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2024-05-18

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共16篇)

篇1: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向来不喜欢热闹,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拿起笔写一些文字,发泄一下郁积心中的郁闷,排解烦恼。

有些人不理解:一个十七八、岁乳嗅未干的小子,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把握,竟学人写什么长篇连载,做起教育、警示世人的事,是不是脑子出了毛病?

因此也受过不少的冷嘲热讽:写长篇连载,是你一个乳嗅未干的小子做的事吗?你够班吗?你能做得来吗?哼!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对此,我没有多说,世人的指责,我何必做过多的理会呢,毕竟,不是没一个人都得理解你,有时候,沉默,也许就是最好的对策。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辉煌之余,不免会有天昏地暗的时候,有心灰意冷的时候,也就少不了烦恼、郁闷。

郁闷,在这个社会里就像是瘟疫,一旦染上,就无法治愈。

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心,却是更容易被快速的生活和工作压抑得郁闷。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释放的途径,发泄日积月累,郁积在心中的烦闷,给自己一个清静的心境。

对一些人来说,游戏,便是他们心灵发泄的途径,但对我来说,写一些文字,就是我发泄心中的郁闷的最佳途径。

发泄郁闷的途径,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就像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一样,世上也没有两颗相同的.心,人心各异,他的爱好也就会有所不同,心中的郁闷也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发泄郁闷的途径也会有所不同,需要的只是一个适合自己的途径。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去发泄心中的郁闷都无所谓,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行。比如游戏也行,即使是沉溺,又怎么样,这也不可厚非,毕竟,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饭,饿了,就要吃,游戏,烦了、闷了,就要玩、就要做。

最后说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篇2: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旭旭的落日映衬绽放的花,细雨绵绵掩不住昔日繁华。大千世界,风景万千。妈妈,是我心中那最美的风景,让我感受着幸福的微妙。

——题记

漫步于悠长小巷,看小溪缓缓流淌,和煦的风吹拂湖面,泛起阵阵涟漪。那个春天,我与妈妈到郊外游玩。

柳条舒展着新长的枝桠,蒲公英的白色小伞,随风而散,一朵一朵,开出了纯洁。我在花丛中奔跑着,妈妈注视着我,浅红的唇角微微上扬,眉间那一抹黛色山水间,写满了温柔。突然,我踉跄的绊倒在地,一会儿,脚踝处就红肿一片。妈妈蹲下,轻轻揉着,眸中渐渐泛起了泪光。

妈妈背着我,向家走去。阳光照耀下,妈妈的身躯越显瘦弱,身后,拉出一道细长的身影。

我悠然感到一阵灵魂的触动。记不清多少次,妈妈背着我,从时光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她白皙的肌肤变得枯黄,乌黑的青丝染上白霜。妈妈,是我的良师,教我做人道理;妈妈,是我的益友,分享成功喜悦;妈妈,是我的榜样,以身作则......妈妈用她瘦弱的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我凝望着妈妈,看她眼角的鱼尾纹随着笑容一圈圈荡漾。她的清香已被柴米油盐的气息取代,却依旧清新,让人难忘。

岁月,让妈妈从灵动娇嫩的`天使,变成了温和的妇人。它改变了太多,唯一不变的是妈妈那明亮的双眸,它汲取了天地间所有光华,却无法倾诉其美丽。

妈妈背着我,一丝不苟,仿佛背着整个世界。我凝视着妈妈,一丝不苟,因为我在凝视着我的世界。

树叶斑驳的影子一点一点满上肩头,杨花飞舞,缓慢悠扬,像京剧中被拉长的尾音。

妈妈走在小径上,带着浅浅的笑,宛如清风与花开。又像一场春雨,滋润我幸福的每个角落。

那些与妈妈相伴的点点滴滴,刻骨铭心,如同生命。沉淀在记忆长河,凝成一种无法形容的美丽。

妈妈,你是我一生中最美的风景!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美丽!

篇3: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一、拓宽习作天地, 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说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演说是用口的写作, 写作是用笔的演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这无疑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 创造交际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得更好:“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学生个体, 如果能抓住和创造各种时机选择他们熟悉、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 就能在营造出来的交际情境中激活学生发表个人看法的欲望, 从而展示其独特的创造个性的才能。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情境化的训练, 为学生创造说的情景, 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当然, 话题的设计应灵活多样, 主题也可以随时变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在世界杯化赛中, 中国足球队屡战屡败。面对归来的男足,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来鼓舞士气呢 ?”等等。

(二) 随时捕捉鲜活的话题, 训练学生的大脑, 积累丰富的素材

比如, “这些天你的妈妈很不开心。请你讲一个小笑话让她高兴起来。”或“假如李明参加班长竞选落选了, 作为他的家长、好朋友, 各该对他说些什么 ?”这些角度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训练, 开放了学生的头脑,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感, 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纷纷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此时, 学生感受不到是在作文, 他们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白。

二、变革习作方式, 开放作文教学的空间进行多角度习作

(一) 展开想象的翅膀,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所以,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出发, 尝试着设计适合他们彰显个性、展示才华的习作练习, 使学生们在情趣盎然的心态下去动笔, 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鲜活的文字才会跃然纸上。如给学生提供“秋日、残阳、柏树林”等一组词语,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自拟题目, 将这些词写成一段内容丰富的文章。这样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锻炼了创造才能, 形成了创新人格。

(二) 开放命题的空间, 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创作

在众多作文门类中, 恐怕许多学生都会发出“命题作文, 让我写好不容易 !”的哀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题目过于呆板、陈旧, 远离学生生活;另一方面, 就是写作指导方法的固有套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 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只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开放作文命题的范围, 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如以《雨》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时, 先不要急于动笔, 而是让学生尝试着多角度构思:“雨是一种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 有绵绵细雨、倾盆大雨……它们给人的感觉或温柔缠绵, 或粗犷豪放。在雨中, 校园、街头等地方都会发生一些或令人感动、或令人不快、或令人释怀的事。”相对开放的空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他们兴奋地拿起手中的笔或叙述或抒情, 于是, 《在雨中》《雨中寄景》《美丽的雨花》等一篇篇构思奇妙、富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纷至沓来。

三、珍视习作成果。鼓励和欣赏富有创意的心灵感受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更是学生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 评价学生的习作时, 要珍视习作中闪烁着个性光彩、富有创造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 采用各种方式给予赏识。

(一)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寻找习作的“亮点”

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要经过积累、选材、构思、表达等艰辛的过程, 虽然习作质量会因学生生活经历、写作技巧、文学素养等诸方面的因素而参差不齐, 但来自外界 ( 包括同学、老师、亲友等 ) 的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赏识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 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习作增强写好习作的信心。评价者可以是同学、老师、甚至是学生本人, 评价内容大到选材、立意, 小到精彩的句子段落、优美的词语等均可成为习作的“亮点”。“亮点”的发现与展示是对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肯定和珍视。这样的评价, 既尊重了习作者的个性体验, 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 从而鼓励习作者写出富有个性化的文章, 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

(二) 尝试多渠道拓展习作的形式

学生眼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可抓住各种特别的日子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如为自己的亲友制作贺卡, 为春节的家宴设计菜单, 在母亲节为母亲送上一份有创意的礼物等。在寒暑假, 还可以让学生将一学期自己写的多篇习作整理成册, 自编作文集。开学初, 再进行评选十本本班最受欢迎的作文集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欢乐, 激发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总之, 在习作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自由表达,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才会焕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张扬学生的个性, 作文的春天才会在学生的心田绽放。

摘要:我永远记得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作文课。当我告诉学生们这节课要写作文时, 原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一下子就变得愁云满布。我想, 这样的场景恐怕许多语文老师都并不陌生。这不由引起我们的思考。习作原本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特别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学生习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习作课上, 学生只有规规矩矩地按照既定模式去构思, 作文课变得枯燥乏味, 千篇一律的作文和刺眼的红分成了学生和老师心中永远的痛。学生在承受了屡写屡败的作文经历后, 渐渐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 挫伤了写作的热情。

篇4: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星期日,我跟往常一样,下午到舞蹈班学习拉丁,开始上课了,前面的基本步我都会跳,可后来的“银牌”让我傻眼了:“我上节课因生病请假没有来,这个――我不会呀!”想着想着,音乐响起,我只好装着样子跟着跳。我一开始就跳错了动作,节奏也完全跟不上。老师见了,批评了我,我心里十分委屈,呆呆的望着窗外。此时窗外的天空不知何时暗了下来,天空就像一块大墨布,看来马上要下雨了。这天气犹如我现在的心情一样。这时,站在我身边的周浩洋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你是不是不会跳呀?等下下课,我来教你吧!”我看着周浩洋,点点头,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

终于等到了下课,我急急忙忙地去找周浩洋练习。她先认真地给我示范了一边:只见她的手脚跟着节奏摆动起来,又是定点转又是纽约步。周浩洋停下舞步对我说:“你跟我跳一遍吧!”我听了点点头。虽然周浩洋给我示范了一遍,但我还是无法记住这些动作――要么忘记了手怎么摆,要么就是脚步跳错了。她见了走上前来,拉住我的手,嘴里哼着节奏,手把手的教我,让我跟着她一起跳。我跳得不太熟练,磕磕绊绊的,但周浩洋总会给我会心的微笑来鼓励我。

经过几次训练下来,我已经掌握住了一些动作,随后,周浩洋又教了我些要点,看了看我:“你自己试着跳一边吧!”我点点头,一边打着节奏,一边跳了起来。在我跳舞的过程中,她一直在帮我纠正做错的动作:手抬得低了,他走过来帮我抬高;纽约步跳错了,她拉着我的手,带领着我跳一遍……就这样,我越跳越熟练。

第二遍开始了,我认真地跳了起来,一曲未了,周浩洋鼓着掌看着我:“有进步哦!”舞曲停了,我害羞的绕绕后脑勺。“不过,你把预备动作再摆一次给我看下。”我照做了。“恩,不错!”她走过来把我的手抬高,脖子拉长:“对,就这样,抬头挺胸,嗯!”看着周浩洋给我的一次次提醒,一次次鼓励,我心里暖暖的。

篇5:心灵的窗户作文700字

我们跟着队伍来到六楼,来到院长办公室找了一个地方坐下,开始听院长给我们讲课喽!院长的讲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听得我们大家掌声雷动。院长讲到近视主要有两种主要原因,一种是遗传因素,还有一种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爸爸妈妈两人都近视,那么孩子患有近视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会高3。8倍。第二种就是父母一方患有近视,那么生下来的孩子会比正常家庭多出2。6倍。我不禁大吃一惊,还有一种环境因素,主要有刘海长,倒睫,镜片起毛,车厢中看书导致。院长还提到一个实验,院长说100个人一组,分成两组,一组放学后不做作业也不看书,就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活动,而另一组放学后也不做作业不看书,不过在室内活动,那么过一段时间,在外活动的人视力会比在室内活动的人好。院长还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建议如下:

1、吃东西不挑食

2、尽量多参加户外活动

3、注意用眼卫生

4、定期到医院检查视力

讲座结束了,采访环节开始了。我跃跃欲试,终于在第四个有幸采访到院长。我问她:“近视的成因有哪些呢?”院长说:“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族遗传还有一种就是环境因素。”“那么之前谈到了激光手术,那么激光手术有哪些危害呢?”“如果手术顺利的情况下,基本的危害会很少,因为患者的视网膜变薄了。”“之前讲到了户外活动与近视的关系,那我们做完作业通常到了傍晚,那么这时户外活动还有益处吗?”“有的,比如说现在夏天。7店钟天都还没黑,我们可以放学了,先出去玩,再回来吃饭,再写作业。”

采访活动结束了,可是体验活动才刚拉开帷幕。这儿的仪器可多了,有验光的,有测眼压的,有做眼部超声的,我选择了一台测近视度数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左眼75度,右眼25度,我平时都是视力5。3的人,左眼怎么会这样?于是我立志做一个爱护眼睛的人!

篇6:美丽的心灵700字作文

怀惴着美丽的心情,慕名而去。驻于麓,叹:好生巍峨!

延盘山公路扶摇而上,凭栏相瞭,峰石嶙峋,松林雾霭,交相辉映。一路尽收奇景,看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黄山松,观“气蒸云梦泽”的茫茫云海。美哉,壮哉!心情陡然又好了几分。

从玉屏索道乘缆车直上黄山半山腰,倚窗俯瞰,又见云海茫茫,如腾云驾雾一般,只隐隐约约看见脚下绿糊一般的松树的剪影,亦有成仙之快感。古典仙神之境地约莫就是这番景致,只是多一些玉宇琼楼,朱阁绮户罢了。临此境,心情又怎一“美”字了得?

走进西海大峡谷,奇峰兀立,怪石不甚收。见驼山山峰似一来自上天的匕首,插在黄山山脉的这片土地上,屹于这峡谷中央,凌而不乱,直指苍穹,让人不自觉惊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大峡谷出来,遂向黄山迎客松进发。此时,跨过几座主峰的我们,双腿已如灌了铅般沉重,还有最后一个山头,一些旅人们业已疲惫不堪,无奈,迎客松却还是要去的,毕竟“不登黄山迎客松,对不起列祖列宗”嘛。于是,那些闲憩在山路两旁和在人群中不停息地穿梭的轿夫便有了活计,一组组轿子拔地而起,如一座在黄山山路上,在人群中前行的小小山丘。

行走在路上的人们,瞅见这些“小山丘”健步走来,却也都自觉地,微笑着靠到一边。轿夫们亦回之以灿然一笑,眼前这条敞开的,洋溢着友爱与理解的道路,则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为这奇丽唯美的黄山风光平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迎客松下,轿夫们业已放下轿子,其一离我甚近,他解开了衣衫,露出了那双结实的,却被竹篱硌得红得发紫的肩膀,再看那些豆大的、混着白色颗粒物的汗珠滑落,不等我为之心痛,他却露出一抹笑容,洁白的牙齿被太阳照得发亮。这笑,疲惫却又一幸福

我不禁感叹:黄山处,实圣地也。云美,松美,峰美,石美,人心更美!

篇7: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一、“童化作文”可以根治“厌烦作文综合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 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怎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童年怎样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 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中。”就本质来讲, 作文是一种自由表达, 但当今小学生中普遍流行的“厌烦作文”的倾向, 窒息了童年的光彩, 违背了写作自由表达的本质。对此, 我们必须要警觉。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学生“厌烦作文”写作有关学生实践、心理、语言本质以及教师过高要求等方面的原因, 就其实, 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与学生实际存在问题。因此, 我们提倡“童化作文”, 从儿童本位去理解儿童, 从儿童本位去发展儿童。这种教育理念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今学生厌倦作文的情趣, 这是因为:“童化作文”是建立在儿童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写作, 无论从作文题目设计, 到最终的评价, 一以贯之儿童视角。作文题目设计围绕儿童来进行, 避免了某些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 如《一个好玩的人》、《我最向往的地方》、《最酷的玩具》等, 题目的设计在最大的程度上满足小学生天真、爱玩耍的天性, 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遇到这些熟悉而好玩的题材, 学生自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做到“写作目的自由、选材自由”。不仅如此, 还要让学生做到“应用表达方法自由”, 信笔自由而行。这样, 少了很多拘束的习作, 慢慢就有些趣味, 学生慢慢发现表达原来也可以这样美好。同时, 我手写我心的作文, 利于培养一个真诚表达的学生, 不会为了一个其他的目的而刻意改变自己的看法, 利于教师看到一个真实的学生。然而, 这样强调“童化作文”, 似乎有放任自流之嫌。我们在此强调的是, 在学生厌倦作文的前提下, 打破条条框框, 让学生进入自由的写作状态是必须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学生的一些想象、表达固然好, 但有一些语言表达过于私人化, 以致无法交流;有些认识虽然真诚, 但也会产生某些偏差。这些现实的存在告诉我们, 实施“童化作文”, 教师并非无为而治, 相反, 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在这些高要求的保证之下, “童化作文”才具备有效性。

二、“童化作文”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童化作文”的有效性, 除了在尊重儿童童心童趣的基础上, 还必须用传统的格式、规范逐渐引导儿童。其一, 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对此, 我们的一些做法是在作文引导过程中对题材进行现场召唤, 现场指导观察。如为了写一传统节庆习俗, 我专门花了一些时间和学生交流这个话题, 并抓住一些有趣的东西加以发挥、肯定, 既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发散了学庄的思维, 又激活了曾经失去的记忆。比如写一个人, 如身边的同学, 我在课堂上让一些同学到讲台上, 让同学们现场观察, 然后说出该同学的体貌特征、神情态度等。这些形式本身, 学生非常感兴趣, 同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 学生能慢慢领悟到观察的方法, 增强了作文指导的现场感。

其二, 如不加以指导, 学生的真诚有时会误入歧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不正确地价值观、人生观。我们的做法是, 如果是涉及某单一同学, 则是教师采取面批的形式, 通过和该同学谈心的形式解决;如果不是特例, 则采取集体讨论的形式, 争取在议论中得到共识。

篇8:心灵的呼唤作文700字

生活中的挫折将我推向无底深渊,黑暗中,我听见心灵深处在呼唤,于是,我开始倾听梵・高。当他的意识从物质的本体中摆脱出来,只剩下骨骼支立;当夕阳的余晖把他的《向日葵》染成血红,他颤抖的双手依然紧握那支承载着生命重量的如椽画笔。画上凝聚了他凄厉的呼喊和激越的抗争。我听见心灵深处在呼唤:生活需要顽强的毅力和斗志,要有傲视挫折的勇气。

学习上的重担让我迷失方向,伸开双臂却总摸不到期望的自己,迷惘中,我听见心灵深处在呼唤,于是,我开始倾听贝多芬。当世间的铅华散尽,只剩下最本质的事实,当孤独的心找寻不到生命的港湾,当敏锐的双耳惜别最后一丝乐音,当世间的喧嚣化为乌有,沉寂中那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依然诉说着你对音乐的虔诚,《命运交响曲》的婉转,激起你对音乐的执著。虽然那曲子的背后是悲、是泪、是血、也是痛苦。我听见心灵深处的呼唤:生命的方向,是信念的方向,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坚持到底。

工作上的重压使我的意识想到退缩,无措中,我听见心灵深处在呼唤,于是,我开始倾听南丁格尔。当未婚夫的爱如一缕蛛丝找不到方向,当克里米亚战旗充满了摧人泪下悲壮,当战士们的痛苦呻吟合成一片轰响,那盏不灭的灯火依然流转在满是鲜血与泪水的前线。四公里的巡诊线上,生命被重生的希望烧灼得灿烂而热烈。我听见心灵深处在呼唤:生命需要勇往直前,不懈追求,在最困难的时候就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

我倾听梵・高,他的顽强将我从深渊中解救出来;我倾听贝多芬,他的执著将我从迷失的方向中召唤回来,我倾听南丁格尔,她的奉献将我从退缩的意识中拉了回来。

篇9:心灵的呼唤作文700字

梦想,心灵的呼唤。――题记

人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人就形同一具行尸走肉。有人说人类没有思想而像行尸走肉,但在我看来人若没有梦想就不会真正地思考。人生若没有梦就不曾在这个世界真正地活过。试问没有梦想的人有谁的人生是充实的?人因为梦想而变得崇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就了我们敬仰眷念的总理,“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树立了我们永世的榜样。

梦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自认得这个美丽的词汇我们便将她深深的、工工整整的写在心间,风里雨里她渐渐地清晰……当在人生的海洋里迷失航线时,我们的梦想就像矗立于人生之巅的宏伟的灯塔,让我们找回自己找到我们前进的方向回到属于自己的航线上,永远朝着梦的彼岸一步步靠拢,近一点,再近一点。因为梦想人生永远向着一个终点,决不向右也不向左。

梦想是人生不竭的动力。因为有梦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激情,我们的青春像火一样红。我们这些在青春里站立着的少男少女因梦想而变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但正因如此,我们藐视生活中的所有困难。不管面对怎样的生活我们都可以做到笑一笑没有什么大不了。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从不轻言放弃。有梦才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动力。心若在梦就在,有梦我们就会勇敢的追逐,向前――向前!当我们想要放弃的时候是梦想给了我们勇气,因为梦想我们变得执着,永不言弃。一个个梦想铺就了我们的人生,我们一次次地触碰到梦想的真实。我们快要倒下之际是梦想激励我们:终点就在前方,你决不能倒下。于是我们重新鼓起理想的风帆朝着心中的梦一点一点前进……并非所有的梦想都能现实,但只要曾经努力了我们就无怨无悔。

非凡的梦想成就不一样的人生。雏鹰的梦想是翱翔蓝天所以练就了搏击风雨的强健双翼,拥有了辽阔的蓝天在天际自由飞翔。幼鸡的梦想是在庭院中啄食所以它的翅膀就再也不能飞翔,而只能在四角的天地间仰望天空那过往的淡淡的流云。从此公鸡只能在墙根偷偷仰望盘旋云霄的雄鹰。有的人成了历史的功臣,有的却成了岁月的耻辱――一切皆因梦也。

篇10:心灵的甘露作文700字

窗外,夜已深,月亮那幽静的月光,飘过窗台,飘进我苦涩又焦急的心里。

“你这字写得太尖,即不规范,还没有任何美感。”班主任老师的教诲声还萦绕在耳际。初中第一次月考,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老师在讲解时说,字也很重要,尤其是作文,如果字不规范就会减分。因此班主任老师让我们每天练一张字,而我总是得三星和四星,看着我周围的同学都是五星,我又焦急而又惆怅,正如《蝶恋花》的那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什么时候我的字才能像欧阳询的字一样严整规范、遒劲有力呢?

窗外的月光照在大地上,默默地把大地装扮得如此精美,月光是这样的一丝不苟,而我呢?这时我想起了:王羲之为了练好字,把父亲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偷拿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送走了黄昏,迎来了黎明,写尽了不知多少墨水,写烂了不知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洗笔的池子,日久天长一池水都染成了墨色。对,要练好书法,就要像书圣王羲之那样坚持不懈,付出辛苦的汗水。

我看着字贴上的例字,一遍遍的品味,每个字的结构,转折的奥秘。然后闭上眼睛,脑海里一遍遍回忆那笔笔回锋的动作。拿起笔提DD按DD转DD折。一个、两个、一行、两行当练完一张字,指针从八点指向上了九点,执笔的手中沁出了汗水,而笔下的字也越来越端正。以后每天写完作业,我都拿起笔读帖、临摹、思考。练字渐渐消去了我心中的浮躁,使我平心静气,我也渐渐爱上了书法。这时我突然发现,爱上书法并不是因为他笔走游龙的豪迈,也不是因为他洒脱舒逸的豁达,而是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我明白了那些点点滴滴的付出,那些执着追求的完美,见证着我的坚持,我的不懈。这其中的汗水又何尝不是甘露,滋养着我的成长呢?

篇11: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就目前以CNKI搜集到的资料来看, 学界对“发泄型群体事件”的称呼有“无直接利益冲突”和“社会泄愤事件”等。

刘亚静 (2007) 认为, “群体性事件”是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 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 有部分公众参与, 有一定组织和目的, 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堵塞交通、集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 (可能造成) 影响的群体性事件。[1]

于建嵘 (2009) 认为, “群体性事件”是指有一定人数参加的、通过没有法定依据的行为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这一定义, 大体上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一, 事件参与人数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其二, 这些事件所进行的行为在程序上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有的甚至是法律和法规明文禁止的。其三, 这些聚集起来的人群, 并不一定有共同的目的, 但有基本的行为取向。其四, 这些事件对社会生产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社会管理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

刘勇 (2009) 认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界定为群体事件的一种, 认为它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非理性的、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重大社会泄愤事件。它的特殊性在于“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引发冲突的事件本身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 只是借助这一偶然事件, 来发泄郁积在心中的强烈不满和压抑的怨气。”[3]

熊友华 (2010) 认为,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 或者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 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 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 感觉到自己是显在或潜在的被权力迫害者, 于是借机表达、发泄不满情绪, 使流言传播情绪传染得小的矛盾纠纷引发大规模冲突, 个案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利益冲突, 它远远不是表面上显示的一种情绪表达和发泄, 而是一种源于终极意义上的利益冲突, 具有根本利益追求的性质。这种冲突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权力部门, 大多是官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冲突的对象往往是党政干部、人民警察、政府公务人员或者是代表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4]

从以上学者的论述中, 可以总结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一些基本特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偶遇群体而非有组织的群体由于在此之前自身的利益受到来自权力集团或既得利益集团的侵害, 或者由于长久以来对官方或权力集团的不满情绪、积怨等得不到有效的排解, 借助作为导火索的某一偶发事件或突发事件, 以冲击代表公共权力的部门等方式, 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 同时给社会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破坏的事件。

二、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偶遇群体”、参与者“自身利益受到权力集团或既得利益集团的侵害”没有明确的抗争目标“只为发泄自身不满情绪”等特点, 也会影响这类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一) 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

这是从导火索事件发生到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在这一阶段, 信息的传播主要是与导火索事件本身有关的流言在较小范围内的传播。

流言是“是一种信源不明, 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5]流言的特点主要是无根据性, 而且会在一定范围内迅速传播。流言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在流言传播过程中, 某些内容会引起听者的注意, 给听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并因此而变得更加突出。此外, 流言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习惯、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 凡是符合他的这些主观状况的, 他就会接受下来, 同时对各种内容按照他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系统加以归纳整理, 进一步加工, 甚至添加枝节, 然后再传播;[6]而对于不符合他的主观状况的部分, 他会在传播的过程中舍弃。所以流言在传播过程中会遗漏许多具体细节, 流失很多信息 (这些信息中可能会包含对澄清事实真相很重要的信息) , 使其内容变得越来越简略而扼要, 最初产生的流言到最后可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这时的流言已经和事实真相完全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 在一个社会中, 流言的强度和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明确性呈正相关的关系。即:

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7]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流言发生的重点, 即“第一, 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第二, 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信息的不足、证据的暧昧性增加, 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8]

很多发泄型群体性事件是由一件意外的、较小的事件作为导火索而引发的, 而且,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导火索事件发生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爆发的。新闻媒体或者相关部门一般会有一定的信息传播或情况说明, 但往往或者语焉不详, 造成人们对于导火索事件的不明确性;或者难以说服当事人或当事人家属 (导火索事件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后来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的一部分人 (这些人往往是和导火索事件中的当事人有关系的, 而不是后来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去的和导火索事件不相关的人) 通常对于导火索事件有自己看法, 这种看法多和新闻媒体或者相关部门就导火索事件所作出的说明不相符,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会认为新闻媒体或相关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故意掩盖了“事实真相”, 他们不相信新闻媒体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信息和所做的说明。这就会造成流言的传播。另外, 也可能是因为在导火索事件发生之后, 新闻媒体或者相关部门“缺位”, 没有及时“发声”, 澄清事实真相。这也会造成对证据的暧昧性, 给流言的传播留下空间。

比如在“瓮安事件”中, 2008年6月24日, 县公安局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 但是死者家属对公安机关的结论不服。6月26日, 尸检报告仍维持溺水死亡的结论, 家属则坚持有奸杀的嫌疑。遇难者家属难以被说服, 这给流言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因为这些解释不能让人满意, 而流言的产生代表了社会公开的信息渠道尚未提供合理的解释, 或者是说, 其解释不能让人满意。后来又有了死者是被“奸杀”的流言。

(二) 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

在这一阶段, 流言仍在传播, 与上一阶段相比, 这时的流言中已经出现了谣言。并且随着事件的发展, 谣言在群体中逐渐盛行并完成了怨恨的动员。

谣言和流言有相似之处, 比如都是无根据的;都是通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渠道传播的;都是和事实真相不相符的;都会对人们认识事实真相造成困难等。但和流言相比, 谣言有故意捏造、恶意攻击、蛊惑人心的性质;而流言一般不是故意去伤害某人。某些流言具有消极的作用, 甚至引起社会混乱, 但它在动机和目的上与谣言是有区别的。[9]不难看出, “谣言”有传播者更多主观的或故意的成份, 而且在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中, 谣言多是涉及到导火索事件的当事人和某些特权阶层, 并且有意地把两者对立起来, 谣言的传播者有更鲜明的“教唆”、“蛊惑”和“鼓动”的动机。在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中, 这种“教唆”、“鼓动”会激起人们对权力阶层的不满和怨恨。

如在“瓮安事件”中, 和李树芬最后接触的3名男女被传出多种身份和深厚背景——其中一名男子被指是贵州省公安厅某领导的亲属, 而李树芬的家属则坚称王娇是瓮安县政府一名主要领导的侄女。

这些传言, 当地民众虽然无从核实, 却越传越广, 期间又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现。李家也在众多的传言中梳理出一个“事实的真相”:李树芬因考试时不让一个名叫王娇的同学偷看, 于是被王和两名无业男子报复, 最后酿发命案。因为他们有权力背景, 导致警方不予刑事立案, 并打击家属追寻真相的努力。

不难看出, 在这些谣言中, 以“贵州省公安厅”、“权力背景”等词语都是和“特权阶层”相联系的, 而在谣言中“特权阶层”又是和“老百姓”——弱势群体对立起来的, 这就会引起当地群众对于“特权阶层”所指向的政府、公安机关等产生不满甚至对立情绪。

这种情绪使得人们不去分辨流言 (这时已经成为有故意捏造、恶意攻击、蛊惑人心性质的谣言) 的真假, 人们头脑中已经有了“信念的真实”是“特权阶层”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在这个时候, 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他们只看流言是否符合自己头脑中这一既有的想法或信念:对于符合的, 他们就接受并加以传播;对于不符合的, 他们会拒绝接受。这就是“信念的真实”对史实的控制。而这样的传播自然会进一步激起人们对于“特权阶层”的怨恨情绪。

怨恨“是因为现实利益受到伤害后无能进行报复只能咬牙隐忍的一种强烈的情感”。[10]我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怨恨多是针对政府和富人, 它们基本源于社会公平的失衡。因此当一件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失衡的小事出现后, 很容易引起人们心中隐忍已久的怨恨, 从而起到怨恨动员的作用。

(三) 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

“任何叙述都包含两个层面的信息:一个是事实层面, 它主要包括各种诸如时间、地点、人物、情景等事实要素信息;二是意见层面, 它是事实信息背后所暗含着的情绪、情感、意见……即便是具有‘真实、客观、公正、全面’专业主义约束的新闻报道都能够‘用事实说话’, 即具有意见情感信息, 更遑论没有任何限制的流言传播。”[11]“在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 除了信息本身的传播之外, 伴随着大量的情绪、情感的传播与感染;甚至发展到后来, 作为导火索的事件本身的信息已经不重要, 或完全不得而知, 而只剩下情绪、情感或信念本身的传播。情绪、情感与行为的传播主要是以暗示、效仿的方式进行, 且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感染。”[12]在发泄型群体性事件过程中, 大多数参与者是和导火索事件无关的人, 他们参与到事件当中来, 往往是因为受到了情绪的群体感染。在情绪的群体感染下, 流言或者谣言能够唤起人们心中与此事相关或类似的事件的原型或集体记忆, 从而进一步凝聚人们共同的情感。这是因为比如, 在“瓮安事件”中, 不论元凶总是与官员相联系的传言还是死者家人被当权的强势团体欺侮的传言都会唤起人们心中关于“官员欺压百姓”的集体记忆, 进而凝聚人们对于为官者的仇视。

此外, 群体的“去个体化效应”会使得身处群体中的人身份模糊化, 由于群体中的个人认为自己淹没在人群中, 由于在“法不责众”的心理的支配下, 由于此时个人只剩下情绪的控制, 由于处在特殊的情境中流言盛行唤起的群体的记忆和共同的情感, 在这种情况下, 既会导致群体中的人行为失常, 又会造成群体中的人对他人过激行为的模仿, 所以, 过激的行为会在群体中蔓延, 成为群体性的过激行为, 从而造成巨大的破坏。如在瓮安事件中, “很多学生都站在最前面, 当我们一起把车推翻时, 人群中有人起哄, 有人给我们鼓掌, 那一刻, 我觉得自己像个‘英雄’, 根本没有想过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 也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是在违法, 在看守所中接受记者采访的黄卫平泪流满面,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多么盼望能给自己悔过自新的机会, 还能回到学校继续读书’”。[13]

(四) 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

群体性事件结束后, 群体都会散去, 参与者也都会恢复理智, 这是因为, 群体的情绪已经发泄了出来, 积怨和不满已经得到释放。这一阶段的信息传播往往表现为自上而下的传播:政府站出来澄清事实真相, 安抚群众情绪, 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在这个阶段, 由于政府的“思维定式”和急于对事件作出定性的结论的原因, 政府往往在没有做出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就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定性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政府。如在“瓮安事件”中, “事件基本平息后, 瓮安县委有关负责人在与黔南州有关部门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称这一事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事件起因是死者家属对公安部门的鉴定结果不服, 组织了一些人员拉着横幅在街上游行, 围观人员跟随聚集到县政府上访。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 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 随后, 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抢烧”。[14]

不难看到, 这个时候, 官方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恢复并通畅, 政府已经向民众传递了自己的观点。但这样的观点一般会不为群众所接受。“贵州当地媒体一位资深记者说, 当地政府在尚未展开充分调查的情况下, 就作出这一结论, 稍显匆忙。有关部门依照惯性思维急于寻找幕后‘黑手’的做法, 也很难令人信服。随后, 当地媒体即开始大规模地刊登和播放‘瓮安群众愤怒谴责不法分子’等新闻, 引起了更多群众的反感和猜疑, 引发了广泛的争论。”[15]

“2008年6月30日, 事件初步平息第二天一早,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赶到瓮安查看现场, 走进老百姓家里倾听群众的想法, 并召开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座谈会, 他三次鞠躬向百姓道歉, 并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起事件有深层次的因素, 一些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妥善的解决, 干群关系紧张、治安环境不好, 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思想意识、干部作风和工作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16]

不难看出,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结束后, 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 群众有群众的“解读”模式, 政府有政府的“解读”模式。但是, 政府往往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家长式”的口吻作出“权威发布”, 而不理会群众对事件的解读。这种发布往往引起民众的不满。这时, 如果政府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有可能会造成民众针对政府的新的怨恨从而为政府埋下“不稳”的“祸根”。如果政府换一种姿态, 及时走访群众, 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作出深入的调查, 同时安抚群众情绪, 尽量使得政府和群众对事件“解读”相符或相近, 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调整相关政策, 解决发泄型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 则可以重新树立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并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摘要:近年来, 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本文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首先在了解我国学者论述的前提下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 在此基础上, 以“瓮安事件”为例, 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分为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 以及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 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流言传播,情绪传染

参考文献

[1]刘亚静.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之界定[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9) .

[2]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6) .

[3]刘勇.“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论前沿, 2009 (19) .

[4]熊友华.我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研究的批判性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 2010 (6) .

[5][6][7][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98.

[9][10]曾庆香, 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0:8.

[11][12]曾庆香, 李蔚.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J].现代传播, 2010 (8) .

篇12:心灵的触动作文700字

城市的生活使我越发地焦躁,动不动发火,无奈的母亲毅然决定将我送到乡下的婆婆那儿,不管我是多么地反对……

我怯怯地站在一个矮矮的平房前,往屋里望去,乌黑的一片,这使我焦急又害怕,我脑中装的满是那一个个习题――我还有好多作业没写成呐!

“啪”,灯被打开了,一个老太太走了出来,她看见了我,便示意我进屋,我怀着复杂的情绪进去了……

我摊开作业便写,可能是我一向皱着眉缘故吧。婆婆看出了我内心的焦躁,她微微地笑着说:“妮子,我给你讲个故事,你看行不?”我厌烦极了,我又不小了,还听讲故事?!可“不”字都到了口边了,望着婆婆那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恳求的样貌,却又立刻咽了回去,于是我微微地点了点头,此刻她的眼睛中忽然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在她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那……我给你讲‘东郭先生和狼’吧!”她略显得激动,而我却是应付地笑了笑,因为那故事听过了呀!我硬是把我那急躁的压了下去……

“……之后呀,狼躲过了那一劫,它很感激那位先生,它此刻才认为以前狼妈妈教的是错的,人类其实也有好的,于是它……”风声、鸟声、蝉声,在此刻听来更显得有节奏了,为什么?是因为多了一个“指挥家”吗?是婆婆声音的柔和恰好和谐了自然之声吗?渐渐地,我发现这个故事是不同的,那里的“狼”是善良的,没有恩将仇报……听着这人与自然的“绝音”,我缓缓地闭上了眼睛,仿佛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发现我能够听见大地的心跳,仿佛我到达了让人陶醉的天堂……

在这个天堂里,我内心的烦躁和冗杂被洗净了,唯独剩下了一片宁静,我从未见过这样的自己。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双重性格的,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都戴上了面具,而当人回归自然时,便纷纷卸下了伪装,以一颗纯净安宁的心应对生活,而引领着我发现这一切的,正是婆婆,她的话语化作了那一股触动心灵的力量……

篇13:心灵的风景作文700字

风景,可以是那座山;风景,可以是那条河;风景,可以是那场雨……在我心灵深处有一片蒲公英随风飘向空中的`风景。

五、六年级的我,总是不喜欢那烧脑的数学题,导致每次的数学作业我总有三、四题不明白,不懂,所以我只能向我的妈妈“求救了”。

可那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我一如既往地问妈妈数学题时,她竟有些不耐烦地对我说:“怎么数学题总要问人,你是不是上课没听讲?我跟你说数学题这东西是有公式的,不能胡乱的死记硬背。你现在就这么多题型不会,以后初中了怎么办?……”我听了,不免有些怒气涌上心头,大声说道:“我不就问你几道数学题吗?又怎么了……”这时,我们听见外面有敲门声,打开门,哦,原来是外公啊。

外公走进来,对妈妈说:“今天早上买了两条鱼,特地过来给你一条,还有,刚刚怎么了,我好像听见你们母女俩在吵,怎么回事?于是,妈妈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外公。外公听后,皱了皱眉,对妈妈说:“马上我把佳颖带到我那里玩一会儿吧。“妈妈叹了口气,点了点头。而我心中的怒气却未消减。外公拉着我到了他家。

其实,外公家里有一个小花园,里面花花草草多的是,其中有一小片蒲公英很是令我喜欢。

到了外公家,我先是走进了那个小花园,当看见那一小片蒲公英时,我的心情舒畅了不少。突然,有一阵轻风吹来,将那些蒲公英送上了天。这时,外公的句话将我拉了回来,他对我说:“蒲公英虽普通,但它可以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我听了,不禁想起了刚刚的事情,是啊,爱,不也如此吗?只有爱的放手,才可以带我飞向那广阔的天空。我走向前去,摘了一朵蒲公英,然后和外公道了“再见”,随后我跑在回家的路上。而我心里时时回荡那一小片蒲公英在天空中飞翔的情景……

篇14:心灵的阳光初中作文700字

你,像一棵顶风冒雪的小树,不屈不挠地成长着。尽管命运把你抛到了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存环境中,尽管你受到了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兄的侮辱与毒打,但你始终没有屈服。简,你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做出了令对手们胆战心惊的抗争。你,足够坚强!

你,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高尚纯洁地开放着。简,或许你因此离开了罗切斯特,或许你因此失去了走入富裕生活的机会,但你用自己独立的人格证明了什么叫做爱,你用自己的追求挣脱了羁绊。你,足够个性!

然而,我也不禁要问: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是什么让这个无相貌、无地位、无金钱的普通女性勇敢面对现实?是什么让她在人生的考验之后变得如此乐观坚强?我想,从前的我应该不会明白吧。因为以前在现实生活中,我不愿意见到太过悲伤的场景,即使它无处不在;我不愿意听到有关血腥杀戮的故事,哪怕它精彩绝伦,绘声绘色;我不愿意接触日常生活中无谓的自相残杀,就算有的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从前的我,不会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绝不会悟到“天无绝人之路”,我不敢坚持自己,我不敢为了自己的立场做出一点儿叛逆的事,在困难面前,我更多地选择了逃避。

但如今,简,让我明白了:眼中的黑暗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一个亮点,那么你就会触摸到美丽的阳光。的确,简·爱身上确实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正直、高尚、纯洁,她视自由、平等若生命,她敢于在逆境面前敞开心扉,勇敢去爱。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但反观我们自己,试问在困难面前,你有几次是勇敢地去面对的呢?当你悲哀失望时,当你意志失沉时,你有没有转过身,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呢?其实,你不可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展现它的宽度,让生命更加精彩;你不可能事事成功,但你可以把失败当成一个个成功的驿站;你不可能改变你的容貌,但你可以展现你纯真的笑容,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都充满着去面对、去爱的勇敢!

篇15:心灵的发泄小学作文700字

笔者目前所教授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其实在我看来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方面是很有灵气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 还没有被外界浮躁的社会气息所污染, 很多时候, 只需要教师一个小小的提示, 他们就能向着前进的方向进步。笔者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中, 始终以生活作为底色,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以下是笔者的几点领悟: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创设生活情景

生活情景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对于三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 但是在阅历方面还比较浅, 所以作文教学的时候, 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的方式, 带领学生一起挖掘生活中值得我们用笔记录和书写的片段, 虽然这些片段是比较零碎的, 但是可以从中挖掘到写作的乐趣。有时候为了创设更加真实的情景, 我会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呈现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描写。比如有一次要求学生写描写春天的作文, 很多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可言。在第二堂写作课上, 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很多春天的画面, 比如农民伯伯在庄稼地里种庄稼, 比如公园里小朋友在放风筝, 田园里燕子飞回来了, 柳树绿了……通过多媒体播放这些动画, 学生看到真实的生活情景, 很快就觉得只要细心观察就不会无话可说, 更不会千篇一律了。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领悟生活真谛

上面也提到生活片段是比较零碎的, 也缺乏艺术化, 学生在习作的时候要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才能得到栩栩如生的作文,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蕴藏的真谛, 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一次为了让学生们写做家务的作文, 我布置学生周末有空跟爸爸妈妈一起做一次家务, 后来交上来的作文中, 有的学生提到周末跟妈妈一起摘菜, 原来摘菜洗菜也有不少学问, 有的学生提到周末跟爸爸一起做饭, 他怎样为爸爸当助手……通过这些生活片段的挖掘, 学生们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更懂得要珍惜生活。

三“、云在青天水在瓶”:提升思辨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备受外界质疑, 质疑的焦点在于认为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比较死板、被动, 对于作文教学的质疑更多, 在多年来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 很多专家认为小学生已经丧失了写作的灵性。其实不然, 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可以融入思辨能力的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 这些知识在作文中也可以呈现出来。

平时我建议学生们多看新闻, 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对于一些新闻事件还可以拿到作文课上进行讨论, 比如针对近两年新闻里经常出现的婴儿被拐卖的事件, 引发了学生的广泛关注, 有学生还质疑“:为什么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事屡禁不止, 是法制不够健全还是严打不够严厉?”学生们一起探讨新闻事件, 通过多次对新闻事件的讨论,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是非有一个明确的辨别能力, 这是写作的基础。

四“、我以我手写我心”:抒发真情实感

怎样的作文才是一篇成功的作文?笔者近年来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有人说文笔优美的文章是一篇绝妙的好文, 因为具有可读性;有人说理论新颖的文章是一篇好文, 因为具有借鉴性……在我看来, 小学生在其作文中尽管用词比较少、理论高度也不高, 但是依旧可以写出打动人心灵的好作文, 只要学生做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

比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们写自己的长辈, 因为苏教版课文里也出现过不少写自己母亲、父亲乃至其他长辈的名篇。交上来的习作中, 我看到有一个学生写了自己的爸爸, 他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 一出生父母就离婚了, 爸爸没在自己的身边, 他的习作《记忆里的爸爸》, 写自己没见过几次爸爸, 有时候见过了很快就忘记了爸爸的长相和模样, 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很想念自己的爸爸。看了他的作文后, 我私下跟他的母亲进行了交流, 我建议这个孩子可以通过发邮件的形式经常给自己爸爸写信, 孩子母亲很开明也采纳了我的建议, 后来这个孩子写作水平越来越高, 因为他写的都是真实的感情。还有一些孩子写亲情的时候写的某样事物, 比如通过一把祖母以前送自己的吊坠, 想起了祖母对自己的爱……通过抒发真情实感, 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着实感动了我。

小学语文作文课不应该成为让学生感觉枯燥的课堂, 作文也不能成为学生“头大”、难啃的“硬骨头”, 只要教师给学生在高于生活的艺术里温一壶浸润心灵的碧茶, 让灵动、有趣、有受益的语文作文课堂绽放无限的精彩与光芒。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重点掌握的一项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 从一开始就要打好写作基础。近年来, 笔者发现中段语文课堂教学阶段是为学生打好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 本文结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 从课文出发,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最终探究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三年级

参考文献

[1]杨惠玉.随文练笔“效”当先[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02)

篇16: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700字

梦想·嫩芽

一抹淡淡的绿意爬上墙头,如丝一般的脚丫拥抱着墙壁。

春风拂过,渲染着绿意,细看,你柔软的身体冲出岩石抚摸阳光。

你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却有所追求的梦想,奈何你却无法冲破黑暗的囚笼,时间在泛着涟漪的湖水中流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你再也忍受不了这黑暗的世界,于是你奋力一搏,在一次次的冲击下,终于破土而出,当你心中被喜悦替代时,一块岩石却挡住了你的去路,当微弱的光芒从石缝中照向你时,你毫不气馁,因为你想看看墙的那边……

当和煦的阳光抚摸你时,你已悄悄爬上墙……

你是一株藤蔓,却是如此坚强,你嫩嫩的绿芽碰触着我的心湖……

向往·甲虫

温暖的阳光射向屋中,一只甲虫从窗外落向玻璃瓶中。

这对于它来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困境,焦急的在瓶底转了几圈,亦然向瓶口爬去。

“啪”清脆的落地声,但它毫不放弃,又一次起身爬向瓶口,失败是如此频繁,尝试却毫不停止,心中对自由是如此渴望,即便是遍体鳞伤。

弱小的甲虫是如此坚强,我的内心被它给震撼了,轻轻地打开玻璃瓶,它拍拍翅膀,向远方飞去……

原来,你是无处不在的,坚强的品质在自由中飞翔。

信念·跑步

操场中,同学们如脱缰的野马,你追我赶地奔跑着。

“碰”的一声,一个人跌倒了,同学们停下了奔跑的脚步,过去搀扶他,他摆摆手,坚强的站了起来,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注目下,一步一步坚强地向终点跑去……

你似乎又停在了那里,他的身上是你的品质,他的心中是信念的代表与坚强。

上一篇:关于名著《围城》读书笔记推荐下一篇:高考政治主观题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