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构建讲座文化平台、推进社会科学普及

2024-04-29

69-构建讲座文化平台、推进社会科学普及(通用4篇)

篇1:69-构建讲座文化平台、推进社会科学普及

构建讲座文化平台、推进社会科学普及

摘要

东方讲坛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顺应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而诞生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政治引领、弘扬文化、宣传核心价值 东方讲坛在内容设计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以讲座文化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宣传核心价值,不仅使党的方针政策、形势教育有了新阵地和新渠道,也使先进文化的传播有了一个新平台和新网络。

二、传播知识、提升文明、培育大众理性

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东方讲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需要,通过传播知识,提升文明,为人们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提供帮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交流的公共文化载体。

三、聚集和谐、关注民生、促进多元共识

东方讲坛以促进多元社会共识和多元社会和谐为主旨,聚集和谐,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努力培育社会个体相互善待、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敬的多元共识的社会氛围。

四、资源整合、社会共建,实现平台共享

东方讲坛打破学校与社会的藩篱,整合了社会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架起了一个高层次、高水平师资与市民教育有机结合的平台,为文化知识精英走出书斋、走向社会、面向群众,把握时代的脉动提供平台,更为普通民众享受文化资源提供更多的渠道,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五、以人为本、寓教于乐,构建心灵基础 东方讲坛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市民群众,在讲座风格上充分体现直面人生、直指人心的效果,在追求宽松自由、上下互动中构建社会和谐的心灵基础,在通俗化、娱乐化和舞台化的形式中,达到寓教于乐、传播价值目的。

六、机制创新、管理规范,提升专业水平

东方讲坛在运作机制上实行菜单式选题、网络化管理、连锁式经营,规范内部管理体系,引进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形成上海最大的公共文化讲座平台。

七、品牌运作、规模经营,打造上海元素 东方讲坛立体式推出品牌化战略,通过统一的标志、统一的信息的发布系统、各式讲座衍生产品的制作来扩大讲座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通过电视版、广播版和网络版的开发,实现规模经营,使东方讲坛成为上海知晓度高、认同感强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八、凝聚民心、培育忠诚,畅通沟通渠道 东方讲坛通过讲座文化平台,培育了一批忠实的听众,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时势教育中,巩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提供一个新的社会管理装置。

关键词:社会科学普及 讲座文化平台 东方讲坛

普及社会科学是上海市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市社联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策划下,以促进上海多样社会和谐与多元文化共识为目标,成立了东方讲坛,通过向市民提供公益性的优质讲座文化,以提高市民素质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进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自2004年6月开讲以来,截止到2007年3月底,东方讲坛已累计完成各类讲座4629场次,形成了拥有1527名师资、281个基层举办点和直接听众211万人次,二次传播受众7205万人次的上海最大的讲座文化平台。

一、以讲座文化为核心、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精心策划

东方讲坛是由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精心构思、策划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具体由上海市社联组织、实施,并以讲座文化作为核心,是由上海市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的总体要求和上海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普及社会科学的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并进而形成完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上海市社联作为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它不仅是政府与学术界联系的纽带,而且掌握丰富的教育资源,因而也更有优势来培育终身教育的社会的共识。正是基于上述思考,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上海市社联于2004年6月成立东方讲坛办公室,具体实施创建东方讲坛这一社会化教育平台。

以讲座文化为核心是依据上海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确立的。上海市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比其他省市相对要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各类职业技能教育也比较发达,东方讲坛确立的教育目标在于传播城市的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大众理性,公益性的人文类讲座文化 形式相对而言更为适合。同时,讲座形式是上海市民长期以来一直喜闻乐见的社会化教育形式,近年来的“讲座热”已成为上海都市生活中特有的社会现象,以讲座文化为核心不仅易为广大市民所接受,而且由于在时间、空间安排上的灵活性,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东方讲坛办公室成立以后,在市委宣传部直接、具体指导和支持下,按照讲座文化的运行模式,以整合资源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东方讲坛社会化教育平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内容的整合

一个完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文化生活教育三者的有机联合。东方讲坛的定位是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平台,因而其主要功能是把各类的文化生活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并以讲座形式向社会传播、使大众共享。在内容整合中,着重紧紧抓住和追踪群众关心的三个主要热点问题,即:形势政策的解读、新知识的普及和人生的发展与困惑,在具体的操作上注重不同层次、不同品味。

2、设施的整合

上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许多遍及城乡各区县、街道、社区的公共性教育设施,近年来,积极建设大剧院、博物馆等一批高雅经典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这些教育资源在推进上海社会化教育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东方讲坛的工作是通过整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这些教育设施的效用,以形成推进社会教育的整体合力。通过以协议加盟的形式整合社会原有教育硬件设施,东方讲坛形成了覆盖全市各区县、街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基层举办点,从而节约了的运行成本,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式共享。

3、师资的整合

东方讲坛师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发挥上海的人才资源优势,从各大高校、社科院、党校、政府部分、部队机关和社联下属学会选聘一些素质高、业务强、演讲才能好的,热心于公益活动专家、学者,组成稳定的特聘讲师队伍;同时把社会上其他各类讲座类机构中的优秀的讲师以加盟形式,整合到东方讲坛师资队伍中。通过师资整合可以有效打破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间的藩篱,促进高层次知识资源的社会共享,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的程度。

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讲座文化为核心,精心策划、创建东方讲坛这一社会化、标志性、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是市委宣传部为推进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举措之一,它适应了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促进了上海多元社会共识与多样社会和谐。东方讲坛自开讲以来,得到相关部 门的肯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在近三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二、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为目标,提升大众理性

推进社会科学普及,使全社会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首先必须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东方讲坛根据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所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状态,始终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的文化权益和基本的文化需求,注重在讲座的内容、形式上开发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东方讲坛开发的讲座课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按照中央“三贴近”要求,坚持导向,精心设计了世情、国情、市情、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人生发展和道德成长等十大类近千个选题的常规题库,并通过年初发行的《东方讲坛讲座选题》杂志向社会公布。二是根据市民的新的需求和政策形势新的发展,及时组织专题讲座,如“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先进性系列巡回报告活动、“宣传建设新成就,落实科学发展观”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系列讲座、“三项学习教育”系列讲座等,从而达到弘扬先进文化,传播主导价值,提升大众理性的目标。在具体的操作中,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课程体系化,层次化

东方讲坛的讲座以板块式操作为基础,按照模块式、多层次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与创新,注重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层次化。讲座课程是模块式的,一个课程分成多个主题系列,每一个主题下又分成若干个不同层次的选题,形成积木组合式结构。在内容上形成体系,同时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给各层次群众予完整的知识享受。如以“学习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讲座为例,内容上紧紧扣紧“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主题,各个专题围绕主题层层展开,体系结构完整,逻辑关系严密。这种体系化在“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板块”的系列讲座中表现尤为突出,体现出东方讲坛的内容上的精心设计和目标上的良苦用心。在层次化方面,东方讲坛按照不同的受众群体,把课程设计为普通、高端等不同的层次:普通类讲座面向普通市民,传播时势政策、讲授社会生活知识、关注人生发展,提高市民素质,以培育城市理性为目标;高端类讲座主要面向学术界、政府咨询部门及其他高层次受众群体,以扩大视野,增进理解,提升了品位为宗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讲授。

2、形式多样化、艺术化

东方讲坛以讲座文化为依托,又努力突破讲座形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社会化教育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一是注重讲座过程中的听众与讲 师之间互动。讲座不是拘泥于传统的听课模式,而是采用交互式的讲授模式,每场讲座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供讲师与听众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讲座结束以后,通常要发放“讲座信息反馈表”,有条件的举办点还要在网站上设立“听众交流”栏目,增强讲坛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提高讲座的质量。二是语言讲授与现场演示结合。这在艺术欣赏类的讲座中比较普遍,东方讲坛组织或整合的许多经典艺术系列讲座,都体现出这种形象、具体、生动的讲座形式。三是讲座语言的艺术化。把抽象的知识以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传授给听众,可以提高群众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法制类的讲座活动,运用讲故事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以生动的案例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法制故事,就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四是现场讲座与相关活动之间的配套。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交通安全、职场竞争、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东方讲坛通常在举办讲座的同时,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权威作现场的讲解、咨询,使讲座与活动相互交替,提高和扩大教育的社会效果。

3、传播立体化、经常化

东方讲坛为使讲座内容为更多的群众所共享,培育“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扩大受众面,对完成的讲座进行二次开发,突破讲座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努力做到讲座内容传播的立体化与经常化。具体做法是以讲座为主要载体,向社会推出自己的衍生产品,如编辑出版“东方讲坛讲座精选”系列图书、制作发行的“东方讲坛讲座”系列光盘,开发并形成了东方讲坛电视版、网络版、广播版等工作板块等。尤其是东方讲坛的网络版,精心挑选精彩讲座,制成流媒体,以东方讲坛网站为媒介进行传播,二次受众面可以覆盖全国。传播方式的立体化、经常化使群众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愿的方式接受教育,促进经常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风尚的养成。

三、以品牌战略为中心,规范内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

构筑大平台、形成大品牌是市委宣传部领导在策划东方讲坛时确立的总体发展方向。东方讲坛在筹备时就专门设计了体现中国文化特征,象征交流、沟通、融合和发展的形象标识,这个标识被制作成铜质铭牌悬挂在各举办点会场和做成徽标图片印刷在宣传品上。同时为了凸现品牌效应,东方讲坛还通过立体式推出以实施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一是强化与上海各大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如通过东方电视台、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向社会不断推荐精彩讲座内容,进一步扩大东方讲坛的社会影响、树立东方讲坛的品牌形象。二是以东方讲坛的衍生产品的扩大 社会影响面。如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向社会展示东方讲坛的品牌形象,内容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三是把东方讲坛辐射面和受众面扩展到周边省、市。如“走向长三角”系列活动。与品牌战略相配合,东方讲坛努力规范内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形成自己的特点:

1、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东方讲坛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体现在围绕讲座开发、讲师的选聘、举办点的确立、讲座现场管理等各个环节。在选题上注重决策过程的科学、合理性。一般说来,讲座课题的产生要根据讲师的申报,由专家进行评议、筛选,然后才能归类,形成模块,向社会推出,从而总体上避免了集市贸易式的散乱状况,体现出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的发展格局。在师资管理上,注重师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一般的师资都要经过相关专家的专门评定,通过签约的形式拥有东方讲坛特聘讲师资格;重大的系列活动,要求以讲师沙龙的形式,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在举办点的设置与管理上,以整合社会资源、扩大覆盖面、规范内部管理为目标。具体包括新增的举办点分批呈报和集中审批制度、举办点年审制度、举办点的培训工作制度等等。在具体讲座的组织管理上,东方讲坛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管理模式,如以广告形式的社会公示、现场管理监督、宣传品发放、信息反馈收集等等。

2、运作社会化、公益化

作为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东方讲坛面向的是社会大众,因而其运作方式上体现出社会化与公益化的特点。东方讲坛除了少数特定的专场讲座外,一般所有的讲座都向社会开放,听众可以通过东方讲坛网站、报刊广告及其方式获取讲座信息,通过电话预约、现场报名等多种形式参与讲座;东方讲坛讲座的选题通过向社会征集,由专家核定,具体讲座的选择通过菜单形式,由社会公众决定,东方讲坛根据社会需求具体组织相关讲师;讲座效果根据听众的反映进行评估,每年的优秀讲座、优秀讲师和举办点的评选权都交给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教育平台,东方讲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传播知识、提升文明”创办理念,实行公益化,所有的讲座都实行免费。按照资源整合的原则,讲座组织的硬件设施由举办点负责,讲师的补助以及各种宣传、广告费用由东方讲坛办公室筹集,听众免费参加。运作社会化、公益化使得东方讲坛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为构筑上海市最大的讲座文化平台打好了基础。

3、运行网络化、连锁化

东方讲坛在运行模式上采用网络化管理与连锁式经营以发挥整体效 应。东方讲坛办公室作为主要服务平台与遍布全市各基层的各举办点通过人员与信息交互构成一个大的系统网络。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举办点作为依存于东方讲坛大网络系统上的一个点,其布设完全根据社会需求而非依照行政区划,所有的点按照听众人员的层次编成五个序列,接受讲坛办公室调度与管理,统一使用讲坛标识,统一对外宣传;东方讲坛办公室则源源不断为各个举办点提供内容、资源和人力支撑。如果把各个点比作连锁化经营模式中的门店,它的配送系统则是这个东方讲坛大网络。网络化管理和连锁式经营保证了东方讲坛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了东方讲坛可持续性发展。

四、以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为主旨,探索社会科学普及新途径

东方讲坛的构思与实践是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探索社会科学普及新路径的重要尝试,对促进多样社会共识和多元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终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新兴的教育体系,它强调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主张将正规、非正规及非正式教育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教育体系。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制约,教育、文化资源与社会大众之间存在一个藩篱,一方面各种教育、文化资源闲置,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缺乏有效的来源,同时现代高度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在时间、空间上制约了人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通过讲座形式,以资源整合的方式,把各种正规、非正规教育机构的资源,重新系统化包装,向社会大众传播,可以视为一种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方式,东方讲坛的实践无疑提供这种可行性实例。

推进社会科学普及,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公共性的、开放性的公益化、社会化教育平台,以培育大众理性,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但是在上海一个社会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条块式的、零散的知识资源很难同时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因而,无论是正规的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还是非正规的教育机构或商业化教育体系,都不能建构社会化教育平台,而最大的可能性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同时满足不同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而东方讲坛能取得成功,为广大市民所认同,正是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普及社会科学,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构建一个大的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教育平台,以整合尽可能多的文化、教育资源。东方讲坛从资金、规模、人员配备等各方面,目前还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

生键红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科普处处长 副教授 博士

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 秘书长 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 副会长 东方讲坛办公室 副主任 E-mail:sjh@sssa.org.cn 电话:021—53068565 ***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楼

陆勇 上海师范大学 博士

篇2:69-构建讲座文化平台、推进社会科学普及

1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可行性

刘云山同志在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贯穿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 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1.1 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内涵一脉相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其文化的灵魂。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建设,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各具功能、各有侧重。其中, 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原理通俗化、具体化, 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感知、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 才能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和自愿行为。

1.2 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将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大学则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重要基地, 对社会具有强大的理论辐射能力, 要牢固树立广大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切实教育青年成为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人。所谓“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基地建设一直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经验总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实要求。

2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 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 是整个校园文化的载体和物化标志;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群体行为模式等, 是校园文化的中层面;精神文化包括学校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舆论风气、校风传统等,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寓于校园文化的三种表现形式中, 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有效途径。

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 是一种群体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教育引导是基础。加强教育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 才能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 使教育效果最大化。首先,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切实抓好先进理论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引导大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增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不仅需要外部的教育引导, 更需要提高广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为此, 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 引导他们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感悟内化, 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同。

制度文化的表现在规章制度、群体行为模式上, 则形式最为丰富。依托校园文化平台, 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形象化、大众化, 扩大学生群体认同, 形成思想共识。

(1) 制度是刚性的, 价值观是柔性的, 刚柔相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一种有效手段。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要因地制宜, 进一步完善学生守则和规章制度,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思政教育和服务社会的全过程。

(2) 教育班、团组中的党员成为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党员是关键。高校中广大党员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精神面貌和道德情操, 对其他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广大学生党员要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魅力, 感召同学, 带动同学, 推动大学校园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3) 学生社团组织和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组织动员方式。高校可成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 充分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先进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开办青年党员骨干培训班, 掀起学生理论学习热潮;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举办讲座, 用大众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宣传,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方式, 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其中要义, 加强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4) 以校园学术科技节为龙头, 开展系列科技讲座和各类学术竞赛,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气氛。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 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5) 以传统节日和青年节日为契机, 以艺术形式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同样离不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围绕传统节日, 如清明、端午等, 把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的关系加以昭示, 在各民族学生情感释放的过程中, 显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围绕重大青年节日, 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和五四青年节, 举办纪念晚会和先进性表彰大会。通过晚会, 让当代大学生重温那一段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 慎终追远, 缅怀先烈;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的表彰, 如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校园“十佳”等, 充分肯定大学生的进步行为, 树立先进典型, 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激励当代大学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光荣传统, 担当起新的历史责任。

(6) 结合新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显现的新特点, 加强校报、校刊、学生通讯社、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校园媒体的建设, 坚持“三贴近”原则, 围绕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大张旗鼓、满腔热情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知识, 引起广大学生的共同关注,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物质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 重视营造独特的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 将“无声”的时代主旋律融入到“有形”的物理环境中。地处革命老区的高等院校, 可建立历史博物馆和校史陈列室, 使大学核心价值、优良传统以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的应有之义。

摘要: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重要基地, 校园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是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努力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本文浅谈如何依托校园文化平台,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推进,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4/24/content_8035334.htm

[2]潘玉腾, 陈赵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篇3:69-构建讲座文化平台、推进社会科学普及

一、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强化领导建机制,构建廉政文化平台

全处以树立“弘扬廉政文化, 打造阳光公路”的廉政理念为基础,围绕“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巩固、高质量提升”的廉政文化目标,拓展思路,创新方式,积极提升廉政文化建设成效。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先导,以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为动力为契机,每年召开廉政文化建设专题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传达市委市政府、市局有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指示要求,研究布署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同时在全处广泛宣传发动,教育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思廉保廉促廉,增强自觉意识,引导党员干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营造全处“敬廉倡洁”的良好风尚。

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为总抓手,强化廉政建设领导责任,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监督有力。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廉政文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处纪委监察室设立了廉政文化工作办公室。为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全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廉政文化建设“一岗双责”,领导班子成员既对分管部门的日常工作负责,又对分管部门的廉政文化创建工作负责,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廉政建设,形成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合力。二是责任分解到位。处党委制定下发了《廉政文化建设长远规划》、《关于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镇江市公路系统廉政文化‘六走进建设标准》等,结合年度工作目标,对各部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责任分解,紧紧抓住责任到人、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环节,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通过召开书记、组织人事、宣传教育、纪检监察等例会,进一步强调和落实廉政教育、廉政制度建设、廉政监察等各项具体工作,形成“大合唱”,确保全处廉政文化建设齐头并进、扎实有效。三是制度保证到位。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促进全处廉政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处党委制定下发了《廉政文化工作会议制度》、《廉政文化协调会议制度》和《党内重大事项票决制度》等,修订完善了“十八项党建工作制度”,对干部任免、人事调动、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确保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处纪委结合实际,制定了明查暗访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群众评议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全面修订公路行政执法各项制度,努力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管机制,加大对公路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管,推进廉政建设。四是检查考核到位。把廉政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做到与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结合全年两次对基层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一并检查廉政文化创建工作,通过听汇报、看台帐、集体座谈、情况反馈等形式,突出领导班子、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廉政文化创建工作的考核监督,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创优的主要依据,做到制度与监督并重,考核与检查并举,实现了反腐与倡廉双赢。

(二)深化教育强基础,打造廉政公路防火墙

公路党员干部长期处在公路建、养、管工作第一线,直接接触社会环境的多元变化,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的价值观极易“走形”。实践证明,超前教育、抢先渗透是最有效的“防腐剂”和最有益的“防疫针”。因此,全处牢固确立“关口前移抓宣传,源头治理抓教育”的工作思路,始终注重把功夫下在持之以恒的日常宣教上,下在一点一滴的理念渗透上,下在日积月累的人格塑造上,并不断将这种廉政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处党委、纪委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当发展先锋”新时期镇江公路核心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争当镇江交通排头兵、各项工作在全省排名升档进位”的总体工作目标,强化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服务为先、清正廉洁的“民本”观念,弘扬正气,去浊扬清,精心打造“廉政公路”品牌形象。一是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围绕公路建、养、管中心工作,我处在党员干部中相继开展了 “争当发展先锋、争做勤廉楷模”、“弘扬清风正气,构建和谐公路”、“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永葆勤廉本色,服务跨越发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纯洁性”等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变廉政文化为“育人”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路的原则,深入开展“三观”、“三心”、“三风”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教育中,突出培育公路党员干部坚定的廉政信念和廉洁信仰,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形成“管路保畅、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路价值观念;以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为重点,组织全处党员参加《党章》知识竞答,通过学习两个《条例》、两个《纲要》、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专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全面打造新时期公路党员干部的新形象。二是开展案例警示教育。教育倡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电教片;组织处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员干部参观《镇江市反腐倡廉成果展》、《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展》、《全市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展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廉政准则》知识测试等。注重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鼓舞人,用反面典型警示人,以鲜明的事例,警示和震撼党员干部的廉政之弦,有效增强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做到以学修德、以俭养德、以廉守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三是推进素质典型教育。在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党纪政纪教育,有目的地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扎实有效地推进廉政文化教育,努力营造“人人遵纪守法、个个规范执法”的工作氛围。以巩固提升市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为促进,大力开展职工业务培训,鼓励职工自学提高,通过提高职工文化、业务基本素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行政意识。在开展“三风”教育中,要求全体公路行政执法人员认真思考为谁执法、如何文明规范执法等问题,做到思想作风过硬、工作作风踏实、生活作风严谨,不断增强公路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注重在工作中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塑造典型,在全处范围内征集近几年来全市公路系统先锋模范党员事迹,树立一批廉政典型,以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先进,勤政廉政,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处党委大力推进“党员示范岗”、“党员形象设计”、“党员挂牌上岗”、“党员先锋工程”、“我承诺我奉献”、“七彩党建”品牌等创建活动,突出党建“强基工程”,以党员带群众,以廉风带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注重变廉政文化为“安全”文化,开展“算帐对比”等教育活动,提出要象重视安全生产一样关注和保护公路干部的“政治安全”,要象预防安全事故一样防止公路干部“为政不廉”行为的发生,教育党员干部认真算好政治、经济、人生、家庭四本帐,牢固树立民本意识和腐败可耻观念,真正从思想境界和道德约束上做到“不愿腐、不想腐、不敢腐”,在全系统形成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

(三)多措并举营氛围,推进廉政公路实践

以进机关、进科室、进站所、进班组、进家庭、进工地“六进”为渠道,通过开展“六大工程”,增强全员廉政文化建设底蕴,有效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一是创新公路廉政文化媒体网络平台,实施助廉:在开展传统媒体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处局域网、电子触摸屏、滚动屏幕、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赋予廉政文化建设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利用互联网开设的公路网站,播放党风廉政电教片、掌握廉政文化建设动态、学习廉政书籍等开展教育,利用处局域网及时学习上级有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了解全处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部署及进展情况等,每周两次在上、下班时间利用滚动屏幕醒目地打出廉政标语,每逢佳节发廉政信息等。通过网络媒体技术,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关心、重视、支持反腐倡腐工作,树立正确的廉洁观念。

二是营造“敬廉倡洁”氛围,实施润廉:在机关工作人员岗位牌上增设“时时刻刻律己,勤勤恳恳廉政,尽职尽责奉献”廉政文化内容,开展党员形象设计、党员先锋工程,实行党员挂牌上岗服务,开辟廉政文化漫画宣传栏,利用网站优势设立“廉政读书角”,在处机关办公大楼建立“清风长廊”,利用滚动屏幕发布廉政文化信息,在党务公开中增加廉政文化子目录,服务窗口悬挂廉政标语等,让廉风浸润全处每一个角落,努力在全处营造尊廉、崇廉、爱廉的良好氛围。

三是组织党风廉政知识测试和征文活动,实施思廉:以“建设廉政文化,构建和谐公路”为主题,相继开展了“两个条例”、《党章》、预防职务犯罪、《廉政准则》等竞赛测试和“三好一廉”、“六走进”等征文活动。在全系统组织开展“读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党课教育活动、“我心目中的共产党员”征文活动、“唱响红色歌曲,缅怀先辈功绩”演唱活动、“党旗颂、交通魂”书画摄影比赛以及优秀勤廉的共产党员表彰活动。

四是征集编印廉政格言,实施倡廉:开展廉政书法、廉政格言征集活动、《我最喜爱的廉政格言》评选和廉政文艺作品创作活动,通过活动倡廉,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吸引力,以此激发公路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勤勉自励,洁身自好,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五是举办廉政文化建设报告会,实施促廉:除每季度上一次党课,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外,每年一到二次邀请专家学者、党校教授作专题廉政讲座,每年7月开展一次重温党员入党誓词活动,并到警示教育基地现场接受一次警示教育。同时制作全市公路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展板,进行展览宣传,在《公路简讯》举办廉政文化建设专刊。要求机关干部每年读一本以廉政为主题的好书,每月读一篇以廉政为主题的文章。

六是开展廉政谈话和提醒告诫教育,实施保廉:启动定期谈话、诫勉谈话、警醒谈话为主要形式的预警保廉机制,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谈话谈心活动,同时不定期地进行集体谈话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四)突出重点创特色,提升廉政文化建设水平

在开展“六进”活动中,全处积极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域,围绕公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针对性地突出了“两个重点”、强化“四个结合”。一是突出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关键。为此,处制定了《镇江市公路管理处领导干部形象准则》,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讲廉洁”的形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规范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整合党内监督、行政监察、审计、财务和群众监督等监督资源,严格领导班子廉洁从政,并在全处各级领导班子中广泛开展了“读书修德、以德律己”活动,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勤政廉政,进一步增强先进性意识、实践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二是突出工程建设和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开展廉洁诚信、职业道德和敬业守法教育,开展公路文化教育,开展从业人员廉政教育活动,举行廉政宣誓,签订《廉政合同》,落实廉政责任,召开重点工程廉政建设座谈会,上廉政教育课。激励全处工程建设人员和执法人员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时刻经得起名、利、权、色的诱惑,守住信念、道德、法纪防线,做到有权不谋私利,为公不谋私情,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强化制度建设,对《公路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公路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公路行政执法文书管理及使用制度》、《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制度》、《公路行政执法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制度》、《公路行政执法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公路行政执法考核奖惩制度》、《公路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公路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等制度全面修订,努力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管机制,加大对公路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管,推进廉政建设。

围绕公路工作实际,全处注重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公路建、养、管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强化“四个结合”。一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工程人员廉政教育与管理,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和养护大中修改造项目的纪检监督工作,从招投标开始到实施施工生产,实行全程监督,对工程(养护)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纪检人员全程参与,项目招投标结果及时公开,与中标单位同时签订“工程合同”和“廉政合同”,在明确双方责任的同时力求廉洁高效、遵章守法,建立廉政责任共保体系,并加强对“廉政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真正把“廉政合同”落实到位。在工程建设中开展“党员廉洁工程”活动,把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保廉洁作为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标段向社会公布“党员廉洁工程”公示牌。坚持“建养并重”,围绕“畅、洁、绿、美、安、廉”总体要求,以文明样板路创建和“十一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大检查为载体,着力体现精细养护、廉洁环境,稳步推进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水平,建设廉政工程、阳光工程,全力打造廉政公路品牌。二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窗口满意工程”相结合。进行行为规范、文明用语、礼貌服务、文明执法、廉洁自律等教育,制定窗口文明服务规范,完善行业服务标识,推广文明礼貌用语,加大便民服务力度,主动拉近服务距离,切实在规范管理行为、提高服务效率、改进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全处向社会作出优质服务承诺,提出了“六件利民实事”和“六项便民措施”,全力打造“窗口满意工程”,加大便民服务力度,延伸便民服务措施,做到“六公开一监督,便民服务一条龙”,坚持落实“您好工程”、“服务承诺制”, 全面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廉政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长效措施,让优质服务、清廉之风温暖人心。三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加强作风建设、行风建设、软环境建设相结合。开展“抓机关带行业、抓作风促行风” 、“优质服务看窗口、廉洁高效看部门”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创建廉政文化,加强行风建设”活动,以清风带行风,着力规范公路行政执法行为,打造“为民、清廉、务实”的行业执法形象。抓好学习培训,提高执法业务水平,强化执法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廉政教育,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督查工作,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十项规定》、《镇江交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三十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等文件,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及市局有关优化投资环境的规定,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行政效能,扎实推进公路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处行风办多次组织到窗口服务单位明查暗访,查找薄弱环节,通过内部纠偏,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向社会公开服务电话,设立行风举报意见箱,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参予省、市电台政风行风热线,为社会各届答疑释惑,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同时聘请了10名监督员,定期向他们汇报工作,听取建议,了解社会对公路党风、廉风、作风、行风的反映和评价,使公路各项工作在动态监督中得到加强和提高。四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相结合。处党委始终把加强公路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公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凡是涉及到单位的重要决策、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一律作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做到“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在党务公开中增添廉政文化项目、内容。公开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廉政建设责任“一岗两责”,逐级公开廉政建设责任人。公开领导干部职务行为,将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述职述廉、个人收入和重大事项申报等全部及时公开,并且建立了科级以上干部个人廉政档案。公开廉政监督的结果,对工程建设招投标情况、大额资金使用情况、重大物资采购情况以及群众信访事件查处情况等廉政建设关键环节,随时公开监督结果。通过全面公开、及时公开,让职工群众关心、监督全处的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共同打造廉政公路、阳光工程。

二、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廉政文化进公路,营造的是一种人人受教育、处处受熏陶、时时受鞭策的特殊文化氛围。廉政文化构筑的是政治上的忠诚之心,道德上的廉耻之心,守纪上的畏惧之心,彰显的是天地正气。弘扬廉政文化,助廉防贪、全员反腐,打造的是一堵人人参与的廉政防火墙。

1、廉政文化载体得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拓宽与延伸,涉及了公路工作的方方面面。全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党委统一领导是关键,纪检监察组织协调是重点,广大党员干部及职工群众全员参与是基础,同时要注重发挥组织人事、宣传教育、共青团、工会等部门的积极作用,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努力扩大廉政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面,提高整体效能。

2、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发挥了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党员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增强了抵制腐败文化侵蚀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

3、廉政文化教育了党员干部,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党员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在思想深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自觉遵守廉政法律法规制度,严以律己,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行为进一步形成,全处上下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规事件。

4、廉政文化促进了和谐公路的构建。廉政文化弘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人们崇廉尊廉、学廉敬廉,促进了党风政风的好转,对构建和谐公路、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行业连续9年创建成江苏省文明行业,拥有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7个,全省交通行业文明单位6个。建成镇江市第11条、15条双拥路,荣立市双拥“五创”三等功。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交通建设系统 “工人先锋号”、全国交通行业抗灾保通先进集体,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被镇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跨越发展有功单位等荣誉。

篇4:69-构建讲座文化平台、推进社会科学普及

一、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 社会意识越来越多样化, 致使部分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偏颇、民族意识淡薄。因此, 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高校应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满足学生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牢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

面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碰撞、冲击、交流与融合, 反思高校学生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 当代大学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头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牢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二)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曾说:“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 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 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大学学习阶段是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 因此,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对于坚定和牢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追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弘扬大学生民族和时代精神的需要。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只有坚定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柱, 国家和民族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团结统一、和平共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奋发图强的伟大旗帜, 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但是, 各种思潮齐拥而入, 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四)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分清善恶, 明辨美丑, 一个人才可能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才可能存在良好的道德风尚。急剧变化的社会现状和多元化的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 损人利己、诚信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可实施性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建设, 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可行的, 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校园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

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实践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是由其内涵和功能所决定的。校园文化能够通过规范大学生的成才环境和塑造校园精神, 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 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个成员不断地调节各自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 校园文化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纲领性和抽象性、不可生硬灌输或靠纪律约束实现, 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意识。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和践行方式, 高校可以依靠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人性化、生活化和情感化的教育手段, 调整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高校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自觉追求提供了现实有效路径。

三、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平台, 寻求多种途径, 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环境资源、载体功效, 结合时代背景、教育节点开展教育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 依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大人文校园与绿色校园建设力度。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 明确办学理念, 凝练办学精神, 重视校史、学校年鉴编写, 建好校史陈列室, 确定好校训、校徽, 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在自然环境建设方面, 要有整体布局, 使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 营造健康良好的氛围, 实现环境育人目标。

(二) 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强化它们在社会热点、思潮等方面的积极引导作用,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校园氛围。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建立校园专题网站, 使其成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 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文化土壤。

(三) 依托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以传统节庆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为契机, 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传统节庆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到来之际, 通过积极举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 传播主流价值理念, 增强认同感。

(四) 依托学生理论研究社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充分发挥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作用, 依托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特色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国情、了解历史、了解社会, 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科学、深刻。学生管理部门应因势利导, 积极扶持, 把学生社团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力量。

综上所述, 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平台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势在必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借助高校校园文化平台得到长足发展, 我们应大力建设人文校园、充分利用宣传媒介,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韩广富, 陈欣.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10 (6) :5-9.

[2]李运仓, 马玉珍.刍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6) :6-8.

[3]赵春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13-15.

[4]程样国, 王健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 2010 (5) :139-144.

[5]张建国.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4 (4) :65-68.

[6]胡余波.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生荣辱观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5) :118-121.

上一篇:晏家屯中学开展“三乱”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对论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