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2024-04-11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精选6篇)

篇1: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17.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18.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19.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冯谖客孟尝君)

20.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冯谖客孟尝君)

2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冯谖客孟尝君)22.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冯谖客孟尝君)23.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24.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2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子路从而后)

26.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2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子路从而后)28.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北冥有鱼)2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3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3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33.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更法)34.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更法)

35.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江之浒,饮食之。(送薛存义序)

36.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送薛存义序)

3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3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3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齐桓晋文之事)

40.以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41.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论)

42.彼作矣,文王康之。(天论)

43.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44.日月之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天论)

45.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天论)

4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天论)47.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天论)48.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天论)

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含词组)现象,并将全句译为现代汉语:

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冯谖客孟尝君)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鞌之战)

5.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6.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四、判断:

1.左右欲刃相如。刃:⑴动词的使动用法⑵动词的一般用法

2.括不可使将。将:⑴名词用作动词⑵名词用作使动

3.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表:⑴动词的一般用法⑵名词用作动词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⑴动词的一般用法⑵动词的使动用法

6.晋侯饮赵盾酒。饮:⑴动词的使动用法⑵动词的一般用法

7.彼为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臣:⑴名词用作动词⑵名词的使动用法

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⑴动词的使动用法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的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意动用法

10.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⑴名词的使动用法⑵动词的使动用法

1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⑴名词的一般用法⑵名词的使动用法

12.隧而相见。隧:⑴名词的使动用法⑵名词用作动词

1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4.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广、尊: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5.民各甘其食,美其服。甘、美: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用作动词

1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⑴名词作状语⑵名词用作动词

17.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美: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8.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小: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五、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其意义: 1.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纪昌学射)2.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伯乐荐九方皋)

*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冯谖客孟尝君)

*4.鹏之徙与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

*5.适百里者,宿舂粮。(北冥有鱼)

*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天论)

*7.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信陵君列传)

*8.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9.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10.猬缩蠖曲,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中山狼传)

*11.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1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1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15.(丈人)乃厉声曰:“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1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17.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18.寡人北乡(向)而臣事之。(史记·黥布列传)

*19.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史记·游侠列传)

*20.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冯谖客孟尝君)

*21.哙遂入,披帷西向立。(鸿门宴)

*2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2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

者说)

六、指出下列句中作状语的名词,并将全句译为现代汉语: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史记·项羽本纪)

*2.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处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3.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4.天下之士云和雾集,鱼鳞杂遝。(史记·淮阴侯列传)

*5.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填空: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三个类① ;② ;③。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有二:① ;②。

3.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等作宾语,必须放在 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须放在 的前面。

4.疑问代词无论作 还是 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只有 这个凝固形式例外。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类型: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3.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论战)*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5.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6.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7.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8.《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三、说明下列句子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5.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6.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7.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8.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9.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四、指出下列句中画线字的宾语:

*1.孟尝君曰:“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3.色物、牝牡尚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荐九方皋)4.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更法)*5.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7.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8.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11.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1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1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五、说明下列句中画线词的用法:

*1.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3.《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5.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6.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昭公十五年)*7.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

*8.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欲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9.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3

篇2: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

一、什麼是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文言文,一個是古白話。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語基礎上形成起來的上古書面語以及漢代以後模仿這種書面語的語言,例如儒家著作的語言,諸子著作的語言,《史記》、《漢書》的語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語言、明清文言作品的語言,等等。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續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別較大,不學習便很難懂古代的典籍。

古白語是指六朝以後在北方口語基礎上形成的接近於當時口語的書面語,如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歌辭、唐代的曲子詞、演唱佛經故事的變文、禪宗語錄、宋元話本、元代雜劇和明清小說等。古白話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小,比較容易看懂。先秦兩漢時期的文言文接近于口語,東漢以後特別是唐代以後的文言文與口語發生了嚴重脫離。唐以後的文言文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方面是模仿先秦兩漢文言文的色彩很濃厚,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吸收了當時的口語成分,無論在語音、辭彙還是語法方面都是如此。這就是說,唐以後的文言文和唐以前的文言文相比有着較大的差別,故不可將唐以後的文言文與先秦兩漢時期的文言文等同起來。

“古代漢語”課教學的內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古白話,重點是先秦兩漢的文言文而不是唐以後的文言文。古白話容易看懂,故一般不作為教學內容。唐宋以後的文言文固然也要學,但由於即非源頭,也相對好學,故不作為重點。

二、古代漢語課的性質

“古代漢語”課是高等院校所開設的一門帶有工具性質的基礎課,它和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哲學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不僅是學習和研究漢語言文字學的基礎,也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等學科的工具。

我們祖國具有悠久文明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以便更好地為今天的四化建設服務,這既是歷史的責任,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加強文化修養提高個人素質的需要。完成這一重任,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漢語知識,沒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讀不懂古代典籍,傳承古代歷史和文化的問題便會成為一句空話。“古代漢語”這門課正是基於傳承祖國數千年優秀歷史文化這一目的而開設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如果把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知識比作一座寶庫的話,那么“古代漢語”課就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

三、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

“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學生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掌握古漢語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感性知識,能夠借助工具書比較順利地閱讀一般的古代典籍。對於師範院校的學員來說,要具備勝任中學古文教學的能力,能夠正確分析中學古詩文中的文字、辭彙、語法等現象。“古代漢語”是一門實踐性和規定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要達到上述目標,學生必須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標,例如應至少背誦20—30篇古文,熟讀80—100篇古文,標點翻譯5—10篇古文,掌握漢字的基本理論和一些常見字的分析方法,熟悉古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懂得音韻、訓詁的基本常識,古代詩詞的一些規定,等等。

四、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理念、內容和教學手段

根據“古代漢語”課的性質和教學目標,其教學設計的理念主要有二:

1、突出教學內容的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突出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具体做法是:教材的設計要充分照顧到古代漢語的各個知識點,各知識點的安排基本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或者依照時代先後、相互配合的原則,各單元的基礎知識中均增加研究概況一節以深化教學內容,同時在單元之末附錄相關資料以供學員參考。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的設計基本相應。

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考慮到網絡學員的學習特點及困難,本課程視頻講授的內容相對全面、系統、細緻,例如對於詩詞格律的視頻均超過了課本的內容。除了介紹一般必備的知識點外,視頻講授中還增加了對聯知識介紹、秦文字介紹、簡帛文字介紹等內容。在文選的選取方面,本課程側重於先秦兩漢的文選,因為先秦兩漢的文章是源頭。在附錄的設計方面,基本原則是豐富實用,幾乎每個單元都有附錄,部分單元的附錄甚至有多個。附錄的內容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便於教學實踐的實施,例如“同義詞辨析舉例”、“《文字蒙求》選”、“漢字結構分析舉例”、“齊晉鞌之戰示意圖”、“通假字舉例”、“《佩文詩韻釋要》選”、“詞譜選”,等等。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做法是:教学内容的設計包含文选和基础知识兩大部分,每一單元既有文選講解,又有基礎知識介紹,前者旨在增加感性知識,後者旨在加強理論知識。兩者相互配合。除此而外,加強課外教學實踐,每學期佈置作業不下於2次,內容既有一般的練習題,又有思考題和一定量的古體詩文習作題,旨在提高學員的操作技能和創造力。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總體來說是中國古代文選和古漢語基礎知識兩大塊。文選的選取以先秦兩漢為主,既有文學方面的,又有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的。文選閱讀是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閱讀的文選越多,對古代漢語的感性知識就越豐富。學習古漢語和學習其他語言一樣,沒有較多的感性知識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感性知識越豐富、越具體、越多樣化,進步就會

越快。古漢語知識具體包括文字、辭彙、語法、音韻、訓詁、詩詞格律、修辭、文獻以及文體等方面。基礎知識的設置旨在使學員瞭解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以便舉一反三,加快學習速度。

教學內容是根據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和需要所設計的教學任務,具有科學、實用、系統、簡明等特點。只有全面實施教學內容,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實施,有些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去講授,所謂傳道受業解惑;有些則需要通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去理解,去掌握;還有些尚需要學生在課外去閱讀,去實踐。所以,不要誤以為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必須在課堂上去解決。那樣做既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必要,反而會導致學生對教師、對課堂產生依賴性,不積極思考和動手,影響學習質量。

五、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是一門難度相對較大的課程,其內容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都和現代漢語存在着較大的差異,而且設有古代文選這一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想學好古漢語,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刻苦用功,講究學習方法。

(一)端正學習態度。

所謂端正學習態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學習古漢語的重要性,充分估計到古漢語的難度,並且能從內心熱愛古漢語。

古漢語學習大則關乎到繼承祖國古代的優秀文化、保持民族傳統、搞好四化建設的問題,小則關乎到完善個人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問題。

古代漢語是中華民族古代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我們祖先思想和智慧的所在,我們的思想情操、文化心理、語言行為、審美情趣、傳統習慣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古代漢語,故我們從感情上要熱愛它,維護它,尤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熱愛古代漢語對於保持我們的民族傳統來說更有着特殊的意義。很難設想,一個不熱愛古漢語的人能够將古漢語學得很好。如果在津津樂道西方管理思想和科學技術時卻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數典忘祖了。

古代語作為書面語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其中有許多詞語被現代漢語繼承了下來,在今天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語的情況就是這樣。古漢語突出的特點是典雅凝練,含蓄有致,其表現力用白話往往是無法代替的,適當運用,可以使文章增色,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例如把“走馬上任”說成“乘車上任”、把“述職”說成“向主管部門彙報工作”,把“拂衣而喜,奮袖低昂”(楊惲《報孫會宗書》)說成“拍打一下衣服高興了,甩開袖子跳起舞來”,把“搏髀而歌”(李斯《諫逐客書》)說成“拍着大腿唱歌”,把“風馬牛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说成“毫无联系”,都會大為遜色,原話含蓄、凝練、典雅的色彩就沒有了。

(二)刻苦用功。

所謂刻苦用功是指在學習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刻苦用功的主要表現是自學意識很強。根據文獻記載,清代國學大師趙翼十二岁能为制舉文,十五歲即繼父做私塾教師,王念孫年十歲即讀完了十三經,且旁及史書,黃侃年九歲即遍讀經書,劉師培年十二即讀完了四書五經,錢大昕年十八即能開館授徒,顯然他們的學問主要都是靠自學獲得的。我們應該學習這些國學大師的精神,建立自學意識,勇於吃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孜孜以求,堅持不懈,必然能夠獲得成功。

(三)講究學習方法。

關於古漢語的學習方法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理論學習與文選閱讀並重,不可偏廢。文選學習是基礎,萬不可忽視。理論學習是加快學習速度的必由之路,絕不可放棄。此舉一例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前人發現漢語許多詞都有“音同義通”的特點,根據這一結論,我們就可以將一些聲符相同的字或字形完全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聯繫起來,此舉一例:

濃:露水多。《說文》:“濃,露多也。”

穠:花木茂密。《詩·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唐棣之華。”

襛:衣多貌,盛裝貌。《說文解字》:“襛,衣厚皃。”

醲:味厚的酒。

2、抓重點、多練習。對於古漢語課來說,文字、音韻、辭彙、語法、古書的注解、詩詞格律、修辭等部分都是重點。各部分內部又有輕重之分,例如文字中的六書理論、古今字、通假字、繁簡字等是重點,音韻中的基本概念、中古音的聲母和韻部、上古音的聲母和韻部、古書的讀音等是重點,辭彙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本義的探求方法等是重點,語法中的詞類活用、詞序、判斷句、被動表示法、副詞、代詞、語氣詞等是重點,古書注解部分中的古注類型、體例、術語等是重點,詩詞格律部分中的平仄、押韻、基本概念等是重點,修辭部分中的引用、譬喻、代稱、並提、互文、倒置、委婉等都是重點。

3、多讀、多背、多翻譯。多讀、多背、多翻譯是對文選學習而言的。文言文的時間跨度從先秦直到晚清。作為一門基礎課,“古代漢語”對每一時代的典範作品都可能涉及,但是學習的重點應放在先秦兩漢,特別是先秦。因為先秦兩漢的作品是源頭,影響深遠,且文字艱深,學好先秦兩漢的作品,可以由源及流,一貫直下。怎樣才能將文選學好,實在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通過多讀、多背、多翻譯去解決。

所謂多讀,首先是要多讀教材中所列的文選,最好全部讀完。其次是要將每篇文章多讀幾遍,其中重要的文章至少應讀十五至二十遍,像司馬遷《報任安書》這樣的文章不讀上十幾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再其次是要進一步擴大範圍,閱讀一些課外的古代文選或古書原著,例如《古文觀止》、《史記》、《論語》、《孟子》、《戰國策》、《左傳》等。許多學習古漢語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學一篇,會一篇;學十篇,會十篇;學百篇,會百篇。百篇之後,如果遇到新的古文仍然讀不懂,其中主要原因還是閱讀量不夠。百篇古文不為小數,但對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來說,不過是毫末之在馬體,渺滄海之一粟。

所謂多背,是指對一些名篇要多背誦。背誦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掌握古文的詞義和語法特點,更可以增加我們的辭彙量,提高對古文的鑒賞能力和修辭能力。古漢語教學大綱對背誦多少古文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具體教學中對一些名篇、短篇都是要求背誦的,比如本教材上所選的《九方皋相馬》、《景公射出質》、《原憲居魯》、《齊桓公伐楚》、《楚歸知罃》、《張骼輔轢致師》、《論語》各篇、《禮記》各篇、《更法》、、《老子》各篇、《秋水》、《惠子相梁》、《魯少儒》、《運斤成風》、《舜發於畎畝之中》、《諫逐客書》、《蘭亭集序》等文章都在背誦之列。

所謂多翻譯,是指多動手翻譯一些重要的古文,包括未經今人標點過的白文。通過翻譯,可以提高對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翻譯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以直譯為主,使字字落到實處;以意譯為輔,不得已而為之。不可離開原文漫無邊際地添枝加葉,肆意發揮,使譯文雍腫離譜,不可卒讀。

第二,不可以注釋代翻譯。即將注語原封不動地抄入譯文,這樣的翻譯肯定是失敗的。例如過去有的學生把《巫山·巫峽》中“良多趣味”一語譯作“的確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這是典型的以注語代翻譯,改變了原文的句型和明快的特色。注釋和翻譯的要求不同,注釋要求對句子中的字、詞包括形、音、義、語法、修辭、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一一解釋清楚,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以從不同角度反復說明同一個問題,甚至可以借題發揮,故注文常常很長。翻譯的要求是“信、達、雅”,無論多複雜的句子,都必須用大致對等的句子翻譯,不允許任意發揮、重複或改變其句型結構。

第三,不可望文生義。不看註釋,按照今義想當然的翻譯是比較多的,應極力避免。例如有些學生把《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中的“都城過百雉”一語譯作“有一百隻野雞從首都的上空飛過去了”;把《左傳·泓之戰》中的“天之棄商久矣”一語譯作“皇上拋棄商業已經很久了”;把《荀子·勸學》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一語譯作“借用舟楫過河的人,不會游泳,掉進江河中付出了生命”;把《史記·循吏列傳》中的“丁壯號哭”一語譯作“男子的哭聲象雄壯的號角”。等等。這些笑話都是望文生義所致。

還有些翻譯是由於不明古漢語語法導致錯誤,也屬於望文生義,例如把“陳勝者,陽城人也”一語譯作“陳勝是陽城人啊”,把《論語·微子》中的“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譯作“殺雞當飯吃,被兩個小孩看見了”等。“也”在古漢語中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肯定語氣,現代漢語中沒有與之對等的詞,無需翻譯,而譯者誤把它當成了感歎語氣詞。“見”字是使動用法,義為“使拜見”,而譯者把它誤當成了一般的“看見”。

據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二〇〇七年第二版)編

篇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与工具课,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因素自然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教材的选用,二是教法的运用。

长期以来通行的教材,是由王力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汉语》,全四册。这套教材又先后经过两次校订重排,印刷达三十多次,至今仍然是众多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学的不二首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王力2000:凡例)这样的内容安排,非常适合初学者的学习,也极大地便利了教学者的讲授。

然而,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毕竟针对的是古代典范的文言文。作为教学者,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还在于通过语言词汇、语法现象等的讲授,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任务,“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王力2000:1)。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往往还是不甚理想,这在很多高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涉及大量的诸如古代汉语常用词、古代汉语理论等知识,这些相关知识往往是机械、死板、僵化、枯燥的,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其怀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所以,如果教学者不尝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得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以致“谈虎色变”,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笔者在高校长期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普遍反映,认为“既有才学,又显得非常幽默”(1)。笔者反思古代汉语教学的经验,认为学生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一方面,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随时根据内容和教学需要,穿插大量相关的各种知识,力求突破教材所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此即所谓“才学”者。同时,在讲授古代汉语的文选、常用词乃至理论知识时,为避免枯燥和呆板,信手拈来相关各种幽默的话题和知识,从而化枯燥为有趣,化呆板为生动,此即所谓“幽默”者。当然,笔者对学生的赞誉,实感受之有愧,尤其是所谓“才学”者。但毕竟得到了学生一贯的支持和肯定,也算是对为人师者的极大安慰和勉励。尤其是所谓“幽默”教学法,正是笔者长期努力尝试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促进与广大古代汉语教学者的交流,笔者不揣冒昧撰写此文。至于不足之处,只能“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幽默教学法举隅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幽默教学法值得努力尝试和大力提倡。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根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三个内容,分别列举数例,仅供参考。

一、文选

文选部分是学习材料的载体,大多是一些名著名篇。这些文选涉及大量古代的人物、故事及文化、思想等,在讲授的时候,间以幽默化之,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均会深刻鲜明,乃至历久弥新。

例一:第一单元的文选是《左传》,在讲授“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人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时,除了给学生详细介绍《十三经注疏》尤其是其中的《左传注疏》的相关知识外,还需重点介绍杜预、孔颖达二人,这里仅以杜预为例。杜预(222-285),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造诣非凡的学者,在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乃至工程学方面均有建树,时人誉为“杜武库”。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尤为人所称道,后收入《十三经注疏》,至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说,杜预和《左传》有着不解之缘,据《裴子语林》载:

王武子性爱马,亦甚别之,故杜预道:“王武子有马癖,和长舆有钱癖。”武帝问杜预:“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本传亦载:

当时论者谓预文义质直,世人未之重,唯秘书监挚虞赏之,曰:“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这里所载,本来也是一个幽默典故,诸如王济的“马癖”、和峤的“钱癖”,甚者如杜预的“左传癖”。在介绍时,教学者可进一步联系现实,引申发挥。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癖”的人还为数不少,有些人专好偷窥别人的隐私,名曰“偷窥癖”;有些人专好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干净,名曰“洁癖”;有些人专好抽烟,以致上瘾,名曰“烟癖”;有些人专好女色,但往往“有色心而没有色胆”,不妨名之曰“色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问题,还可适当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从而使同学明白,“癖”和病有关,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疾病的人还真多咧。

这样就不仅将杜预乃至《左传》相关知识幽默地传授给学生,他们在以后还会经常开心地谈论起某同学的这个“癖”,某同学的那个“癖”,不亦乐乎,成为他们持久而愉快的心理体验。

例二:第三单元的文选是《论语》,在讲授《公冶长》篇“宰予昼寝”时,也可联系现实,糅入幽默元素。比如,可举一些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的实例,即在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容易在课堂上睡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所谓“昼寝”,即大白天睡觉,孔子对学生宰予“昼寝”的行为表示了极大不满,进行了尖锐乃至刻薄批评,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而这种学生在课堂上大白天睡觉的现象,至今仍然是教学者颇感头疼的问题,屡禁不止,无可奈何。那么,在教学中以此事为例,对学生进行幽默生动的教育,不失为效果极佳的方式。还有些学生,爱在课桌上和教室墙壁上乱写乱画,这也是最常见的不良现象,可幽默地警告这些学生,不要随意“涂脂抹粉”,尤其是那些女孩子。学生有的“污墙”、“污桌”,这都是很不好的习惯,不要学人家陆游和唐婉那样在沈园题词,不要学钱钟书那样在图书馆藏书上到处乱涂乱写,还可顺便还可讲授陆游、钱钟书的相关逸闻趣事。

这样的幽默教学,效果非常良好,不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其他课程的课堂上,一旦学生睡觉,教学者一句“昼寝”,学生们哄堂大笑,而睡觉的学生警醒之后自然也是羞愧难当,再也不敢随意睡觉了。这样一来,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

再如讲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对其母姜氏所发断绝母子关系的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时,可幽默地联系学生们在谈恋爱时常见的情况,很多学生恋人在分手时,女孩子往往会对男孩子说:“你走吧,这辈子我不想再见到你!”但她们很快常常会为此而后悔,也正如郑庄公那样“既而悔之”。又如在讲授《左传·晋灵公不君》时,针对“无道为灵”的君王恶谥,还可举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墨子》云:“楚灵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后汉书·马廖传》又云:“楚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人。”李商隐《梦泽》诗亦云:“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刘学楷、余恕诚1998:611-614)在此基础上,大可联系当今女性尤其是女学生减肥的普遍情况,形象幽默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对这种不良的现象予以告诫。又如,在讲授《左传·晋灵公不君》中士季进谏晋灵公时,步步紧逼,“三进及溜,而后视之”,迫使晋灵公不得不“承认”错误:“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此时,不妨顺便联系大学生中男孩子追求女孩子的常用方法,即穷追猛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往往最终获得芳心。还可顺便联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公木2006:136)

在讲授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时,幽默教学法的运用随处可以尝试,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常用词

常用词是古代汉语学习中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点滴积累的非常零散、琐碎的知识,因此也极易造成时间一长而忘却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令古代汉语教学者经常感到头疼,怎么样才能使得这些常用词为学生所乐于去学并且经久记忆呢?笔者觉得尝试运用幽默教学法,效果是非常良好的。

例一:在讲授“花”字时,首先要写出其小篆字形,使得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原来是一个完整的一朵花的形状,有花蕊、花瓣、花茎、花叶。花在古人的眼里是最美的,后来引伸出美丽、华丽、壮丽等意思。在此基础上,可幽默地举一些例子来生动、形象地说明。比如,对于女性,人们常说“面如桃花”、“花季少女”,李白还描述杨贵妃如“梨花一枝春带雨”,崔护还形容中意的女子为“人面桃花相映红”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她们的美。像这样对于美丽的女性,古人往往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和描绘,古往今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仅如《诗经·卫风·硕人》而言,其云: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样的描写,历来认为所称道,“《诗经》的语言,在描写方面,表现了很高的技巧……在这些诗句中,人物的形态与性情,一齐涌出,把作为古代妇女的美的特征也刻画出来了”。(刘大杰1998:66)

这样讲授,不但使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的知识,还被惹得哄堂大笑,变枯燥的文字学习为愉悦的趣味性学习,对古人的造字也有了深刻认识和体会。古人造字,是颇具匠心的,甚至是煞费苦心的,对一切美好的事物,以“花”概之,此亦可谓善于“炼字”也。

例二:古代汉语常用词还有“也”字,一般是作为无实义的语气词。但是,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讲授“也”字时,就必须对其本义加以明确介绍,并且告诫要学生恰当运用,否则极易搞出笑话。因为《说文》中“也”字的本义是“女阴也”,即指的是女性生殖器,从整体字形看,像一个女阴的外形,上面像是女性的阴毛,下面像是女性的月经,而后来作为语气词,是其假借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不知其意,运用不当,则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尤其是用作为女性的名字,其尴尬、搞笑的程度,不亚于《红楼梦》刘姥姥对自己姓“刘”的解释,真可谓令人啼笑皆非:“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汉字的理解,还懂得了以后如何审慎对待汉字并且恰当运用。

再如讲授“奔”的“私奔”之义时,除了幽默地讲授卓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外,也可联系学生中间的例子形象、幽默地引申。又如讲授“贱”字时,除了讲清楚其本义“贾少也”外,还可幽默地联系古今,讲其引申义“低贱”、“下贱”、“卑贱”等义,如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男子常以“贱人”斥之,还往往在别人目前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而妇女自己也不争气,常自称“贱妾”,而如今很多女子尤其是女大学生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身体,呜呼,亦可谓自贱者乎!而自贱之“传统”,古今可谓“一脉相承”者乎!又如讲授“拊”字时,除了明确其义为“揗(xún)也”,即以手抚摸,以示安慰,还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幽默生动地进一步解释,如我们常见小孩子走路不稳或不小心跌倒,大人往往就会抱起来摸一下孩子的头,安慰到:“乖乖,别哭!”

古代汉语中的幽默教学法,在常用词方面可以说运用最普遍,俯拾皆是。这里也是略举数例,仅供参考。实际上,古代汉语的教学,时刻离不开常用词,而常用词数量又非常巨大,所以也为幽默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部分,是一些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由于理论性极强,往往显得更为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努力尝试一些幽默的教学方式,则可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例一:在讲解“汉字的构造”部分时,可专门针对一些汉字,幽默地穿插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如“咥”字(díe),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大笑也”,并举例云:“诗曰:‘咥其笑笑。’”这是其一。实际上,“咥”字还有另外一义,即咬、吃等意思,《说文解字注》:“周易”:‘履虎尾,不咥人。’”马云(2):‘龁也,此别一义。’可见,“咥”的这一义项起源甚早,还在《诗经》之前,也就是说,这很可能是其最初的本义。我们还可举现实中的例子,即这个义项至今还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庆阳、平凉、天水一带的口语中遗存。比如在农村,人们见面时,往往互相随便地寒暄问候说:“你咥了没?”、“咥的啥?”而对方则回答说:“咥得美得很!”、“才把我咥了个舒坦!”、“我今天给咥了三碗长面(3)”。有时候人们碰见猎狗等时,还提醒小孩或其他人说:“小心咥你呢!”这里的“咥”是当地的方言,意即“吃”,而且是美美地吃。或许由于吃饱了、吃足了之余,人们往往感到高兴,所以后来出现了《说文解字》所云“大笑”的义项。陇东尤其是庆阳和平凉地区,曾经是周先民活动的核心区域,所以在这一带的方言中,上古汉语的遗存是非常丰富的,值得语言文字工作者不断去挖掘。

例二:在讲授古代汉语的各种句式时,结合教材所列的例句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些例句往往是从相关文章中截取而来,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教学者也应积极尝试幽默教学法,效果还是非常良好的。比如“否定句”部分,在其句式定义之下,教材罗列了八个例句来说明,这些例句,有的学过,有的没有,且孤立地理解不易明白。比如,怎么理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呢?这时,就有必要首先将原文较为完整地补充给学生: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原来,在孔子看来:“管仲纵是‘有反坫’‘有三归’,却帮助齐桓公使天下有一个较长期的、较安定的局面,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而这就是仁德!”(杨伯峻1980:17)所以,政治家管仲这样能成就大事的人,不应该“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杨伯峻1980:152)因为假如那样自杀,生命就显得毫无价值。而从这里,可引申出学生对生死观、价值观的认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在大学期间,因为考试不过关、恋爱不和谐,或受到别人的嘲笑、老师的责骂等各种原因,随便跳楼的、跳河的、上吊的,屡见不鲜。这样的轻易放弃生命的行为,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难道值得吗?

这样的幽默式教学,可谓一举几得,既疏通的句意,又学到了相关知识,还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古代汉语的理论虽然显得枯燥,但幽默教学法的介入,使之变得一下子活跃起来,兴趣盎然,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随之显著提高。

余论

通过上述举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课程并非单纯的语言课,其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幽默教学法的普遍和灵活运用,使得古代汉语并非枯燥乏味,也不令人生畏。在幽默的同时,学生还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并受到很大程度的启发和教育。所以,幽默教学法的运用,是古代汉语教学中值得提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当然,幽默要与所授内容具有联系性,不能离题;同时,还要具有恰当性,不能牵强附会;另外,还要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不能生搬硬套,刻意为之。可见,古代汉语的幽默教学法,需要教学者储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能量,也需要讲究艺术技巧,这样才能见“才学”、“幽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力2000《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

刘学楷、余恕诚1998《李商隐诗歌集解》第二册,中华书局。

公木2006《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

刘大杰1998《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东汉·许慎196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清·曹雪芹2008《红楼梦》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清·段玉裁1988《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4: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关键词:古代汉语体系;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中华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语言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据现有历史资料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在殷商时期便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特色,但是由于史料十分缺乏,殷商之前的汉语及相关文化的发展情况难以准确推断。而汉语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运用的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语言体系上的变化也保留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变化的痕迹。

一、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联系

中国文化具有意蕴深远、历史悠长的特征,其发展至今,历经了众多的变化。目前,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由于史料资源的限制,专家学者只有通过神话资料对殷商之前的文化发展情况、文化类型进行了解,但是神话资料不可尽信,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汉语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用于沟通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并蕴含了每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古代汉语体系中文化术语、概念等的变化,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变化,蕴藏着汉文化的变迁情况,两者之间联系密切。

二、从古代汉语体系分析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一)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汉字是汉语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汉字体系几乎就是汉语体系[1]。因此,汉字的变化中,也蕴含着汉语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变化。当前能够追溯到最早的汉字就是殷墟甲骨文,其所包含的单字能够达到四千多,已经形成了加我诶完善的汉字体系。随着汉字的不断变迁,可以发现,汉字的结构逐渐更加精简,而每一个汉字所蕴含的意义却愈发深远。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变化巨大,汉语的思想层面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语言愈发抽象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精神世界,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和文化术语。例如在殷周时期之前,汉字主要是用于表现具体物质、制度等的名词,而后,在汉字的不断发展中,也出现了更多展现精神世界的抽象名词,并形成了一个具体化的汉字体系,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例如“天”字,在最初的甲骨文中,是一个类似于人形的标志。在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曾经有关于甲骨文的“天”字描述,即“古文天字本象人形”。其中还解释道,“本为人颠顶,故象人形。”也就是说,“天”的意义,最初是从“颠”演变成上天,又将“天”拆分,从“大”、“一”中最终获得的“神”、“王”的含义。其文化概念从汉字符号中得以衍生,并决定了古人的敬天观念,最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了“天”的文化。

再例如“道”。其象形字主要是人的脚印形状,用于表示道路[2]。而在殷周之后,这一汉字的文化概念得以显现,逐渐用于表现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如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也充分显示出了汉字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思维方法等在这一时期的日渐成熟。

“易”、“儒”等文字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转变为思想观念,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核心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虽然文化形式依旧在不断变化,但也都是基于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断变动。

(二)典籍语言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从先秦典籍的语言运用上,也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发展变迁。从历史典籍上可以发现,时间愈久远,语言文字越简约,实践越近,语言文字越复杂[3]。例如《诗经》,其中的语言运用十分简单,语句重复,能够看出当时词汇的欠缺。即使在后期的经典著作《老子》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也十分简约。但是继《老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在典籍著作上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词汇大量增加,语句也愈发丰富,尤其是抽象性名词,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也同样标示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逐渐形成。

(三)话语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很多历史资料中都可以发现,在战国时期,大多国家之间的话语各不相同,且无法相通,各地区虽然都有汉字和汉语文基础,但是发展方向不同,具有各地区特色,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在当时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春秋战国后,随着社会的剧烈动荡,人口的大面积浅析、国家的不断重组,使各地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汉语在这一时期也实现了词汇、字义等的充实、丰富,古代汉语体系逐渐形成,而中国古代文化类型也实现了基本固定,不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影响,朝着固定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结论

文化类型的形成会受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一旦固定,并会始终按照固定的路线被传承、发展,并对后世的文化产生制约作用。人虽然在语言的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动性,但是一旦语言被创造出来,便会具有独立的精神,这一点与文化类型十分相似。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形成及变化,仿佛缩影一般,印刻在古代汉语体系中,并在古代汉语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高玉.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2):70-78.

[2]朱成勇.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试析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诗写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48-52.

篇5: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又名《左氏春秋》。《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左传》是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242年间的历史。记载了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丘明所著。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3.《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汉代学者将其称为《春秋外传》,成书于战国初年。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通过记录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分别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周国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史事,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对于研究我国春秋时代政治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作的《国语注》。

4《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后约3000年。从前叫《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改名为《史记》。其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有《五帝本纪》《夏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等。记载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事件,表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高祖功臣候者年表等,是按朝代顺序,把历史分为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的大事记;书有《礼书》《乐书》《天宫书》等,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世家有《吴太伯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等,记载王侯外戚的事迹,列传有《伯夷列传》《孟尝君列传》《刺客列传》等,记载事迹可传或行状可序的人物。其通行的注本是“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骃集解《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史记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正义》。

5、《老子》大概成书于战国时期,是老子后学编辑而成的。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世间万物由“道”而生,总体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老子》一书共81章,5000多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历代研究《老子》的著作很多,早在战国默念,韩非就曾作《解老》《喻老》,现存的较重要的注本有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的“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

6《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一书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共33篇,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学术界一向认为内篇大体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后学所注。为其作注的有晋 郭象的《庄子注》、清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第五单元

通论部分

一、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界定:指古代汉语中词的临时转换类型现象,它是一种临时的、公时的、偶演的现象。我们将词类活用,是针对实词而言的,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等。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干···/让宾语干···

古代文献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但是附上“致使”义后,就可以带宾语了。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活:使·······活

需注意:第一研究动词的语法功能要以义项为单位,常用动词往往是多义词,义项不同,语法功能就不同。

甘茂亡秦,且之齐《战国策·秦策》亡:逃亡/焉用亡郑以倍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倍:增加(土地)亡:使······灭亡。第二少量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从而造成本用与活用同形。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朝王:朝见王/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朝诸侯:使诸侯来朝见。第三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总是和宾语共现,因此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往往是使动用法的标识。远人不服而不来也。来:使来/众可惧也,不可怒也。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具该形容词具有的状态或性质 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吕氏春秋·孝行》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陷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完璧归赵,丰衣足食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时,使他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按名词表示的方向行动。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性《史记·晋世家》国:使异性立国。

我疆我理,东南其亩《诗经·小雅·信南山》东南:使其亩东向、南向。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仅限名词、形容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或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物(认为宾语怎么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看成该名词指称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是什么)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宝:把珠玉看成宝物。

不如闻而药之也《左传·相公三十一年》药之:把它看成药。

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使动用法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或是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

(2)意动用法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与客观状况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4、名字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以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昭公元年》鱼:成为鱼

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杇:用杇粉刷

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大疱不豆《吕氏春秋·贵公》豆:排列豆

方位——向改方向移动: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东:向东进发

二、名词做状语

(1)表示比喻: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喊

(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3)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方式、或工具: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依据法

(4)表示处所,在······地方······:四方之来者,必庙礼之《国语·越语上》:在庙堂上

三、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

(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条件

第一、名词形容词出现在解构助词“所”后面活用作动词

第二、名词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活用作动词

第三、名词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敢”“欲”等后面活用为动词

第四、名词出现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只适用于叙述句)

第五、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第六、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常活用作动词 课文《齐晋鞍之战》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军之大事业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也,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而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第六单元

一、判断句:指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一)基本形式:(1)主语+者,谓语+也: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主语,谓语+也: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

(4)主语,谓语: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左传·哀公八年》

(二)判断句的否定:第一、谓语前加否定词“非”: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第二、判断句中,名词谓语可以受副词修饰,除否定外: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第三、关于判断句中为,普通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但它不是判断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第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大量的“是”是指示代词,它常常充当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论语·微子》: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三)、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晋,吾仇敌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此必介子推也

3、表示比喻 仲尼,日月也

4、表示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 夫战,勇气也

5、解释原因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

(四)、系词“是”的产生

系词“是”在战国末期出现萌芽:此是何种也《韩非子》

汉代以后,用例有所增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二、被动句

主语是施事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事的句子是被动句。

(一)、不带标记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广义上的被动句”

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及;被赶上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镂:被雕刻

(二)、帯标记的被动句“狭义的被动句”“被动句式”

(1)、“于”字句

1.及物动词+于+施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被人统治

2.及物动词+乎+施事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万:宋万 获:被获

(2)、“为”字句

1.为+施事+及物动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集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介词“为”后的施事有时不出现

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左传·襄公十年》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2.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所——被动标记

起源于战国末期,东汉成为一种主要被动和句式

(3)、“见”字句

“见”本身不是介词,因为它不能跟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

(见不能引进施事,是助动词)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南北朝以后,见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在及物动词前充当副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我”或“我自己”

少加孤露,母兄见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4)、“被”字句

1、被+施事+及物动词

先秦汉语“被”——及物动词“”覆盖“遭受”“蒙受”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墨子·尚贤上》

战国末期,“被”的宾语可以是动词性成分 被——虚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

东汉以后“被”引进施事,介词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三、宾语的特殊语序

(一)、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否定句中否定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双重否定表肯定,不前置:物莫不若是《庄子·人间世》

以“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国语·越语下》不图百姓

君亡之不恤,而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不恤亡(不担心自己流亡),忧群臣

(二)、双宾语

现代汉语:双宾语是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的,直接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间接宾语表示谓语动作的方向(对谁做)或动作所关涉到的目标(为谁做)。间接宾语紧跟在谓语动词之后,但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和直接宾语构成双宾语。

现代:谓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古代:谓语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假道韩魏:向韩魏借道

有是宾语可置于谓语动词前

寡人将谁属国?谁属国:属国于谁。

课文《勾践灭吴》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第七单元

一、特殊代词“或”“莫”

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我们称之为无定代词

“或”表肯定的无定代词,意为,有的,有人,某人

“莫”表否定的无定代词,意为,没有什么,没有人

二、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吾、我第二人称:尔、若、汝、乃

第三人称:古代汉语本无他称代词,遇到第三人称不是重复一遍就是省去不说,但有时也借用“之”“某”“彼”等来表示,久而久之这些指示代词也可看做人称代词

三、虚词

(一)、介词

常用介词举例:于、於用法

第一、引进处所、时间、或动作所涉及的范围:子于是哭

第二、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第三、引进比较对象:我则异于是

第四、引进行为主动者 被动句的标志:郤克伤于矢

介词“以”由动词“以”虚化而来

第一、引进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第二、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第三、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第四、引进动作设计的对象 教我以善

介词“为”

第一、引进涉及对象 我为汝唱,汝为我和

第二、引进动作发生原因或目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第三、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止,将为三军获

(二)连词

语法特点及其内部差异

A连词对连接对象的选择 连接体词(及、若)、数词(有、又)、谓词(且)

B连词在复句中的位置

若、苟、微、虽、即等前一分句

故、沉、因、则等后一分句

而、则、且两者皆可

常用连词

而 表并列、承接、假设

以 表并列、补充、修饰

则 表承接、假设、修饰

(三)、助词(音节助词、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之”:

一、标志体词性偏正结构的语法关系

二、标志主谓结构,不独立成句

三、标志句法结构内部词序变化

课文《逍遥游》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第八单元

古书的翻译

(一)、古书翻译的方式

1、直译: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要求按原文的词义、词序、语法结构。语气进行表达(容易造成死译、硬译)

2、意译: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一字一句,而着重译文的内容,以及原文的艺术风格。

3、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概括归纳出的“信”“达”“雅”三项原则

信:译文忠实于原文,表达要准确 达: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语言典雅,能再现原文风格

4、基本方法留、补、调、删、选

留:保留古今相同的基本词汇、词序、句子格式、语气、以及专有名词等 补:增补必要词语

调:调整词序,凡古今词序不同的都需要调整 删:虚词,无需翻译

选:指对以原词为成分(语素、或词)的词语的选择

第九单元

古音知识

一、反切

反切法产生于东汉末年,魏晋后广泛使用

用两个汉字拼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栋,多贡切,栋是被切字,多是反切上字只取其声母;贡是反切下字,只取其韵母和声调;切是标志字。

反切之前,有譬况(打比方,描写发音情况)、读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注音)、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二、“五音”“七音”

古代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归纳分析,主要有“五音”“七音”之说。五音:唇齿舌牙喉,后来在五音的基础上,从舌音中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分出半齿音,加上之前的五音,合称为七音。

三、韵

指一个音节内包含元音、韵味和声调的部分。

四、四声: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去声不变 入派四声

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轻声母字变为阴平,浊声母字变为阳平;上声中轻声母字和次轻声母字依然是上声,全浊声母字变为去声;去声依然为去声;入声消失并入其他调类,全浊声母变为阳平,次浊声母变为去声,次浊声母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都有。

五、古书的读音

破读:破读又称“读破”(按,“读破”术语另有一用,即指用本字来该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诗经·周南·序》云:“风,风也”《经典释文》引徐邈说:“上如字,下福凤反”

破读现象大多属于声调不同的情况,古人把它叫做“四声别义”,“四声别义”是从词义演变的角度来说的,破读是从文字的读音方面来说的。

篇6:古代汉语复习纲要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 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昵 异体字

6、“庄公寤生。”

寤 ——牾 通假字 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

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

4、“况君之宠弟乎?”

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过了不久。

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

及:赶上,这里指招致。

8、“厚将得众。”

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完:修茸城郭。

聚:聚集民众。

缮:修缮。

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11、“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羹:带汤的肉食。

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 遗:(wèi)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

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 患:忧虑,担心。

17、“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2.宾语前置句式 ⑴“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⑵“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⑶“君何患焉?”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⑷“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4.虚词用法举例

①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这时”等)。如:“虢叔死焉。”(虢叔死 在这个地方)“君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担忧什么?)

②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怎么能躲避祸害?)

其句首句中语气词。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难道谁还说不是这样吗?)“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又如:“其是之谓乎!”(大概所的就是这个吧?)“其”在句中 表示推测语气。

齐桓公伐楚

(一)文字方面

1、女:通“汝”

2、共:供,古今字。

(二)词汇方面

1、风马牛不相及

风,放逸奔跑。

2、侵、伐、攻、克、征、次

P18

(三)语法方面

1、无以缩酒

无以„„,是常用句式,意为“没有什么用来„„”。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不谷是为”和“先君之好是继”都是宾语前置的格式,即“不谷是为”应该是为不谷;“先君之好是继”是继先君之好,现在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条件是用代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

3、楚国方城以为城,方城以为城:以方城为城;汉水以为池:以汉水为池。方城、汉水都是前置兼语,“以„„为„„”,是兼语句的一个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字方面

古今字、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二、词汇方面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

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语法方面

(一)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二)、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齐晋鞌之战

(一)文字方面

1、“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道——導 古今字 引导,带路。

2、“禽之而乘其车。”

禽——擒 古今字

擒获。

3、“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4、“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桀——揭

通假字

举起。

5、“师陈于鞌”

陈——阵 古今字 列阵。

鞌——鞍 异体字 这里是地名。

6、“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翦——剪 通假字 剪除,消灭。

7、“旦辟左右。”

辟——避 古今字 避开。

8、“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 异体字 弯下身子。

(二)词汇方面

1、“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 还,返回。

如,往,到„„去。师,军队。

2、“此城濮之赋也。”“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赋,征收的财币,在这里指兵力。腆,丰富。诘朝,明朝。

3、“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 肃,敏捷。

4、“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役,役使,在这里指战事。

5、“臧宣叔逆晋师。” 逆,迎,迎接。

6、“郤献子驰,将救之。” 驰,驱车奔驰。

7、“郤子使速以徇。”“以徇齐垒。” 徇,巡行,表示让众人都看得见。

8、“吾以分谤也。” 谤,背后的批评指责。

9、“师从齐师于莘。”“故中御而从齐侯。” 从,跟踪、追踪。

10、“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辱,表敬的说法,意为对方辱身来到下处。

敝,本义为破,古书中常用作谦词,指自己一方。

11、“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憾,恨。

12、“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舆,众。淹,留。

13、“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病,伤重。

1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贯,穿入。

15、“左轮朱殷。”

朱殷(yān),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

16、“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

17、“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擐,穿上。即,走向。

18、“右援枹而鼓。” 援,接过来。鼓,击鼓,动词。

19、“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逸,狂奔。

败绩,军队崩溃。20、“三周华不注。”

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

21、“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

毙,仆倒,倒下。

22、“请寓乘。” 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23、“骖絓于木而止。” 骖(cān),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2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属(zhǔ),时间副词,适,正好。当,担当,任职。

25、“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tiǎn),辱。

26、“摄官承乏。” 摄,暂时代理任职。

27、“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

28、“载齐侯以免。”

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

29、“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鼓励。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1)“皆主郤献子。”

主,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作为主人”。(2)“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3)“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4)“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

在本篇中共出现6次,其用法和意义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例如:“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① 介词,表示凭借,用。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吾以分谤也。”(“以”的宾语被省略)②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介词,相当于“把”。例如:“郤子使速以徇。”(“以”的宾语被省略)④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⑤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例如:“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卫、鲁。”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方面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通嘱。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si4,通饲,给人吃。

3、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同债。债的本字。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懧,同懦。异体字。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反,返,古今字。

5、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悦,古今字。

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介,通芥。小草。

(二)词汇方面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草具,粗劣的饭菜。

2、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有顷,不久。

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揭,举。

过,拜访。

4、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

拊,抚育,抚慰。

5、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就,走近,引申为前往。

6、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仅,副词,才。

7、(齐王)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不祥,不善。

被,遭受。

宗庙,祖宗。

祟,神祸,灾祸。

被于宗庙之祟,即遭受到祖宗降下的灾祸。

不足为,不值得帮助。为,帮助。

(三)语法方面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我,以我为客,处动用法。

2、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何市而反,宾语前置。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带上帽子。

4、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虚上位,把最高的职位空出来。

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使„„空。

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字方面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捨的古字,舍弃。

(二)词汇方面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军事行动。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夫(fu2):指示代词,那。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力:施展才能。陈,摆布,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才力,才能。

就列:承担职位。就,动词,接近,走向,这里有承担的意思。列,位置,这里是职位的意思。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侧倾不稳。

持:扶持,搀扶。

颠:头朝下跌倒。

焉:疑问代词,用作状语,为什么。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兕(sì):一种独角犀牛。

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椟(dú):木制的匣子。

6、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夫:指示代词,那个。

取:强力占有。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讨厌,憎恨。舍曰,回避说。辞,托辞、辩解之辞。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9、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连词,追述原因,原来是。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xiang4):辅助,帮助。

(三)语法方面

1、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尔: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助词,标志“尔”是前置宾语。过,动词,责备,批评。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东蒙主的省略。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为: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一般译作“为什么要„„呢”。

4、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心。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子路从而后

(一)文字方面

1、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2、使子路反见之。反:“返”的古字。

(二)词汇方面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后:用作动词,落在后面。丈人:年长的人,老者。蓧:diao4,除草用的农具。

2、子见夫子乎?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有老师的意思。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四肢。

勤:勤劳,勤苦。孰:谁。

4、植其杖而芸。植:立着插上。

5、止子路宿 止:挽留。

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行其义:做他应该做的事。

(三)语法方面

1、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给„„吃。

见:使动用法,使„„见。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如之何:为什么,古代汉语表示询问的一种固定结构。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夫子当路于齐

(一)文字方面

1、曾西蹴然曰。蹴,通“憱”。不安的样子。

2、以齐王,由反手也。由,通“犹”,好像。

3、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犹:通“由”,从。

(二)词汇方面

1、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许:兴。

2、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或:有人。

乎:介词,作用相当于“于”。吾子:亲密尊敬的对称。

3、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然则:这样,那么。

4、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艴(fu2)然:恼怒的样子。尔:你。

何曾(zeng1):为什么竟然。曾:乃,竟然。比:等同看待。

5、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得君:遇君,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

如彼其专:像他那样专一。其: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6、功烈如彼其卑也。功烈:功业。

卑:低下,不足道。

7、尔何曾比予于是? 于是:和这个人。

8、(孟子)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所不为:所不做的那种人。“子为”之“为”:认为。愿:倾慕。

9、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以:凭借。霸:推行霸业。显:显名,扬名。

10、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滋:益,更加。

1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犹:还。洽:滋润。

1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若易然:这么容易。若:这么,如此。法:效法。

13、文王何可当也。当:对等,相当。

14、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遗俗:先代留下来的习俗。流风:流传下来的风尚。

15、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 相与:共同。辅相:辅佐协助。

1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乘势:趁机会。

镃(zi1)基:锄头。待时:等待农时。

17、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改辟:再开拓。指扩展土地。

改聚:再聚集。指招徕、增加人口。

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疏:间隔久。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憔悴:困顿,萎靡。

20、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置邮:驿站传递。置是马递,邮是车递。

(三)语法方面

1、以齐王,由反手也。

王:音wang4,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统治天下。

2、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朝:使动用法,使„„来朝。运之掌:“运之于掌”的省略。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之用作御的前置宾语。

许行

一、文字方面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偪——逼,古今字,威胁。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煖——暖,异体字,暖和。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有——又,通假字。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来——徕,通假字,招徕。

5、“昔者,孔子没。”

没——殁,古今字,死。

6、“子贡反,筑室于场。”

反——返,古今字,返回。

7、“师死而遂倍之。”

倍——背,通假字,背叛。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暴——曝,古今字,晒。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倍——背,通假字 背叛。

10、“皜皜乎不可尚已!”

尚——上,通假字,超过。

已——矣,通假字,句末语气词。

11、“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贾——价,古今字,价格。

12、“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伯——佰,通假字,百倍。

二、词汇方面

1、词义

(1)“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之:至,到。

(2)“愿受一廛而为氓。”

廛: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厉:危害,坑害。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爨:烧火做饭。

(7)“何许子之不惮烦?”

惮:害怕。

(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疲劳,羸弱。

(9)“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举:选拔。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10)“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动词,放大火烧。

焚:放火烧林进行围猎。

(11)“舜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瀹:疏导。

注:把水灌入,让水流入。

決:排除水道壅塞。

(1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稼穑:并列复合词,指农业生产。单用则“稼”指种植,“穑”指收获。

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13)“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叙:次序,等级。

信:诚信,诚实。

(1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治。此处指耕种。

(1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效法。

(1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17)“门人治任将归。”

任:担子,行李。

(18)“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非:动词,非难,否定。

(19)“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

幽:幽暗,幽静。

(2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情:本性。

蓰:五倍。

(21)“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平列。

2、词和非词的辨析

(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虽然: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

(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陶冶:词组。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可用作名词

,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

(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

(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

(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巍巍: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

(6)“皜皜乎不可尚已!”

皜皜: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

3、多义词的词义辨析

①动词,给予。“文公与之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②动词,参与。“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③介词,同,和。“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

(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

(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劳”,使„„劳。

“匡”,使„„正。

“直”,使„„直。皆为使动用法。

“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

(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

(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向北方”。

2、宾语前置句式

(1)“奚冠?”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

(2)“许子奚为不自织?”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奚为”即“为什么”。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先”的宾语而前置。“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意为“有人”“有的”。这句意为: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4)“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江汉”、“秋阳” 分别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此句应理解为: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荆舒”分别是动词“膺”、“惩”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是”为动词“学”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之”是代词,因为充当否定句中的动词宾语而前置。“或”为语气词,无义。

3、被动句式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人”的被动句式,应理解为:被人治理。

(2)“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治于人”“ 食于人”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食于人”意为被人食。“食人”为主动句式,意为供养人。

(3)“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变于夷” 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夷”的被动句式,意为被夷所改变(同化)。

4、主谓倒置句

(1)“大哉,尧之为君!”

“尧之为君”是用连词“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后形成的名词性词组,在本句中为主语。谓语“大”由于被强调,而放到了主语的前面,形成倒装句。

(2)“君哉,舜也!”

“舜”为主语,“君”为谓语。本句同样也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倒装。

5、习惯句式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三句皆为“以„„为„„”的习惯句式。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搭配使用,意为“把„„作为„„”。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以为”即“以„„为”的习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可理解为“把这个作为谋生的手段”。

五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 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 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 雇工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 做官

2、异体字

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 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 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 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 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 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 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

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栎木做的椽子。斲:砍削,这里指加工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饑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的意思。

3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依据。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分为表音体系的文字和表意体系的文字两类。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四体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二用包括转注和假借。

从词义范围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种情况。从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古褒今贬、古贬今褒、古中今贬三种情况。从词义程度轻重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古义轻今义重、古义重今义轻两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宾语是疑问代词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有“是”“之”作标志的。

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平声是指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汉语中,平大致相当于阴平和阳平,仄大致相当于上声和去声。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今字。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齐桓公伐楚)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诗)

3、焚林而田,偷取多售,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

6、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7、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

8、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藤文公上)

9、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商君书•禁使)

10、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史记•张汤列传)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指出其词义。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妻,妻子。子,儿子。)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消,消减。息,增长)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衣,上衣。裳,下衣)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指,指点。示,给人看。)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交,交结。通,交往。)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城,城市。市,做买卖。)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特,特地。征,征召。)

(1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山东,崤山的东面,泛指秦以外的六国或关中以东的地方。)

(1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序。因,因而。为,作。)

(13)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因而。致,招来。)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知”,懂得;“道”,道理。)

(1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其”,它们的;“实”,果实。)

(16)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结婚”,结为亲家,指霍光之女嫁给上官桀之子。)

(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曾”,曾经、已经;“经”,经历过。)

(18)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城”,城镇;“市”,买卖。“入城市”指进城卖丝。)

(1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本意是生理上的痛苦,引申作程度副词,作“甚”、“十分”讲;如:痛苦、痛骂、痛饮。“恨”:遗憾、不满意。)

(20)将军向宠,性行淑均,长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说文》:“试,用也。”同义词连用,即“任用”。)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复音词是哪类复合词或单纯词。

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5、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前出师表)

6、冥搜未已,一瘌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促织)

7、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8、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9、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冯婉贞)

1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和今义,并指出其属于古今词义异同的哪种情况。

爱,谤,币,兵,池,除,党,贰,访,愤,粪,羹,购,国,恨,给,怜,脸,赂,勤,穷,去,劝,乳,色,售,树,睡,塘,涕,诬,写,臭,淫,狱,走

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就所在句的具体情况,从词义和语法两方面说明是活用为动词的依据。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4、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5、李祐、李忠义镢其城为坎先登,壮士从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6、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中山狼传)

7、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譟,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8、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0、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荣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天帝使我长百兽。(狐假虎威)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列传)

指出下列句子是否为判断句,并对译为现代汉语。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童区寄传)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童区寄传)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

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韩非子•说林上)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齐桓公伐楚)

指出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指出其前置的原因。

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史记•滑稽列传)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疑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归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

根据反切的原理,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读音。

当孤切 呼古切 羊吏切 五忽切 苦化切 於如切

女廉切 式支切 苏甘切 胡桂切 奴鸟切 郎古切

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入韵式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人文艺术系2007级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结业试题(A卷)

一、选择题。(10分)

()

1、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表音兼表意 D.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

2、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由小篆变为隶书 B.由隶书变为楷书 C.由金文变为小篆 D.由楷书变为草书

()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4、下面不属于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

A.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C.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D.有“是”“之”作标志的。

()

5、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A.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睡:打盹—睡觉

B.臭:气味—臭味

C.恨:遗憾—仇恨

D.涕:眼泪—鼻涕

()

7、下面的例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A.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蜯——蚌

B.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翦——剪

C、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庸——佣

D、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倍——背

()

8、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B.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C.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D.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9、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D.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10、以原因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叫做:

A.阴声韵

B.阳声韵

C.入声韵 D.仄声韵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情况。(10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禽之而乘其车。”(齐晋鞌之战)

4、韩厥俛,定其右。(齐晋鞌之战)

5、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6、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冯谖客孟尝君)

7、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冯谖客孟尝君)

8、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9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

10、曾西蹴然曰。(夫子当路于齐)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词义。(20分)

1、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3、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4、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5、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

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许行)

7、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许行)

8、愿受一廛而为氓。(许行)

9、赦之,以劝事君者。”(齐晋鞌之战)

10、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冯谖客孟尝君)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0分)

1、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4、从左右,皆肘之。(齐晋鞌之战)

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鞌之战)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7、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8、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伯乐荐九方皋)

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10、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子当路于齐)

六、古文翻译题: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七、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乙2)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10分)

答案:

一、1B,2A,3A,4C,5B,6B,7C,8D,9B,10A

二、1、辟:避,古今字,躲避。

2、知:通“智”,通假字。

3、禽:擒,古今字,擒获。

4、俛:俯,异体字,弯下身子。

5、责:债,古今字。

6、懧:懦。异体字。

7、说:悦,古今字。

8、介:通芥。通假字。小草。

9、芸:通“耘”,通假字,除草。

10、蹴:通“憱”。通假字。不安的样子。

三、1、毙:倒下去。

2、揭:举。

3、或:有人。

4、爨:烧火做饭。

5、易:治。此处指耕种。

6、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7、非:动词,非难,否定。

8、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9、劝:鼓励。

10、有顷:不久。

四、1、妻,妻子。子,儿子。

2、消,消减。息,增长

3、衣,上衣。裳,下衣

4、地,地方。方,方圆,纵横。

5、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指,指点。示,给人看。

7、交,交结。通,交往。

8、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城,城市。市,做买卖。

10、特,特地。征,征召。

五、1、惊:使动用法,使„„惊。

2、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3、“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

4、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5、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6、客:处动用法,以„„为客。

7、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带上帽子。

8、形容,筋骨:名词作状语,表凭借。从形体毛色,从筋骨。

9、来:使动用法,使„„来。

10、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六、1、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2、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3、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4、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5、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君身上。

七、1、平平平仄仄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8、平平仄仄平

人文艺术系2007级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结业试题(B卷)

一、选择题。(10分)

()

1、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表音兼表意 D.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

2、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由小篆变为隶书 B.由隶书变为楷书 C.由金文变为小篆 D.由楷书变为草书

()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4、下面不属于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

A.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C.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D.有“是”“之”作标志的。

()

5、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A.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焚:烧田—焚烧

B.色:脸色—颜色

C.宫:房屋—宫殿 D.暂:突然—暂时

()

7、下面的例句,皆选自《郑伯克段于鄢》,其中加下划线的字不属于异体字的是: A.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B.不义不暱。暱——昵 C.佗邑唯命。佗——他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

()

8、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从左右,皆肘之。

D.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9、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君何患焉? D.君将若之何?()

10、下列句子中含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B.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C.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D.禽兽之皮足衣也。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情况。(10分)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5、“昔者,孔子没。”

6、“子贡反,筑室于场。”

7、“师死而遂倍之。”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10、“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词义。(20分)

1、君将不堪。(郑伯克段于鄢)

2、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桓公伐楚)

4、余病矣。(齐晋鞌之战)

5、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6、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夫子当路于齐)

7、其徒数十人,皆衣褐。(许行)

8、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9、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五蠹)

10、子言非不辩也。(五蠹)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0分)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4、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5、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6、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8、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9、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10、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六、古文翻译题: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3、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4、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七、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入韵式(乙1)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10分)

答案:

一、1B,2A,3A,4C,5B,6C,7C,8A,9D,10C

二、1、偪——逼,古今字,威胁。

2、煖——暖,异体字,暖和。

3、有——又,通假字。

4、来——徕,通假字,招徕。

5、没——殁,古今字,死。

6、反——返,古今字,返回。

7、倍——背,通假字,背叛。

8、暴——曝,古今字,晒。

9、倍——背,通假字 背叛。

10、贾——价,古今字,价格。

三、1、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2、启:开门。

3、风,放逸奔跑。

4、病,伤重。

5、草具,粗劣的饭菜。

6、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

7、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8、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9、臭:气味。

10、辩:言辞动听。

四、1、妻,妻子。子,儿子。

2、消,消减。息,增长

3、衣,上衣。裳,下衣

4、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5、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指,指点。示,给人看。

7、交,交结。通,交往。

8、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城,城市。市,做买卖。

10、特,特地。征,征召。

五、1、安:使动用法,使„„安。

2、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3、凄,寒:使动用法,使„„凄,使„„寒。

4、一:使动用法,使„„统一。

5、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6、贤,圣: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圣。

7、耻:意动用法,以„„为师。

8、臣:处动用法,以„„为臣。

9、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10、恨:为动用法,为„„而恨。

六、1、我姑且先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2、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

3、如果有难走的路,我一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

4、怎么能因为负伤而毁掉了国君的事业呢?

5、左手把缰绳合握在一起,右手取过鼓槌击鼓。

七、1、平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上一篇:工程管理办法的重要性下一篇:单轨吊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