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2024-05-14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精选八篇)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篇1

关键词:情感,真善美,独立,创新

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出发, 教育的起点是人, 归宿也是人。独立意义上的人, 既有独立的人格, 又有完善的情感。但是, 一些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往往忽视人格、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而笔者认为, 学生的人格、情感比智商更为重要, 甚至学生情商的开发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它是学生终身教育观的体现, 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架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而这种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又是以良好人际关系为基础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表现为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首先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去作学生的朋友, 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沟通师生情感。学生无不奢望关心与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这列为“社会需求”。当学生心目中神一般的“教师”竟然就是身边的大朋友时, 他的心弦会多么欢快地跳动啊。这是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之中占据的特殊位置。教师动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第一个学生的爱去关心学生, 不仅关心他的学习, 更要关心他的生活。教师和学生之间生活情感的建立, 更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人际情感, 消除由年龄、陌生形成的戒备。“亲其师, 信其道”, 师生之间都已是朋友了, 各种教育的问题都有最佳的解决契机。

说到底,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活动。现代教学艺术提倡双向沟通, 克服单向灌输。平等师生关系的确立, 使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渠道畅通。在这样的前提下,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鼓励”才能落到实处, 师生方能取长补短。有了情感交流, 师生方能“教”“学”同乐, 激发学生炙热的参与情感, 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试想, 一个从来不与学生情感沟通、合作的孤家寡人式的教师, 不管他的知识有多丰富, 也不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二、有效教学重在唤醒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认知信息的双向沟通, 要建立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之上。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学习兴趣的培养, 不仅是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 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从教育要“以人为本”出发, 要培养会学习的人, 好学习的人。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成分,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学习内部状态活跃程度决定学习质量。这意味着学生会随着对语文的认识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 并且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随兴趣的升级, 学习变成需要, 化成快乐。语文教师培养了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好学语文的兴趣, 便是最成功的语文教师。这种成就, 远非学生分数和升学率可以相比的。

抱着教书育人的宗旨, 语文教师要终生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贯穿于每一节课, 利用好每一次课语文活动, 并且把握好每一次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机会。语文学科有天然的培养兴趣的条件, 有广阔的情感交流的空间。文学作品是最丰富多彩的人类情感的结晶, 作文和日记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融于声情并茂的文学氛围, 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求善求美, 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非常新鲜的内容。语文教学有责任为学生展示这鲜活而美丽的人类情感, 使他们像早晨薄雾下的小草一样泽被阳光和露水。

教师通过教材和广泛的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用心灵去看, 大自然是美的, 社会是美的, 世界是美的, 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知识, 向往和平、正义, 歌颂友谊、合作, 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健康、勤奋、坚强的品质。通过文学作品生动鲜明的形象, 鼓荡人心的情感, 优美的意境去感染学生。教学时不拘泥于文章思路, 让学生去领悟文章的情意和美感。鼓励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去发现自己和别人灵魂里的善良, 自己去创造美的作品。放眼去看世界, 抒放美的心灵魂去交往, 去看书。学生在真善美的滋润中变成一个追求真善美, 把真善美视为自己的需要的人。总之,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 (第斯多惠) 。

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的情感教育

于漪教老师曾提出要树立培育现代新人的宏大目标, 其内涵有自我教育的特征。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不需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法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 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高尚的情感需求正是这具有无比强大生命力的精神生活的根, 需要是学习动机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情感教育, 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了真善美的情感, 这体现了语文教育者无与伦比的艺术。

首先, 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目前的语文教学的一言堂仍然较为普遍, 单向灌输是很难激起学生兴趣的, 更不要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兴趣的源泉在于动脑发现问题, 自己寻求解答”, 由成功而获得的兴趣及由兴趣获得的愉悦感是最好的自我教育。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作, 学生的作文, 凡是优秀的作文, 必制作成优美的多媒体课件形式, 定期展示。此外, 鼓励学生写随笔, 写诗, 写小说, 捕捉点点灵感。好的作品, 特别是成绩偏差学生的作品, 找到闪光点必大加赞扬, 带动班级大片同学创作, 班级文学氛围较浓厚。学生创作及来自教师的肯定面带来的成功愉悦感, 是学生自我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

其次, 通过内省, 把真善美化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这方面乌克兰的苏霍姆林斯基, 我国的魏书生、李镇西都堪称典范。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他看见, 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 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 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魏书生通过思想斗争进行自我教育, 学生通过写心理病历, 内部进行着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他引导学生练气功, 让学生去领悟“天人合一, 大道自然”, 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和谐和心灵的广阔。他还通过文章引导学生去体验人生, 友爱等情感, 培养远大抱负, 高尚情操。李镇西通过心灵日记, 引导学生用真善美的情感和要求审视内心,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亦在训斥、说教的苍白无力后, 越来越真切地体验到这些教育先驱杰出教育艺术的魅力。惟其认同高尚的情感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强烈需要后, 他的学习才具有了强劲的动力。

四、创新, 要求营造求真求美的氛围

语文教育, 学生怎样才有创新精神?语法, 内容理解分析得了满分算不算有创新精神?语文教育培养出了怎样的学生才算成功?笔者认为, 具有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就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创造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多功能审美型人才。”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 最能吸引人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单个字、词、句的巧妙, 不是清晰的作品构思, 不是作者的名气, 而是文学作品的整体美感, 语文教学就应该进行美的教学, 要让语文课具有美感, 就要让学生具有美感。但是, 当前语文教学当中, 求真求美的氛围没有营造出来。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定远先生说:“审美情趣的培养问题一直以来可以说是中学教育中的一个空缺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很多教育因素扼杀了创新精神的萌发。第一, 忽视语文的审美特点。体现在教材上, 优美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偏少, 有的太陈旧, 有的不符合现代中学生特点, 有的甚至根本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在语文评价机制上, 对学生语文的考察, 仍偏重于知识的记忆和工具性知识的考查, 而几乎忽略语文审美情感的考察, 所以教师跟着题目转, 跟考卷转, 把眼光盯在死知识的记忆, 繁琐的内容分析上, 即使是作文, 也定好条条框框, 按评分要求一一落实, 不敢越雷池半步。第二, 学生的社会压力过重。高中学生面对高考的独木桥, 初中学生面临考不取重点高中, 上不了名牌大学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 自然只会是求高分的氛围, 钻题海的氛围, 何来时间和精力审美。第三, 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古人云“师命不可违”,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学生在教师面前低人一等, 没有探讨和反思。唯唯诺诺, 惟命是从的学生本身就不具创造性, 更不必提会坚持自己对真和美的追求。留美教育学家黄全愈博士说, 要破除“师道尊严”, 树立“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观念, 也是为了营造求真求美的教育氛围。创新精神的培养, 正是需要创造出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

如果说,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一个重视智商的教育, 那么今后必定会是一重视情商的教育。当社会价值破除了功利, 趋向追求独立人格, 那时才是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2]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篇2

提高小组合作效率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的组建、小组的有效运用、小组作用的发挥和小组的评价等——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习的最小单位不再是学生,而是小组。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把小组建设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突破口,试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效率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的组建、小组的有效运用、小组作用的发挥和小组的评价等。

组建学习小组的原则与方法

学习小组是在班主任召开学科教师会的基础上,对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逐项分析之后建立的。小组的组建原则包括男女生比例分配适中、学生的性格搭配与互补、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结合、座位安排的合理等。学习小组通常由6至8名同学组成,以5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9个合作小组。

首先从全班同学中挑选出9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性格外向、在同学中威望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照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将学生编排到每组,每组6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1-6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评选出得力的小组长、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定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的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包括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习成绩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在团队中预期要达到的水平。

小组交流的有效运用

小组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小组交流可分为3种:以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为目的的小组讨论;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交流为内容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后的成果收集审议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包括: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个别学生讲析式、组长提问式等。

小组交流的组织形式可以由“教师搭台教师唱”的单一舞台型走向“师生搭台师生唱”的小组合作型。当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学生搭台学生唱”。为了动员全员参与,要求小组长在每次交流时,都先由小组里学习相对弱一点的6号同学开始表达见解,然后由5号、4号质疑或补充,较强的其他成员再解疑、补充,最后由组长进行总结。

小组交流容易存在的问题

流于形式,没有讨论和解决实质问题。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小组交流要就实质问题进行讨论,如本节课重点的内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能解决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交流内容;小组交流要有方式,如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讲析式等,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交流形式;小组交流要有时间限制,要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话,课堂就会混乱,时间就会白白溜走,完不成教学任务。

个别学生不参与。这个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能基本学会,不想和其他同学交流,没有合作意识,认为交流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对于这样的学生,小组长要引导他,慢慢影响他,让他逐渐融入其中。如果引导之后仍无改观,那就需要老师出面做工作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学不会,因自卑而不敢交流。对于这样的学生,组员要主动帮扶、教师要重点指导,让他学有所成。在提问展示环节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并鼓励赞赏他,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最终打消他的自卑心理,这个问题的前提在发现、关键在解决。

个别活跃,其他被动。组长要合理安排,使组员都有机会发言,可以采用一对一方式,然后指定说出自己的看法。

一放就乱。老师要加强巡视,在交流完后表扬那些秩序好的小组,增强各小组的荣誉感。对那些说闲话的同学,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说影响了本组的交流和荣誉。

深入小组中间。全面掌握每个小组交流进度与效果并进行个别辅导,点拨瓶颈问题,并且密切关注秩序。对于学生错误的地方要指出来,或启发或点拨,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必须就交流问题提问展示。学生用心交流、认真活动,就是为了能在展示的时候一显英姿,但是往往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会忘记设计提问展示环节。学生总是白忙活,就不会再认真的去交流去活动。小组交流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知道学会了什么,需要再学什么。小组交流是脉,是自主学习和提问展示之间的桥梁。

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均衡调配为前提,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的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对组员学习进展的关心。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多边进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交流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篇3

大学语文不单是中学语文课程的延续,她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不仅能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性,还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品味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培养他们对母语文化的亲近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精神,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要实现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切不可忽视!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根据布鲁姆教育整体目标理念,我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的动力,积极的情感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情感教育?多年来,专家和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情感的实质提出许多观点,但由于各研究者的研究角度、重点和方法等的不同,对情感、情感教育的认识有较大差异。目前,对情感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厌恶、爱慕等。

情感教育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理想及信念等,主要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它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如何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走向新高度得到提升和完善,并由此焕发出内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创造欲求。

二、大学语文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语文课堂的主心骨,融入了情感的大学语文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市场经济社会,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已渗透各行各业,社会和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生拥有“证书”的多寡和职业技能的高低,这造成在校大学生淡漠人文教育,认为其不实用。殊不知,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行为上表现出孤独、冷漠、无情,对同窗、集体、社会乃至亲人缺乏基本的关爱,表现出自私、狭隘和偏激,因漠视人文教育导致情感缺失发生的悲剧日益增多。钱理群教授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在大学语文中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是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德化人,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增强对自我情感的调控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特征。

2、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性境界

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美的心灵、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学生获得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更要让学生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广博文学知识的熏陶,达到健全人格塑造,提升人性境界的目的。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大学语文选用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高尚情感的结晶,这些作品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作品范畴,而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丰富的情感、厚重的人文、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使读者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潜移默化的走向自我完善,这是其他任何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无法企及的。

三、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作品的情感是需要体验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肢解文本,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以人文精神为主线,运用视频、音频、声频、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情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构建起人文性较强的教学模式。

1、感悟作品语言,体味作者情感,升华思辨能力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过“感性的阅读”即“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文学大师的语言,是有生命灵性的,她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值得读者细细体味、沉吟和把玩。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该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通过抒写作者重回阔别十八年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庭为儿孙们设定的人生道路,即适宜子子孙孙能久长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它是封建家长对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及财富能被后辈们继承、享用,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古往今来,做长辈的几乎都为此惨淡经营。然而,究竟怎样做才算“长宜子孙”呢?

现如今,社会上某些“官二代”、“富二代”们,倚仗着父辈们创下的基业、财富和人脉,骄横跋扈、不可一世,“我爸是李刚”、“李天一”案等让世人震惊的同时也带给大家许多思考,正如巴金在文中所言:“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文本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语言,体味作者情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通过情感教育达到升华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有利于大学生们加深对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促进其早日融入社会。

2、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鼓励深情朗诵,激发学生情感

大学语文课堂上的朗诵包括教师范读、音频听读和学生朗读。文本均是有情物,教师激情饱满的朗读,可以深情感染每个学生,调动其情感体验,打开学生平时可能封闭起来的情感之门,让学生在感情共鸣的审美愉悦中,再现作品艺术形象,洞悉文字下的感情脉络,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与教育。

尤其在诗歌教学单元,一定要朗读,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若没有深情地反复诵读,李白《将进酒》中如黄河之水奔腾激荡的情感、借酒浇愁怀才不遇的苦闷怎能体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意境空明,缠绵悱恻,寄寓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怎能理解;在讲授《诗经·蒹葭》时,我配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凄婉、抒情的歌声,叩动心弦,流淌着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引发学生无限遐想,真切感受朦胧意境。

3、强化写作教学,鼓励学生大胆抒写自我情感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作文反映的是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写作过程中,或吟咏情怀,或剖析哲理,或描绘人生百态……这些无不传递着丰富且绚烂的生命信息,而其中最活跃的当属情感。写作中,只有情思弥漫,文章内容才是有灵魂、血肉饱满、内容丰富的。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帮助他们打开内心惧怕写作文或写作文就胡编乱造的心理枷锁。“我手写我心”,作文就是要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启迪他们从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发现美,找到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让他们心灵随之一颤的题材;要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让情感照亮文字贯穿写作过程始终,鼓励学生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作就会成为学生情感抒写和自我生命塑造和完善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章的真、善、美和作者浓浓的情,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们尽享语文科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7.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李云霞,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语文课堂应该是有灵魂的 篇4

后来在网上有了这么一句话:“揣着希冀,怀着梦想,来到可以实现梦的地方;敬了他(她)三年,信了他(她)三个三百六十五天,到头来,他(她)教的全都是谎言! 总结三点:语文课是完全可以睡觉的,语文课是完全可以改成体育课的,语文是完全可以用来玩的! ”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现行考试体制下,语文教师必须面对意想不到的尴尬。

根本问题是什么? 毋庸讳言,是教育观念的扭曲,是“应试教育”观念的日益根深蒂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格局是:高一打基础,高二赶进度,高三搞复习。

造成语文教学的呆板局面,“应试教育”固然是罪魁祸首,当然也离不开各种人等在不同利益驱使下的蠢蠢欲动: 所谓的各种教学专家、名师挖空心思炮制出的各种教学模式,强制指导教学,以其落实情况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各种名目的复习资料层出不穷, 市面上打着形形色色旗号的复习资料泛滥成灾,出题者挖空心思设题,应试者大搞题海战术;应试的要求,专家的要求,学校的要求,语文教师成了魔术师,教学手段花样百出———录音、幻灯、视频、表演、做题、考试,然而语文课堂的灵魂却被语文教师抛弃了,语文课堂没有了思想的碰撞,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像政治课、地理课、生物课……唯独不像语文课(语言和文字的课),语文课有自然和人生,但就是没有思想和灵魂。

语文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是有灵魂的。

一、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让学生思考的火花点燃语文课堂

“应试教育”要求的标准答案 ,无疑会把每个个体的思维独创性扼杀,强行挤进一条死胡同里。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必然是只会做题而不会思考的学生。

语文课必 须培养学 生思考能 力 ,无论把“语 文”理解成“ 语言文字 ”、“语言 文学”还 是“语言 文化”, 其核心都 是“语言—思维—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促进。语文课堂应该 是思维碰 撞的地方 , 语文学科 的内容决 定学生必 须会“想”, 一个不会想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无异于摸象的盲人 ,只能记住一些知识的零碎片段,却欣赏不到文学殿堂里的异彩华章。语文原本是一个多维的立体世界,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平面。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也许只是这空间中的一个“点”,由这一“点”可以引申出无限内容。“点”只是学生领略这个空间的一座桥梁,而空间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学生真正需要掌握和寻求的内容。然而,这里所说的“想”并非指学生针对课本某一方面的内容所产生的一点理解,而是指从原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宽学生思路。例如:教读《留侯论》时,教师可以提问: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而本文却是从一个独特角度评价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你是怎么看待这些见解的? 并发表你对“忍”的见解,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问。

语言的千姿百态反映了思维的丰富多彩,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体现了在能力形成和知识运用方面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

二、语文教师要学会让语言的魅力芬芳美丽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将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语言的美可以从听、说、读、写中体会。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美丽的文字配上优美的音乐后话外音(教师或学生的诵读),使得音乐的美和语言的美完美结合,引领学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咬文嚼字;在情境中,进行语言、思维等训练,例如我们在教读散文和古诗词时,先鼓励学生诵读或教师范读,或选择意境相应的音乐、朗诵导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受其感染和熏陶,然后进行语言、思维等训练。

语文课上,老师的语言应该是感性而富有诗意的,这样的语言,不仅恰如其分地贴近文章内容,而且恰到好处地引起或者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比如在上食指《相信未来》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心中有梦,人生就有未来,所以在食指在憧憬和等待。等待什么,憧憬什么呢? ”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带着学生善感的心灵去看美丽的世界

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牵连和牵累,对青少年情操的陶冶,几乎是一片空白。对青少年成长和未来的不利影响,就不用赘言了。

徐志摩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语文老师应该经常领着学生春游、夏游、秋游、冬游。春天领着学生到野外放风筝、写生;下雪时领着学生去踏雪、打雪仗……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围绕三尺讲台的表演,而应该放在一个社会的大舞台上演绎,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活动,寻访古迹、名人,开展新闻调查,等等,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看世界、看人生,通过文学作品发现美、感受美,让语文课堂成为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课。

四、让智者的践行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语文教师不应该放弃呼吁主政者从国家民族利益高度改革教育现状,同时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青少年灵魂的塑造尽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应大胆打造有个性、有灵魂的课堂,不要被各种流派思想或意识牵着走,也不要被各种模式逼着走,更不要被应试教育赶着跑。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想和个性的学生。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篇5

一、情感表达的价值和意义:

声乐中情感表达就是指:在演唱的过程中情感的宣泄。首先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其次是演唱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在借鉴创作者的基础上融入进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演唱者的二次创作也很重要,这样两者的结合才能使作品更加丰富,富有生命力。要诠释歌曲中的作品情感,只有依靠专业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而演唱者要把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出来,除了要有扎实的声乐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把情感带到演唱中去,用自我情感充分体验作品情感,用自我情感去深度挖掘作品情感,把作品情感升华为自我情感,然后通过自我理解的情感方式来表现作品。每首歌曲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总是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表现在作品中。由此可见,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对作品更加完美的呈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情带声:

声乐的演唱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相结合的综合体。声乐的演唱美丽的声音固然重要,但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才能更加准确的传递要抒发的情感,以情带声和高超的演唱技巧才能进入观众的内心深处,触动听众的灵魂,再加上身体和面部表情的配合,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高品质的听觉和视觉盛宴。声乐的艺术魅力取决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先以情感的表达作为声音的理论基础然后再通过行腔的艺术处理,以此达到情与声的完美结合。可以说缺乏情感的准确与生动的表达,是不可能呈现出优秀的声乐作品。因此声乐艺术如果缺乏了情感的表现,也就等于是人类没有了灵魂,那么歌者就等于失去了歌唱的灵魂。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声情并茂有声才有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想做到以情带声,那么情与声就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再动听的声音如果不能准确的表达情感,那么所演唱出来的作品都是苍白无力的、空洞的。所以要想完美的完成一首优秀的作品,情与声二者缺一不可。

三、当代民族声乐的特点:

我们的民族唱法是根据我们中国人民的审美习惯,汉语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与民歌的唱法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所形成的一种声乐演唱技巧。那么在发音吐字上要字正腔圆,即:咬字要正确,要清晰。所以在学习民族声乐时,应首先懂得出字收声的要领,会使牙、舌、齿、唇、喉等发声器官正确的配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文化丰富多彩,加上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要想唱好一首作品,一定要对他的风格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演唱的情感方面才能表现的恰到好处。民族声乐源于生活,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我们中国的民族声乐既有民族性,加之吸收了西洋唱法并與之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民族声乐,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四、声乐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达:

情感的表达是声乐艺术的生命线,是歌唱的灵魂,是声乐演唱达到高水平的评判标准。不能正确的传递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死水。歌唱的目的是能给观众带去一定程度的精神享受。如果能使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走进观众的心里并且产生共鸣,在观众不能理解作品的情况下,通过演唱者自我情感表达来掌握作品情感,然后结合自身的经历,激起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享受音乐、欣赏音乐。演唱者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做到作品情感和自我情感的统一,再把作品情感升华为自我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地表现出来,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国知名的演唱家门之所以被观众喜爱是他们具备了一流的演唱水平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情感带到演唱中,做到了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从而使他们在每一首作品的演唱中,都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演绎出一首首经典的作品。由此可见,要想呈现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情感美是朗诵艺术的灵魂 篇6

播音主持工作和朗诵还存在差异, 朗诵艺术是属于舞台的, 需要面对面的展现到观众面前, 观众及时的给朗诵者反馈信息才能更好的达到朗诵效果。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环境大部分是在话筒前或者镜头前, 没有具体的受众, 受众的反应是播音员主持人想象出来的, 这样就习惯了自我的展示, 而朗诵对朗诵者有更高的要求, 要求对现场有很好的现场控制能力, 语言上也要求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很多主持人在朗诵艺术上也有很高修为, 在2010年央视举办的新年新诗会上任志宏朗诵的《手推车》、李秀品给朗诵的《九月》、海霞朗诵的《边地》、董浩朗诵的《沁园春雪》都获得了好评。

一、情感是朗诵的基础

朗诵作品中如果没有情感, 就像空气里没有氧气, 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文学作品在反应波澜壮阔的生活的同时, 也反应人的错综复杂、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思想和感情, 作者的喜怒哀乐善恶丑都表现在文字里, 稿件中有情感, 才能沁人心脾, 慰藉人心。朗诵艺术审美意蕴的基础就是情感, 感情在作品中就像血液在人体内流淌, 水分在草木中存在, 是生命力之所在, 朗诵者仅停留在字句表面的推敲是不够的, 要深刻体会作者描述的情景和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朗诵作品表现的文字力量和朗诵者的声音表现要一致, 达到和谐统一。

戴望舒的《雨巷》, 这首诗的情感真挚, 而且对凄凉而又充满希望的情境描写也很出色, 在情境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哀伤忧愁的情感色彩, 却不失对希望的追求。整首诗都在写景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的寓意就是哀愁, 把哀愁的情感色彩浓重的描绘了一笔, 在哀愁里却仍在希望能有一个理解他的愁苦, 体谅他的哀伤的红颜知己, 在与他擦肩而过的希望中绝望, 在绝望中依然坚持的希望着, 在朗诵家墨茗的朗诵中把这些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人谁没有过这样的情感呢, 也都绝望过, 在绝望中坚强的人们听到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感动不已, 觉得“丁香一样的姑娘”就在身边。朗诵和唱歌一样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声音的形式有很多种, 可以刻画出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并声情并茂的表现出来, 朗诵艺术一样可以打动人。

二、意境是朗诵的内涵

意境美不应该属于客观、自然, 她是人类的一种艺术创造[3]。朗诵艺术意境美的审美创造是朗诵者艺术修养、文化意蕴、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 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或者散文, 无意境的朗诵, 情意肤浅, 感情不真切, 无论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 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李白的《将进酒》, 奔放而豪迈感受那一腔热血的激情;静谧的《荷塘月色》、温馨的《济南的冬天》, 就像看见《紫藤萝瀑布》一样让人不由得跟随上这些朗诵者的脚步, 享受自然风光, 进入美的意境。

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是意境美描写的一个典型, 也是众多朗诵艺术爱好者朗诵的稿件, 徐志摩将对母校的怀念为主要的思想感情, 描绘出“金柳”、“水草”、“水潭”、“小船”这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每个画面都写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那惆怅而又无可无奈何的情感通过景色的描写情景交融, 丝丝入扣。尤其是朗诵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 表达时运用较快节奏, 音高稍高, 在朗诵中掀起一个高潮, 表达出稿件中那种希望被释放的心情状态, 这样带给人意境美感引人入胜。朗诵者能较好的驾驭这样的情感, 朗诵中从心灵上与受众交流, 达到朗诵表演的至高要求。

三、韵律是朗诵的声音表现

韵律是有声语言中表现非常突出的一方面, 在朗诵中音律亦不可或缺。韵律美不是“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的, 还可以分辨、欣赏。指引着我们去认识和体味文学作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美之笔, 吸引我们感知和享受有声语言的珠圆玉润、绕梁三日的精妙之音。韵律美不能脱离词语序列的内容, 不能失去思想感情的依据, 不能舍弃历史文化的积淀, 也不能排斥社会时代的涵盖,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具有真正的形式美的意义, 发挥它的作用, 彰显它的价值。语言能反映人们的内心活动, 可以做到用声音感动人, 用语言取悦人, 强烈的愿望、充沛的感情, 只有通过声音、韵律才能得到恰当的表现。声音、韵律犹如扬帆的小舟, 乘风破浪、操控自如前行, 既可以显示风力强弱, 又能表露水流缓急。说话者, 朗诵者都要游刃有余的驾驭这扬帆的小舟, 风力和水流都会成为竭尽全力的表现和永远前进的动力。

由于韵律美的可容性空间十分广阔, 当然包容着各种文体作品在内。自先秦散文以下, 文言文的名篇佳作, 汗牛充栋;自“五四”以来, 以鲁迅、老舍为代表的白话文作家, 创作了大量的、多样的作品。有了这些作品中的韵律美特征, 才会推动关于声调的研究、诗韵的研究, 从理论到实践, 认识不断深化, 应用不断精纯。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篇7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 有利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情感纽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处在真实的活动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 使学生在不知觉中受到教育。它的关键在于创设特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丰富学生语文知识, 使学生的心理机智能得到发展。这种方法有机地把学生的活动与环境结合起来, 形成有利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情感纽带。

例如, 我在教学《草原》这一课的导入: (学生看视频, 歌曲《天堂》) 师:大家一起来听一听腾格尔唱得是什么地方的歌?你们看到怎样的场景。生:草原。生:美丽的草原。生:如诗如画的草原……然后板书课题《草原》这样随着清脆、悦耳的歌曲导入课题, 学生很快地入情入境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奋点立刻转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样以歌声之美, 以美创设情境教学, 把学生的情感有机地链接起来,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班化课堂教学, 有利于学生个性情感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模子去铸就每一个学生, 也不能套用现成的公式去教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班额人数少, 条件得到改善, 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 交往的机会增多, 感情更加密切, 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情感更易交流, 是个性发展的纽带, 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 使教学更有独特性。它能培养学生敢想、敢为有创见的学习思维方式。

例如, 我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有个学生问课文写试跳成功:“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有个学生问前面写“井然有秩”后面写“眼花缭乱”课文这样写不是很矛盾吗?另一位学生说:“从课文语句‘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可以看出羚羊们很有组织纪律性。所以试跳过程井然有秩序地腾空而起, 从中体会到羚羊们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保持一种动物所特有的“智慧”, 而后写“眼花缭乱”是因为羚羊们在凌空腾起的动作快速, 使你应接不暇。这样根据意境并加强朗读去理解成语“井然有序”和“眼花缭乱”, 更加深入理解老羚羊舍生忘死和年轻羚羊遵守纪律的品格。经过学生互相帮助和情感的投射,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达到最高境界。

因此, 小班化课堂教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这广阔天地里争论问题, 使问题得到解决。它发展和丰富学生的个性行为是大班教学无可比拟的。所以小班化教学是一种“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它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小班化课堂教学, 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即小组相互学习能取长补短。小班化教学有利于组内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发挥师生互动, 生生间合作交流。学生的差异在小组小型合作中得到提炼。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的情感中去, 同时发挥个体思维作用, 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不让差生当“陪客”、不让教师唱“独角戏”, 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情感沟通, 显然会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 我在教学《草原》一课中的第一自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小组内自读第一自然段。把感受最深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为什么有这种感受?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你又有何感受?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学生兴趣高昂, 讨论得十分热烈, 然后派代表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到集体中去解决。这种把小组合作学习小型纽带连接到班上共同解决的“智囊袋”, 让这“智囊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四、小班化课堂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为造就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小班化课堂语文教学, 它通过优化配置资源, 缩小师生比例等独特手段, 注重人的素质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 这就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我利用这个广袤土壤, 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对教师和课本的问题敢于提出怀疑, “学贵有疑”。

比如, 我在教学《生命桥》一课中的“壮烈跳崖”这部分, 学生说:“老师, 羚羊很傻, 只要他们不要成群结队, 而采取四处逃窜, 死得数目不那么多, 再加上课文没有告诉我们猎人有多少人呀。”想一想这个学生说得也是有道理的, 老羚羊为了种族的延续而奋不顾身是可贵的, 但四处逃窜就不会有这种悲壮呀, 年轻羚羊弹跳性比老羚羊强跑得也快。这样逃命的机会就多了吧, 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我也给予肯定。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唤起学生创新能力, 仿佛是“一塘新鲜的活水”。

五、小班化课堂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机会多, 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纽带。

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用泥土形象地塑造居庸关、八达岭, 让学生用不同的途径去开凿隧道, 找出最佳开凿隧道的方法, 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 篇8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

语文学科文化底蕴丰富,有着厚重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情”、“情趣”、“精神”这些词语都包涵情感教育的内容。

正确的语文教学,既是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接受道义,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情感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语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让真善美的花朵在这里绽放。

二、怎样让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1.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翻开语文教材,那些文情并茂的经典名篇,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或恬淡闲适,或缠绵凄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讲授《沁园春·雪》时,我就把对北国雪景、历史英雄的认知与对祖国多娇江山的热爱和少年的壮志豪情联系起来,学生们在认知过程中也经受了一次爱江山、立大志的洗礼。

2.文本特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童年的乐趣和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批判,《天净沙·秋思》表现的是“乡愁”,《孤独之旅》要体悟杜小康成长的“孤独”历程。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或讲童年的故事,或播放思乡的音乐,或吟易水河畔的赞歌,或感赤壁泛舟的豪迈,再现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

3.将学生个性特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现在很多孩子自我意识强烈,任性,虚荣,脆弱。这种爱的错位,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修正。学习“金色花”的感恩与热爱,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执著与坚强,学习龚自珍“化泥护花”的牺牲与奉献,学习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豪迈豁达。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运用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响学生的心弦。改正不良,代之优良。

4.灵活多变的方法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诵读可以悟情,多媒体可以染情艺术,图画可以展现内容,音乐可以描述律动,话剧可调动热情。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可让学生编剧,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

以身体语言演示情感。

语文老师的手势可以状物、言志、传情,成为辅助课堂的非语言表现形式,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去领会、贯通、发现。

脸是心灵之镜,眉飞色舞,愁眉不展都是内心情感在脸部的外化。语文老师可用面部表情去再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

眼睛是心灵之窗,通过目光教师把想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迅速传递给学生。

5.社会要求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竞争的发展的大时代,要求参与其中的人,有信念,有毅力,有学识,有修养,敢竞争,能沟通,会创造。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贝多芬的毅力,愚公的勇气,杜甫忧国忧民的大志。鲁迅认为路是人走出来的,高尔基说“海燕”勇于战斗,宋濂告诫马生要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成就,邹忌教我们沟通,胡适母亲劝我们宽容。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让情感教育惠及每个学生。一篇篇饱含思想情感的文章,一个个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一种理论、一片丹心,都会让学生们牢记一生。带着这些正确的人生情感上路,学生会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一个有了高远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学会宽容沟通、团结合作的人,一个爱家爱国、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人,就是成功的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社会风气会更正,人情关系会更暖,经济步伐会更快,社会文明会更高。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把我们几千年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造福千秋万代。

上一篇:充分就业下一篇:幼女小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