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

2024-04-13

2011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精选6篇)

篇1:2011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

目录

第一章

公文概述....................................................................................2

1、含义...................................................................................................................2

2、分类...................................................................................................................2

3、公文的行文关系...............................................................................................3

第二章

公文的种类................................................................................3

第一节

通 告.......................................................................................................4

第二节

知.....................................................................................................5 第三节

告.....................................................................................................7 第四节

报.....................................................................................................9 第五节

示...................................................................................................10 第六节

复...................................................................................................13 第七节

会议纪要...............................................................................................15 第八节

函...........................................................................................................17

第三章

常用文书..................................................................................18

第一节

计划类公文...........................................................................................18

1、规划..........................................................................................................19

2、设想..........................................................................................................20

3、计划..........................................................................................................21

4、要点..........................................................................................................22

5、方案..........................................................................................................22

6、安排..........................................................................................................24 第二节

总结.......................................................................................................26 第三节

调查报告...............................................................................................28 第四节

述职报告...............................................................................................30 第五节

讲话稿...................................................................................................32 第六节

开幕词...................................................................................................37 第七节

闭幕词...................................................................................................38 第八节

简 报.....................................................................................................38

第四章

行文规则..................................................................................45

第一节

含义.......................................................................................................45

第二节

基本规则...............................................................................................46 第三节

常见病例...............................................................................................50

1、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50

2、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52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章

公文概述

1、含义

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属于应用文。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狭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公文。

2、分类

公文按其行文方向,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的行文,如决定、指示、公告、通知、通知、通报等。平行文指同级机关或不同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如函等。通知、公文纪要有时也可作为平行文。

公文按其时限要求,可分为特急公文、急办公文、常规公文。公文内容有时限要求,需迅速传递办理的,称紧急公文。紧急文件可分为特急和急件两种,紧急公文应随到随办,时限要求越高,传递、办理的速度也就要求越快,但要“快中求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文的时效要求越来越高,即使常规公文,也应随到随办,以提高办文效率。

公文按其机密程度,可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普通公文。绝密、机密、秘密公文又称保密文件,是指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文件的密级越高,传达、阅办、保管的要求也越严。

3、公文的行文关系

行文关系,是各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组织关系和业务关系在公文运行中的体现。机关部门、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分为同一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同一系统的平级机关之间以及同一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不同系统的机关、部门之间不相隶属关系。行文关系是根据行文单位各处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的。

建立正确的行文关系,遵守必要的行文规则,有助于机关、部门、单位维护正常的领导和管理,避免行文混乱,防止“公文旅行”,克服文牍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的行文关系,规定和约束了公文按照一定的方向运行,通称为行文方向。行文方向是行文关系的反映。行文方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在具体行文中,根据组织关系和工作需要,可以采取逐级、多级、越级、直达、直接等不同的行文方式。

遵照以下规则:按照职权范围行文、按隶属关系行文、一般应当逐级行文等。

行文其他注意事项:主送与抄送应准确得当;一般应一文一事;准确把握联合行文规定、公布公文如不另行文,应在公布时注明 第二章

公文的种类

公文的种类简称文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修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主要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公文作为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和处理各级机关公务的工具,体现着组织的意志,表达着组织的主张,显现着组织活动的行为目的。因此,公文的种类和体式取决于公文的性质和公务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不同的文种反映着公文不同的内容与作用。各机关在拟制公文时,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所处地位与发文目的,正确使用文种。在机关单位,除了应用公文之外,经常用到的还有

常用文书包括:计划类、总结类、讲话类和信息类等。

第一节

通 告

(一)、通告的概念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二)、通告的特征

1、用于宣布一般性事项,有别于公告宣布重大事项。

2、通告只在国内一定范围内公布,有别于公告向国内也向国外公布。

3、通告可以由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布,有别于公告只能由地位较高机关发布。

4、通告不写抬头,无主送单位。

(三)、通告的种类

周知类通告。主要是使受文者了解重要情况、重要消息。因此文中不提直接的执行要求。

执行类通告。主要向受文者交待需要遵守、执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其他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四)、通告的写作格式

通告由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和日期等部分组成。

标题 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使用发文机关加文种、事由加文种或只写“通告”二字。

正文 由缘由和通告事项两部分组成。缘由为发布通告的原因和根据,事项为须知和遵守的内容。用“特通告如下”转承连接。通告事项是面对大众的,应简洁明了,叙述清楚,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结尾部分可提出要求、希望,并用“特此通告”作结。有时也可不写,形式比较灵活。

署名和日期 正文后签署发布通告的机关名称和日期。

第二节

(一)、通知的概念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或聘用干部。通知大多属下行公文。

(二)、通知的种类

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用于印发本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以及发布某些行政法规等。

指示性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某一项工作作出指示和安排,而根据公文内容又不必用 “命令”或“指示”时,可使用这类通知。

知照性通知。用于告之各有关方面周知的事项等。这种通知发送对象广泛,对下级、平级均可发送。事务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对下级就某一具体事项布置工作,交待任务;同级机关及不相隶属的单位之间就某一项具体工作的进行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要求对方配合、协助办理等。

任免、聘用通知。用于任免或聘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等。

(三)、通知的写作格式

通知的写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不同类型的通知使用不同的写作方法。

1、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的写法。标题由发文机关、被印发、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和文种组成,也可省去发文机关名称。正文须把握三点:对印发、批转、转发的文件提出意见,表明态度,如“同意”、“原则同意”、“要认真贯彻执行”、“望遵照执行”、“参照执行”等;写明所印发、批转、转发文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希望和要求。最后写明发文日期。

2、批示性通知的写法。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组成,也可省去发文机关名称。正文由缘由、内容包括要求等部分组成。缘由要简洁明了,说理充分。内容要具体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充分体现指示性通知的政策性、权威性、原则性。要求要切实可行,便于受文单位具体操作。

3、知照性通知的写法。这种通知使用广泛,体式多样,主要是根据通知的内容,交代清楚知照事项。

4、事务性通知的写法。通常由发文缘由、具体任务、执行要求等组成。会议通知也属事务性通知的一种,但写法又与一般事务性通知有所不同。会议通知的内容一般应写明召开会议的原因、目的、名称,通知对象,会议的时间、地点,需准备的材料等。

5、任免、聘用通知的写法。一般只写决定任免、聘用的机关、依据,以及任免、聘用人员的具体职务即可。

第三节

(一)、报告的概念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属上行文,一般产生于事后和事情过程中。

(二)、报告的种类

综合性报告。是将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综合起来写成的报告。它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写作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专题性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或某一活动写成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一性。回复报告。是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的查询、提问作出的报告。

(三)、报告的写作格式

1、综合性报告的写法

标题 事由加文种,如《关于200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2003工作情况的报告》。

正文 把握三点:(1)开头,概括说明全文主旨,开门见山,起名立意。将一定时间内各方面工作的总情况,如依据、目的,对整个工作的估计、评价等作概述,以点明主旨。(2)主体,内容要丰富充实。作为正文的核心,将工作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分段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3)结尾,要具体切实。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具体意见。最后可写“请审阅”或“特此报告”等语作结。

2、专题报告的写法

标题 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招商工作有关政策的报告》。有的报告标题也可标明发文机关。标题要明显反映报告专题事由,突出其专一性。

正文 可采用“三段式”结构法。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经验,有的还可略写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的事实、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造成错误的责任、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等。结尾通常以“请审核”、“请审示”等语作结。

3、回复报告的写法

标题 与前两种报告大体相同

正文 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的查询、提问,有针对性作出报告,要突出专一性、时效性。

(四)、报告的写作要求

1、写综合报告应注意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列出若干观点,分层次阐述。说明观点的材料要详略得当,以观点统领材料。

2、专题报告,要一事一报,体现其专一性,切忌在同一专题报告中反映几件各不相干的事项和问题。

3、切忌将报告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当作请示,要求上级指示或批准。

第四节

(一)、通报的概念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通报属下行公文。

(二)、通报的种类

表彰性通报。主要用来表彰先进,介绍单位或个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以学习先进,见贤思齐,改进与推动工作。

批评性通报。用来批评后进,纠正错误,打击歪风,指出有关单位或个人存在的错误事实,提出解决办法或处理意见。

传达性通报。用于传达上级重要精神与重要情况;引起人们的警觉与注意,对当前的工作起指导作用。

(三)、通报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通报由标题、主送单位、正文、发文机关和日期组成。

1、标题 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事由、文种构成。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关于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情况的通报》等。

2、正文

(1)表彰性通报和批评性通报一般分为三部分:

(一)主要事实。表彰性通报要突出主要先进事迹,批评性通报要抓住主要错误事实;

(二)分析指出事例的教育意义。表彰性通报,有在阐述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经验、意义和值得学习与发扬的精神。

(2)批评性通报要分析错误的性质、危害,产生的根源和责任,指出应吸取的主要教训等;

(三)决定要求。表彰性和批评性的通报,应写明组织结论与予以表彰或处理的决定,同时提出对表彰或批评对象与读者的希望、要求。为了防范和杜绝类似错误发生,批评性通报的结尾处,通常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的措施或规定。传达性通报一般不写决定要求。

(四)生效标识。在正文右下方标明发文机关名称,加盖印章,写明发文日期。

情况通报有两种形式:一种只对有关事实作客观叙述;另一种还对有关情况加以分析说明,有时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应采取何种对策的指导性意见。

第五节

(一)、请示的概念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和批准的公文文种。请示主要用于:1.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缺乏明确政策规定的情况需要处理;2.工作中遇到需要上级批准才能办理的事情;3.超出本部门职权之外,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的事情,请示上级予以指示。

请示和报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相同之处是两个都是写给上级的上行文,公文里都有陈述意见,反映情况的内容。区别是:第一,时间有别。请示跟报告相比,时间要求更紧迫。请示写的情况是未解决的,属于将来时,报告写的情况是已做过的,属于过去时;第二,内容的侧重点有别。请示着重于请示批准,报告着重于汇报工作;第三,要求有别,请示要求上级必须回复,报告则不必,只供上级参考。

(二)、请示的写法

请示按请示目的分,可分为批准性请示和呈转性请示两类。

1、批准性请示 内容比较简单、具体,往往是一些较为细小的实际事项的请求。请示被批准后,执行机关范围也比较小,常常就是请示单位自己。

批准性请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请示理由、请示内容、请示结语。

请示理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常是导语式的,要扼要地讲明请示的背景和根据,及概括地写出请示事项。复杂的一般写成一段话,简单的则就以一句话为之。请示理由之后,许多请示中都要紧接着写上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它们的基本的格式是“现将„„报告如下”,随之点上冒号。但有些极短小的请求也可不写。

请示内容是请示的中心部分,要写得具体,条理清楚,说服力强。请示内容包括提出请示事项和阐述说明道理或事实两项内容。提出请示事项要详细,阐述说明道理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领导心中有数,易下决心。

有些情况简单,有条文和规定可依据,只是出于组织原则报给上级知道,请示批准的请示。请示内容部分只需提出请示事项即可,不必阐释道理。

请示结语是请示的结尾部分,一般是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请示结语语气要谦恭。请示结语的通常写法是:“特此请示,请审批”、“以上意见当否,请指示”、“特些请示,请批复”等。

2、呈转性请示,请示事项较为重大复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但需要上级批准,还需要上级转发。

呈转性请示和呈转性报告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呈转性请示不但要求上级批转,而且一定要有复文。呈转性报告虽也要求上级批转,但不要求上级复文;呈转性请示里要求批转的意见往往是较具体的作法、措施;呈转性报告里要求批转的意见往往是较原则、较概括的政策性意见。批准性请示和呈转性请示也有较大区别,不仅是要求目的上的区别,而且在执行范围上也有区别。批准性请示执行范围较窄,一般就是请示单位自己;呈转性请示执行范围较宽泛,往往不仅是请示者的本单位,而且还要包括其他很多有关单位共同执行。

呈转性请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请示理由、请示内容、请示结语。请示理由和批准性请示的写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有时语气较批准性请示更为庄重一些,由于这种请示批准转发后带有指导性,所以有时理由交待得要较详细,以期更加引起领导重视。

请示理由之后的过渡语和批准性请示相同。

请示内容,一般都是请示单位的设想和建议。因为比较复杂,提出请示事项和阐述说明道理两条,缺一不可。阐释道理时,可采取引用理论根据或摆明事实根据两种写法。呈转性请示内容部分在书写时要更注意条理分明,较长者要分条分项来写。

请示结语,呈转性请示结语也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写法与批准性请示结尾略有不同,通常写法是:“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贯彻执行”、“以上意见,如属可行,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或其他一些类似的说法。

3、在写请示时,应当注意以下一些事项:要坚持一文一事;请示事项必须明确、具体、可行;不要搞多头请示(请示应主送直接主管机关或主管领导,其他确需了解请示事项的领导机关或领导人,采取抄报形式处理。如是受双重领导的机关,也应根据请示内容,择要送一处领导机关,由主送机关答复请示的问题,对另一领导机关采取抄报形式);一般不得越级请示,个别需要越级请示的,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转呈式,可以既避免越级,又明确主送机关;另一种是在越级请求的同时,把请示抄报被越过的主管部门;不要把请示写成报告或请示报告;除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请示不要直接送领导者个人,或既写主送机关,又同时主送、抄送给主送机关领导人。一般情况下,也不得在上报请示的同时抄送平级和下级机关。

第六节

(一)、批复的性质和特点

批复是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答复性公文,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和指示性等特点:

1、权威性。批复发自上级机关,代表着上级机关的权力和意志,对请示事项的单位有约束力,特别是那些关于重要事项或问题的批复,常常具有明显的法规作用。

2、针对性。凡是批复,必须是针对下级机关请示事项而发,内容单纯,针对性强。

3、指示性。批复的目的是指导下级机关的工作,因此批复在表明态度以后,还应当概括地说明方针、政策以及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二)、批复的写作

1、标题 批复的标题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1)关于发文单位。批复的发文单位即行文主体,既不能不写,也不能随意略写或简化。

(2)关于事由。批复的事由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表示关联范围的介词“关于”加上请示或批复的事项来表述,如《国务院关于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的批复》;另一种是在“关于”和请示或批复事项中间再插入一个表态动词“同意”来表述,如《国务院关于同意开放×××航空口岸的批复》。

2、正文 批复的正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引语 批复的开头通常要引述来文作为批复的依据,引述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结合请示的日期引述,如“×年×月×日来文收悉”;第二种是结合来文的日期和文号引述,如“×年×月×日×号文收悉”;第三种是引来文日期和来文名称,如“×年×月×日《关于„„的请示》收悉”,第四种是引述来文日期和请示事项,如“×年×月×日关于„„问题的请示收悉”。

(2)主文 主文是批复的主体,这部分应针对下级机关请示的事项,表示同意与否的态度,有时还要阐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答复请示事项针对性要强,答复要明确具体,简明扼要,表达要准确无误。

(3)结尾 是批复正文的最后部分,它的写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提行写“此复”或“特此批复”;第二种是写希望和要求,给执行请求事项的答复指明方向;第三种是秃尾,就是请示事项答复完毕就告结束,此种结尾方法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要写好批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有核实请示缘由的真实性,研究请示所注意所提意见或建议的可行性,有些情况应先作调查研究;第二,凡请示事项涉及其它部门或地区的问题,批复前都要与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第三,及时批复,以免贻误工作。对不按行文的正常渠道办理或一文多头的请示,应予以纠正,以免误事。

第七节

会议纪要

(一)、概念和特点

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的,它是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是会议议定事项和重要精神,并要求有关单位执行的一种文体。有的需要下发执行的会议纪要,可以“通知”形式发出。

会议纪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会议纪要是在对会议中各种材料、与会人员的发言以及会议简报等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提炼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整理和提要的基本特点。

2、指导性。这一特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会议本身的权威性;二是会议纪要集中反映了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决定事项。因而纪要一经下发,将对有关单位和人员产生约束力,起着类似于指示、决定或决议等指挥性公文的作用。会议纪要还可以作为与会同志向单位领导汇报、向群众传达的文字依据。

3、备考性。一些会议纪要主要不是为了贯彻执行,而是向上汇报或向下通报情况,必要时可作查阅之用。

(二)、分类按照会议性质来分,会议纪要大致有办公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联席(协调)会议纪要、座谈会议纪要等。

办公会议纪要是记述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等对重要的、综合性工作进行讨论、研究、议决等事项的一种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一般有例行型办公会议纪要,即记述例行办公会议情况及其议决事项的会议纪要,以及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即为解决某重大问题而召集有关方面和有关单位在现场研究、议决或协商的办公会议纪要。

专题会议纪要是专门记述座谈会讨论、研究的情况与成果的一种会议纪要。其主要特点是主题的集中性与观点意见的分呈性相结合,既要归纳比较集中、统一的认识,又要将各种不同观点和倾向性意见都归纳表达出来。

(三)、写法

会议纪要一般分两大部分。开头第一部分一般应写明会议概况,包括会议进行的时间、地点、届次、组织者、出席和列席人员名单、主持人、会议议程和进行情况以及对会议的总体评价等。第二部分是纪要的中心部分,反映会议的主要精神、讨论意见和议决事项等。根据会议性质、规模、议题等不同,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写法:

1、集中概述法。这种写法是把会议的基本情况,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会人员的认识、议定的有关事项(包括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等),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进行整体的阐述和说明。这种写法多用于召开小型会议,而且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意见比较统一,容易贯彻操作,写的篇幅相对短小。如果会议的议题较多,可分条列述。

2、分项叙述法。召开大中型会议或议题较多的会议,一般要采取分项叙述的办法,即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成几个大的问题,然后另上标号或小标题,分项来写。这种写法侧重于横向分析阐述,内容相对全面,问题也说得比较细,常常包括对目的、意义、现状的分析,以及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的阐述。这种纪要一般用于需要基层全面领会、深入贯彻的会议。

3、发言提要法。这种写法是把会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言加以整理,提炼出内容要点和精神实质,然后按照发言顺序或不同内容,分别加以阐述说明。这种写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与会人员的意见。某些根据上级机关布置,需要了解与会人员不同意见的会议纪要,可采用这种写法。

第八节

(一)、函的概念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函的使用范围广泛,涉及各方面的公务联系。

(二)、函的种类

函可分为公函与便函两种。

(三)、公函的写作格式

公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等。

标题 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事由、文种组成。一般发函为《关于**(事由)的函》;复函为《关于**(答复事项)的复函》。正文 一般包括三层:简要介绍背景情况;商洽、询问、答复的事项和问题;希望和要求,如:“务希研究承复”,敬请大力支持为盼”等。

(四)、公函的写作要求

1、要一函一事,切忌一函数事。

2、要体现平等坦诚精神,文字恳切得体、简洁朴实,用语谦和有礼切不可盛气凌人。

第三章

常用文书

第一节

计划类公文

计划类公文包括:规划、设想、计划、要点、方案、安排等。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如何都是计划文种的范畴。不管其如何分类,计划内容的范围都是“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何种程度”三大项。

各种工作计划特征和写作特点:

1、规划

规划是计划中最宏大的一种:从时间上说,一般都要在三五年以上;从范围上说,大都是全局性工作或涉及面较广的重要工作项目;从内容和写法上说,往往是粗线条的,比较概括,如《××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等。规划是为了对全局或长远工作作出统筹部署,以便明确方向,激发干劲,鼓舞斗志;相对其它计划类公文而言,规划带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因而其内容往往要更具有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首先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周密的测算,在掌握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党、国家和具体单位的发展方针确定发展远景和总体目标,然后充分吸收有关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反复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和选择,确定各项指标和措施。

规划的具体写法:规划因具有严肃性,所以一般都是通过“指示性通知”来转发的,其格式都是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般不必再落款,也不用写成文时间。规划的标题是“四要素”写法:单位名称+时间期限+内容范围+“规划”二字。如《××省“八五”期间经济发展规划》。规划的正文一般都比较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前言,即有关的背景材料,也就是制定规划的起因和缘由。这是制定规划的依据,因此不能简单地罗列事实,而应把诸多有关情况以过认真地综合、分析,找出其有得因素和不得因素。这样才会使人相信下面所提的规划目标言之有据,有可靠性。(2)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这是规划的纲领和原则,是在前言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既要写得鼓舞人心,又要写得坚定有力,要用精炼的语言,概要地阐述出来。(3)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规划的主体和核心,是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任务要提得明确,措施要提得概括有力。这部分写作通常有两种结构:对于全面规划或任务项目较多的规划,因其各项任务比较独立,没有多少共同的完成措施,一般采用以任务为主线的“并列式结构”(措施都在各自的任务之后分别提出);对于专题规划或任务较单一的规划,因其任务项目较少而其项目之间的联系又较大,一般采用任务、措施分说的“分列式结构”。(4)结尾,即远景展望和号召。这部分要写得简短、有力、富有号召力。

2、设想

设想是计划中最粗略的一种:在内容上是初步的,多是不太成熟的想法;在写法上是概括地、粗线条地勾勒。但时间不一定都是远的,范围也不一定都是宏大的。一般说来,时间长远些的称“设想”;范围较广泛的称为“构想”;时间不太长、范围也不太大的则称为“思路”或“打算”。设想是为制定某些规划、计划作出准备的,是一些初步想法。设想在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方面的要求相对差一些,因为它是为正式的规划或计划作准备,不是给各级领导看的,就是交群众讨论的,不必也没时间考虑得太周密,只要基本成形就可以,且在提出任务或目标时,往往还有一些简短的论述语句。设想与规划一样,在内容的写法上都是比较原则和概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写得太细、太具体。

设想的具体写法:设想因具有超前性,所以其写作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其格式也不大一样:如果是给领导看的,报给上级,就要严肃一些,随报告报送,不必落款,也不必写行文时间;如果是交给群众讨论的,或者不以通知或报告的形式转发或上报,就要落款并写明具体行文时间。设想的标题可以是“四要素”,也可以是“三要素”,或省略单位名称,或省略时间期限,还可以是“两要素”省略单位名称和时间期限,如《关于机构改革的初步设想》。设想的正文一般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只讲目标、要求的条项并列式写法,适用于时间较长远的“设想”或工作计划的最初构思或打算。第二种是也按规划、计划、方案或安排的格式结构,只是内容粗略一些的想法,适用于预备性计划,即只是征求意见的“构想”、“思路”或“打算”。

3、计划

狭义的计划是广义工作计划中最适中的一种。这个特点表现在,时间一般在一年、半年左右,范围一般都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或某一大项重要工作,内容和写法要比规划具体、深入,要比设想正规、细致,要比方案简明、集中,要比安排阔展、概要。

计划的具体写法:计划由于大多以一个单位的工作内容范围,只在单位内要求执行,所以一般不以文件形式下发,因而除标题和正文外,往往还要在题下或文后标明“×年×月×日制定”字样,以示郑重。计划的标题也是“四要素”写法,其中哪一个要素都不应省略。正文写法,由于计划是对一个单位的全面工作或某一项重要工作的具体要求,所以写作是要比规划和设想都要具体、详细得多。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开头,或阐述依据,或概述情况,或直述目的,要写得简明扼要;(2)主体,即计划的核心内容,阐述“做什么”(目标、任务)、“做到什么程度”(要求)和“怎样做”(措施办法)三项内容,既要写得全面周到,又要写得有条不紊,具体明白。全面工作计划一般采取“并列式结构”(任务、措施分说)。(3)结尾,或突出重点,或强调有关事项,或提出简短号召,当然也可不写结尾。

4、要点

所谓要点,实际就是计划的摘要,即经过整理,把主要内容摘出来的计划。一般以文件下发的计划都采用 “要点”的形式。

要点的具体写法:要点大多是上级机关某一项重要或较大工作计划的摘要,一般都要以文件形式下发,因而多用某个通知作“文件头”,所以只要有标题和正文两部分内容就可以了,不必再落款,再写成文时间;但也有些要点,由于涉及的工作重大,为郑重起见,往往要在标题下标明发文机关名称和制发具体时间。要点的标题可写“四要素”,也可写“三要素”,但“三要素”的写法一般要在题下标明被省略的发文机关名称。正文写法,由于要点的内容是摘录计划的主要之点,所以其正文都写得比较概要,既不要兼顾到各个方面,也不必讲具体做法,更不用讲道理;没有过渡段,段落也不长。在结构方式上,大都是并列式,可分若干项目一贯到底,也可分几大项,大项下分若干小项,其中的小项可在每一大项下单独排列,也可全文排列。

5、方案

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由于一些具有某种职能的具体工作比较复杂,不作全面部署不足以说明问题,因而公文内容构成势必要繁琐一些,一般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

方案的具体写法:方案的内容由于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所以不用落款,只有标题、成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内容。方案的标题有两种写法:一个是“三要素”写法,即由发文机关、计划内容和文种三部分组成,如《东北师范大学五年发展规划总体方案》;一个是“两要素”写法,即省略发文机关,但这个发文机关必须在领头的“批示性通知”(文件头)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如《治理采掘工业危机,实现良性循环方案》。成文时间,为郑重起见,方案的成文时间一般不省略,而且要注在标题下。方案的正文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常规写法,即按“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及“要求”几个部分来写,这个较固定的程序适合于一般常规性单项工作;二是变项写法,即根据实际需要加项或减项的写法,适合于特殊性的单项工作。但不管哪种写法,“主要目标”、“实施步骤”、“政策措施”这三项必不可少的,实际写作时的称呼可以不同,如把“主要目标”称为“目标和任务”或“目标和对策”等,把“政策措施”称为“实施办法”或“组织措施”等。在“主要目标”一项中,一般还要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实施步骤”一般还要分基本步骤或阶段和关键步骤,关键步骤里还有重点工作项目;“政策措施”的内容里一般还要分“政策保证”、“组织保证”和“具体措施”等。

6、安排

安排是计划中最为具体的一种格式:由于其工作比较确切、单一,不作具体安排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其内容要写得详细一些,这样容易使人把握。

安排的具体写法:安排的内容由于是涉及范围较小或单位内部的工作,所以一般有两种发文形式:一种是上级对下级安排工作,尽管涉及面较小,也要用“文件头”形式下发。“安排”的格式是“标题”和“正文”两部分。另一种,如果是单位内部的工作安排,也可直接下发文件,格式就由“标题”、“正文”、“落款及时间”三部分组成。但不管哪种形式,作为“安排”本身都不该有受文单位,如果必须有,则或者以“文件头”形式下发,或者以“关于.....安排的通知”名义下发。安排的标题可是“三要素”写法,也可是“两要素”写法(省略机关名称)。安排的正文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也有的省略“结尾”,“主体”结束,正文即随之结束。“开头”同计划的开头差不多,或阐述依据,或概述简明扼要。“主体”是正文的核心,一般包括任务、要求、步骤、措施四方面内容。在结构上可按这四方面内容分项来写;也可把任务和要求合在一起,把步骤和措施合在一起来写;还可以先写总任务,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一项一项地写具体任务,每一项有每一项的要求及措施,要依据工作性质及具体内容来定。但不管怎样结构,其任务都要具体,其要求都要明确,其措施都要得当。

方案和安排有共同之处,即写作题材都是单项的工作,即只对一项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这也正是方案、安排与规划、设想、计划、要点的根本不同。但二者在内容范围上也有个大小之分:方案的内容范围适合于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安排的内容范围则适合于单位内部或涉及面较小的工作,如《××市关于计划生育的工作安排》。方案和安排还有一种较为概要一点的写法,以便于下级具体实施时灵活掌握,叫做“意见”:方案大多称“实施意见”,如《××市“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安排往往称“安排意见”,如《××××系统关于开展增收节支活动的安排意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机关把单位内部或涉及面很窄的单项工作计划也称之为“方案”,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工作都比较切近、具体,也并不复杂,只要用“安排”就足够了,如果较为原则,则可称为“安排意见”。

写好计划的方法

写好计划可能是公文写作中比较难的事。因为这不仅仅是个文字表达上的事,还是个涉及具体工作业务的组织和安排问题,需要有长远眼光和领导魄力,这种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但是在写作上也有一些章法。首先,写作者必须分清这个计划的内容属于哪一类,适合用哪一个具体的计划种类来表达,从而确定具体文种,即是规划、设想、计划、要点、方案、安排中的哪一种。然后,再根据具体内容和文种写作要求进行写作。如果是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的计划,就要用“规划”。因为规划不必也不能写得太细,只要能起到明确方向,鼓舞人心,激发热情的作用也就差不多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规划就可以写得不切实际;但规划的切合实际问题的确只是个大致的切合。如果是初步的、不太成熟的计划,就要用“设想”。因为设想是为计划作准备的,也不必写得很细,甚至不用写得很好,只要能把大致的“思路”或想法写出来也就够了。但这也不是说设想就可以写得没条理,而只是说它更注重“想”,即要有突破和创新。如果计划内容是某一项工作,一般则用“方案”或“安排”,工作项目比较复杂者用“方案”,较简单者为“安排”。因为方案和安排都必须写得很细(或很全面,或很具体),否则工作就没法开展。当然,若考虑到要给下级执行中留有余地,这方案可变成“实施意见”,这安排也可变成“安排意见”。如果计划内容既不是单项工作,又不是很宏大的,这就该用真正的“计划”了。因为狭义的计划是广义计划中最适中的一种。当然,若只想把这计划摘要加以公布,则可用“要点”来写。

计划写作注意事项

不论哪种计划,写作中都必须注意掌握以下五条原则:第一,对上负责的原则。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反对本位主义。第二,切实可行的原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定目标、定任务、定标准,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要盲目冒进。即使是做规划和设想,也应当保证可行,能基本做到,其目标要明确,其措施要可行,其要求也是可以达到的。第三,集思广益的原则。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博采众长,反对主观主义。第四,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五,防患未然的原则。要预先想到实行中可能发行的偏差,可能出现的故障,有必要的防范措施或补充办法。

第二节

总结

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对过去一个时期内的实践活动作出系统的回顾归纳、分析评价,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事务性文书。(一)总结的种类

从性质、时间、形式等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总结,从内容分主要有综合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综合总结又称全面总结,它是对某一时期各项工作的全面回顾和检查,进而总结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是对某项工作或某方面问题进行专项的总结,尤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为多见。总结也有各种别称,如自查性质的评估及汇报、回顾、小结等都具总结的性质。

(二)总结的写法

1、标题

文件式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名称构成。例:《 ××局 19××拥军拥属工作总结》。

文章式标题以单行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不出现总结字样,但对总结内容有提示作用。例某高校的专题总结《我们是如何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双行式标题即分别以文章式标题和文件式标题为正副标题,正标题揭示观点或概括内容,副标题点明单位、时限、性质和总结种类。例:《知名教授上讲台 教书育人放异彩——××

大学德育工作总结》。

2、正文

前言

一般介绍工作背景、基本概况等,也可交待总结主旨并作出基本评价。开头力求简洁,开宗明义。

主体

应包括主要工作内容、成绩及评价、经验和体会、问题或教训等。这些内容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可按纵式或横式结构形式撰写。所谓纵式结构,即按主体内容纵向所做的工作、方法、成绩、经验、教训等逐层展开。所谓横式结构即按材料的逻辑关系将其分成若干部分,标序加题,逐一写来。

结尾

作为结的结束语可以归纳呼应主题、指出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意见或表示决心信心等语作结,要求简短精练。

3、落款

一般在正文右下方署名署时。如是报刊杂志或简报刊用的交流经验的专题总结,应在标题下方居中署名。

第三节

调查报告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2、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3、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2、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第四节

述职报告

(一)、述职报告的性质、种类

述职报告是领导干部向所属的干部和职工或向上级组织和领导陈述自己任职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情况的自我评述性报告。述职报告的种类很多,从时间上分有任期述职报告、述职报告、临时述职报告;从范围上分有个人述职报告、集体述职报告;从内容上分则有专题(单项)述职报告、综合述职报告。

(二)、述职报告的写作格式

1、标题 有四种写法:一是只写“述职报告”四个字;二是“XX年任XX职务期间的工作汇报”的公文写法;三是“XXX(姓名)XXX(职务)XX会议上的汇报(或报告)”的写法;四是新闻标题式的写法。

2、署名及日期 可以写在题下,也可以写在正文后。

3、正文 述职报告的正文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任职概况和述职评估,包括何时任职、工作变动情况、背景情况、岗位职责、目标及对个人尽职的总体估价、确定述职范围和基调。第二部分是尽职情况,这是述职报告的主体,主要写工作实绩、经验和问题。对于核心内容的写作,多数是按性质不同分成几个方面(可列小标题)来写,每个方面可先写实绩,后写认识和做法;也可先写认识和做法,后写实绩。但不管怎么写,都要实现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尤其是在处理敏感、棘手问题方面,以及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方面,更能表现出个人的素质、才能和领导水平。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批示、部署的任务,是如何在自己分管的部门或单位得以贯彻实施的„„等等。第三部分是今后的设想和决心,要从实际出发,对今后工作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战略性规划,表明尽职的态度。

(三)、述职报告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在写作述职报告时,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客观公正。要注意论断准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既不要脱离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目标,又要分析概括,不能写成流水帐;既要突出政绩,又要评价正确、适当,不能故意夸大或缩小;缺点和不足的地方也要说够、说充分。

第五节

讲话稿

讲话,属会议主要领导者使用的文种。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即领导讲话。讲话一般专门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发表意见,内容集中,中心突出,容易讲深讲透。讲话稿是会议的主要文件,有些会议不安排会议报告,讲话稿起到报告的作用,成为反映会议精神的最主要的文件。

(一)领导讲话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权威性 讲话历来是政治家和各级领导宣传政见、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的演讲和发言,目的是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领导职务的不同,讲话的权威效果也不同。

二是思想性 领导讲话一定要有理论色彩,要能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为指针,阐述所进行的工作的意义,以动员群众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之中。讲话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思考,去总结,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问题,去说服人。这样才能打动听众,让人接受,共同与你去实行。

三是鼓动性 统治者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要通过讲话起到激励、鼓动的作用。讲话稿,要注意鼓动、激励作用,针对形势、问题或某种思想动态展开富有启发性的议论,才能取得成效。

(二)起草领导讲话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权威与平易的关系。一篇好的讲话稿,总是权威性与平易性相结合的产物。领导讲话无疑要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与讲话人的身份、地位、所代表的方面相符合,立场坚定,原则性强,严肃、认真、鲜明、有力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起到应有的强调、号召作用。这种权威,确实是一种原则的把握。但如果一个领导者在讲话中,处处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措辞生硬,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危言耸听地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就会拉远与听众的距离,阻碍双方情感上的交流,就得不到思想上的共鸣,起不到应有的影响、教育和引导作用。领导讲话的坦率、诚挚,能很快沟通,大大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自然而亲切的气氛中传达自己的思想。起草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言之成理,还要善于把“理”说白说透,将各种事理渗透到亲切、自然的语言诱导中,便于领导权威的自然贯彻,消除逆反心理,起到讲话应有的权威效果。

二是庄重与幽默的关系。领导讲话无疑要庄重,不能拉家常式的漫谈、闲扯,要严肃、认真、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阐明自己的思想。这是领导讲话所必须把握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一个领导者不论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则限度,去阐述、说明、表现领导者的思想意识。领导者既不能无原则地去评价某些事、某些人,也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一味地表现自己,或以我为中心。起草领导讲话一定要坚持这个原则,行文沉稳、扎实、郑重其事,以使领导活动严肃、认真、原则性强,达到预期目的。但如果在讲稿中一味照本宣科或讲些大话、套话,开始说一通形势如何如何,结尾原则性地提提要求,没有一点灵活性,也打动不了听众的。讲话作为一种鼓动、号召的手段,还必须讲求一些现场效应,努力与听众产生共鸣,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灵活性是原则性运用过程中一种必要的补充,以基本原则为指导,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处理。幽默性是灵活性的种绝妙体现。在讲话中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性,不但会提高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会为领导者的风度增添异彩。当然讲话中使用幽默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灵活运用,以使领导讲话丰富多彩,独具魅力。

三是深入与浅出的关系。领导讲话,总是要通过阐明一定的道理来说服人、教育人,“以理服人”可以说是讲话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如果仅仅以此为根据,通篇都是名词、定义、概论,一味进行简单的“满堂灌”,会使人觉得深奥难懂。起草领导讲话稿,只有将说理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才能使所要阐明的道理生动、明了,听众易于接受,从而起到讲话应有的效果。能够把高深的道理讲得明白流畅、简单透彻,首先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和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功力。撰写讲话要想事理严明而又深入浅出、明白通畅,撰稿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平时注意积累各学科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悟性与灵感。其次,掌握语言的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讲话语言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如数字串连法、借题发挥法、引经据典法、用数字说明法,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并能在起草中灵活应用,会使领导讲话有理有据,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起草领导讲话应注意三个问题

1、避免雷同 领导者参加会议应邀讲话,常常会遇到多位领导人讲同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复讲,势必使听众失去兴趣,会场将产生无人关注的局面。起草人员应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在避免雷同上下功夫,使领导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来讲,独劈蹊径会避免雷同现象,常常也会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些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头请领导出席并讲话,所送的是相同的背景材料,缺乏总体设计,起草讲稿很可能重复。避免雷同确实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一般说来,撰稿人在起草讲话过程中避免雷同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可根据领导者的特定身份就会议的主旨阐发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可较为自然地成为“一家之言”;二是适当变换议题的角度,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阐发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择那些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思维的需要,使听众开拓视野,回味无穷;四是会议组织者要有总体设计,撰稿人不仅要拥有会议背景材料,还应该和会议组织者研究讲话的内容、侧重点。避免重复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撰稿人预先着手,多角度展开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论述,以使领导讲话独具色彩而富有成效。

2、独树风格 领导讲话最忌千篇一律地发表意见,平淡无奇。讲话要有自己的风格,才能抓住听众。撰稿人要在把握领导者思维、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使领导讲话讲出自己的风格来。每个人所具有的异于他人的品格,异于他人的创造特点,就是其风格的具体体现。领导讲话要有风格,这也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这样的讲话是过去也是现在存在的一种通病,即在内容的安排上成为上级领导讲话或有关文件的翻版。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问起文章上的几句话的时候,起草人则说,这句话是谁的,那句话是谁的,这句是从那个文件上讲的,那句话是那个报纸上说的,问他哪句话是你的,他说那句话都有出处,没有我的,可见讲话成了拼字游戏;在篇章结构上,也常常是:帽子、总结肯定前段工作、根据上级指示提出要求。长此以往,形成了许多“套路”。这讲话四平八稳,毫无新意,使听众越来越没有耐心。其实,任何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有其独具的风格,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起草领导讲话,要以传达、贯通领导者的思想、观点为主旨,不应拘于一章一法的限制和束缚。讲话不应有固定的章法,应随讲话的内容和场合而随时变化,不仅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而且生动活泼、文采盎然。撰写领导讲话稿,应当潇洒一些,讲究一些文采。文采对形成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使讲话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是语言表述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由于领导人的性格,职务特点,语言习惯不同,讲话风格也必然各具特色。

3、适当调剂 由于会议不同,领导的讲话有长有短,如果是遇到长一些的讲话,一般来讲任何都会感到疲劳,精力往往不会象开始那样集中,特别是到会议最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讲完,听众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台下有人开小会,有人收拾东西准备走,这样讲话就需要调剂情绪和气氛,即需要兴调剂情绪了。对这一点,撰稿人也要预先考虑到,适当在较长的讲话中增加一些 “调剂品”,激发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运用即兴调剂要因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变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中间,有时用在结尾。讲话即兴调剂是领导者机智灵活的表现,能够很好地借鉴使用调剂艺术将使领导讲话自始至终保持活力,富有吸引力。第六节

开幕词

开幕词是在一些大型会议开始时由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所作的开宗明义的讲话。它具有宣告性、提示性和指导性。

(一)开幕词的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二是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二)开幕词的种类 按内容可以分为侧重性开幕词和一般性开幕词两种。侧重性开幕词往往对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或会议的中心议题等,作重点阐述,其他问题一带而过。一般性开幕词则只对会议的目的、议程、基本精神、来宾等作简要概述。

(三)开幕词的写作方法 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二是前边再加上领导人姓名;三是用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

2、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3、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但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最后是结尾,一般都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第七节

闭幕词

(一)闭幕词的概念和种类 闭幕词是一些大型会议结束时由有关领导人或德高望重者向会议所作的讲话。具有总结性、评估性和号召性。

闭幕词与开幕词一样,具有简明性和口语化两个共同特点,其种类与开幕词相同。

(二)闭幕词的写作方法 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组成,标题与称呼的写法与开幕词基本相同。在标题和称谓之后,另起一段首先说明会议已经完成预定任务,现在就要闭幕了;然后概述会议的进行情况,恰当地评价会议的收获、意义及影响。核心部分要写明:会议通过的主要事项和基本精神;会议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向与会人员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基本要求,等等。一般说来,这几方面内容都不能少,而且顺序是基本不变的。写作时要掌握会议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会议内容予以阐述和肯定;同时可以对会议未能展开都已认识到的重要问题作出适当强调或补充;行文要热情洋溢,文章要简洁有力,起到激发斗志,增强信念的作用。结尾部分一般先以坚定语气发出号召,提出希望,表示祝愿等;最后郑重宣布会议闭幕。闭幕词出现在会议终了,因此,要写得与开幕词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显示大会开得很圆满、很成功。

第八节

简 报

(一)、概念 简报是各行政机关之间用来下情上报、上情下达和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一个文种,是信息类公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它是一种机关文书。

(二)、作用

1、反映情况。通过简报,可以将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及时反映给各级决策机关,使决策机关了解下情,为决策机关制定政策、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2、交流经验。简报体现了领导机关的一定指导能力,通过组织交流,可以提供情况、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这样对工作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3、传播信息。简报本身即是一种信息载体,可以使各级机关及从事行政工作的人互相了解情况,吸收经验、学习先进、改进工作。

(三)、简报种类 可分为三种类型:

1、工作情况简报。主要用于反映工作中的动态和一般工作进展情况。

2、经验交流简报。专门用来简要介绍一些工作经验的简报。

3、会议简报。在某一会议召开期间,为交流代表观点、反映会议动态而缩写的简报。

(四)、简报的格式结构 简报的种类尽管很多,但其结构却不无共同之处,一般都包括报头、标题、正文和报尾四个部分。有些还由编者配加按语,成为五个组成部分。

简报一般都有固定的报头,包括简报的名称、期号、编发单位和发行日期。

1、简报名称 印在简报第一页上方的正中处,为了醒目起见,字号易大,尽可能用套红印刷。2、期号 位置在简报名称的正下方,一般按依次排列期号,有的还可以标出累计的总期号。属于“增刊”的期号,要单独编排,不能与“正刊”期号混编。3、编发单位,应标明全称,位置在期号的左下方。4、发行日期,以领导签发日期为准,应标明具体的年、月、日,位置在期号的右下方。报头部分与标题和正文之间,一般都用一条粗线拦开。有些简报根据需要,还应标明密级,如 “内部参阅”、“秘密”、“机密”、“绝密”等,位置在简报名称的左上方。报尾部分应包括简报的报、送、发单位。报,指简报呈报的上级单位,送,指简报送往的同级单位或不相隶属的单位,发,指简报发放的下级单位。如果简报的报、送、发单位是固定的,而又要临时增加发放单位,一般还应注明 “本期增发×××(单位)”。报尾还应包括本期简报的印刷份数,以便于管理、查对。报尾部分印在简报末页的下端。

(四)、简报的写作要求 第一、抓准问题,有的放矢。简报应该围绕本单位的实际,反映那些最重要、最典型、最新鲜、最为群众关心、最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一是围绕领导决策,抓 “超前型”问题。在领导进行某项活动或者将要讨论决定问题之前,搞小超前,努力收集与此有关的情况,经过筛选加工、研究提出可供领导参考的建议和方案。二是在领导决策之中,抓“追踪型”问题。努力掌握决策贯彻执行的情况、各方面有什么反应、发生什么偏差,迅速地反馈给领导,使领导能及时纠正偏差,使决策逐步完善。三是要着眼大局,从小中见大。收集情况时,就要从全局考虑,从小处着手,深入上点,“解剖麻雀”,抓住有代表性的小问题,作推广放大的思考,挖掘和开拓更广泛深刻的涵意。四是抓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领导去认真研究和解决,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所以,必须花气力积极地收集,捕捉这类信息,抓这类的问题,提供领导参阅。五是注意抓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和注意解决,而任其发展,可能会酿成大问题,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六是抓突发性问题。如假期寝室大范围被盗,直接关系到学校治安管理和全体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这类信息后,应迅速向领导报告。抓准问题,应该注意四点:

1、从全局着眼。简报的作者必须站在单位领导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去观察事情、分析问题。一定要跳出自己工作岗位的“小天地”,放眼全局,做到“全局在胸”。

2、善于抓趋势。所谓趋势性问题,既不是偶然发生的问题,也不是个别的问题,而是反映事物发展的动向性问题。这种动向,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论哪一种,只要及时抓住,就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好的简报主题。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了解了本单位工作和生产下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再去观察问题,就能是非清楚。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先进经验、障碍事物发展的不良倾向以及事物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撰写简报应该抓准的问题。

3、善于抓苗头。所谓苗头性问题,就是那些代表新生事物的先声、新创造的火花、新经验的先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采写简报应该对这种代表事物发展方向但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苗头性问题予以高度的注意。不能只注意那些众所周知的典型性事物,还必须特别留神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细小之事,认真剖析,放大比较,沙里淘金,抓出“小中见大”的带有典型意义的问题,用简报宣传、反映。

4、具备工作敏感。所谓工作敏感,是指作者对于单位内外各种客观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预见事物发展进程的能力,以及能够及时、准确反映事物的能力。我们要抓准问题,从长远看,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敏感。工作敏感不是一日之功,它是长期学习、观察和实践的结果。第二、材料准确,内容真实。简报作为加强领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内容必须保证绝对真实、准确。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简报一是要准确。不允许对那些心理活动、环境、气氛等无形的事实搞 “合理想象”。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更不可“听风就是雨”,保证材料绝对真实可靠。也就是说,要做到简报所选用的任何材料,包括人名、地点、时间、情节、数字、引语、因果关系等等,都完全准确无误,没有丝毫的虚构、夸张、缩小和差错。特别在估计成绩和宣传先进时,更要严格把握分寸,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留有余地。二是要强调真实性。必须注意做到不为迎合而弄虚作假,不赶“浪头”追时髦,不歪扭写作角度,不搞事态发展的“提前量”,必须忠实于事实,保证符合事物本来面貌。第三、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简报的写作必须注意做到简短、明快,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说清楚必须说明的问题。一是注意主题集中,一稿一事,不贪大求全。一份简报只抓住一个问题,不搞面面具到才能使简报的主题凝聚,篇幅短小,问题说得透彻。如果简报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可以把想说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性质的东西做主题,重点来写,其他则一概摒弃;也可以将可写的几个问题,各写一期简报分期介绍,一期一个重点,上篇一个侧面,千万不可使几个观点纠缠在一篇简报上。二是注意精选材料,围绕主题精心挑选典型事例。简报所使用的材料和其他文章一样,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不能也没有必要写尽事物的整体。因此,撰写简报之前,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精心选择。凡是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都要注意加以精选,不可轻易放过;凡是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十分生动,也必须忍痛割爱、坚决舍弃。选择材料还要注意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筛选出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材料加以使用,做到不堆砌,不罗列,不雷同,少而精。要通过材料的剪裁突出主题、缩短篇幅。使简报的主题充分而明确地表现出来,使简报的内容更加简洁。三是注意既要求简,又要写清。简报求简,是在说明问题的前提下求简。“简”,应该是服从内容的需要,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第四、讲究时效,反映迅速。简报是单位领导对一些问题做出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也是单位推动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简报的功能,决定了简报的编者必须讲求时效。这就要求简报的作者思想敏锐、行动敏捷,对问题反映得快,对材料分析得快,写作构思快,动笔成稿快,同时,还要求简报的编辑、签发、打印、发稿速度快,共同把握发稿时机。第五、内容实在,不空洞。简报的写作既不同于文字作品,也不同于评论文章。文学作品的创作,靠刻划形象来表达主题思想;评论文章的写作,靠理论论证来阐述观点。简报则和新闻报道一样,是靠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生活事实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事实说话,是简报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我们编写简报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简报的选稿要求 选稿是机关文字工作中常涉及到的问题,但简报选稿最有代表性。选好稿子,必须围绕该简报所在机关的职能来确定主要选稿原则 “有的放矢”选稿。简报编辑要从大量来稿中挑出好的稿子,需要注意四个问题:1、思想要敏感。简报编辑的思想敏感应该表现在三点上:一是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对上级机关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领导的要作安排,头脑要敏感。既要能够迅速理解其精神实质,又要能够清醒而敏捷地意识到简报在贯彻落实这些部署中应起的作用。二是对周围的事物,对各方面工作的变化和发展,对各式各样的信息,反应要敏感。既能够条理清楚地把这些情况输入自己的脑海,又能够迅速地反应出简报工作应采取的对策。三是对来稿中反映的动向、火花、事物萌芽反应要敏感,既能意识、鉴别,又能牢牢抓住不放,不让好的线索在自己手中白白放过。2、看问题要有预见性。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单位 “机关报”的简报,要起到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工作的进程有预见性。也就是说,简报的编辑看问题、审稿子,不能只想到今天,只看到眼前,还是看到明天,还要想到工作的下步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抓住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先进经验,抓住障碍事物发展的不良倾向,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即将遇到的实际问题,选择出有指导意义的简报来。3、判断要准确。简报编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稿子的判断能力上。具体讲,做好稿子的选择工作,应从三个方面搞好判断:一是搞好稿件的真伪和准确程度的判断。也就是通过看稿,要对稿件的真实程度心中有数,对稿件在政治上、政策上、理论上以及工作上的指导意义正确与否心中有数。二是搞好稿件实际价值的判断。有的来稿所反映的问题抓得很准,写得也很清新,也有的来稿反映问题不突出,缺乏指导意义,简报编辑对这两类稿子是容易鉴别的,是能够迅速做出选择的。但有的稿子拉拉杂杂,往往把有价值的内容淹没在一大堆材料中了,对这种稿子,编辑要慧眼识货,能从璞玉中剖露出 “和氏璧”来。三是搞好稿件刊发“利与弊”的判断。有些来稿,事情是真实的,观点也是对的,但怎样刊发,什么时候刊发,有的应该掌握一定的火侯。特别的一些反映问题的、对工作提出批评的稿子,在刊发时机上,是早发还是晚发“情况简报”,让大家都知道,还是发“情况反映”,只供领导参阅,不扩大宣传范围;在提法和措词上,掌握什么样的分寸、用什么样的口径,这些都需要简报编辑认真动一番脑筋,积极而稳妥地做出判断。4、要灵活掌握稿件的写作质量。有些来稿虽然在写作质量上差一些,但反映的问题都很重要,材料也是翔实的,就应该考虑编发。必要时,简报的编辑还可以亲自动手重写,决不要仅仅因为文字逊色了一点,就把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稿抛弃。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一节

含义

行文规则是指各级机关公文往来时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和原则。遵守这一原则,有利于公文传递方向正确、线路短捷有效,避免公文旅行,阻止部分公文进入不必要的流通过程,抑制无价值公文的产生。行文规则规定了各级机关的行文关系,即各级机关之间公文的授受关系,它是根据机关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来确定的。

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是由各自的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归属、地位、职责、权利范围等因素决定的。它对行文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规定着公文传递的基本方向。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处于同一组织系统的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第二类,处于同一专业系统的上级主管业务部门与下级主管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第三类,处于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同级机关之间的平行关系。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之间。第四类,非同一组织系统、专业系统的机关之间,无论级别高低,均为不相隶属关系。如军事机关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之间。根据公文授受机关的工作关系不同,可以将公文划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上行文和下行文主要存在于以上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关系类型中,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发送的公文,如报告、请示等。下行文正好相反,是上级机关向下级发送的公文,如批复、指示等。平行文存在于以上第三类和第四类关系类型中,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相互发送公文都是平行文,如函等。

第二节

基本规则

正常有效的行文应当遵循以下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则:

1、按机关隶属关系和职责范围行文的规则。这条规则要明确两点:一是按机关隶属关系行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作指示、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下级机关可以向直接的上级机关报告工作、提出请示,上级机关对请示事项应予研究答复。除了这一层关系外,在我们国家现行管理体制中,还形成了一种各业务部门上下垂直的条条关系,其中有些部门属本级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大部分和上级业务部门之间虽然不属直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业务上的确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就形成了直接的上下行文关系。二是按机关的职责范围行文。这一点的要求是,行文的内容应是本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而不能超出,超出了即为越权。如果干涉了别的机关事务,不仅在实践中行不通,而且会造成政令混乱。当然,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也有公文往来,那只能是商洽工作、通知事项、征询意见等,而不存在请示、报告或布置任务的性质。

2、授权行文的规则。这条规则是上一条规则的引申。如果一个部门的业务需要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按隶属关系和职责范围又不具备布置工作提出要求的行文权限时,这就可以通过授权行文来解决。具体说,这个部门可向本级政府请示,经本级政府同意并授权后,向下级政府行文。在操作中,应将文稿拟好,由本部门领导签署,请本级政府分管领导审批。经政府领导审批后的文稿,在行文时,才能在文首或文中注明“经**政府同意”的字样。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各级政府办公厅(室)的行文都具有授权行文的性质(内部事务除外)。各级政府办公厅(室)以及各部门的办公室是政府和部门的综合办事机构,对外行文都是代表政府和部门的,与本级政府和本部门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下级机关(部门)都应贯彻执行,可不在文首或文中标注“经***同意”的字样。

3、联合行文的规则。这条规则仍属第一条规则的引申。同级政府与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部门与下级政府之间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军事机关之间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党委部门、军事机关部门之间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之间,就某些互相有关的业务,经过会商一致后可以联合行文。

联合行文,既可联合向上行文,也可联合向下行文。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单位不宜过多。

4、一般情况下不越级行文的规则。不越级行文体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破坏这种原则,破坏了,就会造成混乱,也影响机关办事效率。所以通常情况下不越级行文。遇有特殊情况,如发生重大的事故、防汛救灾等突发事件或上级领导在现场办公中特别交待的问题,可越级行文,特事特办,但要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否则,受文机关对越级公文,可退回原呈报机关,或可作为阅件处理,不予办理或答复。

5、不越权行文的规则。第一条规则中已明确要求按机关职责范围行文,如果有涉及其它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又未与其它部门协商,或虽经协商但未达成一致意见,不可以单独向下行文。如果擅自行文就构成侵权行为,会造成工作中的许多矛盾。上级机关如发现这种情况,有权责令纠正或撤销这类公文。现实中,这类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造成“文件打架”、“政出多门”。解决这类问题,应提倡部门之间多协商、多对话、多沟通,通过联合行文或授权行文的方式解决。

6、“请示”不直接报送领导者个人的规则。“请示”直接报送领导者个人,其危害性大体上有三点:一是未经文秘机构签收、登记,成了“帐外公文”,公文的流向、处理情况不得而知,查无踪迹,成了“断线的风筝”;二是这类公文到了领导同志手里,领导同志也颇为难,批,没有部门的审批意见,只能以经验、凭感觉办事,往往失去决策的科学性;不批,也有可能影响报送单位的工作;三是现实中一些单位拿着直送领导的批示件当“尚方宝剑”,到有关部门要钱要物,借领导批示向对方施加压力,引起矛盾。所以,领导同志一般不受理这类直报的请示,而退给文秘机构统一签收、登记、分办,这便形成了公文“倒流”,它破坏了公文处理的正常程序,造成了不必要的紊乱。如果上级领导个别交办、答应的事项,由此而上报的“请示”,最好也应主送该领导所在的机关,并在公文中作出说明。收文机关在分办时,自然会把这份公文分送给这位领导同志批阅。

7、“请示”应一文一事、只主送一个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的规则。这条规则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一文一事。机关或部门都有明确分工,各自只能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如果一文数事,必然涉及几个主管部门,给公文交办带来困难,即使勉强交办出去,可能谁也不愿牵头办理,造成互相推诿、扯皮。二是请示公文只主送一个机关。请示内容是要求答复的事项,主送机关有责任研究并作出答复。相关的机关或部门采用抄送形式,以便主办机关征求意见或会签。如果多头呈送,上级机关一般不予受理。如果办理,会造成机关之间相互等待或意见不统一,增加协调难度,影响工作效率。三是不同时抄送下级机关。请示内容是未决事项,在上级机关还没有批准前,向下级机关抄送透露,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矛盾,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请示事项只能在上级机关答复或批准之后,通知下级机关。

8、“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的规则。“报告”和“请示”是两种不同的文种,适用范围有明显的界限,不能混用。“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或向上级机关提出意见、建议,供上级机关决策参考。上级机关对“报告”一般不作答复,如果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很容易误事。如果既想汇报工作,让上级掌握,又想请示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将“报告”和“请示”分开,形成两份公文分别上报;二是以请示公文为主,将报告的内容作为附件,附在请示后面作为背景材料,让上级了解请示的充分理由。

9、公文由文秘机构统一处理的规则。为了使公文按正常的渠道运转,按规范的程序办理,机关都设有专司公文处理的文秘机构或配备专人处理公文。公文的正常流程应该是:“收”由文秘机构统一签收,拆封,清点分类,登记,拟办,分办,催办;“发”由文秘机构统一核稿,分送领导签批,然后再回到文秘机构登记编号,缮印,校对,用印,分发,分发前,要经过复核或第一读者认真阅读无误后,才可照单分发。这样,无论是公文收进或发出,都经过专司公文处理工作的一个口子把关,就能保证公文在机关有秩序地运转,规范办理,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保证公文质量。行文规则中还要说明的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向同级政府及部门或下级政府机关行文;而政府机关不得向党的组织行文作指示、交任务。

经批准的报刊上全文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应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可不再发文。发文机关可印制少量文本,供存档备查。

第三节

常见病例

1、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标题是行政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唯一依据。据此,须精心制作。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文标题存在病句,最常见的有两大类:一是语句不合语法规范;二是请示、函、报告三者混淆使用。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如下:

(1)语句不合语法规范

篇2:2011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

正文开头又称前言、引言、导言、导语、缘由,是正文的起笔,是公文的起笔。根据内容需要,正文的开头方式有目的式、起因式、根据式、时间式、释义明理式、引据式、情况概述式、背景交代式、问候祝贺式等多种写法。

二、主体写作技巧

主体部分是公文写作的核心和重点,要求写明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采取的措施与步骤等内容。

主体的写作形式主要有五种:

(一)段合一式。即仅用一个自然段的文字写明发文依据、目的、事项、要求等内容。

(二)多段式。即全文由两个及以上的自然段组成。通常是第一段写行文的缘由及依据,第二段及后面的多段写具体事项、执行要求或者希望。

(三)小标题式。适用于内容多、幅长的公文,为使结构层次分明,用小标题标出若干观点或内容范围,分别表述,各小标题属于同一逻辑层次。应语言简洁,句式接近。

(四)分项式。即根据内容的需要分为若干项,每项之前冠以序号。有的公文还拟出该项关键句,提示本项的基本内容作为“目”,首括句之前加上序号,依次写作。

(五)条款式。又称条文式、条目式、条列式、条项式。主要用于法规性公文写作。主要有四种写作形式:

一是序言加条项式。序言写明制定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等事项领起条(项)的具体内容,文前一般用小写汉字编列顺序号。

二是分项直陈式。即直接将规章内容分项写出,列完即止。

三是条款贯通式。一般不设章,多采用条、款、项三级结构,先用几条写明制定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主管部门等事项;然后分若干条写明法规内容;最后一条或几条写明文本生效日期、实施要求、解释与修改权限、与有关文件的关系以及其他相关事宜的处理等内容。

四是章断条连式。正文多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大部分,采用章、条、款、项四级结构。第一章“总则”用若干条写明制定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主管部门等事项;最后一章“附则”写文本生效日期、实施要求等内容;在“总则”“附则”之外的中间部分为“分则”,一般分为若干章,分条写明相关的做法、措施、要求以及违规处理办法。

三、结尾写作技巧

结尾对主体部分起强调和补充作用。主要写作形式有:

(一)执行要求式。用于下行文。以最后一个自然段或问题向下级机关提出执行要求。

(二)希望号召式。用于下行文。在结尾部分向受文者发出执行号召,提出希望。

(三)总结式。多用于事务性公文调查报告、总结等,一般使用“有鉴于此” “综上所述”之类的句式,引出具体的结论、建议或见解。

篇3:科技论文写作讲义

科技论文是以科技成果为对象, 采用科技语言、科学逻辑思维方式, 并按照一定的写作格式撰写, 经过正规严格的审查后才能公开发表的论文。创新性或独创性, 理论性或学术性, 科学性和准确性, 规范性和可读性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科技论文的本质特点。科技论文报道的主要研究成果应是前人 (或他人) 所没有的, 无新的观点、见解、结果和结论, 就不成其为科技论文。至于某一篇论文, 其创新程度可能大一些, 也可能很小, 但总要有一些独到之处, 总要对丰富科学技术知识宝库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科技文章是对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书面表述, 也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科技文章的写作文体多种多样, 按照写作目的和作用可分为学术类、应用类、科普类、新闻类四大类, 其中主要是科技论文、科技报告、科技情报和科技应用文。虽然科技论文从属于科技文章, 但创新性和学术性使得科技论文与其他科技文章区别开来, 科学性又使得科技论文区别于一般性议论文和其他非科技文体。所以科技论文不应与科技讲座、实验报告、工作总结、科技报告等同, 也不能与科技新闻、科技通讯、会议讲话、产品介绍、科普知识宣传等同。当然, 科技文章更不能与科技文学作品混为一谈。

·科技汉语与公文、文学语言·

科技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 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报告, 其语言特点为准确、简练、平实、生动和清晰。公文语言的本质是指导命令的语言, 凭证依据的语言, 法规约束的语言, 宣传教育的语言, 因而主要特点是严肃、准确、质朴、简明、规范、富于逻辑;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塑造形象的语言, 艺术加工的语言, 传达情感的语言, 审美独创的语言, 因而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创新、优美、飞扬、富于情感。

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有议论、叙述、说明三种, 不适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就是指能够确切地表达内容, 使读者能够正确无误地理解, 毋须形象地去描绘;简练, 即简明, 凝练, 不说废话, 不堆砌词藻;平实, 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去说服人, 实事求是, 不打官腔, 不胡编乱造;生动, 是指语言新鲜, 活泼, 有感染力, 不失语言美;清晰, 是指文字通顺, 叙述清楚, 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修辞手法的使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 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 是记叙文、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方法。科技论文也提倡使用修辞手法, 但修辞的使用要符合“明确、通顺、平匀、稳密”的原则, 以消极性修辞手法为主, 即主要使用调整结构、选择词句、处理详略的修辞方法, 很少使用比喻、设问、对偶、排比、引用、对照等积极性修辞方法, 不适用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移就等修辞方法。

在科技论文的短语、句子陈述中, 结构修辞主要用来调整平行、分化长句、处理分合, 选择修辞主要用来正确切分词语、选择词语、选择词语的次序、选择句子的格式, 详略修辞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 消极的详略修辞主要用来避免重复、避免多余、和避免苟简。

篇4:盘点2011年旅行写作

半个世纪前的评论放到今天还是那么贴切,不过旅行写作大体可以分成两类:旅行写作的一座山峰是那直截了当的、冷静的、实用性的旅行手册和指南;另外一座山峰则是因为作者无法压抑自己的文学才华,文章中充满了形容词和连珠妙语连缀而成的个人观感。以这样一条分界线让我们来看看2011年的旅行写作出版市场。

旅行指南

近代旅行指南的创制人是德国的凯尔·贝德科(Karl Baedeker,1801—1859),他1828年编的《莱茵河旅游志》奠定了日后旅行指南的蓝本,也使其名字“Baedeker”成了“指南”的同义字。

1900年。在公路上驾驶汽车还是一种很刺激的冒险活动。就在这时,第一本《米其林指南》诞生了。米其林《红色指南》的三颗星成了世界各地的餐厅老板梦寐以求的桂冠,而《绿色指南》根据全球统一的标准为收录的不同城市和景点评定了星级,一星代表值得一看,二星代表不可错过,三星代表务必造访。

2011年8月,米其林宣布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中文版旅游指南《普罗旺斯自助游》。11月,推出了第一本“主题概念”中文版旅游指南《法国葡萄酒之旅》,结合十大葡萄酒产区的旅游路线对法国葡萄酒文化做了详细的介绍。

2011年9月,米其林宣布面向中国市场正式启动《米其林自驾游旅游指南》项目。首批计划出版的图书包括《米其林自驾游指南:北京周边》、《米其林自驾游指南:上海周边》和《米其林自驾游指南:广东周边》:首批三本《米其林自驾游指南》预计于2012年上半年与中国读者见面。

不过在中国最知名的旅行指南还是《孤独星球》(LonelyPlanet)。1970年10月,伦敦商学院的在读MBA托尼·惠勒和初到伦敦的爱尔兰女子奠琳在伦敦摄政公园的一张长椅上不期而遇,一见钟情。新婚不久的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夫妇离开伦敦,他们穿越欧亚大陆并在一年后抵达澳大利亚。到达澳大利亚之后,惠勒夫妇遇到很多想要自助旅行的人不断询问他们关于此次旅程的各种问题,最后他们决定出版一本旅行手册,为“全世界背包客和探险旅行者”给予指导。《孤独星球》就这样诞生了。

中文版《孤独星球》2011年出版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第二版)》、《夏威夷》、《澳大利亚(第三版)》《英国(第二版)》、《陕西》《贵州》、《北欧(第二版)》、《意大利(第二版)》、《云南》。

1990年起,时尚旅游消费文化媒体王国TIME OUT。开始陆续出版《伦敦》、《纽约》、《巴黎》、《悉尼》等50余种城市指南系列图书。2008年,该丛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2011年出版了介绍威尼斯人文景观的,威尼斯自助旅游手册《威尼斯》。

《走遍全球》系列丛书是日本大宝石株式会社出版的《地球の步き方》系列丛书的简体中文译本,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地球の步き方》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台湾的《世界逍遥游》是这套书的繁体字版本。2011大陆出版了《北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尼泊尔》等4本书。

热点是台湾

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开放试点,大陆赴台湾旅行的人日益增多。2011年旅行书市场的重点也是台湾。大陆出了多本有关台湾的旅行指南书。比如《台湾旅游现在就开始》,不过比较好的要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旅行家丛书——台湾》。

此外,台湾作家的旅行书也以更大的规模进入大陆,给大陆带来了深层次的旅游观念,比如沙发客。《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记述了24岁的台湾女生连美恩,穿着最破的大衣,借无数人家里的沙发作为落脚点。在欧洲流浪14个月的经历。此书是2011年台北国际书展冠军作品,马英九亲授颁奖词。该书图片精美,作者是专业摄影师。

《在欧洲,逛市集》是台湾美食作家韩良忆“居游系列”的第一本书。居游欧洲的韩良忆在书中给读者介绍了最有趣、最丰盛又最好玩的13个市集,还有食谱、食材字汇表、周遭餐馆指南等超实用信息。《11元的铁道旅行》的作者台湾生态作家刘克襄,以生态、环保和怀旧为主题,从台湾东部到西部,从北回到南回,用铁路为旅行工具,以简单缓慢的节奏,邂逅台湾地方景物。

主打青春牌

2011年最好看、最有深度、最让国人深思的无疑是《纽约窖》驻中国记者何伟的《寻路中国》。这本书记述了作者从2001年到2007年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从长城沿线到丽水县城,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致的观察力让人感觉他比大多数中国人还了解并理解中国。

如果说《寻路中国》堪称杰作,那《蒙田意大利之旅》和《惊世之旅:苏格兰高地旅行记》,则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蒙田意大利之旅》可以比照着看歌德的《意大利游记》(20D7年中文版)来读。不过,蒙田意大利旅行日记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前面三分之一由另一人代写,这个人是谁,不知道;是什么身份,不知道。他在旅途中照顾行李、安排行程、联系食宿,对蒙田的生活起居真情关切,此外还执笔撰写沿途见闻。

《懔世之旅:苏格兰高地旅行记》本身便是两本书。1773年,英国著名诗人、词典家和文学批评家约翰生和苏格兰著名作家鲍斯威尔一起同游苏格兰高地,分别写下了各自的游记《苏格兰西部群岛旅行记》和《赫布里底群岛旅行日记》。约翰生在游记中叙述了他旅途的经历以及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而鲍斯威尔对伟人这次慷世之旅的记录,更升华了这段旅途的远行意韵和文化蕴涵。

国内旅行书主打青春牌,亚马逊旅游书销售前几位的都是国内青年旅行作家的作品。2010年出版的《走吧,张小砚》,2011年又出了图文修订版。《去,你的旅行》一书的作者阿SAM是潮流杂志主编,网络博客红人。《辞职,去旅行!》的作者蔻蔻梁,本名梁春雪,原《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长期写美食和旅游专栏,这本书收录了她跑了40多个国家的环球旅行的经历。

日本旅游书以绘本形式打动了很多中国“小清新”爱好者,2011年,花生文库已经推出日本人气绘本作家营泽佳代的《旅行回忆的杂货教室》和《叫醒布拉格》,深受日本控、漫画控的喜爱。国内旅行书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装帧设计,《迷藏:藏地秘境11大穿越》一书就随书附赠活佛签名书签,11名活佛为本书作者签名题词,为所有读者众生祈福。

2011年旅行写作再次证明了文学性的旅行作品和旅行指南完全是两码事,但不分优劣,我们需要人指明高迪教堂的高明之处。但是也需要有人告诉我们进入这教堂需不需要买票。

篇5:2011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

北京新东方学校王江涛

第一节考研写作总论

一、课程安排:

1、考研写作总论:评卷实例、复习计划、学习方法、大纲解读

2、应用文:书信类、告示类

3、段落写作:真题透视、框架结构、启承转合4、两图写作(00、03、06、07)

5、一图写作(98、01、02、04、05)

6、图表作文

二、评卷实例:2001年真题(略)

三、复习计划:

1、考前复习:

1)攻克词汇:2)精研真题:词汇、句子结构、选项设置、英译汉、背诵

3)适当模考:

2、写作练习:

3、时间分配:

1)14:0014:50写作B节

3)14:5016:20完型填空

5)16:2017:00阅读C节

第二节应用文

一、学习方法:

(一)提高实力:

1、十遍精读:

1)精彩词汇2)精彩词组3)精彩句型

4)句子结构:简单句(主干+修饰成分)、从句、时态、冠词、主谓一致

5)段落结构:总分总,主题句+论证(+小结)

6)关联词:小作文37个

7)同义替换:词汇+句型8)代词替换:it, that, they

9)精彩观点:10)原因建议:

2、背诵: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多多益善

3、默写:发现写作弱点

4、中译英:提高写作实力

5、写作:模仿

(二)掌握技巧:万能框架

二、大纲解读:

(一)评价目标:

考生应能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摘要、报告等,还应能写一般描述性、叙述性和说明或议论性的文章。短文写作时,考生应能:

1)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

2)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

3)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

4)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使用语域。

(二)考试内容:

该部分由A、B两节组成,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总分30分。

A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写出一篇约100词(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的应用性短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摘要、报告等。考生在答题卡2上作答。满分10分。

B节:要求考生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一篇1603分的调节分。

3、A节作文的字数要求是100词左右。B节作文的字数要求是1603段,31从句,现在/将来时

4、署名:个人或单位

(二)分类:通告/通知、启事、其他

经典范文:征稿启事

Directions:

Your journal is planning to publish an issue.Write a contributions wanted which cover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1)the purpose of the issue,2)time and methods of delivery,3)other details.You should write about 100 words.Do not sign your own name at the end of the notice.Contributions Wanted

February 3, 2007

To celebrate the 14th anniversary of the Beijing New Orient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this journal has decided to publish a special issue on our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he past 14 years.Articles, photos, memoirs and other writings related to this topic are invited.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are welcome to send in their contributions in whatever forms or styles to our office before the 30th instant.The Editorial Office

篇6:2011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

(一)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1.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1)市场机制的含义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其功能。市场机制包括了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2)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条件

例题2-1(单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

A辅助性 B决定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答案:C

(3)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产生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有公用物品、外部经济、自然垄断、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风险等等。

例题2-2(单选)公用物品的特点是()。

A消费的竞争性 B消费的非竞争性

C消费的排他性 D消费的可分性

答案:B

例题2-3(单选)所谓外部经济,是指在一个规制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从而造成低效率的状态。

A平均成本 B边际成本

C平均社会成本 D边际社会成本

答案:D

例题2-4(多选)经济学所称的外部性所具有的特点有()。

A外部性是一种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B外部性是一种外在于市场体系的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C外部性是一种受市场机制作用的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D外部性是一种自愿和互利的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E外部性是一种非自愿和非互利的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答案:ABE

自然垄断,是指因自然条件造成的对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自然垄断的根本特征:成本的劣加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

3.宏观调控与政府失灵

4.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府目标选择

(1)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例题2-5(多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

A促进经济增长 B保持货币均衡供给

C增加财政收入 D价格稳定

E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ADE

失业是指符合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没有找到工作这样一种情况。

自然失业率

在目前阶段,我国有关部门把城镇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具体指标。

例题2-6(单选)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由于经济衰退和萧条导致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属于()。

A周期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答案:A

(2)宏观调控目标的选择

例题2-7(多选)宏观调控的目标之间不仅存在着一致性和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

A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

B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C经济增长、就业目标与价格稳定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

D经济增长、就业目标与价格稳定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E经济增长、价格稳定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

答案:AD

(3)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

1.国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概念及相互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由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例题2-8(多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表现形态主要有()。

A价值形态 B产品形态

C支出形态 D收入形态

E投入产出形态

答案:ABD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单位一定的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支出法: GDP=C+I+G+(X-M)

例题2-9(单选)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中,将所有产业部门的生产帐户加以合并,以要素收入形式体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内容和结果。这种方法应被称为()。

A生产法 B收入法

C消费法 D支出法

答案:B 2.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

(1)消费函数是指消费和影响消费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用消费函数描述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即:

c=f(y)

y=Y-T

c=a+by=a+b(Y-T)

(2)储蓄函数是指储蓄和影响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储蓄受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s=f(y)

s=-a-(1-b)y

平均储蓄倾向同平均消费倾向互为补数,两者之和等于1,即APS+APC=1;边际储蓄倾向同边际消费倾向也互为补数,两者之和等于1,即MPS+MPC=1。

(3)投资函数是指投资和影响投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I=f(R)

I=α-βR

(4)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投资乘数

封闭经济中,均衡产出决定代数式为:

3.总供给、总需求及其平衡

(1)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全社会提供的可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二部门的社会总供给 Y=C+S

三部门的社会总供给 Y=C+S+T

四部门的社会总供给 Y=C+S+T+M

总供给函数 AS=f(P)

例题2-11(单选)修正后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A平行于纵轴的曲线 B平行于横轴的曲线

C反“L”形的曲线 D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答案:D

(2)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各个经济主体用于购买国内市场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量。

二部门的社会总需求 Y=C+I

三部门的社会总需求 Y=C+I+G

四部门的社会总需求 Y=C+I+G+X

总需求函数AD=f(P)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AD-AS模型

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AD=f(p);SAS= f(p);AD=SAS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f(p);LAS=Yf;AD=LAS=Yf

通过AD-AS模型的分析,可以解释经济的高涨阶段、萧条阶段和滞胀状态。

例题2-12(多选)使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向右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

A增加货币量 B减少货币量

C增加政府购买 D减少政府购买

E降低税收

答案:ACE

(4)总供求平衡

在开放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平衡的公式是:

投资品+消费品+服务+进口品=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服务需求+出口需求

如果考虑到政府的收支活动,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平衡的公式就是:

投资品+消费品+服务+税收+进口品=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服务需求+政府购买+出口需求

(三)价格总水平决定理论

1.商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区别

价格总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综合加权平均水平。价格总水平通过价格总指数来表现。目前我国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来表现价格总水平。

2.价格总水平货币决定理论

(1)交换方程 MV=PY

(2)剑桥方程 M=kY=kpy

(3)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

3.价格总水平财政决定理论

(四)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1.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的普遍上涨。

2.通货膨胀的测量

(1)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2)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NP和以基期不变价格计算的GNP的比率。

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收入分配效应

例题2-13(单选)假定通货膨胀率为0时,利率为4%;根据费雪效应原理,在实际利率不变的条件下,若通货膨胀率为12%,则名义利率应为()。

A.8% B.10%

C.12% D.16%

答案:D

(2)财富分配或转移效应

4.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模式和价格评估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模式和价格评估的影响是:通货膨胀影响会计计量单位的稳定性;通货膨胀影响会计计量基础的客观性。

5.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五)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是通货紧缩的结果,而通货紧缩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1.通货紧缩的含义与类型

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通货紧缩有五种类型。

例题2-14(单选)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接近1,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很低,从而造成供求失衡,引发通货紧缩。这种通货紧缩被称为()。

A周期性通货紧缩 B外部影响性通货紧缩

C结构性通货紧缩 D收入分配性通货紧缩

答案:D

2.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通货紧缩对会计模式和价格评估的主要影响是:通货紧缩会淡化税收会计作用;通货紧缩使会计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平衡关系和理论基础得以扩展;通货紧缩影响债权人与债务人或卖者与买者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货紧缩改变了国际会计内容。

例题2-15(单选)通货紧缩对会计模式和价格评估的影响是()。

A在税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增加

B在税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

C导致持有货币性资产的金额不变,但购买力降低

D导致持有货币性负债的金额不变,但在偿还时可获取更多收益

答案:B(一)国际经济概论

1.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例题3-1(单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

A区域分工 B产品分工

C劳动分工 D市场分工

答案:C

当代世界国际分工主要有: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

例题3-2(多选)根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以及生产的部门结构不同,当代国际分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水平型 B交叉型

C垂直型 D互补型

E混合型

答案:ACE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生产力是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分

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有重大影响;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2)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进行商品、货币、劳务和技术等交换活动的场所,是一切交换关系的综合。

2.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1)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例题3-3(单选)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出口商品,对于甲国而言,这项国际贸易活动应属于()。

A间接贸易 B转口贸易

C过境贸易 D出口贸易

答案:D

(2)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3)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4)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和管道贸易

(5)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6)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3.国际生产要素转移

(1)资本转移

国际资本转移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和金融方面的投资活动。

例题3-4(单选)国际资本转移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类型,在下列各项投资形式中,属于直接投资的是()。

A补偿贸易 B证券投资

C政府援助贷款 D长期出口贷款

答案:A

(2)劳动力转移

(3)技术转移

例题3-5(单选)当前,国际间技术转移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国际技术组织协议 B国际条约

C政府间协议 D许可证贸易

答案:D

4.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例题3-6(多选)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

A对会员国生产性建设项目提供长期贷款

B对会员国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提供资金支持

C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

D协助解决国际金融摩擦

E协助欠发达国家发展生产、开发资源

答案:ACE

(二)国际收支

1.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同外国必须立即以现金支付的办法加以清偿的债权和债务,即一国实际的货币收入与支出的对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的一种统计报告,是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在该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地记录一定时期内该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活动。

例题3-7(单选)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采用的方法是()。

A收付记账法 B平衡记账法

C借贷记账法 D增减记账法

答案:C

(1)经常项目:贸易收支、服务贸易收支和单方转移。

(2)资本项目: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3)平衡或结算项目:错误与遗漏、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和官方储备。

例题3-8(单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与结算项目中,最主要的平衡项目是()。

A单方转移 B官方储备

C错误与遗漏 D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答案:B

3.国际收支的调节

(1)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的调节措施

例题3-9(多选)通常情况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该国政府可采用的调节措施有()。

A提高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B设立外汇平准基金

C采取奖入限出的进出口政策 D使本国货币适度贬值

E放宽对外外汇管制

答案:BC

(2)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的调节措施

例题3-10(多选)通常情况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采用的调节措施有()。

A吸引外资入境,控制资本输出 B采取奖入限出的贸易政策

C提高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D动用国家黄金外汇储备

E实现本国货币升值

答案:ACD

(三)外汇汇率

1.货币的种类及其使用情况

从支付的角度看,货币可以分为三类:

可自由兑换货币、有限度自由兑换的货币和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

2.外汇与汇价或汇率

外汇是指:(1)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2)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息票等。(3)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4)其他外汇资金。

汇价或汇率,是由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者说是两国货币之间的 比价。汇价的标价方法有两种: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例题3-11(单选)在汇价的标价方法中,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为()。

A直接标价法 B交叉标价法

C基础标价法 D间接标价法

答案:A

按制定汇价方法划分,分为基础汇价和套算汇价;按银行买进和卖出外汇划分,分为买入汇价和卖出汇价;按外汇交割期限划分,分为即期汇价和远期汇价。

例题3-12(单选)2006年×月×日,我国人民币外汇牌价(中间价)为1美元兑换8.0885元人民币,同日,伦敦外汇市场上1欧元兑换1.1991美元。以此套算,人民币与欧元的比价为1欧元兑换()元人民币。

A 6.7455 B 6.8894

C 9.2876 D 9.6989

答案:D

例题3-13(多选)下列各项中,表示远期汇价与近期汇价差额的专用称谓包括()。

A升水 B溢价

C贴水 D缩水

E平价

答案:ACE

3.影响汇价变动的主要因素

影响汇价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状况;一国通货膨胀程度;利率变动和经济增长速度等。

4.汇价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对一国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

(2)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对外汇储备和外债的影响

(4)对国内市场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的影响

例题3-14(单选)当一国本币汇价下跌时,会在一定时期内()。

A抑制该国出口规模 B扩大该国进口规模

C刺激该国出口规模 D减少该国外汇储备

答案:C

例题3-15(单选)汇价变动会对资本流动产生影响,其表现为()。

A当一国本币汇价下跌时往往会导致本国和外国资本的大量外流

B当一国本币汇价下跌时往往会导致本国和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

C当一国本币汇价下跌时往往会导致本国资本流出和外国资本流入

D当一国本币汇价上升时往往会导致本国和外国资本的大量外流

答案:A

(四)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的关系

1.国际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形成与运行

国际市场价格是国际范围市场价值或其转化形态的货币表现,是指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定时期内客观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成交价格。

(1)参考价格

例题3-16(单选)国际市场中参考价格的性质属于()。

A实际成交价格 B卖方要价

C买方还价 D合同价格

答案:B

(2)外贸统计价格

(3)实际成交价格,包括交易所价格、拍卖价格、开标价格、合同价格。

例题3-17(多选)在下列国际市场价格形式中,属于实际成交价格的是()。

A合同价格 B开标价格

C参考价格 D交易所价格

E外贸统计价格

答案:ABD

2.国际市场价格与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关系

例题3-18(单选)在衡量外债规模大小的指标中,偿债率是指()。

A偿还外债本息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之比

B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C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D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之比

答案:A

例题3-19(单选)截至2004年底,我国外债余额2286.00亿美元,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计算)为6650.14亿美元,偿还外债本息为209.6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汇率折算为16446.04亿美元。则2004年我国的负债率应为()%。

A 3.2 B 13.9

C 23.6 D 34.4

答案:B

3.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对接或接轨问题

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或接轨,一是指国内外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运行规则的一致或统一;二是指可贸易商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接轨;三是指商品、服务或要素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与结构和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与结构逐步接近;四是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或接轨是有条件的。

(1)汇率是实现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或接轨的关键因素。

汇率形成机制是由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决定的。

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是指,我国对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包括无形贸易的支付和转移不得加以限制,不实行歧视性的货币安排或多种货币制度,所有法规和规章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例题3-20(单选)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关键因素是()。

A国际收支状况 B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C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规模 D国家外汇储备状况

答案:B

(2)关税是对接国内外市场价格的一个手段。关税是指对进出关境物品所征收的税,由国家设在港口、车站、机场、邮局等地的海关,向货物所有人或代理人征收。

(3)出口退税是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的另一个手段。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价格方面的影响

WTO有关价格的规定有:对低价倾销出口商品的限制;对增加出口补贴的限制;对成员国国内最高限价的限制;对国内规费及费用的国民待遇的规定;要求成员国建立一个公平、统一、不偏不倚的海关估价制度;对价格管理方面的限制和我国对价格管理其他义务的承诺。

(五)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制定

1.进出口商品国内价格的制定

2.进出口商品国外价格的制定

3.进出口商品经济效益的核算

(1)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和盈亏率的计算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指出口商品换回单位外汇需要多少人民币,即出口成本(人民币)与外汇净收入(美元)的比率。

出口商品总成本,即FOB成本,是指外贸企业从生产或供应单位购进商品的价格,加上把商品运到港口装船为止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出口商品净收汇,即出口商品的外汇收入减去出口过程中支付的各项外汇费用,也即FOB净收汇。

换汇成本=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出口商品净收汇(美元)

换汇率=[出口商品净收汇(美元)/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100%

税后换汇成本=(出口商品总成本-出口商品退税额)/出口商品净收汇

例题3-21(单选)出口商品换汇率等于()。

A [(外汇牌价-退税后换汇成本)/退税后换汇成本]×100%

B [出口商品净收汇(美元)/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100%

C [(进口销售收入-进口成本)/进口成本]×100%

D(出口商品盈亏额/出口总成本)×100%

答案:B

例题3-22(单选)某公司出口玉米200吨,每吨离岸价格为120美元,国内出口总成本为20万元人民币,净收汇1美元国内退税1.40元人民币。该批玉米出口税后换汇成本应为人民币()元。

A 8.25 B 7.79

C 6.93 D 6.81

答案:C

盈亏额是出口外汇净收入与出口商品总成本退税后的差额。

盈亏率是盈亏额占出口商品总成本的百分率。

(2)进口商品销售成本和盈亏的计算

进口销售成本是以到岸价格折成人民币再加上消费税或增值税、工商统一税(地方附加税)、国内流通费用。

进口销售收入是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出售后的净收入。

进口盈亏额是指进口销售收入与进口销售成本的差额。

进口盈亏率是进口盈亏额与进口销售成本之间的比率。

4.价格条件或贸易术语的选择

(1)价格条件的含义

价格条件亦称贸易术语。它是国际贸易中构成价格条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种常用的价格条件

FOB价格条件,又称装运港船上交货价格,通称为离岸价格。

CIF价格条件,又称抵岸价格,或称为成本加保险费、加目的港运费价格,通称为到岸价格。

CFR价格条件,又称离岸加运费价格,我国称为成本加运费价格。

(3)如何选择价格条件

例题3-23(多选)在国际贸易中采用FOB价格条件时,卖方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A负责租船和订舱并将装船日期通知买方

B负责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规定的日期内,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

C负责办理货物保险手续和支付保险费

D负担货物装上船以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E承担货物进口关税

答案:BD

例题3-24(多选)在国际贸易中CIF价格条件下属于卖方责任的有()。

A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运费

B负责办理货物出口手续并支付货物出口税

C负责货物装上船以前的一切费用

D负担货物到达目的港后的卸货费用

E负担货物进口税

答案:ABCE

例题3-25(单选)在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FOB、CIF、CFR三种价格条件中,买卖双方风险划分界限都是()。

A装运港货舱门 B装运港码头

C运输船船舷 D目的港货舱

答案:A

5.计价货币的选择

硬货币是指信用较佳的货币;软货币是指信用较差的货币。

(一)财政

1.财政的本质与职能

财政也叫国家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来履行国家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2.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平衡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例题4-1(单选)在国家预算中,单式预算是指()。

A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来反映

B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表格来反映

C能够明确地反映收支的结构性

D能够反映经济建设工程效益的具体情况

答案:A

例题4-2(单选)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建立在对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这样的国家预算是()。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零基预算 D增量预算

答案:C

3.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分税制,就是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依次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

例题4-3(单选)属于地方固定收入的税种是()。

A消费税 B车辆购置税

C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 D契税

答案:D

4.预算外资金管理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由财政部门建立统一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外资金收入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例题4-4(单选)按照我国现行规定,下列各项收入中属于预算外收入的是()。

A 国有企业税后留用资金

B 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收入

C 财政专户利息

D 中央企业上缴利润

答案:C

5.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制定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要素包括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工具三大要素。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预算、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税收和公债五大类。

例题4-5(多选)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包括()。

A预算 B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C税收 D公债

E公开市场业务

答案:ABCD

例题4-6(多选)当一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放缓现象时,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扩大税基,提高税率 B减少预算收入,扩大预算支出

C买进公债 D提高社会福利

E降低利润

答案:BCD(二)税收

1.税收的含义与分类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和程序,主要以价值形式,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手段。

税收具有三个特性: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例题4-7(单选)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遗产税、赠与税属于()。

A财产税 B行为税

C所得税 D流转税

答案:A

例题4-8(多选)在下列税种中,属于财产税的有()。

A契税 B印花税

C证券交易税 D房产税

E赠与税

答案:ADE

2.我国的主要税种

增值税是以货物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在各个流转环节的法定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凡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均属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增值税的税率采取一档基本税率和一档低税率的模式,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小规模纳税人实行6%和4%的征收率。

例题4-9(单选)某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为10000元,则其应纳增值税额最多为()元。

A 1700 B 1300

C 1000 D 600

答案:D

消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某种特定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应税消费品包括11大类商品,即烟、酒及酒精、化妆品、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汽油、柴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税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税方法。

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收入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共设置9个征税项目: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娱乐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

关税是海关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目前征收的关税包括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两类。关税的税率采用差别比例税率,税率分为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是以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为基础的到岸价格,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等于货物的离岸价格扣除出口关税后的余额。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例题4-10(单选)某国有企业2004的收入总额为7000万元,准予扣除项目总额为5000万元,适用的税率为33%,则其应纳所得税额为()万元。

A 60 B 660

C 1650 D 2310

答案:B

(三)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及金融制度下,由国家法律形式确定的银行体系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1)中央银行的类型

例题4-11(单选)新加坡的中央银行制度是()。

A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 B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

C准中央银行制度 D跨国型中央银行制度

答案:C

(2)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3)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例题4-12(单选)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是()。

A货币发行 B吸收金融机构存款

C经理国库 D证券买卖

答案:D

例题4-13(单选)中央银行执行清算银行的职能,办理金融机构之间的转账结算,这项业务属于中央银行的()。

A资产业务 B负债业务

C中间业务 D监督业务

答案:B

例题4-14(多选)下列业务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业务的有()。

A货币发行 B黄金与外汇储备

C吸收存款 D经理国库

E公开市场业务

答案:ACD

(4)中国人民银行

例题4-15(多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授权统一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包括()。

A基金管理公司 B商业银行

C农村信用社 D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E信托投资公司

答案:BDE

2.商业银行

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可分为以下几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型商业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3.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4.外资在华金融机构

例题4-16(单选)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国外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的主要业务是()。

A外汇担保 B进出口结算

C咨询服务 D外汇放款

答案:C

5.非银行金融机构

(四)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1.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个原则。

商业银行一般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其组织结构可以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例题4-17(单选)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取资金的能力是指银行的()。

A盈利性 B安全性

C资产的流动性 D负债的流动性

答案:D

2.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三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根据资本投放的对象和信用担保的性质,分为票据业务、贷款业务、证券业务和承兑业务。

贷款是商业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按贷款的保障,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按

贷款对象划分,可分为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按贷款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按还款方式划分,可分为一次性偿还本金的贷款和分期偿还的贷款。

商业银行在可用资金范围内决定对借款人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是对借款人的信用分析和贷款政策。

放款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

例题4-18(多选)以下各项业务中,属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是()。

A承兑业务 B信用证业务

C票据业务 D汇兑业务

E证券业务

答案:ACE

3.商业银行的贷款抵押制度

抵押贷款根据抵押物的范围,可以分为:存货抵押、证券抵押、设备抵押、不动产抵押、客账抵押和人寿保险单抵押。

抵押物的估价是指对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进行估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确定抵押物的即期价值;二是对可能发生处分时的价值的估算。

抵押率是指抵押贷款本息之和与抵押物估价之比。通常根据贷款项目的风险状况、抵押人的资信水平、抵押物的品种、贷款期限等因素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抵押率。

例题4-19(单选)抵押率是指抵押贷款()与抵押物估价之比。

A利息 B本息之和

C本息之差 D总额

答案:B

例题4-20(多选)影响银行贷款抵押率的因素有()。

A抵押人资信状况 B抵押物品种

C贷款风险 D贷款期限

E贷款方式

答案:ABCD

例题4-21(单选)根据抵押物占管的有关规定,属于担保法中规定的设定质权的财产,通常由()占管。

A托管人 B抵押人

C抵押权人 D保证人

答案:C(五)保险

1.保险的含义与分类

保险是以契约的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多数单位和个人交纳保险费所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

按照保险标的,可将保险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按经营目的,可分为盈利保险和非盈利保险。按保险人所负责任的次序,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按危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一危险保险和综合危险保险。

例题4-22(单选)按照保险标的对保险进行分类,投资保险属于()。

A人身保险 B财产保险

C信用保证保险 D责任保险

答案:C

2.保险合同的基本内容

保险合同也称保险契约,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关于接受与转移风险的法律性协议。

保险合同是经济合同的一种,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

构成保险合同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保险主体、保险客体和内容。

例题4-23(多选)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是指与保险合同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包括()。

A保险人 B被保险人

C投保人 D保险经纪人

E受益人

答案:AC

3.保险业务经营

保险业务经营一般包括展业、承保、理赔、防灾防损四个环节。

保险理赔即处理赔案,是在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规定,履行补偿或给付责任,对被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进行处理的行为。

例题4-24(单选)保险经营的第一环节是()。

A保险承担 B保险理赔

C保险展业 D防灾防损

答案:C

例题4-25(单选)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受理赔案的首要条件是()。

A投保方抢险救灾 B投保方报警

C投保方提出索赔申请 D投保方保护现场

答案:C(一)股票

1.股票的概念及其特征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着其持有者(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

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股票有五个基本特征: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永久性和参与性。

例题5-1(单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发行的股份凭证。

A融资人 B出资人

C债权人 D发起人

答案:B

例题5-2(单选)公司发行的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

A依股东持有股票实际数量的多少递减

B依股东持有股票时间的先后递减

C依股东持有股票期限的长短递减

D是相等的 答案:D

例题5-3(单选)作为公司的所有者,股东以其()对公司负有限责任。

A全部资产数额 B全部流动资产数额

C对公司的出资额 D持有公司股票的市值

答案:C

例题5-4(多选)下列各项中,属于股票基本特征的是()。

A可以为股票持有人带来稳定的收益

B风险大小与收益大小成正比关系

C有效期与股份公司的续存期并存

D股东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的权利大小取决于其持有股票份额的多少

E股票所有者一旦购买股票,其股东身份将永久不变

答案:BCD

2.股票的主要类型

(1)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

(2)有票面金额股票和无票面金额股票

(3)普通股和优先股

例题5-5(多选)与普通股股东相比,优先股股东享有的优先权利包括()。

A经营决策表决权优先 B剩余资产分配权优先

C股息率固定 D股息收益大大高于普通股

E股息分配优先

答案:BE

例题5-6(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优先股股东应享有权利的是()。

A优先分配剩余资产 B优先行使经营决策表决权

C优先分配股息 D股息率固定

答案:B

3.股票市场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例题5-7(多选)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有()。

A筹集资金 B套期保值

C保值增值 D分散风险

E优化资源配置

答案:ADE 4.衡量股票市场价值的主要指标

衡量股票市场价值的主要指标有票面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和内在价值。

例题5-8(多选)用来衡量股票价值的主要指标有()。

A票面价值 B账面价值

C贴现价值 D清算价值

E内在价值

答案:ABDE

例题5-9(单选)股票的票面价值又称面值。有的不表明票面金额,称为无票面金额股票,也称为()。

A优先股票 B份额股票

C高风险股票 D增值股票

答案:B

例题5-10(单选)每股股票所代表的公司实际资产的价值是股票的()。

A内在价值 B清算价值

C账面价值 D票面价值

答案:C

5.股票估价

股利折现模型

(二)债券

1.债券及其基本特征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款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和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债券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例题5-11(多选)债券的特征包括()。

A债权人有要求参与发债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

B债券利率不受银行利率变动的影响

C债券只是期满后还本付息,规定持有期内不具有变现能力

D债券可获得固定的、高于银行同期储蓄存款的利息

E债权人在一定条件下,有要求债券发行单位偿还债券本金的权利

答案:BDE

2.债券市场及其主要功能

3.政府债券(国债)

国债是指国家或中央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采用信用方式,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例题5-12(单选)对投资者而言,风险最小的债券形式是()。

A金融债券 B企业债券

C国债 D地方政府债券

答案:C

例题5-13(单选)国债按发行本位不同,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

A特种国债 B赤字国债

C有息国债 D折实国债

答案:D

4.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又称为公司债,是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

在选择债券发行条件时,企业应根据债券发行条件的具体内容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债券种类、发行额度、债券期限、债券的偿还方式、票面利率、付息方式、发行价格、发行方式、担保情况和发行费用等。

例题5-14(多选)企业债券按付息方式分类,可分为()。

A固定利率债券 B浮动利率债券

C附息债券 D信托债券

E贴现债券

答案:BCE

例题5-15(多选)债券发行所采用的价格形式有()。

A议价发行 B溢价发行

C平价发行 D市价发行

E折价发行

答案:BCE

例题5-16(单选)债券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可称作()。

A议价发行 B平价发行

C折价发行 D溢价发行

答案:C

(一)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

1.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

(3)会计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

例题6-1(单选)只有在()这一假设前提下,企业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才具有连续性,才能选择和确定稳定的会计核算具体方法,才能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答案:B

例题6-2(多选)以下的会计期间,符合我国对会计期间划分规定的有()。

A 9月1日至同年9月30日 B 1月31日至次年1月31日

C 7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 D 1月1日至同年3月31日

E 4月1日至同年6月31日

答案:ACD

例题6-3(单选)按照我国《会计法》规定,如果企业业务收支主要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则企业()。

A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B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C可以选择任意两种以上的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D可以选择人民币和其中一种外币共同作为记账本位币

答案:B

2.会计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企业会计核算的13条一般原则。(二)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1.会计要素

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六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例题6-4(单选)把企业的经济资源作为资产确认,是因为它能够()。

A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B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C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经济利益 D代表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答案:B

例题6-5(多选)2005年末,某企业的负债项目如下,其中属于短期负债的有()。

A 2003年10月发行的3年期企业债券

B 2003年8月向银行借入的5年期贷款

C 2004年6月向银行借入的2年期贷款

D 2005年6月向银行借入的1年期贷款

E 已欠甲公司1年的购货款

答案:ACDE

例题6-6(单选)企业的净资产是指()。

A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收入后的净额 B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成本后的净额

C全部资产减去全部利润后的净额 D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净额

答案:D

例题6-7(多选)下列各项收入中,符合狭义收入定义的有()。

A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 B对外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

C固定资产出租取得的收入 D固定资产出售取得的收入

E政府补贴收入

答案:ABC

2.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等式的转化形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或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例题6-8(多选)根据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关系,凡是收入,都能导致()。

A资产的增加 B负债的增加

C资产的减少 D负债的减少

E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答案:ADE

3.经济业务与会计等式

(四)产品成本核算

1.产品成本核算概述

例题6-14(单选)企业发生的以下费用中,属于企业期间费用的是()。

A生产车间的管理费用 B厂部的管理费用

C报废固定资产的清理费用 D原材料的采购费用

答案:B

2.产品成本核算程序

3.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1)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计算

例题6-15(单选)某企业三车间10月份共发生制造费用53600元,该车间10月份共生产甲产品2000件,乙产品1500件,丙产品1000件;生产产品的机器加工工时定额为甲产品每件3小时,乙产品每件9小时,丙产品每件14小时;按照机器定额工时分配计算,乙产品成本中10月份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元。

A 9600 B 21600

C 22400 D 33500

答案:B

(2)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计算

例题6-16(多选)企业会计核算时,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有()。

A进价金额核算法 B约当产量比例法

C定额比例法 D售价金额核算法

E按年初固定数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答案:BCE(五)财务报告

1.财务报告概述

企业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

2.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其构成情况的财务报表。

(2)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例题6-17(单选)已知某企业本期营业利润为56000元,投资收益为5600元,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的差额为18000元,所得税为8400元。据此计算,该企业本期净利润为()。

A 53200 B 61600

C 71200 D 79600

答案:C

(3)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会计内现金流入与流出情况的报表。

例题6-18(多选)下列资产项目中,属于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现金范畴的有()。

A 库存现金 B 银行存款

C 购买的2个月内到期的债券 D 购买的6个月内到期的债券

E 3个月内到期的应收票据

答案:ABC

例题6-19(多选)现金流量表反映的信息有()。

A经营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 B投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

C筹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 D不直接影响现金的投资、筹资活动

E利润形成活动

答案:ABCD

3.财务报表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例题6-20(单选)某企业2005年末有流动资产5689500元,其中包括存货986500元,待摊费用54000元,应收账款1280000元,2005年末有负债6853000元,其中包括长期负债2000000元。据此计算,该企业2005年末的速动比率为()。

A 66.58% B 85.21%

C 86.61% D 95.80%

答案:D

例题6-21(多选)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

A流动比率 B资产负债率

C应收账款周转率 D产权比率

E速动比率

答案:BD

(2)营运能力分析

例题6-22(单选)某企业2005年年初应收账款余额为560000元,2005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240000元,2005年全年销售收入为786000元,其中包括现销收入335000元,据此计算,该企业2005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

A 0.81 B 0.84

C 1.13 D 1.88

答案:C

(3)盈利能力分析(一)统计概述

1.统计的含义、职能与研究方法

统计包括三层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例题7-1(多选)统计的职能包括()。

A经济核算 B信息提供

C资源分配 D咨询

E监督

答案:BDE

例题7-2(单选)现代统计方法中,从一定的置信标准出发,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据特征的方法称作()。

A统计分组法 B综合指标法

C统计模型法 D统计推断法

答案:D

2.统计总体、标志与统计指标

统计总体是指作为统计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或特征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统计标志即单位标志,简称标志,它是总体单位的某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统计标志按照表示事物特征的不同,分为品种标志和数量标志两大类。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统计指标具有可量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例题7-3(多选)统计指标具有()的特点。

A可量性 B具体性

C综合性 D描述性

E预警性

答案:ABC

例题7-4(多选)统计指标依其作用功能不同可分为()。

A描述指标 B评价指标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E预警指标

答案:ABE

例题7-5(单选)在统计指标计算过程中,由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得到的相对数称作()。

A比例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动态相对指标

答案:C

3.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是将某种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上发展变化的一系列同类的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所形成的统计数列,又称动态数列。

例题7-6(单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A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B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C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D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答案:A

(二)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

1.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从客观实际中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例题7-7(单选)统计调查所采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中,对所要调查的总体单位不进行分组排队,各单位在抽样时被抽中的机会均等,这种抽样调查方式称作()。

A整群抽样 B类型抽样

C机械抽样 D随机抽样

答案:D

2.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为统计分析准备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按照某种标志将所研究的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性质不同的组。

统计表是表示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把统计调查得来的数字资料,经过统计汇总整理,按一定的顺序填列在一定的表格之内,这种表格就叫统计表。

例题7-8(单选)某地区工业企业按生产总值(单位:万元)分组,组限如下:1000以下,1000-2000,2000-5000,5000-10000,10000以上,则缺下限的开口组的中值应是()。

A 200 B 500

C 1500 D 12500

答案:B

(三)平均价格的计算

1.价格水平及其统计指标

价格水平是指商品(服务)的购买者在市场上购买单位商品(服务)所支付的货币额的多少。

价格水平指标按其反映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时点价格水平指标和平均价格水平指标。

平均价格水平指标是反映单位商品(服务)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价格的平均水平。

2.计算平均价格的方法

例题7-9(单选)某日,某商品在某市甲、乙、丙三个市场的零售价格监测值分别为每千克12.00元、11.40元和11.60元,销售量分别为12万千克、16万千克和14万千克,若以销售量作为权数,则该商品当日在该市的平均价格为()元。

A 11.82 B 11.76

C 11.64 D 11.56

答案:C

(四)价格指数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1.价格指数编制的原则

价格指数是社会经济指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例题7-10(多选)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价格指数可分为()。

A环比价格指数 B定基价格指数

C年距价格指数 D单项价格指数

E类指数和总指数

答案:ABC

2.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

(1)简单指数法

(2)加权综合指数法

例题7-11(单选)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价格总指数时,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是()。

A商品流转额 B人均消费额

C商品流转量 D人均消费量

答案:C

(3)加权平均指数法

(五)现行主要价格指数的编制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与程度的相对数。

例题7-12(单选)从2000年起,我国用以衡量价格总水平的价格指数是()。

A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B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

C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D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

答案:C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六)价格统计分析

价格统计分析,是通过对价格指数变动的研究,分析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程度,以进一步说明价格变动规律及其合理状况。

1.价格变动情况分析

(1)价格涨跌率分析

价格涨跌率是市场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通过涨跌率分析可以了解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涨跌率=价格指数-100%

(2)变价商品范围分析

(3)价格涨跌构成分析

2.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

3.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分析

(1)价格上涨的居民收入承受能力分析

(2)价格上涨的居民支出承受能力分析

(3)价格上涨的居民综合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七)价格预测

1.价格预测的基本原理

价格预测,就是根据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内在规律,对构成和影响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未来一定时期价格的变化及趋势做出推测和判断。

2.价格预测的常用方法

德尔菲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外推法和因果分析法

例题7-13(单选)()是美国兰德公司首创的一种背靠背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它是以匿名调查表形式,通过轮番征求专家意见,对市场价格做出判断,最后形成预测结论。

A移动平均法 B指数平滑法

C趋势外推法 D德尔菲法

上一篇:对时事关心程度的调查下一篇: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