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语文

2024-05-18

情感语文(精选8篇)

篇1:情感语文

文字的魅力,情感的海洋--语文与情感

语文学习究竟学些什么?有的同学经常这样问。老师大概都如此回答--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所谓语文学习的八字宪法。这是从建国初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的一种说法,也是一种现代语文教学的成功探索之结果。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也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一大批语文教育名家(如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程红兵、韩军等),语文教学和学习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时至20世纪90年代末,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语文课的“人文性”不断加强。于是催生了本世纪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观念、理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是对上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大讨论的延续和深化。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这次课程改革,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变革,突出了探究、合作,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第一位的是“情感”,可见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情感”的陶冶和历练,重视情感体验和品味。其实,一切写作、阅读活动都是“心灵的健美操”,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的情感得到一次次的唤醒、整合和提高,我们的情感也得到一次次的升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也得到了巩固、丰富和深化。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篇目,其实也是人类情感浓缩的范例,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包容了人类的七情六欲。我们要在老师的带领下,用这些情感的酵母催化我们的情感基因,努力开发情感的土壤,丰富我们的情感仓库,让我们的情感家园美不胜收,做一个情感丰富、细腻、圆融的人。

课文中我们钟爱的篇目有很多,而这些篇目基本上都是富含情感的文章。比如莫怀戚的`《散步》,融融的春意中包容着多么动人的人间真情哪!骨肉爱浓,写下心中美诗篇;母子情深,撑起人伦大天空。什么是诗?这就是人间最美的诗篇,这就是心底里最动人的道德人伦大乐章!读之,久久不能释怀;味之,字字皆是饴糖(最甜的糖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体察母爱之深微,感悟生命之神秘,又给我们以哲理的启示,让人猛醒,犹如当头棒喝,原来我们对生命和母爱的认识是何等的浅薄!感谢史铁生,感谢命运对史铁生的“不公”,这些遭遇造就了一道生命的光彩,成就了体察母爱至微至细的敏感心灵。李乐微的《我的空中楼阁》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艺术的心灵图画,而不仅仅是“小屋”各个角度的描写、比喻。倘若没有作者那种艺术的心灵和修养,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屋怎能如此动人呢?其实,动人的不只是那些精妙的比喻和高明的语言表达技巧,关键还在于作者丰富细腻的艺术化的生命视角。学习中若能抓住这个牛鼻子,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朱自清的《春》不就是描写了春天的各种景物吗?其实,很多同学都这样认为,倘若学习、朗诵之后,只能达到这种程度,只注意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如何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而不去细细感知、体味,这样就与文章的“核”离得太远,只能学些皮毛,学些技巧。岂不知,要想做出类似的文章就非得具有一种热爱生活、关注人类的人文情怀不可。

课内的经典文章是这样,课外阅读中碰到的时鲜、经典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样如此。风传网络的《疯娘》,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能够触动我们已经钝化的心灵触角的经典文章。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宽广,即使是神智不清,“疯娘”对儿子的爱依然是那样清醒、那样深厚;即使是失去生命,“疯娘”也要到悬崖边为儿子采摘野山桃。倘若不是“仁爱”的情怀驱使着作者,他又怎能把一件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生活事实艺术化地呈现在我们钝化了的心灵触角边,让我们感喟不已,唏嘘无尽呢。读读或者听听《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这首散文诗吧,你定然会在阅读或聆听中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幸福、温馨、真诚和善良,诗人把关爱生活、牵挂朋友、宽容他人的情怀,用经典的诗句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和圣洁。诗人倘若不是这样的人,又怎能写出如此清澈、明净的诗句?读一读巴蜀鬼才魏明伦的系列赋文吧,《中华世纪坛赋》寥寥千字文,浓浓爱国情;《饭店铭》嬉笑怒骂,麻辣酸甜;《盖世金牛赋》讴歌深圳速度,爱我华夏窗口……一篇篇赋文宣泄出黄钟大吕般的情感乐章,不由人不击节称赏。读一读“中国文坛的独行侠”贾平凹的散文吧,《笑口常开》里的每件事都让你捧腹,可细细思忖,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苦涩和无奈;《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中流淌者质朴无华的情感,饱含着作者发自内心的人生感慨,寄托着作者对小妹和小妹一样的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毋庸多举例,课内外的经典文章无不是人类情感凝结、积淀、升华的结晶,我们必须用心去体悟,去品味,做好“心灵的健美操”,让自己的情感触角更加敏感、更加容易触发。

篇2:情感语文

陈仕品(贵州省盘县柏果镇柏果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新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有效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绵绵。教师如果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再说当前的翻转课堂教学,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改变着我们老师的教学思维,所以“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更适合我们这个群体。我们教师一定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事物,大胆地潜移默化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要对文章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学生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地讲述、朗读,而是声像并举、文情并茂,引入高潮。“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啊!”就在一位学生满腔热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文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十二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我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彩色照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及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这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极其精心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啊!”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所以他难过到了极点,脸色惨白„„”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们啊’,说明他对同学,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人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校、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情景激动人心。这两个大字是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的。他把对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收复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凝聚在里面了。”

“韩麦尔的神情,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朗士,这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我不是小弗朗士,我也永远忘不了。”

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大加赞赏,同时即兴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教师用“心”在唱歌,学生屏息凝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最强音,思想升华,情感浓烈,教学相长。

(陈仕品,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职称)

篇3:情感语文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种认知的倾向。同样,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凡是态度亲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反之,一位整天死气沉沉、板着一副面孔的教师,学生很难会接近你,更不必说让学生和你一起走入课堂内容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

(一)“言”之有“情”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语气要温柔,要让学生感到安全感、信任感、亲密感。如,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时,可用关爱的语气鼓励他:“不要紧,大胆一点,说错也不要紧。”当有的学生因胆小而不敢举手时,教者轻轻地抚摸他的头,温和地说:“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

(二)“动”之有“礼”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在用口头语言表达真情时,教者还可辅之以一定的体态语言,如耸耸肩、点点头、甜美的微笑、关切的目光等,从而让所言之语更加有情,通过言行配合感染学生的情感。

二、煽情导入,渲染激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学实践表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发挥语言魅力,注重教学语言的“煽情美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一位老师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先以一曲《黄土高坡》导入,创造出适合文本基调的情感氛围,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如此煽情导入,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阅读课文时入境悟情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媒体辅助,以形激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实践表明,运用媒体手段辅助,创设适当的情境氛围,能够激发想象,促进理解,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存”。因此,在平时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幻灯、图画、实物、录音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来开展我们的教学步骤,解决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笔者教学《九寨沟》,伴随着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神奇的九寨》的音乐旋律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了九寨沟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景色。学生还未学习课文,已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已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者进行了生动地讲解。如此设计,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优秀的文章往往情景交融,情感体现字里行间,渗透在文章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慢慢读文,深入分析文本的内蕴”,从而把握词语的选择之妙,品鉴词语的“味道”。例:一位老师教学《诺贝尔》一文时,紧紧抓住文句:“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了什么? / 生1:从“怦怦直跳”这个词,我能体会到诺贝尔紧张的心情。/生2:读到“近了!近了!”这个词,我知道炸药就要爆炸,危险正在接近诺贝尔。/生3:“近了!近了!”不仅是火星接近炸药,更是离实验成功近了。从“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我体会了他兴奋的心情。而这样的心情,我们也可以从三个“!”体现出来。/ 生4:由诺贝尔“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可以体会到他为了自己酷爱的事业而不怕危险的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个词、一句话的仔细品析,完成了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融汇与再创,使文本中情感真实地激荡于学生心中。

五、换位体验,角色移情

所谓“换位体验”就是以生活情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最终获得高于生活的情感。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在准确把握文本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换位体验”,能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使学生达到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一)设问换位

阅读教学的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应作“变化”与“平衡”的统一。在教学中,通过设问导情,可以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情感活动。

(二)表演换位

赞可夫认为,“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高、好胜心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适当的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机会,可鼓励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换位体验情感给语言材料带来一个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

篇4:情感语文

关键词:语文;情感因素;亲情;生命;审美

众所周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各个方面都处在形成期,包括道德素养、审美观念、人生观等。而语文作为一门以人文性为特点的学科,其价值不仅是要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成为一名“有价值”的人。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常常采取的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分”的人,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论述,以为学生健康地成长做好保障工作。

一、借助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健康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亲情教育,进而强化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妈妈的葡萄》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情境表演法,引导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妈妈、小狐狸、猎人、葡萄村庄的主人等角色,然后,将这则故事改编为“剧本”,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亲身的表演、主动的参与也能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感受到狐狸妈妈的伟大,并顺势将亲情教育渗透其中,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借助语文教学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只有一次”这句话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懂得其真正含义。记得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一幕:“一小女孩,因为得知父母给爷爷奶奶买的小狗是为了将自己接到父母身边生活,竟然把小狗从高楼上扔下摔死。”这样的一件事情,从侧面表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命”的不珍视,也表现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也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生命奏鸣曲》时,我选择了直观教学法来帮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所以,为了确保教学目标最大化地实现,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心脏”“肺脏”“胃肠道”等器官,并向学生介绍了各器官的作用,同时,用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各器官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体会到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而促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三、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每个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中的美,并在美的陶冶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荷塘旧事》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材中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淳朴的爱的赞美”,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法。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组织每个小组对“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进行讨论思考,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本中的“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真正感受到教材中的美,并能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当然,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这节课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行为的赞美和钦佩之情;还可以借助《晏子使楚》这节课来帮助学生认识“尊严”的重要性等。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而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马晓燕.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3).

篇5: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钻二小学

王海菊 所谓“情感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活动同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语文,教师将引领学生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熏陶感染,领悟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升腾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憾,思想的共鸣,激发对祖国语言全部内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实践,触及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进而在情感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情感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及其表现的思想内容组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同化、调节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语言文字及其思想内容通过表象表现出的相应的情感涵义,并通过学生感受、组织而形成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寻求建立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思路。

其一,语文课堂教学凭借课文来进行。课文中的语词借助表象意义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涵义。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语词的表象意义,学生能理解变“愁”为“喜”的内容,并能在头脑中形成“欣喜若狂”的具体而真切的“图画”——表象。语词中的情感涵义即是由学生通过头脑里这幅“图画”去感受和体味的。这就是通常说的语义传情。当然,语词中也有“不可言传”的情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描绘的梅花在寒冬吐艳,且飘散暗香,似乎有一种审美情趣,但其更深的情感涵义,必须以诗人坚持变法的事件和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为中介,通过体味和联想才能体验到词语中的情感涵义。由此可知,语词中的情感涵义总是粘附于表象而存在,一种是直接表现,具体可感的具象,一种是间接暗示,借物达情的喻象。

其二,课文中的语音表现化也是传递情感信息的形式。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是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音传情。首先作为主体对客体评价的语调,它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评判,它形成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即情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惊喜之情,《中国石》的自豪之情,《峨嵋道上》的赞叹之情,《卖火些的小女孩》中的悲怜之情等等。其次是语言节奏感、动感形成的语势,它能让语音得到强化,而营造出情感氛围,烘托出审美情感和竟境。如《白杨》中开头写道:“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却是浑黄一体。”鲜明的节奏,用以烘托一种荒凉感,衬托“白杨精神”。再如《景阳岗》中,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三次“一闪”,这些生动的动感描写,无不营造出一种惊、险、恶的强烈气氛,让人从情绪中去感知和体味。

其三,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在特定场合往往具有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情感涵义。比如感叹号具情深切,省略号情意深长,问号情绪激动,冒号情味蕴含等等,就连顿号,逗号也有较强的情感作用。如《白杨》中爸爸对女儿说:“它(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连续的逗号,表现一种凝重、肃敬、坚定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符号作为情感载体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涵义。从认知目标入手,对语言文字符号再认和感受,是规划情感目标的基础。

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三、情感评价

课文要准确地传递情感,就要使学生的心态处于言辞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之中,而语词所描绘的具体情景是不可能抽象或概括出具体的情感方式,这就需要将语词的具体意义进入学生认知领域后,或通过感知行为形成表象后,再通过感受、领悟、组织、评判对语词所表达的情感涵义进行再认,这时进入学生情感领域的应当是具体可感的情感内容。情感内容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评价,它从层次和类别上具有高级情感、中级情感和低级情感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课堂教学所要学生达成的必然是高级的、积极的情感。在确立和规划情感目标时,也应以高级情感为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层次的情感可以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活动感。

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情感经验,但稳定性差,情绪化倾向较强。要让学生对课题中力的式样作出接受和反应,应给予必要的铺垫,或对学生有的图式作出必要的测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的引起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对学生进入新课题的原有基础一是要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一是要提取做到有的放矢。小学生原有图式中有低极或消极的一面,要利用新课题中的力的式样让学生重新估价和组织,一方面培植学生高级的、积极的情感,一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新意,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目标、控制和评价主要有课前谈话、课堂观察、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后形成性评价等主要环节。课前谈话是为了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图式,以便调控课堂新刺激的力的式样可能使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前谈话还为了调整学生情感的倾向性,以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题的力的式样,反应、估价和组织新的科式。课堂观察是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的,可以通过学生情感变化和学习行为进行现场即时的评定,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环境设计包括教师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技术手段设计,目标达成及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和利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环境。课后形成性评价,一是通过对知识、能力形成性测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形成性测验的试题中应当包括情感内容;二是通过一个阶段(单元)学习后对学生的问卷和教师观察日记进行分析、评价。中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与学生接触、交谈、倾听学生意见来考查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篇6: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善于设计课堂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 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木兰诗》可从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入手,教师简介木兰从军的故事及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精心挖掘情感目标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

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情寓于字里行间,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中;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无情却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具魅力的内容。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和“泪水”这两个意象中逐渐深入地体会父子之间的绵绵深情,感悟无穷的艺术情味。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性格和老师的责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动的原因在于他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由此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老师的高尚情感”这一情感目标。

篇7: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教学的情感过程不可忽视

从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学生在校学习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一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智能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它的心理过程产生着情感和智慧。因此,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例如,现实生活中和表达这些生活的文章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不可能设想,在人的思想和感情之间可以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给他指出哪句话、哪个行动是纯粹的思想表现,不带半点感情;而另外一些言语和行动,则是单纯的感情流露,不包含丝毫理智。同样道理,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表情达意的,不可能把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同“表情达意”割裂开来。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汇。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叶老又说:“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前一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而忽视后一心理过程,即情感、性格过程,往往只把后者作为前者的辅助手段,并没有把后者也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来看待,这个问题急需解决。

二、教学过程要创设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三、语文教学要读出情感气息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四、语文教学要追求出情入理

篇8:情感语文

一、语文教师要有激情

一堂语文课要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师就要合理引导, 需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以情传情。如果说, 在你的课堂上, 孩子因为你的存在而愉快、兴奋, 甚至跃跃欲试, 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为你的存在而压抑、低沉, 你的教育必将失败。文章不是无情物, 成功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激情的, 使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受到教育。教师只有自己先动情, 才能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使其受到感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爱去对待学生, 调节好自己的心情, 深挖教材, 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感悟、每一种情绪都用语言、眼睛、动作等传递给学生,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所以说, 想让学生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教师自己先要动之以情, 这才能使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顺利地迁移到学生身上, 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课文的教学, 将反映着作者或人物内心丰富的、高尚的情感进行渲染, 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 达到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与海”“文章不是无情物”,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使情知交融, 情通理达。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例如,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在第一段结束深化理解时, 我以挂图为教具, 让学生以“可怜的小女孩”为开头说几句话。在此过程中, 学生说出了对女孩的同情, 受到了精神上的感染。最后我又配上风声,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 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深切领悟文章感情, 到达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 渲染情感

人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必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能够积极地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即人必须要主动。而主动地思考、体悟、融入情感, 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又一主要因素。教育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感, 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教师可通过音乐渲染、以理激情、语言激情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迅速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 进入教学境界, 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描绘的特定境界, 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欣赏, 入其境, 悟其情。对于那些情节性强、形象鲜明的语段, 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揣摩、推敲, 使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第9、10两个自然段, 内容是小女孩在幻觉中见到了奶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小女孩的目光、赤着的脚, 与奶奶依偎的情景……然后让学生闭目凝神, 我则开始以深沉、缓慢的语气范读课文, 这样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参透性的。之后, 我再让同桌两人做这样的练习, 深化了教育效果。

四、从语言品味中悟情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整体中感受文章的人、事、景、物,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 领会课文的优美滋味。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 从字、词、句入手进行朗读训练, 体悟情韵。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 应让学生依据已有知识经验想象情, 像演电影一样,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例如, 《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 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 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要想深刻领会朱自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凭借范读、自读、轻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而使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水乳交融,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 但精妙的语言, 更是语文教师要具有的。如果语文教师只是用公式般语言冷冷的推理, 那么, 文章的情, 作者的情, 意境的美, 是不可能传达给学生的。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把握最佳时机,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然后把学生带入到意境中来, 使学生真正懂得作者的目的。此外,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 其情境就大相径庭了, 所以语文教师讲究语言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初中生安全教育教案下一篇:仪表厂开展车间民主生活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