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2024-05-21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共12篇)

篇1: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教学的方法可以因对象,因时间,因内容,因目的而多种多样,这里谈的只是其中几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1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创新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一门新型课,除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习惯。而低年级是说话能力培养的黄金时代,所以上好“口语交际”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上好这一内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鼓励学生说、问、评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那么如何在这一内容中实行创新教学,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大凡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能学好,并且有所创造,这一点在“口语交际”中也不例外。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首先,教师要发扬民主,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要竭力避免“一言堂”。对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再就是提倡学生质疑,鼓励求异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享有提出不同意见的权利。

1.2启发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口语交际”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找春天》这个“口语交际”。可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春游、参观等,让学生敞开心灵的窗户去发现,去联想,用眼睛看,再用笔画出自己找到的春天,可以是一处景物、一种动物、一棵树、一株草、几朵花…一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来表现“春天来了”,曾有一位学生就这样画过:在满地枯草中画有一株嫩绿嫩绿的小草。问他为什么这样画时,他说:“我想到的找到的春天就是这样的,因为冬天才刚刚过去,其他小草还没醒来,只有这棵小草睡醒了。”

这就说明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朦胧而又丰富啊!又如:《我会画》这个“口语交际”。教师可出示许多由△○□组成的各种图画,鼓励学生说一说这些图画,你觉得像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后,再让学生作画,比一比,谁画得又新又多,且再让学生用自己所画的画来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讲得好,画得美。另外,还可让学生用这三种图形的彩色纸、布块等制作贴画,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展评,这样学生的思维可得到拓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古体诗”教学中的创新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古体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有些诗的用词不太容易理解,且有些诗的句子与句子之间跳跃性往往又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新。

2.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可利用课本上古诗下的插图,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有利。

2.2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表现,提倡争辩;让学生质疑发问。使学生有动力、有压力做到学有所得。

3在“课文”教学中的创新

低年级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爱听童话故事,而教材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童话、寓言,这样就可有意地在教学中实行创新尝试。

3.1复述创新:教师在上课文时,可把语文课本摆在讲桌上,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让学生也合上课本认真听。如:课文《要下雨了》可按小白兔分别询问其它小动物的顺序,借助表情、动作、手势,生动形象地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进行复述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小学生自己创造想象小动物们的动作,还可对课文上的故事进行续编表演,从而达到创新。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3.2分角色表演创新: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做事缺乏耐心、恒心,如果采用单一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易疲劳、厌倦。因而可选择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自我创新。如: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分别让学生扮演小壁虎、小鱼、牛伯伯、小燕子,课文中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让学生自己创造、想象,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利用简单画图进行创新教学: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要求他们记住一篇较长的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假如能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画画的兴趣特点,提示课文中的情节发展顺序,让学生自己一幅一幅简单画出来,将会收到较好效果。如:教课文《丑小鸭》可根据课文情节,教师像讲故事一样讲情节,让学生进行简单画图,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图画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讲完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条理性。

总之,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创新教学还有许多方式,以上所述只是粗浅的几例,而更深更高要求的创新教学有待于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自我提高中提炼出来。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教学的方法可以因对象,因时间,因内容,因目的而多种多样,这里谈的只是其中几种。

篇2: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内容摘要: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创新空间、利用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教师发出的呼唤,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填鸭式”教学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因此要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和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还学生以自由,这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总是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自主,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 处处听从教师的吩咐,俨然教师的“傀儡”,创新也就如大厦失去了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了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放虎归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够了。如在教学《第八次》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过程,运用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技巧。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 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能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的伟大不在于力量而在于技巧,在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于教师对自己课堂的不断反思,这是优秀教师创新教育的成功所在。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维创维

课堂教学创新的目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为此,教师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

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内容创新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能够打开视野,赋予一篇老课文新的时代感,引导学生去探究詹天佑的创新精神,以及他创新精神的来源。在学生的不断探究中,感受到詹天有之所以能有这样伟大的壮举,是与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分不开的,他的创新来源于他拳拳的爱国之情,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肃认真,实地考察的工作作风。最后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发展;只有创新,人类才能进步。人类需要创新,创新是未来社会的主题曲!

3、设计创新。

小语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也就失去了再去研究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思想,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励学生思维,撞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阀门,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加上课上交流,基本上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讲的是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表现了她善良、帮助穷人的品质。他们觉得很容易,沒有什么再思考的了。这时,可以启发学生继续于无疑处来生疑,设计这样一组提问:“对于用《穷人》做题目,你是怎么想的?这篇课文重点写桑娜,为什么又不以‘桑娜’为题,而用‘穷人’为题呢?谁能从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情上去理解?请同学们再好好想想。”这样一问,学生一下子又活跃起来:“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啊!我要把它弄清楚。”学生的好奇心马上涨涌起来,又积极地去思考,去讨论。这样“无中生有”,突破定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1)建立平等关系,让学生敢问。课堂中的自读、自悟、自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重中之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师生情谊是营造和谐自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作到热爱、尊重、理解学生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友爱和谐的氛围中,心理上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状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不断强化,才会敢于质疑,勇于发问。

(2)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会问。首先教师转变角色,走下“神坛”,由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和点拨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好”、“问得妙”。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端,也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

4、形式创新

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从学校和课堂这个固有的领地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多的最新消息,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吸引力,从而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滋生出更多的创新激情和灵感。

五、组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增长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教师完全不必“照本宣科”,而要活用教材,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不断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敬老院的生活、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地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这样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义务劳动、主题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联系、自己组织,把读书学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在自主实践中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六、利用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更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每个方面,师生共同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要尽力为学生铺设学习成功的阶梯,提供学习成功和探索创新的机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如果能对学生每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以支持和鼓励,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篇3: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创造, 最主要的一点是缺乏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很难有所创造的。因此,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让学生感到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激发学生的创造乐趣, 乐于创新。如某工厂前5个月生产37680台机器, 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产量, 照这样计算, 今年的产量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大部分同学都这样计算的 (37680÷5×12) ÷37680=140%, 而有的同学却这样算 (12-5) ÷5=140%, 12÷5-1=1.4=140%, 看来后面两种方法比前面简便的多, 具有创造性。这时引导大家认识到这就是一种创新, 让大家感受到创新对于解决问题所带来的简便, 激起大家对于创新的兴趣, 同时也让这位同学体会到创新给予的成功感。在教材中这样的因素很多, 只要我们善于发掘这些因素, 让学生直接体验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激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乐于创新, 长期坚持就会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精心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范围较广, 主要有创造性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创造性想象力是指学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 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能力, 小学生想象奇特丰富, 要因势利导积极培养, 如两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个人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寻求新颖独创答案的能力,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有:总比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与集中思维等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就采用转化法迁移类推假设法大胆推测, 逆推法、分析综合法多角度思考来进行培养:如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复习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出来的, 进而让学生联想到圆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如牛奶3元一瓶, 空瓶可换一元钱, 小明只有10元钱, 可以买到几瓶牛奶, 还剩多少钱?或操场上拍皮球的有12人, 跳绳的有18人———?给它添上一个合适的问题再解答。联想法如由等边三角形联想到三条边相等, 三个角也相等并且是60度。逆推法如学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 由面积=底×高÷2, 逆推出底=面积×2÷高, 高=面积×2÷底。假设法如两根同样长的绳子, 甲剪去1/3, 乙减去1/3米, 剩下的绳子哪一根长?就需假设甲绳比1米长或比1米短或等于1米。比较法如学校食堂第一次买来2袋大米和3袋面粉, 共275千克, 第二次买来5袋大米和4袋面粉共600千克, 求1袋大米和1袋面粉各多少千克?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将思维意识和设计转化的行为, 将精神转化为现实能力, 要创造就要有实践, 实践出真知。如学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创设银行换钱的情境:由4个小组分别担任工商、农业、建设、交通4银行, 然后由同学拿1元钱去换, 可由1元换10张1角, 1元换2张5角, 1元换5张2角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将思维转化为行为, 促进创新能力的转化。

三、在成功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行为习惯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 意志薄弱, 如果长期失败就泯灭他们的创造希望, 降低他们的创造热情, 但如果一次次成功就会一次次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因此,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让他们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促进兴趣的激发和维持, 促进兴趣向习惯转化。

总之, 我们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去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造实践的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是竞争的世纪,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其核心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 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 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篇4: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一、在“表达”教学中的创新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基础课,而低年级又是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黄金时代,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多以“口语表达”为主,上好“表达”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上好这一内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鼓励学生说、问、评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那么如何在这一内容中实行创新教学,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

在一年级下册中第十板块就是有关四季的课文,这个板块中“表达”也是有关四季的。所以,我拟定了一个主题:《我喜欢的季节》,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季节是什么,在上课时,出示四季的图片提问:

图中的画的是什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分别代表每个季节的?每个季节还有什么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季节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欲望。也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喜欢的季节的图画、颜色,想一想这个季节的特点然后再说。那么学生就最后可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季节的图画。如果我们的学生语言比较匮乏,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看图说说秋天的景色,帮助学生能把秋天描绘得非常美丽。

2、启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表达”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小小创意广告牌》这个“表达”。我就是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带领他们参观学校里的所有的宣传语,并在不同的宣传语的讲解中穿插一些生活中其他有关的宣传语。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敞开心灵的窗户去发现,去联想,用眼睛看,然后回到班级,再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有的学生就说“天天环保,日日文明。”“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让优雅的环境与美好的心灵同在。“等等,最后我让学生把这些美好的话语都记录下来。此时,我们就能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表達能力更超出我们的想象。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诗歌”教学中的创新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古体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有些诗的用词不太容易理解,且有些诗的句子与句子之间跳跃性往往又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新。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可利用课本上古诗下的插图,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有利。我在讲授第二单元的《小小的船》时,在完成课后题补充句子的时候,我打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以前这种题都是我在黑板上统一答案让孩子去记忆。当我提问“谁能说一说弯弯的月亮象什么?”之后许多的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香蕉”;还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等等。“蓝蓝的天空像大海”;“闪闪的星星像灯笼”;“闪闪的星星像闪光笔”好多的答案,远远比我的标准答案要丰富的多。

这样不但让学生容易理解,学生还会用感情去朗读,并且有些学生还会自发地在朗读过程中加入了表演,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2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表现,提倡争辩;让学生质疑发问。使学生有动力、有压力做到学有所得。如学习古诗《古朗月行》可让学生先说一说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再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问:你觉得黑板上的月亮象什么?再让学生读古诗后再提问:诗人把月亮比作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最后可让学生边朗颂边表演,这样学生思维会得到充分发展。

三、在“课文”教学中的创新

低年级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爱听童话故事,而教材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童话、寓言,这样就可有意地在教学中实行创新尝试。

1优化拼音、识字教学

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利用语境图、情境歌,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还可以针对地方方言和普通话中易混淆的地方,对症下药,强化训练。如教学复韵母“ie”及音节“Ye”时,可练习四声说话:Yē 椰子汁 我喜欢喝椰子汁、Yé 爷爷 我有一个好爷爷、Yě 也 我也有书、Yè 树叶 我看见树叶在动。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掌握了Ye的四声,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理解了字义,学会了运用。

2分角色表演创新: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做事缺乏耐心、恒心,如果采用单一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易疲劳、厌倦。因而可选择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自我创新。如教学《一对蝈蝈吹牛皮》一课时,可分别让学生扮演大蝈蝈、二蝈蝈和大公鸡,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动作,适当让学生自己创造、想象,揣摩后自己变成自己的表演风格,李同学演的大蝈蝈吹起牛来神气十足,总是竖起大拇指来夸自己,王同学演的二蝈蝈更是活灵活现,为了表现出“二蝈蝈比大蝈蝈”更牛、更神气,她就双手掐腰,表现出当仁不让的气势。尤其是后来当表演到“他俩吹的正起劲,打南边来了只大公鸡。两个一见生了气,伸伸腿,捋捋须,一齐奔向大公鸡。”的时候,他们表演得更夸张,双手从头向上捋,撸起胳膊挽起袖子,伸伸腿。一起冲向了老师扮演的大公鸡。这节课可以说是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了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语文课的学习方法。

3复述创新:

主要通过描述画面、问答、朗读、背诵、续编故事、续编课文、复述等形式进行。

教师在上课文时,可把语文课本摆在讲桌上,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让学生也合上课本认真听。如课文《青蛙写诗》可按课文中分别出现的小动物的顺序,借助表情、动作、手势,生动形象地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进行复述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小学生自己创造想象小动物们的动作,还可对课文上的故事进行续编表演,从而达到创新。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4利用简单画图进行创新教学: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要求他们记住一篇较长的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假如能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画画的兴趣特点,提示课文中的情节发展顺序,让学生自己一幅一幅简单画出来,将会收到较好效果。如教汉字家园一带有三点水旁的字时,我根据课文情节,教师像讲故事一样带领学生学习生字,学生再用自己语言吧课文内容讲完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条理性。

篇5: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教学一度处于耗时、低效的状态。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让教育者明白: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正是为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一)给学生装上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人脑在联想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性的前提。比如:把互联网想像成“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想像就很有创造性,很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借助形象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像

想像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像两种。再造想象是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进行的组合来再现新的形象。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想像力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给学生放一段介绍“桂林山水”的视频,学生通过欣赏形象生动的画面,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特点,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言。

2、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的想像

创造想像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又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的新形象。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及神话世界,都是作者运用创造想像的结果。所以创造想像是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穷人》一课写到了桑娜和渔夫的沉默,这其实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空白,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像,桑娜和渔夫此时可能在想些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创造性想像能力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借助联想,强化想像

联想,就是指由此及彼的思考,因为世间事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通过联想,人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处境,然后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是怎样度过大年夜的,这样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更容易使学生想像到当时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

(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是指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语文学科有它内在的规律,高效的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发现并掌握

这种规律,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点,采用找中心句、创造性复述课文、总结学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有两个含义:

1、求异,2、求得多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假如鲁肃把诸葛亮的秘密告诉了周瑜,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善于用人。在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想像并练习说话:荷叶是__的__,学生很感兴趣,说出了不同的想法,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引导学生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收敛思维强调思维的正确性,两种思维应同时进行,交替使用。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题目应该是“草船骗箭”才合适,我随即组织学生讨论,到底应该是“骗”还是“借”,通过收敛思维的运用,更加深了学生对诸葛亮过人智慧的了解。而如果不及时进行收敛思维的运用,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发散下去,往往也会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

篇6: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为此,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保证学生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

篇7: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福建省顺昌县郑坊乡中心小学:沈金玉 高级职称 42岁)

我们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其实是从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一颗创造力的种子;创造力的种子孕育在每个孩子的大脑中,这颗种子需要生根。发芽必须精心播种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一、借助因素,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

1、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说。

低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之一是游戏,因而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地进行交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交际动机。口语交际和说话课训练的一个明显区别是要受一定的环境限制,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同一种话题的交际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训练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所谓典型的训练环境,是指根据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所设置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进入这种环境中有话说、并对学生在今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有帮助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会产生一种要求表达的热情,如进行《续讲故事》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我通过投影为学生展现了下列几幅画面,并逐一进行解说:⑴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小动物,他们在往哪个方向走?⑵读一读图下面的句子,再观察图画,仔细看看小松鼠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⑶思考:小松鼠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他有什么事?小白兔会怎样帮他?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4)动手画一画:把自己讲的故事画下来。然后开始续讲故事,自己先想一想,讲给同桌听,再指名上台讲,选择其中的一两种内容让同学进行演练,最后再成组的到前面来向同学表演。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还学到了口语交际的有关方法。

2、借助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想象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除了配有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画,很多课文还留有思维空白的地方,而且这些课文很多都是充满童心童趣的文章,如《假如》、《我是什么》、《小路的玫瑰花》、等等这些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能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激发儿童的创造欲望。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文中的空白,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良好素材,让学生放飞想象尽情说。如《假如》这篇课文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后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借助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表演说。

可以说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兴趣,而要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必须积极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引爆点”,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如在《坐井观天》一课中,可以让全班学生模仿青蛙在教室里一边跳,一边说;在《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中,可以先小组合作或同位合作表演,再请学生上台表演,给他们戴上狐狸、小白兔、小松鼠和猴子的头饰,在表演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心情,下面的小朋友还可以针对他们表演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这种演演、说说、议议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别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更是有效途径。

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训练欲望。

低年级学生大多胆小、声音轻、说话不规范、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被笑话、好动、听话不专心,许多同学在训练中既想说又不敢说,或说不清楚。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要消除他们的怯场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说话。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如《学会祝贺》一课有两幅“情境图”,一幅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做贺卡准备送给老师,从她的表情看,一定是想好了写在贺卡上的话,很开心;另一幅图是一份可以填空的贺卡,如何描述这幅图的含义,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描述:明天就是教师节了,2

这可把正在上二年级的聪聪急坏了。她想,老师要过节了,我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呢?对!应该向老师祝贺节日。怎么祝贺呢?给老师送点礼物,可老师不会收礼物的。送一束鲜花吧!不行,鲜花也是礼物呀!对了,自己做一个贺卡送给老师。想到这,聪聪连忙拿出刚买的24色水彩笔,找来图画纸,动手做起贺卡来。不一会儿工夫,一张漂亮的贺卡就做好了。聪聪想了想,在上面写上祝贺词,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给老师送贺卡呢,现在就动手吧。这样,学生就能顺着生动的描述进入做贺卡的生活情境,自然转入“送贺卡时,你打算怎么跟老师说”的讨论环节。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训练敏捷性。

循序渐进,训练口语交际的敏捷性。口语是通过语音来表情达意的,它不具备书面语言反复修改、仔细斟酌的从容,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如何培养学生在交际场合中即兴讲话的能力呢?第一步,逼导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公共场合不愿讲、怕现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如利用每天晨会课开展“五分钟说话训练”,随机从“题库”中抽取题目,随机选定学生,让其当众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每天提前抽取题目,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其稍作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如“你的爱好是什么?”“双休日怎样安排?”“你最喜欢谁?”等等。第三步,训练到一定阶段,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如开展小型辩论会,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

四、延伸教材,启发学生训练想象能力。

想象,是指以事实和已知知识为依据,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让思维自由驰骋,形象化地构造出新的图景,人中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延伸教材,启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在设计导游解说词、小记者采访、辩论会,首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采用各种方法,如设计导游词,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比喻、夸张等修饰,风趣恢谐的语言,优美的景物描写,历史小故事等等方式,对不同的景观,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这就启发了学生创造地想象。再比如记者采访,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不论是记者还是观众,他们 3

在交流中,都有会有创造性的问话,创造性的答语,这无疑是启发了学生创造想象,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细处入手,让学生体验训练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交际之本。而现代情感教育是一个盲点,造成部分学生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不知道互敬互爱,感情淡漠。为此,我在班上开展“学会说有人情味的话”的活动。即亲友生日,会说祝福的话;探望病人,会说安慰的话;同学进步,会说祝贺的话;同学掉队,会说鼓励的话;发现别人有困难,会说关心的话;不能给予帮助,会说抱歉的话……要求学生说有人情味的话,教师的口语首先要具情感性。冬天来了,提醒学生加件衣服;学生有错,耐心教导;过马路时,告诫学生注意安全……点点滴滴,关怀备至。在教师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的口语交际就会充满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现在的教学,有重说轻听的倾向。即强调“说”的能力训练,忽视“听”的习惯培养。心理学测试表明,人们通过视听所获取的知识占全部知识的80%以上。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倾听”。

篇8: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一、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 作为教师, 首先要转变观念, 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 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 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 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 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要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 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 等等, 方法不固定单一, 思维不封闭僵死。

(4) 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 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 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 思维就越活跃, 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 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 从而产生创新动机, 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 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 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 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 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 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 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 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自己去发现规律, 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 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 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 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 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 造成了悬念, 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 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运用问题解决, 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 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 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 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 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 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 有多种看法, 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 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 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加强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 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 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 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 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 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善于合作, 集智取长, 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 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 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 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 可以设计如下形式: (1) 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 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2) 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3) 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 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4) 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 不拘一种形式, 不局限于一种途径, 尽可能地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 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 不仅关注学业成绩,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不仅有书面作业, 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 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 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 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 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 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 还是其他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 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 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 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摘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 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

篇9: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那些方面呢?一个方面是创新的意识,也可称为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想象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怎样做呢?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师生的课题研究中,构建教育的互动系统,完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促进体系,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第一,要实现学生之间的教育互动,即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信息交流和成果分享,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相互促进和教育互动。第二,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互动,即师生合作学习。布鲁纳认为现代教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前苏联合作教育派的教育家们指出,教育过程应该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正是师生关系的问题已被提到了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之一”,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必须以平等为基础。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放下架子,与他们诚恳对话、交流,同他们合作,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在这种师生合作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学生“促进”了教师,教师双“提升”了学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改变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展创新性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全面开放课外活动设施。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服务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得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2.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课本剧),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节目主持人、小演员的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到开展工作。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为不断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打破了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生环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篇10: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

教师创新行为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新新事物的活动。它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的一般行为,就在于它新颖性和独创性。它实现了一种由熟知到新知的探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不受原有方式的干扰,产生出超常的构想,具有变通性,表现为新观念。创新行为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并能迅速地进行取舍,且表现出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篇11: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一、前言

国际上科技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创新能力强国,作为不竭的动力对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时期,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义务把创新思维意识纳入到实际教学中,使小学生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就萌芽强烈的创新冲动。知识的增长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空间范围的拓展,而创新思维的能力形成亦有助于知识的掌握。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传统化比较严重,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方面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背道而驰,而创新思维不是先天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创新的活跃气氛,让创新思维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灿烂绽放。

二、现状及必要性

从目前实施新课程教学、探究教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的几种问题状况,一是自主学习度把握不到位。在有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多了,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在没有什么目的情况下,比较盲目。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指导,学生学习的层次和质量效果可想而知,自主学习度没有把握好。二是小组探讨流于形式,从外表看来探讨学习形式好似效果很好,也很“热闹”,但是仔细一看,小组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小组内部也就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勇于发言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停留在听的份上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半成品,难以囊括大家思维,难以产生思维碰撞,久而久之两级分化了。三是课外探究学习也趋于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但是由于课外,教师就难以对学生收集信息进行指导了,学生难以把握资料和课文相关关系,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为了在课堂展示资料而收集资料,形式主义氛围比较浓。四是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教师为主导下的课堂,学生发言不积极。这些与创新教学格格不入,很有必要实施创新思维教育模式,以改变现状。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创新思维模式教育的措施

1.立足课堂挖掘创新思维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不言自明,改变传统教学的鄙陋,实施创新思维教学,在本质上就应该改变。语言方面的创新更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那么以课堂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怎么落实和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是疑问是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疑问才能够促进思维思考。疑问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质疑问难,以为创新教学铺设道路或者途径。比如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形式导入课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能够发现什么问题呢?”二是鼓励及激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小学生的逻辑能力在此阶段不如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比如讲故事、设置情景等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因为创新思维少不了想象。

2.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和冲突,引出紧扣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堂的导入还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设计。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恰当的想象空间,以达到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功效。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新知的内在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导入创新思维的途径或者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情况,就可以利用这一状况,以讲故事的模式介入创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想象力。二是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征,可以用游戏的模式来导入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从相关课文中寻找题材,再加以设计游戏模式,再导入创新思维。三是针对人的好奇特性,设置悬念导入创新思维意识,激发求知欲。四是有条件情况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图、声、文、像的意境条件下,增强学生学习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王培勤,许红琴.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张晓梅.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法[J].湖南教育,2001,(23)

篇12: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是以应用能力教育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讨论了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教学创新,以突出数学与数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并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应该是以应用能力教育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第二,课堂教学课时减少,教学质量降低。第三,在课堂教学中,重教师讲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第四,教学中缺乏对最新科学技术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的输入,等等。以上问题在教学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约束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势在必行,并使之与科学技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数学和数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突出实践、试验及其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兴趣,依靠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是不行的。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介绍多元函数的偏导数概念时,可以启发学生与一元函数的导数定义进行比较来学习。一元函数的导数定义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比值的极限,刻画了函数对自变量的变化率。而多元函数的自变量虽然增加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考虑函数对某一个自变量的变化率,即在只有其中一个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其余自变量都保持不变,此时可以把它们看成常数的情况下,考虑函数对某个自变量的变化率,所以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就是一元函数的导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具有了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思考题。例如:在学习第一重要极限(1+)=时,可以告诉学生只要是1∞型极限都可以利用第一极限解决。对于

(1+),(1+),等类型的极限,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举一反三,并将所学的与极限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最后,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贯彻教学始终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重在方法上进行指导,将着眼点放在挖掘和展现数学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价值上,注意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比如,在讲解重要概念时,应结合概念的实际背景及形成过程,并重点介绍概念所体现的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启发学生抓住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环节。鼓励学生勤于动脑,进行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内容少而精,要重在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激励学生质疑、争论,锻炼其自学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通过三维图形、动画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又有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多媒体只能是在一些时候辅助教师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例如,在介绍极限的运算、导数的运算、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等内容时,就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而在讲解某些抽象概念时,比如,对于变上限积分函数的概念,可以结合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利用多媒体动画形象的展示出定积分“”的值是随着的改变而改变的。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是一个关于的函数,即变上限积分函数。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不能整节课都在操作台前用鼠标点来点去,将内容按照授课顺序单方面一味的展示出来,不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这样,会抑制学生情感的释放,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也只是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观看者,教学也只能称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因此,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高等数学》选择的教学内容,首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在不影响数学的系统性的原则上,适当删减内容。如:电子与机电专业,应增加积分变换的内容,而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应增加概率统计的内容。在内容讲解时,也应突出实用性,降低理论要求,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

数学实验是借助于现代化计算工具,以问题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增加数学实验的教学环节,展示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数学的巨大威力、数学的美,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各种基本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软件求导数、解微分方程、展开幂级数、计算线性方程组等,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软件,并可以利用它来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达到由“学数学”向“用数学”的转变。

另外,在教学中重视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数学建模是数学与客观实际问题联系的纽带,是数学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训练学生的联系或一种实验,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例如,求二元函数的最小值。可以将函数看成是动点到两个定点和的距离之和。由平面几何的知识可以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当动点M在线段AB内时,其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这种的解答方法就是在正确地将函数“翻译”成它的几何意义后,巧妙的运用几何模型,简便地求出了它的最小值,比运用求导方法解题要简便得多。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构建建模意识,可以使学生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中逐步领会到数学建模的广泛性,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改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评判标准

上一篇:施工企业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第八章CPU的结构和功能(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