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2024-04-22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精选8篇)

篇1: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化转型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研究报告之一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发展特征,这些地区正处于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时期,构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文化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 者:黄筱娜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3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G03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化   少数民族  

篇2: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一幅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画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评介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思想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务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一种种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份份极其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既可以说是繁若群星,也可以说是散若群星。人们早就期盼着有一部能全面介绍中国55个兄弟民族文化的工具书面……

作 者:罗德运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2(3) 分类号:G03 关键词: 

篇3: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1.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布迪厄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把资本分成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在他看来, 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并不具有经济资本那样的基本特征,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 而只是体现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对于文化资本, 并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人们倾向于认为在经济资本的场域中, 个人追求金钱物质利益, 而在非经济场域中, 每个人的行为是非功利性的, 与经济行为大相径庭。在布迪厄看来, 行为者在不同的场域追逐着不同的符号资本, 在这一方面, 所谓非利益的或者超功利的公正是不存在的。所以, 只有引进资本的所有形式, 而不只是被经济理论所承认的那一种形式, 才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作用。

1.2 文化资本理论的三种形式

布迪厄通过三种形式类别划分来说明文化资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种是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即文化资本以精神或身体的持久“性情”形式存在, 这种身体化的文化资本通常也被称为文化能力。文化能力储存于身体之中, 需要身体力行进行学习, 不能由他人代替。布迪厄曾形象地说:“文化能力的获得必须由投资者亲历亲为, 就像肌肉发达的体格或被太阳晒黑的皮肤, 不能通过他人的锻炼来获得那样。”第二种是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当文化资本转变为建筑、书籍、古董、工具、机器之类的物质性东西时, 文化资本就是以这种客观化的方式而存在, 故也称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形式, 是对相对虚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 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象征性。因为文化产品的物质性, 文化资本在其物质方面是可以传递 (传承) 的, 身体化形态的文化便是以这些“物化物”为载体, 并通过其得以传播、传承, 为外界所认知和接受;第三种是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 “是一种将个人层面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转换成集体层面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方式”。这种确认赋予了已获得的文化资本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权力, 而与它者相区别。

1.3 民族文化资本与民族体育文化资本

那么都底什么才是民族文化资本?根据布迪厄资本理论观点, 有学者把民族文化资本定义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 并以有形与无形的形式存在。有形的文化资本指民族文化遗迹、民居、服饰、饮食、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等, 诸如民族地区的古寨古村落、土家族的西兰卡普, 以及苗族的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而无形的文化资本包含一系列与既定族群相符的伦理思想、传统实践、表演、戏剧、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 如土家族伦理与哲学思想、壮族那文化、苗族理词、侗族大歌等等[1]。“任何文化资源, 不论是文化能力、文化习性还是文化产品,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也表现为一定的稀缺性, 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占有这类资源就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的和象征利润。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作为民族文化资本的一个分支, 可以将其具体化为生活形态、物质形态、精神艺术形态、制度形态 (见图1) 。

2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资本

2.1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基本情况

2.1.1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身体化的文化资本

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 内容十分丰富 (见表1) , 有表现生产生活情节的扁担舞、桐子镖、捞鱼乐等, 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的打铜鼓、抢花炮、龙舟竞渡等, 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抛绣球、舞龙舞狮等, 有展现军事武技的射弩、武术等, 有满足民族群众文化娱乐的武术、毽球、板鞋竞速、打陀螺、高脚马等等。

2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资本

2.1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基本情况

2.1.1 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身体化的文化资本

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 内容十分丰富 (见表1) , 有表现生产生活情节的扁担舞、桐子镖、捞鱼乐等, 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的打铜鼓、抢花炮、龙舟竞渡等, 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抛绣球、舞龙舞狮等, 有展现军事武技的射弩、武术等, 有满足民族群众文化娱乐的武术、毽球、板鞋竞速、打陀螺、高脚马等等。

这些繁繁种种的体育项目都是人们运用身体的形式来表现的, 因此参加民族体育实践和体育能力的获得过程, 可以看作是资本的积累过程。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时间的投入, 需要习得者在学习和练习中自历亲为才能获得, 而且少数民族体育能力一经习得, 便具有不可剥夺性, 它深深地内化于个体之中。“这种具体化的资本, 是转化成为个人的组成部分的外部财富, 它 (不像钱财产权、甚至贵族头衔) 无法通过礼物或馈赠、购买或交换来即时性地传递[4]。

2.1.2 众多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场地设施——客观化的文化资本

客观化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本是以民族体育文化设施、民族体育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 它是民族体育文化能力的物化。地处南方的广西山脉延绵、雨水丰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亚热带区域性的气候条件, 自然生态基础良好。广西各族人民依山傍水, 以河池、桂林等地方开发了山地户外体育, 以防城港、柳州、梧州等地方开发了江海民族娱乐体育。根据本地区的生活生产习情, 许多村寨建有民族传统体育健身草坪或平整空地, 大部分县市拥有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广场, 一些县乡如马山县、田阳县、环江县、三江县富禄乡等还建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馆。这些众多的体育活动场所, 以及广西各族人民流传下来的体育器具, 都是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客观状态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 广西还有建设有各种现代特色的民族体育健身园, 如南宁李宁体育园、柳州静兰水上娱乐运动中心、来宾红水河民族文化体育产业园、崇左“中国——东盟快乐缘”体育主题园、大新明仕田园体育休闲基地等。

2.1.3 制定实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政策——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民族体育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指民族体育文化场域中的制度、法律、体制、意识形态、身份、情感以及价值等形式内容是得到国家和民族认可。当前, 广西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了“重振广西体育雄风, 建设西体育强区”的奋斗目标, 制定了许多政策来保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在实施的保护规划工程中, 广西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地域优势, 建立了11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 打造出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中越龙舟对抗赛等多项品牌赛事, 认定了河池市里湖瑶族乡、柳州富禄苗族乡等10个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 另外孙子奇、莫菊花等20人被命名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人[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挖掘、传承与创新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花炮、板鞋竞速已经成为民族体育品牌项目, 在社会上的得到普及与提高。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2 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面临的问题

2.2.1 文化资本具体化——文化能力薄弱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力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长期积累下来的特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品质、文化认知。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文化能力作为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式,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资源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 根植于农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少数传统体育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很多人无暇学习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娱乐内容逐渐代替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 现代竞技体育仍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逐步减少, 参与人数不断萎缩。因而, 部分民族体育文化状况不容乐观, 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2.2.2 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产品的缺乏与流失

文化产品源于具体文化, 是具体文化的物质反映和物质表达。文化能力的薄弱, 随之造成的便是文化产品的缺乏和流失。近年来城镇化的推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场地被房屋建造和道路修建侵占、拆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施建设基本处于未规划、无项目、缺资金的状况。许多民间传统体育技艺的绝技、绝活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遇, 一些传统体育技艺濒临失传;体育器物文化好因保护不够造成部分残破不全、价值受损, 甚至是永久性破坏, 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严重流失。而这些正是布迪厄文化资本中不可缺少的客观形态, 它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文化观念, 恰恰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传播和发展的最重要载体。

2.2.3 文化资本制度化——文化体制落实的缺失

尽管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不少关于弘扬少数民族体育优秀文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的政策文件, 但应该看到, 一些促进民族体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有些县市对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 财政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 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文件仅限于原则性的表述, 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措施,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部分传统节庆活动规模与影响力逐渐衰退, 村寨性的节庆活动逐渐减少, 在节庆中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减少, 如果没有政府组织, 村级和个人自发组织开展传统文体活动更是寥寥无几。同时,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民间资本进入民族文化产业不多, 民族文化投资渠道单一, 这些情况造成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较慢, 其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产业优势。基于以上情况,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长效化机制还有待加强。

3 文化资本的转化与再生产: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实践路径的探索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要变为文化资本, 必须把它与相关服务相连结, 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相关的服务不断流动, 而产生文化资本的累积再由“文化资本”转为“经济资本”。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对帮助探索践行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3.1 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

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实质, 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按产业的要求组织民族体育旅游的各种生产要素, 发挥民族体育的旅游经济功能, 形成民族体育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广西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为广西旅游资源提供了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的运作, 一方面可依托一些著名旅游景点或旅游度假区部署开发一些民族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突出的体育旅游活动, 供游人观赏, 并能直接参与娱乐、竞技, 如板鞋竞速、抛绣球、划龙舟、荡秋千、射弩、斗鸡、赛马、打铜鼓、民族体育舞蹈等等, 以活跃旅游景点的欢乐气氛, 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提高旅游景点的收益;另一方面以自然与人文景观不错的民族村寨为基础, 将自然风光与民族特色溶于一村一寨, 把包括民族体育在内的本地民族文化通过展演后, 组织邀请游客参与活动, 让他们亲身体验少数民族体育的运动魅力, 如龙胜银水侗寨、融水的田头苗寨等就开设有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供游客参与。另外, 还可以以百色的德峨乡, 河池的里湖瑶族乡、东山乡、隘洞镇, 柳州的富禄苗族乡等广西“十大体育特色之乡”为资源, 推出民族体育专线。

3.2 民族体育节庆经济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资本性质, 发现它与其他劳动产品一样也可以转变为商品, 与经济资本一样能带来物质利益,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 可以把利用文化资本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如河池市的民族体育欢乐节、武鸣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融水苗族的芦笙节、三江侗族的花炮节、恭城瑶族的盘王节、防城港京族的哈节等等, 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庆典符号的形式和功能, 在传播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扩大各民族地区的知名度、树立各地文明与和谐的形象等方面都会发挥出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价值。

3.3 民族体育器具商业化

广西的少数民族体育器具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乡土色彩, 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许多器具是粗糙、简陋, 需要大力加以改进和包装, 使它在发挥体育器材的功能之外, 也兼备民族文化工艺品的功能, 并通过市场作为商品销售。近年来, 广西的部分民族乡寨建起供游人参观的民俗村落, 民间体育艺人以特色民族体育表演为平台, 集工艺制作、表演、收集、陈列、研究、培训、销售于一体, 一边制作, 一边授“徒”, 游客可以参观, 也可以亲手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以靖西绣球为例, 绣球作为壮族“抛绣球”的体育器具, 同时也是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信物, 它纯手工制作, 做工细致美观。靖西旧州街的壮民就把绣球作为旅游工艺品推向市场, 迸发出经济活力, 仅2009年旧州绣球年产量达到21万只, 全村仅绣球一项收入就达330万元[6], 人均年收入3000元~6000元, 靖西绣球的民族文化资本化成功运作既使地方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弘扬, 又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4 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化

文化品牌既是商品的标志, 也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商品而构建社会关系的符号表达[7]。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创建的过程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过程。在柳州市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是重点打造侗族抢花炮的文化品牌, 通过举行抢花炮活动,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调动人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亲切感、信任感、自豪感和认同感, 形成一种无形资产, 推动一个综合的经济体系的发展, 带来经济效益和有形资产。而经过规模化经济开发后的抢花炮活动, 反过来随着三江侗族自治县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在广西的其他民族地区, 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 很多不同内容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过去曾经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出现, 涌现许多的辉煌, 在当今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 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其实还可以通过更新的开发途径即现代的文化市场化策略 (策划、包装、宣传) 来开发一系列前途无量的新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沈再新.文化资本视角下散杂居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2) :63.

[2]姚俭建, 岑文忠.试论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J].社会发展论坛, 2004 (3) .

[3]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3) :65.

[4]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89-192.

[5]广西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 (2011-2015年) .广西体育局内部资料, 2011.10.

[6]池伟, 周德光.旧州街去年刺绣产品收入328万元[N].右江日报, 2010-2-15.

篇4: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民族文化;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53-01

公共文化服务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公共服务。具体地说就是指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本文重点指政府部门)生产和提供的,以保障公众的文化权利得以实现为宗旨并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法律,随着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民族问题始终是存在的。笔者认为,各种民族问题,除了发展经济外,还要靠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来解决。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少数民族各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文化教育发展。

一、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由此构成了多彩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但是在多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还成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教育经费不足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财政收入少,而上级的财政教育专项拨款不能到位的现象也很普遍。教育经费的不足,给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师资数量匮乏

山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乡村及小学教育上。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地广人稀的区,学校分散并且学生人数少,优秀的教师资源不愿去环境恶劣的山区教学,“三支一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但由于其教师资源流动性大,不稳定程度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双语教育推广慢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这是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推广双语教学,一方面传承自己的民族语言,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汉语,也是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意愿,而当前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双语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尚未普及,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学,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仍存在困难。二是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能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的老师人数甚少。

基础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少数民族地方居民的文化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在当前的改革攻坚阶段,面临着经济文化全球化,各种异文化的冲击,若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水平过低,难以抵御各种异文化的冲击,文化的冲突难免会导致诸多民族问题,因此,加强满足少数民族居民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教育供给水平,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除了做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工作,还应提高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少数民族全民的素质。

二、政府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服务的对策

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繁杂性,以及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主要应从以来方面来推进,以期在提高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效率:

(一)加大民族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支持,因此,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的現状,中央政府有必要统筹兼顾,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倾斜。

(二)利用政策导向引进师资人才

西部大开展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引进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针对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的匮乏方面,政府也应该在政策中进行引导,使一些有热心,有能力的人士愿意为我国民族文化事业奉献,把中东部人才引入本部地区,充实本部地区的师资力量。

(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

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实物载体,政府应试在利用在民族地区建立文化馆(站)、图书馆、出版社、博物馆、电台、电视台等方式,从不同角度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等项目,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增强我国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珍惜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时俱进,让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生机,蓬勃发展,融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整个世界文化大家庭之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研究民族文化供给问题时,不能忽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正确的对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就会产生文化的摩擦和抵触,在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的时候,就甚至容易演变成民族之间的政治摩擦和冲突。因此在制定关于少数民族公共政策时,应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尊重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传统。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孙东宁(1983— )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与行政体制改革专业硕士研究生(MPA);邹静(1985— ),女,江西上饶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09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朱俊杰,杨昌江.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5.

[2]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D].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6.

[3]张波.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研究[J].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7.

篇5: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关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文化转型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研究报告之二

在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推动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须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注意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明确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取向,掌握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作 者:王志珍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广西,南宁,530022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6) 分类号:G03 关键词:文化   精神文明   民族地区  

篇6: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占了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正因为这些少数民族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的存在,中国才体现出了它在饮食方面的真正魅力所在。少数民族中饮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回族,有人口约8000000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做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藏族,约有人口4000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篇7: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 要:在社台现代化与垒球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步数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此,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原则.确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内容及其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原则;规范体系

分类号:D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s218(20∞)06.0032.06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宪法确认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性的基本文化格局.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一体格局的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对中国56个民族文化总和的泛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法律上把5s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统称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中国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次不断融合的过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这是国际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既有吸收融合,又保留了民族特点。我国各民族应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既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实行特殊保护。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保护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21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面貌发生丁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全球化发展趋势彰显。这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赋予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1.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与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各民族创造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一般说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现象差异,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人类的共同财富,继承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深化,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世界范围内,每个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都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下,各种文化不断渗透和融合。在这种竞争与比较的格局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寻求心的发展和突破,各民族纠纷走出走出自己的文化模式,开始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世界文化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其特征主要是: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由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世界文化研究与文化的空前发展。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去世使多元文化格局受到冲击。各国的少数民族都面临这既要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又要较好地保留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多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我们应该认识到,丧失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的一种退步。如何处理好“全球一体化”的矛盾,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矛盾

在21世纪多元化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下,目前,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底面临这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共同问题是: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各面,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另一方面,每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报信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个和本民族的基本特点。丧失现代将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如何在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好现代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21世纪面临的重要课题。

3.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效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传统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俩个环节。历史上形成和积累下俩的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障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上,二者即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1)现代化的实现本身就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系统中以现代科学技术和 科学方法的广泛使用为标识的物质状态,以及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它体现出生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打到的某一高度。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属于社会系统,现代化的实现必然包含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意识形态和现在生活方式等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和作用,严格地说,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点带话观念的产生,出自该国家,改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根与传统文化,或者说收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导向;(3)现代化的实现将加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边个又将促进现代化的进程;(4)在人类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依据有利的地域生存,另一方面又向其他地域渗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各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异族文化由外入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以选择和扬弃;(5)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大挑战、一大冲击。一方面,现代化要选择传统文化。如果现代化的道路完全违背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那么现代也终将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排斥。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要选择现代化。有一部分传统文化最终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淡化,消失或改造。总体而言,人类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因此,现代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应该是肯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除旧布新。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使命。为此,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内容及其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法律保护的原则

对少数民族文化实施法律保护,必须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出发。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自我认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车个中,都要极力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抱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即文化学意义上的“自我认同”。因此,任何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时代累积的文明成果。可以强化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世界各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进程和方式上,都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们都尽可能地保持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2.传承性。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认同感,又具传承性。他们都具备着某种传递和延续生命的手段,都有一整套自身的传承机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成员世代传承相沿的共识符号,是改民族共同主体内聚力和团结的象征。民族传承对每个成员的影响很大,每个成员都深深携刻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迹。这种传承性十分稳定和持久,存在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并作为民族核心要素与民族共同主体香始终。而且,这种传承性协调并维持着一个民族的平衡,对民族的发展具有调适、整合的个能,因此民族文化都不应该强行中断,而应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3.对外适应性。一般数来,当一个民族处于封闭状态,不与其他民族发生任何联系的时候是无所谓适应不适应的;只有当它与异民族发生交往,特别是激烈冲突的时候,发展阶段较低的民族文化才有一个如何适应发展阶段较高的民族文化的问题,但是,这种文化适应,不应该是发展阶段较高的文化取代较低的文化。任何民族都不愿意使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到异族文化当中,而是希望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通过吸收异民族的文化来繁荣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对外的适应性反映了一个民族寻求现代化的愿望。4.非主流性。在当今社会文化的氛围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属于非主流文化或次文化。在一定的社会里,都有一定的文化理论思潮占主导地位,领导文化发展的潮流。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它们都由一定的阻止管理形式有计划地向前推进。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虽然也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研究和管理,但它们普遍难以成为领导是带的文化潮流,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的角度上,却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人太的凝聚力,在非主流文化的一定区域内它还在发挥着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在本民族内部,还有根深蒂固的作用,仍然发挥这相当程度的社会闺房和制约作用。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力保护的原则主要:

1.集成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宪法第1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资质机关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各民族热门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6跳至第42跳,对有关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如规定自治机关自主地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民圣古迹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等。

2.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事业。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律规定,体现了这一原则。宪法第1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资质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法杖和繁荣民族文化。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6条至第42条,具体规定了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自主地决定本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等等。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低于加速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一原则,在我国的历部宪法、国家机构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中,都有原则或具体的规定。如1982年宪法第4条和第122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文化的发展;国家从财政、屋子、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文化建设事业。当前,主要是应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原则形成具体的法律规范。

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任何文化法律制度的建立,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载体为基础。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之都就是以少数民族文化所包罗的文化现象,丰富多彩、纷繁复杂。我国的民族,民俗学者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象的门类应包括:生活文化、礼仪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科技公益文化、信仰、巫术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其中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一般地说,饮食、衣着、住宅、建筑、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的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划分这两种形态的民族文化现象,对于确定法律保护制度的具体内容,又有实际意义。

中国政府从法律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障各民族发展传统文化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八九十年代,在法律原则和行政体制上,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作了不同程度的规范。特别的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之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正逐步走向法制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制度的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古籍整理、医药卫生事业等发面,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和少数民族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也是其中必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的法律保护(1)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保护

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结构的基本形式,表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特征表现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浓厚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感情、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潜在的艺术魅力等。我国的少数民族我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国家在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面,通过政策和法律措施,建立领导管理机构、民族文艺团和艺术研究机构,并规范其活动。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帮助。国家从中央机关到基层政权,自上而下建立了主司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国家文化部设有民族文化司,国家民委设有文化宣传司等行政领导管理机构,转门协调处理少数民族文化事物领导少数民族文艺发展方向。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重要的组织保证。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艺,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团体进行研究、创作和表演,并坚持少数民族传统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依法建立了一大批民族歌舞团、民族歌剧、民族文化馆站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其任务就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活跃和丰富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952年,中央民族歌舞团在北京成立,随后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和自治区、资质州也建立了专业或业余的民族歌舞团,自治县(旗)还建立了乌兰牧骑演出队。为加强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中央和有关地方还成立了民族文学研究所和相应机构;1979年以后,还成立了全国性文艺学术团体,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中华民族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协等;在中央和地方创办了《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一大批民族艺术刊物,为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创造和评论提供园地。国家还设置了少数民族文学科研教育机构,设置民族艺术院校或在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院校设立少数民族艺术系科,转门培养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人才。

我国在建立、管理少数民族文艺团体方面,制定有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如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规定了乌兰牧骑的性质和方针任务、建立程序及其体制编制和队员配备、设施经费和领导管理、演出用语和定期场次等问题,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法规。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培育了一批新型的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实体,少数民族特有的文艺形式开始了市场化运作。其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法律问题,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全力归属、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权利义务、少数民族文艺人员的权利义务等问题亟待解决。

(2)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的保护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8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组织、支持有关单位和部门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历史文化书籍,„„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就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的自治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新闻、出版建设事业,在中央和有关省、自治区、自治州相继建立了民族新闻、出版机构。如民族新闻方面初成网络,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1年3月和1984年3月.国务院先后批转了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出版局等中央部委发出的<关于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报告)、(关于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就少数民族图书出版工作的方针任务、民族出版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加强编译队伍建设、做好民族文字图书发行工作、妥善解决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经费、民族自治地方的图书馆建设等问题,作了具体规范。(3)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的保护广播、电影电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现代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络,不仅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广播影视事业,是新中国成立后*起的一种新型民族文化事业。目前.民族自治地方已建成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民族广播电视网络。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汉语水平较低,语言障碍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很不利。而使用少数民族语盲文字开展电视广播。既能保证国家法律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正确贯彻实施,叉能使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广播电视得到科技知识和经济信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播电视媒体对促进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大。1985年6月广播电视部发布的(民族广播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1987年4月国家语言委员会、广播电视部发布的(关于广播、电视、电影正确使用语盲文字的若干规定)、1993年10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管理条倒)、1995年12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在少数民族的广播影视事业的法律保护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2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方面的法律保护

篇8:浅析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积极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之举。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社会主义文化大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而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既有利于凝聚该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心,又有利于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从而达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少数民族文化能够转换成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联结着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当下的宏伟大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深刻重大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遇到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们思想的不断变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出现了外出务工或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本身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个人发展,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外出务工或学习多为年轻人,容易造成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断层。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所占人数比例较多,身体和精力都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他们对于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言是最有力的。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学习、交流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些年轻主体的流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一大损失。

其次,随着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各种新的文化元素流入少数民族地区。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不利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传承。例如,电脑、电视等媒介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但有可能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歌舞、竞技等活动难以受到重视。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汉语、英语、日语等等许多语言流入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年轻人已经不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或者学到的是一些杂糅的语言。

三、破除瓶颈,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措施

(一)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接班人

鉴于少数民族地区年轻主体流失这一问题,要采取积极的办法,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接班人。

首先,把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的许多文化事业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家庭成员内部的传承、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统教育等途径。如今,现代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以双语教学为主要依托,设置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课程,用现代教育模式来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辐射的主体更多,方法更为正式,也可以培养一批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

(二)帮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落后必定造成文化保护经费的缺乏,导致人民对文化保护的意识降低,这大大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但他们也有自身的优势。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亮点。少数民族文化带有自身民族的特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推动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用发现的眼光,多挖掘、深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把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建立旅游项目。以文化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业来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再以经济发展的成果支撑文化的传承,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镇北影视城和回族“山花儿”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大大推动了宁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创新方式,多渠道宣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面对多种文化元素,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既要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对完整性,同时也要寻找到一条能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的道路。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求同存异,令各种优秀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例如把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主体的部分保留下来,并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方式去宣传,也可以通过参与一些电视节目来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将少数民族的特色产品进行加工并推广销售。如宁夏地区的枸杞可以制作成枸杞糖,枸杞叶可以制作成茶叶等进行包装销售。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各民族更是世代流传着不同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积淀、代代相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遇到了许多瓶颈,许多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今天,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杨春光.《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杨春光.《宁夏文化的纵与横诌议》[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3]范晓峰.《论区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J].企业经济,2013.03.

[4]阮金纯;杨晓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9.

上一篇:朴实的生日短信祝福语下一篇:美人何处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