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古代汉语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主要从量词的通史研究、断代研究和专书研究三个方面整理了自殷周到明清时期量词研究的文献资料,以期对不同时期量词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找到现代汉语量词的用法的历史来源,将古今研究进行衔接。

第一篇: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王力《古代汉语》研究综述

摘 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古汉语的通用教材,在学术界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半个世纪以来,针对其展开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包括专门性研究著作和大量专题研究论文,本文试对收集到的专著及五十余篇论文进行整理分析,以更好地完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王力 研究综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简称王本),是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并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而制定的古代汉语专业教材,于1962年11月付梓出版。王本被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的通用教材,以其科学的体例、精选的文章获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认可,时至今日,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它仍通行于全国高等院校,在学术界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奠定了在古代汉语教学领域的先导地位。针对王本展开的学术研究角度之多,范围之广,成果之丰,是同类教材望尘莫及的,这些研究成果中既有学术专著,也有大量学术论文,下面我们进行分类描述。

一、研究专著

(一)《<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下简称《商榷》),萧泰芳、张儒、马麦贞、白平著,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和时代性的学术著作,书中对王本(1980年修订版)文选部分700余条注解提出了修正意见以供商榷,并在原书注释的基础上,补充注释了60余条,对于自己存疑但暂无他解的解释,只是提出个人的看法,决不妄下定论,这成就了《商榷》一书严谨科学的学术风格。

孙良明、张茂华两位先生对《商榷》一书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书中注释过程中运用到的训诂考据方法作了归纳总结,从考证版本用字、解说文字、辨析句读、解析词义及语法分析等多个角度对书中内容进行了爬梳整理。文中,孙、张二位先生对《商榷》一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训诂学运用于实践的新成果;它堪作为今天高校学生学习训诂的活生生的读物,学习古代汉语的良好、有效的辅导教材。”并高度认可四位学者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认为四位学者充分运用古今考据、释义方法及语言学理论,对王本注释进行商榷性解释,立论有据,结论可信。

《商榷》一书的出版,对古汉语、训诂学的教学都有着重大意义,对王本的编写修订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是,书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学者对书中的部分释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使之尽善尽美。

孙良明、张茂华两位先生对《商榷》中训诂释义标准过于严格的问题,从语义关系分析与语译二者相区别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允许有两可现象存在。同时指出书中某些分析欠深透、明白,某些提法过于绝对化,但二位先生认为这些瑕疵不会损害本书的价值,此书仍然是当代训诂学实用方面的范例。

另外,武晓玲《<古代汉语注释商榷>献疑》一文,从四个角度指出了《商榷》中的不足之处:一是王本的注释本来不误而误驳;二是王本未注而《商榷》误注;三是王本注释欠妥而《商榷》注释待商;四是《商榷》排版或引书有误。在摆出问题的同时,作者又借助于相关考古学及文献学知识,提出了具体修正建议。

(二)《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下简称《汇考》),富金壁、牟维珍著。本书按原书分为十四单元,并附录《诸说杂考》10则,《论文选录》3篇等。书中既有作者对王本注释的独到见解,又有引用其他学者观点之处。对于王本与其他学者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作者通过辨别分析来摆明自己的观点:王本中不误而其他学者撰文以为讹误的地方,以维持原注为原则;王本注解不足或有解释有误的地方,参以其他学者的观点,广为细说、引而申之。《汇考》一书选文具有代表性,注释精粹扼要,深入浅出,可以作为学习古汉语的参考读物使用。

二、研究论文

王本是一部学习古汉语的经典之作,其影响之大,从收集到的研究论文数量之多也可窥见一斑。笔者共收集到学界研究论文5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个中优劣,有待考量,下面分类进行归纳。

(一)整体评介性文章

建国之初,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相继开设了古代汉语课,但由于课程初建,教育部尚未颁发统一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界对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各校教学内容杂乱不一,由各自任课教师自定,古代汉语课程建设非常不规范。1956年,国家高等教育部颁发了《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明确了古代汉语作为基础课的学科性质,确定了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等,这为古汉语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指明了方向。王本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之后,古汉语教材编著取得了丰硕成果,不断有高质量的教材涌现,至今已有40多个版本面世,并且多个版本通行全国。目前,国内多位学者专门著有文章将王本与其他通行本进行比较评析。

赵伯义选了不同年代的三种古代汉语教材:王本,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下简称郭本),郭锡良、李玲璞编写《古代汉语》,并从编写体例、教学内容、学术观点三个方面比较其异同,指出三种教材各有所长,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学术水平,反映出我国古代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

朱峻之选择的三种教材分别是: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的《古代汉语读本》,王本,郭本。作者首先从三部教材的总体安排着手进行比较,肯定了王力先生首创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体系的古代汉语编写方法,并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三种教材的优劣得失;接着提出自己对古汉语教材编纂的见解,提倡“四结合”体系,即“文选、常用词、通论、习题”四位一体的全面结合,为古代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了新的思路。

戴幼玲、邱晓辉、魏娟从王本与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比较入手谈及古代汉语的编写问题。文中对王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第一次确定了古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质,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例,并于其中突出了文选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王本编纂体例对其后近三十年古汉语教材的编写产生的巨大影响,文中认为“很少有超出此体例者”。作者在论及古汉语教材通论的建构时,认为把古汉语性质局限在工具性无助于古汉语课程的发展。指出不同时代不同版本对古汉语的定位反映了各自时代的社会思潮,认为“王本受五四文化运动的余音和左倾思想影响较重,对通论的重视不够,正是体现了当时对古汉语课程建设仅仅作工具要求的认识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王本、许编《古代汉语》在内容、结构和体例上,各有优势,相得益彰,是古汉语编写的范本。

朱晓琳以王本为比照对象,分别就文选、常识、练习、附录等四部分与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简称荆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荆本大体上继承了王本的编写体例和知识体系,每单元由文选、常识、练习三部分组成,两书结尾部分都附有附录。

吕志在《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一文中,从王本写作背景出发,兼与王本之前的教材相比较,共总结出王本的六大特点,并结合王力先生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归纳出对“三结合”教材教法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二)局部评介性文章

王本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起到了良好作用,但随着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商榷、补正性文章,它们从不同角度对书中部分注解提出了修正意见。

1.文选部分

王本三结合的教学体系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文选在书中所占比例最大,共收录264篇文章。在古汉语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视的也是这一方面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个篇目,以最直观的方式接触到古汉语的字词使用情况及语法现象,并将通论和常用词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运用其中,加深理解。于是,对文选的注解也就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在收集到的50余篇论文中,有42篇是对文选内容部分提供商榷的,其中有不少篇目是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年积累的成果,这些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质疑:

(1)句读

敏春芳在《<孟子>标注献疑——<古代汉语>教学札记》一文中,指出王本《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句读有误,并根据上下文意推断此句当从“易”字后断开,“然”字归入下一分句,并以此理通了赵注,认为王本断句当改,否则文章窒碍难通。虽然作者的这一观点还有待商讨,但这种治学思路为我们学习古汉语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向。

(2)训释

对王本文选内容的训释主要是对字词的注解,关注度最高的是对通假字的训释,有数篇论文集中对这一点进行了专门论述。学者们一般认为王本在注释通假字时,往往将同源字、同义词、异体字、本借字与通假字混杂在一起,从而导致出现误注现象。于智荣、杨萍从以同源字为通假字而误注、以同义词为通假字而误注以及以异体字为通假字而误注等三方面,对王本通假字注释进行了辨析和匡正。李小平则以王本注释时使用的术语“某通某”为切入点,统计出王本《古代汉语》中共出现“某,通某”217例(不含重复的),其中解释古今字的47例,异体字的17例,本有或可引申其义的52例,真正属于通假字的仅101例,占总数的46.5%,从而得出“某通某”这一术语并不全用于解释通假字,这一结论对学习古汉语的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读到书中“某通某”的解释时,要注意区分是否是通假现象,切忌把通假现象扩大化。

对于文选中不少词语的解释,学者们也存在异议,也不断有商榷性文章出现,其中不少观点是有理有据的,这在王本的几次修订过程中有所体现,不少修正意见被采纳吸收,这为古汉语教材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仍有部分正确观点未被接纳,这是以后教材修订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常用词部分

常用词部分是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王本四册共有一千多个常用词,这些词是古籍中常用到的,出现频率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些常用词在书中基本是以类为序的,但有时照顾到与文选相配合,同类的词也会在不同单元出现。有些词的意义古今差异非常大,书中一般只收常用义,但也会酌情收入一些文选中讲不到的意义,这就要求教材的编纂人员必须具有极高的学术修养。王本在这一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对于常用词的解释在学界是具有权威性的。目前在笔者收集到的材料中,对于王本常用词部分指误的文章是较为少见的。

陶振民先生在《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商榷》一文中指出王本《常用词(八)》“止”的第二条解释采用的引文是有误的。王本引用《杜甫·无家别》:“内顾无所携,近行~一身。”但原文诗句是“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书中援引失当,不应将上联末句与下联首句组成一联引用。我们认为陶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王本确误。文章又分别从文字形讹、训释异误等角度对常用词及其他部分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辨析,提出的观点基本都是比较可信的。

3.通论部分

王本没有把通论定位于系统性的理论,只是尽可能做到只讲最基本的东西。通论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大致包含六个方面的知识,并依照循序渐进和配合文选两个原则排序:字典及古书注解;词汇;语法;音韵;修辞、古文句读及古文结构;文体特点。笔者收集到的对王本通论部分提出质疑的文章有三篇,分别从通论中模糊概念的辨析、诗经用韵分析和理论失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将内容陈述于下,供学人参考。

郑文澜在《古代汉字形体歧异现象的处理——兼对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某些注释商兑》中对王本运用各种不同术语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概念区别开来给予了肯定,认为在大体上还是稳妥的,但在具体操作方面应注意统一贯彻相关原则,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现象。

黄阳在《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诗经韵例的一些见解》一文中,肯定了王力先生对《诗经》韵例所做的全面研究,并依据王力先生的研究结论推出其韵例分析表,作者又依据系联法、分类法等相关知识对这一韵例表做了深入思考,并进行了补充。

曾昭聪在《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一文中指出王本教材中存在的两个理论失误:其一是关于形声字声符作用的论述。王本认为:“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作者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驳斥:一是声符不仅可以表示读音还可以示源;二是形声字的读音不仅由声符体现,而且还可以通过形符与声符的组合共同表现,因此,作者认定不能轻易地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其二是关于记录连绵词的两个字是否可以分别溯源的论述。对于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是否可以拆开讲这个问题,王本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界对这一观点存在争议。作者认为“记录连绵词的两个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拆开来讲的,即绝大多数连绵词中的一个或两个字可以分别推源。”在列举了大量例子的同时,作者还引用了陈淑梅对连绵词的分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否定了王本的观点。

三、结语

在众多古代汉语教材中,王本无疑是最受关注者之一,在古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全书卷帙浩繁,内容繁多,一时间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学者撰文对古汉语编写问题与之进行商榷,80年代后,学者们针对该书展开了更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学术专著及论文不断涌现,推动了古汉语教材的修订编写。此书自1962年问世以来,先后曾两次修订其稿,1981年出版第2版,1999年出版第3版,时至今日,印刷次数已达40余次,学界少有著作可与之媲美。希望在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教材质量能够不断提升,以更好地服务于古代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萧泰芳,张儒,马麦贞,白平.《古代汉语》注释商榷[M].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富金壁,牟维珍.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M].哈尔滨:黑龙

江人民出版社,2004.

[4]孙良明,张茂华.训诂学实用的新成果 古汉语学习的好教材——

评述《<古代汉语>注释商榷》[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8).

[5]武晓玲.《古代汉语注释商榷》献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8).

[6]赵伯义.全国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评析[J].高校社科信息,1997,

(3).

[7]朱峻之.评几部古代汉语教材——兼论古代汉语教材编写[J].广

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8]戴幼玲,邱晓辉,魏娟.王本、许编《古代汉语》比较谈——兼

谈古代汉语的编写问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9]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12).

[10]敏春芳.《孟子》标注献疑——《古代汉语》教学札记[J].教

育研究,2004,(2).

[11]于智荣,杨萍.《古代汉语》通假字注释匡误[J].淮海工学院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12]李小平.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某通某”献疑[J].邵阳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3]陶振民.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商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4]黄阳.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诗经韵例的一些见解[J].现

代语文(语言研究),2005,(11).

[15]曾昭聪.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3).

[16]朱晓琳.荆贵生《古代汉语》与王力《古代汉语》比较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17]郑文澜.古代汉字形体歧异现象的处理——兼对王力主编《古

代汉语》某些注释商兑[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李莉莉 山东临沂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 276000)

作者:李莉莉

第二篇:古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从量词的通史研究、断代研究和专书研究三个方面整理了自殷周到明清时期量词研究的文献资料,以期对不同时期量词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找到现代汉语量词的用法的历史来源,将古今研究进行衔接。

【关键词】 古代汉语;量词;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中一类重要的词,在汉语中,量词常与数词搭配构成数量词,使用频率很高。量词以其形象性、复杂性和表义的准确性成了汉语词类研究中的热门问题。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首次提到量词,他在书中称量词为记数的别称。直到1958年,张志公等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正式将这类词称之为“量词”,量词由此成了汉语词类体系中独立的一类。

量词发展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1964)、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1961)是量词断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各种通史类研究、断代研究以及对于古代专书中的量词研究不断涌现,量词的历时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本文将对清代及以前的量词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

一、通史研究

对量词进行通史性研究的主要有王力《汉语史稿》(1957),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1987)以及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将量词称为单位词。与名词配合的是指称事物的单位,即事物单位词;与动词配合的是指称行为的单位,即行为单位词。他认为度量衡单位是一般语言都具有的,但是天然单位,比如“个”“只”“次”等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书中详细说明了单位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殷墟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少量单位词。先秦时期度量衡单位已广泛使用,天然单位词开始萌芽,单位词出现应用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消失。汉代之后,数词、量词和名词位置开始发生变化。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认为量词是数词的附属词,做名词修饰语的是名量词,做动词补语的是动量词。太田辰夫注意到了汉语量词的重叠式,量词在句中的组合规律等现象,并且从语义上总结出了量词具有表数量,形态性和有意义不太明确的倾向的三个特点。

向熹《简明汉语史》从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代分期说明了不同时段量词的发展特点。上古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只有“朋”“丙”“升”“卣”少数几个量词。周秦时期出现了许多物量词,大都由名词或动词转化而来。动量词此时还没有产生。动量词在魏晋以后广泛运用,是中古量词发展的一大特点。同时,中古时期的名量词可以省去数词,直接与指示代词结合。数量词还可以省去名词,单独在句中做主语宾语或表语。向熹还注意到了这一时期的量词重叠现象、连用现象以及名量词事物词缀化趋势等语法特征。中古时期量词的语法特征到近代发展更盛,名量詞可以两、三个甚至更多连用,量词的重叠也日益丰富。新的量词大量出现,伴随着一部分量词应用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甚至消失。

二、断代研究

目前对汉语量词的断代研究涉及了汉语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语法研究中都提及了量词。

商周时期量词研究的成果有李若晖《商代量词初探》(2000)、吴峥《殷周汉语名量词辨析》(2009)、张桂光《商周金文量词特点略说》(2009)、麻爱民《试论殷商时期汉语个体量词的有无》(2011)、毕秀洁《商代金文量词研究》(2011)等。这些学者主要通过商周的甲骨文、金文语料对这一时期量词的数量、类型以及语法位置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出商周时期的量词数量及种类较少,主要有度量衡量词、集体量词以及容器量词,而个体量词出现在西周时期。量词的位置逐渐从其修饰的名词后移至名词前。

秦汉时期量词研究的突出成果是黄盛璋的《两汉时代的量词》(1961),这一研究使人们对两汉量词的种类、数量以及语法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用大量例证阐述了两汉量词的用法及语法特征,阐明了两汉量词的发展趋势。此外,学者们根据出土简帛中的文献对秦汉时期的量词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比如王建民《〈睡虎地秦墓竹简〉量词研究》(2001),王贵元《战国竹简遣册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 (2002),肖从礼《从汉简看两汉时期量词的发展》(2008),龙仕平、李建平《秦简中的量词及其历时演变》(2009)等。出土文献的增加,使得人们对这一时期量词的数量、用法以及量词的地位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量词种类基本完备。刘世儒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详细说明了六朝时期量词的使用情况,把这一时期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并对其语法特点和发展史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刘世儒指出,汉语量词的完整体系是在这一时代形成的。此外,郑邵琳《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研究》(2013)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归纳,全面细致地描述了63个名量词的使用情况,发现这一时期量词新增、消失以及用法转移的情况,补充修正已有结论,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填补了汉语量词研究的缺失。

隋唐时期,许多量词产生了新的用法和意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也十分丰富。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2001)全面考察了隋唐以来量词的情况。她认为唐五代量词逐渐发展成熟,原有量词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断产生新的量词,量词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如动量词重叠式等。这些变化都充分体现了隋唐时期量词发展的新特点。赵中方《唐五代个体量词研究》(1991),王绍新《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1992)、《从几个例词看唐代动量词的发展》 (1997),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1995),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1998),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2002),王向毅《名量词在唐代的新发展》(2007),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2010),曲建华《唐代动量词探析》(2011)等文章大都结合了唐五代的文学作品对这一时期名量词、动量词的新用法进行了分析。

宋元时期是文学作品从文言逐渐转向白话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量词的数量增加,使用范围扩大,量词开始出现复音化现象。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 (2001),白冰《宋元时期个体量词的变化和发展》(2001),邓帮云《元代量词研究》(2005),刘月艳《宋代名量词研究》(2013),黑学静《宋元以来契约文书量词研究》(2018)等通过对宋元文献,包括戏曲、契约文书、方言著作的整理研究,对宋元时期量词的新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肯定了量词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量词的断代研究较少,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小说的专书研究。

三、专书研究

针对专书量词的研究有很多,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2003)一书以苏轼作品为基点,收录了其他宋代量词语料,对宋代的量词进行分析,对物量词、动量词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分类。此外,学位论文中的量词专书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医学、农学甚至是宗教书籍等不同种类的著作。如孙欣《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2001),陈绂《〈诗经〉中的物量词研究》(2003),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2004),贺芳芳《〈齐民要术〉量词研究》(2005),惠红军《〈水浒传〉量词研究》(2006),陈跃《〈红楼梦〉量词研究》(2006),汪祎《中古佛典量词研究》(2008),顾亚芹《〈本草纲目〉量词研究》(2011)等。这些文献从专书出发,以点带面,探究整个时代量词的用法和特点,对研究量词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小结

截至目前,汉语量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量词成了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具体细致的分类,使得人们对量词的了解更为深刻。同样,量词的发展史也是量词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殷商时期出现少量量词,周代出现了动量词。秦汉时期量词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到魏晋时期,量词的系统基本完备。唐五代量词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迎来了新发展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在白话文学的推动下,量词产生了新的词法特征,量词重叠、连用以及复音化现象日益丰富,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未来对于古代量词的研究需要更多借助出土文献,通过整理分析不同时代量词的发展特点,不断完善量词体系,通过分析量词与其他词类的搭配组合,推进古汉语语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绂.《诗经》中的物量词研究[J].语言文字学,

2004,(03):62-67.

[2]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3.

[3]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J].古汉语研究,1998,(02):106-111.

[4]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J].中国语文,1961,(08):

21-29.

[5]惠红军.《水浒传》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

[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詞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7]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向熹.简明汉语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0]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1]郑绍琳.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第2版)[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胡骁真

第三篇: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思路探讨

摘 要:在文章中作者阐述了其观点,地方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应与地方方言、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特点、地方方言、文化制定确实可行的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拓宽古代汉语教学事业,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方言;文化;学生特殊性

一、研究缘起

古代汉语教学历来是高校古代汉语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也是语言教学探讨的热门话题。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研究,大部分是集中在教材建设,理论探讨和语法建设三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将文化融入古代汉语教学中,极大的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大部分学者关注的都是对院校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较少提及针对专门院校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方法方案。因此作者认为,古代汉语教学可以针对地方院校的特殊性,结合地方区位和民族特征,结合古代汉语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真正教好、学好古代汉语课。

二、统一标准与尊重特殊性

(一)统一标准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师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会承担起广西及外省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学生必需达到的学科专业水准严格要求他们,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二)尊重“特殊性”

1. 师园学院的生源主要源于自治区内,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且大多数是基础比较薄弱,底子不太扎实的学生。古代汉语历来是学姐学长口口相传的枯燥难学的科目。在他们看来,古代汉语简直是天书难读难懂又难学。作者认为,古代汉语课程看似难,实则不然,只要找对方法,古代汉语对于师园学院的学生来说其实是相当容易的。根据生源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呈现的特点,玉林、贵港、桂平、河池、钦州、防城港、桂林、柳州一带,而这些地区除河池、桂林、柳州三个地方外讲壮话、桂柳话外,其他均以客家话、白话为主,而无论是白话、客家话还是桂柳话,在这些方言中都保留有大量的古代汉语知识。少量来自外省的学生来到师园后,由于当地语言的影响,很多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南普”,很多语言,词汇、语法都要“入乡随俗”,即使是讲普通话,也在不知不觉中带上了南宁方言口音,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南普”,“南普”中的很多语言现象也都可以用古代汉语中的知识解释。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知识,据以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学好古代汉语。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和老师们探讨古代汉语的教学思路。

每位从事古代汉语教育的教师都应该熟读并掌握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和学生的生源状况,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课程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其他的文学课,比如古代文学课,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课程,重视的是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思想感情等,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课,它有别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我们分析古代汉语主要还得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入手,学习古代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讲授中小学文言作品的能力。

师园学院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广西兼少量的外省考生,师园地处南宁市,南宁市本地居民则以白话为主,而无论是白话、客家话还是桂柳话,在这些方言中都保留有大量的古代汉语知识。比如词汇有白话,客家话中的“蕹菜(空心菜)、鱼、五、吴”等,可以很好的体现古代汉语中声母“?浊”,而在普通话中声母“?浊”,已经不再作为声母,已经消失了。同样的,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调,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归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但是我们是可以通过让学生读方言中的某些字词来体会古代入声字中的入声发音,让学生体会再发这些音时喉头、声带等发音器官和发音部位的变化,从而理解它的发音方法。对于区内其它省市和外省的同学,相信他们只要留心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根据老师说的方法,也一定能相应的找出古汉语中留存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还可以借助一些方言词汇去记古汉语中词的本意,这些知识,如古汉语中“雕”的本意是“鸟”的意思,如果死记硬背很难记住,哪怕是暂时记住了,也容易忘,因为这些字表示的本意和我们今天的常用意义相差甚远,如果和方言联系起来了,就易懂易记多了。如客家话方言区的同学跟他们日常用的词汇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客家话中“鸟”就是用“雕”来表示。跟方言联系起来后再根据文献记载的资料验证一下,“雕”是否表示“鸟”,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这个句子中,“大雕”也就是“大鸟”,其它依此类推。白话区的同学也可以运用他们的方言很好的区分“饥”和“饿”在古代词义轻重是不同的。“饥”和“饿”,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示肚子空了,需要进食。在古代汉语中“饥”等于我们现在说的“饿”,也就是我们需要吃东西补充能量了,但此时的“饥”不会威胁到人的生命,暫时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而古代的“饿”表示马上要进食,再不进食就会威胁到人的生命,人就会死亡,所以我们现在说的“肚子饿了”中的“饿”,在古代其实只能用“饥”来表示。在玉林,白话方言区的同学,在他们的方言中表示“肚子饿了”他们就是用“肚饥”表示,而不是用“肚饿”,这一点恰好也体现了古代汉语中词义轻重的不同,即“饥”表示饿的程度轻,“饿”表示的程度重,在方言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所以我们教授古代汉语时,可以根据当地的方言状况、文化,把方言文化融入到古代汉语的教学中。

2.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古代汉语课程历来是高校教师畏教,学生畏学的一门语言课程,上第一节古代汉语课程,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接受问题。十二年寒窗苦读考入大学的学子们,在以前的十二或更多的年月里,他们接触到的都是简体字,第一次拿到古代汉语课本,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他们第一次见到繁体字,视觉上的不适应,导致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学生会发自心底地认为学好这门课程比登天还难。学生拿到这门课程的课本,第一感觉是:难。其次是枯燥。所以想要上好古代汉语课,第一紧要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师园学院学生跟其他本科学生相比,基础较为薄弱,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他们的畏难情绪,对学生学习古代汉语来说尤为重要。教师上第一节课时可以举一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又包含着古代汉语知识的例子,如学生喜欢啃的鸭脖子,在大街上或在校园里,就能看到很多卖鸭脖子的店面名称叫“绝味鸭脖”,这看似简单的“绝味鸭脖”四个字中,这一个“绝”字就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表示程度最高的程度副词,“绝味鸭脖”也就是味道最棒的,天下第一美味的鸭脖子。学生很熟悉“绝味鸭脖”,但是如果没学古代汉语,没有老师引导,哪怕是天天见到类似的东西,可能我们也不会明白古代汉语跟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息息相关的,古代汉语中很多东西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很遥远的。

三、结合方言和文化,拉近与古代汉语的距离

古代汉语按照时间段来划分,从时间上来看距离我们比较久远,由于古代的生产力、生产技术没有如今那么发达,很多古代汉语的语音无法保留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所谓的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这无形中给古代汉语学习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学好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留心生活中的语言、语法现象,把古代汉语学习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白话方言区中煮菜用的锅,用“镬”来表示,有些地方也叫“镬头”,这与古代汉语中表示炊具的“鼎、镬、锜、釜、甑”中的“镬”是相吻合的。“鼎、镬、锜、釜、甑”这些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其中“鼎、镬”在古代是用来煮肉的,“鼎”还用于盛煮熟的肉,“锜、釜”是做一般饭食用的,“甑”是用来蒸饭用的。在客家话和白话中,吃饭用的筷子,普遍称为“箸”,方言“箸”的发音也是完全符合古代“箸”的音韵。再如亦声字“忘、婚、嫁、娶”,“忘”:从心,从亡,亡亦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嫁”:从女,从家,家亦声。“娶”:从女,从取,取亦声。这些字也是可以结合当地的或其他省份的风俗文化来理解,不用死记硬背。如其中的“婚”,它是从女,从昏,昏亦声。从女,很容易理解,男人结婚的对象是女性,从昏,则刚好反映了云南以前的“抢婚”的习俗,“抢婚”是在傍晚或者是夜黑风高的晚上进行,所以“从昏”的“昏”是指黄昏。其他以此类推。把方言和风俗文化结合起来古代汉语学习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活动

师园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比较薄弱,底子不太扎实的学生。语言类的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历来是学姐学长口口相传的难学的科目。在他们看来,古代汉语简直是天书难读难懂又难学。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既属于语言类的东西,又属于古代的东西,学生难免会排斥。所以想要让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课,就得多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强古代汉语课程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为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型教学设备,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从名称上来看它讲述的就是古代的汉语。汉语,我们并不陌生,每天都在用,但是,古代的汉语就距离我们太遥远了,而且,由于古代的生产力,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有声语言无法保存下来,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实际上只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由于这些东西距离我们所处的时代比较久远,所以单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是很难把古代汉语讲透讲清楚的,而且哪怕是能够讲透讲清楚也是很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新兴手段,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比如,在讲授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各个阶段形体演变的过程,使学生对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有更直观的了解,这就比单纯一味的讲解获得的效果有用得多,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讲授文化常识部分时,也可以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一方面可以增加授课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与学过的知识或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如古代汉语中涉及到地域的沿革变化时,可以对比古今地图的变化;在讲授古代官职时,可以插入如今的官职等级。古代汉语教学还可以借助其他的交流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各种APP软件,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教学,在視觉上,听觉上给予学生新鲜感,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环节,给予学生实践机会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基础课,更是一门工具课。古代汉语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指导中小学语文文言文或古诗词的教学,对于文秘专业,可以指导公文写作或其他语言文字资料的整理。要想古代汉语课程达到这一目标,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时,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师园学院的学生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实践课堂所学知识,所以根据这一情况,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实践环节,如在讲授“古汉语词序”这一章时,会涉及到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句等句式,在讲完理论部分时,可以在课堂上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寻找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中与古代汉语相似的地方,让学生到讲台上发言讲解,最后,教师作出点评与总结,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作为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教学技能,毕竟大部分同学毕业以后是从事教师专业,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在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古代取字取名和姓氏的常见方式方法,给自己或同学取名取字。上文言作品课时,如上文选《许行》,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陈相、孟子、许行三个角色,对是否需要进行社会分工进行辩论。也可以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讲授课文中简单的文言文,检查学生讲授文言文的能力。总之就是要增加各种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突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师范教育特征,与中小学文言文、古诗词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古代汉语专业总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的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大多数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大部分由他们来担当,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的知识,能独立解决中小学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问题,语法现象。在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小学阶段的古代汉语知识进行总结,如中学课本经常出现的倒装句(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常用的虚词的用法等,将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小学文言文,古诗词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上课时除了课文中的文选外,也可以选择中小学学过的文选,让学生进行试讲。学生试讲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可将文选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知识点。也可以运用所学的通论部分的知识,灵活分析中小学文言作品。这样既分析了中小学文言课文,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心里有底,又巩固了所学的文言知识。总之作为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一定要突显它作为师范教育的特征。

(四)采用多种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对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一般只局限在上课态度方面是否端正,教学是否严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也会认为不能给老师过低的评价,否则会受到教师刁难或不给合格的错误认识,所以学生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一般评价较高,这种错误认识会导致任课教师不思进取,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老套等诸多弊端的存在。真正想要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主动真心的征求学生意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负责考核教师的主管部门也可制定更完善,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考核。

在对待学生学习的考核上,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的到课情况,期中作业和期末测试成绩等几个部分的考核。古代汉语课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可以增加阅读古书的数量及能力的考核。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指定一些古书给学生课后阅读,如《春秋》《论语》《孟子》等,也可以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古代篇目,不定期在课堂上交流写心得体会或者鼓励学生就某一话题用文言文进行创作,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建立多种考核方式。

(五)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师内涵

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内涵非常丰富的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也相当多,有文字学,音韵学,语言学,训诂学甚至文学等。想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古代汉语常识与教学方法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和训诂学。因为这几门科都是语言课,它们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古代汉语的任课教师要对这些课程的知识了熟于心,这样上课时才能做到融汇贯通,贯通古今,在上课时才能自由发挥,打破传统,枯燥乏味的上课模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独立院校的任课教师上课任务普遍较重,很多教师只是疲于奔命,很少能花心思在教学反思上,而且独立院校教师普遍相对年轻,很多都是硕士刚毕业的研究生,在教学上经验相对缺乏。不懂如何上课,加之任务重,所以要上好古代汉语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结合任课教师自身条件给教师减负,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古代汉语教学方式,实在没有条件的话,古代汉语教师自身也应自我成长,多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和文化内涵,上好古代汉语课程。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古代汉语教师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教师内涵。我相信未来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6):69-73.

[2]张春燕.试论文化与古代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01):53-55.

[3]陆蓉秀.秘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尝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1):45-49.

[4]薛安勤.古汉语课教学改革尝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02):23-25.

[5]农莉芳.改革传统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04):46-49.

[6]曹小云.“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3(06):49-51.

[7]张博.古汉语类课的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52-55.

作者:黄予

上一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