的标准,根据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义智力;(2)个体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赖于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弥补自已的不足;(3)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4)智力平衡是为了实现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强调的对环境的适应。斯腾伯格还强调,成功智力的基础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过程,即三元理论中曾经论述过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元认知成分,它负责计划、监控和评估。

斯腾伯格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来证实其理论,给果发现确实存在着源自于同样信息加工成份的三种不同的思维能为: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并且发现,传统的教育只重视鼓励学生记忆和分析的分析性智力,不利于发展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如果能够以与学生智力模式或者思维类型相匹配的方式进行教育和评估,学生将表现的更加出色。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相似,斯腾伯格的理论同样拓宽了传统智力理论的狭窄视野,发展了人们的智力观和评价观;同时,这种多侧面的理论也更符合人类智力复杂性的特点。而斯腾伯格的大量实验,不仅为其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理论更为流行,也改变了许多人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引发了一系列教育实践,受到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的广泛欢迎。

7、叶澜“课堂生命说”

篇3:高效思想政治理论

高效课堂, 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 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 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1. 高效率。

在最短的时间内, 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最大, 完成的课业量最少。也就是负担轻、质量高、耗时低的课堂。

2.高效益。教学目标真实明确, 教学过程简单直接、教学设计灵活新颖。也就是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或者教学过程设计对学生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的积极程度较高的课堂。

3.高效用。结构安排精巧、手段选择精致,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并且能学会的课堂。

二、高效能课堂的关键

高效能课堂的“效”, 一是指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效率;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益;三是指课堂教学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效能。

1. 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

杰里·布罗菲著的《透视课堂》的一书中指出, 高效能教师有三大特征: (1) 懂得如何组织课堂; (2) 懂得如何组织教学内容; (3) 对所有学生都怀有积极期望, 相信学生都能学好并取得成功。由此不难看出, 一堂课是否能够成为高效能的课堂, 任课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尤为重要。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和兴趣度。

课堂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引起学生关注、打起精神, 学生不能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那么只会让老师尴尬的唱独角戏, 课堂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因此, 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有关注或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 是高效能课堂的基础。

3.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度。所有的课堂都是生成式的, 即便是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但是在它实施过程中, 仍然存在很多不得而知的盲区。学生能否在既定的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否在生成式的课堂中产生一定的语言上的互动, 决定了课堂的整体效果。没有学生参与互动或是参与互动度低的课堂, 是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

三、打造高效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意义

1.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 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

2.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中锻炼提高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培养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 满足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让思想政治理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让学生在积极互动参与中, 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学习和思考中, 将所学政治理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四、打造高效能课堂的途径

(一)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1.教师能力综合化。能够讲清知识的基本逻辑结构、讲出教学内容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讲出教师自己的对所讲内容的观点和态度是, 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也是大学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打造高效能的课堂, 首要提高的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 语言表达能力、突破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是应该具备的。

2.新课导入趣味化。万事开头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 新课导入决定了本堂课的基本基调。是否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尤其注重新课导入的设计。

3. 课堂互动全员化。

在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 学生参与互动的程度越大, 课堂的实效性就越高。打造高效能课堂, 必须要充分调动课堂互动参与度。这种高效能的课堂教学, 会让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 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的气氛, 同时也能减轻任课老师的负担, 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 让学生实现创造性的自主学习。

4. 教学评价多样化。

通过课上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相补充的途径, 引起学生们对课堂表现的关注度, 同时每个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也能够对别人起到一定约束和震慑作用, 以此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 打造高效能课堂。

(二) 加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同课异构, 就是通过教学研讨的形式, 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丰富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水平适中的课程教师准备相同内容的一节课, 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对教材的不同把握与理解, 用自己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并进行互动交流。每一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特点、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与策略, 会打造出不同效果的课堂。参与者通过对比不同风格和教学设计, 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进行整合修正, 提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以此打造高效能的课堂。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因此, 打造高效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高效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志华.“高效课堂改革”的探索之路[J].华夏教师.2012 (06) .

[2]黄小红.课堂改革的绊脚石[J].才智.2010 (15) .

[3]徐丹玲.试论大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J].毕节学院学报.2009 (11) .

[4]邓丽群.“交往教学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08 (S1) .

[5]尹奎, 凌烨丽.浅析课堂教学的生态化理念培养[J].大学教育.2012 (12) .

篇4:高效思想政治理论

[关键词]新课程构建朴素和谐高效思政新课堂

没有激情的日子,生命仅仅是走过场,死水一潭;缺乏激情的课堂,教学也只是走过场,浪费时间,误人子弟。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深深地感受到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关系到教师的自我认同,更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在课堂上,不但学生是活泼泼的朝气青年,教师也有活生生的鲜明个性,甚至知识也是活学活用的智慧。让课堂充满激情,让知识、学生和教师都富于生命力,让课堂自然充满活力,让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师生的思想在课堂这一平台上交流、对活、碰撞、提升,不仅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且也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展现思政课堂的真实美

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加强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三贴近”。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能够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求自己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保持敏锐和灵活的头脑,还有责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关注社会实际和现实生活。为了让课堂有活力、有实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教师应做开阔学生视野的引导者。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有意识地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教育学生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要把自己和社会隔离,把自己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分离。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感受到《基础》、《概论》、《职业指导》、《形势与政策》课理论知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体验到思政课的真实性和现实性,而不是被空洞的、枯燥的理论说服所窒息。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说服力,只有源于现实的理论才有生命力。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进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他们的需要。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十分感兴趣。对他们自身所经历的事情更能产生共鸣,当然也能轻松愉快地乐于接受。

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抽象的理论,也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感受理论的抽象,要化抽象为具体,将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联系起来,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地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引导学生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培养最需要的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从理论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当课堂充满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争辩时,活力的效果自然充分涌流,竞相进发,教师就要做这样的引导人、点火者,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这样的思政课让同学们在课堂中感受到生活的亲切和一种如沐春风的真实美。

二、在教学形式上,注重传统形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化浮华为平实,流露思政课堂的自然美

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提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鼓励教师的创新意识,但绝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课堂的活跃,孤立地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忽视课程本身的内容需要。有些教师对新课程存在一些误解,过分地追求形式的新颖和学生活动的多样性,或展示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动画,或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排练小品,思政课成了展览课、表演课和作秀课。一堂课给学生的收获和启迪有多少泥?这种“哗众取宠、活泛失度”的课堂最终带给学生的将是热闹后的茫然、喧哗后的虚无,而在知识上却存在着“致命的缺失”;这样的课堂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问,增加了教育成本,而且造成了思政课堂的低效率,因而是没有生命力的。

朴素和谐高效的思政课堂要求教师在对新教材深刻分析和对学生的“学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注重学生思维的活跃。传统的教学形式具有高效、针对性强的特点,因而仍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助于充分感知现实问题,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但多媒体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准确精炼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考;也不意味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活动代替教师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学生不是参观旅游者,思政课也不是休闲娱乐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悟、分析、理解、演练、当堂检测评价,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丢。多媒体技术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教学中视频的运用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目的要明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既能引发学生的深刻注意,也能让学生带着理性的思考去对待视频内容;三是在视频播放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问题,播放完后一定要得到学生的反馈和作答。因而,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育技术有机地结合,将教师的精彩讲解与学生的有效参与活动有机地结合,既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又注重课堂的高效性,用质朴代替喧哗,用灵动代替浮躁,用平实代替浮华,打造真正朴素和谐高效的思政新课堂,才能尽情地流露出课堂的悄静、恬淡,才能彰显课堂的自然美。

三、在教学策略上,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化灌输为启发,塑造思政课堂的和谐美

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提倡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而不是灌输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目标一策略-评价”与“活动一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现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的价值标准的能力。

新课程方案注重启发思考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越少越好。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会耗费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此时,教师要以凝练而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导得巧妙,导得无痕,要把学生全

身心地吸引到课堂教学的意境中来,通过展示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将学生引入“因而学之”和“欲罢不能”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才是朴素和谐高效的新课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方案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满堂灌”或者“满堂问”,或者在课堂上只顾忙于展示自己,忙于“煽情、造势”,只顾自我陶醉,讲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让学生透不过气来,唱“独角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引起其心理反感和抵触情绪,教与学脱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样,而新课程的实施更强调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因此,朴素真实的思政课堂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情”,要敢于给学生“留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和体现,要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奏出一曲美妙动人的乐章,共同体验思政课堂的和谐美。

四、在教学思想上,注重思想政治方向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化低俗为高雅,彰显思政课堂的神圣美

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提出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这就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和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注重社会流行的多元价值观与教材宣传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领导的信任,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体现了思政课高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展现了一种较高的层次和境界,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然而,有些思政课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以滑稽低俗的语言谈论天南海北的“奇闻轶事”,或以“玩世不恭”来迎合学生的心理。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和熏陶,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完全成熟,有时甚至还很幼稚和偏激,他们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辨别力和抗诱惑力较差,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导致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甚至会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因此在思政课上,教师应摒弃那些低俗随意、玩世不恭的语言,要注意思政课堂的思想性,切忌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时,要通过充足的、有说服力的事实使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理解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热爱国家、党和人民,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的理想,将来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脊梁。

当然思政课教师并不是非要板着面孔说话,严峻清冷,拒人于千里之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展示一种机智、风趣、洒脱的教学风格。教师应摒弃那些低俗的语言,用自己从容典雅的气质、朴素高雅的语言带给学生一种生活的亲切、思维的力量、智慧的闪光,让精彩的思政课堂折射出一种崇高的神圣美。

五、在教学评价上。注重终结性知识性量性评价与过程性能力性质性评价相结合,化单一为立体。提升思政课堂的效能美

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提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这体现了思政课新课程要由传统的“纸笔测验”式的终结性、知识性、量性静态评价向注重过程性、能力性、质性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动态性评价的转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进行多种评价方式,比如成长记录袋评价、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这种多元化的立体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思想素质。

传统的纸笔测验式量性评价,通过客观性和主观性试题对学生的记忆、分析、综合问题等能力进行考查,尤其对学生认知能力方面发展有着良好的评价效果。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认知性能力的发展,却难以作出有效评价,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活用能力,信度和效度都得不到保证。而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不拘泥于形式的质性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切实关注学生在学习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跨越,更好地帮助他们挖掘强项。过程性质性评价也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反馈信息,让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去谋求高质量的发展。这种相结合实际上突出了过程性和能力性,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更关注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反映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更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无论是教还是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这种立体式评价,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提升了课堂的效能美。

高职思政课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领会新课程方案精神,不断地更新观念,关注社会热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让思政课新课堂为高职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增刊),2006。

篇5: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书心得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王玉苹

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尊重差异、包容个体、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在解释教师角色的三重意中的第二大意义的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一个学习的开发者、对学生生长的开发要从差异出发、接受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准许差异。在这里作者用到了接受、尊重、包容、准许四个词语,而对于“差异”,我们每位教师都知道,都知道孩子之间存在有差异,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差异,也一直在倡导“尊重差异”,可我们对尊重的理解又有都少,至少我从来没有从“尊重差异”中理解到“包容差异、准许差异”,特别是“准许差异”,一个“准许差异”让我的心彻底的释怀了,人与人之间本就有差异存在,我们怎能去要求全班的每个孩子都去考100分呢?就像我们怎能让五个手指伸出来一样长呢?

我们班就有两个脑瘫的孩子,他们的智力不差,就是肌无力,作业一点不比别人少写,也都对,就是字迹潦草,一般人不会认识,我是班主任习惯了,就认得了,但他们做对了我都给打上“优”,我觉得他们别人更应该得“优”。既然接受了,我们就要从差异出发、接受他、尊重他、包容他,有差异才是孩子、有差异才是人!

三、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高效课堂不是“技术流”,而是符合人本理念和科学精神的、体系完备的“教育教学系统”。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单单是将课堂预设完成生成,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李炳亭说“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真是犀利又精准,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但课改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课改其实很简单,解决了观念问题,其他问题只不过是技术问题而已。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讨中,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然而,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提炼,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能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提升,该讲的时侯讲,不该讲的一句也不讲。

但无论课改如何进行,高效课堂很关键的一点是“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要让教师成为‘同学’。”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要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课堂上教师思想要解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充分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挖掘学生、发展学生,甘当学生的配角、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做,高效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精深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篇6: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摘要: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本文中所提到的高效课堂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箴言加以行动阐述并予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主要体现在“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关键词:高效课堂 学生 教师

一、高效课堂初探 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高效课堂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教育学中对高效课堂的定义倾向于课堂的主动、生动,以及课堂的生成性。从教学目标上,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实化,注重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最终获得智慧的实现。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本,是从学生出发,认识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高效课堂围绕着人本构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关系上注重“生本”。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把学习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经历学习中的失败、反馈、矫正的一系列过程,让学生在多维角度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力”。

二、从学生方面谈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个被教育者来看待,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师生交流互动少,学生在听知识记知识,并没有真正的去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这样就会使课堂的效率低下。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新课改实行以后,学生的地位被提升到主动学习者的角色,人们同时也认识到,曾经被摁在板凳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甚至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资源。

当学生被看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体现,所有的教学的设计、任务、组织等,必须要由学生去担任,所有的课堂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中由学生去担任教学,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得以释放。随着对教育学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学生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现代的教育中,谁都不能轻视和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人的生理、心理出发,探究学习内在规律的系统、完善的学习科学才是教育科学。

根据美国学习金子塔,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前三种情况是学生被动学习,根据研究结果,学生的知识获取率不足30%,后三种情况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获取率最高达90%,因此使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获取非常有帮助,把学生作为主体,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三、从教师方面谈高效课堂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传统观念的教师是科杨的主体,决定课堂、主宰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传授学生知识。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秉承着的是“教中心”,“教中心”的基本表现是灌输+训练,教师显然是一个灌输者,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同时是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升的负责者,但教师这个职业显然要受到自身学养、水平、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任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即便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但绝不是知识的化身,更何况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很多,必须要敢于承认教师同样是一个相对存在着缺点和不足的待发展者。

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体?在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难回答,中国的教学史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从最初的教师主宰刀教师学生双主体,再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一直到今天的学生主体与教师非主导,教学的主要方式变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师生平等对话。而这个发展过程的促进者是新课改的实施,课改变“教中心”为“学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一切设计和行为都必须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要设计学生自主学,教师要服务学生自主去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决定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激励者,学生能够

突破教师知识水平框架的限制,获得更加宽厚的知识。从教师的层次看,只有教师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激励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构建出高效的课堂环境。

四、从课堂方面谈高效课堂

课堂作为一种“人本”教育思想的呈现,它考量的是教师的“三观”,即教学观、教育观、学生观。课堂又分三个层次,比较低级的课堂可称为“知识课堂”,较高一点的叫“能力课堂”,最高的叫“智慧课堂”。如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知识时,会很容易引导教师只关注“效益”,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围绕考什么教什么的机械灌输和强化训练效果,因此,知识课堂常选择对应灌输式教学。一旦将课堂价值定位在能力上时,显然能力是无法灌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和层次。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这时,“习”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习”即实践,也可以理解成运用,也可将学习理解成体验,其实就是主张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师自通,也即智慧课堂,在智慧课堂层面,要考虑五个要素:兴趣、质疑、思考、集成与实践。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工作的地方;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生活学习的场所,学生不但要在这里学习知识、获得能力,而且还要交朋友、做游戏,要在这个地方了解他人,认识自我。我们要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就要了解好的课堂的共性,好的课堂有六大共性:第一,学生的课,学生的课是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出学生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的课,;第二,动静结合的课,好课首先要提倡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实现互动、生动、活动,高效课堂中,学生自学时要静中有动,反馈时要动中有静;第三,注重展示的课,好奇心、展示欲是学生的两大天性,展示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好方法;第四,遵循流程要求的课,好的课堂必然是突出学的课堂,遵循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新课理念,主张少讲多学,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第五,师生相生的课,教育既然是人学,那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发展者的角色得到满足,师生相生就是大家共同成长的一条道路;第六,注重情感的课,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就意味着关注情感需求,关注生命方式。具备以上六点的课堂才能称的上一堂好课,才能够体现课堂的高效性。

五、结语

高效课堂就是要分别从学生、教师、课堂三者出发,去寻求高效的上课方式,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学,多实践、讲解,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的高效性,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高效性。教师要从主体地位过渡到引导地位,学生应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课堂上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7:高效思想政治理论

市直三小张光普

面对新课改的大浪潮,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追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当我读完了李炳亭所著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一书,一下子被作者的新见解、新理念所吸引。

本书系统梳理了高效课堂教育实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心得,是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本书从 “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四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出发,提出“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标准,尝试建构“高效课堂教育教学体系”。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高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为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我们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高效性

1、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篇8:高效思想政治理论

一、创设情境, 探索新知

数学教学不乏抽象化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 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 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以采用适当的情境作为教学的工具进行授课.学生的思维多数还是容易接受形象化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中的课件演示、Flash动画播放和现实中的数学问题, 为学生构建形象易懂的情境, 结合知识点进行有效教学.情境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模型及知识点模型, 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 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相交和平行”的教学时, 可以采用多媒体与设置疑问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对知识学习的欲望.用多媒体展示下图所示图片, 问三组图的两条线段那一条更长?学生给出的回答包含了各种情况, 争执不下的情况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原来每组图的线段长度都是一样的, 学生对此感到很是诧异, 于是引出了图形的位置关系对视觉影响的思考, 学生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时也非常认真.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元素, 或是学生比较关心的现实问题等进行具体的建构, 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完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 也会变得更加高效, 能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基于情境的知识点的建构, 除了情境的形式选取, 还要注重形式与内容上的契合度, 方便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学习,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模型, 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

二、多元互动, 丰富认知

初中数学的知识系统庞大且复杂, 学习起来需要调动多方面的感官和经验, 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聆听教师的讲解, 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可以获得对于知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学生彼此交流的过程中, 通过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方案沟通也能加深对于知识系统的构筑.教师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题目来对学生的多元能力或综合能力进行检测以深化其对知识的认知.

例如, 在进行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时, 对于把一个图形的各点的坐标进行加减的运算从而得到新图形的过程, 与图形平移的知识进行相结合的时候, 就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计算以及画图验证, 还得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求将三角形各点横或纵坐标减去5得到的新图形的坐标及位置.这道问题就考察了学生对于坐标方法应用的规律是否掌握, 也体现了学生在自行计算和思考的过程中多元智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元互动的形式还可以表现为学生与课本、试卷、辅导资料的生本互动.在这种互动形式中, 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自我学习获得对于知识的第一印象,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也是延伸性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的学习只能用来解决当时的较为简单的问题, 更多的深入的学习和提升都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自我提升, 这样也能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小组实践, 合作学习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丰富和积累的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 各人都有其掌握得比较好的方面, 或是基本概念记忆牢固, 或是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强, 或是在应用题的解决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如果能将学生的能力进行分享和组合, 会得到意向不到的教学效果.故而在课堂实践中,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实现个人的能力提升, 而且开放式的小组氛围可以让学生体验实践学习, 完善学生的知识和素养.

例如, 在进行七年级下册“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 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帮解答.首先将学生以4人一组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进行自行学习和例题解答, 教师从旁协助, 学生几个人通过研读和自己对例题的实践体验, 得到了对于代入消元法的个人感悟.然后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分享各自对于消元法的经验和运用体会.然后形成个人小结和小组讨论小结报告, 以作业的形式提交.

上一篇:党员作风整顿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