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法律

2024-05-07

人民法院法律(精选6篇)

篇1:人民法院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制作法律文书如何引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批复

颁布日期:1986-10-28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苏法民〔1986〕11号请示收悉。关于人民法院制作法律文书应如何引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各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因此,人民法院在依法审理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制作法律文书时,对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订的行政法规,均可引用。

各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民法院在依法审理当事人双方属于本行政区域内的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制作法律文书时,也可引用。

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命令、指示和规章,各县、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和发布的决定、决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规章,凡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可在办案时参照执行,但不要引用。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贯彻执行各种法律的意见以及批复等,应当贯彻执行,但也不宜直接引用。

篇2:人民法院法律

关于印发《上海法院关于规范法律适用、推进法律适用统一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市第一、第二中级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各区、县法院及铁路运输法院,本院各部门:

《上海法院关于规范法律适用、推进法律适用统一的若干意见》已经2011年6月15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将该《意见》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附:《上海法院关于规范法律适用、推进法律适用统一的若干意见》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上海法院关于规范法律适用、推进法律适用统一的若干意见

(2011年6月15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次会议讨论通过)

为进一步规范法律适用,促进适法统一,确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维护司法权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及《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等文件的要求,在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法院的审判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 规范法律适用是维护法制统一原则的体现,是贯彻公平正义原则的要求,是构建良好法治环境的基础。本市各级法院应不断增强规范法律适用的意识,研究规范法律适用的机制与方法,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和司法公正。

第二条 规范法律适用要在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前提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原则,坚持司法中立与司法能动相协调的原则,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条 规范法律适用要正确理解法律规定,准确把握法律的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既确保个案公正,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类案法律适用的统一,努力做到性质、类型基本相同的案件,裁判结果基本一致。

第四条 各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应强化审判综合管理职能及调研指导功能,建立、健全规范法律适用的长效工作机制,发挥在规范法律适用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并负责对法律适用情况的检查、通报工作。

第五条 健全程序规范适用机制。通过明确立案标准,细化庭审指引,完善送达规则,加强流程管理,强化对审判程序的制度约束,保障当事人程序性权利;通过推行庭审录音、录像,案件庭审网上直播等方式,强化对审判程序的监督,确保适用程序的规范与统一。

第六条 构建类案统一适法机制。通过建立完善适法不统一案件的发现、协调、研判等工作机制,全面搜集、及时分析适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审判条线对审判实践中具体类案的法律适用问题,应通过制定审判业务文件、召开条线会议、专题研讨等形式,及时加以规范、统一。

第七条 强化合议庭评议机制。进一步加强合议庭审判职责,确保全体成员对案件审理、评议、裁判过程的平等参与,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工作合力,尤其确保大标的额、新类型及疑难复杂案件法律适用的合议庭集体把关机制,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与规范。

第八条 推进专业化审判机制。加强对符合司法规律的专业化审判模式的探索力度,对涉少、破产、金融、知产等案件进行集中管辖、集约审理,有效提升类案统一适法的能力;涉及较强专业性问题的审判,可通过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担任人民陪审员或专家咨询员等方式,提高合议庭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和法律适用的正确性。

第九条 完善裁判理由和依据公开机制。在裁判文书中充分阐明法律适用的原则、依据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理由、法律推理过程等与裁判结果具有内在关联的内容,通过加大裁判文书的说理力度有效公开法官心证过程,继续做好裁判文书附录法律条文工作,强化对法官法律适用的规范与约束。

第十条 建立、健全案例指导制度。细化、明确各类案例的编选标准、编选程序、发布方式和指导规则,继续完善上海法院常用案例库、案例选编、高院审委会案例通报的工作机制。对与最高法院所公布的指导性案例属同一类型、事实基本相同的案件,各级法院应作出基本一致的裁量;对高院所公布的典型性案例可酌情参照。

第十一条 完善审判业务文件的制定和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审判业务文件的制定、发布与适用程序,及时梳理总结已制定发布的各类审判业务文件,认真分析研判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广泛调研论证,积极吸纳一线法官乃至社会相关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形成审判业务文件,以加强业务指导,统一裁判标准,把握裁判尺度。

第十二条 强化审判条线的业务交流指导制度。通过召开工作例会、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组织法官培训、网上咨询等方式,明确案件审理思路和裁判标准,研讨条线内有关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统一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

第十三条 建立审判经验的总结提升、推广运用制度。丰富审判业务指导的方式方法,通过编写审判工作《技能手册》、《法官智库丛书》等形式,及时总结类案的审判经验,把握类案的审判规律,加大审判指导力度。

第十四条 完善规范法律适用的问题发现机制。各法院应依托案件质量评查、改发案件研判、抗诉案件评查、信访问题剖析等机制,以及通过定期听取其他政法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及律师协会意见、建议等举措,及时发现本院在统一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高、中级法院还应借助改发案件异议反馈、申诉审查、上诉及再审案件审理等机制,敏于发现、善于纠正辖区法院类案裁判不一致、法律适用不统一的情况。

第十五条 建立规范法律适用的沟通协调机制。各审判庭内部在法律适用存有争议时,审判庭庭长应通过召开审判长联席会议、庭务会等形式,及时梳理类案的审理思路,统一不同合议庭的裁判标准,确保类案处理结果的一致性。凡涉及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以及社会敏感性强的案件,在作出裁判前,应及时向分管院长报告,必要时应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十六条 各院审判庭之间发现法律适用不统一时,应在审判管理办公室和研究室的协调下,通过审判庭联席会议等形式,促进各业务条线的沟通与交流,协商形成裁处意见,实现裁判标准的统一。对法律适用问题仍存在争议的,应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十七条 同一辖区的各法院之间发现法律适用不统一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处理。涉及同一审判条线的,各法院可直接上报上级法院相关审判庭,由相关审判庭负责沟通协调;涉及不同审判条线的,可由各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上报上级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由上级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及时会同相关审判庭进行沟通协调。

第十八条 不同辖区的各法院之间发现法律适用不统一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处理。涉及同一审判条线的,可直接上报高院相关审判庭,由高院相关审判庭负责沟通协调;涉及不同审判条线的,可由各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直接上报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在汇总相关情况后,应及时会同三级法院相关审判庭进行沟通协调。

第十九条 构建规范法律适用的研判分析机制。对法律统一适用中的难点、突出问题,可由各业务部门开展专题研讨,也可由审判管理办公室和研究室牵头,组织审判业务专家、法院所聘的专家咨询员、法学院校专家召开专家研讨会,或依托重大课题调研平台开展专项调研等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第二十条 强化审判专业技能培训,为规范法律适用提供人才保障。要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培训,提升法官专业素养,培养法官遵循司法规律、领悟法律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法律适用方法,避免因业务水平、专业背景、适法能力不同而对同一法律规定认知不

一、理解各异。

第二十一条 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为规范法律适用提供技术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上海法院网上疑难案件咨询系统,完善裁判文书上网的工作机制,丰富网上常用案例库内容,拓展网上规章

制度汇编、审判业务文件和裁判文书的查阅、检索功能,为审判信息的沟通、交流提供快速渠道,为法律适用中问题的发现、协调、研判和指导搭建便捷平台。

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法律适用不统一的廉政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审判监督与廉政监督的协调配合,法律适用结果显失公正的案件中,涉及以权谋私、枉法裁判,构成违法违纪的,由监察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处理。

篇3:论法院法律文化建设

一、法院法律文化含义

对于法律文化的理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目前形式而言, 法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元化, 法院作为专业性的审判机关, 承担着实现司法公正的职责。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 建设什么样的法院法律文化才能有利于法制国家的实现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现状

法院是具有独立审判权的机构, 是我国法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当下法院法律文化建设存在很多失误, 这就在直接或直接上弱化了司法的公正性, 不利于法院对某件纷争的解决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

(一) 形式主义

我们现在的法律文化建设很多情况下都注重形式, 只是关注法律制度的建设。将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必须的任务来完成, 就如同警察在严厉打击黑暗势力采取的棘手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是有相同效果的,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这只是表象, 不能肩负起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内涵, 时间久了就会失去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稳定性。

(二) 混淆角色

为了追求高效率的结案率, 并达到当地平安要求的行政目标, 法院运用自己的法律权利, 片面强调调解或是强制调解, 并不是从群众的最真实需要出发去解决纠纷, 从而维护社会的正义, 法院只是作为行政目标追求的工具, 使得很多法律案件积压下来, 这就促使法院和法律在社会的公信力受到损失, 法律信仰逐渐失去社会的根基。

(三) 情大于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和新闻媒体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深刻影响, 同时也对法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向法院诉诸的问题有时得不到公正的解决, 就使法院与当事人关系紧张起来甚至发生冲突。由于受我国传统影响以及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法院对于案件的处理很多情况下都注重民情, 这就忽视了“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依据”。

三、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认识

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要具有超越性和实践性。法院法律文化建设需要突出法律性和制度性, 法律是人们在追求和平和安全中产生的, 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并没有影响法律作为追求理想的必然手段, 很多都是从罗马法中借鉴过来的。法律中的许多制度都是时代的产物, 但是法律本身是超越时代的, 法院法律文化应该追求长久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法院法律文化不应该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及长远利益。现代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应该注重破案效率的培养, 严格遵守法律实效规定的时间, 积极处理法律相关的案件, 对人民群众负责, 向社会输出正义, 追求法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统一、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法院法律文化要人民性和权威性相结合, 这就要求法院对于群众的法律诉求要及时应对, 并合理有序地解决矛盾问题, 但也不能损害法律的权威性。法院法律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不仅涉及到价值层面还涉及到物质方面, 有时还包括外在行为和内在意识, 在物质的支持下, 意识和行为统一, 文化才会大力发展。

四、小结

法律文化本身建设就是一种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的问题, 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而法律文化作为法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是一件长期并且艰难的过程, 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法律文化所共有的, 还要站在法院的层面, 形成特有的特色。本文从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 探索了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更好地促进法院法律文化发展提供条件。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法院是帮助有需要人们运用法律有效手段来维护他们权利的机构, 为了建设和谐的法院, 工作人员合理运用法律知识, 创造法院法律文化, 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法院法律建设, 首先我们应该对法院文化和法律文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认识当下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错误, 更好地推动我国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 形成一种和谐有益的法律文化氛围。

关键词:法院,法律,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文林, 田亦尧.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J].人民司法应用, 2011.7.

[2]席书旗.法律权威与公众认同问题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55 (2) .

[3]郝耀武, 梁华.论法律文化及其构建[J].学术交流, 2004.

篇4:让美国人民跟法律恐惧说再见

关键词:过度法律化;陪审团;权利滥用;精神损害赔偿

引 言

《无法生活——将美国人民从法律丛林中解放出来》是美国倡导法律改革的领袖人物菲利浦.K.霍华德对美国当前繁密的法律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对法律的恐惧的一个真实解读,一个充满自由的国度何以沦为法律的“雷区”?美国是世界上法律制度最发达的国家,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自己生活在最自由,权利得到最充分保障的国家,每个人都有起诉的权利,但对个人权利的过度保护就是对公共利益的极大不公。人们为了不担责任而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成本来免责,其行动也变得更加谨慎。实践中对美国过度法律化的研究还很有限,一些学者多是从社会现状出发,对现有制度进行评价,没有揭示制度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本文的写作意图就是从美国的一些制度入手,揭示美国人民恐惧法律的真正原因。

一、重塑美国法律制度的迫切性

(一)美国繁密的法律制度使人们产生恐惧感

美国人以其完备的法律制度为荣,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详尽的法律规定,这虽然可以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但过度化的法律体制往往使人无所适从,人们不再通过审视自我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而是把精力放在研究潜在的法律风险中,极力避免哪一天成为法庭的座上客。人人对法律有一种恐惧感,由于少数人的滥诉,而使大多数人的自由被剥夺。这如同山核桃树案中,少数人的过敏而导致给人们带来大片阴凉和果实的山核桃树被市政府下令砍掉,原因是这可能会给儿童带来风险,尽管医生们认为对于严重过敏症患者而言并不存在一个安全地带。①对小概率事件的过度关注以及对风险的不当权衡导致了人们对法律的恐惧,因为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别人指控为冒险并被起诉。美国人民必须重塑法律制度,挣脱繁密法律的牢笼,正视风险的价值,让人们真正享有自由的权利。

(二)美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给社会管理带来混乱

人们自然的接受法律制度,就像接受一切现成的道路一样,一切都有序进行。但让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倍感受挫的法律桎梏事实上并不是有效运转的社会秩序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繁密的法律规定是社会管理出现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人出于对法律的恐惧而变得墨守成规,人们倾向于通过研究现有的法律制度和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来寻求解决方案。对老师不能直接接触学生以及没有特别规定不能拨打911电话的规定的机械遵守使得玛利亚的生命被无情的耽误了。“依法”的思维定势不仅没有营造一种合作的文化,反而催生了一种反文化,它使人们将法律当作互相斗争的工具。当混乱成为一种常态,没有任何一个组织、社会是能够走向成功的。②所以美国必须要改革现有的法律体制,重塑美国法律制度,重新赢得美国人民的信任。

二、合理确定诉讼的边界

诉讼是一个自由国家必备的,是人们在权益受到侵犯时获得救济的途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公正的司法系统,法官如同中立的裁判员,以确保各方平等的辩论机会。陪审制是美国法治民主化的体现,其存在也是其他制度得以存续的前提。陪审团的中立性决定了案件程度上的公平性,所以美国人也很青睐陪审团,但问题是在具体操作中陪审团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结果的公正性。有不少人也在考虑是否废除陪审制。

(一)陪审团制能否确保案件公正

首先,陪审团审案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辛普森杀妻案。如在美国“辛普森杀妻案”的刑事审判中,检察官认为女人会比较同情被害人,所以安排的陪审员女性居多,而辩护律师安排的陪审员黑人居多。③结果种族牌完胜女人牌,辛普森被判无罪。我们暂且先把结果的公正放到一边,假定一个在财产、地位等各方面都没有优势的被告人,就可能没有条件找到能言善辩并让陪审员信服的律师。陪审团的适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的审判制度倾斜到了经济政治地位占优势的一方当事人,相对另一方来说就很不利。

其次,美国陪审员挑选过程中“无理否决”的滥用影响了公正陪审。在美国,控辩双方律师对陪审团的候选人有“有理否决”和“无理否决”两种否决权。法律对后者的使用次数有具体规定,但该种否决权不需要向法庭说明否决理由,所以受到律师们的青睐。他们通过询问候选人,想方设法了解其具体情况,尽可能地排除那些在审判中可能倾向对方的候选人。虽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86年的巴特森诉肯德基州一案的裁决中,肯定了对陪审员候选人的“无理否决”不得以种族或性别为依据的原则④,但律师在实践中的这种做法仍屡见不鲜。“无理否决权”与公正陪审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它实质上正是利用了候选人的某种行为倾向。

再次,陪审员在听审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刑事案件中,陪审团的裁决必须达到一致同意,否则就会成为“留审”并得重新挑选陪审员。然而,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法官和陪审员们都不情愿承受“流审”的压力。由此,陪审员听审过程中就会消极或被动接受法官的意见,以竭尽全力在评议中达成一致。

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所有的问题不加区分的交给陪审团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司法的负担,也降低了法官做出的判决被撤销的可能性。上诉法院也建议法官们除非能够明显确信原告无法提供证明任何事实来支持其得以用来寻求补偿的诉讼请求,否则不要轻易驳回诉讼请求。⑤这也为陪审团大量审判案件提供了契机,所以出现了律师游说陪审团,积极行使无理否决权的现象。

笔者认为,美国应当对陪审团审判案件的程序和标准加以限制,避免大量案件流入陪审团手中,因为陪审团成员的挑选可能带有某种偏见,陪审的过程中也较为感性,可能一个较小的因素就会使案件的结果南辕北辙,对当事人不公平。这也要求法官要把权力从陪审团手中夺过来,积极主动的控制每个案件中的诉讼行为。

nlc202309051041

(二)律师是否是不当诉讼的幕后推手

律师是帮助当事人实现自身诉求的推动力,是无助当事人的智囊团。然而,现如今美国律师给人的感觉是在人类悲剧和贪婪的十字路口集结,并促使公众确信任何一个悲剧都是一个实现致富的理由。有些案件往往是律师一手炮制出来的,如作者提到的矽肺病患者提起的诉讼。在该案中,联邦法官詹尼斯.杰克发现90%的诉讼都是假的,这些索赔请求也完全是个骗局。美国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和较强法律意识的公民,这就造就了专门钻法律空子的律师,在美国已成为挑起诉讼的公害。当一个人在公路上超速驾驶,车辆控制不住撞到路旁电灯柱子上受伤,律师便出主意让他告电灯公司,是因电灯柱子造得过于坚固他才受伤,否则决不会受伤。这种明显站不住脚的理由,但是在律师导演下的这场官司居然赢了,电灯公司赔偿此人数万美元。⑥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判决,在完备的法律制度下,人们真是无所不能,这是法律的悲哀之处。

其实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法律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更多的还要靠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靠自我约束和人们之间的互相监管、互相提高来规范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上述完善法律制度下的问题。那我们不禁要问:律师的良心在哪里?在当今世界,凡是法治发达国家 ,律师律师不仅在司法领域而且在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曾将律师们称之为“律师——政治家”。在美国参议院中,有60%的参议员是律师出身,既然律师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他们是不是应该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维护社会公德呢?⑦律师的所作所为都必须要在法律的限度内进行,他主张一个事实,必须要依靠相关的证据;他提出某种权利主张,总要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或法律理论作为依据。律师的一切行为,不过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对于当事人由于不理解法律或检察官由于职业特质而容易忽略或遮蔽的法律问题加以揭示而已,超过了这个限度律师就违背了自己的职业伦理,是对公共利益的践踏。

笔者认为,律师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一个环节,应当“铁肩担道义”,而不是罪恶的想分一杯羹而导演一出出的闹剧。同时美国律师协会也应该加强对无良律师的管理,加强律师职业伦理建设,减少这种不当诉讼的出现。律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忠实的维护法律。另外,对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律师也实行惩罚机制,一般违法的由美国律师协会予以警告、迅捷,有严重违法的行为就要吊销律师执照。有这样的尚方宝剑悬在头顶,律师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

(三)司法是否应当保持中立

作者由华盛顿特区的一名律师起诉一家干洗店赔偿5400万美元作为引子来指出个人权利的极度滥用,并认为法官应当把不合理的诉讼请求挡在门外,如果法官不对极端的诉讼请求或可疑的辩护加以控制,那么人们将意识到他们不能再依赖于自己判断合理的直觉了。⑧作者主张法官将划定合理性边界作为法律问题来处理,杜绝权利的滥用和极端的诉讼请求,并适用普通法或制定法的各项原则来解决这些法律问题,然后通过立法机关明确法官的这项职责,通过法律切实保障法官的各项权利;法官要积极主动地控制每个案件中的诉讼行为,并要对诉讼中的因素进行价值判断,尽快使案件得以解决,避免无休止的诉讼拖延,因为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的。这也有利于司法重新赢得人们的信赖;在需要特别专业知识的领域设立特别法庭,这不仅明确了特别领域的标准,而且可以增加人们对司法的信任感。但美国式的中立司法是产生精疲力竭和恐惧而不是建立信任的良方,这种见解是否具有合理性呢?或许美国法律制度健全,人们起诉到法院的门槛很低,但如果法官认为他们的诉讼请求不合理,那么他们的正当权益也是无法得到保护的,他们本是受害方,却因为多要了一点赔偿费而被拒之门外,那这是否是法官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诉讼补贴呢?我们还能说法官是维护正义的守护神吗?

对个体诉求的过度关注是法律制度自身设置问题,而不能说是法官的问题,法官还是要保持中立的裁判者角色的,法官的积极介人很有可能会导致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带有个人感情的色彩,对当事人及其律师的诉讼行为怀有好感或厌恶,形成家长作风,从而与尊重个人价值的美国社会观念发生冲突。法官在审前和庭审中积极的介人,不可避免的会让诉讼当事人及其律师对法官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担心法官会过早地形成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并且还有可能片面地认识案件事实,从而导致判决的不公正。⑨此外,陪审团作为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者,其权限和法官作为法律适用者的权限在传统的当事人主义模式下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伴随着法官角色的转变,陪审团制度的基本内容正在逐渐地衰弱。法官的提前介人必然会让陪审团有理由相信自身的权限受到了限制。

面临着诉讼拖延、诉讼费用的庞大以及案件的复杂等诉讼成本无限度地扩大,美国民众也深深意识到了诉讼程序需要法官的管理和介人,特别是当一方当事人不能充分地在审前和庭审阶段完成自己的任务时,法官的介入就变得更为恰当和必需。当然,法官介人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任何一种介人都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危及传统对抗制的风险,但是不论法官介人频度的高低,只要其介人在形式上和效果上不偏袒任何一方,该项介人即具有公正性,也更能被当事人所接受。笔者认为,法官的介入还是要限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如法官不得提前接触案件和诉讼当事人。因为法官作为正义的裁判者,必须处于中立的地位,避免给另一方诉讼补贴而导致正义的天平倾斜。

三、规范个人权利防止滥权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华盛顿特区的一名律师因为干洗店弄丢了他的一条裤子而索赔5400万美元,认为这是一起荒唐的诉讼。我也认同作者的观点,该律师是在漫天要价,在该案中律师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50万美元。对于此,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美国的精神损害赔偿是不是都是漫天要价,没有量化的标准呢?结合实践中的案例,这给人的感觉是只要原告说服陪审团,就可以得到巨额的赔偿。所以有些人也质疑:在人们遭遇不幸时,让他们变得富有是否就是正义的目的所在呢?其实查阅美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可以发现,精神损害是有量化标准的,这也是为了避免诉讼泛滥和虚假诉讼。

nlc202309051041

在美国,精神损害赔偿通过《侵权法重述》和众多法院判例加以确定,并逐渐形成了区分故意和过失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类型化。⑩根据美国法律协会编辑的《法律重述.侵权行为法》第46节的规定,行为人对其故意的和轻率的导致他人精神痛苦的行为承担责任。B11构成对当事人精神损害的要件有三:一,行为人的行为是粗暴的;二,伤害是故意造成的;第三,发生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在本案中,原告提出的精神损害不符合以上三个构成要件,所以法官最终判定原告的主张站不住脚。但是,长达两年的诉讼过程让被告也经受了沉重的打击,这也导致了美国人民对司法的严重不信任,司法已经沦为人们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为了避免个人权利滥用,我认为应当根据人们提出的赔偿额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征税,主张的越多需要缴纳的税费也越多,律师的代理费也和提出的赔偿额挂钩。当法官没有支持原告提出的赔偿额时,这些费用就要由原告自己支付,这也是对原告滥诉的一种限制。当他知道漫天要价不被支持时自己将要承担额外费用时,再发生此类事情就会颇为谨慎了。

任何权利都是有边界的,权利的行使不得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个人权利的滥用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而且也给对方当事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孟德斯鸠说过,“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同样会有这个权利。”B12禁止权利滥用不仅是对他人利益的尊重,而且也是对个人自身权利的保护,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别人就对你提出了一个旷日持久的诉讼。但需要注意的是,也要有一定的限度,不仅要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也要考虑权利人自身的利益。如何在这二者之间选择好平衡点,有限的限制权利人滥诉的行为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结 语

去除过度繁密的法律规定,给人们自由呼吸的空间是美国人民热切期盼的,有关机构也应该适时改革,减轻并消除人们的法律恐惧之苦。陪审团、律师都应该各司其职,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避免成为不当诉讼的幕后推手。法官也要积极主动的控制诉讼行为,防止当事人权利的滥用,不要给人一种错觉,即只要提起巨额赔偿并说服陪审团,法官一般会支持的。一个原本自由的国度不应当沦为法律的雷区,重建人们对司法的信任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将判断是非的责任重新赋予个人,美国才能重塑社会公共道德和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美] 菲利浦.K.霍华德:《无法生活——将美国人民从法律丛林中解放出来》,林彦、杨珍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9-41页。

②同上,第140页。

③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8/2005/12/li824934 4044113215002100408_181158.htm(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8日)

④http://www.lawtime.cn/info/jingjizhongcai/lunwen/2011072528051_6.html(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8日)

⑤[美] 菲利浦.K.霍华德:《无法生活——将美国人民从法律丛林中解放出来》,林彦、杨珍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109页。

⑥杜兰顺:《美国法律制度透视》,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6月,第2期。

⑦参见贺卫方:《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0页。

⑧[美] 菲利浦.K.霍华德:《无法生活——将美国人民从法律丛林中解放出来》,林彦、杨珍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页。

⑨张晓微:《美国法官的角色: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第270-282页。

⑩http://www.lawtime.cn/info/sunhai/jsshbiaozhun/2010121880386.html(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7日)

B11同上

B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3页。

篇5:人民法院法律

1.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下来的()。

A.个人所有财产

B.依法规定享有的财产 C.个人合法财产

D.公民收入和储蓄

2、共同历史传统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的总称,在法学上,称为()。A.法律体系

B.法的历史类型 C.法系

D.法律制度 3.委任状、逮捕证、营业执照都属于()。

A.规范性法律文件

B.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C.司法机关公文

D.证据 4.法系的分类标准是()。

A.法的历史类型

B.法的历史传统 C.法律体系

D.法律部门 5. 以判例作为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的有()。

A.罗马法系

B.社会主义法系 C.罗马法系和普通法系

D.普通法系 6.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 D.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7.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

A.自然法

B.习惯性 C.不成文法

D.习惯 8.大陆法系在法的形式主要采用()。

A.判例法

B.习惯法 C.法典

D.不成文法 9.在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指()。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纪律检查委员会 1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1.司法解释是指()。

A.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法所作的解释

B.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C.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对法律的解释 D.各级人民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12.划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标准为()。A.法律效力范围的不同 B.法律关系的主体的不同

C.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 D.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 13.违法客体是指法律所保护的而为违法行为所侵害的()。A.人和物

B.违法对象 C.社会关系

D.社会秩序 14.法律事实包括:一法律事件,二()。

A.法律后果

B.法律制裁 C.法律行为

D.法律责任 15.社会主义法产生的特点是()。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最初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 16.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

A.调整范围相同

B.规范内容相同 C.要求相同

D.历史使命相同 17.法典编纂是指()。A.是对原有全部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

B.是在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加工

C.是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加工,编制成新的系统化的法律文件因而是一种立法活动 D.不是一种立法活动

18.根据法律效力的强弱程度,可将法律规范分为()。A.确定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B.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C.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D.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19.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属于()。

A.法律解释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为

D.法律部门 20.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之一的国际条约是指()。A.国际宣言 B.国际公约 C.国际协定

D.我国同外国缔结或我国加入并生效的国际规范性法律文件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属于()。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审判解释

D.行政解释

22.社会主义法同一切剥削阶级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法体现了()。A.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B.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C.阶级性与强制性的统一 D.阶级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23.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为()。A.权利能力

B.行为能力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24.在我国,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应视为()。A.限制行为能力人 B.无行为能力人 C.完全行为能力人 D.部分限制行为能力人 25.法律对社会发展能否起进步作用,决定于()。

A.是否适用一切经济基础的需要 B.是否能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法律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D.是否适应国家的需要

26.最高人民法院对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A.对下级法院具有普遍约束力

B.没有普遍约束力 C.对下级法院没有约束力

D.有普遍的约束力 27.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A.客观标准

B.唯一标准 C.唯一的客观标准

D。首要标准 28.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适用法律时()。A.不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B.应该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C.有时也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D.法律应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 29.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时,其生效时间应是()。

A.法律通过之日

B.法律公布之日 C.法律批准之日

D.法律签署之日 30.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具体内容的规范,属于()。A.任意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委任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31.监察机关有权对下列哪种对象实施监察活动?()

A.国家司法机关。B.国家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C.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D.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32.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这属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原则中的哪一项?()

A.处罚法定原则

B.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保障相对人权利

33.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几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前几日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对此,依次两个日期都正确的选项是哪项?()

A.5日,10日 B.7 日,15 日。C.3日,7 日

D.5日,7 日 34.部委规章可以创设行政处罚的范围是下列哪个选项?()A.警告与罚金 B.警告与一定数额的罚款

C.警告、罚款与没收财产 D.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5.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A.只能由法律设定 B.只能由行政法规设定

C.可以由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设定 D.可以由地方性法规设定 36.下列关于行政裁决特征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刑事纠纷 B.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 C.行政裁决在形式上具有准司法性 D.行政裁决在效果上具有强制性 37.下列有关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公务员就是我国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人员

B.国家公务员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报中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C.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 D.国家公务员分为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

38.行政制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依其行政责任所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行政制裁不包括()。

A.行政处罚

B.行政处理 C.行政处分

D.劳动教养 39.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案审议的结果不可能是()。A.签署公布

B.终止审议 C.进一步审议

D.提请表决 40.行政诉讼中的原、被告一般是()。A.原告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 B.原告是国家机关,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原被告均是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

D.原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被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1954年宪法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1957年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2.欧洲大陆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91年法国宪法 C.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D.1919年法国《魏玛宪法》

43.新中国成立后,从()起宪法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1954年

B.1975年

C.1978年

D.1982年

44.将宪法划分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这种分类的科学性,是因为它()。

A.指出了宪法的内容

B.总结了宪法形式上的特点 C.揭示了宪法的本质属性

D.指出了国家的不同类型 45.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是()。

A.政治协商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本国经验和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D.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 46.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C.1787年美国宪法

D.1791年法国宪法

47.我国现行的宪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部宪法。A.2

B.3

C.4

D.5 48.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宪法实施的保障,其根本原因是()。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确认、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宪法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D.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9.《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当时的()。

A.最高国家政务机关B.最高国家管理机关 C.最高国家行政机D.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50.《宪法》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1.《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解释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D.全国人大法工委 52.把宪法划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依据是()。

A.是否有统一的法典形式B.是否有最高法律效力 C.是否容易修改D.是否是书面形式 5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

A.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B.爱国统一战线 C.民族统一战线

D.广泛的统一战线 5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C.平等原则 D.集体行使职权 5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原则。

A.首长负责制

B.少数服从多数 C.民主集中制

D.议行合一 56.全国人大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是()。

A.组成代表团视察工作

B.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C.召开全国人大会议

D.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 57.全国人大代表按照()组成代表团。

A.民族

B.选举单位 C.地域

D.职业 58.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由()处理。

A.专门委员会

B.委员会 C.委员长会议

D.秘书长

59.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

A.少数民族代表

B.妇女代表 C.华侨代表

D.军队代表 60.()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A.设区的市

B.县级 C.自治州

D.省级 6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负责。A.上级人民法院 B.本级人民法院

C.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62.我国现行《选举法》规定,选区划分的原则()。A.可以按地区人口划分 B.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 C.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或工作单位划分 D.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或工作单位划分 63.选举权的普遍性是指()。

A.一切公民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选举 B.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 C.所有公民都享有选举权 D.全国人民都有选举权

6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A.有病

B.年老 C.丧失劳动能力

D.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 65.全国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召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委员长

D.委员长会议 66.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A.收容审查

B.劳动教养 C.行政拘留

D.逮捕犯罪嫌疑人

67.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下列哪个人民法院管辖?()A.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B.复议机关所在地。C.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所在地。D.C选项中人民法院共同的上一级法院指定的。

68.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攻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由下列哪个法院受理执行?()A.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B.被执行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C.一审人民法院

D.终审人民法院

69.《行政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下列哪项内容属该条规定的例外情况?()

A.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为由判决撤销的 B.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为由判决撤销的 C.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判决撤销的

D.人民法院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为由判决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的

70.土管局批准了陈某建房申请,陈某房子建好后,某县水利局因其为违章建筑责令拆除。陈某以县水利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后应按下列哪种方式办理?()A.应追加县土管局为被告,并通知其参加诉讼 B.应通知县土管局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 C.应通知县土管局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D.应通知县土管局以证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71.在行政诉讼的执行措施中,不可以对行政机关采取()。A.划拨

B.查封 C.扣押

D.司法建议

72.行政诉讼法规定,因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引起的行政诉讼,由原告或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的原告所在地不包括()。A.临时居住地

B.经常居住地 C.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

D.户籍所在地 73.行政诉讼强制的主体是()。

A.行政主体

B.有权国家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74.在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下列哪类案件,不可以根据原告申请,依法书面裁定先予执行?()

A.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B.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社会保险金的 C.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最低生活保障费的 D.起诉行政机关没有就其违法行政行为给予赔偿的

75.行政机关对于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时,在证据可能灭失的情况下,下列选项哪个是正确的?()

A.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选行封存证据 B.经行政机关集体讨论决定,可以先行扣押证据

C.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证据 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 76.下列哪个选项所列人员可以成为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主体?()A.乡政府办公室秘书 B.大学校长 C.电视台主持人

D.国有公司经理 77.某机场的机械师陆某对机场领导人员心怀不满,在某次为等待执行任务的一架波音747客机进行机械检修时,故意对飞机的发动机装置进行了破坏。但恰好这架飞机此次没有投入运营。在第二天运营前机械师陈某在对飞机进行检修时发现了故障及时进行了排除。对陆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A.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未遂 B.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 C.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既遂 D.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

78.以下犯罪行为的主体哪一种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A.玩忽职守罪

B.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C.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

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79.行为人以谋利为目的,意欲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但由于交通工具简陋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条件,导致被运送人多人重伤、死亡的后果,对该行为应如何认定?()A.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严重情节

B.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界与过失致人死亡、过失致人重伤罪并罚

C.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择一重罪处罚 D.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并罚

80.行为人高某在盗掘古墓葬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珍贵文物严重毁损,对高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A.盗掘古墓葬罪的严重情节 B.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 C.盗掘古墓葬罪与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并罚 D.资掘古墓葬罪与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择一重罪处罚

81.行为人在实施抢劫行为后,出于灭口的目的而将被害人杀害,对行为人的行为如何认定?()

A.抢劫罪的加重情节 B.抢劫罪 C.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D.故意杀人罪。82.某市黄某开办的个体小煤窑只开了采煤通道即开始采煤,主管部门检查后发现该煤窑只有送风口,没有排风口,即书面通知其停业整顿,黄某拖延不改继续采矿,终于因瓦斯浓度太高,发生爆炸致9名矿工死亡。黄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A.重大责任事故罪 B.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C.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D.过失爆炸罪 83.因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不成而将被干涉者杀害的行为构成下列哪种罪?()A.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B.故意杀人罪

C.属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加重罪状 D.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与故意杀人罪 84.某国家机关的机要人员林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其所知悉、掌握的大量国家机密,绝密提供给境外的反动组织,对该行为如何认定?()A.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B.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D.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与为境外非法提拱国家秘密、情报罪

85.季某的父母对其与村民小张之间恋爱极为不满,极力进行破坏,以致发生下列哪种行为公安机关不可以主动立案侦查?()

A.当众殴打季某后将其禁闭,季某自杀的 B.将季某捆绑过紧致其身亡的 C.殴打季某,将季某打成重伤,由于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 D.先将季某吊起来毒打,后又私自将季某许配他人的

86.公司犯下下列哪些罪时,实行双罚,即单位处罚金,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

A.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

B.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C.挪用公款罪

D.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87.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业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不服管理,违章作业,造成下列哪些损失,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A.1人死亡的 B.3人重伤的

C.直接经济损失达4.5万元 D.直接经济损失达30万元,车间停产10天的 88.下列各种行为哪项实行数罪并罚?()

A.实施了非法制造枪支、非法运输弹药、非法储存爆炸物及非法邮寄弹药行为的 B.犯重大责任事故罪致人重伤、死亡的

C.为追索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并使用暴力使他人重伤、死亡的 D.强奸妇女后,又实行杀人行为以图灭口的

89.公安局预审员王某在审理卷烟厂女工陈某盗窃案时,对陈某犯盗窃甲级香烟209条(价值1600余元)的罪行,不追查,不取证,还将罪证材料销毁,掩护陈某逃避惩罚。陈某在王某的掩护下获得释放后,王某以此要挟,将陈某多次奸污。对王某的行为下列哪项表述正确?()

A.包庇罪和强奸罪

B.徇私枉法罪和强奸罪 C.伪证罪和强奸罪

D.玩忽职守罪与强奸罪

90.行为人王某生产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后,又销售这种商品的,对王某行为的认定与处罚哪项是正确的?()

A.假冒注册商标罪 B.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C.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并罚 D.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择一重罪处罚

91.某纳税单位足额缴纳税款后,又采取假报出口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全部所缴纳的税款,数额巨大,对本案的表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构成偷税罪 B.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C.按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实行数罪并罚D.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择一重罪处罚 92.被告人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构成重伤害行为的有哪些?()A.伤者当场因失血过多而休克,但及时抢救恢复正常。

B.伤者当时表面伤情较轻,但实际伤在脑内,后来因脑组织破裂压迫脑神经死亡。C.伤者当时伤情较轻,及时送往医院,但由于医生治疗错误而导致其死亡。D.伤者当时伤情较重,但事后没有后遗症,身体恢复正常。

93.姜某使用伪造、变造的金融票据,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并骗得其财物,数额较大。下述关于对姜某的行为认定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A.金融票据诈骗罪 B.合同诈骗罪 C.金融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 D.金融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择一重罪处罚

94.一货轮在海上航行,突起大风,并收到强台风警报,当时靠岸避风已不可能。而气象台预报,台风中正要经过货轮航行的海域,为使货轮和船员的生命免遭损害,船长下令抛去部分货物(价值3万元),以减轻货轮的负载。但当台风刚刚接近该轮航线海域时,突改方向,并未殃及货轮安全,对船长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紧急避险

B.假想避险 C.事中避险

D.事前避险

95.刁某花5000元从人贩子手中买来一名受骗的四川姑娘作妻子,姑娘知道真相后欲逃跑,刁某将其手脚捆住,强行与其同房,发生性关系,事后为防止其逃跑将其锁在屋内,一个月后女方哥哥领公安人员前来解救,刁某持械堵住屋门不许公安人员进入,相持一个多小时,致使全村的许多人前来围观,后公安人员制服刁某使该四川姑娘得救,两名公安人员在与刁某搏斗时受轻伤。本案刁某的行为构不成下列哪些犯罪?()A.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

B.强奸罪

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D.非法拘禁罪、妨害公务罪

96.合伙合同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人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97.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乙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其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98.下列情形中,哪一项的诉讼时效为1年?()A.某甲买了1台电热水器,使用中因电热水器漏电而受伤。B.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某乙违约。C.某甲借给某乙1万元,某乙到期不还欠款。

D.某甲在某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某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某乙将西服卖掉。99.对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哪些?()

A.宣告死亡的效果在于终止下落不明人以其原住所地为中心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宣告失踪仅在于为完全行为能力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B.宣告死亡的法定下落不明期间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下为1年;宣告失踪的法定失踪期间一律为2年。

C.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2年,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D.宣告失踪被撤销,发生返还财产,恢复婚姻关系等效果;宣告死亡撤销则没有这种效果。100.下列哪项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A.甲乙两公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如果3个月后甲公司有空闲的建筑施工设备,则租给乙公司两台,租期4个月。

B.甲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在2年之内犯罪,则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朋友乙。C.丙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故意杀害自己,就将遗产留给他。

D.A矿场与B公司的约定如果矿山开采不发生重大事故,则矿石买卖合同生效。参考答案

篇6:人民法院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已于2009年7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1月4日起施行。

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法释〔2009〕14号)

为进一步规范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工作,提高裁判质量,确保司法统一,维护法律权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应当依法引用相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裁判依据。引用时应当准确完整写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条款序号,需要引用具体条文的,应当整条引用。

第二条 并列引用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引用顺序如下:法律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司法解释。同时引用两部以上法律的,应当先引用基本法律,后引用其他法律。引用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实体法,后引用程序法。

第三条 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裁判文书引用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适用本规定第四条规定。

第四条 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条 行政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或者行政规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条 对于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规定之外的规范性文件,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经审查认定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为裁判说理的依据。

第七条 人民法院制作裁判文书确需引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存在冲突,根据立法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无法选择适用的,应当依法提请有决定权的机关做出裁决,不得自行在裁判文书中认定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上一篇:有关《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下一篇:商品房销售合同管理问题思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