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调解

2024-04-28

人民法院调解(精选6篇)

篇1:人民法院调解

同仁县人民法院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人民调解工作,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即使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基础性作用,节约诉讼成本。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青海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人民调解又称诉讼外调解,是指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双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矛盾纠纷的活动。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指依法设立的调解矛盾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四条 本细则所称矛盾纠纷是指发生在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民事争议。

第五条 人民调解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公平、公正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二)纠纷双方当事人自愿和平等原则: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求行政处理的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向人民法起诉或者申请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裁决。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由司法局牵头,成立同仁县人民调解指导调处中心,办公室设在司法局。

第七条 调处中心主任由司法局局长担任,分管副局长和法院副院长任副主任,成员由法官、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劳动仲裁员、及农牧、环保工作人员组成。(具体组成人员另行文)

第三章 受理范围

第八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发生在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婚姻、家庭、邻里、合同、赔偿、劳动、土地、草原、水事等民事纠纷。

第九条 民间纠纷的主要类型。

(一)婚姻家庭纠纷;

(二)劳动纠纷;

(三)拆迁纠纷;

(四)租赁纠纷;

(五)伤残、死亡赔偿纠纷;

(六)拖欠工程款等经济纠纷;

(七)宅基地纠纷等;

第十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调解下列纠纷:

(一)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

(二)涉嫌犯罪或者应当给予治安处罚的;

(三)经国家公证机构公证的法律事实和法律行为,因当事人要求变更、撤销等引起的纠纷;

(四)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

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一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

第十二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调解的纠纷,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及时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有关机关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指定一名人民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根据需要,可以指定若干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

当事人对有关调解人员提出回避要求并符合法律规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另行指派他人调解。

第十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分别向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的事实和情节,了解双方的要求和理由,必要时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根据需要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或者个人参加,被邀请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和配合。

调解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调解工作。

第十六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便利当事人的其他场所进行。

第十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公开进行。

第十八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及时调结。疑难、复杂的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不能按期调结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延长一个月继续调解。经延长时限仍不能调结的,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相关部门处理。(工作流程附后)

第五章 衔接机制

第十九条 依托人民调解指导调处中心,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采取以下办法实施衔接:

1、对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争议标的额不大的民事纠纷,在立案前可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

2、诉前调解:人民法院(法庭)在立案前可引导当事人签署《人民调解建议书》,并将案件移交到县人民调解指导调处中心先行申请人民调解。

3、委托调解:当事人同意委托调解的,应当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人民法院(法庭)向县人民调解指导调处中心出具《委托调解函》,并移交案件主要材料复印件。

4、协助调解:人民法院对正在审理的案件,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向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发出《协助调解函》,邀请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

第二十条 与行政调解衔接。

1、与信访行政调解衔接。

信访人就要求政府部门解决的民事纠纷,同意委托人民调解协商解决纠纷的案件,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可以受理调解。信访人拒绝人民调解的,信访部门应立案受理,可向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发出《协助调解函》,邀请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

2、与治安行政调解衔接。(1)非治安的民事纠纷。

当事人通过报警等方式寻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的,接警人员经审查认为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存有赔偿要求和内容的民间纠纷。公安机关在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下,出具《调解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到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2)治安类民事纠纷。

公安机关已依法作出行政处罚的治安类民事纠纷,当事人之间存在损害赔偿争议的民事纠纷。公安机关在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下,应指导当事人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并向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出具《委托调解函》,引导当事人到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3、与交通事故赔偿行政调解衔接。

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的赔偿纠纷,公安交警部门在征得纠纷各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应指引当事人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委托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调解。公安交警部门应向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出具《委托调解函》、《事故责任认定书》,并移交案件主要材料复印件。

4、与劳动争议行政调解衔接。

劳动争议当事人在劳动关系清晰,事实清楚,有关鉴定手续齐备的情况下,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协商解决纷争,劳动部门可指引当事人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委托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调解。劳动部门应当向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出具《委托调解函》、《工伤事故认定书》,并移交案件主要材料复印件。

5、与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衔接。

医疗事件经卫生部门认定事实清晰,不存在程序或实体错误,但医患双方对事件认识存在争议,患者或家属提出赔偿给付要求,并拒绝通过司法程序认定责任的情况下,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协商解决纷争,卫生部门可指引当事人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委托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调解,并向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出具《委托调解函》及移交案件主要材料复印件。

6、与其他行政调解衔接。

其他行政机关调处职能范围内的民事纠纷,经认真调解当事人仍存有异议,同时各方均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的,该行政机关可向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出具《委托调解函》及移交主要材料复印件,经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审核符合人民调解范围的,受理委托调解。

7、上述各类文书由公、检、法、司按职责范围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样本,使三大调解实现无缝对接。

第六章 效力衔接

第二十一条 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在法律效力上衔接如下:

(一)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经过公证依法具有强制执行力,债务人拒不履行的,债权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三)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县法院应及时进行审查,如人民调解协议不存在可变更、可撤销或无效情形的,县法院应及时出具民事调解书。

(四)县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五)公安交警部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交通事故、民事纠纷引发的赔偿案件,负有协助取证、调解的责任。

(六)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置换劳动仲裁调解书的,劳动仲裁机构应依法进行审查、置换。

(七)劳动部门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对已签订调解协议,但当事人不执行,要求仲裁的案件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

第七章 工作制度

第二十二条 人民调解工作必须遵守以下工作制度

1、人民调解工作要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平等自愿,合理合法,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本原则;

2、受理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3、调解纠纷前,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效力、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4、除涉及当事人隐私、商业秘密或当事人表示反对公开调解的纠纷外,调解纠纷可以公开进行;

5、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6、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

7、对已调解的较复杂的民间纠纷,要定期回访,做好记录,归档卷宗。

8、在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各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首席调解员,颁发首席调解员证。

9、公检法司即“三官两员” 实行包乡抓村,乡干部实行包村抓社,村两委班子实行包社抓户制度。

10、实行人民调解员指导制度。县法院指派1名审判、调解经验丰富的法官,实行人民调解员指导制度。县法院指派1名审判、调解经验丰富的法官,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指派1名仲裁经验丰富的仲裁员,分别担任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的人民调解指导员,负责与县人民调解调处指导中心的日常联系和业务培训指导工作。

11、“三调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司法局与各职责部门每季度定期召开“三调联动”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三调联动”衔接工作开展情况,查找不足,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衔接制度。

第八章 考核考评机制

第二十三条 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范围,严格目标考核,兑现奖惩。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调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因组织不力、保障不到位,导致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严肃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因排查调解不力而导致矛盾激化、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由县司法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篇2:人民法院调解

第十一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采用下列形式设立:

(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二)乡镇应当设立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积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四)应当积极稳妥地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村(居)、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乡镇司法所备案;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区司法局备案。

第十二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人以上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委员。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以村(居)民小组、企业的车间等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在自然村(村民小组)、居民小区(居民小组)、楼院、企业的生产班组和一定数量的村(居)民中聘任调解员。

第十四条 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下列人员担任:

(一)本乡镇辖区内设立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二)本乡镇司法所司法所长;

(三)在本乡镇辖区内居住的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志愿人员。

第十五条 担任人民调解员的条件是: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村(居)、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具有一级以上人民调解员资格及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培训合格证书。

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具有二级以上人民调解员资格。

第十六条 村(居)、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委员会成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兼任的以外,一般由村民小组、居民小组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群众选举产生,也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聘任。

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乡镇司法所聘任。

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设立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聘任。

人民调委会主任、副主任一般应当在委员中选举产生。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一般应由司法所长担任。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一般应由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聘任。

第十七条 人民调解员任期三年,每三年改选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人民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补选、补聘。人民调解员严重失职或者违法乱纪的,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撤换。

第十八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的职责是: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向村(居)民委员会、乡镇司法所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人民调解工作的情况和重大纠纷信息,组织、传达、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要求、工作安排、部署等。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协助主任做好上述工作。第十九条 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三)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四)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五)不得吃请受礼。

篇3:人民法院调解

( 一) 人民调解制度溯源

调解制度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人情的重视, 以和为贵、 建立和谐社会的传统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民调解制度是群众自治的一种自治制度, 早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已初具雏形。

进入新世纪, 我国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一直没有停歇, 调解委员会不断地深入社区与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仅在范围广度上不断延伸, 其在调解的纵向深度上不断的剖析、分类, 其专业化也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趋势下, 各类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试点并挂牌成立。如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这些专业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人民调解事业走向法制化、人性化的有力证明。

( 二)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1. 当前医患纠纷问题严峻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2014年,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78亿人次, 比2013年增加5亿人次。同年, 全国发生医疗纠纷11. 5万起, 较2013年下降8. 7% 。虽然整体医疗纠纷数量有着下降趋势, 但是近几年来, 医疗纠纷态势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2013年浙江温岭杀医案, 2014年南京官员夫妻殴打护士案……一桩桩惨烈的案件一次又一次直指医患纠纷背后的制度问题。发生纠纷后, 滞后的解决机制、调解机制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逐渐被消磨, 从而酿成悲剧。

2. 医疗纠纷一般处理方式存在缺陷

目前医疗纠纷传统解决方式包括: 医患自行和解、行政调解、民事诉讼及仲裁。这几种方法在过去的实践中显示出了它们一定的优势, 但是其固有的缺陷还是逐渐显露出来。

医患自行和解是理想的传统中国人解决纠纷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周期短、成本低, 能够使医患双方免于奔波劳累伤财之苦。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平心静气坐下协商都是理想化的, 一般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很难抚平, 就算抚平,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已经筑成, 使双方达成和解难上加难。另外, 医患双方即使达成和解, 其和解契约的效力仍较弱, 容易造成反复更改、反悔的现象。

行政调解是指由卫生行政部门介入作为中立的第三方, 调解医院与患者间的纠纷, 达成调解并制定调解书以解决纠纷。其弊端也是存在的: 首先, 该第三方———卫生行政部门的中立性容易遭到怀疑, 特别是患者怀疑, 一般医院与卫生行政部门关系密切, 容易令人产生偏袒的遐想。第二, 此种方法容易滋生腐败、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 且缺乏对行政部门的制约。

民事诉讼及仲裁一般是医患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保障。然而由于医疗纠纷这一问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涉及众多的医学专业知识, 这是法官与仲裁员欠缺的, 这样为其审判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另外诉讼与仲裁的方式需要消耗大量时间、金钱, 人力物力。据统计, 一个医疗纠纷诉讼案件的诉讼解决周期一般在586天。可想而知, 其中所支付的成本不是一般家庭承受的起的。

3. 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对以上处理方式缺陷的弥补

首先, 纠纷当事人出于自愿将纠纷交给调解组织进行解决, 本身对调解组织就有了信任的基础。另一方面, 调解组织的中立性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 这为结果的公正性设立了前提。第三,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多是医疗单位、政法单位退居二线的工作人员, 其专业的法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也为公正、科学、正确地调解双方纠纷奠定基础。第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调解有了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根据《人民调解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调解民间纠纷。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一专业人民调解机构有了法定的合法、中立地位。

( 三)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施现状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6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 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 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 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此, 现行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有自行协商、卫生部门行政调解和医疗诉讼三种途径。随着人民调解机制的发展, 针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委员会机制这一第四种途径也应运而生。

随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专业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北京、宁波、天津、上海等地纷纷出台一系列办法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的构建。截止2010年1月, 全国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地市启动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建立。”1在这些试点中, 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管理办法, 为人民调解提供了制度保障, 肯定了医疗纠纷人民调委调解效力, 并由当地财政提供支持, 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但是由于各地对人民调解的重视程度, 经济发展等原因的差异, 地区发展不平衡情况非常严重。一些地区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解决医疗纠纷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微小。为让这一新兴的调解方法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制度构建落后地区应该借鉴一些优秀示范区的经验, 并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具体情况, 加快变革。

二、以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例的运行机制探究

( 一) 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地调研现状

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最大型城市, 是中部经济、科学文化的中心。其人口众多, 医疗机构林立, 因此所面临的医患纠纷问题也就更加严峻。武汉市洪山区作为武汉市的科教中心, 人口众多, 范围广, 各类卫生机构也众多, 是武汉市医患纠纷多发的“重灾区”。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于2011年7月建立, 坐落在洪山区卫生院大院内。 目前, 该机构承担了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工作任务。

1. 机构组成

医调委调解员由政法系统、医疗系统退休干部、工作人员担任, 退休干部有丰富的专业医疗经验, 较为充裕的时间, 对于医疗纠纷这一涉及较多专业医学知识的特殊纠纷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调解。另外通过遴选进入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也多是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专业调解知识也是较为丰富的。另外, 武汉市司法局还会有定期的培训,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 更好地提供调解服务。然而人手缺乏也是其发展的一大阻碍。

其机构的建设由区政府维持, 区财政拨款, 搭好平台, 为机构的运营提供保障。

2. 调解程序

洪山区建立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引入人民调解参与医疗纠纷的化解。医调委制定了《调解工作流程》, 施行限时接待、专家合议、处理告知、文书归档的标准。

调解工作流程具体包括: 1受理案件。受理的案件共包括申请受理、指派受理和主动受理三种情况。接收到调解申请后, 调委会首先验证、确认双方身份, 确认本案是否属于本辖区管理, 再决定是否受理。2指派调解员。在确定案件属于本区管辖范围并接收受理后, 开始指派调解员为双方调解。3当事人陈述。调解员先分别与双方分开交流, 了解案情, 寻找案件争议焦点, 并制作笔录, 需要鉴定结果的, 要求一方做医疗鉴定, 出具鉴定结果。4讲解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由于当事人一方多为普通百姓, 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在交谈调解过程中会详细介绍相关法律规定, 主要依据《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5沟通说明疏导、提出解决纠纷的方法与途径。调解中主要是依据相关法律, 结合传统中国情理、保持第三方中立地位, 公正调解。若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 则调解成功并将调解书交由法院, 申请法院司法确认, 以使调解书拥有法律效力。司法确认后, 调解书不得更改, 应立即执行, 如一方不执行, 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若调解不成, 则告知当事人其他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 调解程序中还有一项专家咨询库咨询制度。但是由于技术和人员限制, 还没有真正加以开展。专家咨询库建立困难也是阻碍医调委发展的一大原因。

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调解流程直到调解结束, 一般需要30个工作日 ( 除去医疗鉴定时间) 。这样一个周期较诉讼手段的586天, 也体现出其便捷、高效的优点。

3. 调解成果

2011年7月成立医调委以来, 全区民调组织和医调委接待来电来访咨询210余例, 受调解申请163件, 调解成功158件, 成功率为96. 9% , 协议履行率100% 。 在过去的2014年一年里, 洪山区共有医疗纠纷案件70余例, 选择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有30多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医疗纠纷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取得当事人信任后, 能够较好、高效地完成调解工作。

但是经过调研, 笔者仍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洪山区医调委所接收的案件仍较少。这一现象原因应归结为群众认知度不够, 还未取得大部分群众信任。机构宣传仍不到位。

三、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完善意见

( 一)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库制度

医疗纠纷专业性强且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为了提升医调委专业能力, 必须有更加专业的医疗团队作为“智囊团”, 在调解过程中听取其意见。

但是经过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专家咨询制度并没有切实地建立, 主要还是依靠调解员自身的医学常识进行调解。 虽然调委会内的调解员有一定的医学知识, 但是笔者认为更加广泛的医疗咨询团队能推动调解向益处发展。

另外在建立专家咨询库制度时还要配套建立专家回避制度, 保证在一个案件中咨询的专家与案件所涉医院没有关联。回避制度能使调解制度更加中立、公正, 能取得当事人双方的信任。

( 二) 规范机构内外制度构建, 排除干预, 增加群众认可度

许多群众不选择人民调解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固有的“想办成事儿, 先找领导”、“政府办的才是有效的”的思想。这些思想在百姓观念中根深蒂固, 使得他们在遇到纠纷时更愿意寻求行政调解或是与领导打好关系, 送礼。这样的思想使得行政机关对第三方调解的干预不断加深, 同时还助长贪污腐败的违法犯罪之风。

如何排除行政干预, 增强机构中立性? 其根本办法还在于内部的合理的制度构建和外部法律的保障, 两大护卫保驾护航方能使医调委越走越远, 更加公正地解决纠纷。

在内部制度构建上, 首先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遵守自愿平等、依法调解、无偿调解的原则下, 有选择地进行调解工作, 不能越俎代庖, 阻碍医患双方诉讼权的正当行使。2第二, 在受理过程中, 应该严格把关, 对符合条件的受理人及时通知其参与调解, 对不符合条件的受理人及时告知并说明理由, 同时告诉其他的解决途径。第三, 在调解过程中明确双方的举证义务, 督促双方以证据与鉴定报告为依据, 阐明自身请求,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仔细分析双方上交的证据, 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在调解过程中,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情与法结合, 方能体现人民调解的人性化与中国特色。

在外部保障上, 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 对如今出现的一系列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立法保障应加快实行, 使调处结果有法可依。

( 三) 完善区域性医疗纠纷区域解决的制度, 解决管辖问题

从全国各地医调委试点经验来看, 各地的医调委都是分区域分地块设立的, 每个区域的医调委管辖本区域患者或医疗机构的纠纷。但是若是一地区患者去往另一地区医院就诊, 其管辖又将如何认定。这一问题类似于诉讼法中的管辖问题, 亟需解决。

从调研中发现, 武汉市解决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武汉市今年新规定患者与武汉市内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纠纷皆上报武汉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一般跨区域的就医, 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资源, 上报武汉市医调委这一制度不仅明确了管辖部门, 排除了异议, 还减轻了一些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地区的调解负担。

( 四) 壮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增强其专业性

医疗纠纷涉及的专业知识决定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需要更多的拥有法学、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参与调解。 而目前专业人才不足也是阻碍医调委发展的一大拦路石。 虽然目前各医调委有政法系统、医疗系统退下的工作人员或转移的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员, 但是其人才缺口仍十分巨大, 急需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调解的阵营。司法局等主管部门也应多组织相关法律、医学知识培训、指导以提高队伍的专业性。

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发现各地区在组成人员的专业性上的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一些开展得早、规模大的地区医调委有非常专业的调解人员参与调解, 但是在一些地区人手不足, 专业性低, 甚至由一些律师作为医调委调解人员。这完全违背了医调委作为中立第三方的中立性和人民调解的本质。律师多会将调解引导至诉讼方向, 且缺乏专业医学知识, 对公正地解决医患纠纷非常的不利。

摘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新兴的专业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 但各地调解组织的运行、调解成果与影响力却相差悬殊。本文以武汉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研究对象, 对其工作运行机制进行探究, 以个体为例推广到全国, 探求其优越性和所存在的缺陷, 探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完善途径。

关键词: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运行机制

注释

11陈翰丹.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完善[J].卫生与法, 2011 (7) .

篇4: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衔接配合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民调解;法院调解;诉讼

中图分类号:D91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8-02

一、绪论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调解在我国自古就有,是我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与我国的民族特点息息相关,因此成为我国调解制度进步发展的基础。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是两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他们有着一系列的区别,但它们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二、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之间的关系

(一)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区别。

1.调解性质的区别

人民调解不涉及诉讼,仅仅是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沟通和联系,借此希望能将纠纷化解,其行为并不具备诉讼上的意义。而法院调解是诉讼程序的一种,它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协调下,对案件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从而使纠纷得到解决。而经此达成的协议双方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其结果具有法律强制力。

2.调解权力来源的区别

人民调解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主持的,因此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纠纷的一系列活动不具有诉讼上的意义,它并不属于一种司法活动,因而它体现的是群众与群众自治组织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法院调解是由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主持的,其依据的是审判职权,是一种审判活动,具有司法的性质,体现的是诉讼法律关系,其中存在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对抗。

(二)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联系。

1.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都是解决纠纷的主要调解形式。

我国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使得我国的各种纠纷和冲突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因而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纠纷就成为必需。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当事人利益以及诉讼成本等一系列方面考虑,非常有必要加大各种纠纷解决机制,而人民调解刚好符合这些方面的考量。从诉讼成本来看,它要求的成本比较低廉;从当事人利益看,它可以为当事人节约时间,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因此加强人民调解的适用就成为了必由之路。

2.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在运作中是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由于人民调解目前发展水平仍比较低,法律规范也并不完善,因此需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以及业务水平等方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使人民调解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加强,也会使其越来越完善和规范。

同时由于调解工作的特殊性,在指导工作中,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该注重与该地区人民法院的联系配合,从而实现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从宏观和微观多层次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导,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尽快完善。

三、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衔接的问题

(一)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

1.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问题。

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法律的不规范,人民调解之后达成的协议难以完全发挥实效,这就对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配合协调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制约着其效果的发挥。尽管有司法解释对人民调解之后达成的协议的性质明确规范化为与民事合同一致,但从本质上讲,人民调解协议是否能完全发挥作用还是更主要的取决于当事人能否自觉履行,这也就是说这一制度的实行对人们的诚实信用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事诉讼法》第 一百九十五条做出了如下规定:“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节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则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这一规定使人民调解协议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其救济途径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也就使人们在对待人民调解时容易持保留态度。

而由此引起的“执行难”问题,也使纠纷不容易解决,再加上缺乏对不守信方当事人相应的制裁措施,使得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和权威大大下降。同时,人民法院在处理该类案件之后,为确保诉讼程序的严谨性和法律的权威性,一般会选择对该案件进行复核审查,这就削弱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二)法院调解存在的问题。

现行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法院调解的根本原则是当事人自愿原则,而现行法律规定却要求调解要在案件的真实情况都明了,双方关系都明确的情形之下进行,这对于纠纷的解决实在是弊大于利。首先,如果当事人仅仅只是为了确定其事先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在这之前已经形成合意同意和解,然而法院还要再重复的确定事实的真相以及双方当事人的关系,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司法成本,是一种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也就使当事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权利的归属。其次,当事人选择调解就是为了快速解决纠纷,节约实践,而调解也正是要使双方当事人在中间人的协调下达成一致,如果还要在分清是非,查清事实的前提下,不仅是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实现快速高效解决双方纠纷的目的。

四、加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衔接与配合

(一)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

正如上文提到的,人民调解协议的执行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导致了人民调解协议完全依靠当事人的信用,所以必须依靠法院对其进行确认,使其的执行和效力具有法律上的保障,并且当当事人依据调解协议起诉后,法院可以免去重新审查,节约司法成本,保护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互通制度。

人民法院在受理一些简单的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件时,在当事人向法院正式提起诉讼或者法院接受当事人的诉讼申请之前,法院可以先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此外也可以组织当事人自己内部进行人民调解,而对于经过法院组织调解的案件,需要人民调解组织提供协助的,应当协助。引导组织当事人自行进行调解的案件,法院也不应置之不理,而应当将相关的基本情况和基本信息告知调解组织,而在调解工作完成后,法院也应当知道案件的结果和情况,这就要求法院和调解组织形成一定的互动。

作者简介:王婧,女,1993年6月生,山西孝義人,汉族,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方向研究生。

篇5:人民调解会调解程序

一、调解员宣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宣告纠纷当事人有如下`权利:

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2、对于与所调解纠纷有利害关系的调解人员或记录人员,有权要求其回避;

3、医患纠纷双方未达成调解协议前均有权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4、有不受压制强迫,表达自己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的权利;

5、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书。

(二)宣告纠纷当事人有如下义务:

1、纠纷当事人应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2、纠纷当事人应遵守调解规则;

3、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4、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书。

二、按照如下程序进行案情调查和调解:

(一)申请人陈述申请调解的请求,事实与理由,或者宣读申请书并提交证据(代理人宣读的,询问申请人对申请的内容有无补充);

(二)被申请人进行答辩或者宣读答辩状并提交证据(代理人宣读答辩状的,询问被申请人对调解内容有无补充);

(三)调解员归纳医患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并询问双方有无异议和补充;

(四)双方围绕辩论焦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调解员与当事双方进行调解工作,单方轮流进行,书记员记录调解笔录,调解员适当宣传有关法律知识,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调解;

(五)医患双方最后陈述意见。

三、在调解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调解终止:

(一)任一方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不同意本委继续调解的;

篇6:人民法院调解

南宁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先进人民调解员名单

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 武鸣县司法局 横县司法局 西乡塘区司法局 青秀区司法局

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陆金明

武鸣县双桥镇司法所所长 潘学权

武鸣县锣圩镇司法所所长 曾纯国

武鸣县陆斡镇司法所所长 蒙有烈

横县司法局局长 黎

横县司法局基层股股长 黄德叶

横县新福镇司法所所长 乐兴泉

横县南乡镇司法所所长 宋科仁

宾阳县司法局基层股股长 黎盛华

宾阳县芦圩镇司法所所长 黄炳强

宾阳县黎塘镇司法所所长 赖富贤

宾阳县新桥镇司法所所长 甘前安

上林县司法局基层工作股股长 韦钧文

上林县乔贤镇司法所所长 甘旭华

隆安县乔建镇司法所所长 陈本旭

隆安县城厢镇司法所所长 罗咚咚

马山县司法局干部 莫洪林

马山县加方乡司法所所长 姚长明

西乡塘区司法局局长 王

西乡塘区司法局干部 刘铄菱

青秀区司法局副局长

青秀区新竹街道办司法所所长 李光涛

青秀区南阳镇司法所所长 黄康玲

兴宁区司法局副局长 谢德佳

兴宁区三塘镇司法所所长 黄飞程

江南区司法局干部 黄

江南区江西镇司法所所长 卢

邕宁区司法局局长 孙登欧

邕宁区中和乡司法所所长 谭克文

良庆区司法局局长 朱勇跟

良庆区政府法制办干部 韦

市司法局办公室主任 花香山

市司法局基层工作科科长 谢杰文

市司法局基层工作科副科长 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双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陆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锣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双桥镇双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陆斡镇覃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府城镇四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城厢镇大同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锣圩镇淝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仙湖镇邓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两江镇汉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宁武镇雄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武鸣县马头镇全曾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横州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南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陶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校椅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马岭镇良和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马山乡克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新福镇白沙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平朗乡南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平马镇苏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那阳镇三合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莲塘镇莲塘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六景镇良圻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云表镇宿龙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百合镇百合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横县石塘镇石塘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芦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黎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甘棠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芦圩镇宁武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黎塘镇中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邹圩镇邹圩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新圩镇上国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思陇镇祥华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大桥镇大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武陵镇武陵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洋桥镇蓬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露圩镇周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宾阳县古辣镇联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白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乔贤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大丰镇城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明亮镇罗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巷贤镇兴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澄泰乡下江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白圩镇覃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三里镇韦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乔贤镇龙保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林县西燕镇江卢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白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林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周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金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永州镇永州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乔利乡乔利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里当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百龙滩镇勉圩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寨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乔建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城厢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城厢镇新兴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南圩镇南圩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雁江镇联隆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城厢镇震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南圩镇百朝社区人民调解委员 隆安县都结乡都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布泉乡兴隆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隆安县乔建镇慕恭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五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朝阳街道办望州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朝阳街道办华东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民生街道办兴宁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民生街道办人民北二里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三塘镇同仁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三塘镇福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五塘镇五塘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兴宁区昆仑镇黄宣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吴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延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福建园街道办福建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江南街道办新锦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沙井街道办仁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吴圩镇永红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苏圩镇苏圩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延安镇延安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江西镇智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江南区江南街道办新屋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金陵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新阳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金陵镇金陵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双定镇义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新阳街道办新阳下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上尧街道办鲁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西乡塘街道办大学西路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衡阳街道办中华中路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北湖街道办北湖南路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乡塘区安吉街道办吉秀社区人民解调委员会 西乡塘区安宁街道办永宁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南湖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中山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新竹街道办新竹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新竹街道办大板二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建政街道办茅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津头街道办埌西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长塘镇天堂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刘圩镇刘圩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伶俐镇伶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邕宁区蒲庙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邕宁区蒲庙镇红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邕宁区蒲庙镇良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邕宁区中和乡中和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邕宁区那楼镇那楼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邕宁区百济乡南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邕宁区新江镇那了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良庆区大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良庆区大塘镇大塘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良庆区那陈镇那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良庆区那马镇那马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良庆区良庆镇渌绕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良庆区南晓镇平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良庆区大沙田街道办银海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南宁市万拓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 南宁市三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民调解委员会 南宁市新阳造纸厂人民调解委员会 广西农垦国有九曲湾农场人民调解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展览馆人民调解委员会 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人民调解委员会 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制糖造纸厂人民调解委员会 先进人民调解员(150人):

黄明观

武鸣县锣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梁丽红

武鸣县双桥镇双桥社区调委会主任 唐

武鸣县太平镇文溪社区调委会主任 韦善德

武鸣县马头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黄天作

武鸣县陆斡镇覃李村调委会主任 黄建安

武鸣县府城镇四明村调委会主任 莫日兴

武鸣县双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林金光

武鸣县两江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陆照芳

武鸣县城厢镇红岭社区调委会主任 潘风扬

陆进强

梁华山

黄媛媛

郑天肓

陆祥锐

林妙锡

韦永禄

彭万同

何润煌

李才旺

黄广有

玉啟檻

梁汝明

武鸣县仙湖镇中桥社区调委会主任 武鸣县罗波镇罗波社区调委会调解员 武鸣县宁武镇新甫村调委会主任 武鸣县甘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武鸣县灵马镇灵马社区调委会主任 横县百合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马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石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莲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陶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横州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平朗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平马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马山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六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云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横县校椅镇罗村调委会主任 横县新福镇瓦灶村调委会主任

杨雪生

横县峦城镇平安村调委会主任 蒙锡银

横县镇龙乡那州社区调委会主任 赵公森

横县那阳镇三合村委调委会调解员 廖锡标

宾阳县芦圩镇宁武社区调委会主任 陆

宾阳县大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李恒宁

和尚鸣

韦子进

郑宏天

龚儒宗

卢洪怀

覃有昆

蒙锡雷

封展慧

韦锡庆

黄锦云

韦津荣

刘雪梅

蓝永文

李宝章

李志斌

吴必安

宾阳县思陇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宾阳县邹圩镇白山村调委会调解员 宾阳县黎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宾阳县中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宾阳县新桥镇清平村调委会调解员 宾阳县甘棠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宾阳县和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宾阳县武陵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宾阳县露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宾阳县古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宾阳县陈平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宾阳县洋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宾阳县王灵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上林县大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上林县大丰镇东春村调委会调解员 上林县明亮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上林县明亮镇罗勘村调委会主任 上林县巷贤镇兴塘村调委会主任

莫瑞才

上林县白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卢平安

上林县三里镇山河村调委会主任 韦武贵

上林县乔贤镇乔贤社区调委会主任 郑卢光

上林县木山乡木山社区调委会调解员 韦逸贵

上林县塘红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胡宏珍

李高能

陆祥佳

叶少清

廖胜强

马文崇

韦万锋

农田斌

陆志东

陈瑜英

姚延年

苏建新

韦建勇

苏庆发

覃昱菘

周政坤

潘庆忠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调委会主任上林县西燕镇江卢村调委会调解员 隆安县那桐镇调委会主任

隆安县乔建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隆安县雁江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隆安县南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隆安县都结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隆安县布泉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隆安县城厢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隆安县城厢镇宝塔村调委会主任 隆安县城厢镇新兴社区调委会主任 隆安县城厢镇震东村调委会主任 隆安县屏山乡上孟村调委会主任 隆安县浪湾华侨农场调委会主任 马山县古零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马山县百龙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寨村调委会主任 马山县永州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蓝小花

马山县白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韦俊升

马山县周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胡

马山县林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蓝庆坤

马山县白山镇造华村调委会主任 蓝

马山县加方乡加让村调委会主任 李

邓民喜

黄鹏金

林庄义

宋自迎

莫忠华

吴力萍

温志明

滕英玲

杨慧燕

周志勇

韦凤花

曾国华

韦潇君

郑倩婷

唐志平

朱志敏

马山县金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马山县乔利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马山县里当瑶族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西乡塘区双定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西乡塘区金陵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西乡塘区西乡塘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西乡塘区华强街道办龙胜社区调委会主任 西乡塘区安吉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西乡塘区安吉街道办吉秀社区调委会主任 西乡塘区上尧街道办鲁班社区调委会主任 西乡塘区安宁街道办路西村调委会主任

西乡塘区北湖街道办北湖南路社区调委会调解员西乡塘区衡阳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西乡塘区新阳街道办新阳下社区调委会主任 青秀区南湖街道办金湖社区调委会主任 青秀区南湖街道办凤岭北社区调委会主任 青秀区新竹办民族大道中段社区调委会主任

黄春梅

青秀区新竹街道办大板二社区调委会调解员 刘

青秀区建政街道办调委会调解员 唐春宁

青秀区建政街道办长堽社区调委会主任 谢

青秀区中山街道办南国社区调委会主任 檀秀莲

青秀区中山街道办中山社区调委会主任 何

潘沾凯

梁德松

孙德生

陆增礼

邓志凤

周国萍

黄道灵

卢秀良

李健仪

李兴强

滕宏艳

欧宗慧

梁海河

青秀区津头街道办调委会主任 青秀区长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青秀区刘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青秀区南阳镇二田村调委会主任 青秀区伶俐镇伶俐村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朝阳街道办望州社区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朝阳街道办华东社区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朝阳街道办明秀水电社区调委会调解员兴宁区民生街道办人民东社区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民生街道办金牛桥社区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民生街道办新华社区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三塘镇同仁村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三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兴宁区五塘镇五塘社区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五塘镇沙平村调委会主任 兴宁区昆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兴宁区昆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江南区江南街道办南建社区调委会调解员

韦朝华

江南区福建园街道办福建园社区调委会调解员 韦敏华

江南区江南街道办调委会调解员

覃明伟

江南区江南街道办五一中路社区调委会调解员 韦遂章

江南区沙井街道办仁义村调委会调解员 黄慈爱

江南区沙井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奚贵满

滕仁持

罗远辉

何振祥

黄志林

雷文智

李国明

包文想

廖思群

苏运祝

黄钟和

潘腾明

韦文灿

玉朝广

施传统

农武民

江南区苏圩镇定计村调委会主任 江南区吴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江南区苏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江南区延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江南区延安镇延安社区调委会调解员 江南区江西镇调委会调解员 邕宁区蒲庙镇良勇村调委会主任 邕宁区蒲庙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邕宁区百济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邕宁区那楼镇那务村调委会副主任 邕宁区百济乡南华村调委会主任 邕宁区百济乡红星村调委会主任 邕宁区新江镇那了村调委会主任 邕宁区新江镇那勒村调委会主任 邕宁区中和乡周禄村调委会主任 邕宁区中和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良庆区大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良庆区大塘镇南荣村调委会调解员

张纪福

良庆区良庆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韦培重

良庆区良庆镇渌绕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潘广筹

良庆区那马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黄济华

良庆区那马镇那马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李鹏熙

良庆区那陈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梁尚坚

班月生

郑才达

上一篇:急诊药房麻精药品的管理下一篇:春城中心小学广播操比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