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24-05-10

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精选6篇)

篇1: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产业,改变了世界经济,导致了知识经济.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谁拥有的高新技术最多,谁也就取得了未来经济社会的领先地位.

作 者:牛芳 Niu Fang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24(5)分类号:N05关键词: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 知识经济

篇2: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 要]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技术,被称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可见未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首先对3D打印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其具有的不增加成本、生产及时、设计空间无限和绿色生产的独特优势;然后从有效供给、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业和创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来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从经济政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行业准则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其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3D打印技术;经济发展;技术优势;主要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5-0073-03

[作者简介]张莹梅(1992-),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李善香(1989-),女,山东临沂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景利(1978-),男,内蒙古突泉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析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项目编号:201310245007)及哈尔滨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2年4月21日在英国的《经济学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论文,在该文中将3D 打印技术堪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观点当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其众说纷纭,各有其侧重点。而在经济学界,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3D 打印技术是什么?它的发展优势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且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如何促进其科学发展?下面就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3D 打印技术概述

(一)3D 打印技术的涵义

3D 打印技术是一种三维立体式打印,更加接近于客观事物,是一项新兴的技术,目前在国外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创新制造技术。它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两步:首先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出理想的立体式产品模型,然后通过在3D 打印机中添加液化、粉末化、丝化的原材料逐层打印出3D式样的产品。可以看出,3D 打印技术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立体式模型的设计;二是原材料的制造与添加。

(二)3D 打印技术与传统的数控制造的区别

3D 打印技术的主要实现方式是“添加型”制造,这一点与传统的“去掉型”数控制造正好相反,这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或特点。传统的“去掉型”制造方式是以原材料为基础,通过切割、消磨和熔腐等方法,去除掉多余部分,得到各种所需要的零部件,再通过焊接和拼装的方式组合成最终产品。可见这样制造产品的程序相当繁杂,产品研制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且效率低,而3D 打印技术的“添加型”制造通过在3D 打印机中添加原材料就可以直接制造出或打印出任何形状的物体,使产品的制造程序大大简化,产品的研制周期间接显著缩短,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二、3D 打印技术的经济优势分析

近十几年来,在计算机功能迅速提高、电脑设计软件的不断出新,新物质材料的不断发现与发明,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和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3D 打印技术被发明且发展迅速,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经济优势充分显示出来,这已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生产复杂产品或变换产品样式时不增加生产成本

在传统的“去掉型”制造方式下,如果所生产的产品越复杂精细,会需要更多的生产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使得制造难度加大,导致生产成本越高,在同样的价格下会使企业的利润下降或降低其市场竞争力。然而,在利用3D 打印技术方式下,以3D 打印机为例,制造一个华丽精细复杂的产品与制造一个简单的方块所消耗的时间、技能或生产成本一样,只不过是一台3D 打印机需要设计不同的模型和新的原材料罢了,这种不增加成本的优势将会改变传统的计算生产成本方式和定价模式。

(二)按需零时间交付式生产和产品设计空间无限

3D 打印可以按照需求及时生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实物库存,生产厂商可以按照客户的订单使用3D 打印机及时制造出使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的立体式产品,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这将改变传统的需要时间的商业模式,零时间交付生产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长途运输成本,有利于实现人们按需就近生产的目标。此外,传统的制造产品在形状上由于受到使用工具的有限功能限制,只能生产出有限形状的产品,而3D打印机则打破了这种局限,开辟了巨大的设计空间,可以说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任何形状的产品,来满足人类欲望的无限需求,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

(三)有利于实现绿色经济目标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先生产所需的零部件,然后对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来生产物品,而3D打印技术能使生产的物品的各部分一体化成型,无须组装,这就使得供应链缩短了,节省了劳动力资源和运输费用,供应链越短,环境污染也就越少,有利于实现绿色生产,此外3D打印技术还降低了废弃的副产品的排放,据权威部门统计,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中,约有90%的金属原材料被丢弃在工人车间里,而3D打印技术将金属制造业的浪费大大降低,而且随着3D打印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打印材料的进步,“净成型”制造将成为未来更环保的加工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人类梦想的绿色经济时代。

三、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3D打印技术有利于提供有效供给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生活中物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了现实中出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严重过剩,消费者却买不到自己想要买的产品,使产品市场中出现了供求矛盾,表面上是供过于求,实际上是供不应求,造成了稀缺资源的严重浪费。3D打印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上述供求矛盾,因为3D打印技术是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来设计和制造产品的,可以有效提供消费者所偏好的独特商品,有利于实现产品市场供求平衡的理想状态,有利于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3D打印技术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很多国家都已加入到3D打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来,其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已经成为现代模型、模具和零部件制造的有效手段,尤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摩托车、生物医药、家电、建筑工程、教学研究、农用工具等领域已经得到一定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维基百科英文版文献获取数据(见图1)可知:从3D打印技术市场应用份额来看,3D打印技术应用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占37%,消费品领域占18.2%,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领域占13.7%,商业机器领域占11.2%,医疗领域占8.8%,科研领域占8.6%,可见各个经济领域应用3D打印技术的市场开发空间还很大,这为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会缓解目前各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因此,3D打印技术必将成为各领域大批量个性化生产的主要模式。

图1 当前3D打印技术应用主要领域的产品份额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英文版文献资料

3D打印技术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必将衍生出新的细分产业、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培育或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自主创业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创业领域的实情,购置3D打印设备,为其需求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利于形成一批数百亿或数千亿元规模的创业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3D打印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有利于扩大创业和就业的范围,能有效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3D打印技术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D打印技术具有在生产复杂产品时不增加生产成本,生产及时有利于实现产品市场的供求平衡,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可以实现绿色经济,而且3D打印技术具有一体化成型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化解在使用数控技术生产产品时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复杂形状的设计、技术研发成本的计算、排放垃圾的技术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难题在3D打印技术下,可依靠3D打印的高端技术实现三大产业的现代化,优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三大产业快速均衡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由“减材”生产转向“增材”生产,转变生产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稀缺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垃圾排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促进3D打印技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对策

(一)将3D打印技术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促进其优先发展

由于3D打印技术引起人们关注的时间很短,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新生事物,导致很多消费者既不了解也不相信3D打印技术,据发放的1000份有效问卷调查获悉,在我国消费者中大约有70%左右的人质疑3D打印技术的可行性,为了消除这种顾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靠政府的权威性,通过制定经济政策或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将3D打印技术纳入到国家产业规划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强调,与此同时,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尤其是财税金融政策上要为3D打印技术企业提供优惠,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3D打印技术的投资、研发、生产和应用,支持3D打印设备的进出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

(二)加大科研投入,提升3D打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产业,虽然近年来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其核心技术研发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还不成熟,从世界各国和地区3D打印技术应用的市场份额(见图2)便可以看出。与此同时也说明3D打印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空间更广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谁首先掌握了最新的3D打印的核心技术,谁就最先抢占了最有利的市场领域和空间,占据了3D打印技术市场的主导权或垄断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第四个3D打印设备的拥有国,因此,我国一定要尽快进一步的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出世界最前沿、最尖端的3D打印技术,并且将该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我国在3D打印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日实现赶日超美的目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3D打印技术国家,促进3D打印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早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图2 各国和地区3D打印技术应用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黄健,姜山.3D打印技术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材料产业,2013(1).(三)加大人才培养,促进3D打印技术设备与人才配套

由于3D打印技术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和材料科学。因此,如能使3D打印技术设备应用于实际,必须有掌握3D打印技术的专业人才来操作,而这种人才最好能将三种技术更好地融合来实现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设备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或依靠行业协会、展览会、研讨会等组织形式进行3D打印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3D打印技术设备的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产供销资金链的有效循环,为3D打印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本保障,促进其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四)制定3D打印技术行业准则,保证其产品和服务市场公开、公平、公正

制定行业准则的目的是为促进3D打印技术产品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3D打印技术产品市场在国内还尚未成熟,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内部的利润空间巨大,但由于3D打印技术研发成本较高且风险较大,很多企业都在处于观望状态,一旦一项新的技术被研发出来并且被应用于实际产生了巨额利润,潜在的竞争者或观望者就会通过高仿手段进入该市场,导致出现无序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结果,这样会严重损害投资者和研发者的利益,不利于3D打印技术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要制定3D打印技术行业标准,对违反行业准则的个人或企业给予严厉的警告或处罚,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3D打印技术品牌,保证3D打印技术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增添强有力的“砝码”。

综上可知,3D打印技术具有很多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但在其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3D打印机的市场价格高,据调查一般都在2万元以上,对于普通消费者很难接受,即使在淘宝网上能买到售价在三千到六千的产品,但是大部分都是仿制品,软件简单,操作性差,打印原材料昂贵,运行速度慢,稳定性能差,如果中途断电整个模型将完全报废,而且产品售后服务严重短缺等。出现问题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很正常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这些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应进一步深入研究3D打印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防止问题的出现,促进3D打印技术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早日实现中国的3D打印技术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篇3: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我国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很大, 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 但在不同省区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 (袁建新、刘幸赟, 2010) 。因此,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 从技术转移的角度, 研究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技术转移及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分析

1.我国区域技术转移的演变

FDI作为一种代表较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形式, 是我国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措施之一。1992年以来, 我国FDI的规模不断扩大, 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一直保持着绝对的领先水平, 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FDI区域分布差异明显。2002年之后, 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经济, 对FDI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但总体来说, 始终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技术市场成交额, 是一个地区技术转移活跃程度的反映。我国区域技术转移的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 东部地区的技术转移活动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2001年之后, 东部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的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

1992年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我国三大区域的人均GDP与经济总量的总体格局一致, 呈现出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状态。1992~2011年,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路扩大, 特别是2002年之后,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然而, 从长期发展的趋势来看, 近几年差距的增幅比以前年度有所减小。可以认为,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正在改善中。

3.区域技术转移及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分析

综合以上技术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技术转移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目前, 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技术转移的主要阵地, 其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国内技术成交额都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占有绝对优势。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势头也表现得最为强劲, 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尽管近年来已开始奋力追赶, 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不可避免地在扩大。

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于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大多数学者是采用时间序列的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 但很多情况下时间序列分析并不能全面反映所研究问题的实质。因此, 本文运用计量软件Eviews6.0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1992~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更全面地研究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为了实证研究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作用, 本文选取1992~2011年相关数据, 样本区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把资本投入作为控制变量, 构建区域经济的回归模型如下:

在模型中, PGDPi为各区域省份人均GDP, 表征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FDIi为各区域省份平均外商直接投资额, 表征区域国际技术转移状况;DTTi为各区域省份平均技术市场成交额, 表征区域国内技术转移状况;Ki为各区域省份平均资本投入 (计算时已剔除FDI) , 表征区域资本投入状况。α0为各区域的截距项, 即固定效应;下标i代表i区域 (东部、中部、西部) ;α1、α2、α3为回归系数;μi为随即扰动项。为了消除异方差, 以上部分实际值均经过对数处理。

2.模型检验

面板数据带有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双重性, 如未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计量结果就很可能出现伪回归。本文通过Eviews6.0软件, 对模型进行ADF检验。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显示, 在原序列水平下, 各变量均不能拒绝原假设, 存在单位根。因此, 原序列的面板数据是不平稳的。而对于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的结果显示, 各变量各自在1%、5%、10%显著性水平上, 拒绝了一阶差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说明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

由平稳性检验可知, 上述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 可进一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对于协整关系的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协整检验法。协整结果表明, 三大区域的Ln (PGDP) 与Ln (FDI) 、Ln (DTT) 、Ln (K) 之间均存在着协整关系, 即各区域人均GDP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市场成交额和资本投入之间都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模型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所设定的模型, 采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1992~2011年的面板数据, 通过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实证结果 (见下表) 。

(注:表内括号外的数据为相应统计量, 括号内的数据为t统计值。***、**、*分别代表10%、5%、1%水平下显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三大区域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在99%以上, 各区域Ln (FDI) 、Ln (DTT) 以及Ln (K) 与Ln (PGDP) 都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方程整体显著。东部地区Ln (FDI) 和Ln (DTT) 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技术转移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FDI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于国内技术转移, 而由于东部地区资本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 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中部地区Ln (FDI) 、Ln (DTT) 、Ln (K) 的系数分别在5%、1%、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与东部地区不同的是, 在中部地区国内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于FDI技术转移, 而资本投入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只有Ln (K) 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结论与政策建议

1.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三大区域的具体情况看, 东、中部地区的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增长。而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增长方式, 仍然是以“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模式,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的投入,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因此, 资本投入仍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因此, 西部地区应积极创造和优化吸引技术的环境, 包括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政策方面的软环境, 以利于吸引技术、加快技术升级。

2.不同的技术转移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

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比国内技术成交额更为显著。一方面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小, 消化和吸收高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 在国内的技术转移活动中, 东部地区更多是作为输出技术的一方, 其技术转移中引进技术的部分, 有一些本身就来源于东部地区内部。

中部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国内技术成交额对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远大于外商直接投资, 反映出国外高新技术未必适合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 国内的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可能优于国外的技术引进, 盲目从国外吸引技术, 不一定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关键是吸引的技术要适合该地区的区情。因此, 要对引进的技术尤其是外资进行把关, 注重其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和生产能力的适应性, 以利于发挥技术的经济效益,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usanto Basu, and David N.Weil.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4) .

[2]袁建新, 刘幸赟.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省际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5) .

[3]冯锋, 司尚奇, 李徐伟.我国跨省区技术转移差异性分析:基于1 996-2007年各省技术转移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11) .

[4]张经强.我国区域技术扩散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9 (1 1) .

[5]黄茂兴, 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09 (7) .

[6]张江雪.技术转移与我国区域增长[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1 0) .

篇4: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从1998年的742个发展到2003年的1019个,2003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56.5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84.32亿元,增加值303.64亿元,出口总值83.39亿元,实现利税129.1亿元。

(二)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全省已形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优势产业,2003年的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86%。其中,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0%,出口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79%,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出口优势最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三)区域布局日趋完善

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经济、科研实力,集中了全省90%的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四)产业集聚更加明显

依托2个国家高新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度明显加大。2003年,全省7个高新区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72.11亿元,占全省的59.8%,其中,长沙国家级高新区占36.7%。

(五)骨干企业不断涌现

2003年,过亿元企业104家,实现产值579.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的60%;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过20亿元的企业6家、过40亿元的企业2家,其中乐金菲利普曙光实现产值120亿元,三一重工实现产值40.8亿元。

(六)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九五”以来,全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000多项,11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全省已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水平居全国中上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自主开发和研制的产品达到55%以上,成果转化率达75%,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显著提高。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拉动了社会投资

39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规模34.1亿元,其中专项资金3.59亿元,国家投入拉动社会投资比例为1∶8.5,高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省内安排的250个引导资金项目,总投资规模113.18亿元,其中引导资金12.34亿元,引导拉动社会投资比例达1∶8.2。国家资金的带动和省引导资金的启动,扩大了内需,推动了投资增长,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银行贷款,企业筹资,上市融资”多渠道并举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格局。

(二)扩张了产业规模

1998—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3.7%,同比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速18.4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速24.7个百分点。尤其是通过新材料专项13个项目的实施和带动,使新材料产业迅速扩张,新材料产业产值由1999年的79.54亿元增加到2003年285.82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递增37.7%。

(三)壮大了龙头企业

国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使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龙头企业投资扩大、规模扩张、市场扩展,竞争力大大提高。乐金飞利浦曙光公司在省引导资金的带动下,增加投入1.8亿元,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产值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50%以上。三一重工连续3年增长速度超过50%。湘潭电化集团通过实施国家支持的“无汞碱锰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项目,已实现年产电解二氧化锰3万吨,产销量居世界首位。

(四)推动了产业聚集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产生了明显的聚集效应。长沙国家软件产业园在国家软件专项的支持下,到2003年底,已有310家企业进入基地落户,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家。园内软件企业总收入70.1亿元,软件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浏阳生物医药园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就聚集了75家医药企业,2003年实现总产值12亿元。

(五)促进了资源开发

湖南省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猕猴桃资源,吉首大学利用当今世界先进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猕猴桃果王素,生产出猕猴桃果王素保健食品,建设了5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解决了10万吨鲜果销售问题,加快了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湘西地区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湖南金天铝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微细球形铝粉”项目,采用“氮气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粉,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预计到2005年综合产能达到1万吨,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六)延伸了产业链条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拉长了产业链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专项支持的先进电池材料,其上游带动了全省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下游带动了电池、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专项支持的隆平高科“超级杂交稻”项目,到2003年止,在全国已累计推广超级杂交稻组合8000多万亩,增产粮食56亿多公斤。

(七)优化了产业结构

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6.5%,比1998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的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74.7%。配合国家专项,省里还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CAD普及率接近90%,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产品CAD的应用覆盖率达100%;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湘潭钢铁等12家骨干企业在信息化装备及培训等方面新增投入2.5亿元,降低生产成本3亿元,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缩短了60%。

(八)提高了竞争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注重了对湖南省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院所及在湘院士的支持和培育,加快了高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增强了竞争能力。以卢光秀教授领衔的湖南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建立了7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胚胎干细胞系,研究开发了胚胎干细胞、胰岛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产业化应用将导致临床医学革命,给生物、医药乃至人类生活带来深刻变化。长沙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2003年已实现年产300万平方米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的能力,占全球产量的30%,规模超过日本住友公司居世界第一。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占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46.98%,比1998年提高了32.6个百分点。

三、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湖南省近几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相结合;上下联动与部门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以“选准产业重点,强化创新能力,建好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湖南高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积极引导,抓投资拉动

省委、省政府把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作为拉动全省经济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并在财政不很宽裕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拉动了银行、社会和企业的自主投入,引导了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国家在湖南省投入的高技术产业化资金和省市政府投入的引导资金总共不到20亿元,带动的项目投资就高达200亿元,扶持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科学规划,抓基地建设

“实施重点突破,打造优势产业,建产业化基地”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制定并实施了《2003—2007年湖南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湖南省先进材料国家产业基地规划》、《湖南省生物技术基地规划》和《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呈现高度集聚态势,新材料等四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达到88.4%。

(三)夯实基础,抓前期工作

在项目前期管理上,一是抓好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发项目。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策划、开发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建立了一个动态化、数字化管理的项目库,可供开发的项目资源达700多个,总投资规模近2000亿元。二是抓好项目论证,确保了投资效益。针对以前有些单位由于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浪费、项目流产的现象,组织专家团,为企业严格论证项目,避免重复建设,确保投资效益和项目申报成功率。

(四)协调服务,抓项目管理

篇5: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成立于1995年8月,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港四区一带”优先发展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和三个海洋经济新区之

一、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2010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该区自然资源尤其是地下卤水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最大的盐场——羊口盐场的一部分;在该区正式成立之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氨碱法纯碱生产企业——潍坊纯碱场。并最终以山东羊口盐场、潍坊纯碱厂和寿光市大家洼镇为依托,成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83平方公里。

可以说,地下卤水资源是该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地下卤水,即矿化度大于50克/升的地下水,其中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是新型盐矿资源。至今,许多人对海盐的生产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盐都是海水蒸发得到的。其实不然,海水晒盐是比较传统的晒盐方法,在我国的众多大规模盐场中,只有海南省莺歌海盐场因为没有发现有地下卤水存在,同时由于周围海水含盐度较高,仍然采用海水晒盐。地下卤水晒盐有其巨大的优势,其浓度比海水高2-6倍,利用高浓度地下卤水不仅可直接提取溴素等化工产品,还可节约盐田面积60-80%。地下卤水的利用主要是通过在盐滩附近打井,抽取地下卤水至浓缩池,经浓缩后,流入结晶池蒸发结晶。因为地下卤水层位于淡水层之上,所以只要控制打井深度即可抽取,开采方便。

在该区成立之初,海盐和纯碱的生产对环境影响有限,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已经远高周边地区。然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开发区领导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同时由于产业集聚效应,众多以卤水或海盐为原料的化工厂落户该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以合作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溴化物生产厂以及一些私营的农药生产厂。这些厂家投产后,高薪雇佣了很多工人和农民工,创造了巨额利润。然而由于该区环保局工作不到位;企业自身只追求利益,毫无社会责任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和海水污染尤其严重,同时还有在2010年出现的卤水污染。

毫无疑问,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各个化工厂的未处理废弃,海水污染主要来自未处理的工业废水。该区许多化工厂为了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只在夜间生产,最终导致该区居民许多时候晚上睡觉不敢开窗。相应的,海水污染也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浅水区域海水发黄,近岸出还会有许多黄色的泡沫,该区居民已经开始拒绝使用本区捕捞的海产品。如果说这些污染仍然不能引起只重视经济发展的领导的重视,那么卤水的污染则是对该区环境和经济的一个严重警告。

2010年前后,该区内的许多盐场生产的海盐被测不达标,原因是这些生产的海盐中存在农药杂质。经调查,该区内的一些农药生产厂,将未处理的废水用高压的方法通过卤水井压入地下卤水层。大家都知道,要想治理地下水是非常困难的,至今也没有出现什么很有效的办法。因此这种行为必将会造成长期持久的严重后果。

现在,该区正在努力转变从前的发展方式,面向全球公开招标,确定了“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一城”就是滨海水城,包括科教创新区、中央商务区、高档商住区、旅游度假区四部分。“四园”就是规划建设四大产业园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临港工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园、海港物流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和首届中国国际风筝冲浪公开赛,创造了海上万人风筝放飞吉尼斯记录。打造环渤海地区最大的职教园区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基地,商务、办公、金融、会展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山东“蓝色逍遥游”国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该区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弃环境保护于不顾,只会在日后的发展中自缚手脚,不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

篇6:高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进步,各行各业的快速进步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助力。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1世纪以来对经济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技术,不仅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也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格局与发展形势,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成果。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当代经济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促使我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

(一)关系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各项工作的完成以及计算机相关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的推动,都是显而易见的。二者就关系而言,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具

体来说,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将以往纸质化的工作形式转变了数字化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各个环节的效率,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如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根据《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我国在就已经拥有计算机产业企业1117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12万亿元。而在的前8个月,我国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产值13709亿元,软件行业实现收入20784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7.15%和16.7%。可以看出,计算机行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尤其是在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金融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依托计算机网络,金融行业规模实现了翻倍。另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网络行业注入了更多可用资金,一系列相关企业在计算机网络产业上所投入的资金愈加庞大,这也推动了计算机网络行业自身的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网络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值提升,最为明显的是教育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不论是高等院校,还是普通的职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计算机网络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当代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许多新兴的经济产业,使得我国经济市场更加繁榮。根据生物多样性理论,经济产业的增加,提高了经济市场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各行业开始转变思想,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各项工作之中。互联网思维的浸润,使得各行业原本传统的经营生产思想得以发生根本性转变,为行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比如,在企业管理上,原本的自上而下垂直式管理模式,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扁平化管理的模式,拉近了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的距离,使基层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在当前互联网+的形势下,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各行各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联结。可以说,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没有市场经济今天的繁荣。第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转变了市场经济形态。在销售与类销售行业中,以往的线下营销活动费时费力,而今的线上电商直接改变了营销活动的格局,使得经济活动的覆盖范围更大、效果更显著。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当代经济发展的要点探究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产业的协调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非计算机产业而言,其表现出的是一种工具属性,即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工具。因此,对于当代经济发展而言,必须要认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工具属性,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而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行业特点与业务所决定的。因此,必须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协调,确保计算网络技术能够切实在其中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造成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是21世纪以来国家最为重视的一方面工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保护。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虚拟性,其数字化、电子化的形式也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很大难度。尤其是一些虚拟性的商品、服务等,如何保证其知识产权,是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产业链问题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往往只是经济链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辟出了构建产业链的一条道路,这就要求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产业链构建的.重视。即要摆脱传统的单一环节经济生产的形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资源与渠道,加强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与连接,以此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扩大企业经济覆盖范围和业务能力,保证其具备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发展动力。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人才问题

不论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是当代经济的发展,人才问题都是值得重视的。正所谓,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若是缺乏人才的支撑,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都难以实现高水平发展。如今社会形势的变革,对人才提出了多专多能的新要求,即不能再局限于一种技能之中,要掌握多种技能,并且形成专业性的掌握,如此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法律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催生了一系列虚拟经济活动,产生了许多以往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因此导致很多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此,就需要在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完善和更新,以应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经济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当代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经济产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协调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具有强烈的工具属性,但是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便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加强经济产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其全面渗透到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之中,为其提供助推;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创造,使其内化为独具个性的企业经济发展工具。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了新时期各行各业都格外关注的重点,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虚拟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又面临了一些全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不便公开或者暂时不能进行知识产权申请的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就需要深入思考研究了。第一,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使用,减少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威胁到企业知识产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第二,对于企业而言,自身应该重视起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这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计划。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经济产业链构建

构建产业链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思路,将上下游产业整合起来,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全新的经济产业链。比如,对于服装行业而言,在以往生产、物流、销售、原材料等环节基本都是分开的,只有少数企业整合了其中的几个环节。而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可以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上将这些不同的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集原材料、生产、销售和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种经济模式便可以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具备很高的抗风险能力,经济发展能力更强。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对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产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旺盛。比如,对于市场营销而言,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于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就非常需求,尤其是能够将两方面专业素养综合起来的人才,更是成为了市场争抢的对象。因此,各类院校必须要加强这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立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各行各业也需要从内部挖掘人才进行培养,使其能够立足当前的专业技能,向其他方面拓展,最终成为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法律法规完善

法律法规是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规则,只有在法律范围内,经济发展才是科学合理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一方面,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尤其是针对空白领域要加紧法规的制定,确保可以对这方面形成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要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更新,尽可能减少这方面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此外,各行各业也需要加紧行业规范和企业制度的建立,确保能够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当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量,在明确二者关系和影响的基础上,要抓住当代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构建产业链、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加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谷涛.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智富时代,,(4):54-55.

[2]葛俊龙.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商贸,,(35):162-163.

[3]秦晓慧.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3):33-34+36.

上一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心得体会下一篇:派出所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