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学大纲

2024-05-01

北京大学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北京大学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力学系列教学大纲

课程号: 00432214 新课号: PHY-1-044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3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PHY-0-04*以上)、理论力学(PHY-1-051)、电动力学(PHY-1-043)基本目的:使得同学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初步的计算方法,适合于非物理类专业的同学选修。

内容提要: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验基础、Hilbert空间、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表象变换、对称性与守恒律

2.一维定态问题:一般讨论、自由粒子、一维方势阱、谐振子、一维势垒 3.轨道角动量与中心势场定态问题:角动量对易关系、本征函数、中心势、三维方势阱、三维谐振子、氢原子

4.量子力学中的近似方法:定态微扰论、跃迁、散射。

5.全同粒子与自旋:全同性原理、自旋的表述、自旋与统计的关系、两个自旋的耦合、磁场与自旋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材与参考书:  曾谨言,《量子力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作业10%、笔试90%

课程号: 00432214 新课号: PHY-1-054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I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4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PHY-0-04*以上)、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PHY-1-011或以上)基本目的:

使得同学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适合物理学院各类型同学以及非物理类的相关专业同学选修。内容提要: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验基础、Hilbert空间、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表象变换、对称性与守恒律

2.一维定态问题:一般讨论、自由粒子、一维方势阱、谐振子、一维势垒 3.轨道角动量与中心势场定态问题:角动量对易关系、本征函数、中心势、三维方势阱、三维谐振子、氢原子

4.全同粒子与自旋:全同性原理、自旋的表述、自旋与统计的关系、两个自旋的耦合、磁场与自旋的相互作用;

5.定态微扰论与变分法:定态微扰论、简并的情形、变分法 6.跃迁与散射:跃迁几率、散射、Born近似、分波法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材与参考书:

 《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量子力学》张启仁, 科学出版社。 《量子力学》张永德,科学出版社。 《量子力学》苏汝铿,复旦大学出版社。 《量子力学教程》 周世勋,高等教育出版社  《量子力学原理》王正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量子力学导论》,德国,顾莱纳(中、英),北京大学出版社。 Quantum Mechanics, L.I.Schiff, Stanford Universit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 《量子力学原理》P.M.Dirac(中、英)。 《量子力学》朗道、栗弗席茨(中、英)。(具体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由任课教师指定)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作业10%、笔试90%

课程号: 00432216 新课号: PHY-1-055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II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2 先修课程:量子力学I(PHY-1-054)基本目的:

使得同学对于量子力学的一些具体应用和近年来的进展有所了解与掌握。适合物理学院纯粹物理型同学选修。内容提要:

1.原子与分子:He原子、多电子原子、电磁场中的原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准经典近似:WKB近似、玻尔量子化条件、势垒的隧穿

3.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表示:路径积分的概念、自由粒子、谐振子 4.量子力学中的相位。

5.量子信息介绍:纠缠态、量子隐形传输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材与参考书:  曾谨言,《量子力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具体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由任课教师指定)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作业10%、笔试90%

篇2:北京大学教学大纲

简而言之,本课程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同学信息时代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以便大家更好的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成长为数字时代的精英。

第一节课数字化学习与生存概述 时间:9月10日 地点:三教205

学习活动:

本节课是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授,任课教师将会讲解互联网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促进和影响,并会逐步聚焦到互联网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概要的介绍基本的数字化学习和生存能力,并为后面的课程进行铺垫,串讲后面各章的内容。

第二节课团队建设 时间:9月17日 地点:三教205

活动流程:

1、相似圈

2、滚雪球

3、找到自己的卡片

4、建立团体和命名

5、小天使

6、心有千千结(依照时间而定)

第三节课数字学习时间:9月24日 地点:电教403 学习活动:

讲授有效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并对课程中的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讲授关于wiki和wiki百科的知识 阅读wiki百科中的“方言”词条 小组在wiki百科的“北京精神”中讨论 小组添加wiki百科的“北京精神”词条内容

第四节课数字社交 时间:10月8日 地点:电教403

学习活动:

讲授数字社交的特征,并举例说明社交网络的作用 介绍qq、msn、微博、博客、飞信、微信等社交工具

个人建立一个网络上的社交空间(如果已经都有了,可以跳过)小组建立一个数字社交途径,如qq群、微博中加关注等,并就小组作业的选题进行讨论

第五节课人际关系 时间:10月15日 地点:三教205

活动流程:

1、人际圈图

2、人际沟通技巧训练

3、热座

4、人际关系中的我

第六节课数字社交 时间:10月22日 地点:电教403

学习活动:

讲授数字消费的特点,网络购物的特点以及网络消费和网上开店的一般流程 介绍两个网络购物平台:当当网和淘宝网

小组在上次建立的社交空间中讨论服装的样式、颜色、价格等问题 小组从网上购买服装

第七节课素质拓展

时间:10月 29日改为10月27日(周六)地点:户外

第八节课游戏制作工具介绍 时间:11月5日 地点:电教403

学习活动:

本节课以及后面的两节课,将组成游戏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1-2个游戏制作软件,并能够分组开发简单的游戏。具体学习活动如下: 教师讲授游戏业发展概貌

教师讲授游戏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教师讲授“RPG制作大师”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小组练习RPG制作大师的使用方法

在课程论坛中讨论游戏制作及RPG制作大师的使用方法

第九节课游戏设计与开发 时间:11月12日 地点:电教403

学习活动: 教师对游戏设计与开发再进行简单讲解。小组对游戏主题、故事情节、互动等进行讨论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简单点评

第十节课游戏作品展示 时间:11月19日 地点:电教403

学习活动:

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游戏作品,请对游戏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讲解。(如果确实未能开发成功,可以讲解本组的设计)

教师和助教对同学的游戏作品进行点评。

评选出最佳游戏作品奖(评选方式可以考虑由大家集体投票)

第十一节课时间管理 时间:10月26日 地点:三教205

活动流程:

1、生命线

2、时间馅饼

3、时间管理知识讲解

4、我的网络故事

5、头脑风暴: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

第十二节课视频编辑软件 时间:12月3日 地点:电教403

学习活动:

数字摄像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抠像区来摄像 Adobe Ultra视频抠像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学习数字素材设计软件Raptivity、Character builder和讯飞语音生成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习专题片发布软件Adobe captivate的使用方法

第十三节课视频编辑软件——外出采风 时间:12月10日 地点:户外

学习活动:

1、写好脚本

2、根据拍摄视频的主题选择采风地点

第十四节课视频编辑软件——课堂制作 时间:12月17日 地点:电教403 目标:

在课程中对小组制作进行技术指导 学习活动:

1、筛选采风的素材

2、制作视频作品

第十五节课视频编辑软件——作品展示 时间:12月24日 地点:电教403 目标: 展示小组作品 学习活动:

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视频作品,请对视频脚本写作,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讲解。各组展示专题片并相互评价,最终选出1部“最佳视频奖”

第十六节课网络使用与结束 时间:12月31日 地点:三教205 目标:

引导成员总结活动收获,分享经验所得 活动流程:

1、老师们总结,颁奖

2、戴高帽

3、小天使(结束)

4、分享收获

5、祝福串联

三、教学方式与要求

本课程是活动类课程,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合作、创新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倡导做中学的方法,希望每位学生记录学习心得。

本课程的教学网站为北大教学网http://course.pku.edu.cn,将利用该网站提供相关资料。

四、考核方式

篇3:北京大学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 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 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 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 英语教学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 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

1 本校英语教学现状

本人所在院校是一所中医药本科院校。全校五个不同专业学院的学生一直以来修读的都是大学英语教程。如《指南》中所述, 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接受小学、中学英语教育之后的一门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能力进行拓展、深入的课程。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也都秉承着这种理念, 英语教师尽自己所能,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形式、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们在原有的英语基础之上提高他们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但多年的教学经历让老师们深深感到,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不同英语学习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 以及不同专业对学生不同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地区, 不同地域的学生虽然都已经接受了近10年的英语教育, 但由于地域差异、环境差异、生活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 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水平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有英语语言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能顺利通过四级考试, 通过比例大约在50%~70%。专业不同, 录取分数不同, 表现在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上也有所不同。

大学英语学习进行一年之后, 各教学班级内, 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更有一些学生经过进一步努力甚至顺利通过了六级考试;另有一些学生接近四级考试合格的水平, 迫切希望能够尽快通过四级考试;还有一些学生, 大学入学前英语学习中漏洞过多, 困难重重, 希望能够放慢速度, 夯实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众口难调, 难以满足各类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再不能像从前一样, 对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只使用一种教材, 教授一种内容, 沿用一种教学方法, 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需要了解各种层次各种水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 了解各不同专业对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不同需求, 开设各种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的英语课程。

2014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用英语, 即我们现在所讲授的传统的大学英语。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讲授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

研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深刻领悟指南精神, 感觉我们的改革方向恰好与《指南》不谋而合。

2减少大学英语教学量, 增开英语选修课程

2.1 问卷显示, 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期待不同

大学英语教师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问卷对全校五个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 学生中有通过四级考试的, 通过六级考试的, 还有未通过任何等级考试的;有四六级分数在600 分以上的, 也有刚刚通过合格线425分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良莠不一。问卷结果显示, 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期待大不相同。

2.2学生良莠不齐, 进行分层次、不同内容的英语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 新生入学后的12月份就可以参加四级考试。通常新生参加四级考试的第一次通过率在50%~70%。 到来年的6 月份, 又会有一批学生顺利通过四级考试。所以, 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每个班级中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已经不多了。

英语教师继续讲授英语四级考试相关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然而, 毅然放弃大学英语课程, 完全不讲涉及四级考试的内容, 对那些尚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也有失公平。所以, 每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们都会陷于两难的教学境地, 难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一些英语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 不愿继续围绕考试学习, 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或学习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 提升自己在所学专业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抑或学习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拓展自己的文化领域, 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一些四级考试成绩不理想, 尚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 心急如焚, 一门心思希望老师能讲授一些考试技巧、考试策略, 大量做题应试, 以便尽早通过四级考试;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懈怠, 他们英语基础较差, 四级考试的标准他们望尘莫及, 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需要老师进行帮助, 夯实基础, 在他们原有的英语学习基础上尽可能有所改善, 逐步提高, 最终通过四级考试。这种状况, 学生间的这些差距, 这些不同的需求, 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 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们自己的学习。不同英语学习水平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

这种不均衡的英语教学现状在学校每个学院、每个班级都是普遍存在的。鉴于这种情况, 英语教学必须改革: 将学生进行分层, 教授不同内容、不同方向的英语, 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自己期待的教学内容, 学习效果才能有所改善。

2.3减少大学英语教学, 增开英语选修课程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 结合本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本校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之前, 本校针对各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两个学年。但由于在第一学年内, 很多学生已经顺利通过四级, 甚至六级考试, 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所以, 我们将大学英语课时由之前的两个学年288 学时, 缩减为一个学年144学时。大学的第一学年, 144学时之内, 全体学生学习大学英语, 努力备考四、六级考试。第二学年开始, 开设不同类型的英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问卷中调查到的学生需求, 结合各专业学院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 以及英语教师们对学生的了解而进行设置的。

对于那些英语学习成绩优秀, 高分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 依照《指南》上所谈及的专门用途英语, 英语教师开设了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如中医英语翻译课程、医学英语文章阅读与翻译课程、医学论文摘要写作课程等。对于那些四级考试没能如愿一次通过, 想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之下, 尽快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 老师们开设了比较应试的四级考试强化课程。对于那些已经通过四级考试, 但还不满足于此, 还想继续挑战六级考试的学生, 老师们也为他们准备了六级考试强化课程。而对于那些英语学习基础较差, 自己觉得无望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 老师们更是鼓励, 不放弃, 为他们开设了一些英语基础课程、如英语语法课程, 英语语音课程, 帮助他们重温一些重要的语法知识、语音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鼓励他们, 督促他们, 帮助他们在四级考试中能取得合格的成绩。还有一些学生, 感觉自己多年的英语学习一直都在应试, 希望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更多地利用时间去提高自己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的水平, 强化自己英语应用的能力。为这些同学, 老师们开设了英美文化课程、英语听说课程等, 这种课程也恰好是《指南》中提到的跨文化类课程。当然, 还有一些学生想继续修读大学英语教程, 我们仍然有一些教师继续讲授大学英语教程, 来满足这一部分学生的需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指导下, 结合学生需求, 学院需求,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 我们自2013年起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迄今两年的时间, 改革初见成效。

3 改革的效果

开设英语选修课程, 学生们自觉自愿地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身对英语学习的期待, 选择了适合自己学习水平、有意愿学习的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更加主动, 更加积极。适合自身英语水平的, 迎合自身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们更加自信, 更加从容, 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

学生们自由选择英语选修课程的同时, 完成了不同英语学习水平学生的自然分层。每一个班级, 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基本一致, 学习兴趣基本相同, 学习的氛围更加良好, 学生与教师能够更加主动地配合、互动, 教学效果较之大学英语课程更加良好。

英语教师开设了各种选修课程,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挑战。很多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的内容之前从未涉及, 所以教学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相长, 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 逐渐提高, 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走向成熟。

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培养了学生们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 协助各专业学院完成对高水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结束语

2013 年至今, 两年的时间, 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选修课程结合, 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充实, 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学策略不断更新,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相互配合, 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和各专业学院的肯定。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都较改革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会继续努力, 不断总结完善, 不断开拓创新。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贯彻《指南》精神, 不断深化, 完善改革内容, 优化改革效果。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包含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部分。笔者所在大学应学生之需和专业学院之需,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方向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不谋而合。英语教师研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结合本校情况、学生情况, 在大学英语通用课程之余, 开设大量专业用途类英语选修课程以及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课程类型满足了各类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学效果良好, 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得以保护, 学习热情得以持续。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英语选修课程,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 2013 (6) .

篇4:北京大学教学大纲

蔡元培先生不愧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教育观及严谨的治学作风都彰显出大师风范。初读此文觉得语言略显晦涩,再读之便觉回味无穷,我想主要是因为蔡先生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当年蔡先生谆谆告诫北大学子:一要抱定宗旨,二要砥砺德行,三要敬爱师友。今天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育人子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首先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做起,我们也可以借鉴蔡先生的教育观来教育学生,如何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不断完善个人修养,把自己培养成德智兼备的有用人才,为将来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在知识和修养上为学生作出好的表率,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那一天起,就要以这作为宗旨,潜心育人与自修。

蔡先生的演讲语言不可谓不精辟,读之发人深省。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读到这里时,不由得想起了逝去的的大学时光,似曾相识的一幕仿佛定格在眼前——期末考试临近,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里座无虚席,这一盛况较之平时可以说是判若云泥。也不否认有很多学子是踏实做学问四年如一日,但更多的则是在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中虚度了光阴。都说社会是一座大染坊,大学则是一个大染缸,你要想洁身自好全身而退,更多的要靠个人的把握,大环境的影响只能算是外因,充其量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一道屏障,跨过它们就可以通向成功的大道。培养好的心理素质,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不为流俗所染,不为诱惑所动,是很能锻炼一个人的,如果你坚持下去了,那么前途一定是无可限量的。说到这里,我想告诫我的大学生朋友们,好好珍惜大学宝贵的时光,当你在闲暇之时高喊着无聊时,稍纵即逝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分秒秒,消磨于无形的还有作为青年人应有的志气与决心,失去了它们,你的人生将会大打折扣。为了明天不后悔,请你一定把今天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

今天在课堂上油然而生一个念头,借此来对学生们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于是即兴发挥:同学们,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这其间是否有自己的影子。请大家静静地回忆,当别人在刻苦攻读时,你有没有逃课去上网玩游戏,有没有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有没有考试时一心想要偷看几个单词和监考老师玩起了警察抓小偷……我一边说一边观察他们的表情,都不言语了,有的脸上泛红了,有的低下了高傲的头。我继续趁热打铁说道,蔡先生的教导可谓用心良苦,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在今天仍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启发着我们。教材的编者也是别具匠心,将如此生动的一篇课文安排在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让我们在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全力以赴地备战期末考试。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品德修养与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各有收获,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深的感受用你的文字表达出来,下次上课时我们一起来个思想汇报。

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但是内心的感慨依然不减。我常常在思考怎样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文学性与思想性融合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能从作品中受到思想启迪甚至受用终身。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的篇章,作为施教者的我们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多钻研、多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找准二者的最佳切合点,高质高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并陶冶性情,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余艳荣,教师,现居湖北云梦。

篇5:北京大学教学大纲

《 电工技术实验 》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50110 开课院系:自动化学院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

适用专业:物流,机械,环境,安全等 课内总学时:16 学分:1 实验学时:16 设计学时: 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电工学 执笔:韩守梅

审阅:

宁定理(4学时)

实验二 日光灯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3学时)

实验三 三相交流电路及其功率测量(3学时)

实验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可编程控制器控制(4学时)考试(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刘蕴络、韩守梅编,《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兵器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2版,TSBN 978-7-80248-574-7 秦曾煌编《 电工学》上,出版社,2010年,第七版ISBN 978-7-04-026448-7

一、课程教学目的

电工技术实验课是非电专业(冶金,机械,资源,应用,材料等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实验技能,提高运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实验现象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实验线路的正确连接、实验参数的正确测量、实验原理的正确理解。

2.课程难点: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3.能力培养要求:

实验课要求学生提前按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自学电路仿真软件,把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实验由学生按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学生要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课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五、作业(黑体小四)

六、说明(黑体小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电工技术实验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

《 电子技术实验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50113 开课院系:自动化学院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

适用专业:物流,机械,环境,安全等 课内总学时:16 学分:1 实验学时:16 设计学时: 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电工学 执笔:韩守梅

审阅:

(2学时)

实验三 基本运算放大电路的研究(2学时)

实验四 直流稳压电源实验(2学时)

实验五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2学时)

实验六 采用中规模集成器件组成的组

合逻辑电路

实验七 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实践

(2学时)

考试(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刘蕴络、韩守梅编,《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兵器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2版TSBN 978-7-80248-574-7

2.秦曾煌编《 电工学》下,出版社,2010年,第七版ISBN 978-7-04-026450-0

一、课程教学目的

电子技术实验课是非电专业(冶金,机械,资源,应用,材料等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实验技能,提高运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实验现象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五、作业(黑体小四)

六、说明(黑体小四)

1.课程重点:

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实验线路的正确连 接、实验参数的正确测量、实验原理的正确 理解。

2.课程难点: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3.能力培养要求:

实验课要求学生提前按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自学电路仿真软件,把虚 拟仿真与实际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实验由学 生按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学生要写出完 整的实验报告。实验课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实验 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电 工技术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电子技术实验

实验一

常用电子仪器使用练习

(2学时)

实验二

单管交流放大电路的研究

附件4:课程简介模版

课程编号:2050110

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实验 开课学院:自动化学院 学时:16 学分:1 类别:必修

先修课程:电工学(上)课程简介:

电工实验技术包括:

1、基尔霍夫定理、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

2、日光灯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增加;

3、三相交流电路及其功率测量;

4、三相异步电机可编程控制器控制

5、考试

Course Code:2050110

Name of Course:Electrician Experiments School:School of Automation Credit Hours:16 Credits:1 Required or Elective: Required

Prerequisite: Electron Technology:

Syllabus: 1.Kirchhoff’s law,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and Thevenin’s theorem.2.Increase of daylight lamp’s power factor.3.Three-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 circuit and measure of power parameter.4.The programmable control of three-phase asynchronism electromotor。Examination

课程编号:2050113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实验 开课学院:自动化学院 学时:16 学分:1 类别:必修

先修课程:电工学(下)课程简介:

电子技术实验包括

1、常用仪器使用练习;

2、单管交流放大电路;

3、基本运算放大电路;

4、直流稳压电源;

5、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

6、采用中规模集成器件组成的组合逻辑电

7、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实践。

8、考试

Course Code: 2050113

Name of Course: Electron Experiments School: School of Automation Credit Hours:16 Credits:1

Required or Elective: Required

Prerequisite: Electrician Technology Syllabus: 1.The using of common electron instrument.。2.Transistor amplifying circuit.。

3.Basis operational and amplifying circuit.。4.Direct current steady voltage source.。5.Basis gate circuit and assemble logic circuit.。

6.Using medium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 to design combinational logic circuits。7.Design of digital circuit.。

Examination

《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50160 开课院系:自动化学院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

适用专业:自动化,计算机等 课内总学时:16 学分:1 实验学时:16 设计学时: 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 执笔:韩守梅

审阅:

实验四 电压比较器.波形发生器.三角波

发生器(4学时)

考试(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姜燕刚、李春雷编,《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校内讲义 2华成英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ISBN 978-7-04-

018922-3

五、作业(黑体小四)

六、说明(黑体小四)

一、课程教学目的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是电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实验技能,提高运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实验现象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实验线路的正确连接、实验参数的正确测量、实验原理的正确理解。

2.课程难点: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3.能力培养要求:

实验课要求学生提前按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实验由学生按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学生要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课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电子技术实验

实验一 示波器.信号源.毫伏表.实验箱.万用表(2学时)

实验二 单管放大电路

(4学时)实验三 集成运放的比例、积分电路(4学时)

《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50161 开课院系:自动化学院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

适用专业:自动化,计算机等 课内总学时:16 学分:1 实验学时:16 设计学时: 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执笔:韩守梅

审阅: 的实现与测试(2学时)

实验二 组合逻辑设计与实现(2学时)实验三 译码器的应用(2学时)实验四 数据选择器的应用(2学时)实验五 触发器的实现与测试(2学时)实验六 时序电路的设计与实现(2学时)实验七 计数器与移位寄存器的应用(2学时)

考试(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姜燕刚、李春雷编,《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校内讲义 2.【美】Thomas L.Floyd著,余璆改编 第九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7-121-02632-5

一、课程教学目的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是电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实验技能,提高运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实验现象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实验线路的正确连接、实验参数的正确测量、实验原理的正确理解。

2.课程难点: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3.能力培养要求:

实验课要求学生提前按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实验由学生按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学生要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课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五、作业(黑体小四)

六、说明(黑体小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实验一 实验开发系统介绍、常见门电路

附件4:课程简介模版

课程编号:2050160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开课学院:自动化学院 学时:16 学分:1 类别:必修

先修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简介:

模拟电子实验技术包括:

实验一 示波器.信号源.毫伏表.实验箱.万用表(2学时)

实验二 单管放大电路

(4学时)实验三 集成运放的比例.积分电路(4学时)

实验四 电压比较器.波形发生器.三角波发生器(4学时)

考试(2学时)

Course Code:2050160

Name of Course: Analog Electronics Technique Experiment

School: School of Automation Credit Hours:16 Credits:1 Required or Elective: Required

Prerequisite: Basic Analog Electronics Syllabus: Analog electronics technique experiment include:

1.The training of using common electron instrument.2.Single transistor amplifying circuit.3.Proportion of operational amplifie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ircuit 4.Voltage comparator,waveform generator and triangular wave generator Examination

课程编号:2050161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开课学院:自动化学院 学时:16 学分:1 类别:必修

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包括

实验一 实验开发系统介绍、常见门电路 的实现与测试(2学时)

实验二 组合逻辑设计与实现(2学时)实验三 译码器的应用(2学时)实验四 数据选择器的应用(2学时)实验五 触发器的实现与测试(2学时)实验六 时序电路的设计与实现(2学时)实验七 计数器与移位寄存器的应用(2学时)

考试(2学时)Course Code: 2050161

Name of Course: Analog Electronics Technique Experiment

School: School of Automation Credit Hours:16 Credits:1

Required or Elective: Required

Prerequisite: Fundamental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ique Syllabus: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ique Experiment include:

1.Introduce of Experimental System, realize and testing of common gate circuit.2.Design and realize of combinational circuit.3.Application of decoder.4.Application of data selector.5.Realize and testing of trigger.6.Design and realize of sequence circuit.7.Application of counter and shift register.Examination

《 电路实验技术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50104 开课院系:自动化学院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

适用专业:自动化,计算机等 课内总学时:16 学分:1 实验学时:16 设计学时: 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 执笔:韩守梅

审阅:

实验三 三相交流电压、电流的测量

三相交流功率的测量(4学时)实验四 二端口的研究(虚拟)(2学时)考试(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杨淑华《电路技术与仿真实验教程 》,兵器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邱关源编《电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ISBN 978-7-04-019671-9

一、课程教学目的

电路实验技术课是电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实验技能,提高运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实验现象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实验线路的正确连接、实验参数的正确测量、实验原理的正确理解。

2.课程难点: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3.能力培养要求:

实验课要求学生提前按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自学电路仿真软件,把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实验由学生按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学生要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课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五、作业(黑体小四)

六、说明(黑体小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实验一 直流电阻电路的电位分析

验证电路基本定理(4学时)实验二 用示波器测量常用电量(4学时)

附件4:课程简介模版

课程编号:2050104

课程名称:电路实验技术 开课学院:自动化学院 学时:16 学分:1 类别:必修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 课程简介:

电路实验技术包括:

实验一 直流电阻电路的电位分析

验证电路基本定理(4学时)实验二 用示波器测量常用电量(4学时 实验三 三相交流电压、电流的测量

三相交流功率的测量(4学时)实验四 二端口的研究(虚拟)(2学时)考试(2学时)Course Code:2050104

Name of Course: Circuit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篇6:北京大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107 开课院系:机械工程学院工学系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课内总学时:63 学分:7 实验学时:6 课内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执笔:李威、王小群、边新孝 审阅:韩建友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去进行设计构想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以便为顺利的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1)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标准。

(2)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分析、运动分析、失效分析等。机械零件工作能力计算准则:体积强度和表面强度,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刚度与柔度、摩擦、磨损和润滑,寿命与可靠性,以及热平衡、稳定性等。计算载荷,条件性计算等强度计算,当量法或等效转换法等。机械零件简化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改善载荷和应力的分布不均匀性,提高零件疲劳强度,降低或增加摩擦,改善局部品质,提高零部件工艺性的途径和手段,以及预应力、冷作硬化、变形协调原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绘图技能,实验技能,编程技能,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等。

2.课程难点:

由于本课程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因而必须认清这个过渡对学习方法提出的特殊要求。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方法,不仅和过去学习理论基础课时有根本的差别,而且和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技术基础课时也大不相同。因而如果在学习方法上转折得好,那就会事半功倍,迅速提高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力培养要求:

(1)掌握通用机械设计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机械装置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

(5)熟练的运用CAD技术。

(6)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57学时)1. 机械设计总论(4学时)1.1 机械设计概述 1.2 机械零部件设计 1.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 1.4 机械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选择 1.5 机械零件的标准化

2. 机械传动设计总论(2学时)2.1 常用机械传动型式的特点和选择 2.2 机械传动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3. 挠性传动设计(5学时)3.1 带传动设计 3.2 链传动设计

4. 齿轮传动设计(8学时)4.1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4.2 常用材料及许用应力 4.3 齿轮的计算载荷

4.4 直齿圆柱齿轮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4.5 斜齿圆柱齿轮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4.6 直齿锥齿轮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5. 蜗杆传动设计(4学时)5.1 蜗杆传动的类型及特点

5.2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选择和结构 5.3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5.4 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效率计算 5.5 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5.6 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6. 轴的工作能力设计(4学时)6.1 轴的强度计算 6.2 轴的刚度计算 6.3 轴的振动简述 7. 滚动轴承(6学时)7.1 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和代号

7.2 滚动轴承的受力和应力分析及其失效形式 7.3 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7.4 滚动轴承的动态承载能力计算 7.5 滚动轴承的静态承载能力计算 8. 滑动轴承设计(4学时)8.1 机械中的摩擦、磨损和润滑 8.2 混合润滑滑动轴承的工作能力设计 8.3 流体动压滑动轴承的工作能力设计 8.4 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的比较 9. 螺纹连接设计(6学时)9.1 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 9.2 螺纹连接的预紧和防松 9.3 螺栓组设计 9.4 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 9.5 提高连接性能的措施 9.6 螺旋传动

10. 弹簧设计(4学时)10.1 弹簧的材料、选材与制造 10.2 弹簧的参数、特性曲线与刚度 10.3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设计计算 10.4圆柱螺旋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10.5 受变载荷螺旋弹簧的疲劳强度验算 11. 机械结构设计概论(2学时)11.1概述

11.2 结构设计的原则

12. 传动装置结构设计(8学时)12.1 轮类零件的结构设计 12.2 轴毂连接设计 12.3 滑动轴承结构设计 12.4 润滑装置设计 12.5 密封装置设计 12.5 联轴器与离合器 实验教学(6学时)

1.摩擦、磨损与润滑实验(3学时)实验一 摩擦和磨损测定 实验二 润滑油承载能力的测定 实验三 液体动压轴承性能分析实验 2.机械传动系统实验(3学时)实验四 带传动特性实验

实验五 封闭功率流齿轮传动效率实验 实验六 减速器的拆装实验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吴宗泽,刘莹,李威,王小群,边新孝等编,《机械设计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北京市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吴克坚,于晓红,钱瑞明,李威等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参考书

1.M.F.Spotts,T.E.Shoup, Design of Machine Elements,New York: McGraw-Hill,1998,Seventh edition 2.Robert L.Mott, Machine Elements in Mechanical Design,New York: McGraw-Hill,1999,Third edition 3.濮良贵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第七版 4.邱宣怀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7年,第四版 5.谈嘉祯编,《机械设计》,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五、作业 根据教学要求,要适当安排习题课,课外习题和设计大作业。习题和设计大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除了完成教材中每个章节后面的复习思考题和习题以外,每个学生至少完成螺旋举重器设计和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设计两个大作业。每个大作业的量一般为装配图1张,设计说明书一份,约需15~20个课外学时。

六、说明

上一篇:2004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工作计划下一篇: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