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2024-04-22

让课堂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共10篇)

篇1:让课堂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让课堂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在实施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同时,似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高深艰难、高不可及的东西。创新其实很简单。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充满创新、可以让人的思维纵横驰骋、自由舞蹈的地方。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亲密接触”、实现双向交流的对话平台,它的方式、情境、内容、过程的设计,直接可以对学生思维起到一个放飞的作用。首先,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想象是影响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学生异想天开的尝试,大胆的想象可以促成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曾看过这样一则材料:美国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先拿来一筐苹果,每一个孩子拿一个,便去作画。日本老师教孩子作画,先拿来一个苹果让孩子观察一番,然后再画。中国老师则事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好先画哪儿、再画哪儿,哪里涂红、哪里涂绿,然后再让孩子按要求去画。虽然到最后中国的孩子画出来的苹果最像苹果,可是我们仔细反思这种做法,就会发现,这对于处在幻想、想象和创造力形成最关键时期的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什么?他那份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早已被这种种框框和束缚给打包了,哪里还有机会独自飞翔?“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所以教师死板的教法是学生创新的屏障。教师应首先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的多种想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其次,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创新首先要解放学生个性。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权威和标准答案。当学生意见和答案与老师事先的决定不一致时,教师便给与否定,这势必压抑学生的个性,使他们产生认同心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失去探索创新的勇气和信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应让学生能依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教师应依学生个别差异做出弹性要求。当学生从事于他所喜欢的活动时,老师应尊重他的选择。并鼓励他独立学习。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独到的意见和想法,应给与支持与鼓励,这样不但会增强这个学生的反应而且往往会影响到全体学生,使他们乐于表达,进而造成热烈的讨论气氛,而这正是创造教学的起点。

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将有助于学生大胆思维、大胆假设,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将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有利于创新行为和能力的培养。试想,在一个教师权威下的课堂里,学生连发言的自由都要等老师的批准,又怎么会有创造性的火花闪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提供激发性的情境,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通过各种活动,促成教室中相互尊重与和谐的气氛,师生都养成“微笑和点头,专心倾听”的好习惯,这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形成独特的看法。

最后,关键的一点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渗透,以情施教,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动力源泉。

“感人心者,莫发乎情”。曾有人说,创新是产生于激情动力下的热感行为,需要心的参与。可见创新同样需要情感来激发,需要情感来呵护。离开情感,离开激情,创新也就是去了动力,失去了火的热情。以情施教,寓教于乐,能够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积极情感的指引下,在教师爱的呵护下,学生将放开他们思维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我相信在课堂,在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会有更多的雄鹰从这里起飞

篇2:让课堂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谈幼儿园教育

摘要: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科学与艺术就像鸟之双翼,缺一难以展翅高飞。它们从来就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并且已经成为各自发展的强大动力。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所以在基础教育中科学和艺术要携手并进,不能厚此薄彼。

关键词: 自信心 儒学

想象力 创新意识 教育环境

“园本课程”是指以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为基础,以幼儿的现实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开发主体,幼儿园、社区和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构建的幼儿园课程。以下是本人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探索,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地点,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优秀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肯定鼓励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手段肯定鼓励是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动力。俄国学者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会由于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不恰当的评价而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本身的经验有限且自我认识模糊、易受暗示、可塑性强,其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反应上。他们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

对幼儿来说,如果成人经常随意地批评他、否定他,会使他们形成自卑心理;而经常得到成人的肯定、鼓励,他们会从中获得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幼儿的评价态度,巧妙地运用鼓励手段,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和奋勇向上的个性。如画画时,对画得好又快的幼儿及时表扬;画得慢且有困难的幼儿及时鼓励和指导。平时及时观察每个幼儿的进步,多采用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方法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蔼的语言、热切的目光、明确的手势使幼儿的自卑胆怯心理慢慢消失,从而增强成功感和自信心。

三、在儿童素质教育中增添儒学内容。

两千多年前,中国就产生了像孔子、孟子那样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关于儿童教育,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许多论述,至今仍然十分正确,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学者在儿童教育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很多普及工作。祖先们的不朽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增广贤文、菜根谭等文献中.我国自汉武帝以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均以上述的文献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教科书.这些传统儒学文化.对儿童教育.培养人才起了巨大的作用。

传统儒学中关于幼儿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容,有许多是正确而宝贵的东西,对当今儿童的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其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敢于克服思想顾虑.完全可以运用于当前的儿童道德素质教育中去。

四、教育游戏的课程学习,有利于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儿童的认知组织与成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包含较少的抽象观念,更少的高级抽象,对许多命题的理解更多的是直觉——非言语式的而非抽象——言语式的”,这意味着儿童在学习期间更依赖具体的体验式经验,从而意味着基于教育游戏的体验式学习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的。

格式塔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游戏作为一种知识的表征方式,促使图像和文本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把过去逐渐积累而成地分散的、凌乱的知识点融汇贯穿、环环相扣,形成相互联系的各部分单元之和,而不是单纯的将众多的知识点罗列、叠加和对小学生机械式强化。在教育游戏的学习环境中,它所呈现的知识是有针对性的.通过教育游戏对小学生的心理刺激,致使小学生调动过去相应的知识背景及实践经验与当前的知识相匹配,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迁移,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而构建出合理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在幼儿园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

1.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 由于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 此时, 幼儿观察的有意性较差, 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 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不易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 教师有必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去观察。

⒉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神圣的, 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如果爱迪生的妈妈对孵蛋的小爱迪生给予批评,对他的许多好奇心给予否定,爱迪生就不会产生众多的发明创造,更不会成为发明大王。幼儿由于知识有限, 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和发现。作为教育者, 应当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和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3.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传说鲁班发明木船是受了鞋飘在水上的启发而想象出来的。许多发明创造,起初都源于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 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幼儿“辨识和模仿动物”的活动中,以前往往使用挂图和分组演示的教授模式,很难激起孩子的热情。如果现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动物的形象和声音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配上鲜艳的颜色和逼真的表情,加上动物真切的叫声和走路声,就一下子把幼儿带进了一个天然的“动物园”,各种动物穿梭其中,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多媒体演示的形象吸引住了。这样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教学效率,而且还提升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教学效果。

篇3:让课堂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1.在阅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比较关注学生怎样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可是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改变知识结构, 进而优化阅读现状却被很多老师忽略了。其实, 在阅读中, 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而且要知道这种方法怎么运用, 以及在怎样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最好。也就是说, 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本知识, 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步骤, 使得学生即使离开老师, 拿到一本书也知道怎样读。

2.教师更多的是把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当做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 因而比较注重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但是, 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的, 充满个性的, 他们在阅读中要学会自我激励,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过程当中。

3.在阅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阅读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进行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 如怎样朗读、如何发现文章的中心, 等等。基于信息加工角度的内隐策略, 教师很少讲给学生听。

每一个小学生都富有灵性, 充满幻想,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展现个性特点,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 自主发展, 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出富有想象力而又充满个性光芒的解读。

一、通过自由批注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

小学生在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独立思考的, 他们更多的时候喜欢看别人怎么说, 怎么做, 然后依瓢画葫芦, 这样显然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没有好处。批注阅读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品位和感悟, 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优美语言、修辞手法、描写特点、段落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凭借自己的深思熟虑, 在书本或是课本上用符号、线条或者简练的语言进行标注。这样, 学生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天马行空, 不拘一格,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怎么划就怎么划, 阅读的自主权得以充分体现。这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自行筛选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贪多求全, 恨不得把文章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给学生听, 可是学生的注意力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看似什么都讲到了, 其实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 或是每一个方面都是学得一知半解。这样的阅读教学, 学生是被动的, 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上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如果什么都要学, 那么学生穷其一生又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同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没有必要对文章的每一个方面都予以关注和学习, 都要精读、熟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 让学生选择认为重要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词句品读、体味, 相信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基于自己理解的体验和思考。

教师要多动脑筋设计问题, 不能图省事, 提一些只有唯一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而要多设计一些具有放射性思维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自主思考, 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放飞个性、激扬文字的舞台。如我在教《理想的风筝》一文时,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基本内容之后, 进一步提出:“刘老师放上天空的仅仅是他亲手制作的风筝吗?”这个问题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提升, 也是一个具有开发思维、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从不同方面做出回答。有的学生认为, 刘老师放上天空的是他远大的人生理想;有的学生认为, 刘老师放上天空的是他对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有的学生认为, 刘老师放上天空的是他直面挫折, 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认为, 刘老师放上天空的是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里, 学生的发言之所以没有像以前一样千篇一律, 完全是因为我设置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充分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光芒。

三、通过批判质疑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是不受限制的, 也是充满个性化的, 他们既可以对课文产生共鸣, 又可以对课文进行质疑、批判。在阅读中学生通过批判质疑策略可以极大推进自主阅读。

西方学者专家认为在创新精神的诸多元素当中, 批判思维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一个人拥有了批判思维, 就等于拥有了创新思维。那么,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批判、质疑呢?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以充分激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都会自发调动原有的知识结构,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接受、消化和理解文章的信息。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程度的高低。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没有被激活, 那么对于文章的信息学生就无法判断好坏和对错, 唯有被动接受。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学生的原有知识被激活, 但是和文章中的信息、内容发生矛盾时, 要么文章中的信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学生自愿修改头脑中的旧有的知识结构, 要么就是学生根据旧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对文章内容提出批判质疑。

其次,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自由、平等、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能让学生敢想、敢说, 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甚至是一些看似荒诞的、不合情理的、天马行空般的看法。当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当思维火花璀璨夺目的时候, 他们就不会再唯书是从, 他们就会对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提出批判和质疑, 就会成为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小哲学家、小批判家。如果教师一味霸占课堂话语权, 片面强调师道尊严, 不允许学生发表“异端邪说”, 一旦学生的发言稍稍偏离轨道, 则立即予以大声呵斥, 长此以往, 就没有学生敢在老师面前提出批判和质疑。

那么, 怎样通过批判质疑推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可以从以下步骤进行:一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时, 要学会独立思考:我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不是有道理?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 还有没有更好的看法?等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能够得到进一步深化。二是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当中, 适时予以调控和指点。如我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深入思考:为什么说刘老师所放的风筝是理想的风筝?读完全文后, 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之前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这样,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批判质疑的基础之上, 又进一步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批判质疑和反思, 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只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运用适合的阅读方法, 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天空中轻舞飞扬。

摘要:阅读是一种非常具有个性的行为, 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开放的、不拘一格的。文章认为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主动实践,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充分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个性, 提倡学生使用符合自身实际的阅读手段。这样, 他们才会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产生与众不同的独特的阅读感受, 并抒发独到的体验和见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李海林.个性化阅读的学理依据和教学形态[J].小学语文教学, 2005, 9 (12) :31-34.

篇4: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中许多精彩的描绘来自想象。生动的比喻,恰切的拟人,精巧的构思都有赖于想象。作者凭借想象“思接于载,视通万里”。例如《老山界》一文中有用声音描绘静夜的文字:“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丰富的想象,自然而含蓄地描绘了长征途中不平常的寂静之夜,借景物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想象力的作用尤其重要。作家凭借想象力把五彩缤纷的世界用文字描述出来,而读者则依靠想象力,即使面对的是词语,也能在脑中回忆起作品所描绘的富于魅力的美丽的人生图景。晋陶渊明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明朗清新、质朴自然的《桃花源记》。我们在读这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时,不仅要理解字词的含义、文章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文字所凝成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我们一旦进入阅读的境界,眼前仿佛出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丽田园风光的画面。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永远不会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美丽的中国古代的农村风光;就不会对作品有主观的感性切入,对作品中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只是概念的,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情感的搏动和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无论是欣赏美还是创造美,都离不开审美想象的参与。

在鉴赏中,审美主体往往根据语言或其他创作媒介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未曾感知的人物或景象。例如在欣赏《荷花淀》这篇课文时,可以启发学生凭借作家形象的语言,结合学生自己的审美经验,构拟一幅北方抗日根据地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影。这种由想象力构拟的图景,是作家和学生相互关系的反映,它既受制于作家本身的写作意图,又带有学生鲜明的个性。所以没有想象力的分析就像打水漂,那是在作品的“水皮”上一擦而过而难于深入其里。

想象力在作文教学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作文教学中有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的内容会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生气。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用天幕云彩、柳梢作陪衬,描写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圆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很多农村学生把它想象成一盘石磨,一架水车。很多城市学生把圆想象成一个清澈的喷池,一座美丽的花坛等。这些都是很平常的想象,把圆想象成这些物体的文章不会出类拔萃。有一种想象是:有两个青年在大路旁斗殴,许多人围观,却无人劝阻,他们只是脸挂笑容,一副看客的姿态,围观的人形成了一个圆。发挥这种想象写成的文章,不仅有圆的“物体”的描绘,更重要的是,这种圆的想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看客可恶,看客的素质极差,社会中的人应该互助互爱。这样的社会才美好、幸福。读这样的文章,读者会受到深刻的启发,蕴味无穷。

既然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具有巨大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质上就是发掘这种潜力。人人都有想象力,但循循善诱对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培养想象力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原形启发。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表象的思维活动,因此原形启发在想象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或学习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原形设计可以从生活范围中选取,也可以从科学的范围中选取。二是创设情景。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重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由此及彼地建立表象之间的联系。假如学校创作“新雷”这种校刊,要求学生设计这种杂志的封面,这就属于创造想象。封面设计本身就是作文的情景,情景提供未必是一种现实的场景,也可以由题目本身来提示。三是鼓励学生多阅读洋溢着浪漫主义的作品,因为大量阅读浪漫主义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他们想象力。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范围很狭小,他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没有读过《安徒生童话》,也没有读过李白的诗歌,他的语文能力该会是怎样?至少可以说他的作文会是很单调、枯燥,没有任何的灵气。他的表达会永远是板起脸孔的说教,不会做到生动活泼,吸引读者。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当接触到散发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时,他们会大惊失色,一团雾水,进而高声嚷嚷,“此是谬文!”“真是胡乱所说!”所以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浪漫主义作品:读李白的诗歌,让他们借助李白的诗歌,去想象庐山的瀑布雄奇神秘,如同银河落下九天,去想象天姥山上神仙梦境,去想象李白举杯邀明月,和月共饮的乐趣;读《西游记》,让他们想象孙行者机智勇敢,热切盼望自由平等的高贵品质,想象天上的神奇仙境和妖魔鬼怪的贪婪的本性、肮脏的生活;读《安徒生童话》,让他们想象可怜与不幸的卖火柴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丑小鸭的坚忍不拔,对美的执著追求……学生大胆阅读此类作品,他们内心的激情飞扬,充满灵性与活力。他们的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语文课堂是一座神奇瑰丽的宝库,魅力无穷,趣味多多。

目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已深入到从观念到教法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成为我们研究教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民族是富有想象力的民族,在我们的文学遗产中就有着想象的无穷天地。只要我们在培养想象力上下功夫,我们语文课不仅会有更多的兴味,更多的美感,也会播下更多创造未来的美好的种子

篇5:让语文教学插上放飞的翅膀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让语文教学插上放飞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的教学反思

作者:双墩中学

周宏会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它是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他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步骤、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新意,更有效。

然而今天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现代意义的教育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更直观、更形象的实施语文教学,拓宽语文教学广度,挖掘语文教学的深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以多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鉴于此,我就以《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多媒体教学为例,就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一、课堂教学过程反思 1.情景导入反思

我在通过简短的语言导入新课之后,把一组有关于“三·一八”惨案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①谈谈他们眼中的“三·一八”惨案。直观的图片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惨案的现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我又展示了一张相片,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刘和珍!短发的刘和珍让一些学生很兴奋,都在七嘴八舌的讨论着。课堂氛围随之调动了起来。有的对段政府很愤恨,有的对刘和珍很同情,有的对当时的社会感到悲哀„„直观的图片能把同学们带入预设的情境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整体感知环节反思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我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阅读要求,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我利用学生刚才的这种感情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出鲁迅笔下描写刘和珍的语句或词语,然后请同学读出你圈划的词句,谈谈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又何至于惨死在政府门前呢?可见的语句能弥补教师语言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清楚、更有效地解答问题。可以想象,有前面情感的铺垫,再加上清晰地教学思路,学生很轻松愉快的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然后,我把同学们回答出来的重点词句连缀起来形成一首对刘和珍的赞美诗,又直接地展示在屏幕上,我加以配乐(《眼泪》)朗诵。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成功的师生互动、互学的环节。在这个小环节里我们既认识了刘和珍是一位善良的渴求知识和真理的爱国进步青年,又知道了鲁迅先生以此文来表达对逝者的沉痛悼念之情。由此再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鲁迅先生在文中只是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吗?如果不是,请同学们找出能表达其他情感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在这一环节里,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对重点(关键)语句的准确圈划、正确赏析达到准确高效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的变化。

在同学们五至八分钟的阅读之后,请同学们发言,找出关键语句,作出标记。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总共找出六处,用多媒体放映在屏幕上。我也在屏幕上打出如何鉴赏语句的技法:

一、阅读

二、联系上下文

三、抓住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程度副词等)

四、修辞

学生讨论,师生合作。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形成板书。板书直观性好,动态性强。

可以说这个环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用提前预设好的幻灯片快捷的展示在屏幕上,既节约了时间,又让问题直观化,抓住了学生的精神注意力,有利于解决实质问题,真正做到了有效课堂。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甚至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见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种优势是传统“黑板——粉笔”教学无法比及的。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里的合理运用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弥补了语文教学的不足,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生和活力。

3.深入理解环节反思

通过上一环节的板书(用屏幕显示),我们总结出文章流露出来的丰富的情感,有对烈士遇难痛心的叙述,也有对烈士精神热情的讴歌;有对反动政府及无耻文人的揭露,也有对“三·一八”惨案深刻的思考和总结;有对庸人忘记历史的悲哀,更有对真正的猛士的激励,对未来由衷的期望。然后找出重点章节语段(显示在屏幕上),如第一节的第三段、第二节和第四节,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充分体会这些复杂的情感。

4.拓展延伸环节反思

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我展示了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配乐《黄河颂》)。在低沉悲伤人又激愤的音乐感受中,让学生去体会刘和珍、鲁迅、艾青的爱国热忱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视的文字,清晰地音乐对学生是一种鼓舞和感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拓展了语文教与学的思路。

5.课堂小结环节反思

最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两句话来总结(配上《清明上河图》的纯音乐):

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为文的情感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方法

直观的文字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音乐声中落幕,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意境美。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的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有时仍然收到时空的局限。但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的不足。丰富的图片、视频和优美的音乐可以满足我们的试听享受,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穿越明今远古,飞越世界山川河流,涉足异域风情的国度,聆听饱蘸人世沧桑的音符,感受不同时空的人情风俗。清晰美感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绘声绘色的教学课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在教学上,音乐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因此可以用配备图片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沉静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感受着情感与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人文化的教育。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直观清晰动态的展示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拓展教学的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空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实现有效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内容涵盖量大,传统的教学课堂内容受到黑板局限,不利于内容拓展。我以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例。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学生总结一点,教师展示一点,思路清晰,过程井然有序。在课堂上我可以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今建筑,如故宫、天坛、华表、国家大剧院等,用多媒体显示中国传统木材框架结构的构造部件,如斗拱、举折、举架等,这些教学重难点很难用语

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言澄清。然而从用多媒体教学,高度清晰、色彩艳丽的图片很直观形象的向你展示中国建筑的特征,弥补了语言描述模糊性的缺陷。可见运用信息技术既节约了时间,又易于澄清问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如博客)把自己的作品、丰富的教育资源展现出来供学生业余学习,在QQ里交流思想、学习方法等。在无形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总的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今后可以继续沿用的成功经验,也有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与磨砺中才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时时反思、事事反思,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是啊,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我们也希冀着语文教学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向世人昭示腾飞的梦想就在今天。

篇6:让课堂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及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特举办科技节活动。

二、活动主题:体验·创新·成长

三、活动口号: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创新的梦想

四、活动对象: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五、活动时间:2009.12、28 — 2010.3.1

5六、活动内容

(一)科技节开幕式:

时间:2009年12月 28 日早国旗下讲话以科技节开幕为主题,作为科技节的开幕式。

地点:学校操场

程序:

1、学校领导刘校长致开幕词

2、科技教师代表介绍如何进行发明创造 庄元秋

3、学生代表发言

(二)科技节氛围营造

1、每位同学读一本科普书刊,各班班主任负责落实

2、各班建立科普角,营造浓烈的科普宣传氛围。少先队负责评选。

3、科技节宣传条幅。

4、校园网站、班级博客开设“科普知识”栏目,在全校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班通过班级博客向家长传达科技节活动方案。

(三)科技节活动项目

青少年板块 由竞赛活动与展示活动组成,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

科技辅导员板块 包括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教育方案展和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等。

科普进家板块 1.与家长同读一本科普读物,写读后感。

2.建立家庭探究角,完成一个趣味实验。

科技节活动方案(之二)(2010-01-04 15:09:42)

具体活动安排:

1、学生版块

活动项目

活动时间

参加年级

活动要求

负责人

备注

科学幻想画12、28—

3、1

51—6年级

1、美术教师每人至少辅导30幅作品。(具体要求附后)

厉海森

科技小发明、小创意12、28—

3、1

51—6年级

作品要附带文字或图片说明,简要介绍创新点及设计思路。按规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体上报,上报时须统一填写作品目录表、统一粘贴作品标签,每件作品只能填写一位辅导教师。

小发明每班至少交5份精品。小创意每班交10份

科技小制作12、28—

3、1

51—6年级

按规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体上报,上报时须统一填写作品目录表、统一粘贴作品标签,每件作品只能填写一位辅导教师。

每班至少交20份精品

科技调查报告12、28—

3、1

53—6年级

按规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体上报,上报时须统一填写作品目录表、统一粘贴作品标签,每件作品只能填写一位辅导教师。

每班至少5份

科技实践活动12、28—

3、1

51——6年级

各班整理一份带有科普性质的实践活动案例或报告。作品要求:科技实践活动报告一份,附完整的原始材料(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就、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材料等.孟

每班

以上竞赛项目的作品,假期前各班的辅导老师要定期收上来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修改,假期里让学生捎回去再进行加工改进,开学后,贴上学校统一发的标签交到学校指定位置。学校组织评委进行评选,选出的优秀作品参加市里的科技创新大赛。

科普剧1、20 先在级部里评选,每个级部选出4块,假期里进行加工改进,开学后全学校进行评选,选出优秀的作品将在艺术节里演出。

一--六年级

各班依据科学知识,自己编写成剧本,分配角色,将身边的科普知识以情节生动有趣的小品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向大家介绍科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理念。

级部主任

每班

围棋比赛(西)

1、6

一-三年级

自带棋子和棋盘

级部

主任

每班选2名同学

(东)讲科学家故事1、6

自己准备科学家的故事

东校

厉雪梅

报纸建桥1、7

四一五年级

1、现场用一张大小相同报纸和双面胶造一座大桥,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为35厘米,桥面宽度不少于10厘米,比谁造的桥承受能力大。参赛选手自带剪刀、小刀、尺子、笔、双面胶,不得使用其他材料工具。

2、承重材料:棋子

级部

主任

3、每班选派两名同学参加。(2人一组)

捆支架1、8

六年级

用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20根,橡皮筋20根,在相同的时间里用材料捆扎出一个稳固的立体支架,看谁捆的支架最稳固。如果都很稳固就看谁用的时间最短。

级部主任

每班选2名

自选项目

班级自创活动1、1

41——6年级

每班可以自创一个活动或自创多个活动,由小组长到少先队领取一张自创活动申请表,组织队员们大胆实践创新。

每班的自创活动越多,评价越高。

各班班主任

每3人或3人以上组成一个小组

科技节活动方案(之三)(2010-01-04 15:18:32)

科普进家板块 1.与家长同读一本科普读物,写读后感。班主任老师在班级里进行发动,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同读科普读物,共写读后感。各班上交优秀读书心得2篇。作为优秀科普班级、优秀科普家庭评比条件。

2.建立家庭探究角,完成一个趣味实验。班主任老师鼓励发动学生在自己的家里,腾出一个小空间,可以是小房间写字台的一角,也可以是阳台的一个角落,建立家庭小小探究角,和家长共同完成一个趣味的科学实验或完成一项科普调查活动(完成一篇科学小论文),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其它渠道找到的趣味实验内容。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如照片、观察日记、相关观察到的记录等)。各班统一上交优秀家庭探究实验资料2份,作为优秀科普家庭评比条件。

六、表彰奖励:

学校的表彰方案:设学生单项奖、优秀科普班级、优秀科普家庭、优秀科技指导奖。

1、评选“科技之星”。

2、学校将组织有关人员对老师和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评选出一、二、三奖,推出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科技教师。

3、表彰“优秀科普班级”。

(1)班级积极按学校活动方案,组织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宣传氛围。科技角、评比占10%。

(2)竞赛项目: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小创意、调查报告、科学幻想画、科技实践活动等40%。

(3)各班的展示活动,评比占20%

(4)班级自创活动,评比占15%

(5)班级网页及博客能及时更新科技节期间班级活动剪影、设科普知识角、学生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科技小论文等的照片能及时上传,评比结果占15%。

4、优秀科普家庭:

(1.)与家长同读一本科普读物,写读后感。各班上交优秀读书心得2篇,评比占40%

(2、)建立家庭探究角,完成一个趣味实验,有相关的照片、观察日记、观察到的记录等。各班统一上交优秀家庭探究实验资料2份,评比占60%

科技节活动方案(之四)(2010-01-04 15:20:43)

科普剧要求:

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科学知识通过表演表达出来,注重科普性、艺术性,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组织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服装和道具这次不做严格要求。时间不要太长。

附:科幻画参赛要求

2、(1)参赛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绘画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绘画类的其它美术品与工艺品。(2)参赛作品一律在规格为4开的纸质。作品要求干净、整洁。(3)参赛作品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参赛。(4)参赛作品不得抄袭他人作品,违者一经发现,将被取消资格。(5)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参赛: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画幅尺寸不符合规定的;把科学和神话混淆的;引入神鬼迷信故事内容的。

3、评审标准

(1)想象力:选题、创意和新颖程度。(2)科学性:科学依据、逻辑思维。(3)绘画水平:画面设计、色彩处理、绘画技巧。

4、上报要求

按规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体上报,上报时须统一填写作品目录表、统一粘贴作品标签。

科学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是以小组(10人以上)、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名义,围绕某一主题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科技实践活动。

活动要求:

(1)明确的选题目的。所设计的活动,主题应根据本地的条件和可行性,有利于推动我校科技活动的普及;有利于学生们通过活动学习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完整的实施过程。活动在实施时,有系统完整的活动计划、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和总结评价。

(3)完整的原始材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参加人数)、照片或录像(或新闻报道)材料等。

(4)确切的实施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将活动结果叙述清楚。文字应简练,可根据条件辅以必要的实物、照片、录像等。参加活动的学生应占班级学生总数的30%以上。

篇7:在数学天空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人们常常把孩子比作美妙的诗人,是因为孩子的想象多姿多彩,充满诗意。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节课时,我的心弦不由又一次被学生的想象拨响,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那一节课,我介绍了比号的来历:“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比号现在的模样了。”学生们被这个数学故事迷住了,他们也从符号的形状了解了比与除法的关系,我自己也不禁有些自得起来。

突然一个学生表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更可以说是质疑:“那除号中的小短横跑哪去了?”他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出现了学生窃窃的笑声。我不禁一楞,随即把“皮球”踢了回去:“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哪位同学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自己的猜想告诉他?”

过了片刻,一个学生说:“小短横可能到减法家族里做减号去了。”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不可能的,因为减法比除法先出现。”又有一个学生犹豫道:“是不是去做分数线了,因为分数与除法关系也很紧密呀。”这时又有学生认为小横线做减号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减法是除法的简便运算。数学家可能认为减法、除法、比有关系,所以就从÷分解出-和∶。”他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我不禁为这个学生的想象暗暗叫好。一个也许是“莫须有”的话题,孩子们竟然讨论得那么热烈,那么执着,想象是如此的丰富,理由是那么的充足,这不正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吗?

这时一个学生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沉思,他快步走向讲台,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小横线哪里去了。大家请看,(他在黑板上写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从÷中看出来。这条小横线可以看成是分数线,而上下两个点不正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吗?我们知道除法和比的关系如双胞兄弟,小横线又怎么会溜走了呢?它只是变了个形象。÷向左旋转90度,成为・|・,左右两个点各表示一个数,|表示比号。为了与数字1区分开来,化为两点即∶。好,我的看法就是这样,谢谢大家!”我情不自禁为这个孩子精彩绝伦的想象鼓起掌来。我追问他:“你是不是看过这类数学故事?”“没有,我只是从比号、除号以及分数的形状联想到的。哦,对了,我刚才说|作比号为了与数字1区分开来,改写为两点的。如果把|写斜一点就成为/形状,就不用改写成两点了。如可以写成3/5,如果我的猜想正确的话,那么是否也可以读成3比5呢?”

我高兴地称赞他的想象很丰富,而且非常合理。我说:“除号与比号的关系是不是你说的那样,我们可以课后查阅资料。不过你从除号、比号、分数的.形状能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有创造性。而且你对分数与比的关系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稍后就要研究它。”

一场关于÷的小横线哪里去了的争论结束了,事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事们听,同事们认为我没事找事,浪费时间。可是我对同事的看法同样也不以为然:回首刚刚接手的这个班,谁都说头疼,没法教。可我硬是不信这个邪,楞是相信学生,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经常为学生提供讨论、探索的问题,所以学生现在的思维才会这么活跃。这场争论虽然花费了我宝贵的一节课的时间,可我却依然认为很有价值:因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老师越来越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

篇8:放飞学生翅膀,构建有效课堂

一、课前设置一分钟演讲和讲一个成语小故事

这个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 使他们逐渐克服怯懦心理, 敢于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 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刚开始时可能怯于上场, 老师如能心平气和地鼓励和指导, 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在演讲的内容上, 教师可适当加以规定, 如一段时间演说名人轶事, 下一阶段讲述名著故事, 还可以朗诵经典美文, 畅谈理想、兴趣等, 老师可适当加以点评、鼓励,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演说能力。

二、阅读教学自主开放, 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

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次富有诗意的对话, 阅读的“乐”便是阅读中主客体融合而产生的享受生命的愉悦和悠闲, 便是心灵对话而产生的思想共鸣, 情感共振, 精神亲和, 是一次精神上的旅游。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切忌教师过多地做一些空洞说教, 否则往往造成你在台上累死累活, 他在底下昏昏欲睡, 学生没有了思想的砥砺, 没有了情感的陶冶, 没有了审美的愉悦, 也就没有了参与其中的热情。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能自主创新地学习, 创导同学间的合作、探究, 重视学生的主观阅读体验。每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三读”:“初读”中积累字词, 了解作者;“精读”中理解文意,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品读”中读写结合, 抒写创意。“初读”一般安排学生在早读课上完成, 教师可适当加以检测。“精读”时我常设计出几个值得学生思考、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释疑, 从而理解文意。例如在教学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作为沟通读者与文本的桥梁:

1、“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文中的“悲剧”毁灭了什么美的事物?

2、作者是如何展现它的美的?

3、美被什么毁灭了?被毁以后的惨状是怎样的?

4、美被毁以后的悲剧气氛很浓烈, 作者是如何进行渲染的?

5、从这桩悲剧事件中, 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深意吗?

这篇寓意深刻的美文对于八年级上的学生来说, 要实现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有些困难, 我从题目切入, 步步深入引领学生去晤见作者, 并触摸其灵魂, 以期读者能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并收获智慧经验和意趣情感。“品读”中让学生用我笔抒我意, 可写阅读后的感受、思考、启发, 也可写仿写、续写、缩写, 任学生充分自主地发挥,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一块学生创意无穷,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练笔的兴趣。“精读”“品读”我一般安排一节课时间, 学生阅读课文, 自主解答问题, 遇到疑难, 小组合作探究, 形成共识。这时教师可适当关注差生, 及时给予指导。再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主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当然时间的安排依课文的难易程度而调整。这样的课堂, 唱主角的是学生, 学生在阅读、解疑、讨论、展示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培养了语感, 发展了思维, 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童话、寓言等适合舞台表演的课文, 鼓励学生编成课本剧上台表演

开始, 我对此心存疑虑, 学生能行吗?但通过几个学期的试验, 我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他们的表演才能也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学生的第一次编演会有一些欠缺的话, 在教师的评点下, 第二次就会进步许多, 以后就无须教师多指点了。这种表演如能坚持下去,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也会得到充分显现。

四、适宜朗诵的课文片断、经典的诗歌等汇集起来, 进行班级朗诵会

重视诵读, 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 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文章的感情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 声调的抑扬顿挫, 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受到熏陶感染。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朗读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学得愉快, 学得有效。我在每一个学期都会举行一、两次班级朗诵会, 具体做法是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专家们的精彩朗诵, 再结合实际, 指导学生朗诵的要领, 让学生充分准备。朗诵的形式不限, 单独朗诵、小组合作均可。在我的精心策划下, 每一次的朗诵会, 学生都积极参与, 展现自我的热情高涨, 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原本腼腆的孩子都敢上台了。

篇9:让学生放飞写作的翅膀

【关键词】 放飞 写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作文能力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尝试了以下做法,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让学生学会"仿"作文,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必要和有效地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素材。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

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读写舫》、《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早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篇10:放飞理想的翅膀,给学生一片阳光

丰泽区实验小学陈清霞

有人说:“人生与奕棋、赛球并无二致。只要入局,就应该是一场志在必得的壮烈斗争。”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社会日益进步,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适应当前的形势?我想: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充分体现出“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一、在做中教,提倡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实质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不使任何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劣势。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大力提倡“因材施教”,他说:“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给予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在我们中小学中,教师不应是伯乐,而应是用万紫千红去装点世界的园丁。”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程度存在差异,他们的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其发展方向、速度、水平也存在差异,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教学中既要面对全体学生,鼓励他们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更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提出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特长、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高标准、严要求;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学好书本知识;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培养他们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将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分层次而又个别化的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每位学生都是有用之才。”陶行知先生更明确地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采用直观启发式教学外,还要把多媒体教学广泛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提供平等的机会,让基础好的学生“吃饱”,基础一般的学生“吃好”,基础差的学生“吃足”。同时,我们学校还举办了各项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我在班级开展写字比赛,开展诵读之星,写作之星评比,让学生体会到“你这点行,我那点行”,1达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在做中学,提倡自主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智育重在自学”,“要自己去学,不要坐而受教。”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应首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和情感能使人点燃智慧的火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强制性的学习是不可能持续的,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重视“引趣”,“激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中大部分都都是日常的语言教学,需要语境的创设,如果没有良好的语境引导,学生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特别到了中高段。因此,学生领会教材感到困难,上课常提不起兴趣。教学中,我尽一切努力发挥“做中学”的作用,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室环境的布置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增强自学能力,激励学生乐学、勤学、好问、独立思考问题,发挥个性特长。要“授人以渔”,让学生“会学”,把个人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看、自己说、自己写、自己想,使整个教学活动综合化。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争论和有见解。

三、以“做”为中心,提倡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为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同时能将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每次我讲读课文后,都会总结写法,趁热打铁的引导学生仿照文本写法进行仿写,全班同学在仿写活动中,通过自身实践,很好进行读写运用,这样真正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识。因此,要使学生学到真本领,我们必须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上一篇:梅州客家文化下一篇:小关镇阳光计生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