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2024-04-21

对教学管理的三思(精选8篇)

篇1: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南方中学教科室 刘菊秋

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管”的解释为:管理并统辖;负责某项工作或事务;参与、过问;“理”的解释为:治理、管理;修整;事物的规律、道理。所以,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保管、整理、检查、考核。它是一种科学理念指导下的为达成一定目标而采取的由一系列制度、方案、行为策略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科学、有效地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科学的教学管理才可能产生科学的教学活动,只有有效的教学管理才可能有有效的教学行为。针对目前教学管理中较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我谈谈我对教学管理的三点思考。不当之处望各位指正。

一、管理理念上,重“管”而不重“理”。

几千年来,中国是一种人治型的管理,“管”在前,“理”在后,重“管”轻“理”,而现代管理的重心逐渐由“管”转移到“理”上来,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观念,在管理上其实就是:管理别人就像是没有管理一样,这就是管理最高境界——管理的精髓在于理。

规划胜于监管,可在现行教育管理制度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方面一味的强调“管”,从重从严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惩罚、考核制度并积极执行;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在制订时并无章法,没有规律可寻,没有持续改进的想法,对员工没有积极的培训和教育也没有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重“管”轻“理”。其结果是:从管理者来说,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紧张,管理成本加大。从被管理者来说,与管理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理解和信任,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的教学管理中这种顾此失彼的认识和做法,直接影响了管理者和教师潜力的正常发挥。当教师们只把它作为一种存在而不信服与依靠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号召力。当然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管理与教师的行为各行其是,貌合神离了。管理者的首要职责不是管,即不是管制、命令和控制,而是理,即理顺规律、理顺层序、理顺制度、理顺关系,理清职责,理和气氛,理畅情绪,以人性化的计划、战略、愿景,引导教育发展和学校提升。科学、成功的管理应该是:超越“纷繁复杂”,提纲挈领地抓住“人”的核心,精于管,重在理。管而有度,以科学性、可行性为原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之中,在管中理,在理中管,让人更高效、更愉快、更明确、正确地做事,使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使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

与“管”比起来“理”更难,对工作一定要“理”在前,“管”在后,“管”中带“理”,没有一定的理”,你如何“管”?就像治水一样,水往低处流是理,是自然之律,所以治水作为一种“管”,最好的办法是遵循水流之理,应该“疏”,而不是“堵”。一旦“理”顺了,“管”也就在其中了。

二、管理思路上,重创新“创新”轻“规范”。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教科研管理就是为学校为教师的教研服务,最终让教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名词粉墨登场,学校教学管理思路迅速转向,与新理念、新概念、新方法相关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甚至成为全部。凡属贴了“新”标签的一律倍受关注,与此相关的制度、方案陆续出来,自上而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革命)教师们也唯“新”是从,唯新课程是瞻,教学口号、教学行为上唯恐不“新”。与此同时,原来一贯坚持倍受关注的教学规范很少提及、被忽视,甚至被打入冷宫。

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在2009年12月的 “ 新课改进程中的校本教研与教科室建设”论坛中,谈到:八年课改,改变最大的是什么,是观念,改变最小的是什么,是课堂。新课改唤醒了教师对教育理想、教育本质的思考。但课改的重心必须下移,所有的改革必须在课堂上体现。

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来评价,今天课堂就三个字:不规范。传统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教学法规和程序。凯洛夫提出的:备、教、批、复、考。而今天的课堂缺乏的正是规范。备课—下载、直接借用,拿来主义,老师本身还没有消化就用在了课堂上。备学情就更谈不上了。课中—明显存在效益不高。有的教学内容容量、难度明显不足,有的课堂教学难度和容量又明显偏大。作业:只有布置,不设计、不挑选、不批改,造成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课外辅导: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典型的教学不作为和教学环节的缺失。

这些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回避还应该及时自我反思。教学管理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我们必须固守,教学的基本规范我们多重视都不为过。创新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不是颠覆和全盘否定,创新是在规范的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要有科学发展、科学创新的观念。否则也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三、管理对象上,重“教”轻“学”。

教学,为了教的学还是为了学的教,到今天应该是形成了普遍的共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能力才是最大的竞争力。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和评价方向已经开始渐变,由过去的只关注老师的教转向关注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而且颇有更关注学生的学、教对学的指导和启发的趋势。这是可喜的,也是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教轻学的一种拨乱反正。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普遍、还较严重。重“备、教”的管理、指导和评价,轻“批、辅”的管理、指导和评价。我们大都有教师教学行为规范、集体备课、教案检查、推门课等等制度和方案实施对教师备课、教学的管理,甚至也有对作业检查情况的登记和评比但很少去求证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很少展开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研讨、督导;很少对布置作业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的管理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检查、评比,而这种检查、评比又沦为了只看有没有、有多少,而不问有什么、怎么样的简单粗糙的操作流程。从而导致重教轻学的同时只能关注到形式无从把握教学实效。

教科室是学校的“一部”“两站”“三中心”。一部,学校发展的参谋部。两站,教师科研提升、教研骨干培训站。三中心,课题研究、管理、培训中心。它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门。教学管理要有质的转变,教科室必须发挥他的引领和桥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多一点主动的思考而不只是被动的应对,多一些理性的反思而不只是机械的执行,多一些专业的引领而不只是制度的要求。也希望我们的上级部门多提供一些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只有在不断学习碰撞中才能逐渐地接近真理,以有效地管理推动高效的教学、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

篇2: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自3月份调入XX以来,我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XX精神、XX速度,看到同志们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恪尽职守、尽心尽责,每人都能独挡一面,而我却情况不熟、业务不精、工作推动慢,确实感到自惭形秽。总感觉心里压力大,整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中有种莫名的恐慌。为此,我自己也暗暗下了“尽快熟悉情况、尽快进入角色、尽快投入工作”的决心,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为XX的发展献计出力。

X个月来,每天我都给自己列个计划,今天做什么,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每天几项工作我都在脑海里思索几遍,然后再统筹安排,这项工作谁做,那项工作谁做,什么时间做好。就是这样,每天我依然诚惶诚恐,唯恐那项工作做不好,托了办事处的后腿。

在这种情况下,办事处党委提出开展“三思三创”活动,我也认真梳理了X个月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是学习尚能坚持,但不深入,业务不熟;二是工作推动缓慢,缺少创新;三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缓慢,不敢迈大步,有观望、等待的心里。结合“三思三创”,我个人认为,“思”,就是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工作;思量自身在从事的各项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担当什么责任,体现什么作为,做出什么贡献;思索如何调动人的因素,如何调动其他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整个团队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的良好局面。“创”,就是增强创业创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对照标杆找差距,改进作风破难题,在各项工作中作表率、创一流。

“三思”需要解决的是理念问题,而“三创”需要解决的是实践问题。要解决理念问题,关键要搞清楚怎样“才算进”、“才算变”、“才算发展”的问题。

思进,关键要定准方向。任何事物的前进,都是奔着一定的方向去的。没有方向,凭着感觉走,就谈不上“进与不进”的问题,顶多算是“溜达”;倘若方向错了,南辕北辙,这种“进”,毫无意义,反而“进”多少,损失多少。我们做各项工作,一定要定准方向,否则会出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

思变,关键要把好规律。尽管事物有时瞬息万变,但无论怎么变,都有其变化的规律性。变化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只可利用,但不能改变,更不可抗拒。“思变”,更多强调的是“内因作用”——精神层面,要求变新发展观念、变好工作作风、变强服务能力。

思发展,关键要维护好群众利益,从大局出发,从全局着眼。讲科学发展,就是要时时、事事、处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维护好群众利益,而且让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在县委举全县之力建设城南新区之时,我们就要从这个大局出发,考虑如何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考虑如何尽快处理好自身遗留问题,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

篇3: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一、丰田肥业成本管理一瞥

济源市丰田肥业有限公司 (简称“丰田肥业”) 是以生产磷复肥为主的综合型企业。公司全面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具有年产磷铵 (粉状、粒状) 及NPK系列喷雾造粒复合肥 (硫基、氯基) 50万吨、掺混肥 (BB配方肥) 及各种专用肥50万吨、磷酸氢钙10万吨等的生产能力, 是黄河以北最大的磷铵、硫基复合肥、磷酸氢钙制造商。公司主导产品磷酸一铵是“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

公司成立以来, 以“制度丰田、诚信丰田、和谐丰田”为核心价值观, 始终以“客户满意是丰田不懈的追求, 管理创新是公司永恒的主题”为宗旨, 坚持“信誉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是信誉的保证”的经营理念和“诚信、创新, 持续完善质保体系, 优质、高效, 不断增进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 着力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开拓, 打造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近年来, 公司的发展保持了30%的年增长速度。

说到成本管理, 其实, 成本管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涉及到诸多的分类维度。本文仅采用相对传统的设计成本、研发成本、渠道成本、营销成本、品牌成本及生产成本等概念, 以能说明问题为限。为更为清楚地显示一家中型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特点, 也仅就丰田肥业的生产成本管理过程进行描述性的介绍。磷铵和硫基复合肥是丰田肥业的主导产品, 产品的生产成本易受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影响, 起伏不定, 变化较大, 给成本管理带来了很大困扰。多年来, 对成本控制进行了诸多探讨与尝试, 但万变不离其宗, 成本管理也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宗。除了在采购环节相对地压低原料价格以外, 始终坚持生产环节消耗定额管理不放松, 取得了一些成效。生产环节消耗定额管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依次是定额的制订、定额的控制和定额的考核。

(一) 消耗定额的制订

这一环节的工作由公司计划财务部来进行。计划财务部有会计核算职能, 拥有历年的各种物料消耗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归集和加工, 结合生产实际, 比较容易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定额来。定额制订所遵循的原则是“科学合理, 定额目标通过一定程度的挖潜是可以实现的”。磷铵和硫基复合肥产品所消耗的原料来源很广, 含量不稳定。为了使定额具有科学性, 对原料含量采取折标的办法。比如原料含量方面, 磷矿品位有27%到3 1%的不同品位, 硫酸浓度有9 0%到98%的不同纯度。对含量不等的原料采取折标的办法, 磷矿折成3 0%标矿, 硫酸折成9 3%标酸。这样一来, 不同质的原料能够同质核算, 做出的定额就比较科学。产品所消耗的材料品种繁多, 对此类定额则采取单列与合并相结合的办法, 即消耗量大的材料项目单列定额, 相对少的项目合并定额。比如燃煤、电力、滤布、钢球等项目, 消耗量较大, 就单项定额;而另一些如润滑油、小五金、小电料、小配件、焊割材料等项目, 消耗量较小, 则合并为一个项目予以定额。这样一来, 做出的定额就比较合理且容易操作。单项定额通常采用数量指标, 合并定额采用价值指标。指标性质不同, 考核时, 按年初定价将数量指标价值化计算。

以磷酸为例, 公司消耗定额如上表所示。

消耗定额通常是在岁末年初制订, 经过各有关单位讨论, 一般是“两下一上多交叉”, 最后公司决定后, 与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同时发布执行。

(二) 消耗定额的控制

这一环节的工作主要由生产单位进行, 所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定额, 采取措施, 想尽办法, 保证实现”。生产单位是各种物料的消耗单位, 有了定额, 消耗控制上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可以围绕定额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将消耗控制在定额以内。公司定额与考核办法出台后, 生产单位要贯彻定额指标, 尽快使每个分厂、车间、工段、员工建立起定额概念, 各个岗位要为不突破定额和创造新的定额指标献计献策、尽心尽力。比如, 六分厂为了控制电耗, 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们共同出主意想办法, 在提高设备效率方面做文章, 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破碎生产线加碎料时不再开复合破碎机, 二是磨机满负荷投料运行不开“太平车”, 三是过滤机定量过滤不减量运行, 四是中和槽以气氨斜冲涡流代替搅拌, 五是Ⅰ效料浆搁过缓冲槽直接放入加辅料地槽。比如, 二分厂为了控制辅助材料消耗, 也采取了几项措施:如提高操作工和维修工在发现和减少设备故障方面的能力, 以廉价的新材质配件取代昂贵的传统材质配件, 严格执行交旧领新制度等。在控制矿耗、酸耗氨耗、煤耗等方面也都做了很多努力。由于指标约束到位、执行和实施过程措施得力, 使得各项消耗都控制在定额范围以内。

在生产单位控制定额的同时, 公司计划财务等部门实施跟踪监控。对ERP系统反应出来的各种物料消耗数据, 考核人员结合产量比照定额经常进行核查, 如发现消耗不正常情况, 及时与生产单位等有关人员沟通, 查找原因, 进而迅即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成本失控。

(三) 消耗定额的考核

这一环节的工作, 主要由公司计划财务部来进行, 所遵循的原则是“严格认真, 通过实事求是的考证核算, 得到实实在在的执行结果”。考核结果反馈给生产单位, 执行得好的方面继续巩固, 差的方面查找原因, 积极及时改进。按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办事, 实际消耗不超总定额, 即全额发放奖金, 并根据低于定额的比例加算节额奖;如超过总定额, 则根据超过定额的比例折扣奖金。

综上所述, 丰田肥业的成本管理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即定额尽量要科学合理, 控制措施要得力, 考核务要严格认真。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成本管理, 使企业能够游刃于复杂的市场环境, 使企业能处于一种相对的发展状态。

二、对中小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的三点思考

(一) 成本管理的“国有”和“民营”

正如前所述,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模块之一, 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宽泛, 内容比较庞杂, 那么, 要想做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的思路、方法及措施等, 都要契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所以, 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 成本管理思路就不能照搬照套国有大企业的框框, 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要想在成本管理上有所作为, 就必须建立健全适合自己的成本管理模式。相对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主导位置、较为系统、较为显性的“国有”的成本管理模式, 暂且把相对“草根”的中小民营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称之为成本管理的“民营”模式吧。

丰田肥业的前身也是国有企业, 经过改制近十年的发展, 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特性的一套成本管理模式, 大项分“非生产经营性成本”和“生产经营性成本”两大体系, 对“生产经营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主要就通过上述“定额的制订、定额的控制和定额的考核”等定额管理的方式进行, 基本上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当然在定额指标的选择上、定额差异的修正上等方面, 一直是本着“不脱离企业目前阶段、目前现状”的“与时俱进”原则, 进行着不变之中的变化。对于“非生产经营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采取的是“从严控制, 特事特议”的原则进行。

之所以要以“成本管理的‘国有’和‘民营’”作议题来谈中小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的经验或教训, 就是基于国企改制的背景, 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成本管理不同的路径依赖有较直接的对比和体会。管理虽有共性的一面, 但必然有差异的一面, 仅仅有共性是不行的。改制为民营企业后, 职工人数不到1000人, 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经过不断地改造和升级, 现在半个月的产量是过去一年的产量;持续地管理、培训和提升, 社会综合效益明显, 能更好地担负起一个社会公民对员工、对股东、对上下游客户、对政府及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责任。所有这些, 都直接或间接得益于企业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中小民营企业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理念, 但绝对不能简单照搬, 贪大求洋, 视人设庙, 而只能活学活用, 基于自身的规模、体制、机制、员工素质、发展阶段、地域文化, 善于在成本的流向上去取取舍舍, 敢于花钱、甘于省钱, 不攀比、不盲从, 形成一个能切合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特征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做一个有个性、有思路的中小民营企业。

(二) 成本管理“战略”与“战术”

成本管理是“战略”与“战术”的统一。成本管理有其系统的方法, 包括美国的传统标准成本法和现代作业成本法, 日本的目标成本法和改进成本法, 我国以邯钢为代表的责任成本法等。一种方法, 从某些角度上看, 是战术, 但换个角度, 可能就是战略。战略和战术, 对任何企业都不可偏废, 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 因为中小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可能更弱, 发展的心情更迫切, 求生存的压力更大。

不管是从“战略”的角度, 亦或是从“战术”的角度, 成本管理的理念在我国企业都有必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强化, 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先来比较分析一下几种成本管理的方式及功能。就降低成本而言, 美国的标准成本法其重点在于通过工程方法和工作时间研究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作业成本法重点是通过流程优化以降低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日本的目标成本法重点是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降低整个产品的成本;改进成本法重点则是在生产阶段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 从点滴做起, 保证成本逐年降低。我国以邯钢为代表的责任成本法重点是通过“利润倒算”和“工艺倒算”, 寻找降低原材料和各种物料成本的途径, 将单位成本压低到单价之下, 以保障利润目标的实现。就成本控制而言, 几种方法可谓基本相同:一是程序, 即计量、分析与反馈报告;二是奖惩, 如责任成本法下指标分解与成本否决。至于说到资本支出, 包括新建项目支出、更新支出、技术改造支出, 尽管我国现代企业已经有一套项目评价方法可供使用, 但如何将项目评价与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见“战略”与“战术”的胶着关系。

当下中小民营企业强化成本管理, 要在强化如上的所谓“战术”的基础上, 更多地关注“战略”, 做到战略与战术的并重。一是转变理念, 即树立用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强化成本管理的理念, 摈弃那种将成本管理等同于降低成本、将降低成本等同于减员增效、将减员增效等同于减少生产工人或降低生产工人工资的偏狭理念;二是在降低成本方面, 要降低原材料成本, 但不限于生产耗费阶段, 而是沿着供应链条拓展到企业外部, 要引进消化创新, 将新技术与企业竞争战略相结合;三是在成本控制方面, 要科学分解、要有程序、要予奖惩;四是在成本增值方面, 应建立系统、有效的资本预算评价与跟踪制度, 保证资本支出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 健全内控制度、堵塞跑冒滴漏, 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总之, 企业间小的竞争倾向于“战术”的竞争, 大的竞争就倾向于“战略”的竞争。由此推开, 真正的竞争, 可能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就更要求中小民营企业能更好地处理“战略”与“战术”的问题。

(三) 成本管理“人治”与“法治”

成本管理的人治”与“法治”的矛盾, 不只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存在, 可能各种类型的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但可能在中小民营企业中更突出。成本管理, 是不是说一旦制度制定好了, 就一劳永逸啦;还是说主要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责任心决定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坏?说到这个话题, 大家可能都会说, 既要“人治”, 也要“法治”, 二者要很好地结合。理论上如此, 但“人治”与“法治”二者结合的“度”, 又如何把握呢?这是问题的关键点。

不管何种环境下, 成本控制都是企业常态的话题。既然规避不了成本管理的话题, 也就绕不开成本管理中“人治”与“法治”矛盾。因为成本指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指标, 不是一个部门的一个人员能够独立做到的, 而是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 如何定制度, 如何调动人员积极性, 管理者如何干预制度和维护制度等等, 都考量着“人治”与“法治”的艺术水平。中小民营企业在人的管理上可能比较灵活, 适应性较强, 这时就要多建立和规范成本核算体制、成本核算的方法、成本费用分配的方法等, 根据自身的需要, 进行量身的设计和布局, 从会计准则的角度重新审视会计政策, 诸如引入作业成本法、运用质量成本法等, 从而建立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 让人人加入到这个体系中, 用会计准则来管理成本。当然, 当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 各项制度日趋完善和健全, 就不能为制度而制度, 从而又落入“法治”的窠臼, 形成“大企业病”。这就要求中小民营企业平日里既要练“内功”, 即管人、管钱、管业务;又要练“外功”, 即关注企业发展环境, 利用好政策、市场等因素, 把效率提上来, 把风险降下去。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中小民营企业就有必要摒弃“人治”与“法治”的二元对立, 力争将人、制度、环境等要素都融合到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上来, 从而把成本管理放到一个更为宽泛、更为系统的空间里来考虑。

篇4:散文教学三思

(一)

前些年,中学教材散文的编选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对文章的审美标准重视不够,而更多地注重其政治标准。如魏巍的散文,中学教材选了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关于抗美援朝的。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翻开了历史发展新的一页,中韩建立了外交关系,经济文化往来迅速发展,再选入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究竟要向青少年宣扬一种什么民族情感呢?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名家辈出,但教材中选入的作家总是几张老面孔。不能不说其选文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全然不顾文学的特性。如周作人、梁实秋、胡适、丰子恺等人成就非凡,可是编者对这些人一概不提,文章一篇不选。这样岂不严重限制了青年学子的文艺欣赏的眼光,哪里还谈得上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呢?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少教材编选时突出语文教育的文学性,编选了大量具有美的特质、具有时代感的散文。由新的课程标准及部分实验教材可以看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编选更注重从学生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未来意识出发,增加选文的文化内涵、文学含量和时代气息。这些文质俱美的散文,既能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能培养学生丰富完善的情感。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完全的工具化的教育,会失去理性,最终失去人性。读优秀的散文,更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正如作家王蒙所说的那样:“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

散文的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述:从语言色调看,散文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核看,散文是“观察”,是“思考”:散文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在散文中,有奥妙无穷的大干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毫无疑问,散文中有“美”的丰富的因子,散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因素。使散文的教学始终渗透美感教育。

(二)

与诗歌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但其抒情言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上,散文还胜诗歌一筹。散文往往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帖的寄托。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默契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卷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地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三)

“意境”其实不是诗歌的专利。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现代人更认为“散文即美文”,在认同散文形神兼美的同时,也确认了散文的重要特征: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散文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合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对以神写形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地探求。

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闪、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四)

可以说,所有散文都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关注、思考、探索。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來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就艺术的美。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表体裁的安排,三关文辞的布置,三观作品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四观作品的表现手法,五观作品取材用典的意义。六观语言的音韵的节奏。这“六观”今天仍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

如验证篇章结构的“恰当美”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盘散沙,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到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称之为美。

篇5:阅读教学三思

阅读教学三思

张敬义

一、新课标指明的教学方向是什么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就课程的性质这样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分别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点,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1.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什么含义?

一是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二是说明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自然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需要掌握由字词构成的语言运用范例,还需要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简言之,就是要学会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倡多读多写。

2.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这两点意味着:语文教师应着力打造儿童的语言文字根基、精神根基和文化根基。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如何把握?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连接点是语言文字;完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路径是语言文字实践,要变“讲课文”为“学语言”,变“读课文”为“学阅读”,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即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读、品、写的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新课标给小学阅读教学指明的方向是:着眼于儿童,着力于文字,着意于精神。

二、文本蕴含的教学元素有哪些

正确地认识各类课文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价值,挖掘语用材料和言语规律,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无疑具有前提性、决定性作用。如《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叙述了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充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语文教学论文 )这篇课文包含哪些教学元素呢?

读的元素――《鞋匠的儿子》文后第三题: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个问题是覆盖林肯第一次演讲内容、极富有概括性的题目,也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和精神成长的思考题,需要学生用心、用力去读。

品的元素――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是关乎改变参议员态度、化解内部矛盾、维护国家统一、赢得人格尊严、充分展示人格魅力的聚焦点。两次演讲,前后共说了四段话,关键的词语都应该让学生品味,让词语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需要学生用心、用力去品。

写的元素――“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赞叹的掌声里包含哪些赞叹的话语,参议员们会怎么说?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林肯是用一种什么方式表达了自己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比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一种观点。

基于文本中蕴含的教学元素和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我确立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情感变化的段落,理清文脉。

2.读心灵独白的语言,品味人格。

3.抓对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发展的训练点,学习表达。

三、学生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

在新课标和教材的观照下,学生理想的学习应该经历怎样的过程呢?在我看来,应该是有目标的学习,明确的目标是学习的“导航仪”;带着问题的学习,有价值的问题是破解文章密码、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有方法的学习,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就意味着驶进了学习的“高速路”;有教师引领、点拨的学习,要言不烦的引领、点拨是学习的“加油站”;有迁移运用的学习,灵活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地”。下面撷取三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加以说明。

1.思问题,解开文章结构的密码。

教学伊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本,理清林肯第一次演讲的文脉,我对课后第三题作了微调:

(1)默读课文,思考林肯在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横线标出关键的词语。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圈画出“前――尴尬、羞辱、嘲笑;中――静默;后――赞叹”等表示心态变化的词语。

(2)再读课文,思考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别表达。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脉:在这个故事里有个针锋相对的矛盾,矛盾的双方一方是参议员,一方是林肯,起因是新当选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参议员感到“尴尬”;过程是参议员“羞辱”林肯,林肯智慧回应;结果是化解矛盾,嘲笑声化为赞叹的掌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读书快速进入了思维的程序,并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了初步感知和把握。此外,学生理清了文脉,对强化自己习作的思路意识也是不可低估的。

2.品语言,探寻林肯言语的奥秘。

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对林肯的人格进行评价固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将林肯的形象放大到极致,将林肯的形象“伟大化”“标签化”,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学生在林肯的演讲词中寻找“言语智慧”,学会智慧言语才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教学步骤:

首先,出示林肯的三段演讲词,明确学习要求:静心读,先找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圈画出来,然后思考林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经过读书批注,从林肯的三段演讲词中读出了诸多“意想不到”:本应该是怒斥,却“非常”感激;本是对人的侮辱,却认为是“忠告”;本应该怕提起父亲,却愿意永远做鞋匠的儿子;本是修鞋子的活儿,却认为是伟大的、无人能比的艺术……

接着,提出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从众多的“意想不到”中,你读出的林肯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删去纷繁留清瘦。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梳理出林肯拥有三样最可贵的东西:一是宽容的胸怀,让参议员们“静默”;二是责任意识,让参议员们“感动”;三是平等的意识,让参议员们“赞叹”。尤其是第三点,学生拥有许多感言。有的说:在平等思想者林肯看来,人的伟大不取决于职位的高低,而取决于对待事业的态度。有的说:伟大源自于做事的能力,而不在于出身高贵还是卑微。教师最后总结:林肯处理内部矛盾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化敌为友,具备言语的大智慧。至此,深藏在文本中的两个普通词语“卑微”和“伟大”就这样被学生破译出来了。

最后,教师设计导读:林肯用自身三样最可贵的东西和真情打动了参议员,请同学们动情地读一读。此环节在于帮助学生内化林肯的“言语方式”。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咀嚼玩味,既感受文上之意,又品味言下之意,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观”和“情感内涵”,将言语知识转化为言语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3.扣文本,编织情感与思维的花环。

语文教师的一大责任,在于发掘文本中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写”的点。读文贵在悟道。这个“道”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是指文章所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在《鞋匠的儿子》一课中,我安排了两次写。

其一,假如将赞叹的掌声化作赞叹的语言,那么参议员们会怎么说呢?有的学生写道:“您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您人性的光辉。您是那么谦卑,那样充满智慧,我在您耀眼的光辉下显得那样渺小。您让我明白了评判一个人不应看他的地位,应注重其能力。您和您父亲都是值得我崇敬的伟大的人。”还有的学生写道:“如此不卑不亢,淡然从容,确是大将之才;以德报怨,不卑不亢,当之无愧的总统……”这一次动笔,是对文本反思性的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用自己的智慧去创新,着意学生精神的提升。学生写出的优美文字,既是阅读学习结出的甜甜果实,又是提升言语技能的最好标志。

篇6: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转载]2009---2010第一学期初三思品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原文地址:2009---2010第一学期初三思品教学工作总结作者:qiangzi2009---2010第一学期初三思品教学工作总结本人本学期担任初三政治教学任务,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圆满地完成的这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在这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中,本人不断地研究这一学期的教学经验,反思和总结这一学期的教学成果,详细总结如下:一、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本学期,认真参加每次校本培训,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继续革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学习我校推行的“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努力提高本人的教学水平,在运用“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更加轻松自如。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这学期,本人还注重研究中考,把握中考方向,做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另一方面,认识到“知识育智,文化育人”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努力贯彻我校开展的自成教育,加强对初三学生的自律成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落实课堂教学本学期学校狠抓教学常规工作,力求以狠抓教学常规工作为突破口,推进教师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潜心设计每一堂课,力争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向本组的其他老师学习,听课、交流学习心得和收获,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力求精益求精。针对中考,在复习中注重方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运用“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的知识模型,整合学生已学的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同时还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思品知识同当今热点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扎实落实各项常规工作,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解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三、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初三以来,学生不再像初一初二那样积极发言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为此,我在初三的思品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把思品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等多种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思品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和解题能力自然有了一定的提高。四、用扎实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三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中考这道关卡。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升入高一级学府,必须有一定的训练做巩固。为此,我在初三的教学中,力求精选习题,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形成解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我很高兴的看到,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答题日益规范,解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各项工作又将重新开始。成绩已属于过去,我将继续努力,力争做得更好!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篇7: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一、粗读,尝试练中觅疑学思。

著名近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度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先生的“不可讲”与“不讲”启迪我们,要尽量放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觅疑学思。具体操作程序是:

1.整体感知粗读文。

如,教《冬夜杂咏》,在揭示课题后,我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咏’是什么意思?陈毅爷爷在诗中‘咏’了哪些事物,为什么咏这些事物?”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

2.激发兴趣尝试练。

当学生粗读课文以后,只知道诗人咏了青松、红梅、秋菊这三样事物,而对于“为什么咏这三样事物”,一时语塞时,教师及时简介背景。接着,我出示尝试训练题,鼓励学生自学:①这三样事物各有什么品格特点?划出能表现它们品格特点的关键字词。②读读课后问题,想想哪些是自己可以弄懂的?

3.教给方法觅疑难。

在学生粗读试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觅疑学思的一般方法。如,教给“生字圈点词画横,难句底下画‘波浪’()抠词释句分段法,抓准关键读想问(画‘?’)”等学习要领。还可告诉学生,有关内容的问题要从“什么意思”“怎么写”上想,有关中心的就一定是回答“为什么写”的问题等。从而使学生初步具有以课文为例子,从哪学,学什么,从哪儿想,想什么的能力。

二、细读,重点练中释疑究思。

学生通过试练,得到了一些肤浅的“问号”,多属内容方面的,且通过自读已初步理解了一部分。教师须继续围绕疑难,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分组讨论,相互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通过热烈的讨论,许多疑问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解决。其步骤是:“汇报试练结果→筛选重点疑难→分组读思议析→记下难点待解”。

比如,教学《草地夜行》,当教师把“通过粗读课文,你有哪些困难,需要大家帮助”的问题一提出时,学生纷纷举手,一连提了20多个问题。接着,教师在逐一淘汰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后,把有质量,值得研讨的问题作为重点练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疑点,反复默读重点段落,寻求答案。如:“革命队伍中,老红军为什么有时称‘我’‘小鬼’?”“描写老红军的`外貌和插进一段卖帽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天黑了,怎么能说‘吞没了’?”“老红军已知草地到处是深潭,为什么还要背我走?”“都丧命”和“不能都牺牲”怎么理解?“小红军早就一步一挨要人背了,怎么还能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能赶上大部队吗?”“最后一段中有两个‘要记住革命’不是重复了吗?”等。然后,分组议论,共同释疑。如有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问号”,则作为悬念留到下一环节完成。

三、精读,提高练中排疑诱思。

通过两次试练以后,学生困惑所在就是我们的教学难点,需教师的点拨,诱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集中而且定向的,他们的求解欲知的学习主动性能得到最佳发挥。教师要努力把握时机,启发学生探究疑难,激发思维,强化训练,以求进入“跳一跳,摘果子”的境界。以教学《草地夜行》为例,谈几点“提高练”“诱导思”的方法。

1.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作者的感情。

如:“课文中的小红军如果是你,你在那茫茫草海中,对失去老红军会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受。

2.根据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去领悟人物高尚的品质。

如:老红军的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是由于(同‘小鬼’一样的饥饿、疲劳);他很早就在斑竹园(卖帽子),是要告诉我们老红军是位(很早参加了革命的好同志);他为背

篇8:模仿教学要三思

课堂教学艺术同文学创作有相似之处, 有的是原创的, 但不限制众人去阅读欣赏, 甚至可以说, 越多人传颂的作品越是好作品。同样, 越多人模仿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是最为合理且优秀的教学设计。

有些教师认为:“模仿的次数多了, 就没有新意, 缺少教学研究的动机。”其实, 真正没有“创意”的也许是听课老师的感觉, 而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 这些内容可能是非常清新的、特有趣的、乐于探研的。是“创意”还是“陈旧”?不应该只看使用的次数, 而应该看是否适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只为了迎合听课者的“创意”, 还不如用学生喜欢的“陈旧”更有价值些。

习武要学“招”, 教学也是如此。名师的教学经验是“招”, 教科研人员提供的方案也是“招”。这些“招”都是好招, 对于初入门的教师 (学习者) 来说, 学习某种教学 (设计) 模式是有必要的, 它是学会教学设计、进行有序教学的阶梯。优秀的案例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成熟而有效的范型。在新的教 学思想未成熟之际, 已有的优良教学模式会让教学简易快捷地进行,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模仿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节省精力、提供新意。模仿教学, 避免了有些教师花大量时间与精力, 挖空心思, 却“创造”出不合理的教学设计的现象。我们要学的是名师的思想、名师的灵魂, 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方法。

二、模仿教学要善于“舍”

当今, 我们的不少教师都在仰视名师, 盲目跟风, 对课改的理解比较肤浅, 什么东西时髦就学什么, 没有深入到课改的内核, 没有掌握名师的方法精髓。

名师的确是我们学习的“范本”, 他们对教学内容有其独特的理解。通过名师课堂, 可以看出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的解读, 对教材研究的深度、广度, 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创新, 对教学实施的把握、调控。他们呈现给我们的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清新自然, 赏心悦目, 就像被精雕细琢的艺术珍品, 耐人寻味。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要学习名师但不照搬名师, 名师的课堂是以他们深厚的教学底蕴为支撑的。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个性, 有的巧于激疑布惑, 有的胜于妙语连珠, 有的长于动手操作……有些“套路”对他人来说是“绝招”, 而对你来说可能是“死招”。比如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中, 学习资源的呈现是城市里学生所熟悉的, 而我们面对的是农村的孩子, 这就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改造或更换, 从而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在学习他人的教学时, 如若一味照搬, 简单复制, 忽略自身的素质, 我们很难移植出同样的精彩, 也必将失去自身的教学风格 (优势) 。有“舍”才有“得”, 课堂教学智慧也在于此。教师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学情, 及时调整原有学习资源, 不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观点的跑马场。要将名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深化并延伸, 在优秀教案中“舍”去不适用的内容, 加入自己的教学思想, 进行二次创作, 变成一罐“教学可乐”。

“招”要学, 且要学精, 但学到的也都是“标”而不是“本”。“本”在哪?在练好自身的“功”。没有一定的“内功”, 学来的招儿只能是皮毛, 花架子。这些“招”要与教师的自身“功力”、教学素养、教学理念等相匹配、相适应才行, 这些要靠自己苦练才能形成。教师要重德、好学、善研, 把海纳百川和为我所用的内化结合起来, 从浮躁的“模式”泡沫里解放出来, 打造一颗多思而睿智的大脑, 做一个勇于改造自我并创新自我的人。

上一篇:柏祥镇中心小学合格学校建设自查自评报告下一篇:高一去敬老社会实践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