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4-05-06

展会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6篇)

篇1:展会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展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念

完成了《展会立项策划书》,并不意味着该立项的展会就可以举办了。项目立项只是对举办什么题材的展会和如何举办该展会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意见,制定了一套初步的方案,至于该展会是否真的可以举办和该方案是否真的可行,还需要对该展会项目及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及其他必须考虑的因素,才是决定最后是否可以举办该展会的最终依据。

《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是在对展会立项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展会立项可行性分析是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继续。展会项目立项策划主要是在掌握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计划举办的展会“是什么样的”;展会立项可行性分析则是在仔细研究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举办展会立项策划提出的“那样的展会”是否可行,为最后是否举办该展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如果展会立项策划通过可行性分析,证明计划举办展会的市场条件具备,项目具有生命力,各种执行方案策划合理,项目在经济上可行,风险较小且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就可以通过该展会立项策划,决策举办该展会了。

(二)《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结构

《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对展会立项是可行还是不可行作出系统的评估和说明,并为最终完善该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各具体执行方案提供改进依据和建议。因此,《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市场环境分析

(1)宏观市场环境: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2)微观市场环境:包括办展机构内部环境、目标客户、竞争者、营销中介、服务商、社会公众等。

(3)市场环境评价:SWOT分析法,即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分析。

2、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

(1)项目发展空间:即分析举办该展会所依托的产业空间、市场空间、地域空间、政策空间等是否具备。

(2)项目竞争力:包括展会定位的号召力、办展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参展商和观众的构成、展会价格、展会服务等。

(3)办展机构优劣势分析

3、展会执行方案分析

1)对计划举办的展会的基本框架进行评估,具体包括:

(1)展会名称和展会的展品范围、展会定位之间是否有冲突。

(2)办展时间、办展频率是否符合展品范围所在产业的特征。

(3)展会的举办地点是否适合举办该展品范围所在产业的展会。

(4)在展会展品范围所在产业里能否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

(5)展会的办展机构在计划的办展时间内能否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

(6)办展机构对展会展品范围所在的产业是否熟悉。

(7)展会定位与展会规模之间是否有冲突。

2)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1)招展计划评估

(2)招商计划评估

(3)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3、展会项目财务分析

(1)价格定位

(2)成本预测

举办一个展会的成本费用一般包括:

1)展览场地费用。即租用展览场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展览场地租金、展馆空调费、层位特装费、标准层位搭建费、展馆地毯及铺设地毯的费用、展位搭装加班费等。

2)展会宣传推广费。包括广告宣传费、展会资料设计和印刷费、资料邮寄费、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等。

3)招展和招商的费用。

4)相关括动的费用。包括技术交流会、研讨会展会开幕式、嘉宾接待、酒会、展会现场布置、礼品、请展会临时工作人员的费用等。

5)办公费用和人员费用。

6)税收

7)其他不可预测的费用

(3)收入预测

举办一个展会的收入一般包括:

1)展位费收入 2)门票收入

3)广告和企业赞助收入

4)其他相关收入

(4)盈亏平衡分析

(5)现金流量分析

1)净现值分析

2)净现值率分析

3)获利指数

4)内部收益率

5、风险预测

(1)市场风险

(2)经营风险

(3)财务风险

(4)合作风险

6、存在的问题

包括通过以上可行性分析发现的展会项目立项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人员在可行性分析以外发现的可能对展会产生影响的其他问题等。

7、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改进建议,指出要成功举办该展会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8、努力的方向

根据展会的办展宗旨和办展目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办好该展会所需要具备的其他条件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篇2:展会可行性研究报告

《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对展会立项是可行还是不可行作出系统的评估和说明,并为最终完善该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各具体执行方案提供改进依据和建议。因此,《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市场环境分析

(1)宏观市场环境: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2)微观市场环境:包括办展机构内部环境、目标客户、竞争者、营销中介、服务商、社会公众等。

(3)市场环境评价:SWOT分析法,即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分析。

2、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

(1)项目发展空间:即分析举办该展会所依托的产业空间、市场空间、地域空间、政策空间等是否具备。

(2)项目竞争力:包括展会定位的号召力、办展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参展商和观众的构成、展会价格、展会服务等。

(3)办展机构优劣势分析

3、展会执行方案分析

1)对计划举办的展会的基本框架进行评估,具体包括:

(1)展会名称和展会的展品范围、展会定位之间是否有冲突。

(2)办展时间、办展频率是否符合展品范围所在产业的特征。

(3)展会的举办地点是否适合举办该展品范围所在产业的展会。

(4)在展会展品范围所在产业里能否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

(5)展会的办展机构在计划的办展时间内能否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

(6)办展机构对展会展品范围所在的产业是否熟悉。

(7)展会定位与展会规模之间是否有冲突。

2)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1)招展计划评估

(2)招商计划评估

(3)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3、展会项目财务分析

(1)价格定位

(2)成本预测

举办一个展会的成本费用一般包括:

1)展览场地费用。即租用展览场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展览场地租金、展馆空调费、层位特装费、标准层位搭建费、展馆地毯及铺设地毯的费用、展位搭装加班费等。

2)展会宣传推广费。包括广告宣传费、展会资料设计和印刷费、资料邮寄费、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等。

3)招展和招商的费用。

4)相关括动的费用。包括技术交流会、研讨会展会开幕式、嘉宾接待、酒会、展会现场布置、礼品、请展会临时工作人员的费用等。

5)办公费用和人员费用。

6)税收

7)其他不可预测的费用

(3)收入预测

举办一个展会的收入一般包括:

1)展位费收入

2)门票收入

3)广告和企业赞助收入

4)其他相关收入

(4)盈亏平衡分析

(5)现金流量分析

1)净现值分析

2)净现值率分析

3)获利指数

4)内部收益率

5、风险预测

(1)市场风险

(2)经营风险

(3)财务风险

(4)合作风险

6、存在的问题

包括通过以上可行性分析发现的展会项目立项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人员在可行性分析以外发现的可能对展会产生影响的其他问题等。

7、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改进建议,指出要成功举办该展会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8、努力的方向

篇3:展会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品牌展会的内涵分析

品牌展会指具有一定规模, 能代表这个行业发展动态、能反映这个行业发展趋势、能对该行业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展会 (百度百科) 。根据国际展览联盟 (UFI) 对国际顶尖级品牌展会的认证要求, 品牌展会必须有以下四个必要条件:展出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展会收入的20%用来招徕海外专业观众;超过20%的国外参展商参展;海外专业观众必须达到参观人数的4%以上 (王春雷、冯琦) 。

与普通展会相比, 品牌展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知名度高, 影响力大。品牌展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能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普遍肯定和认可, 能够吸引行业中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参展商与专业观众参加。二是规模效益显著, 国际性强。品牌展会的规模、展位数量、展会效益在同类型或同行业展会中具有明显优势;在展会期间, 整个行业国内外众多有实力的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参与其中。三是举办连续, 内容专业权威。品牌展会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在一定时期内举办时间、周期、主要展会内容等基本一致, 并能够根据展会涉及的行业发展情况、会展业发展趋势和参展商、观众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品牌展会的内容主题化、专业化, 能提供几乎涵盖整个专业市场的所有信息, 能代表行业发展方向或展示行业最高成就,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四是服务规范, 配套完善。品牌展会具有专业化的配套服务, 有着一整套良好的服务体系, 专业展会服务贯穿于组展商的整个运营过程, 从市场调研到招商、招展, 从现场服务到展后服务, 服务高效、细致。服务内容丰富多样, 能满足每一位参展商、专业观众的任何参展商务需要。同时, 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配套活动。

二、品牌展会建设的必要性

品牌代表了规模、信誉、良好的品质和企业形象, 对消费者而言, 品牌意味着价值和信任, 品牌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使消费者在成千上万种产品中购买自己的产品。品牌展会意味着展会参加者的市场搜索成本和购买风险降低, 是展会参加者选择参加会展活动的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在国外会展业发展过程中, 展会组织者长期致力于展会品牌的培育。

1、品牌展会建设是组展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一个好的品牌能救活一个企业, 同样, 拥有一个品牌展会, 是每一个办展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展览行业竞争的加剧, 各组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品牌建设是提升展会竞争力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品牌”作为产品内在文化价值和外在物理特征的载体, 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品牌本身所承诺的高水准的质量、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高品位的文化, 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 能够有效地将相关行业的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汇集起来,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展经济的优势。展会品牌直接决定会展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前景。

2、品牌展会建设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越来越受到我国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品牌展会的举办可以带动区域相关产业 (如展台搭建、广告、交通物流、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 的发展,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此外, 品牌展会的举办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 塑造城市良好的形象。当前, 城市与品牌展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一些知名的品牌展会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展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区域经济的繁荣又为品牌展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着区域经济与区域内品牌展会的共同发展。

3、品牌展会建设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 也是中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观世界上所有会展业发达国家, 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在国内, 会展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规模,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成为我国召开大型国际会议、展览的热点地区;部分展会已具备国际品牌影响力, 且展会效益贡献突出, 如北京国际车展、全国医疗器械展与全国制药机械展、“广交会”、“糖酒会”、“高交会”等。但是, 与国际知名展会相比, 我国的品牌展会无论是在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价值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 因我国会展业起步晚, 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展馆建设、展会组织管理等方面,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为增强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 品牌化是必由之路。发展中国本土的品牌展会, 对于推动中国会展业乃至繁荣相关行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基于组展商视角的品牌展会建设途径与策略

一次展会活动涉及到组展商、参展商、展会观众、展会服务商等多个利益主体。组展商即展会组织者, 是指专营展会业务的机构和部门, 即展会公司和一些行业协会, 其负责提供展示环境和信息;参展商是指参加展会的企事业单位、团体以及个体等, 没有参展厂商的参与, 就不存在展览会, 参展厂商数量的多少和行为的活跃与否, 直接关系着展会的生命力;展会观众, 俗称“买家”, 主要包括采购商、代理商和零售商等, 一个专业展会的成功与否, 展会观众数量、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展会服务商包括会展场馆、会展物流、印刷、展台设计搭建等相关行业企业。在所有的利益主体中, 组展商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它不仅决定了展览的性质、特点和形式, 而且决定展览的最终效果。

1、品牌展会建设途径

就目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而言, 组展商打造自己的品牌展会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自我培育。组展商根据市场调研以及现有资源, 选择能代表某一行业先进水平或某一领域发展方向的展会主题, 经过数年培育,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展会, 组展商拥有该展会的产权。该展会品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 要敢于投资, 敢于承担风险, 精心呵护, 耐心培育。

(2) 联合培育。将市场上相同或类似主题的展会资源进行整合, 联合打造一个更具实力和规模的品牌展会, 需要组展商、相关协会、政府部门的共同协作。

(3) 品牌移植。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将国外现有的品牌展会移植到国内, 在我国品牌展会并不多的情况下, 这也是一个建立品牌展会的有效途径。这一途径下, 展会品牌的选择、展会的本土化发展等都需要慎重考虑。

2、品牌展会建设策略

(1) 树立品牌意识, 制定长远规划。“品牌”在展会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决定展会规模、影响力以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品牌展会, 关键在于会展经营机构的管理者要树立品牌发展观念, 充分认识到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会展市场中站稳脚跟, 获得长远发展, 并从主题的选择、展会的规划、展会的组织与管理等具体方面来实施展会品牌化发展。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的副总裁艾欧恒认为:“很多展览中心、展览项目会走品牌化之路, 而没有品牌的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市场最终决定一切, 品牌和观众的质量是关键。”

(2) 提升管理水平, 保证展会质量。要打造品牌展会, 组展商必须具备先进的办展理念, 规范的管理方法, 重视展会品质。在当代会展市场迅猛发展的形势下, 会展行业已经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这就要求会展公司坚持关注市场变化, 掌握先进的办展理念, 要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不断变化展会因素, 挖掘会展品牌新的价值和内涵, 不断提升会展品牌的内在品质, 尽最大努力保持品牌展会立于不败之地。展会品牌只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形态, 而展会的显性价值则需要通过展会的系统化组织、丰富内容的演示、专业观众的有效组织和现场的优质服务等外在的东西表现出来。因此, 加强管理, 注重服务是品牌展会必不可少的部分。品牌展会质量的提升应分别从会展活动的软、硬件入手。会展硬件设施包括场馆、配套等, 硬件是影响其品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组展商应根据展会内容, 合理选择展会城市、展会场馆;软件则是指会展活动的专业服务水准, 组展商要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 将专业的服务体现到每一个环节中, 既包括发生在展览现场的租赁、广告、展品运输、仓储、展位搭建、保安、清洁等专业服务, 也包括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等相关行业的配套服务。此外, 高水准高质量的配套活动, 能够提升展会档次, 增加展会在业界的权威, 吸引更多参展商和观众, 在展会期间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已经成为现代品牌展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加强国际交流, 注重品质创新。展会组织者要有国际化视野,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走出去, 请进来。一方面, 组展商在展会招商、招展方面, 积极走出去, 将推介会开到国外去, 与国外政府、行业组织、专业会展公司等合作, 介绍、宣传自己的展会, 在展会组织方面, 大胆引进世界一流的办展组织经验和办展理念;另一方面, 结合实际有选择的与国际会展企业合作, 引进国外知名展会, 在合作中学习经验, 提升自己。

品牌展会的建设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创新, 从主题的确定到宣传, 从同期活动策划到现场服务, 从气氛创造到展会后的评估, 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行业需求, 对展会内容和形式等及时更新, 不断创新。

(4) 塑造展会形象, 加大媒体宣传。在同类型展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要让展会脱颖而出, 给社会公众留下好的印象, 就需要提升展会的整体形象。品牌展会在设计展会相关活动时, 除了要考虑活动主题是否与展会主题契合外, 还要考虑活动的形式、规格、内容是否有利于品牌展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要明确展会定位, 实施CIS战略, 建立品牌识别系统。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对展会进行宣传, 推广会展品牌并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是塑造品牌展会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高频率的、精心构思和内涵丰富的各种媒体宣传、报道, 更能促进展会宣传, 与顾客形成良性互动, 将展会发展思路、经营理念等内容有效地向参展商或观众传达, 与客户的价值观形成共鸣, 使得展会形象有效迁移和内化, 使其更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5) 加强人才培养, 寻求政府、协会支持。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任何形式的市场竞争, 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当前, 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 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 对会展企业至关重要。展会品牌打造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作支撑, 但目前会展经营高级管理人才、会展策划、市场运营等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会展企业应广泛聚集力量和资源,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培养举措, 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如联合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 结合学生实习、就业, 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自我培养, 一方面, 根据企业财力状况和战略发展目标, 在企业内部开设常规培训班, 邀请业内专家、聘请国外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 另一方面, 将人才送出去培养, 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加强交流, 吸取先进的办展经验, 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

品牌展会的打造, 不是单靠会展企业努力就能实现的, 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培育与扶持。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会展业发展的法律制度规则, 维护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行业协会则既是会展企业的代言人, 又是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府政策的可靠助手。一方面, 政府要规范会展市场, 健全法律法规。制定标准, 对会展主办城市和组织机构的资质进行严格把关, 对展会规模、频率、质量、招展程序以及各项费用标准进行宏观上的审核, 完善会展业“游戏规则”;对会展经济发展予以足够的政策倾斜, 建立有利于展会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同时, 对展会品牌进行产权保护, 营造有利于品牌展会构建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 品牌展会举办期间, 政府要发挥其统筹、协调和整合的能力优势, 为其提供一系列相配套的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唐娟、梁立英:会展品牌建设之创新思考[J].中国会展, 2007 (15) .

[2]邱文成:试析会展品牌的构建[J].价值工程, 2013 (31) .

[3]李志新:会展品牌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0) .

篇4:办好展会,还需市场研究

中国贸易促进会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至15年内,中国展会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20%。展会业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目前,我国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旅游、交通、餐饮、广告、房地产等行业,使之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新华信研究表明,中国展会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展会规模日益壮大。展会类型与数量日趋增多,从类型上可分为单一国家展览、综合性展览以及专业展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主要的行业展有电子展、汽车展、轻工展等等,每年全国举办的各类展会3000多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观众近2000万人次;展会场馆规模不断扩大,展馆建设为展会城市的定位树立了标杆,不再仅仅是城市的标志,而是将其主要功能与城市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在展览馆的地域分布上,华东地区展馆数量位居首位,其次是中南地区、华北地区。

其二,展会质量逐步提高,总体向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为了适应展会发展的需求,政府正竭力制定相关法规,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的出台,建立健全国内展会评估体系是展会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展会业品牌化发展是理性竞争的结果,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竭力争取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支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与造势宣传,以双赢为目标,避免恶性竞争。

其三,展会市场化发展。政府角色逐渐转变,由“政府包办”到“政府主办、协会协办、企业承办”过渡到商业展会,最终完全由企业运作。国内展会业市场化趋势主要体现在资本运营市场化、办展方式市场化、场馆经营市场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方面,其速度虽不太快,但市场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新华信认为,展会市场研究是对展会产品、服务及市场相关的信息,进行系统计划、搜集、记录和分析,为组织制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其主要涉及展会前期的需求调研与展会效果的评估两方面。

展会前期市场调查

新华信认为,为了展会能够成功举办,主办方必须自行完成或委托专业机构完成一些基本调研,为主办展会提供展会策划资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展会主题调研

为了成功举办展会,主办方需明确展会名称、主题性质与分类,公众对展会的认知度,受众群体的分类等等,而这些具体内容可以在相关调研的基础上予以确立,通过民意调查的手段广泛了解和听取市民的意见。以某农业嘉年华为例,主题调查包含公众对农业嘉年华的认知度、各版块的关注度,受众群体的分类(包括年龄、收入、地域等)等,进而为农业嘉年华的规模与结构、产业衍生方向,产品线设计与运营等提供建议。

第二,展会规模预测

主办方在办展之前通常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状况,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展馆条件等。分析办展资源,如资金、人力、物力、信息(目标客户、合作单位、行业产业信息)和其他社会资源(政府主管部门、招展组团的代理机构、大众传媒等),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控展会规模。

参观人数的预测。直接影响场馆选择、门票定价、办展时间、预算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即便对于举办多年的固定展会,诸多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数预测的失误,如突发事件、同类展会的竞争等。因此,参观人数不能简单地根据往届实际参观人数进行预测,还是应该在展会筹备之前通过科学的定量调研予以预测。

经济效益预测。对预算的有效把握是展会成功举办的最基本要求,支出项目与数量以及展会所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都是主办方最为关注的内容,准确有效的调研结论能够科学指导预算的制定。

第三,同类展会竞争者调研

在相同的行业、相同的主题下,同类展会竞争者不断涌现,要想成功举办展会就必须对竞争展会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调查范围包含同类展会的数量、区域分布情况,重点展会的市场定位、办展时间、频率、展会规模、参展商的数量及分布、展会效果以及同主题品牌展会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等,不仅要知己知彼,更要取长补短,避免恶性竞争。

客观评估展会实际效果

展会评估是对展会品质、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考核和评价,是展会整体运作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实际工作中,展会评估更多流于形式,对展会主办单位而言可能只是相关展会数据、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如参展商数量、取得的利润等等,并没有深入的挖掘下去。

对展会主办单位而言,每一届展会宏观大环境的变迁会对展会管理运作上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必然会导致展会评估内涵、特征的发生变化,所以说每一次的展会评估都应该是不同的。以新华信为某交易会创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如图1),该交易会主要从品质评估、效果评估、满意度评估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第一,展会品质评估,有利于衡量其规模和影响。

展会品质评估主要从展会规格、规模和吸引力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展会规格是指参会主体的背景考察,通过对参会嘉宾、承办/支持结构以及参与方的调查,判断展会的级别,确定展会开展的规模;而参会规模与吸引力则以展会的面积、参会企业数量、参与主体人数,涉及行业等为调查对象,分析展会的受众人群、产业经济推动效果等,评估展会实施的效果。

第二,展会效果评估,客观评价其经济成果与传播效果。

从经济效果、传播效果两维度对展会实施结果进行度量。经济效果评估涵盖交易额、协议数量与金额、人均花费等等;传播效果则是从市民认知度、宣传推广工作等方面进行调查。

展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带动作用、联动效果、经济贡献都会远远超越展会本身的范围,形成支柱性、主导性、先导性产业,成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促使展会经济的形成。展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某交易会间接带动消费额约5462.8万元,期间,全部参与主体花费平均为2483.1元。参展商平均花费最高,为3674.5元;普通观众因大部分为本地市民的缘故,平均花费最少,为840.2元;专业观众平均花费为2043.5元;会议活动代表平均花费为2730.6元。

传播效果评估主要是通过参展商、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关于传播效果的评价,通过社会反响、市民认知度等方面考评展会宣传推广工作是否到位,了解参展商、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关于展会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第三,参与主体满意度评估,为下一届展会的运营管理提供建议。

一般展会参与主体包括参展商、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三个角色。了解其满意度状况,可作为下一届展会开展的重点关注的对象。

满意度考评方式可分为直接考评和间接考评。直接考评指参展商、专业观众及普通观众的满意度计算遵循常规满意度三级指标体系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权重和满意度得分,最终得到相应人群的总体满意度情况;间接考评则是指承办方及场馆机构满意度考评在三类人群已有指标体系基础上,选择性搭建新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有规划的市场研究运作,可以有效地支持展会主办方的展会规划、运营管理和战略决策。市场研究为展会前期的策划提供主题、规模、同类竞争型展会的相关资讯,后期又从品质、效果、参与主体满意度等方面客观评估,为下一届展会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篇5:展会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

展会调研报告

一、大象出版社推出专门为青少年读者编写的文化普及类读物“文字中国”系列丛书,该选题之前已经入选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项目。“文字中国”已经推出《汉字的功能》、《汉字艺术》、《汉字的形态》、《汉字的性质》及《中国文字家族》5 本。结合此套书,我们部门可以做一套汉字方面的图书,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娓娓道来。

二、长春出版社《亲近母语》系列每册图书由主题单元、名著课程、读书指导、推荐书目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特色,例如名著单元选取古今中外儿童喜欢的和可以接受的儿童文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择取可以体现作品特色、语言风格、表现形象、引发儿童阅读兴趣的 3 到 4 个片断。

三、网络书店对传统书店造成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哪种业态形式,唯有顺应形势才能找到出路。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是一大趋势,今年这种进程会加速。以龙之媒为例,XX 年起龙之媒就开始致力于网络的发展,并以销售作为目标。建网上书店的目的在于方便大城市读者购书,他们可以先在网上翻看,再确定是否购买。打折是网络书店的特性,而龙之媒的口号是“媲美当当卓越价”,控制在 10%的差价,缩短价格差,扩大品种差。此外,建设专业社区,利用web2.0 增加网络粘性。结合我公司实际,中高教的网上订书是迎合网上书店的发展趋势的。

四、从参展的民营书业来分析,民营书业今年的焦点在于通过创新,找到盈利模式。出版改革仍将是 2010 年的一个热点。

五、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编辑要变换角色,即从单一角色变为综合角色:第一,文化生产者。要设计和生产出独特的文化产品,就必须非常专业、敏锐。第二,项目管理者。要管理好

一个项目就必须对图书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与安排,把编辑思想贯穿在图书生产与营销的整个流程中。第三,图书服务者。在图书生产、策划宣传、市场营销的一系列工作中,编辑要周密地考虑好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与整个流程中的每一个对接。做书不仅仅是赚钱的事,更要做有品位、能流传久远、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的书,这既是编辑也是出版社安身立命之所在。

六、当前要做的几件事,策划一套国学的丛书,要创新。解决做图文版图书编排的难题,这方面可以借鉴中智博文公司的图书。

展会调研报告

中国会展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初探内容摘要: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展览业和会展旅游业,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 内容摘要: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 GDP 总和的 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 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 8%的水平。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 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 2800 亿美元。在香港、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 家和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 1:9 的水平。

从目前情况来看,会展业已经成为带动经 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国际会展是集政治、经济、科技、商业于一身的活动场所。自展览会与博览会问世以来,国际 展览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与博览会达 4000 多个。

这些展览会、博览会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为促进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 的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际展览业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年不仅直接创经济效益 2800 亿美元,还对其它行业(旅游、交通等)的着强大的拉动作用。正是这种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 用,使国际展览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会展业市场概述 自展览会与博览会问世以来,国际展览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定期举行 的大型展览会

与博览会达 4000 多个。这些展览会、博览会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为促进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的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际展览业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 组成部分,每年不仅直接创经济效益 2800 亿美元,还对其它行业(旅游、交通等)的着强大的拉动作 用。正是这种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国际展览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会展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还远不止这些,它给相关行业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会展活动具有组团 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客人停留时间长、涉及相关行业多等特点,它能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观光等串成一条旅游消费链,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此项产业,国际上有 1 比 9 之说,即 如果会展本身赚一元的话,拉动相关行业可赚 9 元钱,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最有前途的十大产 业中的“老大”,会展带来的市场潜力和丰厚的回报,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加入 到国际会展的原因就在于这之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会展经济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大约 20%至 25%以上。据专家测算,国际 会议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 1:9,即会议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 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 9。正因为其 盈利且又是无烟的绿色产业,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带动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相 关产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国内许多城市都盯上了这块诱人的“蛋糕”,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都把 会展业列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会展带来的社会效益也被世人所共睹。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仅投资场馆建设就达 16 亿元,而相 关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的投资多达 200 余亿元,新建和扩建城市街道 690 条,建成 20 多座立交桥和 10 座行人天桥,超前 10 年至 20 年完成了昆明市城市网络规划。至于城市居民所受的潜移默化的精 神陶冶,增进文明素养,更是无法计算。

据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统计,2005 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览项目达到 276 个,与 2004 年相比,项 目数量虽然减少了 2.8%,但总展出面积达到 376 万平方米,比 2004 年增长了 22.8%。

二、中国会展业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会展业 1.市场化不够 在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过低。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 PCO、DMC 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政府主导会展旅游业发展中行政干预过多、我国的会展市场目前还是单 一买家市场、会展业还没有独立成为一个产业、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2.外部条件不健全 会展旅游业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尤其依赖外部条件的完善,但目前我国会展旅 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审批手续复杂、城市环境有待改善。

3.重硬件轻软件,重展轻会 目前我国省会城市和大型城市几乎都将会展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并将重点放在场馆等硬 件设施的建设上。

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绝不仅仅依赖场馆的建设,其发展更依赖于软环境的规范化、国际化等。按照国际上对会展及奖励旅游业的认识,包括了 MICE 的四个方面。我们且先不提奖励旅 游,会展旅游业至少应是会议和展览并重,但是目前各地在开展会展旅游业研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展 览而忽视会议。

4.国际品牌的会展少 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举办的大都是世界著名会展,如米兰国际博览会、巴黎博览会 等等,但在我国除广交会等会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外,绝大多数会展都是临时的、国内的。

5.对会展业缺乏科学研究 当前,我国对会展旅游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会展旅游业各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导致统计口径混乱,无从分析会展业的范围、效益 等。比如,会展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从 1:4 到 1:10 各种说法不一。这严重阻碍了会展旅游业的健 康发展。

三、中国会展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会展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会展业的 1.举办会展的法律将进一步规范,并逐步向国际通行的登记制

转化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制订有关会展的法律、法规,今后几年有关会展业的法律、法规将相继出台,1 会展业的市场将进一步规范化。今后举办会展审批手续将会更为简单,并将按照国际惯例逐步过度到 登记制惯例办法。这将促使会展业真正成为一个规范的市场。

2.自率性的协会将进一步规范会展行业的行为 2002 年上海组建了国际会展业协会,制订了国际展览业协会章程,旨在支持公平、平等的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及欺诈行为,改善、优化展览业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管理、规范会展业的市场秩 序。

3.会展业将向几个大城市集中 通过对国际会展业发展的分析,会展业在特定城市的发展有“通吃”效应,即,会展业的发展会自 身加速,形成更大的规模,而不可能全国遍地开花。今后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将成为我国会 展业的中心。

4.会展旅游中介组织将大批出现,会展业将形成独立的产业 今后随着国际会展的增加,会展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国际会展人才的引进,专门从事会展的专业 化中介公司将大批出现。此外,我国的很多大型会展还垄断在一些非市场化的组织手中,这些组织自 己举办国际会展,自己联系接待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今后随着会展中介组织的完 善,会展业必将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并从那些部门垄断中独立出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产业。

5.会展旅游市场将专业化细分 目前国际会展业已经形成了非常细致的市场分工,比如 ICCA 的市场范围包括 50 人以上的国际 会议,而 UIA 则在 300 人以上等。目前我国的会展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只要有会展就接待服务,没有形成细分化的市场。今后随着市场的发展必将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形成专门经营展览业、会议业 及其中更细分市场的格局。

6.大型旅游企业将大批进入会展旅游市场 目前我国的大型旅游集团如上海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经加入了国际会展组织,开发会 展旅游市场,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我国的大型旅游集团将以其规模大、服务全、无形资产高、资金雄 厚等优势进入会展旅游市场。

7.国际会展组织和会展中介公司将大批进入中国会展旅游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 WTO,国际会展组织和经营会展的大型公司将大批涌进我国,会展旅游业将形成 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今后国际会展公司将从会议、展览,组织、接待等方面全方位地进入中国市场。

8.展览场馆将可能全面过剩 国际会展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绝不是简单建几个会展场馆的问题。此外,从国际会展 业向大城市集中的发展趋势上看,今后几年除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会展场馆效益稳定以及一些 具有独特资源的中等城市发展特种会展外,相当一些小城市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将面临生存危机。从 总体上看(非从结构上看),我国的会展场馆将会全面过剩。

四、中国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中国会展业 会展 1.总体上要构建会展旅游发展优化模式 目前我国的会展旅游在空间发展模式上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集散发展模式格局。这种模式 的直接结果是广种薄收,最终使会展旅游会旅游业贡献不理想。而在宏观上,我国的会展发展模式还 表现出无序化运作模式。体现在“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行为明显,市场营销明显滞后,行业分 工协作差”四个方面。为迅速实现会展旅游发展的“规范化、市场化、集约化、品牌化、合作化”,我 国会展界和旅游界之间应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

2.管理上要完善行业管理机制 包括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两部分。外部管理要淡化政府管理色彩,结合国际通行做法,建立规范 的会展行业服务管理标准体系,以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对会展旅游做指导和约束;而行业内部则要加强 行业自律机制,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规、进行行业间的协调、对会展旅游业 进行资质评估、提高会展组织回平等,促使会展旅游业健康发展。

3.培育会展专业人才,不断提高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2 经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实践证明,发展会展行业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善于开拓市场、强于 组织管理的会展专业队伍。一方面,要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会展业惯例、精于会展市场开拓、善于 会展市场组织

和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会展产业的各种翻译、导游、会展服务接待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会展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会展实现可持续稳 步发展。结论 而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各方面条件也趋于成熟,目前已有德国汉诺威展览、法兰克福展览、意大利米兰展览等十多家外国知名展览公司通过合资、合建展览场馆等方式进入上海,将许多国际品 牌展引入我国展览市场。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大趋势”带动之 下,上海有实力的展览公司开始向周边地区输出管理、人才和品牌,在更广范围内开展错位竞争协作,做大会展业“蛋糕”。

各种信息表明,上海凭借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区位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和配套服务,正在快步向国际会展中心迈进。

展会调研报告

重所周知,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 20xx 年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20xx 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 40 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18 场次);20xx 年达 69 场次,较上年增长 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 25 个;20xx 年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 66 场次,尤其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 28 万人次。20xx 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 70 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32 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20xx 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 102 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 20xx 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20xx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 8 场。20xx 年我市举办各类展览 122 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 45 场,同比增长 10%,总展览面积达 63.9 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 25 场,总展览面积 16 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 60 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 20xx 年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 60 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 30 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 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20xx 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 38 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 57 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 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 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20xx 年和 20xx 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 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xx 年分别突破万人次、1000 万人次和 100 亿元。20xx 年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 1340.8 万人次,同比增长 29.3%;入境旅游人数 14.8万人次,同比增长 31.8%;旅游外汇收入 8229.2 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 132.5 亿元,同比增长 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 gdp 的 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 a 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 104 家,五星级标准 10 家,挂牌 3 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 20 强行列;旅行社 145 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xx 年合肥共举办会展 122 余场(次),参会客商达 360 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 37%多,也就是说每3 个来肥游客中就有 1 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20xx 年,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 18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 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

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 1:9,即展览场馆收入 1 元,相关收入为 9 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xx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1664.84 亿元,财政收入 301.21 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臵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 30 家,其中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7 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 3 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 4 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 30 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20xx 年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0xx 年 5 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xx 年,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xx

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20xx 年,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20xx 年,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 60 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臵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 3.7万平方米外,其余 3 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 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20xx年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

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20xx年和 20xx 年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 工程”(三年内培养 10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 100 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 2020 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 4a 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 1-2 个年收入超 10 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 20 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

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 28 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 4a 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 10 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9、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1、作为合肥新十景之一的墨荷园即将对外开放,目前该景点还存在用电难问题,建议尽快协调解决;

2、建议对外地旅游车进入合肥市区的通行证办理手续进行优化;

3、李鸿章故居停车难问题建议抓紧解决;

篇6:展会考察报告要求

考查要求:

1、自愿组成6-8人的考察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考察活动的策划、组织、信息汇总和报告的撰写。

2、从网上或相关媒体自选一个展会进行考察,并进行初步的确认,并落实考察时间安排。

3、前期考察内容:

1)该展是否如期举办,以确定参观时间,或选择其他展会(无论展会是否举办,都要将考察结果写入报告)。

2)展览会基本情况:名称、中英文缩写、时间、地点、展览会组织结构、承办单位背景情况(政府、国营、外资、合资等)。

3)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支持单位的真实性考察。(通过电话调查是否参展)。

4)收集展会的背景情况和介绍,以对照展会真实情况或不实之处,写入报告。如展会规模、展品范围、国际比例、提供的服务、市场推广、观众组织方式、上届展会情况等。

4、现场考察情况:

1)展览会总体形象:外部、内部以及展览会的层次

和服务水平;

2)观众组织工作:是否采用登记系统、登记单、胸卡、接待人员服务态度和水平、是否设立门禁、出入是否严格;

3)有无现场展览资料:每日展讯、会刊、参展指南、观展索引等,会刊发放方式,收集资料作为报告附件上交。

4)展馆内:展馆是否用满;标装和特装的比例;搭建质量、地毯铺设情况、信息牌与指示牌设置是否合理、服务区域设置等。

5)展商情况:总数量、国内国际展商比例、国别、知名大公司。

6)与参展商沟通交谈:(至少十家)参展目的、展出的技术和产品、对该展的看法和感受(正面和负面的都要有)、以及你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报告中要有参展商姓名、照片、职务和谈话记录;请在报告中附上设计问卷。

7)观众情况:登记处人流、展馆内人流、过道内人流、展台内看展和洽谈情况。

8)综合所见所闻,分析考察结果,得出展览会总体评价。

9)务必找出展会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设

想。

10)考察小组现场照片:以展会的现场为背景拍摄小组全体人员照片,在照片内标注成员姓名和学号,放在报告的首页。

11)在考察报告最后写明小组成员承担的主要任务,以及每个成员对该展会的感想和建议,组长负责汇总。

12)报告形式:可用照片、图片、数据图、图表等方式反映考察内容。并制作PPT压缩版供课堂交流讨论。

5、考察报告要求撰写15-25页,A4纸,用宋体小四字打印一份。

6、考察报告要求格式规整、版面美观、条例清晰、编号严谨、内容充实。

7、每组递交一份考察报告,封面写上组长和小组成员名单、学号。

8、考察报告请于2011年4月29日前发送到班级邮箱,5月3日提交正式打印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展会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办展会的可行性报告04-25

展会总结报告范文06-05

参观展会总结报告06-24

医疗展会总结报告04-12

展会申请报告范文04-28

展会总结报告105-03

房展会报告05-04

房展会报告范文05-19

展会后总结报告范文06-20

展会市场调查报告07-27

上一篇:工商述职述廉报告(各职位领导)下一篇:小学生优秀作文:心灵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