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

2024-04-25

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共8篇)

篇1: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

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地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篇2: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

今天下午,我校进行了教学示范教研课活动,我有幸聆听了我校牛慧娟老师讲的精读课《北京的春节》一课。虽然以前我不止一次听过牛老师的课,但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她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这节课,亮点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收获:

1、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

牛老师在让学生提问题之前,先和学生们梳理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们抓住文章的重点,实现课堂的高效。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也应该从现在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会质疑才会思考。

2、小组合作有序

整堂课,以小组学习交流的形式较多,但并不是走走形式,而是真真正正的发挥了小组合学的作用,每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地倾听,发言完毕后,均能端正的坐好。可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行为习惯是下足了功夫。

3、教师的语言魅力

课文写了北方春节的习俗,孙莹老师抓住了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重要的节日进行详细探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除夕的讲解。教师先用视频播放庙会的热闹场面,再让学生朗读,情感体会更充沛,将除夕热闹的场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比单独反复读有效得多,从中也体会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

4、课堂思路清晰

牛老师在本节课围绕时间顺序和详略得当组织教学,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两种写作方法,还梳理清了这篇文章,所有内容都迎刃而解。在大框架中也不忽视细节,不断渗透学习方法。最后设计当堂训练,总结了整堂课的内容。

篇3: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在作家笔下,又有哪些特色呢?读完之后,请小读者们自己总结一下!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进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篇4:北京的春节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與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广,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大年初一这天,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篇5:北京的春节课文反思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篇6:《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舅民过春节时的

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

1、会写38个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

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风筝、口琴、鞭炮”都是名词。

“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截然不同”的“截”字,左下方是四横,不能写成三横;“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舅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姓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

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北舅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

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

作方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姓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正月十五: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

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

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8、9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3)体会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第11、12自然段)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11、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三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

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

同样是写过年,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6、教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

春节画卷。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

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语言特色、详略、比较阅读、表达顺序等方面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落实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他们能多次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我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热闹、忙碌、喜庆、团圆”,帮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接着,我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勾画圈点批注,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教学,采用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

2、指导朗读,创设氛围。

本课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其中许多情景孩子们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课堂延伸激发表达等,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说话氛围,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从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此外,我着重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突破难点,领悟写法。

篇7:《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我选择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先生。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在教学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又能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于是我从古诗入手,请同学们猜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打一节日,等同学们回答出来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背诵一遍。这样既导入了今天所学习课文的关键“春节”,又将以往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将同学们带入教学情境。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春节是我国一大传统节日,在过去的2016年春节同学们都度过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于是我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传统和新颖之处?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节”,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俗民情。

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课文主旨。在将同学们带入学习情境之后,我又根据学生事先预习的询问作者,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满族人,自小生长在北京,对于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地方话运用的较多。让同学们对于课文能更加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篇8:年味儿北京北京人的春节情怀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里,对过年有着很深的感情,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同时也是我们对祖先的怀念,是我们整理一年思绪,向美好未来整装待发的佳期。一家子不论大小,一年忙到头,盼的可就是好好过个年。一个“年”字,勾着多少中国人的魂儿呢!下面,就给您捋捋这北京人儿的“春节”情怀,咂么咂么那久违的年味儿。

过年循老礼儿

北京人好面子,干什么都讲究个面儿,跌面儿的事是万万不能干的。所以,老北京人的性格豪爽大气。过年更是讲个“份儿”、循个“礼儿”,面子上一定要体体面面的。以前生活不富裕,很多人过年吃不上饺子,但也要嚼头蒜,嘴里带着一股蒜味儿去给亲戚们拜年。当亲戚问道吃的什么一准儿是特有底气的说道:“饺子”。这就是北京人,就算日子过得再穷也要让人觉得自己过得挺踏实。

老北京过年的“老礼儿”特别多,可以讲老北京的春节不是一天,而是从春节前到以后将近一个月都有讲究。一进腊八,老北京就开始弥漫起“年味儿”,不论从吃穿用还是言语方面,人们都毕恭毕敬地遵循着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各种规矩、各种礼数,虔诚地迎接一年吉祥的到来。今儿个咱就把这些老礼儿再说道说道,重温一下这“年”到底是个啥滋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这是老北京年节老礼儿的轮廓,但如今能完整唱出这首儿歌的人已经不多。

为什么老北京在春节前会有这么多节目?这其实反应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就是将节日气氛逐步烘托到高潮,从而更加感恩惜福。即便是一般贫穷的家庭,也尽自家之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悬殊,却也“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贫贱富贵各得其乐”,况且有些“观景儿”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的。而正式开始过年,礼数就更多了。

大年三十儿:老人要穿正装领子孙祭拜祖先,然后吃年夜饭,要守岁。老北京都是晚上12点吃饺子,以示“交子”,得是素馅,敬神用。

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纷纷出门拜年。长辈、平辈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都要拜到。街上碰到熟人,也会彼此行礼说上一句“恭喜发财”。按照老北京习俗,初一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小孩儿们这会儿总是特高兴,穿上新衣服,赶紧去给长辈们拜年,肯定会收到一个个红包儿,钱多钱少不说,就图一个喜气儿。这期间,京城人家多在自家茶几上摆一个漆盒,内分几个扇面盛满各种零食果脯,等着宾客上门,而庙会基本在这一天就开始了。而老北京春节的禁忌从初一开始,也有不少的“礼儿”,不能扫地、不能泼水、不能动刀剪、不能蒸炒(争吵)、不能剪头,不能打破各种东西等等,还有腊不定正不娶的习俗。

正月初二是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给五显财神庙上香,五显财神庙在六里桥附近,后来修立交桥给拆了。店铺拜关公、百姓家拜比干。老北京家里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节前“请”来一份“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用于祭拜。当天的早点一定要吃馄饨,叫做“元宝汤”。此外,初二还是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老鼠娶亲,在屋子的旮旯撒些米,让老鼠也能过一天好日子。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是财神生日。商家恢复营业,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破五不能做新饭,只能热旧饭,煮饺子要煮破一个,过节的那些禁忌都可以做了。

正月初六:祭“厕神”,传说厕神要来检查卫生,所以要清理厕所。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家家店铺要开张了。

正月初七:人日,被认为是人类先祖之日,是吃鱼的日子,北京不是产鱼区,就有吃春饼的习俗,因为“春”字包含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传统春节的结束,要举办灯会、灯谜等活动,晚上还要拜兔爷。

正月二十九至三十:雍和宫打鬼,被认为是北京春节的最后一天。

按照老礼儿,这一切所组成的系列节目,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年的味道。每一种味道,有历史的龙脉联系;有民间的根系交错,不像现在过年只剩下了除夕夜中央电视台的那一出晚会,赵本山一出场,大家哈哈一乐,等鞭炮放完了,年就基本结束了。

老北京年三十儿全景追忆

除夕,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天,“穷岁尽之日”故又叫“夕”,在北京俗称大年三十儿。“早晨姑娘戴花,晚上全家迎神”,老北京在大年三十儿这天可是最为上心的。

三十儿白天其实是最忙的时候,有个说法是“忙年”:一大早人们就都梳妆打扮整齐,女人们都戴上绒花。贴门神、贴春联必须做完,大年三十要贴门神,驱邪避鬼,保佑一家人平安过年。大人在贴门神时,孩子会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忙逃跑。”有的还要贴上红绿“挂钱儿”,窗户贴上窗花。房子也要象征性地扫一扫,花生、瓜子、糖和泡的水仙都要准备好,还有晚上的年夜饭和饺子。买卖店铺的幌子、招牌上都贴上黄纸砸成的“道有儿”。大户人家的大门上还会挂起大红“气死风”灯笼。有供桌的还要点上香烛,20多天的准备,就是为了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以前三十儿即使不放假,实际上到了这天,人们在厂子里也表现得很“浮”。现在给了假,大家就踏实了。而这会儿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般这段时间大人们忙于筹备工作,管得较松,可尽情玩耍,除了可以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压岁钱。

除夕晚上的活动是讲究最多的,老北京历来将“夜”为正式的年禧,认为新年是个“吉时”,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会儿举行。三十儿晚上的主要内容有:佛堂上供、置天地桌。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都要供观音、关圣、财神。不论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品分9类: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同时还要置天地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重要内容,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晚辈“压岁钱”。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都是吃的。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当然主食自然是饺子,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按老北京的规矩,年夜饭在掌灯的时候吃,菜肴丰富、酒醴齐备,这顿饭可以吃的时间长一点,一家人边吃边玩,到八九点钟撤了,等夜里十一点的时候再摆一桌。家里的成员要齐,菜饭要丰富,更讲究的人家要四四见底: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四个肉菜和四个汤,取的是四平八稳的意思,预示来年生活美满。

nlc202309011428

吃完团圆饭后,就要开始守岁了。大家酒足饭饱之后,没到12点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谐音叫守岁。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大人坐在一起,或海吹神侃,或打牌下棋,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亥时交子”时候了。小孩儿们早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拿出爹妈给买的鞭炮、烟花,用火钳夹个火,隔一会儿放一个,嬉闹声响彻夜空。也有大人忍不住从孩子们的手中拿几个鞭炮过来,用烟头点一个扔向空中,而后就孩子似地乐。

这一天还有很多禁忌,包饺子的时候要说“馅儿多了”,不能说“面少了”;饺子煮破了,得说煮“挣了”,摔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裂口的馒头得说是“笑开了口”。无论有多少禁忌,人们心情总是愉快的,因为这过年的景儿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

北京人儿过年的“吃、喝、玩、乐”

春节是家庭的节日。过年了,一年到头忙碌的人们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四世同堂,父慈子孝,母良妻贤,聚到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一大家子吃喝玩乐,欢声笑语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1. 吃 “初一饺子初二面”

说到吃,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儿、关东糖、麦芽糖等“零嘴儿”。京城有个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糖瓜其实就是关东糖,甜中略带酸味,是老北京人钟爱的美食。家里有了糖瓜儿,就表示新年快到了。用糖瓜祭灶,是为了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把“灶王爷”的嘴边抹上点糖稀,用糖瓜“贿赂贿赂”他,叫他嘴“甜点”。关东糖平时不多见,临近大年三十才会在朝阳门那边的菜市场和副食店出现。而且是当街商场大门前,摆在长方形的大铁瓷盘子里,一排排堆得小山那么高。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冰箱,买回来关东糖怕化不敢拿进屋,家家就都摆家门口外窗户台上。

第二要说的就是“五更饺子”。饺子意味“更岁交子”,另外饺子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老北京人吃“五更饺子”是有规矩的,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儿的,也叫做“全素煮饽饽”。因为要敬神,而且制作复杂,比如要把胡萝卜切丁用香油煸。吃素馅饺子有“素静”之意,希望新的一年全家人都能安安稳稳,素素静静。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年夜饭却不一定要有鱼,老北京不是产鱼区,所以对吃鱼没有特别的规矩,大户人家有吃鲤鱼“吉庆有余”的说法。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杂拌儿”就是果脯,这些都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的“零嘴”。此外还有“芥末墩儿”,都是自家用坛子腌好的大白菜,冰冰凉的味道酸甜爽口。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以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 类似“肉皮冻儿”,是用肉皮熬制,面加上豆腐干、黄豆、青豆等等做成的凉菜。

而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吃什么,老北京也都有讲究。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破五的饺子要素馅儿;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围坐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

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上就只能用“丰盛”一词概括了,什么川鲁淮粤、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而大部分家庭都选择了去饭馆里“撮一顿”来喜迎新春。

2. 喝 “送信儿的腊八粥”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过年喝酒更是老北京约定俗成,不在话下。即使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过年串门,家家都是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啤的、白的、红的,推杯换盏,共贺新春。

“老北京”过年有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就是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腊八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喝腊八粥。民谣里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按老北京的讲究,从这一天开始就算进入过年了,可以说,腊八就是迎新春的“头彩”。“腊八粥”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早不稀罕了,用的材料更加是各有不同,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经过数个小时煮成甜粥,更加讲究的也还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这么丰富的腊八粥,咱小时候可仅仅是听听老人们嘴里面说说而已!

3. 玩 “和牌”、“坐庄”、“清一色”

过年必玩麻将。中国的麻将文化博大精深,大年三十的“守岁”是必须的,大家聚在一起的保留节目自然是“搓麻”。 一家人围在麻将桌旁,“吃、碰、杠”、“和牌”、“坐庄”、“清一色”、“七小对”、“点炮”、“捉五魁”等诸多讲究,牌去如飞,好不热闹,边打边聊,输赢都无所谓,就是图一乐嗬儿。

4. 乐 “小鞭”遍地开花

过节最乐的事自然就是放鞭炮了,除夕夜这快到12点的时候,就开始热闹了,什么麻雷子、二踢脚、钻天猴什么的“啪啪”作响,彻夜不息,火树银花,声震天地。按照老人的说法是“赶年”,以图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放鞭炮本是驱赶鬼魅,后来已经是宣泄大于本意,过年的热闹劲儿就靠它体现了。头两年北京城禁放烟花炮竹,有人用电子鞭炮、踩气球来替代,以为反正都是响儿,却不知那声音已经不再是年的声音了。

对于鞭炮,也是大有讲究:“麻雷子”粗糙的外表,但非常的响;同样很响的还有“二踢脚”,双响,地上响一声,空中响第二声;还有飞上天好几响的,叫“蹿天炮”;还有“小鞭”,一挂几百头几千头甚至上万头,噼里啪啦响个没完,地上全是红红的纸屑,如同开满一地的春花;还有花样繁多的“礼花”老北京叫“花盒子”,一层层飞上天空,纷呈着不同的情景。老北京做“花盒子”最有名的要数吉庆堂,据说慈禧太后非常欢喜这玩意儿。

老北京的庙会情怀

要说这北京人过年必去的地儿肯定是这遍布京城的大大小小的庙会了。逛庙会是旧时老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都是有名的庙会,最有北京过年的特色,在这儿给您细数数这庙会的事儿。

早年间京城的庙会很多。以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庙会为最,合称五大庙会。这其中尤以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最为热闹,号称京城东、西二庙。那会儿的庙会热闹非凡,不但有小吃、花会,还有星卜和技艺表演。小吃有扒糕、糖葫芦、羊霜肠、煎焖子、八宝茶汤等等。民间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技艺中有摔跤、双簧、耍中幡、拉洋片等。庙会上不仅有吃有玩,还经营各种百货,大到古玩字画、珠玉绫罗,小到针头线脑、花鸟鱼虫,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各大庙会在经营上还有自己的特色,隆福寺以珠宝玉器、文玩古董、雕漆买卖、交换洋烟画为主,还兼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护国寺、白塔寺庙会以百货、花鸟鱼虫为主;土地庙以土产、百货为主;花市则以鲜花和各种人工制作的花卉为主,庙会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琉璃厂上好风光,旱地行船小作坊”,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响,看看精彩的花会表演,听听各具特色的市井叫卖,踮足翘首观看双簧表演、京剧清唱、天桥摔跤、硬气功、琴书、飞叉、五虎棍、秧歌、高跷、跑驴、太平鼓;尝尝那色香味俱佳的各色小吃,买个飞转着的哗哗作响的大风车,再往脖子上挂套意寓祈福、辟邪、招财进宝的火红的山里红,您可在厂甸庙会把个浓浓的年味儿尽情逛到极致。厂甸庙会上的小吃品种繁多,极具特色。甜的、咸的、荤的、素的、稀的、干的、炸的、煮的、烤的、烙的、蒸的、切的、拌的无所不包。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真是“糖葫芦不吃举着,大甘蔗不啃拄着,小孙子脚不沾地爷爷呵儿喽着,靓男女一道儿祥子拉着,大人小孩手里的风车响着,小金鱼不卖吆喝着,磨剪子抢菜刀唱得好听比画着,吹糖人的不言语嘴没闲着,剃头挑子一头热唤头拨楞着,几分亲情一家老小开开心心逛着。”

nlc202309011428

在老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初一东岳庙,十五逛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说的是老北京过年要去的几个地方。人们在正月初一一早就会出门拜年,然后就到东岳庙烧香、敬神、逛庙会。东岳庙庙会是京城春节的重要庙会之一,来此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特别是庙里的子孙娘娘,到这里烧香许愿的最多。在子孙娘娘殿中有两匹雄马,一匹是瓷身,一匹是铜身。传说如果想生男孩的,只要在殿上那匹铜马的头上摸一把,再在它的腹下摸一把,保管生男孩。久而久之,那匹铜马身上有几处被人摸得是光可鉴人。

再说这燕九白云观,旧时白云观庙会以开放时间长、香火旺盛、独具特色而享誉京城。那时每逢白云观庙会时,香客们大多沿宣武门外护城河西行,出西便门,成群结队地到白云观上香,逛庙会。进到观中,首先就是“摸石猴”和“打金钱眼”了。据称摸了白云观的石猴可以祛病﹑避邪﹑求福。打金钱眼是白云观春节时另一个吸引人的活动。白云观山门里有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下无河更无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名为“窝风桥”。其实只是一个石砌长方形大坑。迎春会期间,在窝风桥下挂一个大铜钱,钱眼内吊一小铜铃。据称能用铜钱击中钱眼中的小铜铃者,今年即可得福发财,这就是“打金钱眼”。整个庙会中最高潮的活动,莫过于“神仙会”和“燕九会”了。据说正月十九日是邱处机诞辰日,他会化装成乞丐、老者、孩童来到观中,凡有缘者,可得相会。于是众多善男信女们便寄宿于白云观中,盼望着能与神仙结缘。一些民间花会艺人也来凑热闹,表演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龙灯、跑旱船、赛马射箭,无所不有,所以民间又有“耍燕九”之称。

正月三十看完雍和宫“打鬼”,热热闹闹的新年才算是告一段落。清代自乾隆朝以后,雍和宫每年都会举行“跳布扎”,作为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来庆祝新年。“跳布扎”是伏魔驱祟的意思,普通老百姓就形象地说是“打鬼”。清代,雍和宫的“打鬼”十分隆重,有时甚至皇帝也来参加。“打鬼”之日万人空巷,很多挤不到庙里看打鬼的观众,就在庙外等着看送鬼。因此,送鬼行列一露头,庙会各玩艺场子的观众,各货摊旁的人们便纷纷离开,追着去看“鬼”,此时是庙会活动的最高潮,辛勤的人们带着对新一年的憧憬,开始了新的生活。

最北京、最年味儿的零七杂八

1. 最统一之“福”字倒着贴

春节,北京人儿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准是一水儿的将“福”字倒着贴,取一个“福到了”的意思。关于“福”字倒贴,有一个传说跟大脚马皇后有关。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2. 最形象之“山里红”

正月的厂甸,传说有个山西的农民赶来卖山里红(即山楂),用蔴绳穿成串系成挂,交叉肩上名为“十字披红”。总是喊:“就这一挂啦!就这一挂啦!”叫卖方法颇有现代广告意识,后来被引申为“就这一卦啦”,做为歇后语流传至今。

3. 最可口之“打蜜供”

蜜供是老北京最传统的一种点心,外表杂乱无章一疙瘩一块的,属于上不了台面的。真正称得上蜜供的是由非常整齐的一条条约二三寸长方棍形的小食品搭起的,很像如今的塔楼。其高度由顾客预定,用途为过年敬神敬祖。所谓打蜜供是点心铺照顾小门小户的买主,一种零存整付的购买形式。平时可零存五分、一角入折子,及至过年相应付给一堂(份)蜜供。小孩儿们吃起来方便,可一层层拆而食之,时间耐久。

4. 最封建之“不破五不出门”

过去老北京讲拜年是男人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也只能在院中说话,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其实初五之前妇女们本身忙得也出不了门,拜年的人不断,过年的时候吃饭没点儿,来了就吃,桌子上的饭菜长期摆着,她们要在家做饭,根本也出不去。

. 最传统之“烧火判儿”

“烧火判儿”是旧时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遗憾的是,现在已经绝迹京城。“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老北京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侧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是京城最有名的。北京最后一次“烧火判儿”是1950年在北海公园。

6. 最虔诚之“拜兔儿爷 ”

元宵节其实是老北京过年最热闹的一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这一天女眷还要跪拜兔儿爷,兔子因繁殖能力极强而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儿爷,以佑人丁兴旺,十分虔诚。但兔儿爷被祭拜完后就成了儿童玩具,北京的兔儿爷造型滑稽,穿上武将服装,还骑着虎,兔儿爷是北京文化里所独有的。

7. 最传统之“打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 陀螺是老北京的传统玩意儿,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意儿,名字叫做“千千”。打陀螺是京城的小孩儿在春节时玩的一项流行活动,小小的陀螺旋转不停,满院子都是抽陀螺的欢笑声。

8. 最不同之“南城北城各不同”

北京春节的过节习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北城文化好铺张,比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态比较重,比如花鸟鱼虫,多来自南城。北城有荷花市场,多以文人雅士为主,而南城有天桥,像大兵黄那样骂大街的也成了艺人,位列八大怪之一。过去南城艺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内容更文雅一些。

尾声

老北京人常说“吃完了咂么咂么嘴儿”,越是接近年,就越想去咂么。年,如烟似雾,我们摸不着看不到,只有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多么怀念以前小时候那对年的期待,那充实而发自内心的喜悦!慢慢咂么,返璞归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回归自然古朴,不加雕饰,你会发现真正的美丽——那是北京过年的冬景:“扬风叫雪”房上的积雪刮下来,净往人脖子里钻;太阳一出来,房檐儿上的雪化了,顺房檐滴下来很快冻成冰柱;下面是一行脚印和灯光温暖的小院儿;院儿里挂好鞭炮和灯笼,另一侧两个牛角灯,挂在垂花门门框上;一个壁灯,挂在迎门短墙上;满院儿灯火辉煌,映衬着雪景,如入仙境。北京的年是这样的,在我心里,这样的年味儿,很耐咂么。

上一篇:公建下一篇:文献阅读汇报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