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集分类

2024-05-03

李白诗集分类(精选6篇)

篇1:李白诗集分类

李白诗集分类

怀古咏史类诗歌。诗歌作者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边塞征战类诗歌。这类诗歌主要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主要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惜别念友类诗歌。古代文人注重友情,常写一些离别抒情的诗歌;;也写一些念友赠序的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反战爱国类诗歌。古代征战频繁,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一些文人用诗歌抒发了反战与爱国的情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白鹭鹚》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

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写景抒情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抒情为主的。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讽刺诗。讽刺诗就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春日醉起言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篇2:李白诗集分类

敦煌写本李白诗共43首, 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宫中词三首》题署“皇帝侍文李白”, 以下34首;二是《古意》以下9首羼入陶翰诗后。羼入陶翰的9首当时抄写时错简所致, 而作为李白诗是不成问题的。

敦煌写本李白诗的来源, 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当来源于唐代编纂的李白集本。《鸣沙石室佚书目录提要》云:“太白《胡无人》篇, 卷本无末三句;《临江王节士歌》《陌上桑》《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3篇中, 卷本亦较集本各少二句。《古意》篇 (今集题作《望庐山瀑布》) , 则卷、集全异者4句;《题赵四篇》, 集本8句, 卷本则4句, 而4句之第3句亦全异, 第4句与校注中之一本合。《独不见》篇, 则除末二句但异一字外, 其余均不同;《高常侍信安王出塞》篇, 以卷本校集本, 则后半先后错列者四句。《太白集》在生前已家家有之, 或传写异同, 或中间改订, 卷集互歧, 理所应有。”[18]441二是来源于唐人的唐诗选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人选唐诗十种》, 就将《敦煌本唐人选唐诗》作为第一种, 其定位为选本甚为明确。杨雄《敦煌本李白诗刍议》也认为是选本, 但其来源则是李白诗的选本, 并与《河岳英灵集》所选李白诗的来源选本一致。[19]74-75三是来源于唐诗的一般抄本。徐俊《敦煌诗歌残卷辑考》较为审慎, 将敦煌写本李白诗卷定名为《唐诗摘抄》。

篇3:李白诗集分类

李白诗歌在唐代诗歌及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意义。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诗歌是唐诗中的典型代表。李白诗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与古乐府以及《乐府诗集》对李白的熏陶密不可分的。《乐府诗集》在北宋后期形成,收录了从隋唐到唐五代时期的乐府诗词,根据乐府诗歌的特点、性质、音乐形式、时代特征等对其进行细致划分。研究李白诗歌和《乐府诗集》之间的关系是有关学者进一步了解诗歌文化,尤其是唐朝诗歌文化的关键。为此,文章主要对《乐府诗集》与李白乐府的经典确认问题进行分析。

一、李白乐府诗概述

(一)发展概况

李白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是诗歌产量最高的诗人。在《李太白》全集中一共收录了乐府诗149首,占据李白所有诗歌的14%左右。李白对乐府诗的选择是一种自觉性的体现,同时乐府诗也是成就李白诗歌历史地位的关键。李白乐府诗的创作对乐府诗本身的发展进行了肯定,同时也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乐府诗的理解。

乐府诗歌作为初、盛唐时期很重要的一种诗歌类型。李白对乐府诗歌的选择与创作是建立在初唐四杰等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体现自己的情感追求。他对诗歌的寄予和追求也就是对乐府诗歌的追求。

唐代乐府诗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诗乐分立的时期,也就是诗歌模仿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诗乐合一的发展时期,即是诗歌从分化到衰落的时期。从总体上看,李白的乐府诗歌处于诗乐分立的最后发展阶段,是旧体乐府诗。李白的乐府诗歌创作以旧题为主,少量体现了新题乐府,共167首,其中新乐府11题30首。

(二)形式特点

李白乐府诗的诗歌形式特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杂言句的大量使用,二则是对诗句的反律化体现。李白乐府诗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歌行化和绝句体乐府两种类型。

1.歌行化乐府诗。歌行是一种诗体,出现的时间要比乐府诗晚,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来,歌行作为一种诗体出现在汉乐府诗歌中。“歌行”产生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是歌行本身要独立。第二,歌行体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继承了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凸显了“歌”的抒情功能。所以,在先秦的古体诗歌中七言律诗充分显示出自身的抒情性能。这些七言句的古歌在抒情性和气势上都呈现出很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乐府诗出现后得到了有效的继承。

2.绝句体乐府诗。绝句源于乐府,有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论述,比如宋荦《漫堂说诗》、于冠英《乐府诗选·序》。绝句的四句体形式是汉语诗歌的自然形式,在南北朝的乐府诗歌中有许多这种四句绝句,属于绝句体的乐府诗。这种四句体的乐府诗在形式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属于古代绝句的一种。

二、《乐府诗集》中对李白乐府诗的选录

《乐府诗集》中涉及到李白的乐府诗有161首,基本收录了李白全部的乐府诗。与其他诗人的乐府诗收录情况相比,李白乐府诗的收录是最多的,总体入选比例达到了35.5%。由此可以看出《乐府诗集》对李白乐府诗的重视。《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李白乐府诗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发现《乐府诗集》对之前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中出现的一些失误问题进行了纠正,对李白乐府诗的范围和界定进行了科学地划分。比如李白《对酒·劝君莫拒杯》、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长门怨》、《长信怨》、《长相思·美人在时花满堂》被宋蜀本归纳到了“歌吟”中。李白的这类乐府诗歌承继了旧体乐府诗。再有,宋蜀本把《拟古·融融白玉辉》归入乐府类。这些诗歌的收录和《乐府诗集》中的收录不同,容易导致人们对李白乐府诗的误读。

三、《乐府诗集》对李白乐府诗的肯定

《乐府诗集》排除了传统对李白乐府诗的狭隘划分,承袭了唐宋时期对乐府诗歌的界定,肯定了李白歌行体的乐府诗歌。关于李白乐府诗的界定及分类是现阶段诗歌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其主要争议集中在歌行是否应该纳入到乐府诗的范畴中。有一些学者认为李白的乐府诗不应该包含歌行体。这种主张和《李太白文集》、《李太白集分类补注》、《李太白全集》对李白乐府诗的区分一致。与之相对的,认为李白乐府诗应该包含歌行体的学者也很多,比如裴斐《太白乐府述要》中认为应该将李白的歌行体诗歌纳入乐府诗歌范畴。他们认为乐府诗歌的内涵以及乐府诗和歌行体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乐府诗的界定范畴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薛天玮在《歌行诗体论》中提出,在唐朝诗歌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歌行与乐府意义相似,且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已经将个人抒情诗歌和新题乐府诗歌一同称作为歌行体诗歌。在宋代,歌行成为独立于乐府之外的诗体学概念,比如《文苑英华》就将歌行体作为一种其他的诗歌文体存在。《沧浪诗话》从理论的角度上进一步重新明确了歌行体诗歌的内涵和概念。这个时期,歌行体诗歌和乐府诗歌被严格地区分开来。歌行体主要是指从唐代发展起来的一些抒情诗歌,具体表现为七言律诗。

四、《乐府诗集》对李白乐府的定位

《樂府诗集》对李白乐府诗歌进行了强烈的推崇,进一步确立了李白乐府诗的历史地位。《乐府诗歌》中选入的李白诗歌数量众多、涉及题材内容广泛、收录全面,它除了收录了李白诗歌的“近代曲辞”、“新乐府诗”的二十八首之外,还额外收录了一些古乐府、拟古乐府诗歌。此外,从乐府诗的表现功能上看,《乐府诗集》中收入的李白詩歌大多是李白的古体诗歌,可以看出《乐府诗集》中对李白继承汉魏诗歌方面的青睐。

盛唐时期是乐府诗歌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汉乐府诗歌实现了成熟化的发展,以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的乐府诗创作开始走向更广的历史舞台。在这个时期的《乐府诗集》中重点选录了李白继承魏汉传统的古乐府诗歌,这一点与选取杜甫的新时期乐府诗歌不同。在《乐府诗集》中选录的杜甫诗歌并不多,其开创的新乐府诗歌形式没有在《乐府诗集》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五、《乐府诗集》对李白乐府诗接收的发展意义

《乐府诗集》出现在南宋和北宋之间,总结了唐朝及北宋诗人等对李白乐府诗的看法。《乐府诗集》不只是简单地收录李白乐府诗,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对李白乐府诗进行重新的审美解读,为后来学者对李白乐府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文献参考资料,奠定了李白乐府诗在我国乐府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白乐府诗受到唐朝乃至后来北宋有关学者的关注,且在现在多次入选语文教材。《乐府诗集》一方面重新整理了南宋之前的乐府诗内容,另一方面也对李白的乐府诗进行了明确定位。后人就是依据《乐府诗集》的定位不断开展对李白乐府诗的研究和整理,深刻影响了元明清时期李白乐府诗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府诗集》对李白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收集整理

《乐府诗集》对李白乐府诗进行了详细化的收集整理,并为后人研究李白乐府诗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理论基础支持。《乐府诗集》中对诗歌的分类、大序、题解、曲辞、演变等进行了详细的评析,加深了对李白乐府诗的解读和研究。比如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将李白乐府诗划分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在《乐府诗集》中对李白诗的每一个曲辞都进行详细的解析,清晰地再现了李白乐府诗的发展脉络,为后来的诗歌研究提供了方便。

(二)《乐府诗集》对李白乐府诗的推崇

《乐府诗集》对李白乐府诗的推崇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李白乐府诗的关注,促进人们更好的把握李白诗的古典特色,对李白诗歌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在《乐府诗集》出现后,因李白乐府诗歌在其中占据着重要比例,所以关于李白乐府诗的评论也逐渐增多,比较典型的评论有南宋周紫芝《古今诸家乐府序》、元人方回《桐江续集·秋晚杂诗》、王世贞《艺苑卮言》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盛唐时期是乐府诗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乐府诗集》中对李白乐府诗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是对李白古典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古典诗歌的一种全面总结,确定并提升了李白诗歌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李白“古典代表、盛唐大家”的诗歌创作艺术成就。为了能让人们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李白诗歌创作内涵,还需要有关人员进一步研读《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李白乐府诗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4:李白诗集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补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李白诗集大全

★ 李白诗集

★ 李白诗集读后感600字

★ 李清照诗集

★ 人生《诗集》

★ 诗集序言范文

★ 韩愈诗集

★ 田园诗集

★ 泰戈尔诗集

篇5:《李白诗集》后序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 十五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 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 赵、魏、燕、晋,西涉岐、分阝,历商于,至洛阳,游 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游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寻阳。天宝十四载,安禄 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迫致之。军败丹 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寻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才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寻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 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 之自序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诚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寻阳,坐事下狱,宋 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 寡。然其辞闳肆俊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 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南丰曾巩序。

译文:

《李白诗集》共有二十卷,旧存七百七十多首诗,而现今有诗一千零一篇,杂著六十篇,这是知制诰常山人宋敏求字次道所增广的。宋次道将李白的诗分类增广,自己作序,但没有考证他诗作的先后顺序。我得到了他的书,于是按照他作诗的顺序考证编次。

李白是蜀郡人,最初的时候隐居岷山,后来出来的以后居信在襄汉一带,向南游历江淮地区,至了楚地游览云梦这个地方。云梦有个姓许的人,把自己的女.....儿嫁于李白为妻,所以李白因为这件事留居在云梦三年。后来离开云梦齐鲁,居.......住在徂徕山竹溪这个地方,进入吴地,到达长安,唐明皇听到他的盛名,召见他让他成为翰林院的学士,时间不长两人不合所以让李白离去了。李白向北到了赵、魏、燕、晋等地,向西涉过了岐州和傧州,游历过商於,到达洛阳,在梁地游历最久,后又再游齐、鲁,向南游淮泗,再到吴地,转过方向去了金陵,到了秋浦和浔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第二年唐明皇居住在蜀地,永王李磷任东南节度使,当时李白住在庐山,李磷强迫他为自已干事。合来李磷兵败丹阳,李白逃亡到了宿松,在浔阳蹲了监狱。宣抚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审问李白,认........为他的罪很轻可能赦免。而且宋若思军队赴河南的时候,当时就释放了李白,让..........他为自己谋划军事,并上书给肃宗,推荐李白是个人材可以任用,但没被准。当....时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在乾元元年,最终因为李磷的事被长期的流放夜郎,随后过洞庭湖,上至峡江,到达巫山,最后因为天下大赦而得以释放,在岳阳、江夏等地休息过,又到了浔阳,经过金陵,徘徊在历阳和宣城这两个地方。他的本家族人李阳冰当时是当涂县令,李白经过他那的时候,因为生病而死在那儿了,死时六十四岁,当时是宝应元年。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察的。

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一日疾驰上千里,有时遇到好的景致,整年也不离去”,这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这种大致的情形。《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官任翰林待诏,又记载永王李璘充任扬州节度使,李白在宣城前去拜见他,于是征召李白为幕府从事。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郎,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狱。宋若思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大概是史书记错了。

篇6:李白部分诗集译文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所以诗题一作《早发白帝城》。

〔注解〕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人不知去了哪里,我倚松再三觉得非常惆怅。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赏析】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 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沙丘城下寄杜甫

这首诗作于746年(即天宝四年,一说作于天宝五年)秋。744年(天宝三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河南商丘)相会,并同游孟诸(山东单县)、齐州(济南)等地。分手后,李白到齐州紫极宫请高如贵天师授道箓,正式履行仪式入了道籍。杜甫寻找道师未遇。第二年秋,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地步。不久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也东游吴越。此后便再未会面。

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日每夜陪伴我的,只有那老树,以及萧瑟的秋风吹叶动之声。本想借酒消愁,怎奈鲁酒太薄,不能醉人;本想借歌解忧,怎奈齐歌虽艳,却听之无绪。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2]

上李邕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篇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年轻人也不是不可以做大丈夫。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时人”。“殊调”,与后面的“大言”同义,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1]

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 》)。丈夫,对男子尊称,此指李邕。《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秋浦歌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译诗]

(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行路难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作品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

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

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白诗集分类】相关文章:

李白诗集05-03

《李白诗集》读后感04-29

唐寅诗集04-13

旭日诗集04-16

北岛诗集04-24

诗集大全04-29

唯美诗集05-19

艾青的诗集04-11

火石的诗集04-19

宿云台诗集04-22

上一篇:化学评课语言大全及评课样本下一篇:3江南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