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月亮世界论文

2024-05-19

李白的月亮世界论文(共8篇)

篇1:李白的月亮世界论文

李白的月亮诗创造出优美动人的物境之美。月景在李白的笔下总是表现得美丽非凡。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

“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

描写了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着意突出秋月这一景象。夜幕中的山峦本是黑压压的,此时却在月的映照如皑皑白雪一样明亮。这种明与暗的强烈反差,使人感觉到夜幕格外深沉,白壁山分外峥嵘。

诗人在描写月色时,总是有水来相伴。月或倒映湖中或伴随着大江溪流,月光水光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趣。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浑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湖水如同一面镜子,宇宙万物皆倒映其中。月下乘舟,湖水与岸的真实感被月夜模糊了,眼前倒置的景观反击着诗人传统习惯思维,诗人感觉上产生了错觉,恍惚行进在空中,向月亮游去。诗人如入仙镜,诗句也显出“仙气”,对大地的附着感、沉重感、依赖感没有了,诗人的灵魂乃至读者的思维也自由地向月游移,呈现出一种超凡境界。

其次,思与境偕,李白在描摹物境之美的同时,注意以作者主观之“意”与之融合,使诗境达到了内情与外境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无穷之味、不尽之意。这便构成了月与人的“异质同构”,月已不再是客观之月,已是自然的人化。综合起来,李白的这类诗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表现自己豪迈洒脱的性格

月作为皎洁真率象征,在李白笔下灵机异趣。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东鲁门泛舟》:“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人将月下泛舟、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诗人爱月,甚至上天捉月,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而诗人在月下独酌,醉至三分,把酒问月更是逸兴豪迈,感情跳跃,语言夸张。尤褒有诗云:“呜呼谪仙,一世之英。乘云御风,捉月骑鲸。”形象地概括了李白豪迈洒脱的性格特征。

2.表现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

李白一生不得其志,在现实中屡遭打击。

如:《玉壶吟》云:“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在酒后月下拔剑而起舞,高歌泪下,何等悲壮!《长相思》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则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离京后的痛苦心情。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诗人面对明月,心情无限孤寂,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无处寻觅知音。而《鹦鹉洲》中“迁客此时徙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饱含了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合理现象的悲愤控诉。

3.表明自己清高皎洁的品质

月是清高皎洁的象征,正好与李白的先天秉性,即“有一种对光辉明亮事物憧憬、追求的本能相契合,因而月在李白心目中是理想的化身”

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驰骋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作伴,表现了诗人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尘拔俗的节操。在诗人现实的“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大概只有皎洁的明月能和他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了。

4.月是纯洁友谊的象征

李白常在与朋友交往的诗中,借月抒情,表现了彼此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在《哭晁卿衡》中,诗人写道:“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将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予了无限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以寄明月这种十分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同时又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的品质洁白无瑕。

5.表现离别思念之情

月在古代就是别离的生发意象之一,南朝谢庄《月赋》中有“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思念的情愫。李白的许多月亮诗表达了征夫与思妇的怀念之情,同时又从另一侧面对人民蒙受苦难寄予深切同情。如《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通过描写妇女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她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而《关山月》则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作为背景渲染,从而给诗歌构织了一个超逸静谧的物境,另一方面,在物境之中,又渗透着作者的“情”与“理”。正如佛雏先生在《王国维诗学研究》里所说:“任何艺术境界,作为对某种生活美、自然美的提炼、升华的产物,都或隐或显地渗透了诗人本身的意志。”“所谓‘纯客观之诗人’与纯粹‘无我’的境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李白在他的月亮诗里绝对没有单纯的以月亮本身作为全诗的主题,而是以月亮作为素材,寄托了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基础的。

二、月亮世界里的李白

美学家宗白华指出:“诗人善醒,他能透澈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散布着智慧,那由深心体验所获得的晶莹的智慧。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由梦由醉诗人方能暂脱世俗,超俗凡近,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惝恍的境地。”由此可知,月亮世界的李白不但能醒,凭智慧透澈人情物理,更能醉能梦,暂脱世俗,显示出特定的浪漫与超脱。谢冕也曾经说过:“杰出的诗人正是在他人不能感知或不能独特地感知的地方,创造了奇迹。”古代诗人诗作中以月入诗者不在少数,然李白的月亮诗数量之广,涵盖面之宽泛,实在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比拟。这个特点实际上和李白复杂的个性特征以及宽仁济世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当坚持济世的理想无法实现,内心的失落迷惘、生命促迫的忧患便一起袭来。而此时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失落,都只有在自然之中获得补偿。在纵情山水之间的同时,月亮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诗人的青睐。

下面,试以《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为例,分析月亮世界中李白的人格基本特征。ァ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诗开头一句便是一个劈头而来的千古万世之问,写出了诗人对月的神往心驰之感。那“停杯”二字,便是诗人神往无限情态的写照,分明是带有几分醉意的慨问。明月高悬青天,总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当你无意追攀之时,它又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三、四句一冷一热,写出了月与人似远却近,若即若离,神秘而可亲的奇妙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明月佳景,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放白鹿青崖间,对酒当歌,忘却尘世的一切,邀月相伴,人生何其畅达!人生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蓝天一样辽阔,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李白的思想当中有儒家的济世理想,但是在“入世”的不如意后,诗人重新顺应了个性解放的召唤,在老庄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下,去追求一种逍遥自适的生活境界,甚至,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一些绚烂瑰丽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终究不能像神仙一样,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忧患感。此时,亘古不变的明月就成了诗人对酒当歌的倾诉对象。在月与酒构筑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暂时地逃脱一番,去追寻短暂的欢乐。

如果说《把酒问月》,是诗人李白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的体认,是一种不安于有限生命而向往无限时空的精神飞升的话,那么,《月下独酌》便是诗人李白在月下悟道,体验尘世孤独,寻求精神的皈依了。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分明独酌,却偏出三人,愈形其独;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而是以其特有的超脱高呼“行乐须及春”,并浪漫地与月结无情之游。这是一种丧我同物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本是老庄思想的延续,不过由于李白将月亮作为哲理的凝聚点,表现主体与明月在精神上的契合,突出诗人超越现实、向往永恒的渴望,使诗歌于哲理中又洋溢着浓郁的自然情韵。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独与充实、无情与有情、短暂与永恒,都幻化为一片银色的光辉。

应该说,李白是以多种风姿生活着的。有时他是一个五岳寻仙的道士,有时是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人,有时是“一饮三百杯”的酒徒,有时是“杀人如剪草”的侠客,甚至还有许多消极、颓废的倾向。但无论是哪一种,李白的人格基本特征是不变的,那就是浪漫超脱。如前所说,月亮世界里的李白正是因为自身的浪漫性、超脱性,才克服了现实社会的沉重感和自身的孤独感,使他既沉于世又能出于世,如月一般圆润。

三、探寻诗人“恋月情结”

李白之所以对月亮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来源于他的“恋月情结”。这种情结的形成,既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又与李白独特的心理倾向有关。-

从文化史学的角度看,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我国最迟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天地六宗信仰体系中,月神是作为天宗之一享受祭祀的。至秦汉以后,民间就有的拜月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另外,由于月亮的隐显、圆缺、月食及月中的模糊图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民间流传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远古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有意思的是,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与太阳相比属阴;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过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疲惫不堪,人们便更多地把追忆和怀念留给远古母性社会,赞美一个消逝的社会的温馨与柔美,这便导致了阴柔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在精神上不断回归,追求阴柔美的月亮式文化精神,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的太阳神精神相对立的柔性氛围。所以,月亮便成为人类崇拜的原始女性的象征意象。

这一系列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诗人李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所以,当他失意、落寞时,月亮就成了他的精神家园,诗人与月的对话由此开始。诗人通过诘问月亮以人事,达到对人生、社会、宇宙的透悟。

其次,李白的恋月情结和他的心理倾向也有着密切联系。

李白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兼有游侠、酒徒、隐士、道人等的气质或行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考,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返于自然、追求自然的思想给李白的影响尤为深刻,有时,他甚至将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而且,李白曾企图通过学道来树立声誉,他先后与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隐居,并终因吴筠推荐而入仕,加之李唐王朝对于道教的推崇,李白自不免深受道教的影响。因此,最终导致诗人跌入“恋月”怀抱的正是他思考形态中强烈的道家思想。虽然,作为中世纪士子文人当政的需求会使他将儒家思想摆在优先位置,“但在其个人自觉以下的感受与情念方面,李白是将道教思考置于优先的”[1]。由于道家思想追求主体的不老不死性、飞行迅速性、超俗性,以及认识的相对性如“有无相生”,这就形成了李白的独特的心理倾向:超空性和非固定性。

由于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这和人的行为的有限性、人生的短促性相比,月亮具有超越时空的固定性格,这正和诗人内心心理倾向相契合,所以,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士宫里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昨晚西城月,青天垂玉钩”等等。其次,由于月亮高居空中,遥不可及,加之月亮的形状,或皎洁如玉盘,或弯曲如吴钩,这种阴晴圆缺的变化,也体现了一种意味弥深的形式美,更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具有非固定性。这也同诗人的心理倾向相吻合,月亮盈虚消长的非固定性引起了诗人的共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天端”、“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素华虽可挽,清景不可游”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他不顾一切,全身心地去拥抱明月了。

综上所述,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因为月,创作主体的浪漫气质散溢着清辉。李白和他的月亮诗如空中吴钩,传递着人间(包括诗人)的脉脉情愫。

篇2:李白的月亮世界论文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8、【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9、【挂席江上待月有怀】李白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10、【望月有怀】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篇3:试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关键词:李白,月亮,用情

中国唐代用月亮意象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虽然不只李白一人, 然而能像李白那样将月亮和诗人自己融为一体的诗人, 却极为罕见, 他诗歌中的月亮是他自己心中的月亮, 因而那样传神, 那么多情。我们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厚实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抒发思乡之情

陈定宏在《李白诗中独特的月意象》中表述说 :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人一旦离开故乡, 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 诗人往往借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1] 谈到李太白诗歌中月亮意象和家乡的关系, 《静夜思》无疑是一首代表作。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 如清水芙蓉, 不带半点儿修饰。完全是唾手可得, 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迹, 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显现。本诗从“疑”到“举头”, 从“举头”到“低头”,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客居他乡的游子, 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再如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有这样的描述,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意境明朗, 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此时李白初次离开蜀地以实现个人政治抱负, 月照诗人离开蜀地, 诗人一路上怀念蜀地的亲友。

二、挥洒怀人之感

李白是一个重感情、重友情的诗人, 他的许多送别友人、思念友人的诗歌见证了他和友人开诚布公、患难与共、同心同德的友谊。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就是在王昌龄被贬谪, 李白听闻好友的遭遇后, 内心既有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又有内心愤慨之意。诗文的字里行间将两位旧友的真性情以及独立世俗的高洁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中也出现了明月的意象, 恰当的表现了以上两点 :一方面, 明月清冷高洁, 象征着李、王二人的品格 ;另一方面, 这也是患难境地之下二人患难与共、同心同德、友情纯洁的写照。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处, 李白还有其他类似表达这种怀人情感的诗句。在《哭晁卿衡》中写道 :“明月不归沈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晁衡本是日本来唐的使者, 在中国居住多年, 据传在回国途中遭遇不幸, 李白听说后内心悲痛, 写下此作。文中采用比兴的手法, 明月是诗人李白对他的高度评价, 赞扬其品德高洁 ;同时, 月亮沉入大海的景象, 实际上正是晁卿在海上遇难的写照, 给人一种深邃哀伤之感。结合诗文前两句, 对回国途中海上远帆的描述, 各种意象结合一体, 营造出无尽哀伤之感, 令人叹息而又意味深长。

三、凸显高洁品质

月亮自身给人的感觉就是清冷高洁之态, 皎洁、纤尘不染, 以月亮来比化人, 以此来表达诗人自身寄予的情感, 显得非常贴切。这个与李白洒脱不羁的先天秉性非常契合, 月亮明亮而美好, 诗人本性也是充满对光亮美好事物的憧憬追求, 月亮之中寄予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及其内心的雄心斗志, 展现着他自身或者他诗文中描述人物的高洁品格。如在《送杨山人归嵩山》中, 有这样的诗句“长留一片月, 挂在东溪松”, 诗人以山峰为家, 静观眼前月挂松头的景象。月本就缥缈, 本不可留, 而诗人却要长留, 使它处在最美好的位置上 [2]。无论是手中飘逸放达的美酒还是清逸悠远的月亮, 都是李白一生本性高洁、洒脱的体现, 也是他无止的精神追求。孑然一身, 独立于世俗之外, 与月为友, 更将诗中的意境升华。

而在某些诗句中, 通过描写月亮之姿, 仿佛给予了月亮一些动作, 而不再是挂在天上的生冷银盘。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一个“送”字, 便使诗句更具画面感, 那梦境中的月亮如此多情, 月亮好像就在陪伴着他一样, 静静的照出他的身影, 送他至谢公当面停歇的地方, 整个意境秀雅而奇特。

四、表达哲理玄思

世事轮回流转, 变化万千, 而空中的月亮似是永远未变, 保持着自身独有的形态。在李白这样性格的诗人眼里, 在万物变化中恒定的月亮引发不少的思考与探寻。他也创作过不少的咏月诗, 融自然、历史、人类于月中, 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于其中, 表达哲理玄思, 蕴意深奥, 发人深省。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对于了解、认识、领会诗人创作风格和鲜明个性有很好的帮助。袁行沛先生指出,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的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 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 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的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 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3] 月亮俨然成了诗人的化身, 他灵魂的寄宿, 情感的倾诉点,

这独特的月文化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圣洁的风景。作为咏月的巨人, 对后来的许多诗人及作家的咏月诗词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 李白的“月”诉说着诗人一生的故事, 包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融化了诗人的豪逸风格, 成为诗人精神的追求, 理想的化身, 也成为李白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借那轮永悬朗朗夜空的月亮进行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天地与古今的对读, 形成了一个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月”之意象群体, 诗人李白也将如姣姣明月永悬与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长空。

参考文献

[1]陈定宏.李白诗中独特的月意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2][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 1977年9月

篇4: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据统计,其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它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物作细致的描绘,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特点,往往是喷发式,如狂飙如火山,想象是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意境开阔雄古,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月的形象也丰富多彩。如溪月、天山月、溪江月、峨嵋月、关山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诗中的月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其它景物一起组成新意象,成为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时的参照物。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与之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而意境显得生动形象、平中见奇,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所以古人有言,太白豪放,惊动千古,气盖一世,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

一、作为美的形象,象征美好,也代表爱

《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此处取出自海底“明月”意象作比,来形容鲁仲连的风采,表达对鲁为人排难中伤、功成不受爵、高风亮节的景仰;借此表达诗人的志趣与抱负。

《古风(二十七)》:“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皎月”比女子,极言秀美动人,倾城倾国。实乃以美人自况,透露怀才不遇的心情。

《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以日月永恒、美好的形象去比屈平词赋的成就和久远的影响。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长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山月”意象通透、恬静、含情,不仅表现出浓厚的田园风味,而且流露出诗人欣羡之情。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取“醉月”意象,表达浩然寄情的水,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秋浦歌》:“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创设一种素雅朦胧的气氛,传达一种情投意合、两情相依的情感。

二、望月怀远,遥寄相思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

《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用长久伫立望月,以表不禁幽独之苦,怨情之深,相思之切。

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浑然天成,勾起情人浓浓的相思之意。

《长相思》:“月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明月”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表达诗人在感叹人生苦短之时对友情的怀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它诗人把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王昌龄。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关山月》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关山月”原是乐府旧题,鼓角横吹曲之一。《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常与战争生活关联。诗中描绘的是一幅由关、山、月构成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气势雄浑、深沉,反映了战争生活的悲苦以及离人思妇的愁苦。

望月思乡,寄乡愁,表达诗人对故土浓浓的思念之情,反映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

《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昭君》(一):“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塞下曲》(三):“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明月”、“秦地月”、“汉月”意象,喻故土,抒故国之情。

三、月亮意象是宁静、永恒的象征,常常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与人生喟叹,是古雅情趣阔大深长的历史意味的体现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沉吟月下,古月苍茫,触动着人们回首往事的心绪,寂寞、忧愁,慨叹知音难遇,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的自慰,思念敬慕历史人物的心情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浩叹全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显露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因其苍茫浩渺的永恒历史,尽览人世,寄托作者寂寞的永恒存在和幽远深长的历史况味。

四、渲染一种环境气氛,是凄清、悲凉、愁苦、无奈的代名词,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表达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古风(十八)》:“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月落”的意象述写清寂的气氛,隐含百官上朝忙碌的辛苦,暗含诗人对朝政无常的看法。

《乌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悲凉、寂寥的秋月意象,揭示出享乐者的心态,时间苦短,内心悲哀。

《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借“子规啼月”的意象渲染旅途的愁绪和空寂的环境气氛,烘托了蜀道之难。

《行路难》(其三):“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取“云月”喻孤高傲世性格,表达充满抑郁不满的情绪。

《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以月喻美人,可望不可即,以美人隐喻皇帝,隐含了诗人被放逐还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诗人在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以月为知己,借以自慰,月亮就成了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寒月”“冷月”这些凄苦的意象映照出凄苦彷徨的心态。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助明月这个“知已”,表现了诗人飘逸的形象,同时更多流露出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与失意,甚至于寻找“共饮人”而不可得。

《鹦鹉洲》:“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孤月”的意象写出迁客嗟时伤悲的情怀。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诗中借“孤月”喻自已在现实之中失意之极,感慨贤愚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抒发因受谗造谤的愤懑之情。

五、常隐喻帝王权贵生活,以“瑶台月”加以表述,“瑶台”是玉砌的楼台,帝王所居,“瑶台月”是指神仙所居住的地方

《古风(其二)》:“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古风”多抒发政治感想,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本诗以蟾蜍蚀月起来抒发对唐玄宗宠幸武妃,废斥皇后王氏的忧虑和感叹。

《古风(四十六)》:“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金宫”、“瑶台”都指帝王所居。这里刻画了王侯权贵腐朽、骄横的形象,诗人以特有的政治敏感和诗笔,展现了一幅唐王朝繁荣昌盛中充斥着腐朽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清平调词(其一)》:“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通过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极写杨贵妃的容貌之艳冶。

《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把君王受人蒙蔽比作“蟾蜍蚀月”,抒发对朝政腐败的哀伤。

篇5:月亮的诗句李白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李白《关山月》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 李白《赠孟浩然》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 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李白《关山月》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李白《渡荆门送别》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峨眉山月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李白《三五七言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李白《清平调·其一》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李白《玉阶怨》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李白《行路难·其三》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 李白《古朗月行》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李白《关山月》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李白《关山月》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李白《关山月》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 李白《关山月》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李白《苏台览古》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 李白《长相思·其二》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 李白《古朗月行》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李白《古朗月行》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 李白《古朗月行》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 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 李白《太原早秋》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篇6:李白月亮的思乡诗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写李白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李白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李白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李白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一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一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李白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李白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李白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李白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李白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二、《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李白有《古朗月行》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李白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李白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李白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李白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李白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一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李白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李白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三、《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一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李白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李白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篇7:李白写月亮的诗词

李白写月亮的诗词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将进酒》【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篇8:甘月亮的神奇世界(二)疯狂雨林

“好想去看看树懒啊。”甘月亮自言自语道。

“我正好想去南美雨林呢。”忽然,甘月亮听到了一个微小的声音。

是谁在说话?甘月亮将卧室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左看右看还是见不到人。

“怎么没见人呢?”

“你把灯都开着,怎么能见着?”

声音悠悠地传来,甘月亮一下子明白了,赶紧把灯关了。果然,吊顶上有一个小亮点一闪一灭着。

那小亮点飞过来,停在甘月亮的手上:“走吧,我们去南美雨林。”萤火虫对着甘月亮吹了一口气。片刻后,甘月亮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丛林中。

“小不点,你的魔法能帮我找到蠢萌蠢萌的树懒吗?”

“你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树懒呢?整天不动,你不觉得它们太懒了吗?”

“即使懒,树懒也一定有它的缘由。”

丛林上空,一只角雕从容地飞过,对甘月亮说:“小姑娘,你要找树懒?那跟着我吧。”

甘月亮不说话,角雕以为甘月亮信不过自己,说:“树懒可是我菜谱上的大餐,跟着我找树懒,准没错。”

甘月亮还是不说话,她一直在悄悄打量着这只角雕。这只角雕有着如同利刃一般的尖嘴,还有钢刀一般的爪子。甘月亮暗自思忖,树懒要是被角雕发现,那可就糟糕了。

萤火虫悄悄地在甘月亮耳边说:“你可得跟紧一点,角雕一发现树懒,你就报信。”

角雕盘旋在雨林中,锐利的双眼不放过任何一个活物。甘月亮暗暗给树懒捏了一把汗,角雕如此敏捷,树懒行动那么缓慢,虽然有我这样一个卧底,估计也不见得能救下树懒的命。就在甘月亮暗自盘算的时候,角雕俯下身子,直冲过去!

“树懒,快跑!”

可是,角雕抓起的是一只猴子。角雕对甘月亮说:“这森林里面,树懒好像都隐身了,我只好捉一只猴子充饥了。”说完,角雕扬长而去。

“连角雕都很久没有找到树懒,难道这森林里真的没有树懒吗?”

“才不是,我不就是吗?”在甘月亮的后面,一根树干动了起来。

“你可真够懒的。”萤火虫揶揄道,“身上都长满了绿色的藻类,也不洗洗干净,真是……”

“蠢笨,对不对?可就连刚刚那只敏捷的角雕也很久没有捕食到我们树懒了。”说完,树懒低头又继续睡了。

对啊,这是为什么呢?萤火虫和甘月亮左思右想,想不出来答案。“甘月亮,我们先完成我的任务吧。”萤火虫说。

“你的任务?”

“我是来这里找炸弹的。”

“找炸弹?雨林里?”就在甘月亮纳闷的时候,一群嘴巴尖尖的鸟儿飞过来了。

“走吧,它们就是炸弹的使者。”

甘月亮跟着这群尖嘴鸟往前走,没多远,一棵棵三四米高的乔木出现在眼前,还挂着柚子般大小的果实。看着那些果实,萤火虫眼睛亮了:“这就是雨林里的炸弹。”

“炸弹?”甘月亮没有看出这些树的异常。倒看见尖嘴鸟飞了过去,将嘴巴放在那果实上磨过来磨过去。

“它们这是干什么?不像是要吃果子啊。”

“它们在磨嘴巴。这种柚子般的果实比椰子还要坚硬,这种鸟靠尖嘴捉虫子吃,可它们的尖嘴每天都在生长,必须找硬物磨,才能保持锐利。”

“可这树哪里像是炸弹啊?”

“这树就叫炸弹树。炸弹树的果实成熟后会自动爆裂开,硬壳会四处乱射,威力如同小型手榴弹。”

“如果这些果实真有炸弹一般的威力,这些尖嘴鸟怎么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那是因为我们摸熟了它们的脾性。它们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离它们远远的。”一只尖嘴鸟飞过来说。

见甘月亮半信半疑,尖嘴鸟说:“你跟我来。”

跟着尖嘴鸟走了没多远,甘月亮看见地上有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小鸟,小鸟的身边还有炸弹果的硬壳。

“看吧,这附近的一片炸弹树果实成熟了。这些鸟一不小心靠近了它,就成这样了。”

甘月亮一听,赶紧后退。就在这时,一声巨响传来。那片炸弹树树林里又有炸弹果裂开了,硬壳如同飞剑一般四射。

甘月亮吓得赶忙向后逃跑,可是哪来得及?这时,一层防护罩及时罩住了甘月亮。

“别忘了,我可是有魔力的萤火虫。”

甘月亮有劫后余生般的庆幸,不过她还是揶揄了一下萤火虫:“虽然你是有魔力的萤火虫,可是你却不知道为什么角雕找不到树懒。”

“我知道!”那只尖嘴鸟叫起来。见甘月亮和萤火虫看过来,尖嘴鸟说:“这太简单了,因为树懒不爱活动,即使活动,动作也很缓慢,身上又长满绿色藻类,和树林融为一体,所以角雕不容易发现它们。”

上一篇:白洋淀教案下一篇:造价业务工作年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