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思想政治理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第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银川能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过几年探索,实践教学制度得以确立,教学体系基本形成,教学模式逐渐成熟,教学理念得以树立,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起来。在教学改革中,结合自身实际,创造了校本模式,积累了理论成果经验、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将借力全区共建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的机制通道,着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银川能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银川能源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民办本科院校,开设了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学校又增开了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根据中发[2004]16号,教社政[2005]5号、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三个文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精神,适应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律与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发展的要求,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得以确立,教学体系基本形成,教学模式逐渐成熟,教学理念得以树立,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起来。

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情况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立德树人”[1]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我们办好现代职业高等学校,培养好技术技能人才指明了改革的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德育与育德的基础性作用,要牢牢扭住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现代职业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价值导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遵循和价值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素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之一。要完成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任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中之一就是要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本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目标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涵准确、形式合理,实效性强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确立以讨论、调查、参观、考察为主的认知性、参与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过几年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为依托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以参观、访问、考察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以情境再现、模拟感受的情境体验教室形式的实践教学,集中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四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特点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一,以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为依托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两个模块是“道德观察”和“模拟法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设计的两个模块是“影视观感”和“社会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设计的两个模块是“读书悟人生”和“慧眼看事物”。第二,以参观、访问、考察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开辟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2013年,我们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形式主要是参观,写观后记。第三,以情境再现、模拟感受的情境体验教室形式的实践教学。今年,学校支持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建设情境体验教室。我们为此也形成了基本的建设构想。以情境教室为平台,通过展示(资料、图片、画像、地图)、成列(书籍、作品、法律文书)、情境再现(视频、情景剧)、模拟感受(法庭审判)等形式,充分利用情境体验教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第四,集中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按照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项目),定期参加学校举行的实践(实训)展示。主要展示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设计、实践成果(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实践报告、实践教学获奖荣誉),由专人负责宣讲。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中,以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为依托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和重点方向,在整个实践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侧重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观念教育。它的模块设计突出书本知识应用化的特点,以“道德法庭”和“模拟法庭”两个小模块进行。实践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教育,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它的模块设计突出理论内化性的特点,以“影视教育”和“社会调查”两个小模块进行。实践目的: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国情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理解,树立“三个自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它的模块设计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回味式学习特点,以“读书悟人生”和“慧眼看事物”两个小模块进行。实践目的:提高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实践教学坚持的四个原则。一是基于课程形态。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是课程体系中与章节内容教学等量齐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二是基于理论形态。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不是泛理论的实践活动。三是基于课程组织。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有组织者、实施者,有科学合理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四是基于实践。每一模块化的设计都是以实践为根本,不做表面文章。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实践教学的特点。一是实践教学模块设计是整体设计、通盘考量。首先,通盘考虑各门课程的理论侧重,针对各门课程自身的不同特点形成模块化设计的基础。其次,考虑单独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据此确定具体的模块内容与操作形式,既要突出本模块实践化、应用化的特点,又要体现本模块知识、理论侧重上的特色。最后,不论是大模块,还是小模块,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知识的深入挖掘,理论的潜移默化,情感的凝聚升华。二是符合学校实际,即校本模式[3]。第一,结合学校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学传统,适当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因地制宜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块划分;第二,在实践教学模块的划分、内容难易程度上的确定要结合高校学生层次及水平,低估或者高估学生实际而盲目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做法都是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错误表现。三是动静结合,适时调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现出静态的模块特征,动态知识、理论更新的教学运行和管理特点。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运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两个模块,“道德观察”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第8-10周(本专科适用),“模拟法庭”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第11-13周(本专科适用)。实践教学效果以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展示形式检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两个模块,“社会调查”实践模块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第5-8周(本专科适用),“影视教育”实践模块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5-8周(本科适用)。实践教学效果以观后感记、主题调查报告形式检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的两个模块,“读书悟人生”实践模块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5-8周(本科适用),“慧眼看事物”实践模块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8-11周(本科适用)。实践教学效果以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形式检测。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

校内模块化实践教学以讨论、辩论、PPT演示、调查、读书报告会、情境再现等方法进行,校外实践教学以参观、访问、调查、考察等方法进行。总体上是确立以讨论、调查、参观、考察为主的认知性、参与性的教学方法。

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短板,理论指导不足。实践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课堂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个别教师吃不透理论,不能深刻、系统讲授理论,甚至是畏难而淡化理论讲授的不良倾向。这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掌握,导致实践教学理论指导不足。

第二,实践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几年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做出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在以下三个方面牢固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观念。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补充,而是课程体系中与章节内容教学等量齐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二是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不是泛理论的实践活动。三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同等重要。

第三,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反思程度不够。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已经推广和运行两年以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结不足。表现是模块设计还有待优化,模块内容还需准确,实践方法还有待丰富,实践评价还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学反思程度不够。

第四,校内外实践教学结合不足,重内轻外。目前,模块化实践教学循环了几次,情境体验教室正在筹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只有一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阵地还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率不足,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重内轻外的现象较短时间改善存在困难。

第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金严重不足。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流学科的应用型技术本科学校,比公办高校在资金投入上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均拨款经费并未兑现,教学改革资金、实践教学资金严重不足,这直接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大胆创新与实践效果。

第六,实践教学成果缺少评比、评优窗口。全区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成果的评比主要集中在“第二课堂”,比如演讲比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评优窗口太少。2015年以前“模拟法庭”比赛还列入全区技能比赛的项目当中,现已取消。学校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的评比项目刚刚开展,只有一次。因此,亟须评比、评优窗口,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实践教学改革要全面铺开(“形势与政策”课除外)。目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仅在三门课程中进行了试验,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两门课程还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设计。我们要在总结成熟经验、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对以上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第二,优化模块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学反思。现已成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实践教学在内容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还有优化上升的空间,这是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召开师生座谈会,确立实践教学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学反思。

第三,加大力度开辟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加大对唯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宁夏博物馆的利用率,加强考评体系的建设。其次,开辟和建设更多实践教学基地。比如,中华回乡文化园、军博园、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永宁法院、银川监狱、少管所、宝塔工业园区、伊品工业园区、望远工业园区、新农村建设典型村镇、中阿博览会规划馆等校外实践基地。

第四,着力建设情境体验教室。情境体验教室的建设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教学活动服务,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针对性。

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第一,根据自身实际,创造了校本模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实践教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类型化、模块化、实践化、应用化,它是与理论教学并行相辅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学生对于理论的应用性学习。首先,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类型化、模块化。根据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进一步设计出几个不等的实践教学小模块。其次,它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化,理论的实践化。

模块化实践教学表象上是方法层面的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传统,甚至在教学和管理上形成了某种范式。因此,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教学设计上体现出了学校实际,创造了校本模式。一是立足于学校教学与管理传统、学校环境和资源,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教学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划分实践教学的模块和内容;二是在实践教学的设计突出教师的主导、指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强的作用。

第二,理论成果经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探索,出现了很多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既是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积累的总结,理论研究,又为我们以后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经验。

一是制定和修订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撰写和修订了以上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内刊);制定和设计了以上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报告书。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和教学改革课题为依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理论探索。立项的教改项目(部分)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特色实践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过程化、整体化方法研究。发表的学术文章(部分)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研究——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模拟法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与应运”“高职院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推广研究——以银川科技职业院校为例”。

第三,实践教学经验。学校以课程为依托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已循环开展两年(至少两年)以上,从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与规划,实践内容的考量与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运行都有丰富积累。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教师辛勤耕耘,有着丰富的教学积累和教学改革经验。“模拟法庭”技能比赛多次获得区级比赛荣誉,奖次不等。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窗口业已开通,实践教学基地业已建立,这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奠定了基础,取得了先手经验。

2014年下半年,全区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会议召开,共建实施意见中强调高校要加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4],加大改革力度。这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学校将借力共建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的机制通道,着力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成果评比、评优的探索与创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3

[3]徐光寿.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本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4]宁教工委.关于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部)的实施意见[Z].2014[62]号,2014-11-20:5

作者:马冠朝 刘吉堂

第二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秉持“生本化”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积极探究“情境化”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推进学习评价的“综合化”,才能促进大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国家和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依然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在教学评价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考量,忽视实践能力的评定;在教育效果上片面强调学生的政治倾向性,忽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面。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效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优化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对话、协作等要素,在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下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由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彻底摒弃了传统的“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和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重塑了“发现—建构”的教学新模式,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应该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传统的学校教育对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给予过多的关注,班级授课制的教室几乎成为唯一的学习环境,这种单调的学校生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学习兴趣。[1]建构主义理论大大推动了教育教学对于环境的选择和创设,将学习活动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一、秉持“生本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教学理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生本化”理念,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学设计面向所有学生,接受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和所思所想,着眼于他们的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运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探索中认知世界、发展自己。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意义建构者。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协助与指导,对学习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及处理,主动把知识建构在自己的头脑中,从而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指导者。[2]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符合要求的教学情境,协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学习和建构过程并非从零开始,先前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体系影响着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具体方式,从而影响着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关注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不完整认识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3]教师将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正确理解、积极建构教学内容,通过“同化”和“顺化”的过程达到一个新的认知水平。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既定的理论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当这些逻辑严密、表述严谨、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经由教师照本宣科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往往显得抽象、枯燥和无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不足,教学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入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素材之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最有吸引力的课程,是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合理超越,尤其是要加强教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之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事实上,广义的教育最初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真正是所谓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通过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需求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实“贴近社会实际”的内容。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正确看待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帮助解决学生因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各种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学内容要突出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才需求,关切学生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为他们提供认识和掌控社会生活的钥匙,这样,能够触发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克服既往的理论说教,探究“情境化”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模式和方法枯燥无味。传统教学模式先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地抽象,去除无关紧要的信息,然后以灌输的形式“教”给学生。这种去情景化的教法使得学生对概念和理论较为熟悉,却无法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常常不能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任务。建构主义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意义建构的体验性,让学习发生在与现实背景类似的环境中,促进学生从知识积累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4]学习是合作的、社会性的活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是建构知识的基本方式。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具体的思路是: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即希望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需要完成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资源,并针对活动过程提供适时的反馈与指导。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源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领悟、在交流中提高、在建构中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今,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快捷,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发网络空间的相关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

鼓励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小组成员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分享不同观点、澄清所生的疑虑,在开放性的对话与协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可根据学习要求设计任务和问题,安排学生学习和讨论,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崇尚学生的感悟和自觉,能够刺激学生反省与思考,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5]

四、紧扣教学目标,推进学习评价的“综合化”

学习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驱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往往借助于终结性测试,学生被评核的绝大部分是结果性知识,纵然是答案开放的分析题,学生作答的仍是教科书或参考书上的现成的材料。这种非人性化、脱离教学情境化、低层次认知导向的评价模式,无法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科学地评定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个体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外部事物和现象建构解释的过程。因此,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以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解释事物的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因素综合考量。[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又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定;既强调统一的标准,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既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真实性评价,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有效补充。真实性评价是一种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来展示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技能的意义运用能力的评价方式。除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之外,对学生解决真实性任务的过程同样感兴趣,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成长和变化,教师从而有机会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所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探索互动、协作等教学方式以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的学习,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春.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J].中国电力教育,

2009,(21):29-30.

[3]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赵富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校人文教育[J].江苏高教,2010,

(1):88-90.

[5]贾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3-134.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季枫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摘要]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关系,是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应遵循两者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用学科建设代替课程建设,更不能用课程建设代替学科建设。当前,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要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规范体系,等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全国普通高校,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了同样的重视,均取得可喜的成绩。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曾多次调整,其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开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二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规范,教材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导和管理体制步入正规化建设的轨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尤其是为我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学科支撑,为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学科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民族学、伦理学、文学等学科的建设,也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在部分高校逐步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及硕士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正式建立起来。80年代中期,全国部分高校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硕士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硕士点、中国革命史硕士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硕士点。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被批准设立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点。随后,上述硕士点学科逐步走向整合,原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资力量设立的4个硕士点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点。此后不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合并,正式设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是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这个二级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步入正规化建设的阶段。1996年,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同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点也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该学科点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始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2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法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学科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背景。

从国际来看,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国家对我国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一方面,它们借苏联东欧的剧变,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企图用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占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搞乱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借用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趋势,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想观念会相互碰撞,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社会成员包括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思想困惑甚至混乱。在我们的一些党员、青年学生中也不程度地产生了“信仰危机”,有的甚至还动摇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这是我们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同时,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此文件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决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调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反映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两者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第一,指导思想相同。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均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两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基本目标一致。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人才。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两者服务于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

第三,理论研究内容交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容有相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其发展经验,揭示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旨在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其研究与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一定的相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四,建设形式相同,均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明确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整体性并不只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的,同时它也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也是整体性较强的课程,四门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既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法制的教育。因此,不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从整体上进行建设,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从整体上加强建设。

然而,我们绝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完全等同起来,更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去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或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体原因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不完全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而建立起来的。虽然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适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学科平台,但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为了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学科支撑,也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建设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仅理解为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会有违于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将会因为缺少对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被淡化甚至边缘化,这很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样,还没有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校,会因为自己缺乏学科归属而不参与学科建设,这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不能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哲学社会科学以外的其他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就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但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济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政治经济学学科、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供了学科支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主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但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中共党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其提供了学科支撑。“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伦理学、法学等学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学科支撑。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学科支撑,但不能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学科支撑。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的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会因为缺少学科支撑而被淡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定性。学科建设包含课程建设的内容,但有着比课程建设更为宽阔的视野,需要更为厚实的基础,它不仅包括课程建设的内容,还包括学科本身的内在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课程建设虽然要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包含着学科建设的内容,但课程建设还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实践环节创新等特殊的内容。因此,在学科和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学科建设,把主要人力、物力投入到学科建设上,而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二是以课程建设代替学科建设,从而降低学科建设的地位,缩小学科研究的领域,使学科建设无法走入正轨。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建议

第一,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于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要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参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的做法,根据中国实际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包括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同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特殊规律,借鉴和吸取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

第三,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规范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及本学科内部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有的研究范畴、研究体系和研究范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关系,切实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加快教材建设的步伐,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教材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刚刚建立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刚刚开始实施,因此,当前应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着力编写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的专业课教材。同时,要充分吸收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编写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第五,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学术骨干队伍建设。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不论是学科建设,还是课程建设,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严谨的治学学风。我们应着力培养一支既能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又能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六,建立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课程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加强对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还应建立专项评优奖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等。

第七,建立健全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体系。学科建设离不开必要的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离不开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物质保障。因此,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中,一定要加大经费投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本栏责任编辑曹宁华

作者:秦 宣

上一篇:毕业生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畜牧养殖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