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2024-05-21

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通用9篇)

篇1: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论述教育论文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感情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因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个性,精神世界十分贫乏,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自我摧毁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学生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挫折,在挫折中奋勇前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一种爱国、爱家乡的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中受到感染,它与一般的政治课上的说教是不可比拟的。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很自然地就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产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可以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岳阳楼记》,可以通过作者所描写的黄山和岳阳楼的绮丽风光,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还是不能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要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要懂得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内容是反映传统美德的。例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教学《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2.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这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教师只有引导得当,才能让学生乐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例如《窗》中描述了一个濒危病人给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篇课文特别感人,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很有教育意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道德情操和修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一辈子的。新课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修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脍炙人口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让后人们牢记心中,以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我形象。教师在教学时要紧扣文章,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榜样,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修养。

篇2: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一、STSE教育问题的提出

STSE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缩写,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意思。当前世界各国的理科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去了解社会与环境,学会对社会问题做出决策,这样就提出了STSE教育的问题。这一教育理论的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化学是重要的自然科学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它与人类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并在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其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化学教学必须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STSE教育。

二、STSE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素质目标

STSE教育思想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这就要求选材时应具有现代课程的意识,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课程,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技术水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能力目标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除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技改造能力。STSE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把科学成果向实际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STSE教育应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社会观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如介绍我国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享誉全球的联合制碱法等,通过这些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理想。

三、STSE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STSE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

(二)深化STSE教育的化学活动课

化学活动课与课堂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一致,在内容上互补,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开放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学生自主性等特点,从而为我们开展灵活多样的STSE教育创造了条件。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空气质量检测、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锌片和二氧化锰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开讲座,给学生讲一些前沿科技等让学生开阔眼界;学生可以自己扮演“小学者”,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给同学们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化学活动课中,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STSE试题的选编与训练

从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提供情境命制STSE试题的考查力度比以往有所加强。STSE试题以“高起点、低落点”的方式进一步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查,对化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选编一些STSE试题,如选择最新科技成果(诺贝尔奖、国内或国外十大科技进展等)、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药物、食品、新材料等)作为载体命题,要求学生对试题所展示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运用相应的化学知识进行解答。

(四)开发渗透STSE教育的乡土教材

在搞好课堂渗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本地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专门的STSE教育的乡土教材供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了硅酸盐的知识后,结合本地实际,我们编写了《家乡的水泥工业》,文中简单介绍了我市依靠山区石灰石和粘土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泥工业以及水泥企业在我市各地的具体分布和销售情况,重点讲述了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不同类型的水泥在建筑上的应用等。通过对乡土教材的学习,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和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紧迫感。

四、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一)实施STSE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学加强STSE教育以后,增加了一些教师所不熟悉的新内容,要想适应这些综合性很强的STSE教育的新内容,教师应更新观念,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也应适应新的要求作适当的调整。

篇3: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化学,游戏化教学,学生,实践活动,教师

传统教学方法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枯燥而繁杂的化学公式甚至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十分不利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新课程改革加速了各种新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化教学方法就是其中之一。游戏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 深入掌握化学知识。

一、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概述

游戏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 通过设计一些较有目的性、竞技性、内涵性的游戏活动, 在充分调动学生对游戏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深刻的理解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解答问题[1]。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为了科学的证明游戏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利用对比分析法对初中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同时进行教学实验对比, 并分析实验的效果。

(一) 实验对象

本文主要以某一学校初三两个班级内的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这40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相同, 性格特点较为相仿, 具有比较意义。

(二) 实验方法

实验主要是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其中初三一班的学生应用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而初三二班的学生则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三) 活动设计

在对初三一班的学生进行游戏化教学方法时, 要注重结合教材, 设计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化学水平的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初三化学《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注重结合实际生活, 设计一些趣味性和内涵性较强的游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我们生活中哪些食物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的作用是什么?”、“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哪里?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可以采用问题抢答的方式, 充分带动课堂氛围, 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能够为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众多的价值和意义, 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实验效果分析

在初三两个班级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初三一班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学生对化学公式和化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深, 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 化学成绩也产生了显著的提升。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初三二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稍差一些, 学生整体的成绩提升幅度明显低于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的一班, 并且学生对化学公式等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通过实验可以表明, 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 深入的理解知识并能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记忆程度。有效提升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使化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 而是一门能够指导人更好生活的向导。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

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加深对游戏化教学方法的认识, 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 灵活的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

(一) 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结构

在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加深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的直观理解, 以便于更好的学习和记忆[2]。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为学生直观展现金属材料的主要用途, 比如在建筑、桥梁以及生活用具等方面的使用, 并通过视频展现金属的导热性和延伸性等特点。

(二) 开展实验项目, 挖掘学生潜能

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验活动性内容的学科, 所以在指导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开展实验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在实验的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形成一定化学理论体系, 挖掘学生更多的化学学习潜能。通过实验活动, 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并在试验中, 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作用, 全面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使化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有机合成材料》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3]。组织学生通过燃烧毛、动物毛发以及合成纤维等物品, 证明每种材料是否是有机化合物。通过实验不断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设计游戏活动, 加深学生记忆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内涵性的游戏活动, 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科学、合理的运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竞技意识和比赛精神,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 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 可以采用问题抢答式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采用辩论比赛等方式, 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不断挖掘学生的化学潜能。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初三化学《盐化学肥料》的学习过程中, 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一些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刻记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抢答的活动方式, 对“硫代硫酸钠的化学式是什么?”、“过滤的流程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提问, 最快答对的学生加一分, 打错的学生减分, 最后统计分数, 对优胜的同学给予鼓励和嘉奖。

结束语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游戏化教学方法, 是新时期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表现之一, 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更加直观的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并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印象, 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对学生带来更多的化学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李艳容.游戏化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05) .

[2]肖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03) .

篇4: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 小班化 家庭辅导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18-020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语文教师对于客观因素造成的小班化学生实施课堂常规教学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小班化语文的课堂常规教学枯燥无味,乃至身心疲惫,影响了教师施教的积极性,进一步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这是我们山区分校点教育比较严峻的、必须函待解决的课题。基于此,通过摸索和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小班化语文家庭辅导式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我镇边远山区教育的基本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学校是边远山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6年全镇开始优化教学资源,进行集中教学,乡下各分校点逐渐成为麻雀学校。另外,我镇全镇总人数才16000多人,而大部分都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此外,我镇还是临近贺江边的富区,有2000多人口搬迁。所以,我校生源较少,各分校点很多班级人数大多都是10人左右,甚至是3至5人。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小班化学生实施40分钟课堂常规教学提出了疑问。在每节课中提问,问来问去都是那几个,出来板书乃至演示,也是这几个,有时候有些文章的分角色朗读或者分角色表演,甚至出现凑不齐人数的尴尬局面。教师刻苦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设计,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是日复一日的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审美观和课堂互动。这种现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教师的热情,从而产生一种付出了很多,却只有几个学生聆听,不值得的想法;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抑制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的空间。所以,很多教师对小班化语文在40分钟的课堂常规教学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乃至身心疲惫,这就影响了教师施教的积极性,进一步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乃至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和学业成绩质的飞跃。

二、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小班化家庭辅导式教学的优势

(一)增强教学针对性

各分校点班级的学生人数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一个优势。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备学生,具体落实到哪些学生需要适当的照顾,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更好地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小班化学生人数少,教师会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爱好、心理特征等,从而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增强针对性,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由于小班化语文教学课堂上增强了个体的针对性,课后辅导的对象就是极个别的学生,这就为教与学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二)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实践证明,班级人数越多,学生的个性差异就越大,他们之间的合作难度就越大,师生之间的联系纽带就越脆弱。反之,小班化的人数少,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条件都会得到改善,课堂上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融洽。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教师更多地走下讲坛,走进学生的学习圈中去,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双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学习,形成教师的周围围坐着几个学生,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三)提高学生的自信

小班化语文课堂,由于学生人数少,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和了解。实行家庭辅导式教学模式,能在课堂教学上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如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吃力,教师可以给予父母般的耐心,也可以借助个别同学发挥“兄弟姐妹”的助力。此外,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发言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之间的相互互动机会不断增多,得到的锻炼也就越多,受到的表扬和鼓励也很多。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边远山区小班化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的方式,语文教师成为各种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特别是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上尤其严重,因为学生人数少,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大部分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书面知识,或者采用放羊式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成长的机会。那么,该如何进行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根据我校的实际,认为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实行家庭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角色,走进学生中去

教师的本职工作都是“传道、解惑、授业”,这与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也并不冲突。但是教师的角色一定要转变,因为小班化学生的人数少,在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进度,还是学生受到训练的机会,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若要学生学得更多,并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就要求在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家庭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就需要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师和家长的双模式。角色转换后,教师既可以站在讲坛上为学生讲授知识点,为他们“传道、解惑、授业”;也可以走进学生当中去,发挥“家长”的作用。帮孩子总结错题,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随时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培养孩子把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班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在备课的环节就必须想方设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任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差异,通过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改造,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和坡度,精心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讨论、会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要精心设计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注重孩子们对学习的参与度的评价,因为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如果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精心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导学案。课文中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大榕树)?“鸟的天堂”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因为鸟多,活动场面热烈)?你喜欢作者笔下鸟的天堂吗?为什么?请你用横线画出并读读你喜欢的文中句子或段落?(请先在同学中先互相交流)。如此发散性的导学案,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锻炼了孩子们合作的能力,也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照顾到学生个体乃至个性思维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孩子们在发散性思维活动的锻炼中,就会不断地提高其个人能力。若教师精心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大胆地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精神,而教师扮演好家长和老师的双角色,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列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三)发挥辅导职能,向课堂要效率

个性思维的发展,是学生个体能力养成的过程,在语文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发挥家庭辅导的职能,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拉近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孩子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的锻炼。小学生由于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注意力与学习兴趣也就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发挥“家长”的辅导职能时就要有目的地区别对待。首先,对一贯具有自觉性学习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思考几个问题和多做几个题目,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其次,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不能自我约束的孩子,教师及时督促他在课堂中完成规定的、降低难度的大众化问题和习题,耐心地教育孩子不做其它事情。应该专注于课堂学习。再次,对具有学习自觉性、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提问题的孩子,要注意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提出遇到的疑难问题。孩子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回答或请其他孩子做出适当的解答。从而形成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融洽气氛。长期这样辅导训练,孩子们的个性思维就会得到不同需求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工作方式由常规的枯燥无味转变为教学相长,又何乐而不为?

[ 参 考 文 献 ]

[1]王树弟,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感悟[J].北京: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篇5: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引导,探究,化学教学,实施

近年来,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是科学素养教育,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为此,许多国家的理科课程改革都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又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已成为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理念。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引导—探究”式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将对该模式教学的设想及体悟略述一二,以供大家商榷。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及其意义

“引导—探究”式教学是指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借助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手段,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求得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

该模式教学中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该模式教学是以问题和科学活动过程为本,它与合作学习、建构式学习、问题解决式教学乃至启发式教学、教授法等其他学习或教学方式都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这是“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2.实践性原则

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或事件的调查研究来开展探究性学习,切忌脱离实践活动,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节录或书面资料的剪辑、拼凑上。

3.开放性原则

在问题的选定、时间的安排、研究视角的选择、活动的空间、方法的运用和结果的表达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给学习者、指导者留有展示、发挥个性才能的足够空间。

4.协作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互动交流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启发,集中全班学生的智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通过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拓宽视野,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交流探究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客观地加以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方法和认识,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全面、准确。

5.可行性原则

要求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相适应,探究性学习难点的突破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另外还要立足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备、教学工具、实验经费、活动空间、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等,使探究方案能够有效落实、成功实施。

6.安全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较大,学生经验不足,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三、实施过程

“引导—探究”式教学一般由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交流发表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探究环节可多可少,应该因校、因地、因课题、因学生而制宜地施教,不能机械照搬。如何有效地开展“引导—探究”式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以“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氧气”为例,略谈该模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以求抛砖引玉。

1.提出问题,激起探究欲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是整个探究过程的起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即“愤悱状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完实验室制取Cl2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四种气体 (O2、H2、CO2、Cl2) 的制取实验中反应物、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装置进行总结。总结后我突然发问:“启普发生器能用来制取H2、CO2,能不能用来制取O2呢?”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纷纷议论:“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应该不能吧,如能的话,书上就介绍了。”……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急待答案。

2.整合知识,建立探究基础

问题提出后,教师无须直接告知答案,可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已学知识中与问题相关的部分。这里可引导学生回忆、归纳: (1) H2、CO2、O2、Cl2的制备中反应物状态、产物的水溶性、反应条件与制取装置间的关系; (2) 启普发生器的适用条件:用块状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不溶或难溶气体。

3.提出假设,明确探究瓶颈

这一步决定着后续步骤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探究过程的转折点。假设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又能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检验的形式可以是实验检验,也可以是资料的查阅检验,或其他可以收集证据的检验。在开始阶段要多鼓励学生敢猜想、敢假设,敢于突破“书上没有,老师没讲”的束缚。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教材中所介绍的制备O2的两种方法都是用加热固体来制备,当然不能用启普发生器。自然提出这样的假设:能否用某块状固体与某液体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O2呢?若能的话,因O2水溶性较小,当然也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来制备了。

4.制订计划,提出探究设想

针对探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可操作步骤,运用可实现的器材、设备和技术;考虑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有较详细的实验过程计划。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刚开始难度较大,对困难预见不足,计划过于笼统,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指导他们补充、完善计划。

5.收集资料,寻求探究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找到两种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O2的方法: (1) Na2O2与H2O反应; (2) MnO2与H2O2溶液反应。学生经思考、讨论后排除了第一种方法的可行性:因Na2O2与H2O反应产物为Na OH溶液和O2, Na OH溶液对启普发生器下部的出液口磨口部分有腐蚀作用,易黏结。但第二种方法中MnO2一般为粉末状,如何得到块状的呢?

6.实验验证,突破探究瓶颈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求方法。学生经过多次讨论、实验验证后,找到了两种可行的方法: (1) 将黄豆大小的碎玻璃 (或瓷片) 颗粒表面沾满环氧胶,再均匀撒上灼烧过的MnO2粉末,微火烘干即可; (2) 将MnO2粉末、适量水泥、细砂和水混合均匀,在玻璃上摊平,厚度约0.5cm,用刀分割成若干小块,放置一段时间使其硬化。另外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设想:在用KClO3制取O2时可用Fe2O3代替MnO2作催化剂,那么能否用Fe2O3代替MnO2催化H2O2溶液分解呢?经实验验证后发现这个设想是可行的。于是找到了一种新的措施:用扭成螺旋状的粗锈铁丝与H2O2溶液反应制O2,也可在启普发生器中进行。我对学生的努力成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尝到了探究的乐趣,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7.现象讨论,总结探究心得

实验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讨论、交流,得出: (1) 实验中所用的H2O2溶液不能太浓,10%~15%左右为宜,宜用分液漏斗逐滴滴入。否则反应过于剧烈不好控制,另外可能会使液体冲入导管。 (2) 制块状MnO2时MnO2的量不能太多,否则反应也过于剧烈。第一种制法中玻璃颗粒表面只要沾上一薄层MnO2粉末即可;第二种制法中学生经多次试验后得出MnO2粉末、水泥、细砂、水的质量比例约为1∶4∶8∶4为宜。 (3) 实验完毕后,将MnO2块状固体取出洗涤晾干,可重复使用。 (4) 这种方法与教材中所介绍的常规制法相比更快速、方便,适合课堂演示,值得推广。通过这一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多次试验方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法,逐渐培养起严谨的科学态度。

8.反思评价,提升探究能力

反思、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机地依教学进程展开,也可以在得出探究结论后进行总结性的反思、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构建过程、探究活动态度、方式和效果、合作情况、学习感受等方面进行认真反思、总结。并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采用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对每一个学生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合适的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了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的意识。

9.交流表达,体悟探究成果

在完成实验探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倾听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善于汇聚集体智慧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撰写小论文。这既是一个再探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由于都有亲身体验,所以同学们觉得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当看到自己的辛勤探究也像科学家那样以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时候,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欢愉,树立了自信心,也增强了探究的兴趣。

上述各环节可以线性展开,也可以循环递进。在连堂课中实施最好,也可以在一节课中进行或多个单节课完成;还可以课内与课外连通使用。通过放大或缩小其中的某些环节可以与多种课型相结合,可以作为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环节,也可以成为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

四、几点思考

1.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通过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创设问题情境,也可通过课堂讨论、多媒体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要力求体现:驱动性、可探究性、可验证性、开放性、差异性、层次性等。问题有些情况下首先是由学生提出的;有些情况下是教师提出的;而有些情况下,学生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在教师提供的若干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或在别人提出的问题上稍加修改,使之更为科学和深入。当然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也会引发出更多的问题,对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给出,应启发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体,但仅仅依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历、体验进行探究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组织、指导,教会他们有效思维和科学探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协作精神、科学态度。

3.评价的策略

学生常常不知道以什么为评价依据,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推理;根据生产实际和生活常识进行评估;通过将自己的探究情况与其他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比较,查出自己的疏漏、不足。评价内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针对自己探究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对自己的认知构建过程、探究活动的态度、方式和效果、技能掌握情况、创新性、实践能力、合作的情况、探究中的感悟和体验以及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评价方式上,应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使其自我反省和调控;辅以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相互纠错、借鉴,促使共同提高;教师也应从发展的角度在探究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多给学生鼓励和指导性的评价,保护其积极性。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成绩的评定可从学生活动记录、活动出勤、收集整理的资料、总结报告、成果展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评定。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91-215.

[2]郭检来.高中化学“探究”模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6) 下:87-89.

[3]辛万香, 周仕东.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本体内涵解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11) :42-45.

[4]钟军.也谈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6) 上:54-55.

[5]王成冠.探究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J].教学月刊, 2009, (11) 上:13-15.

篇6: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教师应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在最近的发展区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感知能力、努力程度、接受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标准的检测,使不同层次、不同感知能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一、把握学情,注重教学内容分层

为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脉搏,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努力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在全面掌握学生语文学情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类,把学生按学习成绩、接受能力、思维层次的不同分成优秀生、中等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按需而导,根据学生的可塑性与可变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有上进的机会。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梳理,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性、一般性、挑战性三个级别,对基础性的内容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一般性的要求中等以上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要掌握,挑战性的问题要求优秀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掌握。为实现分层施教的教学目的,笔者从适应学生成长的角度备教材、备学生,在设计问题时,兼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注重选择启发性的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回答。

例如,笔者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课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克隆这一方式并不了解,克隆这一新鲜事物是近代高科技的产物,因此学生们对其缺少感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与克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克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笔者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在设计问题时,笔者兼顾不同学情学生的发展差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克隆是一种什么繁殖?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等问题,让中等生回答“人类为什么研究克隆,克隆的成功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好处”等问题,让优秀生回答“克隆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人们应该怎样科学地利用克隆知识和如何让克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等问题。由于问题符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感知实际与发展实际,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学有余力的感觉,这样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二、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发展差异

学生由于在智力发展、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会出现学习方法不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但要拒绝淘汰,要鼓励和唤醒学生,帮助学生建树起学习的信心,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各种学习活动,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迎头赶上,促进全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为深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发展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科学编组

在确定学生人员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差异原因,在每一组成员中安排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习惯好、学习成绩优的学生为组长,让其组织开展本组的学习活动。在每一小组中安排1~2名不同原因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小组探究、讨论活动,每小组一般以5名学生组成。

2分层要求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注重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中等生,要求他们掌握文章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优秀生,要求他们活学活用,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当好表率。

3分层练习

在组织练习、单元测试中,降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要求,允许他们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对于中等生让他们独立完成,而对于优秀生要抬高标杆,可以设置一些拓展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思维层次。

例如,在教学《新闻两篇》一课时,为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满足不同层面上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把本课的练习设置为:基本题,对照课本内容掌握新闻的三要素,并试着拟写一则新闻;提高题,了解掌握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拓展题,掌握作者精练的语言特色,能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基本题人人都要做,提高题中等和优等生必答,其他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回答,拓展题为选答,不做硬性要求。

三、分层评价,注重学生共同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全体学生的发展入手提出要求:对优秀生以放为主,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自学新知识;对中等生以扶为主,重在引导启发,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学习问题,获得新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教为主,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学习。这样做,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和追赶的目标。同时,笔者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吝惜自己的赞美语言,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无论是学生成绩的提升还是努力程度的提高,都要及时地给予点评、分析和赞扬。优等生的评价以启发式为主,中等学生的评价以鼓励式为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评价以表扬式为主。

综上所述,分层教育法能消除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下”,优秀生“吃不饱”的现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当然,这种分层也是相对的,存在动态变化,老师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变化,而且在备课中要吃透教材,摸清学生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教案学案。本人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7: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进入21世纪, 知识经济时代加速到来,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 人类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 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迅猛发展, 学习已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人们获得今后工作、生活所需知识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体现以人为本、着重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学强调接受, 忽视发现和探索, 使学生学习变为死记硬背知识, 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限制了人的思维发展, 打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 要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包括倡导自主学习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应该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去教学,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思索如何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欲望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 这些问题也是学生想要知晓的热点。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作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 让学生爱学, 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例如糖为什么溶到水中就看不见了, 市场上热门的“雪月饼”是靠什么来保持低温的, 市面上真假葡萄酒怎么区分, 馒头发酵时为什么要加碳酸氢钠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却没有仔细思考过的问题。因此, 在上课时, 应该经常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或者说出学生熟悉的现象, 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当然教师平时要特别注意积累一些和化学相关的资料、新闻、报道等, 在课堂上呈献给学生, 这些更直观的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增强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在笔者精心设计的引导下,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2) 利用化学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所有化学原理和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利用生动的红磷、白磷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记住燃烧的条件, 同时可以设计让同学讨论灭火的方法, 同样可以用实验直观的反应看灭火方法是否可行。重视每次的学生实验, 这是同学亲身经历感受的现象, 往往更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平时在课后可以多介绍一些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完成。比如将鸡蛋放在白醋中观察现象, 以及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酸碱指示剂等等。通过这些小实验学生大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产生了想一探究竟的欲望, 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还把实验现象明显又安全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比如在讲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时, 将教师演示实验改成由学生上台操作, 将等大小的铜片、铁片、铝片、镁片, 放在试管中, 再加入等量的稀盐酸, 比较反应的速率, 最后通过实验得出金属的活动性。这样既能大大提高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又能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3) 创设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环境

其实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了, 对于化学课本上的很多知识, 像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的用途等知识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把握了, 所以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上《金属和矿物》这节课时, 学生已经有了很多预备知识了, 所以前半节关于金属的物理性质这块知识点完全由学生自己阅读书本内容, 再结合生活经验来完成。当然你也要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目标和提纲, 以及评价的标准。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多注意引导, 通过提问、讲述故事、展示多媒体、演示趣味实验等情景, 让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习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

(4) 创设学生自主讨论、提问的环境

由于初三化学课程设置时间紧, 内容多, 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后, 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就很快的给出答案了, 甚至还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沉默”, 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在学生思考和讨论时, 教师应耐心地、真诚地等待, 以及实时进行提醒。

例如在学习酸碱盐这块知识的时候, 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是一个难点, 学生往往不能很好掌握。所以我在课上先是出示了变质前后的氢氧化钠进行对比, 让学生从现象上讨论不同点, 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接着要求同学从这个现象入手, 思考:这些氢氧化钠变质了吗?提出该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很快得出原因是因为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下面的问题就比较难了,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呢?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试剂,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 最后每个组都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因为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 所以通过讨论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通过和同学们一同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这节课的重难点很好的让学生消化和理解了。教师与其直接教给学生知识, 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 自己得出结论, 这样不仅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印象更深, 而且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久而久之, 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5) 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在上新课前,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新课的内容, 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新课知识的掌握, 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盲目的去预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会设计好预习作业 (包括自学提纲和问题) , 引导学生去主动地阅读、思考和探究。当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概念后, 教师在课上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讨论自学成果。

每节课后的复习至关重要, 教师应指导学生不以完成作业为主要目标, 对知识点的整理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在课后以我上课的笔记为蓝本, 自己将这节课自己熟练掌握的知识点、有疑问的地方或是在作业中碰到的难题都记录下来, 同时进行知识梳理, 设计自己的学习笔记。我定期会收上来看一下, 不仅有助于我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实施自主学习研究的结果和讨论

通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能更充分认识自己, 更乐观自信的去学习。同时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也让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打算将化学作为今后继续深造的方向。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时期内不可能取得很大的成效, 这就需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大力支持, 同时也需要各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在自主学习实践的最初实行阶段, 可能成效不是很明显, 甚至会出现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是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进行调整, 过程中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配合和学校方面的肯定, 那效果可能会更快。

中考的压力以及传统的社会评价方式, 让我在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充满矛盾。进一步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自主学习和成绩提高进行有效整合, 这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不管怎样艰难, 我坚信这种教育理念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 是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一教与学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庞维国.自主学习一教与学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3]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篇8: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STSE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缩写,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意思。当前世界各国的理科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去了解社会与环境,学会对社会问题做出决策,这样就提出了STSE教育的问题。这一教育理论的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化学是重要的自然科学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它与人类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并在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其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化学教学必须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STSE教育。

二、STSE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素质目标

STSE教育思想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这就要求选材时应具有现代课程的意识,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课程,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技术水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能力目标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除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技改造能力。STSE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把科学成果向实际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STSE教育应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社会观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如介绍我国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享誉全球的联合制碱法等,通过这些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理想。

三、STSE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STSE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实施STSE教育的主渠道。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STSE教育思想,将STSE教育内容合理地穿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课堂教学中进行STSE教育,除了充分依据教材外,还应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有关章节里补充讲一些能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知识。例如:在讲NO2与N2O4的化学平衡时,可以将人教版必修1中“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火箭底部喷出大量红棕色的气体就是N2O4分解产物NO2。这是为了保证贮箱安全,由保险门自动开启所排出的部分高压N2O4在压力骤减的条件下迅速分解生成了NO2(N2O42NO2)。这样补充一些较新的、具有超前性的内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二)深化STSE教育的化学活动课

化学活动课与课堂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一致,在内容上互补,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开放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学生自主性等特点,从而为我们开展灵活多样的STSE教育创造了条件。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空气质量检测、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锌片和二氧化锰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开讲座,给学生讲一些前沿科技等让学生开阔眼界;学生可以自己扮演“小学者”,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给同学们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化学活动课中,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STSE试题的选编与训练

从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提供情境命制STSE试题的考查力度比以往有所加强。STSE试题以“高起点、低落点”的方式进一步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查,对化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选编一些STSE试题,如选择最新科技成果(诺贝尔奖、国内或国外十大科技进展等)、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药物、食品、新材料等)作为载体命题,要求学生对试题所展示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运用相应的化学知识进行解答。

(四)开发渗透STSE教育的乡土教材

在搞好课堂渗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本地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专门的STSE教育的乡土教材供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了硅酸盐的知识后,结合本地实际,我们编写了《家乡的水泥工业》,文中简单介绍了我市依靠山区石灰石和粘土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泥工业以及水泥企业在我市各地的具体分布和销售情况,重点讲述了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不同类型的水泥在建筑上的应用等。通过对乡土教材的学习,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和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紧迫感。

四、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一)实施STSE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学加强STSE教育以后,增加了一些教師所不熟悉的新内容,要想适应这些综合性很强的STSE教育的新内容,教师应更新观念,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也应适应新的要求作适当的调整。

篇9:论述英语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践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而人类的思想必定带有人类的情感因素(或动机),人通过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具有激励、推动、调节、感染和移情的动力功能,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驱动,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任务,是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英语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

关注全体学生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活动任务的难易程度,让那些能力相对弱的学生也能在完成语言活动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课堂学习中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在每一个环节度设计不同的难易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机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而不是游离在外。英语教学活动中,诸如pair work, group work, group discussion, role play等活动,以及presentation的方式,都采用注意策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气氛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根据情况参与小组讨论,提供帮助,这种做法不但提升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信心,而且缩短了学生和教师的情感距离。

教师不但应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活动,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而且在课外可通过各种形式与他们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增加对学生的了解,获取反馈信息,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学生思想上和学习的疑惑。这样其实也是给了教师一个机会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知道他们的需求。

2.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件愉快的事。英语教师只有对自身的工作饱含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Travelling”单元,学生们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大家畅谈自己曾经去过的最喜欢的地方,或是自己最向往去的地方。同学们和教师互相之间分享了彼此的快乐和梦想。圣诞节快到的时候教室里挂上了很多松树花环和红色的风铃,黑板的一角画上了一颗大大的圣诞树,大家在这圣诞气氛中唱着“Jingle Bell”、“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圣诞歌曲, 讲述着各自收集来的关于圣诞的典故、故事, 由衷地感觉到上英语课是一种享受。

3.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创设文化渗透的环境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师首先要能够仔细挖掘课文中丰富的文化信息,让课堂的文化渗透与教材有机地结合。在“English Manners”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预先收集了五十个关于礼仪的有趣问题,然后以必答题及抢答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这样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对于英语国家不同于我国的风俗习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在“Body Language”一课中,我则着重介绍并演示了在异国文化中使用十分频繁的身体语言,让学生在意识到形体语言上的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能真正掌握使用一些常用的身体语言。

然而文化的学习有时并非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就能做到渗透的,这时音乐、电影片段就成了很好的辅助工具。学生在听歌时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会感到轻松、愉快和满足。而优美旋律和生动歌词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了了解所听歌曲的强烈愿望。而教师适时地给学生介绍这些英语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时代又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达到了提高他们人文素养的目的。同时歌词的听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力,而且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

4.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积极评价学生的成功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不成熟却经过独立思考的观点、想法不宜求全责备;对学生的评价应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充分表达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期待,使学生受到鼓舞而激发出他们自己探索求知的激情。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可以先肯定其正确的一部分,再对不对的地方表示出异议,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的思维过程,再指出其中出差错的地方,这样就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安慰、信任和期待。在课堂以外的作业批改上,教师也应该运用激励评价,渗入情感因素。对于完成得好的作业,教师赠予笑脸来表达教师的满意,学生拿到作业本打开后同样也会展露舒心的笑脸;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作业中出的差错,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个错误的标识,而是可以适当地写上一些提示的话,帮助他思考;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在作业本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的是感动,更是勉励,起到的作用有时可以“创造奇迹”———会激发起学生努力的斗志。

由此可见,评价也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出学生的“身心状态”,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身心状态”的关注,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

三、实施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促进了教与学

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要求一种双向的意向关系: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反过来,学生要具有一种乐意学习的欲望。一个时时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的教师,一定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的兴趣,而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巨大成功的动力,兴趣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强化他们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意识,使得英语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践表明,情感态度对英语学习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布鲁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的输入必须通过了情感过滤才能真正地成为语言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满满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的实践精神时,输入的语言才能更大限度地被内化和吸收。

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核心理念,呼唤英语课程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英语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这就使得英语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英语教学过程也就必然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发展过程必将形成一个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过程构建了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得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师生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有利于形成英语课堂和谐的情感气氛,既满足了师生的情感需要,又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是指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情感不再是课堂的附属物,而是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融情感教育于英语教学内容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左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4.11.

[3]庄明辉.明天的教师——师范生必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

[4]隋铭才.英语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7.

[5]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

[6]D.John McIntyre&Mary John O’Hair著.丁怡, 高玲等译.教师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7.

[7]王云红等.探究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上一篇:体育课外辅导活动计划下一篇:申报工程师职称.蒲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