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2024-04-21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歌曲《巴塘连北京》是一首藏族民歌,学生对藏族歌曲掌握得不太好,而且学习兴趣也不高,在这首歌曲教学时,我首先介绍了歌曲《巴塘连北京》是什么意思。这首歌曲讲的是藏族地区海拔很高,长年冰冻,要想修路十分困难,要是哪个地区的公路修好了,人们就会载歌载舞的庆祝一番,表现了藏族人民向往北京,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心情。

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唱初期用慢速视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准确性。对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难点,所以必须单独练习。唱好连线,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并要学生分清连音线和圆滑线的区别,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演唱技巧。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让学生聆听范唱歌曲,听听藏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感受歌曲情绪,试着想一想,如果你也是当地人民,金色的大路像彩虹一样修道了我们家门口,你会怎样?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孩子们的话也都能扣住主题,并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声情并茂的进行表演,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曲学会后,我又教学生学跳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像典型的藏族弦子步,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我叫男孩子脱掉一个衣服的袖子,像藏族人民的服装那样,摔着袖子跳舞,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载歌载舞表现得特别认真,真的感觉身临其境了,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五年级的歌唱教学《巴塘连北京》这节课上,学生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了本首歌曲,更重要的是通过歌曲,对青藏高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在演唱本首歌曲时情绪更加浓厚。

《巴塘连北京》这首歌曲的走调起伏较大,连音和切分音较多,因此在这节课的备课上我也注重学生对切分音的学习:首先我在范唱曲调时,采用4|2拍的指挥图式划拍,慢速试唱前六个小节,并将歌曲的7—11小节单独板书在黑板上,引领学生一起学唱。起初,学生们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不了解,歌唱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歌曲的节奏。这样就对切分音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形式造成学习的难度。于是我将有切分音的连音单独列出,以4|2拍的节奏形式教学生打节奏,感受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区别,以及在有连线的情况下演唱一共有几拍?学生在打节奏的方式上能初步的完成教学目标,对切分音有了初步的了解。能感知切分音对演唱歌曲时达到的效果。

有了对切分音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就完成了一大半。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我以地理地貌知识导入,介绍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告诉学生在青藏高原,山高冰封的时间较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公路修起来,当地的人民心情就非常的激动。人们兴奋,愉悦的心情难以掩饰,就载歌载舞起来。那么这首《巴塘连北京》就是这样的背景反映。学生在有了这样的介绍之后,情绪立即调动起来,将这首歌曲演唱的非常声情并茂。

篇2: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歌曲《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用藏族弦子舞的歌舞片段进行导入,让学生从画面上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体会藏族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习生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决难点,课前铺垫。通过发声练习,在课前将难点前置,为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

3、学习歌曲,润物无声。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歌曲的音乐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让歌曲学习起来轻松有趣,歌曲中切分节奏的难点也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解决。

4、自由表现,共创高潮。学生在了解了藏族风情,学习了基本舞步,唱会了歌曲后,都表现得跃跃欲试,很有表现的欲望,设置此环节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愿望,同时也讲本课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5、拓展延伸,知美赞美。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通过教师演唱天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藏族民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赞美。

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开始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被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和浓浓的民族风格所吸引,本课歌曲对

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完整聆听了四遍歌曲的范唱,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原则,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聆听的时候,有目的设计一些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意识的思考,不至于盲目的听。通过聆听学生就能够掌握大部分旋律。歌

篇3: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课文《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北京喜讯到边寨》一文通过艺术活动, 使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 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 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所表达的情感, 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

1. 听辨乐器的音色;

2. 体会音乐色彩、速度、力度变化。

3.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

教学难点:

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 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教学准备:

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资料, 边寨风光图片。

教学活动:

1.走进边寨

(1) 导入:今天我们将欣赏具有边寨地域风格的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我们先来欣赏一些边寨风光图片, 里面有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 (让学生了解祖国边寨——云南独特的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同时把自己通过多渠道收集的信息,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讨论各地人们欢庆节日的方式)

(2)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为基础改编的曲子。 (学生观看完视频资料后即兴发表感想, 随后教师进行总结:乐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 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2. 聆听喜讯

学生通过欣赏活动, 感受具有鲜明舞曲特征主题 (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 的节奏、旋律、情绪特点以及重复手法的表现意义。欣赏音乐的同时, 教师全身心地同全体学生一起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 (以下为欣赏视频过程中与学生简单交流的内容)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 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教师表演吹号动作, 倾听号的回音,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参与, 教师还可以示意学生注意铜管乐器圆号, 稍有交响乐欣赏基础的学生, 教师是能够在不影响音乐欣赏的同时短时间内与学生交流许多信息的。)

第一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热闹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 引出了热情奔放的旋律, 这是第一主题。 (教师同大家一起表演律动, 为了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再现, 这个动作应相对固定并与第一主题同时再现。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用哪一段曲调作为结束的, 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第二段:姑娘们纵情地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 脚踝上的铃铛哗哗作响, 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女性化的动作, 轻盈柔美, 教师用眼神示意对话般的音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景。)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 这是第三主题。 (教师提示注意在弦乐中响起的打击乐器, 师生伴以舒展的动作。)

第四段:音乐简短过渡之后乐曲突然轻了下来, 双簧管奏出轻快而富有色彩的音调, 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与木管音乐相适应的起伏更大而优雅的动作, 轻盈柔美, 更深情, 对话般的音乐展示不同的舞姿)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 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矫健、雄姿英发的动作与第四乐段形成对比)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 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 奏出了第六主题。 (欢快, 对话般的舞蹈场面)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 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表演长号滑奏的动作, 再现主题, 更加热烈、奔放)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 把万众欢腾的激动情绪推向高潮。 (学指挥彭家鹏的动作, 把音乐推向高潮)

3. 总结音乐特点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这首歌曲的感受。教师简短归纳作品的审美特征:生动明快, 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 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在以后的艺术活动中, 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

课后反思: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打开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 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 笔者利用了网络资源, 采用将听、看、自由舞蹈、即兴交流艺术感受等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音乐热烈、奔放的情绪, 随着第四段音乐中明显进入优美、安详的意境, 学生凭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随舞蹈作柔和舒展, 恰当地再现了从万众欢腾共舞场面到独舞再到激昂欢腾的场面的情景。

在整堂课中, 学生热情高涨。对听觉有强烈冲击力的欢乐旋律把学生一下子带进热烈的场面:号角划破了寂静, 随即鼓乐齐鸣, 山寨欢腾了, 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孩子们看着彭家鹏指挥动作的对比, 还读出姑娘们柔曼的舞姿, 双簧管柔美女性般的音调与乐队齐奏的对话, 把村民欢乐的特写和整个山寨弥漫的喜悦带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音乐欣赏给学生带来的振奋与作品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高度统一分不开。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说:“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 而且是文艺的内容, “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标题明确指出了“北京”、“喜讯”、“边寨”等概念。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 作为“道”的工具——“文”:音乐的几种手法, 首先使用了快的速度、快的发音、强的力度、丰富的配器、强烈的舞蹈性节奏及低紧张度的音响来实现“道”:一种快乐、欢腾的情绪氛围与舞蹈性的场面, 使人由“喜讯到来”引起的场景产生联想。“边寨”音乐采用少数民族的特色音调, 来使人从中领悟到当前的欢腾场景是发生在与“边寨”有着同样音乐风格的地方。随后的多次欣赏中, 学生禁不住随音乐欢乐起舞、笑逐颜开。孩子们正是在“文”与“道”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中, 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作品无限的精神内涵而畅快淋漓的。

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们敞开心扉, 独立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敢于创新, 敢于展现自我, 表现出了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虽然舞姿不一定优美专业, 但艺术审美所带来的艺术才能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在教学中正是本着这样的价值取向, 鼓励、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处,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向真善美的世界。♪

篇4:《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五年级的学生对流行歌曲和距离他们比较近的歌曲最感兴趣,对于象《巴塘连北京》这样的民族歌曲兴趣不大。在上了五(5)、五(4)两个班级之后,我觉得用《珠穆朗玛》这首歌曲导入,学生并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

五年级的.学生对流行歌曲和距离他们比较近的歌曲最感兴趣,对于象《巴塘连北京》这样的民族歌曲兴趣不大。在上了五(5)、五(4)两个班级之后,我觉得用《珠穆朗玛》这首歌曲导入,学生并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天路》导入,很快就吸引住了学生。通过谈话、说藏族话以及看藏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增进了学生对藏族的了解。初听歌曲后我简要介绍歌曲的内容及创作背景,学生又加深了对藏族的了解。通过提问,在聆听中感受起伏的旋律象一条通往北京的金色大道,让学生在演唱时注意旋律的起伏以及一字多音,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藏族,表现歌曲的感情。多种形式的反复演唱帮助学生把握歌曲风格,达到有感情地演唱的目的。欣赏藏族舞蹈,感受藏族舞蹈的魅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力。最后在歌唱、舞蹈和打击乐器的渲染中课堂气氛逐渐达到了高潮,虽然表演不是那么地道,但是同学们兴趣盎然,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篇5:巴塘连北京反思

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

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二、创造表现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三、完美结课

篇6:巴塘连北京反思总结

这首歌虽然短小但节奏有点难,在第一个班教学本歌曲时用了半节课才解决了本课的节奏难点,特别是最后一句 “巴塘北京紧相连”的节奏不容易把握,连续两个切分节奏十分拗口难学。到第二个班教学时,我让学生静静地多听范唱几遍,只花了五分钟,学生就基本会了。这使我想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聆听歌曲的节奏、旋律、情绪等,初步认识歌曲,再进行歌曲的学习。要想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加入欣赏藏族舞蹈,感受藏族舞蹈的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力。最后在歌唱、舞蹈的渲染中课堂气氛逐渐达到了高潮.虽然表演不是那么到位,但是同学们兴趣盎然,到下课还意犹未尽呢!

篇7:《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借助题眼, 直奔主题

本课刚刚开始, 我找学生读课题《北京亮起来了》。随着他的话音, 我边演示课件 (创作情景) , 边满怀激情的导入新课:“夜幕降临了, 天空中只有点点的星光。你还能使北京的夜晚亮起来吗?我有一些词语, 如果你能准确的读出来, 北京的夜晚就会亮起来!”随着学生准确的读音, 课件演示了北京的夜晚一点点亮起来。从黑暗到明亮, 课件的演示使得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 学生自然有了感受。我继续引导学生:“看到此时的景象, 你又想怎样读课题呢?”学生说:“北京亮起来了。” (他把“亮”字读得特别响) 这种引导方式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 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课文, 感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 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 “感之于外, 受之于心”, 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 通过品读、体验, 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 从而进行再造想象, 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生动起来, 让情感跃然纸上。如:在教学本文第二自然段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 我用了以下方法: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课文写了长安街的哪些地方?

生:“长安街华灯高照, 川流不息的汽车, 灯光闪烁, 像银河从天而降。”

师:川流不息什么意思。

生:就是汽车特别特别多。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 汽车不仅多, 还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动呢, 我们一起看看。

课件的演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了长安街上汽车川流不息的景象, 学生在美妙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仿佛看到了川流不息的车海真的如天上的银河来到了身边, 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夜晚北京的美丽。

这样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画面。这同样也体现出了我的情境式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 要善于营造教学氛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 产生情感的共鸣, 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 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 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 形象的比喻等, 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 以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

如在本课中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无需老师指点哪重一点, 哪轻一点, 自然会很有感情。当老师问:谁愿意把你刚才看到的景象读给大家听啊?同学们你争我抢, 都想表现给大家看。

2. 利用书上的图画

师:还写了什么?

生:“广场四周, 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师:快用小手给我指指哪是高大建筑物?

生 (有的指了一又一个;有的索性把两只小手都用上还感觉有没指到的地方。)

师:我看到了, 这么多啊?

生:一幢幢高大建筑物。

师:那是什么把他们装扮得那么漂亮?

生:彩灯。

师:用小手画画。

生 (沿着建筑物的边在认真地画着。)

三.感受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 甚至是“突发奇想”, 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 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 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违背了阅读规律。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阅读。读, 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 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今天我结合自己执教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说说我是如何教的。

篇8:《巴塘连北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感受、体验、实践学习中,了解藏族风土人情,领略藏族民歌风格,培养学生喜爱藏族歌舞艺术兴趣。

2.学唱歌曲《巴塘连北京》并能创造性表现藏族民歌 3.体验藏族弦子舞中的基本舞步‘一拍一步’碎步和‘退踏步’。

二、教学重点

了解藏族风土人情及藏族歌舞风格。

三、教学难点

唱好跨小结切分音,连音线,圆滑线

四、教学方法

自学与引导相结合、合作式、对比法„„

五、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水袖道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设问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那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

2,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看幻灯片并欣赏

3、师:请大家猜一猜这首哪个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4、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巴塘的故事,出示路的图片。

5、师:那么老师今天就带大家顺着这条路,去康巴藏区的巴塘看一看吧。看,这里的人们跳起优美的弦子来欢迎大家呢。(看到藏族朋友这么热情好客,老师也禁不住唱一首藏族的民歌,想不想听?好,谢谢,老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听出大家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巴塘连北京》

(视频)<三>、新课教学

(1)下面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聆听这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大家来谈一谈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或者是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拿出小歌单,下面我们听听歌词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境? 先说说第一段唱到了什么?再来听听第二段歌词。

(3)请大家用心聆听歌曲,感受乐曲的节拍,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轻轻拍手,或者摆动身体。会唱的同学可以小声哼唱唱词。备注:板书跨小节切分音,唱足三拍。

(4)在这里我们一起复习一下连音线和圆滑线。(连音线在整首歌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有水袖的同学们请拿出你的水袖,其他同学请把双手展开,全体起立,请同学跟老师学习几个动作,在关键的动作上加一些字,比如,挥舞水袖的时候唱一个“挥”、最后的动作加一个“巴扎黑”,并加入音高练习。(可以使学生通过动作把握难点节奏。)(6)同学们的声音真甜美啊,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使声音更圆润。(7)现在我们做一个歌词接龙的游戏,老师唱前半句,大家唱唱后半句。<四>、创造表现

1.分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分四个组)

2.可以选择用舞蹈、踏步、击掌的方式跟着音乐,把我们刚才学过的歌曲表现一下。分组展示。评语:咱们班同学不单会听音乐,还会表现音乐呢。3.生生互相点评、老师点评,处理歌曲的情绪。

4.藏族歌舞的艺术发展历史,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传北京》

篇9:小学音乐巴塘连北京说课稿

这个单元选的都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旨在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极其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巴塘连北京》是新人音版第十册第二单元《欢乐的村寨》其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唱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乐谱,个别学生学习乐器,识谱能力强,在音乐学习中能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在演唱方面,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在识读乐谱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跨小节的节奏把握困难,视唱音准欠佳。对于这一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通过节奏训练的方式,层层深入的步入跨小节的节奏,使学生首先读准节奏,再通过多方聆听、教师多次范唱以及跟范唱接唱等形式,结合肢体动作逐渐准确演唱难点乐句,同时利用钢琴牵引学生矫正音准,在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识谱能力、提高音乐技能、培养音乐表现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藏族的音调风格和风土人情,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初步了解巴塘人民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模仿、聆听、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通过旋律接龙、自主学习等形式,流畅自如的完成歌曲演唱,表达歌曲感情。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了解切分节奏,高音能够用感情演唱,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

体验弦子舞的最基本舞步。

教学重点:能够用连贯的气息、准确的舞蹈动作和优美抒情的歌声进行《巴塘连北京》。

教学难点:歌曲中第2、3小节中连音线、圆滑线的唱法,跨小节的切分音的唱法。

学生准备:

1、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有关西藏、巴塘、藏族人的知识,收集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

2、听一听藏族民歌。

教师准备:

1.练习藏族舞蹈。

2.搜集有关西藏、巴塘、藏族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时空穿梭,我们来到了四川西藏巴塘,巴塘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播放视频:太空中旋转的地球——西藏地图——巴塘)

(视频截自:北纬30°·中国行远方的家:弦子故乡巴塘)

教师课件出示:播放视频《巴塘的弦子》。

教师:看巴塘人跳得多热闹,我们也来跳一跳。

学生站成圆圈,模仿视频舞蹈动作跳起弦子。

老师边跳遍提醒:“三步一撩”、“一步一靠”、“跺踏步摆袖”、“献哈达”……

二、学习巴塘弦子舞。

1.了解巴塘弦子舞。

教师:刚才我们和巴塘人一起领略了他们的弦子舞,怎么样开心吗?你对弦子舞有多少了解呢?

视频播放《巴塘弦子简介》。

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又叫“巴塘弦子”。巴塘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

“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每逢喜庆佳节,集会野营、劳动之余,人们聚集在坝子跳起弦子舞。

2.学习弦子舞。

教跟着老师学几个简单的弦子舞动作:

第一个动作:平步拂袖手。第二个动作:踏点步双晃手。

第三个动作:三步一撩。第四个动作:甩袖拂胯手。

第五个动作:跺踏步摆袖。第六个动作:献哈达。

教师:学会了这些动作,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创编组合,表演整首歌曲。

(学生分组创编组合动作。)

播放《巴塘连北京》伴奏音乐。

学生分组表演自己的动作组合。

3、评价激励

(1)小演员自评

(2)老师总结小演员的表演、观众的表现,以激励为主。

4.弦子舞歌舞表演。

个别表演

三、自主学唱《巴塘连北京》。

1.初步感受音乐。

课件播放《巴塘连北京》伴奏音乐,教师范唱歌曲。

这首歌曲的速度、曲调、情绪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找一找这段旋律都由哪些音组成。

2、学唱歌曲。

课件播放《巴塘连北京》歌曲。

(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3、结合乐谱,视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解决难点乐句。

教师:说说自己在听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跨小结的切分节奏。

解决方法:①划拍视唱“彩虹啰”,把握节奏。

②强调长音后面的尾音“6”。

(2)一字多音:北京。

解决方法:①视唱准确掌握旋律。

②从“北”字的字音入手,引导学生以拼字的方法“bei—ei”,采取归韵的方式,结合语调唱准、唱清一字多音。

(3)一字多音:“紧相连”。

解决方法:

①体会前十六后八紧凑的音乐感觉。

②将节奏与歌词涵义以及语感相结合,配合击掌动作准确演唱。

4、练唱歌曲。

(1)、伴随音乐,师生接龙,尝试演唱歌曲。老师唱第一句,同学们唱第二句……

(2)、学生随老师的琴声齐唱歌曲。

(3)、点生演唱歌曲,一男一女PK赛。学生点评。

⑤、完整的随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4、唱好歌曲。

(1)、把握歌曲整体感受。

巴塘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车也没有铁路,所以呢巴塘人民很少和外界交往,特别想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想走出去看一看,这条路能把巴塘和向往已久的北京紧紧相连,可以说这是一条寄托着巴塘人民梦想的路。……所以这首歌曲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公路修筑好后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川藏公路”圆了她们的梦想,她们亲切地称它“金色的路”,从此那里就传唱出了很多像《巴塘连北京》这样的歌曲。

提问:如果你是生活在那里的人,看看身边美丽的景色,想想可以去北京_看升旗了,你会用怎样的歌声来演唱呢?

学生练习

(2)、引导学生近一步总结歌曲特点,介绍这是一首四川巴塘的藏族民歌。

教师:由于多数藏族人都是以放牧为生的,放牧闲暇眼望着一望无际的高原,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于是唱出的歌儿也像他们的心境一样无拘无束。他们的地域辽阔,

因此长音较多;还有许多衬词、一字多音,节奏变化,疏密相间等。

听老师范唱长音。

提问:刚才老师在这个长音处延长了几拍?

学生跟着老师学唱。

指导衬词“啰”的唱法:演唱衬词“啰”要用甜美的声音,近一步抒发情感。

介绍藏族民歌特有的颤音唱法,指导学生模唱:

教师在乐句末长音处融入颤音进行范唱,学生体会与自己唱得有何不同?

①教师范唱,学生聆听体会颤音演唱的特点。(2个颤接1个长音)

②引导学生结合眼神以及晃头动作体验颤音。

长音加颤更加凸显什么感情?

学生:幸福、自豪、神气。

四、延伸拓展

教师:同学们,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西藏是歌唱家的摇篮,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每天劳动之余会对着辽阔的草原、宽广的天空放声歌唱,你听!那高亢、嘹亮、自豪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

课件播放《青藏高原》歌曲。

师点击课件,学生听赏。

五、教学小结:

篇10: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连句成段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连句成段能力培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可以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小学语文课常常把段落和篇章混为一谈, 只注重句子和篇章的教学, 段落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具体表现为: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学生连句成段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出要重视词汇教学、句子教学、篇章教学, 却忽视了段的教学。段的教学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段, 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懂得有时候几个自然段合起来讲一个意思, 成为一段。能给课文分段, 归纳段落大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归纳段落大意, 要抓住重点, 语句要简短。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强调重点段落的教学, 注重把握的是段落讲的是什么, 是对内容的理解。而对段是怎么构成的, 段的基本结构, 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 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结合语言分析探究得比较少, 甚至忽视段落教学, 只抓篇的教学。如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段”的教学, 但主要侧重于对自然段的理解, 侧重在理解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侧重会归纳段落大意。

2.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缺乏足够的连句成段训练

作文教学中, 教师们常常把一个题目交给学生, 提出一些写作的要求, 如“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要突出重点”、“该详的地方要详, 该略的地方要略”、“要有中心、要有条理”, 可是什么是“一定顺序”, 怎样“突出重点”, “什么是该详的, 什么是该略的”, 学生仍然不得要领, 无法操作。再看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片段训练, “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 内容要真实具体, 语句要通顺连贯。”作文教学强调从内容入手, 在“写什么”上大花功夫, 如出现了生活作文、看图作文、情景作文等等, 而在“怎么写”上缺少有效训练, 在培养小学生成段表达能力上所花功夫太少, 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成段表达能力的提高。作文教学缺少的恰恰是一种让学生心中有数、环环相扣的连句成段操作方式, 即使提供一些操作方法, 可惜又总是翻来覆去那一套, 显然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开展科学训练。

现行的小学段落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从单句直接跳到篇章, 而从单句到篇章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距离, 不给学生任何台阶就想让他们跨过这段距离, 就会有相当的难度。忽视连句成段能力培养这一中间环节, 语文教学无疑增添了难度, 既费力又收效甚微。

二、小学语文教育重视学生连句成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从儿童语言的发展来看, 小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处于初级阶段, 小学生用词造句或是简单的问答、会话, 往往正确无误, 但在成段成篇表达时则问题很多, 连接起来总感到别扭, 不流畅, 或显得罗嗦幼稚, 层次低。这表明儿童欠缺成段表达能力, 或成段表达能力发展较迟。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造单个的句子, 而应该把促进学生初级成段表达能力向中、高级阶段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不可忽视学生连句成段能力培养。

1. 连句成段能力培养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交流信息。

语言是交际工具, 是人们用来互相传递信息以达到彼此了解或理解的。句子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但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表意功能, 离开了语境就无法确定其真正的意义。所以, 语言在交际中一般不可能以单个句子出现, 而是要说上几句或更多, 构成一个语言整体, 具有句法上的组织性和交际上的独立性。可见, 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不能只用单句进行交际, 单个的句子不足以表达完整的意思, 如果想叙述一件事, 就必须具备把句子组成语段的能力。成段表达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对学生进行连句成段能力培养, 有助于他们准确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达, 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信息。学生若缺乏成段表达能力, 成篇表达就会失去基础, 成为不可能的事。

2. 连句成段能力培养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连句成段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综合组织语言的思维能力。从话语的角度看, 话是由一个以上的句子或语段构成的一个语言整体, 通常组成语段的一系列连续的句子, 必须具有连贯性。儿童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成段表达时, 流水句很多, 孤立地看单个的句子都是对的, 就整体而言却缺乏结构和语义上的连贯性。“段”的教学有极其丰富的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内容, 如语言要素和组织语言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规则, 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确定性、条理性、严密性、一贯性等。掌握了组织语言的思维方式, 就不难形成完好的语言表达。

小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 其中千万不可忽视连句成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郝长留.语段知识.北京出版社, 1983.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海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讲话稿下一篇:元至六月西峡旅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