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夜景》教学反思

2024-04-14

《北京的夜景》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北京的夜景》教学反思

《北京的夜景》课文教学反思

《北京的夜景》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北京美丽的夜景,反映了北京在公路和住宅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课文共4个自然段,2-3段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在飞机上观看夜景的生活经历,因此读懂课文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时,我用图片引入课题激起学生兴趣后,拼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直插文章重点,阅读2-3自然段体会北京的夜景怎么美,并划出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在其后的交流中,我引导学生读文字,想象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再借直观的图片帮学生理解文字,激发学生读的欲望,把读课文引向深入,使学生仿佛看到了美景,并体会作者当时惊喜又激动的心情,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一条和一条条等数量词的不同作用。

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以文本为依据,引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但教学中,根据板书文字学习生字的环节学字记字形式与学课题中的`字一样,形式单一。虽然没有割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我做示范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某一句话,而后却没有给孩子再读继续提高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心想着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听课习惯的关注不足,课堂常规抓得还不够。一年级学生常规教育很重要,可以说与教学同等重要。学生中有的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没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课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认真读书。写字的指导仍不到位,没有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占格,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仍不够。

篇2:《北京的夜景》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夜色”为主的创作画。此课的教学意图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景的特征,体会美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的造型表现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1、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大量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尽情的欣赏夜景的美,有乡村的、有城市的、有学生自己身边的,学生看了很激动,都想赶快将这些漂亮的景色画出来。我又引导学生使用绘画和粘贴结合的形式表现夜景,学生更有兴致了,这节课在学生们愉快的创作中度过。

2、在欣赏图片和大师的作品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使用亮色与暗色才能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使学生在使用色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简单的色彩知识,画面产生强烈、响亮的效果。

3、在绘画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少用或不用铅笔打草稿,直接运用蜡笔或油画棒画,给学生一个更自由的发挥、创造的空间,期间虽然有些学生还是忍不住用到铅笔,但我觉得他们几经进步了。

篇3:《北京的夜景》教学反思

课文《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北京喜讯到边寨》一文通过艺术活动, 使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 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 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所表达的情感, 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

1. 听辨乐器的音色;

2. 体会音乐色彩、速度、力度变化。

3.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

教学难点:

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 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教学准备:

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资料, 边寨风光图片。

教学活动:

1.走进边寨

(1) 导入:今天我们将欣赏具有边寨地域风格的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我们先来欣赏一些边寨风光图片, 里面有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 (让学生了解祖国边寨——云南独特的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同时把自己通过多渠道收集的信息,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讨论各地人们欢庆节日的方式)

(2)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为基础改编的曲子。 (学生观看完视频资料后即兴发表感想, 随后教师进行总结:乐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 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2. 聆听喜讯

学生通过欣赏活动, 感受具有鲜明舞曲特征主题 (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 的节奏、旋律、情绪特点以及重复手法的表现意义。欣赏音乐的同时, 教师全身心地同全体学生一起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 (以下为欣赏视频过程中与学生简单交流的内容)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 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教师表演吹号动作, 倾听号的回音,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参与, 教师还可以示意学生注意铜管乐器圆号, 稍有交响乐欣赏基础的学生, 教师是能够在不影响音乐欣赏的同时短时间内与学生交流许多信息的。)

第一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热闹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 引出了热情奔放的旋律, 这是第一主题。 (教师同大家一起表演律动, 为了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再现, 这个动作应相对固定并与第一主题同时再现。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用哪一段曲调作为结束的, 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第二段:姑娘们纵情地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 脚踝上的铃铛哗哗作响, 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女性化的动作, 轻盈柔美, 教师用眼神示意对话般的音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景。)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 这是第三主题。 (教师提示注意在弦乐中响起的打击乐器, 师生伴以舒展的动作。)

第四段:音乐简短过渡之后乐曲突然轻了下来, 双簧管奏出轻快而富有色彩的音调, 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与木管音乐相适应的起伏更大而优雅的动作, 轻盈柔美, 更深情, 对话般的音乐展示不同的舞姿)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 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矫健、雄姿英发的动作与第四乐段形成对比)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 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 奏出了第六主题。 (欢快, 对话般的舞蹈场面)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 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表演长号滑奏的动作, 再现主题, 更加热烈、奔放)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 把万众欢腾的激动情绪推向高潮。 (学指挥彭家鹏的动作, 把音乐推向高潮)

3. 总结音乐特点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这首歌曲的感受。教师简短归纳作品的审美特征:生动明快, 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 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在以后的艺术活动中, 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

课后反思: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打开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 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 笔者利用了网络资源, 采用将听、看、自由舞蹈、即兴交流艺术感受等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音乐热烈、奔放的情绪, 随着第四段音乐中明显进入优美、安详的意境, 学生凭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随舞蹈作柔和舒展, 恰当地再现了从万众欢腾共舞场面到独舞再到激昂欢腾的场面的情景。

在整堂课中, 学生热情高涨。对听觉有强烈冲击力的欢乐旋律把学生一下子带进热烈的场面:号角划破了寂静, 随即鼓乐齐鸣, 山寨欢腾了, 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孩子们看着彭家鹏指挥动作的对比, 还读出姑娘们柔曼的舞姿, 双簧管柔美女性般的音调与乐队齐奏的对话, 把村民欢乐的特写和整个山寨弥漫的喜悦带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音乐欣赏给学生带来的振奋与作品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高度统一分不开。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说:“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 而且是文艺的内容, “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标题明确指出了“北京”、“喜讯”、“边寨”等概念。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 作为“道”的工具——“文”:音乐的几种手法, 首先使用了快的速度、快的发音、强的力度、丰富的配器、强烈的舞蹈性节奏及低紧张度的音响来实现“道”:一种快乐、欢腾的情绪氛围与舞蹈性的场面, 使人由“喜讯到来”引起的场景产生联想。“边寨”音乐采用少数民族的特色音调, 来使人从中领悟到当前的欢腾场景是发生在与“边寨”有着同样音乐风格的地方。随后的多次欣赏中, 学生禁不住随音乐欢乐起舞、笑逐颜开。孩子们正是在“文”与“道”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中, 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作品无限的精神内涵而畅快淋漓的。

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们敞开心扉, 独立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敢于创新, 敢于展现自我, 表现出了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虽然舞姿不一定优美专业, 但艺术审美所带来的艺术才能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在教学中正是本着这样的价值取向, 鼓励、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处,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向真善美的世界。♪

篇4:《北京的夜景》教学反思

关键词:北京大学;创造性人才;教学方针;基础;专业

北京大学在1988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十六字”方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得到校内广泛认可。在“北京大学1993年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十六字”方针被明确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方针[1]。过去20年中,“十六字”方针在北大本科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中国大陆高校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十六字”方针仍在各种场合被反复提及,虽然其内涵已经有所变化。目前,再次对“十六字”方针予以反思,对于我国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也许是有意义的事情。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上的“钱学森之问”就是我们这次反思的起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呢?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予以清晰阐述。“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其所突破的就是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那么,什么是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呢?我们需要深入知识论层面寻求答案。

一、范式陷阱及其对创造性的制约——“加强基础”的另一面

“范式”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关键概念,这一概念作为库恩科学哲学的核心,其定义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但大体而言构成一种范式的是某一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所采纳的一般性理论假定和定律,以及应用这些假定和定律的技术。范式包含三个重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明确陈述的基本定律和理论假定,第二部分是将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境况中去的标准方法,第三部分是一些非常一般的形而上学原则和方法论规定。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一种单一范式所支配的。简单说,范式就是教科书中主要传承的东西。

中学和大学教育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熟知现代各学科范式。大学教师对于某一学科范式内的工作已经非常熟悉。在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完成研究论文,也会进入并十分熟悉既有范式的方法、技术和标准。

库恩这样描述科学进步的图景:第一步,由前科学阶段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范式逐渐明晰,科学家在范式内从事解难题的活动;第二步,由于根本性的难题不能解决,发生科学危机;第三步,危机阶段后产生科学革命,旧范式被新范式革命性地替代;第四步,由科学革命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的范式得以确立。相对于尚未诞生的新学科,所谓旧学科就是当下的常规科学,其中的范式就是目前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核心。以上图景中,创建新学科的标志就是突破目前教科书所承载的旧范式。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既有的学科范式。目前基于常识的观点认为,学生对旧学科范式的把握程度是其创造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只有把旧学科范式掌握地非常熟练和深刻,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学科范式。这种基于常识的观点已经成为目前大陆教育制度的潜在逻辑。

以上认识中存在一个重要的悖论,创造新学科所要突破的恰好是旧学科的范式,所要突破的东西如何能够成为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呢?一种极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如果学生对旧范式非常熟悉并精确掌握,他是否会对旧范式产生某种信赖(而非怀疑)甚至信仰,因而不愿意或者说更加难以突破旧范式呢?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存在,那么教育活动就不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而是在培养旧学科的忠诚者和维护者。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被培养为旧学科的忠诚者,那么新的范式将难以被创造出来。在以上科学进步的图景中,库恩指出了这种危险: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曾经是并仍然是常规科学家,那么某一特定的科学就会囿于某一范式而不能超越它而进步,这是一种严重的缺陷。

这里,与范式的持续深入学习相联系会出现一个新概念:范式陷阱。也许在旧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在旧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陷入旧范式陷阱越深,越难以跳出陷阱而做出创造。例如,地心说时代的状元们以及其他的成功者,越不愿意也难以推翻托勒密的天文学范式而创造出哥白尼范式取而代之。例如,在冷兵器时代功夫范式中沉浸越深者、那些四十几年习练一指禅者,陷入功夫范式越深,他们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创造出子弹范式,创造出有关火药的现代化学知识、有关弹道的力学知识、有关铸造的材料知识,有关扳机和撞针的机械知识。这就是范式陷阱对创造性的制约,也是中国大陆教育“零诺贝尔”现象在认识论层面的回答(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其小学即辍学,因而其成功不是中国教育的功劳)。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与佛学中的“所知障”概念非常相似。“所知障”指一个人的所知会构成他认识和创造新知识的障碍。不进入所知障的状态就是所谓“初学者的心态”(Beginners mind)。乔布斯本人是信仰禅宗的佛教徒,因而曾对“初学者的心态”有所定义,“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所谓初学者的心态是指,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乔布斯2005年受邀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针对创新提出的关键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最佳汉语翻译是“留白”,也是不进入范式陷阱的状态。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因为八股和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范式陷阱,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整体深陷其中且心甘情愿而难以自拔。范式陷阱这个概念,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个时代,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多个革命性创新者都是大学肄业者的原因,这些人中包括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 DEL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还有拍出《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这两部全球票房第一、第二,同时正在引导电影3D革命的导演卡梅隆。没有通过现代大学持续深入的学习而陷入既有范式陷阱之中,是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范式陷阱这个概念的提出,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历来的状元就少有真正好学问的,唐朝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杜牧是进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都不是进士。曹雪芹、蒲松龄都是拔贡。”状元就是在八股的范式陷阱中沉浸最深者,而毛泽东同志提到的李白、杜甫、曹雪芹都是文学领域的创新者!

在建立了范式陷阱概念之后,我们看到了“加强基础”的另一面。加强基础会培养出在既有范式中的成功者,或者说成功的常规科学家,但同时因为他们对既有范式的熟悉和信仰,使得他们在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中面临着更加难以克服的困难,更大的“所知障”。这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答,也是对“加强基础”的反思。

在“加强基础”之后的本科教学,大约会在以下方面呈现新的状态: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既有范式的怀疑和批判。

小班研讨课的增加和深化。小班研讨课在知识论层面与讲授课存在根本不同。讲授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确定的知识,研讨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以怀疑的知识,并且持续引导学生怀疑这些知识,包括对既有范式的怀疑[2]。

减少本科生结构化教学总量,有助于学生适度疏离范式陷阱。

考试模式的深入改革,包括实行考题公布制、考题中有一定比例的发散性试题、评分制度由百分制向等第制的过渡、试卷返还制度。

奖学金改革,使得奖学金制度的基本逻辑由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向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本科生科研和创新工作进行根本性转化。

突破招生工作中“状元招生观”,并在突破之后有新的观念和制度建设[3]。

二、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是专业设置改革的方向——从“淡化专业”中走出来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本科专业,特别是工业院校的本科专业有许多是按行业、产品或工程对象划分的,其分类标准是行业、产品和工程对象。这种情况来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的主管部门为了对口分配会给专业戴上很细、很窄的“帽子”。“十六字”方针中“淡化专业”即指专业不能设置过窄。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504种专业合并为249种,其主要理论依据即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199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有人提出搞更宽口径的专业目录,我认为可以考虑。我们计划5年后再搞一次,使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这一计划当然没有实行,但充分表明专业粗细(宽窄)的问题是专业设置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专业是一组知识,专业是否应当划分主要考察其知识构成是否重复很多。由于不同的教师和教师群体对学生应当具有的知识、应当如何组合会有不同认识,他们对知识的组合方式就会不同,因而不同大学对专业划分的粗细就会不同。这是专业概念本质的自然推论。

在对中美本科专业设置的系统比较中,我们注意到美国有名称为“Science——科学”这样的专业,有116所大学设立了这个专业;我们注意到美国有名称为“Liberal Arts /General Studies——文理学/文理研究”这样的专业,有452所大学设立了这个专业。我们也许会惊讶本科专业可以宽到这样的程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我国主要设置的专业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少数设有“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不同大学在此领域的专业设置相同。这是教育部“淡化专业”和统一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果,这种统一使得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毕业生们主要具有两种单调的知识结构。而在美国“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生物与生物医学科学”这个领域(如表1),共有29个本科专业;在“Psychology——心理学”领域(如表2)共有14个本科专业。我们也许会惊讶于本科专业可以窄到这样。美国不同高校在生命科学领域专业划分粗细不同,其生命科学领域的毕业生至少具有三十多种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成为其创造性的基础。由于某些大学的专业名称以及具体的知识结构还与美国专业统计中名称不同,因而在生命科学领域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可能更多一些。

美国本科专业设置与我国不同,这种不同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美国专业设置中存在较多的跨学科专业。第二,美国专业设置的粗细(宽窄)划分更加灵活。第三,美国有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第四,美国有学生个人设置的专业,这类专业的知识组合基本跨越了学科界限,同时体现出特别的创造性和个性。第五,美国高校有非常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以上专业设置现象的背后,体现出美国高校对专业本质是一种知识组合的认识,这种认识已经成为国家和高校普遍性的认识,并且继而形成了合理的教育组织模式和制度。

一个有效的类比是:美国的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非常类似自然状态下的森林,这里有参天大树,有小树,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甚至还有蘑菇;中国的专业设置之前非常类似工厂生产机器的零件,现在好些,但还是类似培育人工林,几种单一树种,比如杨树、银杏树等。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仍然单一,不是森林,没有形成一种生态。人才不能形成森林,我们的创造性因而无法生机勃勃!灵活的、自由的专业设置符合科学研究和知识生长的规律,学生因这样灵活的专业设置才能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多样性,这与国家创新能力之间形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从“淡化专业”中走出来的本科教学和专业组织,应当努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样化,形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状态,其中包括:

对传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予以反思,促成更多跨学科专业;相应减少部分单一学科专业。

更宽专业的形成,例如地质学领域是否可以探索建设更宽的“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专业。

更窄专业的形成,例如生命科学领域是否可以探索建立更窄的专业。

以问题为中心专业的形成,例如“水科学”专业、“电影研究”专业。

与专业建设的灵活性和跨学科专业建设相联系,住宿学院这种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值得关注,这是由于住宿学院在跨学科专业组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是许多高校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在理论上的发展方向[5] 。

以下我们列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全部的本科专业(如表3,表4),目的是再度表明,跨学科本科教育在这两所世界顶尖高校中已经占有很大比例。

三、激发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从关注“教”到更加关注“学”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呈现为教育生产力。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在其经典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中,更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这种化为个人所有并同化到个人经验中的自我发现的知识,不能直接传予他人”。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主要是“教”的方针,不是如何促进“学”的方针。“教”的方针强调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愿望、目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根据这些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强调不要按照一种目标——比如说单一的学术目标培养学生,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需求等。1994年“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这样表达:“高年级要根据学生的志趣、特点、学习状况和工作趋向分流培养,努力探索应用学科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6]。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在基础教育阶段西方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个案,再次凸显出“学”的重要性,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能够造就何种创新者。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斐然在《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少年》一文中介绍了两位年轻的创新者。一位是泰勒·威尔森,这个少年在没有政府资助情况下独立建造核反应堆,还发明了新型核辐射探测器,以高出数百倍的灵敏度取代了现有设备。另一位是15岁的美国中学生杰克·安德拉卡。他的叔叔因癌症去世,安德拉卡因为好奇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胰腺癌”,互联网就给了他很多答案,这是种五年存活率只有5%的疾病,由于人类检测早期症状的方法昂贵又低效,误诊率超过30%,所以确诊时病人已到晚期。他立志找到更高效准确的方法,于是他在学术期刊网站上阅读大量专业文献,还利用一个涵盖超过8000种蛋白酶的数据库寻找癌症标志物。在尝试了超过4000次以后,终于找到了判定癌症的标志物,并设计出利用纳米技术快速检测癌症的实验方法,发明了便宜又可靠的癌症试纸[7]。

以上个案中,基于互联网的自我学习以及家长、学校对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宽容和鼓励是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同样出现在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中学和大学阶段。他们不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没有老师判断他们的“材质”并采取不同的教育;他们也不是“分流培养”的结果,因为当时无法预见他们属于那种流向。他们身上,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

“个人专业”的概念同样如此。

教师提出的知识组合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自然会构成本科专业主体。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教师的经验和学识仍然有局限,教师基于对既有知识的熟悉因而会代表既有范式,这会形成对学生想象力的束缚和创造力的制约。

认识到以教师为中心提出知识组合所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允许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组合。学生提出的、来自学生视角的知识组合可以称为个人专业。在这个大的分类名称之下实际蕴涵了知识组合无限的方式,其内涵是充分发散的,是独特和个别的,是与既有范式疏离的。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如果从现有专业中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他可以从现有课程中选择一些课程,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组合提交委员会讨论,经过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后可被授予个人专业学位。哈佛大学也设有类似专业,称为特别专业(Special Concentration),该校每年毕业生1500左右中大约25人按个人专业毕业。

由于个人专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学习也较为困难,因此毕业生很少,但这一类型专业的存在为具有特殊兴趣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成材途径,为社会准备了具有特殊知识结构的个人,也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试验机会,因为个别学生的专业设计在未来很可能成为新的学科。

个人专业在高等学校能够得以设置,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高等学校的组织设置有类似住宿学院这样的机构;二是需要国家政策允许高校自主设置这类专业,学生可以获得这样专业的毕业证书。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eoul)是韩国最优秀的大学,该校“通识教育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Studies)成立于2008年,2010年9月就迅速开始了个人专业的设置和探索。当年该学院确定专业的学生有312人,其中31人创设了个人专业。这些专业的名称非常有趣,如“拉丁美洲宗教学”、“衰老研究学”、“和平与统一学”、“法律交流学”和“文化记叙学”等。从这些专业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年轻学子所拥有的创造力[8]。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大学培养出许多优秀校友,其中黄怒波、李彦宏、俞敏洪和华大基因的王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他们的成才历程中,我们大致可以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他们不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当时没有老师判断出他们的特殊“材质”并采取不同教育;他们也不是“分流培养”的结果,因为那时还没有老师可以预见他们现在的创造性流向。认真研究马云和马化腾,也会有同样的感悟[9]。他们身上,都同样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调了“教”的因素,但忽略了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之后,我们需要持续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当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构想时,我们如何保持宽容并提供足够的支持?这是对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挑战,也是对中国所有高等学校的挑战。回应这种挑战的本科教育包含以下因素:

个人专业的创设和发展。

由于住宿学院对于个人专业组织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在学术性学院之外可以建设一个住宿学院,这是稳妥、积极的改革方向。

导师制的深入发展和更为普遍、深入的师生交往。

弹性学习年限的普遍化以及减少招生人数。

选修课比例的增加以及专业方向的灵活性。

更多的辅修/双学位专业选择。

新模式下“第二学士学位”的教育发展。

互联网学习(如慕课)、混合课堂和传统校园学校经验的整合。

教师和学生对无限可能的想象力、宽容和鼓励,学校相关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6] 王义遒(主编).文理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31,48-49.

[2]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2(8):16-19.

[3] 卢晓东. 破除状元招生观,清华北大谁为先[N]. 科学时报,2010-05-11(B10).

[4]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2010).

[5] 卢晓东. 我们是否把握了住宿学院的本质[N]. 中国教育报,2012-09-30(02).

[7] 李斐然.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少年[N]. 中国青年报,2013-04-03.

[8] 卢晓东. 个人专业韩国为何领先[N]. 中国科学报,2012-05-16(B1).

[9] 卢晓东. “读书过多无用论”值得认真聆听[N]. 中国科学报,2012-11-28(B1).

[本文系教育部高教司委托项目“高等理科改革调研”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篇5:语文《葛洲坝工地夜景》教学反思

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音声名义,领略课文地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曾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这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本质规律的尊重。新课程标准下朗读教学该如何进行,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本化、人文化、人情化呢?本人就此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尝试。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文句描写生动,联想丰富,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渲染了工地夜景的特有气氛,适宜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方法很多,应因文而异,灵活运用。比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葛洲坝真好象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夺目的光彩使我眼花缭乱。” 一句时,可采用比较朗读的方法组织训练。教师可采用改换比喻部分的词句,把原句改成:“葛洲坝长长的,上面还亮着无数的灯光,夺目的.光彩使我眼花缭乱。”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对葛洲坝的那种喜爱、赞美之情。又如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则可采用联想朗读的方法组织训练。在指导学生理解“合奏曲”、“旋律”、“交响乐”、“战鼓”、“军号”等词的基础上,分别放一段美妙的交响乐乐曲以及古代战场上战鼓咚咚和现代战场上军号哒哒的录音,引导学生想象,感受交响乐的令人陶醉和战鼓、军号的催人奋进,在想象朗读中感受葛洲坝工地上那种恢弘热闹、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篇6:描写北京的夜景作文

晚上,我们乘车进了天安门广场,只见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偌大一个广场像白昼一样。天安门城楼上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彩灯,就像一颗颗宝石,闪着美丽的光芒。城楼周围的草坪上有数不清的大射灯,照得天安门金碧辉煌,灿烂夺目。放眼望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都通体明亮,五彩缤纷,就像群星捧月一般,把天安门烘托得更加雄伟挺拔。长安街上车流如水,灯光如潮,就像一条流动的玉带向东西两侧延伸,望不到尽头。许多游人都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流连忘返,纷纷拍照留念。 随后,我们又去了王府井。

王府井是一条步行街,整条街上处处灯火辉煌。在路的两旁有花坛,花坛的形状很独特,在灯光的照耀下,像一个个大酒杯,里面盛着各色各样的“猫儿脸”,散发出阵阵幽香,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花儿的世界。 回去的路上,我们乘坐出租车从长安街疾驰而过。

篇7:北京夜景优秀作文

就和课文中讲的一样,夜幕降临的时候,北京就真的亮起来了。我拉着哥哥姐姐迫不及待地冲到了阳台上,一齐观赏美丽的夜景。

只见面前的十里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就像一直不停流动的长江水,又像一条闪烁的长龙,真是壮观呀!这时妈妈走过来说:“每次大阅兵的时候,那些坦克、装甲车都是从这条街上开过的。”“噢,怪不得这么宽呢!”我兴奋地说。妈妈接着又说:“长安街是又宽又直又长,到目前为止应该是国内最宽的大街了。你仔细地数数,看看有几条车道?”我和哥哥认真地数了数,哇塞!有十六条车道,这么宽呀!“妈妈,那是不是可以说十六辆汽车能同时通过呢?”我赞叹不已地问。“嗯,就是这样的,”爸爸在我背后肯定地回答。

从阳台的东边看下去就是著名的王府井商业步行街。街的两边都是一排排明亮的橱窗,陈列着最时尚的商品。路边绚丽多彩的大幅广告,五彩斑斓的霓虹灯不停地闪烁,来来往往的行人……真是一片繁华的景象。

篇8:《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借助题眼, 直奔主题

本课刚刚开始, 我找学生读课题《北京亮起来了》。随着他的话音, 我边演示课件 (创作情景) , 边满怀激情的导入新课:“夜幕降临了, 天空中只有点点的星光。你还能使北京的夜晚亮起来吗?我有一些词语, 如果你能准确的读出来, 北京的夜晚就会亮起来!”随着学生准确的读音, 课件演示了北京的夜晚一点点亮起来。从黑暗到明亮, 课件的演示使得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 学生自然有了感受。我继续引导学生:“看到此时的景象, 你又想怎样读课题呢?”学生说:“北京亮起来了。” (他把“亮”字读得特别响) 这种引导方式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 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课文, 感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 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 “感之于外, 受之于心”, 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 通过品读、体验, 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 从而进行再造想象, 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生动起来, 让情感跃然纸上。如:在教学本文第二自然段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 我用了以下方法: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课文写了长安街的哪些地方?

生:“长安街华灯高照, 川流不息的汽车, 灯光闪烁, 像银河从天而降。”

师:川流不息什么意思。

生:就是汽车特别特别多。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 汽车不仅多, 还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动呢, 我们一起看看。

课件的演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了长安街上汽车川流不息的景象, 学生在美妙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仿佛看到了川流不息的车海真的如天上的银河来到了身边, 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夜晚北京的美丽。

这样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画面。这同样也体现出了我的情境式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 要善于营造教学氛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 产生情感的共鸣, 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 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 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 形象的比喻等, 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 以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

如在本课中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无需老师指点哪重一点, 哪轻一点, 自然会很有感情。当老师问:谁愿意把你刚才看到的景象读给大家听啊?同学们你争我抢, 都想表现给大家看。

2. 利用书上的图画

师:还写了什么?

生:“广场四周, 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师:快用小手给我指指哪是高大建筑物?

生 (有的指了一又一个;有的索性把两只小手都用上还感觉有没指到的地方。)

师:我看到了, 这么多啊?

生:一幢幢高大建筑物。

师:那是什么把他们装扮得那么漂亮?

生:彩灯。

师:用小手画画。

生 (沿着建筑物的边在认真地画着。)

三.感受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 甚至是“突发奇想”, 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 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 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违背了阅读规律。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阅读。读, 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 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今天我结合自己执教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说说我是如何教的。

篇9:北京开始反思“人定胜天”

张义岗村将是中国最新的尝试征服大自然工程的一个牺牲品。中国将建造3条数百英里的运河,向北京和北方其他缺水的城市供水。为了建造这些运河,沿途超过35万人口将被迫迁居。

面临搬迁的河南省淅川县农民张吉庆(音译)无奈地说:“我一直很想念以前的旧居。但是,如果政府说要搬,我能咋办?这是为了国家利益。”

为了国家利益?现在,这点正受到质疑。专家和环保主义者说,现在到了中国必须采取新的方式来解决与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关问题的挑战的时候了;应当基于这一点来思考问题:把保护环境看得比大兴土木搞工程更重要。

这样做,对于一个素以建设大型工程项目闻名于世的国家,也许并不容易。中国曾为了阻挡外族入侵,建设了长城;为了运粮,又开挖了绵延2000里的运河;当她需要电力时,她就建造了三峡水坝。

而实际上,替代这样的大型调水工程的方案是有的。它们包括:提高用水效率,淡化海水和废水回收等,例如,高尔夫球场就可以使用回收水。

有迹象显示,政府官员,尤其是工程师出身的官员,已经开始听取这些批评。

在专家们对建造调水运河计划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后,运河工程开支最大和技术层面最困难的施工项目已经推迟开工,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为了保证迁居和安置过程顺利完成,另一施工阶段已经推迟了4年。

最重要的是,一位高级官员承认,这个项目无法确保北方的干旱问题得到解决。

“作为一种补充,它可能只能在短期内缓解缺水的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说,“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靠节省用水。”

中共前领导人毛泽东最初于1952年设想了开挖运河的计划,提出要搞南水北调。在中国,人口密集的北部平原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的8%。

结果就是:计划出这项估算耗资约620亿美元的项目,要比建设三峡大坝的花费还大。

为了建造世界最大的水电项目三峡大坝,已经有超过140万民众被迫迁居,他们的村子被这座水坝在长江中游上建造的410英里长的水库所淹没。

中国科学家说,在三峡大坝提高水位后,已经改变了流域附近的地质状况,导致河边的山坡侵蚀,当地居民也抱怨时常爆发泥石流,但是,政府否认泥石流的起因是建造大坝造成的。

中国环保机构和组织还警告,由于大坝的出现,导致长江流速降低,污染了大坝背后的河水。尽管政府已经花大钱来清洁河水,但是水质并无大的改善。

现在,随着北方地下水位下落,政府试图利用起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以及它的主要分支汉江的丰富水源。

如此一来,将会造成藻类泛滥,导致已经受到工厂废水污染的汉江更加脏,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海平预测说。

另外,环保人士担心向北京供应更多的水,只会导致首都市民更加不注意节省用水。

天府之国四川省的科学家2007年在公开论坛上批评西线调水工程,表示在这个生态系统敏感的地区,所调用的水量超出了供给限量,容易引发地震灾害。

就中国的水问题写过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水危机》的作家马军说,推迟西线工程的开工是一个积极正确的决定。

“这是中国在进步的迹象。”马军说,“东线和中线调水工程原来都没有经过太多公开讨论……所以,我觉得这将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因为如果不让人们表达自己的担忧,那么,我们可能最后在完成了一个巨大的项目后,却发现没有获得足够的水源。”

篇10: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详略得当,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老北京在春节有哪些习俗?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利用合作预习表格,引导学生把时间找出来填写在表格左边,右边填写具体习俗。通过填写表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通过表格的填写不难发现作者在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详写部分。此时出示本课主线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各时间段特点的?画一画,写写自己的感受,师生再共同学习详写部分。在分析课文时,学生说得比较到位,但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还有所欠缺。还应该提高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最后,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总结作者写法上的特点,体会详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本节课我美把握好“一课一得”、“读写结合”的尺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上,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方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本人觉得这节课倾了工具性,轻了人文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篇1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及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另外,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将课本和阅读衔接起来。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篇12:《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篇13:《北京的夜景》教学反思

对于北京的交通拥堵, 北京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 曾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 包括对非本市进京载客汽车进行交通管制, 调整非居住区停车场白天收费标准和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等措施, 试图最大程度上缓解和治理北京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经过一段时间的执行, 这些政策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 面对着北京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飞速攀升的机动车保有量, 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收效甚微。因此, 2010年12月23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颁布了名为《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的限购政策。

从限购令正式颁布至今, 北京的车辆限购政策已经实施近两年了。众所周知, 限购的目的是控制汽车保有量, 缓解城市拥堵、空气和噪音污染、停车占地等问题, 其出发点是好的。而从官方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来看, 北京的汽车保有量总量虽在不断增加, 但机动车无序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截止2012年2月16日, 2011年全年净增加机动车17.3万辆, 下降了78%。2012年2月15日的官方统计显示, 购车摇号政策的实施, 让500万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关放缓了11个月。按2011年增速预期, 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0万辆之日, 将很可能推迟至2017年, 这也就为交通缓堵和综合治理工作赢得了5年的宝贵时间。 (1)

以上取得的成绩说明限购政策的颁布施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 对于限购政策的优势和成绩我们应当给予应有的肯定和支持。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成因

(1) 限购———非治本之道

虽然车辆限购政策有助于缓解和治理北京的交通拥堵, 但限购政策毕竟不是治理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之道。同济大学的杨晓光认为:“ (摇号政策) 不能说一点 (效果) 没有, 但是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杯水车薪了”。而且, 在北京市交通委做的“交通缓堵民意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7%的人认为购车摇号有效缓堵, 而过半投票者都认为通过“摇号”治堵无效。 (2) 因此, 从公众的社会反馈来看, 官方数据似乎与民意调查大相径庭, 而“摇号”购车的治堵效果显然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2) 限购———“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

“刚性”和“弹性”可视为一个政策的两个方面。一个良好的公共政策应当尽可能兼顾它们的特点, 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而摇号限购政策则略显失衡。北京大学的黄国珍指出:交通拥堵, 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里面的情况截然不同。一辆车如果只在乡村跑跑, 从来不进城, 它对于城市拥堵的危害几乎没有。但是, 现在这类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限车, 原来到郊区买房、开车进城上班, 也变得不可行了。郊区房子是便宜, 但没有车牌不行。 (3)

我们还发现, 限购政策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如下后果:真正急需车的摇不上号, 而那些摇上号的却不一定都急需用车。但考虑到以后摇号人数会更多, 因此, 越早摇号中签几率就相对越大。但问题是这种非理性的、赌徒般的消费心理必然会导致更多急需用车的人摇不上号, 而且, 限购令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市场价格指标, 给政府后期的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

(3) 限购———政策的衍生问题值得关注

应该说, 车辆限购并非治理拥堵的有效措施。限购本身非但不能有效治理拥堵, 反而会衍生其他社会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 社会公平是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追求的权利, 限购令恰恰是剥夺了消费者的这种权利。按照道理来说, 谁造成的问题, 谁应该出来解决。而现在却让那些对于交通拥堵根本没有任何“贡献”的人去承担, 实在有失公允。

据调查发现, 由于“摇号”导致的购车成本和难度的增加 (参见图1和图2) , 使得很多人买车都产生了“一步到位”的消费心理。在“摇号”政策出台后, 很多人都深感能摇上号实属不易, 因此, 许多消费者在购车时都直接选择购买中高档合资车和进口车。这就可能给一直以“低价”为营销策略的国产汽车带来影响, 并导致国内相关产业的萧条和不景气, 继而还可能导致这些企业员工的下岗失业和未知的社会问题。

记者何芳、王琛琛通过对北京汽车经销商的调查发现北京限购这一年来, 35.1%的经销商消费下滑50%以上。亚市的奇瑞经销商在总结过去一年时说道:“还活着, 但是活得很不舒服。”2011年他们差不多能卖800多台车, 而2000年这家店的年销量是2000台, 之前是3000台。 (4)

三、优质高效的公共交通———来自香港的经验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 和北京一样, 也面临着城市现代化中的许多问题, 而香港却不像北京那样拥堵不堪, 究其原因, 即在于优质高效的公共交通。

《时代周报》记者李铁早年曾赴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求学, 对香港的公共交通可谓亲身体验, 耳濡目染。根据他的说法, “北京的常住人口大约是香港的2.5倍, 但现在汽车数量却是香港的8倍多!700多万人口的香港, 共有汽车约58万辆, 而其中私家车只有不到40万辆。而在北京, 2010年9月初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了450万辆。更值得注意的是, 香港的汽车总量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变化并不大, 多年来年均增长率都在2%以下。而北京的汽车总量还处在井喷阶段。” (5)

虽然, 现有的车辆限购政策让500万的机动车保有量推迟11了个月, 但是, 推迟问题并不等同于解决问题, 北京交通拥堵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依旧十分严重。关于这点, 记者李铁最后评论道:“香港人不疯狂买车的根本原因, 并非用车成本太高, 而在于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很高, 公交出行非常方便舒适, 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买车。” (6)

香港公共交通的高效率具体体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交通指示标志十分齐全, 道路设计合理, 公交车站、地铁站之间换乘十分便利, 交通网络十分发达, 公交车进出站比较准时、迅捷, 公交车车内干净、整洁, 车内空调、座椅等设施一应俱全, 完好无损, 更不会动辄就出现相互吵架、拌嘴等不和谐事情。

换而言之, 在香港, 乘坐公交是一件比较舒服的事情, 而在北京, 则大不相同。很多北京市民都反映, 他们之所以买车, 除了为了代步和出行,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四、北京购车限购政策的改进和完善

针对北京的交通拥堵的实际情况, 综合各方专家的意见, 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 重中之重———交通发展与城市规划宜协调发展

当前, 我们应当注重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 城市的扩张主要沿着轨道交通线路发展;另一方面, 注重对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及沿线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从而避免城市的无序蔓延。

以巴黎为例, 政府大力倡导人们运用自行车出行。巴黎自行车租赁服务也和发展地铁、公共汽车一样, 成为治理堵车的重要办法。而且, 在巴黎市中心, 地面停车位的数量非常有限, 且需要付费, 而且根据法国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 同一车位停车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小时。总的来说, 巴黎这座城市并不是为汽车设计的, 而是为行人和自行车设计的。

通过上述多城市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 城市的规划和交通运输的管理与交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北京的城市规划应当摈弃那种“摊饼式”发展, 将城市中心的功能区尽可能的分散出去, 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2) 可用之法———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

一般来说, 国际上治理交通拥堵的惯用方法中更多采用的是“限行不限购”, 例如:伦敦从2003年2月起在市中心地区征收汽车“进城费”;香港运用政策和市场杠杆限制私家车上路;东京通过调整停车费间接提高了私家车的出行成本;莫斯科考虑征收拥堵费并要求私家车进入三环缴费。以上措施都是国际大都市治理交通拥堵中有益的经验总结。

结语

笔者认为, 根据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 在市场经济中, 由于知识的分散性、多样性和易变性, 任何企图使用单一、封闭和僵化的计划指令来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都必然是不公平的, 也必将会导致低效率和失败。由此可知, 限购政策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继续改进和完善限购政策的同时, 借鉴国际大都市的治堵经验, 采用多种配套措施, 共同发力, 标本兼治, 以期进一步缓解和治理北京的交通拥问题。

参考文献

(1) 钱卫华, 邓杭.本市机动车破500万辆[N].京华时报.2012-02-17 (A09) .

(2) 汤旸.用购车摇号治堵“最不靠谱”.新京报[N].2011-07-10 (A05) .

(3) 黄国珍.北京大学黄国珍:限车可否“城乡分治”.第一财经日报.2011-02-17.

(4) 何芳、王琛琛.北京经销商生存状态调查---北京限购这一年:35.1%的经销商消费下滑50%以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1-04 (22) .

(5) 李铁.香港人为什么不疯狂购车.时代周报[N], 2011-1-10 (A11) .

(6) 李铁.香港人为什么不疯狂购车.时代周报[N], 2011-1-10 (A11) .

篇14:夜景模式 眼睛的福音

浏览器用扩展实现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网页浏览器绝对是每天接触最多的软件之一,但是我们常见的网页浏览器都没有相关的“夜间模式”功能。好在现在很多网页浏览器都可以添加功能扩展,所以我们只需要安装一款相应的扩展即可。对于使用谷歌浏览器和衍生版本的用户来说,我们首先通过谷歌应用商店,下载并安装一款名为“Dark Reader”的扩展。安装完成以后会在工具栏里面出现“Dark Reader”的扩展图标,以后无论用户登录到哪一个网站页面里面,扩展就可以将这个网页转换为暗色的背景(图1)。

如果没有切换到我们需要的“夜间模式”,只需点击扩展图标后在弹出的对话框切换到On状态即可,或者使用快捷键 Alt+Shift+D来快速进行开关(图2)。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对默认的“Dark Reader”方案感兴趣,还好扩展还带有一个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暖色背景方案,用户如果需要的话只需要点击对话框中的“Light”这项即可。这个方案不但不会有传统的白色刺眼背景,也没有深色背景如此大的反差效果,大约就是一种常见的乳白色的感觉。如果用户对“Dark Reader”和“Light”都不满意的话,每个用户还可以在“Dark Reader”的对话框里面,根据自己的需要手动调整色彩的各个细部选项。

调整选项包括亮度、对比度、灰阶、墨色等,只要简单地点击左右的按钮就可以修改默认的数值,这样一定能找到最符合自己阅读习惯的颜色效果。除此以外,点击对话框中的“Font”标签,还可以对网页的字体进行设置修改(图3)。当然“Dark Reader”可能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网站使用,如果用户只想在特定的网站里面进行使用的话,或者在特定的网站停止使用“夜间模式”,那么现在点击对话框中的“Site List”标签,通过快捷键Alt+Shift+A就可以将当前网址加入到“Invert listed only”或者“Not Invert listed”列表里面。

办公软件直接调用

除了我们刚刚介绍的网页浏览器以外,办公软件也是很多用户最常用的软件。说到办公软件自然就会想到国产的WPS Office,从这款软件最老的版本开始就有一个“蓝底白字”的选项,这也可以算是最早版本的“夜间模式”功能。如果用户要想在最新版本的WPS Office里面启用“夜间模式”的话,那么只需要点击工具栏中的“视图”标签,就可以看到“护眼模式”及“夜间模式”按钮(图4)。点击“护眼模式”按钮后,办公软件的背景就会变成浅绿色,绿油油的感觉让人觉得非常的舒服。点击“夜间模式”按钮后,整个软件界面都会调低亮度增加暗度,从而避免白色背景对眼睛的刺激。

如果用户还留恋于蓝底白字这种方案的话,那么首先点击工具栏中的“页面布局”标签,点击工具栏中的“背景”按钮,在弹出的菜单里面选择蓝色这项。接下来点击工具栏中的“开始”标签,点击工具栏中的“字体颜色”按钮,在弹出的菜单里面选择白色这项即可(图5)。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种方案每次都需要用户进行设置,除非用户将其设定完成以后点击左上角的“WPS文字”按钮,接着在弹出的菜单里面点击“另存为”后,选择模板文件这项将其制作成Word或WPS的模板文件才可以。

自定义方案最贴心

当然很多的办公软件并没有“夜间模式”功能,比如本人常用的EmEditor编辑器就是如此。所以要想获得“夜间模式”的效果,必须要用户进行自定义设置才可以。首先点击软件“工具”菜单中的“当前配置属性”命令,在弹出的属性窗口选择“显示”标签这项。在“主题”列表中包括了软件自带的几个主题,包括标准、经典、蓝色、黑色等等(图6)。比如我们选择列表中的“蓝色”这项,就可以马上实现WPS Office的蓝底白字效果。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的方案来进行使用。

如果默认的方案用户都不喜欢的话,那么就只能自己动手来进行设置了,比如本人就想设置一个“灰底蓝字”的方案。首先点击“文字颜色”列表,选择其中的“自定义”选项。这时就会弹出一个颜色设定对话框,在“基本颜色”里面选择蓝色就可以了(图7)。如果默认的蓝色不符合要求,还可以点击下面的“规定自定义颜色”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设置颜色的红蓝绿参数。设定完成以后点击“确定”按钮,返回到“显示”标签页里面。再点击“背景颜色”列表中的“自定义”选项,按照相同的方法选择一个灰色选项,这样我们预想的“灰底蓝字”方案就完成了。

小提示

上一篇:外交部发言人制度26年变迁下一篇: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