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2024-05-10

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

考号: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一)基础知识(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惟妙惟肖(xiào)

绮丽(qǐ)

憎恨(zēng)

两栖(qī)

.... B 销声匿迹(nì)

愧怍(zuò)

琐屑(xiē)

追溯(sù).... C 风雪载途(zài)

蹒跚(pán shān)

褶皱(zhě)

震悚(sǒng)

..... D 日薄西山(bó)

箱箧(qiâ)

殷红(yān)

绥靖(súi)....

2、请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gān gà()的笑。

②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miù()的画面。

③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jìng()天择的法则。

④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báshē()了二三十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因地制宜.... 的发展地方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B、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C、玉雕作品“翠玉白菜”因其材质上乘,惟妙惟肖....,富有创意而被誉为我国的国宝。D、看着他瘦骨嶙峋....的样子,母亲的眼角湿润了。

4、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

B、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C、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总——分式和总——分——总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D、新闻的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5、仿照例句的句式,在后面的横线上再补写一个句子。(2分)

你有权憧憬未来,但不应该忘记眼前的责任;你有权争取成功,但不应该以牺牲他人为代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9分)

(1)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2)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望岳》)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黄鹤楼》)

(5)“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8)日有所思,夜有所梦“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就是爱国诗人陆游垂暮之年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梦境,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有龙则灵。

二、比较阅读《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回答问题。(14分)

【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 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 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B)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园林》节选)

【二】(C)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D)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故宫博物院》节选)

7、文段

(一)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是哪一句话?这体现出本文什么样的说明结构?(2分)

8、结合语段

(一)中“败笔”一词的意思是——————(2分)

9、文段

(二)主要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特点_到________的顺序说明。(3分)

10、文中划横线的A、B、C、D四句话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4分)

A

B

C

D

11、文段

(一)中“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一句中“没有一个不”能否替换为“都”?为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多爱一次

鲁小莫

前年,他患眼疾,视力严重下降,外物在他眼里只是一团模糊。那是一段心灰意冷的日子。先是单位借故辞退他,而后女朋友离开他。他的心里,成天灰蒙蒙地飘着细雨。

每天下午他都要去附近一家医院治疗,傍晚时分,再顺原路回来。这条路,他走了20年。路边的每一块石砖,他都再熟悉不过了。可那段时间,这段路整修,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他极力辨认着坑洼处,尽量绕开,可还是不可避免地闯进去,一次次摔倒。根本没人注意他。他的心里充满愤怒。以前,他曾多次帮助盲人过马路,可为什么自己需要帮助时,却无人理睬?他想,视力恢复后,他一定将这些愤怒,扔垃圾一样统统还给周遭。

他摔了三天跤。第四天,再经过这段坑洼路时,他听见一阵“咚咚咚”的脚步声,一个小男孩跑来,说:“叔叔,我帮你。”一只小手伸进他的手心。他的心里吹进一股清凉的风。由男孩牵引,他很顺利地通过坑洼处。此后的第二天、第三天„„男孩总是及时出现在他身边。他有些惊讶,问起才知,男孩住在路边,从自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他走过来。

他微笑着问:“你家住哪一栋哪一层?”他想视力恢复后,一定要登门感谢,感谢男孩和他的父母。

男孩却沉默一会儿,说:“叔叔,妈妈说,不要告诉陌生人住在哪里。” 他笑了,不再过问。

第二天,他带来一罐饼干。没想到男孩还是沉默一会儿,说:“叔叔,谢谢你!可妈妈说了,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转身又跑了。

他拿饼干的手擎在半空,愣住。原以为孩子的心,是没有污染的天空。其实,孩子同大人一样,也会遭遇冷漠、自私、欺骗„„于是,孩子早早地学会保护自己。这也许无可厚非。令他感动的是,尽管男孩心存警惕,却不妨碍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别人,爱别人。他觉得一股强烈的阳光,猛地射进他的心中。

眼睛康复后,他又找到一份工作。那段路,他还常常走过,他的掌心里,始终留有男孩的温暖。是男孩教会他,不管世界怎样,都不妨碍我们做个好人,多爱一次。

(《青年文摘》2008年7月上)

12、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13、找出文章中“他”心情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变化的原因。(5分)

心情变化的句子:

变化理由:

14、文章最后一段“那段路,他还常常走过,他的掌心里,始终留有男孩的温暖。”一句中,“男孩的温暖”指什么?(2分)

15、小男孩的妈妈在文中并未出现,但她深深影响着小男孩的行为,请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小男孩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四、古诗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

17、(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便要还家:

.....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9、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5分)

四、作文(任选其一,40分)

1、有人让一位文学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世界,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世界,真的好美。”也许生活中你也有同样的感想,请以“这世界,真的好美”为题目作文。

2、班级是个大家庭,班级里面有很多感人的小事,一想起来就有人热泪盈眶;班级里面还有许多平常琐事,一提起来就让你滔滔不绝;班级里面还有很多令人玩味的趣事,一忆起来就会忍俊不禁„„请结合你自己的经历,以“班集体”为话题作文。(不能直接以“班集体”为题目。)

要求:

1、有真情实感,叙议结合。

2、不少于600字。

答案:

1、D;

2、尴尬、谬、竞、跋涉;

3、B;

4、C;

5、略;

6、(1)山随平野尽;(2)一览众山小;

3、休将白发唱黄鸡;(4)烟波江上使人愁;(5)濯清涟而不妖;(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波撼岳阳城

;(8)夜阑卧听风吹雨;(9)水不在深

主题,结合名

9、具有可行性即可。

二、10、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分结构。

11、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12、.外 内

用途

1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

14、不能换。因为原句是双重否定句,起强调作用。

三、15、不管世界怎样,都不妨碍我们做个好人,多爱一次。

16、心灰意冷(他的心里,成天

灰蒙蒙地飘着细雨)---心里充满愤怒---他的心里吹进一股清凉的风---他觉得一股强烈的阳光,猛地射进他的心中。因为有一个小男孩帮助了他,让他感受到了世界的爱。

17、男孩的温暖指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别人,爱别人。或不管世界怎样,都不妨碍我们做个好人;或我们可以对外部世界心怀戒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个好人。(意思对即可)

18、小男孩的妈妈是一位有智慧的母亲,因为她不仅教会孩怎么保护自己,重要的是她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

四、19、沿着;鲜艳美丽;通“邀”,邀请

20、(1)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1、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谐平等自由美好的社会理想;

不能。.因为当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战乱,极度黑暗,社会环境复杂,这样的现实很难实现。人们心中期望一个像桃花源一样安宁平静的生活场所,表达了作者追求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意思对即可)

篇2: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庙沟门第二小学 刘凤英

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一个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很大程度就通过其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来体现。因此,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了这节课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尝试,有不小的收获。1、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骤: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

(1)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 《课标》要求的理性认识

研究、“吃透”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首要环节。它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本课的 “显性教材”和 “隐性教材”。“显性教材”就是教材中直接交待的内容,譬如这节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或培训哪些基本技能,或进行哪些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所谓 “隐性教材”是指教材本身所凝结的,含而未露的某些智能价值、道德价值或知识外延所蕴藏的其他价值。或者说,“隐性教材”就是通过 “显性教材”所能衍生的其他内容。它是隐蔽的,只有教师认真地领会、分析、感悟才能发现它、使用它。譬如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挖掘,能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感受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或者受到了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或者激发了学习兴趣,或者提高了意志品质,或者增长了智慧,或者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等等。

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所必备的,譬如信息意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哪些终身受益的、对人生最重要的关键要素是学生发展所必备的,譬如人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自信心、意志品质等等。这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

(2)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第一步骤的具体要求

第一,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明确 “显性教材”的具体内容,并能在诸多的教材内容中分别赋予权重;领悟 “隐性教材”的具体内容,并能在诸多的内容中突出发展那些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要素。

第二,”隐性教材”的内容尽量挖掘,特别要关注道德的形成、智能的开发、非智能的培养。

第三,要特别注意,教师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切忌 “就教材而教教材”。

2、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二步骤: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

(1)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理性认识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双基”是未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双基”是学生智能发展的前提。让学生迅速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教学任

务。

(2)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

第一,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要简捷清晰,教学方法得当。

第二,生字学完后要及时巩固,但不能过分地使用教学的 “巩固性原则”。

3、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三步骤: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1)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理性认识

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借助教材尽量而合理地向外辐射,如可以通过已知去推断未知,可以通过迁移学到更多的本领,可以通过知识的检索联合去 “发现”“新知识”。(2)设计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具体要求

第一,教师设计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的方案,切记拓展的内容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去拓展,拓展的幅度应当更大一些,但不要 “离题太远”或与教材 “风马牛不相及”。

第二,教师要借助教材尽量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但它的前提必须是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之内。当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知识面扩大得越多越好,培养学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4、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四步骤: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1)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价值的重要渠道。知识价值,特别是智能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实现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就会多一种受益。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越科学、严谨,那么学生的发展就越全面、迅速。(2)设计第四步骤的具体要求

第一,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要新颖、多样、有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

第二,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目标明确,不是 “人云亦云”,更不是 “画虎不成反为猫”。

第三,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凭空想象或机械临摹他人的,而是有根据设计的。一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所延伸的部分;二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特别是根据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要求。

篇3: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一、每日课前安排学生口语表达

不论年级高低、学生表达能力的不同, 在课前安排学生轮流进行 口语表达 , 放宽、放低 要求 , 先给予学 生勇气与 胆量, 让他们敢于面对全体学生与老师进行表达。教师在学生口语表达时应注重设计与要求, 不要让学生有畏难情绪,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展示自己的风采,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就是口语表达, 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就行。学生在习惯了口语表达这一日常教学要求后, 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如规定表达内容的大致方向与时间等, 但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进行。在学生表达后,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学习不好学生的内心想法也是值得称赞的,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这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而有的教师的做法却不值得提倡, 因为在他们面前学生身上到处是缺点, 时刻需要批评教育, 不能说他们的做法一无是处, 毕竟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是教师的责任, 但人无完人, 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需要鼓励激发, 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改进, 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工具书字典、词典的使用

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工具书的使用, 在小学, 字典、词典的使用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我要求学生的书桌上必需准备好这两样工具, 低年级可先准备字典, 再按照大纲逐步提高要求。但要保证工具书的使用率与适用性, 随着电脑的普及, 小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使用电脑, 在网上解决学习问题, 但在学校等学习环境中, 最重要的工具仍然是字典与词典, 教学中我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与能力, 让学生与字典、词典成为朋友, 从而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成长进步。使用工具书只是一种学习方法, 最主要的是因为工具书里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 工具书对学生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 要让学生爱上工具书, 喜欢学习里面的知识内容。

三、课外阅读

语文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 从而积累丰富的词汇、语言, 陶冶情操, 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能够学习到在校园、课堂学不到的课外知识, 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领悟作者的高尚情感, 并将情感内化, 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突进, 必须改变教学思想, 放弃繁琐分析。古人云:“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 我之文也。”也就是说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 学生用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 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读课外读物, 将学到的语言运用到日常言语交际中, 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此持之以恒, 学生便能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成为真正的读者。

四、规范小学生写字, 重在日常教学

现今小学生的书写水平太低, 信手乱涂, 字迹难看, 使人难以辨认。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好汉字, 从而实现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的教学目标呢? 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 经过我多年的教学观察, 我清楚地发现只有教师书写规范了, 学生模仿其书写才可能规范, 学生才有更多机会把字写好。教师除了要写一手好字外, 还得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纠正学生的书写, 当发现学生书写有点滴进步时, 教师要不吝惜多使用激励语言, 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哪个地方继续加强会更好、更完美。学生在得到教师肯定后, 会有成功的喜悦, 这将是他们写好汉字的动力。教师不断地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讲解写好规范字的重要性, 规范书写可使人举止洒脱, 提高素质修养, 堂堂正正做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笔正须心正, 书写与德育, 书艺与人品”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多看好的书法, 多想多练, 俗话说:“字的一半是看会的。”留心观察字形, 可留下深刻印象。多看, 字在大脑中会形成形象布局, 在具体写字时就能安排好字的结构, 当然这要与多想、多练结合起来, 才能逐步得心应手。常言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多练是写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只有在平时写作业等任何时候都注意自己的书写, 持之以恒地练习, 才能出真功夫, 要随时随地地练, 但要遵循“动笔就不苟、逢字必规范、专心致志、落笔成字”的写字原则, 切忌不专。

篇4: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思维能力;兴趣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领会国家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认真研读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创新标准,从课堂实际和学生内需出发,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将新课改的核心精髓引向深入。

一、开启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自信心、意志和兴趣构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源,是高中历史教师践行新课改的重要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对其进行“高规格”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1.以史为鉴,突出高中历史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在展现古代辉煌壮丽的同时,还在昭示现代人明理崇信、和善待人。教师可借助历史教材中的道理要义,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生活,抽选当下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分组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热烈讨论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历史虽然已是过眼云烟,但新的历史还在上演,教育学生从历史中去追寻生活的真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淡泊名利的“小清新”。

2.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牵引学生的思维向前拓展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挖掘,还应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量,从中筛选出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外故事或其他信息资料,用现代教学设备,如幻灯器、投影仪等为学生呈现。例如,在讲授二战时,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中插入二战影片片段,使学生自然将课本和电影进行对照,加深了对二战的认识,思维也慢慢变得活络了。

二、加强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课本

提示学生阅读课本时,列出阅读提纲,找出重点字词句,积极找出质疑点,通过翻找相关历史史料,把握历史章节故事内容的陈述脉络,实现问题的透彻解析。

2.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空间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比例,哪些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师适度点拨下寻找突破口加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设置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独立思考空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篇5: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反思能力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在我从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到我时时在经历反思过程。以课堂教学方式的反思为例。最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内容,课堂上,我让他们反复地跟读操练课文中的对话和句型,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们开始失去了热情。我将自己反思的结果一点一点地运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游戏法、竞赛法,设计活动课,逐步放开,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兴趣盎然的课堂中来。我发现,游戏的加入与活动的增多,非但没有使教学进度滞后,反而因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当然,在验证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不一而足的问题,如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活动课堂的管理问题等等,但反复的反思、对照、验证过程中,我感到学生们体验到了英语课堂的乐趣。

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篇6: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体会

三塘中学:张苏

目标的落实,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抓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出人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作为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在抓教育培养,出成果。

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卑丧志。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同先进人物、优秀教师对照,找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教学能力所表现的环境处于全部教育环境的核心位置上,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所以,教师应该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核心,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自我激励,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给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干事业总归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前进也有挫折。我们不能因遭受失败和挫折而消极退缩,而应变颓唐气馁为积极进取,从失败和挫折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思想营养,走向更大的成功。课程中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我觉得非常好,因为这些方法可以应用到教师提高的很多方面,只要教师有自我提高的意愿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我想以下四点就完全可以帮我们推开成功的大门。

“借鉴中感悟”:用心感悟,我们将会在精彩纷呈的景象中感悟教学真谛。“实践中探索”:让我们可以从感悟中找到自己坚定地信念。“在学习中升华”:让我们不断丰富自己头脑,做事情事半功倍。“反思中前进” :让我们展现出最亮的一面,使课堂教学更完善。

篇7: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吴秋杉

“树人自是千秋业,名气教师万里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特殊的生产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普及,教师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中小学教师而言,挑战居然有十种之多,即:全面展开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推进;社会及学生家长的高期望值;社会上教师职业的激烈竞争;教育对象的巨大变化;中国加入贸易组织;教师社会交往与协调;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调适。这些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不仅冲击着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也让教师们产生了迷茫,总有教师在感叹,干了几十年,到现在,反而不知道这书应该怎样教了?我也在业余经常思考着这一系列的问题。真的是教师问题吗?还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教?还是现在的家长要求太高了?

经过两天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培训学习,让我对以上一系列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但仅是内心深入一点问题积累的触动,不管是否肤浅,写出来,记下吧。

尽管教育改革改了很多年,教师们大脑中曾经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更新。但面对教学实际中的硬件配套设施以及评价标准的要求,真的让我们感到困惑和迷茫。干了十几年的工作,现在应该怎样感,才算称职,才算优秀。

有理念的充实,可在实践的摸索很艰辛。培训、学习,知理论,读案例,眼前一亮。原来作为教师,不管任何时代,都要有适应当时代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模式等等。也就是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指导教师在课堂上按国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本领。课堂教学能力首先应办公室的是“在课堂上“。之所以强调课堂教学,是因为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按国家要求”即给课堂教学提出的具体任务和规定的具体标准;“完成”是指导按照国家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是指导教学的“到达度”;“本领”就是技能、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标志,它的大小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特有的一种能力,它更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标志。而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的。

课堂教学能力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等事项的创造性本领。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师的创造过程,是教材重组的过程,是教材内容的填充过程,是教师知识系统华的过程等。

其次是整合性教学,“整合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识或由教材引发的相关内容与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学方式。

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程序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愿学”、能 “会学”、“乐学”、“快学”。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 “愿学”,即首先激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务必要教会学生会听课,让他们在听课时做到 “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再次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向学习成功的桥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常说: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那么每个个体

都是独立的,必须让学生能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式。

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让学生乐于听,而且还要听得见,听得清。不但要让学生看,而且还要让学生看得见,看得清。不但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善于吸引住学生,牵住他们的耳朵,勾住他们的眼神。

篇8: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一、由关键词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材中众多优美的课文, 是作者独具匠心用一个个词汇表达出来的精品。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来说, 识字教学非常重要, 况且部分关键字词就是文章的缩影。因此, 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 引导学生阅读。

如《学会看病》教学片段一:

师:刚才, 同学们对本课的字词认得非常准确。谁来说说“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

生: (生涩地回答) 就是照着样子去做。

生: (得意洋洋地宣读预习结果) 按图索骥就是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特别准确, 预习得不错。你能说说“图”在本课是指什么?“骥”又指什么?课文中的“按图索骥”讲的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吗?

(这位学生哑口无言, 其余多数学生低下头, 在书中寻找着答案。大约3 分钟时间, 学生在匆匆读书。)

生:我找到了, “图”就是妈妈为儿子去看病画的示意图。“骥”指的是儿子独自去看病。

生:课文讲的是儿子按图索骥, 独自去医院看病的事。

生:《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生病了, 先向妈妈求援, 妈妈为他准备了一张看病示意图, 儿子按图索骥, 独自看病并顺利归来的事。

师:课文中单单说了儿子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你们能体会到她在这件事中的感情变化吗?

生:当儿子求援时, 妈妈很矛盾;当儿子出门后, 她不断自责, 很担心;儿子回来后, 她内心才平静下来。

生:知道儿子生病后, 妈妈面对是否让儿子独自去看病这个问题时, 开始是矛盾的, 儿子出门后内心变得忐忑不安, 儿子回来后则感到欣慰, 因为她的勇气又回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是真正走进了文中人物的心里。现在, 谁能有感情地把 《学会看病》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生:儿子生病了, 很无助地向妈妈求援, 妈妈怀着矛盾的心理, 为儿子画了一张去医院看病的路线示意图, 并喋喋不休地要求儿子按图索骥去看病。当儿子迈出家门的时候, 妈妈心中忐忑不安, 担心和焦虑折磨着妈妈。当儿子看病归来骄傲地讲述看病经过时, 妈妈心中悬着的石头才悄然落地。 (学生鼓掌)

对于阅读中遇到的词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但更多的理解开始是模糊的、抽象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变抽象为具体,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字词的水平, 更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内涵。文中的“按图索骥”就是妈妈引导儿子学会独立这一过程的缩影, “忐忑不安”和“喋喋不休”是整个事件中妈妈神态和心理的缩影。所以笔者紧紧围绕这三个词语, 通过三次追问, 引导学生由字词的简单理解, 逐步扩展到文本的阅读理解, 既触摸到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意思, 又触摸到课文的脉络和情感。

二、在辩论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认为, 应用的能力才是最终的追求。帮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让大家都能看到、感受到, 这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教师要抓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 结合阅读教学的需求, 为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 鼓励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 在争辩讨论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学会看病》教学片段二:

师:做一件事情, 没有十全十美的。对待同一件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狠心”的母亲, 有的人却极力否定。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服人的句子, 准备好发言内容后举手。

生:我不赞同母亲的做法, 老师不是一直让我们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干某些事情吗?她这样做很危险。

生:我不认为这位母亲是“狠心”的, 因为就像这位母亲写的, “孩子, 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聊胜于无”。她自己知道对孩子有点冷漠, 但这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独自面对生活。这是关心和爱护。

生:课文中的母亲承认自己是“狠心”的, 从“我咬着牙说, 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生:我认为她是“太狠心”。妈妈的某些内心想法我是赞同的, 如“我就是想锻炼他, 也该领着他一道去, 一路上指点指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 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这才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与其在家中忐忑不安, 不如陪儿子一起去看病。

生:我反对前面同学的发言。文中写道:“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 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 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 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 我知道他在发烧。”通过“摸”这个动作, 我知道妈妈已经诊断过了, 因为后面提到妈妈就是一名医生, 况且孩子都比大人高, 应该得到锻炼。

生:“你到街上去打车, 然后到医院。先挂号, 记住, 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 先到分诊台, 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 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从妈妈这部分喋喋不休的语言中可以看出, 她对儿子多么关心, 我们怎么能说她是“狠心”的呢?文章中还写道“:孩子, 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聊胜于无。”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 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 作为父母, 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 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这是父母的责任。

在理解本文的情感价值时, 笔者利用语言精心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辩论的话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读和说, 深化对“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 体会到母爱的广袤, 从而变教师的串讲为学生探索性的辩论, 将文章的语言内化成学生的语言, 充分落实阅读教学中读和说的训练目标。这样教学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领会到作者在表达母亲心情时将“愿意”与“不愿意”穿插描写达到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

篇9: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关键词:阅读能力;质疑激趣;创设情境;拓宽渠道

一直以来,语文课上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提出一连串问题,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学生学完以后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指导,逐步提高

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提高读书数量,更要提高读书的质量。而且,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指导:一是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即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通过读,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二是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课文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把课文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是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美读之境界。

二、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同时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领会课文。

三、创设情境,体味情感

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咀嚼、消化、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嘴说话,能更加真切地了解文章,能更深刻地体验作者表达的感情。朗读活动不能只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教师应给学生选择朗读内容、朗读方式的权利,还学生以朗读自主权。

总之,在朗读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学生定腔定调,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在课堂中读出“千姿百态”,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旁征博引,拓宽渠道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用多种知识和手段,拓宽学习途径,为感悟语言文字服务。

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并在阅读中加以运用是培养学生“善读”的一种好方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是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

2.想象绘画,再现语言

画画是许多学生喜欢做的事,把画画带入阅读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课文。同时,画图也能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场所,让他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去独特地感悟其中内容。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尤其适用于写景文,如上《七月的天山》一文时,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简笔画分别勾画出高大的雪峰、茂密的树林、五彩缤纷的野花。通过美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且,根据文本想象绘画更是对文本语言的再现。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阅读中的运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加强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就一定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篇10: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大方二中 音体美组

谢静明

通过本次培训,我感觉受益匪浅,培训通过“课堂教学能力研究”、“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整合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开放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会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五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充分的把课堂教学细化。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虽然效果有,但总感觉效果没有达到最好,通过本次培训,我学会了更多的思维理念和教学方式,我想对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课堂教学能力”,人们很直观地认为是“上课期间教的东西能让学生接受吸收多少的能力。”但是,真的只有这样简单吗?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标志,它的大小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特有的一种能力,它更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标志。

而我们如今所提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

课堂教学能力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能力上,这儿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程 1 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等事项的创造性本领。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师的创造过程。

其次是整合性教学,“整合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识或由教材引发的相关内容与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学方式。

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程序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愿学”、能 “会学”、“乐学”、“快学”。

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 “愿学”,即首先激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务必要教会学生会听课,让他们在听课时做到 “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再次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向学习成功的桥梁。

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常说: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那么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必须让学生能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

根据本次培训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的课堂教学,我总结了教师上课应达到的几点要求:

第一,引导好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要对学生讲述预习的意义和好处。结合课本和练习册把下一章节先大体了解,在新课程学习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第二,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40分钟,听课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不苟,留神每一个问题,甚至是一句话。更多地进行师生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而不散乱。

第三,课后复习。通过各种练习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好本章节的内容,便于下一章节更好的学习。

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而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

篇11: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实验小学 张桂芳

“顺应天性”的核心,是顺应人类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境”提“思”,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让知识出现在贴近学生实际又逼进数学本质,而且更具一定思考性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某教师这样导入。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学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师:为什么要放大的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二、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3、3.72÷2.4=()÷24、1.36÷0.16=()÷16、0.672÷0.28=()÷28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断?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

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三、以“变”代“搬”,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篇12: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历时一年多的研讨与修改,新课程标准终于满载着时代气息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名课改音乐教师,面对新的理念,面对新的教材,感到欢欣鼓舞。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这次跨世纪的课程改革是教学领域里一次极深刻的变革。为了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第一切入点

要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实践才能转化成“产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一课,让学生通过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训练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课堂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动画城》一课时,可让学生先欣赏几段教师准备好的动画片,学生可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看过哪些动画片,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四、发展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地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的欲望,埋没了创造性人才。为此,每一节课前或课后,我都给学生留有空间,起名叫“才艺表演”栏目,让学生在此栏目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充分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五、培养心理素质是锻造创造品质的关键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立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上进心中隐含着强烈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创新。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

篇13: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 培养出的人才当属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体育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置于重要位置, 贯穿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 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努力寻求多种途径及方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 充分挖掘体育教材的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 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 就需要身心俱健, 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 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当即的记忆、反复的想象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体育学科教材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不仅应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 有助于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 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2. 有意识地增加左侧肢体的练习。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 二者是有明显分工的。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 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可以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 如, 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 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 尤其是右脑机能的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 有利于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

3. 引导学生自选创编成套动作。

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 应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技术动作, 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 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 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充分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 设置少量供学生自选的技评项目。

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设置少量体育考核项目供学生自选。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 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 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 发展特长,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 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5. 大胆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外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能的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可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 营造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 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 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旦提高, 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 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如在学生立定跳远时, 教师提出影响远度的因素,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 去判断, 去体会。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影响立定跳远远度的因素, 让学生通过验证实践来提高立定跳远成绩。

2.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 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并解释性地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 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景教学法。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以生活展现情景, 以实物演示情景, 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 以音乐渲染情境, 以表演体会情境, 以语言描述情境, 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4. 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老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 而是创设条件, 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 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 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 从而形成比赛阵形。而比赛阵形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 二人防守可形成下平行、重叠、斜线站位, 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 逐步总结提高, 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体育教学也必须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体育课以其实践性强、整体性强、社会性强、差异性大和交叉性明显等鲜明的特点,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充分挖掘体育教材的内容价值, 有意识地增加左侧肢体练习, 引导学生自行创编成套动作, 设置少量供学生自选的技评项目, 大胆增加体育游戏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具体方法寻找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教育理论, 从体育课自身特点出发, 分析了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 探讨了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具体方法。

篇14: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74-01

依据新课改的精神,我们可以肯定一点: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从理论上说,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勤查字典、词典,想要提高他们正音、辨形、释义的能力,因为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即随手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仓库的钥匙”,它能使学生增强自学能力,是积累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仅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做到勤查字典、辞典,大多数都不具备这种自学的能力。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是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一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

“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

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樣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

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二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1]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如教授《人生寓言》一课,教师可采用“自学引导——自由讨论——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以及语言特色。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1)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2)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么样培养坚韧的意志?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找搭档讨论,也可以参加到别人的讨论之中,提出经过思考得出的个人见解,以及对别人的答案提出不同看法。

第三步,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的人生观进行小结或论述,以加深并巩固其所学的内容。如: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

如此一来,通过变换教学模式,教师的讲只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自顾自的“导演”和“主演”。关键是,教师成功构建了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发展其搜索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动手、动脑、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自学也就成功地作用于教学的整个环节之中。

上一篇: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全文下一篇: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