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村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和谐农村经济与和谐的农村民主政治,在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应该是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和谐发展。文章借鉴政治参与理论分析研究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带来的影响,提出扩大农民政治参与的相应对策,为和谐农村社会提供政治支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农村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推进农村和谐社会论文 篇1:

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摘 要: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經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农民负担过重由来已久,原因多种,问题严重。必须高度重视,综合治理。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民负担能力;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强化领导责任,规范涉农收费;严格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管理;强化农民负担执法监督,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等是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农民负担;农村和谐社会;民主建设

作者:皮修平 侯健康

推进农村和谐社会论文 篇2:

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与农民政治参与

[摘要]农村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和谐农村经济与和谐的农村民主政治,在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应该是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和谐发展。文章借鉴政治参与理论分析研究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带来的影响,提出扩大农民政治参与的相应对策,为和谐农村社会提供政治支撑。

[关键词]农民政治参与基层民主农村和谐社会

一、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和谐农村经济与和谐农村民主政治。农村经济和谐是指农村不同利益群体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有所差别的、最低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农村和谐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农村民主政治和谐是指农民都能通过合法的渠道,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社会诉求,达到农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是农村和谐社会得以维护的根本保证。我们分析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现状,在充分认识近年来农民积极政治参与对农村社会发展全面推动的同时,重点分析当前农民消极政治参与的大量存在及其不利影响。

(一)农民积极政治参与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农民政治参与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得以实施的前提。村民自治是农民政治参与最常见的形式,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通过村民自治活动农村民主政治生活秩序得以建立,农民政治参与有了很大发展。村民自治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9亿农民提供了一种适宜的民主实践形式。村民自治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直接民主,使社会主义民主赋予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从基本制度和法律的规定、保障、原则要求和法律条文,变为普通民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能够实际操作的具体方式,广大农民可以在村委会的民主选举、候选人公开竞选、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级公共权力行使的民主监督等环节中,实际行使公民权利,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广大农民通过村民自治的实践,不仅提高了民主管理能力,学会了现代民主技术,认识了现代民主制度,而且逐渐培养了宽容、理性的现代民主精神,民主和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强化,民主、平等、公正、当家作主的观念开始在基层群众中形成。农民政治参与提高了农村决策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二)消极政治参与的存在及其不利影响。

消极参与包括政治参与冷淡和非制度化参与两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仍大量存在,对农村和谐的民主政治进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政治冷淡主要指农民政治参与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低,参与人数较少,频度较低,其特点有主观上的故意性、冷漠性,行为上的消极性、被动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对属于自己的民主权利不珍视,对各种民主活动参与冷漠,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我们把选举权作为考察农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析当前农民冷淡参与的现状。

基层民主选举活动包括村民直选和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主渠道之一,相当数量的农民却对此反应冷淡,主观上不愿意或消极参与基层民主政治活动,行动上被动应付,在选举过程中故意使选票作废,或出卖选票等;有些地方为了提高农民参选率,甚至出现了发放补助以吸引农民参选的事情,民主选举流于形式。除了民主选举外,基层民主自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都存在着参与不到位的问题,农民对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缺乏责任心和兴趣,对于村里的事情不管不问,对村务的管理决策反应冷淡,大多数农民认为这是当官者的事与已无关,对村干部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冷眼观望,听之任之,不采取任何形式的积极行动去制止。对所谓的直接民主不支持,反而认为是浪费时间,即便参与了也不是基于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不是出于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而是一种随大流,人云亦云。还有部分农民对自己政治参与权利受损也无所谓,反应相当冷漠。

非制度参与是指突破现有制度规范没有法律依据甚至是违法的政治参与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蓄意滋事型(越级上访、非法集会、抗议等),暴力型(打击报复、暴力对抗、暴力围攻等),违法操纵型(宗族、派性势力甚至恶势力用违法手段操纵村政)等几种。社会转型引起农村社会结构急剧分化,农村贫富差距扩大,农民负担过重,部分农民相对剥夺感增强,乡村干部作风恶劣,干群关系紧张,同时农村出现的恶势力、宗族教派把持村委会的现象在某些地方不断膨胀更引发了暴力对抗事件不断发生。加之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落后,农民政治法律意识不高,传统政治文化(要么顺民要么暴民)的影响,都导致了非制度参与的随时发生。非制度参与具有即时性、爆炸性和破坏性等特点,这种参与尽管只占农民政治参与的很小部分,但其消极影响是显著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语境下,农民消极政治参与已经对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某些地方暴力事件的不断出现,给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扩大农民有序理性的政治参与,弱化消极参与的不利影响,成为当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焦点问题。

二、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和谐农村构建提供政治支撑

农村和谐社会需要的是有序的政治参与。所谓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指农民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过程。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政治支撑:

(一)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按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以人为本,“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减少农民因制度外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化冲突为和谐。长期以来,我国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停滞不前,原则和口号不少,却未能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形式和渠道,尤其是农村政治参与制度资源严重短缺,政治参与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而消极参与和制度外参与现象频繁发生,政治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巨大压力。我们应通过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把当前的参与压力转化成对政治和谐系统的支持。“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扩大政治参与的一个关键就是将乡村群众引入国家政治。”[2]建立满足农民政治参与愿望和利益要求的政治制度,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制度,减少农民参与的制度性障碍,减少参政的中间环节;修改现行不适宜的制度,制定出一系列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化参与机制,为农民有序化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如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民基层民主指导不力要负连带责任,减少乡政府的不作为,杜绝行政权力对政治参与活动非法不适当的介入,突出村委会的作用,扩大农民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比例,制定全国统一性的村委会选举法等等。

(二)强化政治文化建设。创设理性的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使农民成为现代民主意义上的理性政治阶层,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现代民主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践的观念基础,“政治文化构成政治系统成员的内在的心理倾向和主观意识,他们所接受和具备的政治文化指导和决定着他们的行为。”[3]现代民主政治在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设施和基本程序后,其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熟的具备适度政治热情、良好民主素养的参与主体。“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本身的政治发展。”[4]农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农村政治参与的主体,而农民在整体民主素养低的状况下,难以进行理性正确的选择,往往容易产生政治情绪急躁、政治盲从,从而发展为非制度化参与。加之中国乡村社会传统专制主义政治文化的长期影响,使得广大农民缺乏现代民主参与者应有的独立品格,建国后相当长时期里动员式政治参与的实践,都阻碍了中国农民发展成为权利自足的理性公民的进程。建构“稳定和谐的民主”和守法、宽容、恕道、理性论事的多元文化,培养守法、宽容、理性的现代公民,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政治素质,向公民传授相关法律知识政治技能,强化农民依法参与、理性参与的观念,提高农民的知政、议政、参政的能力,增加农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三)注重民间组织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加快政治信息沟通,扩展政治协商与对话,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组织依托。由于中国的国家一直具有强势地位,社会中间组织没有充分发育,单个农民没有与庞大的国家机构对话的能力,农民政治参与的成本相当高昂,这也导致了农民的消极参与现象的大量存在。著名农村社会问题学者米格代尔曾提出,分散的农民可能是“革命者”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政府与农民的对话成本,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势在必行。为此应创造各种条件发展社区组织(如农民协会)和各种专业协会(如行会、社团),使之成为专门代表农民利益的政治社团,为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沟通协调提供平台,使冲突更容易得到调节,更容易达成和谐。另外,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内部活动的一致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有组织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在体制内通过协商沟通等合法理性的程序而不是用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的极端对抗方式来解决利益冲突。农民的权利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保障,同时锻炼增强了农民的自组织能力,对推进政治参与有序化意义重大。

注释:

[1]S.亨廷顿,丁.纳尔逊.难以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3]王勤田.现代西方文化思潮鉴评[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梅宏

作者:夏晓丽

推进农村和谐社会论文 篇3: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这次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应邀列席了会议。有关专家认为,此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广泛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以使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契合8亿农民的意愿,表明了党中央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坚定决心。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在改革开放3。周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因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载入史册。

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总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贯穿了这一总要求。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全会闭幕时发表的公报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对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是作出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专家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和把握,意味着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时机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目标任务:全面描绘农村未来美好图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专家梳理这一脉络后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8亿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全会还确立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专家表示,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5项重大原则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

3大部署:勾勒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路径图”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30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增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

制度创新:夯实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专家表示,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意味着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全会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突出强调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守18亿

亩耕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各项制度。

——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旨在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不断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全面安排,必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

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另一重要成果——

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在2006年,我们党就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初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全会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7项部署的首位。专家表示,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清醒的具体体现。

此外,全会还就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有关专家表示,全会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作出系统部署,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真正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全会还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专家表示,这段表述虽然篇幅不长,却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预料,今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8大举措: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专家表示,长久以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

专家认为,这是我们党对8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表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加重视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就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会从8千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专家表示,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3个要求: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对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全会强调,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做好党管农村工作的基础。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会还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专家表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整个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将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全会作出的这一系列具体部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必将对建设文明、清廉、和谐的乡村产生重大而积极影响。

作者:孙承斌 邹声文 陈 芳

上一篇:艺术治疗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管理群众文化活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