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给学生“几把钥匙”

2024-04-21

应当给学生“几把钥匙”(通用5篇)

篇1:应当给学生“几把钥匙”

应当给学生“几把钥匙”

――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十字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 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自学能力是学生自己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 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概括等多种能力。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 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就会“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叶圣陶 《语文教育书简》)

近些年,世界上科技文化发展迅速,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知识量急剧膨胀,知识更新过程空前加快,这 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学得现有知识,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越来越感到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一套教法的必要,积极采取在以教为主导的前提 下,以学为重点,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是一种独立主动的认识活动,教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 起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内容和结果,无论简单或复杂,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 上,否则,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们要真正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应该而且能够统一起来 的。国内外的各种实验证明,采取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办法,能比较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的关系。因为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探索,全面地动手、动口、动脑,十分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据《中 国教育报》1995年5月2日报导,郑州一中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提出了“减少课时,提高密度,提倡 自学,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口号,对学生具体实施“六解放”,即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手 、眼、耳、大脑。其核心问题是增大学生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 生内在的积极性。这样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学者就很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学 记》中关于自学的问题有这样的.论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的“善学”“ 不善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要解放学生,给学生学习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 量。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拼体力、拼时间”的现象,课上一些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课 下学生被“练习”“作业”所围困,师生疲惫不堪,而成绩的提高却不明显。只有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 二者互相促进,才会“师逸而功倍”。正象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 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意思是教师之为教,不在一味的注入,而 在相机诱导,促使学生自己研究探索,自求解决。这才叫“善教”。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注意对学生的诱导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只动用记忆力而缺乏思维的训练,对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压抑了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进行自学的诱导有其优势,语文教材不同于理科内容 ,学生一般是可以初步看懂的,教师只要善于点拨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深刻理解掌握。因此,没有 必要每篇课文都以讲授为主,许多课文可以采用“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

所谓“自学”,指学生预习课文。通过预习,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所 谓“共学”,就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之处点拨,学 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使他们把已学到的语 文知识转化为能力。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书简》中有这样的论述:“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 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实践证明,这样做,学 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我曾给高一学生上过这样一次语文课。课文中有篇自读文章《人类的出 现》,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学生预习的要求,课上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发言。学生讨论的兴致很浓,各抒己见。 关键之处,我给学生以启发和点拨,使学生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口 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说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采用多种激发学生自学 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用手、用舌、用脑去工作!促使他去透彻了解教材,使它成为他的根深蒂固的习惯。”(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把学生长期囿于课堂上,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还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因此学习语文应和了解社会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 把学得的语文知识应用于社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语言营养。特别是作文教学,更不能一味关 在课堂上进行,应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学生经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学,只好绞尽脑汁生编硬造,其主要原因不完 全是他们写作能力太差,而是缺乏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感受。北宋时期的胡瑗在《安定言行录 》中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 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因此要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应多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工厂 、农村,去观察和分析外界事物,学生了解了社会,熟悉了生活,作文就会内容充实,生动活泼。

发展学生智能,尤其是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任务,它必须贯穿于语文 教学的全过程。从讲读教材到课外阅读到作文训练,必须环环紧扣,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容易 ,教师只有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才能做好。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加强业务进修,提高职 业道德观念,以适应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篇2: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钥匙

一、开展短文指导, 抓有序阅读

学校先让各年级语文学科组长每人选一篇学生考过的阅读文章, 备一节阅读指导课供语文老师听评。张小青老师的阅读指导为学生架起了阅读的梯子, 使学生慢慢地进入了有序阅读的境界。如指导《特别的爱》一文, 她采用“四读法”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一读:浏览题目。把短文后面的题目浏览一遍, 大致了解有三道题目:一是“给文中画线部分加标点”;二是“给第一自然段分层”;三是“联系上下文填空”。二读:浏览短文。根据短文后的题目需要, 快速阅读。先看标题, 再看正文, 与题目相关的部分多看一遍。三读:边做题边读短文。根据题目需要, 一目十行地跳读, 与需要无关的部分略去不看, 相关的部分仔细地看, 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引导学生做第三题时, 先让学生采用跳读法, 找到“原来, 妈妈就是这样爱着我”一句在文中的第五自然段, 再引导学生联系第四自然段妈妈说的话, 知道了妈妈是为了培养“我”坚韧不拔的性格、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从而得出答案。四读:逐题复查。“四读”法层次清楚, 要求明确, 便于学生掌握, 因此, 很快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推广。学生在语文考试时, 运用“四读”法, 逐渐得心应手, 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阅读题失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习得阅读方法, 抓有效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相对于精读而言, 略读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但略读课内容不考试, 所以, 从管理层面讲, 讲读课组织开展的活动多, 研讨的力度大;从教师层面上讲, 精读课花费的力气大, 略读课处理起来随意性强, 要么像精读课一样, 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 精心雕琢,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要么像对待选读课一样, 轻描淡写, 放手自学一笔带过, 削减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认为, 必须首先帮助教师摆正略读课的地位。

1. 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略读课的指导, 学习略读方法, 使学生循法而学。

2. 粗知大意并不是雨过地皮湿。

课标指出, 略读课要求学生“粗知大意”, 这是相对于识字、学词、造句等环节来说的。而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对一些表达主题思想的重点句段, 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3. 略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不可少。

教师要抓住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 谈一谈怎样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进行略读课文的学习。

第七单元共有三篇课文, 依次是: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 略读课文《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练习题, 确定《人物描写一组》的训练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三个片段的阅读,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学习作家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找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略读课文《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时, 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人物描写一组》时的“三步”, 再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换词比较法”“对比阅读法”, 再次体会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学习这两篇课文, 先自学, 再全班交流。

4. 发挥略读课文的桥梁作用。

人教版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略读课文一定不能孤立地去教, 而要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 让学生对单元整体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为了使略读教学的观念体现于课堂, 2009年4月, 学校组织了略读课文教学赛讲活动。其中, 四年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 比较好地体现了略读教学“粗知大意”“自主阅读”的目标。如教师开课从单元内容导入:“这一单元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走进它, 我们已领略了很多, 今天我们要欣赏一幅画。”板书:一幅画。然后提问:“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说说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然后, 大家交流。”学生自由朗读2~3自然段, 交流阅读收获。初读环节结束后, 教师又安排了精彩片段的细读赏析,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了画面中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学生通过欣赏影像资料、看课文插图, 又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词句中体会了画家画技的高超。这样从动中的影像资料———静中的课文插图———读中的文字描述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此时, 教师再补充板书“名扬中外”, 就能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更深一层。而开课伊始的导语, 很自然地又把学生带到了本单元学习的主题中。

三、完善阅读行为, 抓有趣阅读

学生通过考试阅读题和上略读课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 培养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这种能力也为学生课外阅读奠定了基础。阅读好的文章只停留在表面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摘录课内外的名言警句、优秀词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我校在1~6年级开展了阅读课, 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小学学生阅读积累本———七彩语丝, 内容包括:名言警句、词语宝库 (主要是双字词汇) 、古诗积累、成语大全、名段赏析、阅读收获、阅读日记七项, 目的是借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之光, 行阅读积累之实。另外, 我们还将摘抄与背诵相结合, 让学生尽可能地记下一些好东西, 充分利用学生的记忆优势将摘抄的背诵下来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学校依托阅读课, 开展了“香溢校园”读书活动、“诗韵飘香”古诗词朗诵会, 为阅读积累搭建了平台。为了巩固阅读积累成果, 教导处开展了“口头作文大赛”“我与好书同行”等多种活动, 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积累中不断提升。

篇3:给学生一把自主阅读的钥匙

一、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其内心需要入手。当学生的需要一次次从阅读中得到满足后,他们对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大大提高了。

1. 满足学生答疑解惑的需要。当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一篇篇课文的题目、作者、体裁、题材等便会引发他们的种种猜测。在学生阅读课本之前,教师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

2. 满足学生个性张扬的需要。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班的学生迷上了电视剧《水浒传》,课间一有空闲就聚在一起神采飞扬地讲述其中的英雄故事。我想:何不利用此时学生对《水浒传》的热衷和英雄情结,设计阅读方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呢?经过我一番设计后,“草莽英雄话水浒”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出炉了。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借书阅读,掀起了阅读《水浒传》的热潮。

二、锻炼阅读意志,形成阅读动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要相机指导,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为学生更为持久深入地阅读提供动力。

1.要加强示范指导。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如果教师不及时指导,学生的阅读热情就会消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阅读惰性。此时,教师要找准切入口,“扶着”学生走一走,让他们体验“跳一跳够得着”的喜悦。

2.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在恰当评价学生的同时多鼓励学生,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在扫除基础薄弱学生的阅读障碍时,哪怕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和突破,教师也要赞扬,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阅读困难的勇气。

三、教给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巧

在阅读实践中,教师可以重点让学生学会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抓关键词句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一些关键的、精彩的词语或者总起句、总结句、画龙点睛句和集中体现思想感情的中心句,细细品味。

2.批注评点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之处,以及自己认为最优美、最精彩、最富哲理或有疑惑处用各种符号圈画出来,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等,养成不动脑筋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推测阅读法。推测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变化、作者的写作思路等进行推测判断。推测时要选择一个切入点,可以是标题,可以是开头,甚至可以是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

四、培养质疑意识,形成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1.激发学生质疑的勇气。对于善于质疑的学生,教师应多予以表扬,以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于不善质疑的学生,教师更应该鼓励,也许他们只能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但教师不能流露出瞧不起的神色,要逐渐启发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思索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进一步探究得出答案。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和答疑。

篇4:多几把尺子量学生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父母遗传有关, 即使是后天形成, 也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体质重视不够、运动场地匮乏、学习任务繁重密不可分。由家长、学校和社会合力酿成的后果由学生一己承担, 会不会让体育成绩成为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另一座大山?

任何一种奖励措施的最后落脚点都应当是激发人的潜能, 而不是对人的盖棺定论。体育“优秀”对于某些已经近视、肥胖或者超重的孩子来说, 极有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这种情况下, 非要把体育与思想品德、学习捆绑在一起不可, 对孩子作出评价, 无异于为孩子预设了“失败”程序,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可能难逃宿命。

几十年来, “三好”一直是教育部门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一把尺子, 并依此生产出了许多中规中矩、整齐划一的“标准件”。然而, 同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这种“高大全”似的选材方法和“只顾三点不及其余”的单一评价模式, 虽贴近理想, 却远离现实;貌似全面, 实则片面;鼓励了极少数, 却冷落了大多数。事实上, 许多不是三好学生的孩子同样优秀, 许多“问题孩子”没有问题。这就说明, 我们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说, 哈佛大学在3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 最成功的不是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 不是培养了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是让每块金子在哈佛闪光。我们与其用“三好”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倒不如多几把尺子量孩子, 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样, 既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音、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又能防止学生因为其中一项缺憾就被一棍子打死。

篇5:应当给学生“几把钥匙”

针对当前学生安全问题现状,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一、预防性教育, 培养学生安全防护的习惯

中小学生生性好动, 活动欲望强烈, 如果采取限制学生的活动而达到保护其安全的目的, 那么他们不但会在保护中失去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机会, 同时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才能也会在成人的限制中日渐消失。因此, 我们应一方面放飞学生,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则应让学生对危险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和防护准备, 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1. 建立规则

规则作为教育手段, 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的作用, 能保证学生的各种活动井然有序, 从而避免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建构主义的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规则、秩序和道德情感, 不是通过成人来宣讲的, 不是预先确定下来然后要求幼儿去遵守的, 而是在共同的活动中生成的, 是在日复一日的类似的情景中不断重复、不断交叉建构的产物。因此, 在学生安全自护教育中,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学生, 而要结合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讨论, 制定规则。如发现学生上下楼梯经常发生碰撞, 教师就组织学生制定出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的规则;针对学生放学时的拥挤现象, 制定出了分班级、按路队回家的规则 (同一个方向的学生划为一个路队小组) ……这些规则是师生共建的, 学生们对规则有认同感, 都会很乐意去遵守, 即使有时忘了, 同学之间则会互相提醒, 共同遵守。

2. 找寻危险

安全隐患不可根除, 时时刻刻隐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因此, 我们应经常让学生们去发现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危险, 以提高学生对危险的预见性。我们带学生对学校的角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找出了转弯角、水泥地、裸露的电线、楼梯、窗户玻璃下、桌椅的角、栏杆、洗手池边的湿地等处的安全隐患。教师应在寻找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种危险隐患, 以提高安全意识, 学会自我防范。

二、有意性教育, 提高学生安全自护的能力

教育学家鲁宾斯坦认为, 游戏交往、学习和生活劳动是伴随儿童成长发展的三大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掌握各种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 发展各种能力。因此, 在学生安全自护教育中,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安全自护的实际操作能力。

1. 游戏活动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获取知识。如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遵守交通规则, 学会安全地过马路, 我们设计了游戏“大马路”, 布置了过马路的模拟场景:在操场上画出了大马路、人行道、斑马线、制作了红绿灯, 让幼儿模拟过马路, 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我们还让学生在“方便的电话”游戏中巩固了对“110”“119”“120”等特殊电话号码的认识;在“火场脱险”游戏中, 学生们通过“着火”情景模拟演练, 懂得了如何求援, 练习了一些基本的逃生动作或自救技能, 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用毛巾捂住口鼻等。这样一来, 学生们就能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提高自我保护技能。

2. 学习活动

对学生安全自护的培养,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危险,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危险。我们经常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渗透安全自保的内容, 通过设定的事件和设定的情景让幼儿体验某些突发事件, 从而获得有益的应对经验。在校本教材《不跟陌生人说话》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产懂得了怎样应对陌生人的诱骗;在《调皮鬼蛋蛋》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明白了怎样安全地玩耍;在《小宝找妈妈》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知道了和父母走失后该怎么办……这种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景中, 使学生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生活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到处是生活, 到处是教育。”同样, 生活是学生安全自护教育实施必不可少的现实背景, 学生们除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习得。因此我们将把学生的安全自护教育结合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 适时随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如开学初, 二 (2) 班一名小朋友因走路太猛, 不小心碰到了课桌, 鼻子流血了。这时好多学生围上来观看, 有的害怕, 有的惊呼, 教师一边安抚, 一边帮学生止血, 随即就引导他们讲讲这名学生为什么会摔跤, 应该怎样做就不会受伤?鼻子出血了怎么办?通过讨论, 同学们知道了平时走路要慢慢的, 眼睛看清前面, 不东张西望, 如果不小心摔倒了要用手撑住身体, 尽量使头部不着地、不碰到硬的物体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从身边看到听到的事件中, 掌握一些力所能及的安全自护的方法。

4. 文艺活动

唱歌、跳舞等文艺活动能让中小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是中小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 也是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利用这一平台, 我们将文艺活动和安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编写了一首“安全教育七字歌”:生食腐食不能沾, 暴饮暴食有弊端。手持利器有隐患, 危险游戏不准玩。互相谦让心地宽, 课间文明不追赶。集会守纪心要专, 解散队伍不争先。路队整齐向前看, 马路有车不横穿。吹风檐下不能玩, 学校栏杆不准翻。人人都来讲安全, 争当安全小模范。这样, 同学们既享受了歌谣的乐趣, 又从中明白了许多自救自护的知识。

三、互动性教育, 扩展学生自护教育的空间

学生的安全自护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及教师的任务, 家长应在培养学生安全自护能力的过程中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此, 我们除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外, 还积极指导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 充分发挥家校互动交流效应。

1. 放飞学生

较多的学生至今仍被学生家长过度保护着, 因此我们应要求学生转变观念, 在关注学生、保护学生的同时, 教给学生必要的安全知识, 提高安全自我保护的能力。彻底改变“以保代教”的观念, 不因噎废食, 束缚学生好动、好奇、好探索、好冒险的天性;也不应害怕孩子出事故, 对孩子管头管脚, 让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放飞学生, 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养成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 重视教育

我们要求家长通过日常随机设置主题困难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自护教育。如做饭时,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火除了可以做饭, 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照明、取暖等, 但火也很容易给人们带来危险, 如火灾, 让他们不要玩火;带领孩子到河边时, 不妨告诉他们, 虽然小河里有可爱的小鱼小虾, 但是绝对不能去捉, 让他们知道小朋友一个人跑到河边的危险性等。我们还请家长设置父母出门在外时陌生人敲门、逛超市和父母走失等情景, 让学生的自护能力在“实战”练习中得到提高。

上一篇:大厂评剧歌舞团来校慰问演出讲话稿下一篇:猫口脱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