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2024-05-03

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精选6篇)

篇1: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我国,旅游业的开发是必然选择,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只注重开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对旅游资源只知道利用而不加以保护这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旅游开发 旅游资源 环境保护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一、增强环保意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深度的认识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久的利益,环境不光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旅游业的支撑。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努力发挥政府政策法规的作用,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为了更好的限制对资源的随意性开发和破坏,我们必须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只有有了这些保证,才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我们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不光要靠人们自身增长的意识,还要有法律的保障,双管齐下,旅游资源和环境就有了好的保障。例如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不光要对指定地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还要考虑对旅游景区道路的建设,道路的修建也要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另外,还要根据地方的政策和法律来对资源进行开发。实现资源开发与政策法规和谐共处的局面,才能形成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三、做好对资源开发的规划,保障资源开发的合理有序进行

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对资源开发的规划。那就是对将景区建成什么样的景区这一类细致的描述。而且规划其中要包括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都知道,大多数旅游地的开发都打着保护环境的大旗,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显而易见,在资源开发工程中必然会毁山伐树,资源的开发必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怎样将破坏降到最低,这是可以做到的。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的保护是相一致的。只要我们省出那么点心,省出那么点钱,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多数旅游地的开发商在做旅游规划的时候将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什么做的非常的棒,可是最后在旅游地的建设过程中却将这一部分省略了。这是很现实的现象。可是那些人却不知他们在不经意间破坏了我们生存的家园,使我们遭受自然对我们的报复。近年来那么多的水灾,旱灾,蝗灾,冰雪大灾难,地震,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这都是我们眼前发生的。眼前这一例例血腥的事实,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朋友们,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我们一定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四、增强管理和监督力度,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完好的生态系统,在我们开发商的一声令下:原来的山不是山了,原来的湖变平原了,原来的树林变草场了…… 这样的开发怎么会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平衡呢!可是破坏了的自然资源我们如果把它恢复回去,更是对资源的破坏,我们能做的只是保持现状,保护好现有的资源。所以要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五、积极宣传,加强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我们要广泛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来帮助人们增强意识,也可通过社会活动来开展宣传活动。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加强科普工作,加强对游客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旅游,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六、努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提倡绿色环保游

随着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交通便捷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相互交流的不断增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旅游业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现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看,由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人们的素质也不断地提高,对旅游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绿色环保游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和各种新型旅游产品,对资源做到最好的利用。总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类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子孙世世代代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的飞跃发展。

篇2: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而涿州的三义宫就属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一、涿州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1涿州三义宫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三义宫,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是寻千古一拜,觅忠义之魂的最佳场所。华北地区最大的木雕塑像群,宫内古柏参天,高大俊秀,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来此,徘徊瞻眺,留连往返,清代王锐新“咏楼桑”中提到“千秋正统垂青史,两字公平定紫阳,多少称王称帝者,问谁庙貌似楼桑”。遗憾的是三义宫被毁于60年代末期。涿州三义宫的文化背景

一个成功的历史事实、一个人生飞越的道家圣地;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三个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从这里改变了命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浓重而光辉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为世人所共仰。千百年来,来这里拜谒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人们寻找忠义诚信、寄托一诺千金的地方。这里是“义”文化的发源地和三国文化之始地。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便是桃园结义故地——涿州市三义宫。三义宫(又名三义庙)三国演义从这里开篇,桃园义气到此处寻根,后人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桃园三结义而建。刘备、关羽、张飞从这里彻底改变了命运,奠定了一个强大的事业基础。涿州三义宫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996年涿州市旅游文物局经多方努力,按以前的建筑布局、规模又进行了修复,重建后的三义宫,采用以前明代传统三进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按原有形式内塑87尊塑像。2000年12月涿州市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对三义宫品牌的调研和策划,三义宫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使三义宫又重现了往日的风采,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大部分文臣武将,满足人们对代表着“忠义诚信”故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要求。每年吸引来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三义宫考察;东南亚刘、关、张、赵宗亲会曾多次组织会员来三义宫省亲祭祖。韩国LG集团、日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探访团、日本北海道江别日中友好协会、日本亚太文化促进会等多家企业和机构组织高级管理人员来三义宫进行“团队精神”教育。

苍桑的历史看似被清风吹尽,了无尘迹,着实让您慨叹事过境迁。如今的三义宫正以新的姿态屹立在您面前,宫内布局又重现了三国时期的风采。身临其境,让人们回忆起那段久已逝去的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体会到刘备、关羽、张飞气吞山河的“忠义诚信”的豪情。并且,三国历史文化经久不衰,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在大陆、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乃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中广为传颂,成为千古佳话。因此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体验“义”文化之精髓。

二、涿州市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1 项目开发缺乏新意

涿州三义宫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少,仅有的几项也是落入陈套,缺乏新意。其自身的突出优势是古老的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文化才是三义宫的主体,所以应该突出主体,但目前多数的开发项目陈旧,主要因为因为开发资金不足受限制,想通过简单大众的游乐设施迅速获取经济效益回报。其实,项目除了常见的科教、避暑、度假、野营等外,可以和保健旅游、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只要抓住现代游客的需求心理,挖掘新的森林旅游活动项目,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涿州三义宫旅游中。

2 开发建设缺乏资金

在人文景观项目开发中,涿州三义宫以往的开发式各显神通,争取吸引各方投资者。受原来国有古建经营方式的,一部分人文景观的旅游开发资金引进意识较弱,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于开发资金来源不足,涿州三义宫的开发建设按照现有的经济实力小打小闹,建设零星分散不成气候的小景点,普遍存在项目太多太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经济效益差的现象。没有总体的运筹帷幄,众多投资主体各自为战,部分基础设施、接待条件较差,难以吸引游客,多处于半开发状态,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

3 注意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通常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环境系统。它由包括各种自然物质、能量和外部空间等生物生存条件组合成的自然环境和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人工环境共同构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三、涿州市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做好规划,分步实施

古建文化具有专一性与独特性,在保护好原有景观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突出以古建筑景观为主,结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根据古建文化的地域特点、经营习惯、发展方向等做好规划设计,对整个三义宫的景观格局作出定量定性,对功能区划分、旅游环境容量、游览线路、景点设计、服务设施等作出合理的安排,并应该综合考虑到具体的实力,保障规划能够分步实施。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首先是民族特色,寓民族共性于地方个性之中。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我们的民族共性,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是其地方个性。例如风景如画的漓江和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都有它们各自的个性。开发旅游资源必须使其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并扩大对外交流,面对新的市场机制,古建文化要有所发展,在国内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按照企业制度要求,花力气进行内部改革,摆脱原来国有林场计划经济模式的,活跃思路,扩大对外的交流联系。古建文化只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和,特别是参与国际交流,才能看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才能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

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例如建爬山缆车时不应破坏原山景色的秀丽和雄伟;高层的现代化建筑避免建在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建筑物旁边。更要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篇3:浅谈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笔者2004年后有幸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工作, 以内蒙为例浅谈一下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之间的关系。

内蒙古是祖国北部屏隙 (如图1所示) , 大兴安岭纵贯南北, 华北地轴 (克拉通) 横卧东西, 地表生态勃然, 地下宝藏丰富, 真乃华夏大地一座宝库。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总的来看是东绿西黄, 东有森林、草原、湿地;西有沙漠、戈壁。

然而, 笔者近几年来通过在内蒙古地区工作, 考查发现, 过度的矿产资源开采、开发, 已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内蒙东部某旗通过工作发现一中型火山沉积型镍矿床, 沿地表以下一米左右平缓分布在草原以下, 分布面积近十平方公里。地表下二十~四十公分以下就是风成沙。如果露天开采将会使古老的草场变成荒漠的沙丘, 为了给内蒙古草原的蓝天不会变黄, 当时我们就放弃了这个开发项目。某地为了修建尾矿库, 使原有的碧绿草原已变成了一座沙山。

过度的矿产资源开发给环境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草原的沙漠化。

1 土地沙漠化

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27.3%;其中99.6%分布在中国西部420个县镇。现正在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已有向东部漫延的趋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 相当西北5个省1999年度财政收入的7.5倍;间接损失2700亿元。沙尘暴已殃及首都北京, 不可忽视。

2 解决荒漠的出路

(1) 尊重自然规律, 让其自然恢复。对与成矿条件优越:岩浆作用、火山作用、植被不甚发充的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可优先考虑。对于环境破坏严重, 不好治理的矿区、矿田, 可以留下来等待技术过关时再行开发利用。 (2) 储量丰富, 国民经济建设中及需的矿产资源可优先考虑开发利用。 (3) 地质工作程度低, 成矿条件好, 潜力巨大 (特别在覆盖层下) 的地区, 可以先进行地质勘查找矿, 分层次、分批次进行开采利用。 (4) 开采运输条件好, 采矿成本低, 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地区可优先开发矿产资源。

3 新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研究

(1) 玄武岩:连续玄武岩纤维是前苏联经过30年的研究发明的高科技纤维。它是以自然的火山岩为原料 (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将其破碎后加入熔窑中, 在1450~1500℃熔融, 通过铂铑合金拉丝漏板制成的连续纤维, 它的综合性能好, 其它纤维难以比拟, 被广泛的用于消防、环保、航空航天、军工、汽车船舶制造、工程塑料、建筑等领域, 堪称是21世纪无污染的“绿色工业材料和新材料”。

(2) 珍珠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建筑物的不断增高, 对一种轻、保温、隔热、防火的无机材料要求越来越强, 这就是膨胀珍珠岩。

珍珠岩在1200℃条件下体积迅速膨胀数倍~30倍。具有容重轻 (40~250千克/米3) 导热系数小 (0.03×4.1868千焦耳/米·时·℃~0.06×4.1868千焦耳/米·时·℃) , 使用温度范围广 (-250℃~+800℃) 的特点是一种物美价廉, 产地广的一种新型无机建筑材料。

4 几点建议

(1) 继续培加矿产地质勘查投入。 (2) 加强国内外合作, 不断改近采矿、选矿、冶炼技术, 尽量做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做好远景区规划, 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4) 综合开发利用, 注重新的领域, 有效合理的开发非金矿矿产资源。 (5) 既要重视地下矿产资源, 也要重视地表环境的保护。 (6) 注要环境效应。使矿产资源开发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矿产工业指标应用手册.

[2]内蒙古地质志.

篇4:浅谈东江湖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东江湖;旅游;环境保护

东江湖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资兴市境内,地处湘、粤、赣三省交汇处,紧邻粤港澳,毗连武广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厦蓉高速及107国道,交通极为便利。东江湖风景区气候宜人,山奇水秀,景色迷人,别具秀、奇、明、趣的特点。是一个集发电、旅游、养殖于一体的人工湖。

随着东江湖景区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东江湖的自然环境也相应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进行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已成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课题。

一、东江湖概况

东江湖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由湘江水系一级支流耒水上游的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形成,1985年开始蓄水,设计总库容91.5亿立方米,面积16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洞庭湖蓄水量。作为湘江的重要水源地,年径流量为22.8万立方米,经耒水汇入湘江。东江湖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旅游及生活用水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人工湖泊,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东江湖是湘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地,对保证湘江流域的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东江湖作为湖南省优质的饮用水源之一,既能在湘江流域出现旱情的时候,给湘江补充足量的水资源,又能在关键时候发挥稀释、缓解下游污染的作用。2007年12月,湖南省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已经明确地提出将东江湖作为“长株潭”第二水源。(2)东江湖在湖南省防汛抗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江水库建成之后,经历了多次特大洪灾的冲击,使得湘江两岸受洪水灾害的损失大大降低。(3)东江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kW,平均年发电量13.2亿千瓦时,以3回220kV输电线路接入湖南省电力系统。电站在华中电网担负补偿调节及调峰任务,对提高电网供电质量有着重要作用。(4)东江湖旅游资源丰富。它是集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于一体,以山水交融的东江湖为主体,以峡谷溶洞、急流险漂,兜率灵岩等众多岛屿为特色,可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水上活动、科普教育等游赏活动的国家级综合类湖泊型风景名胜区。东江湖风景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60平方公里,主要有小东江景区、兜率岛景区、东京寨景区、拥翠峡景区、黄草景区等五大核心景区,有“南国明珠,东方瑞士”之称的东江湖、“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漂”东江漂流、“中华奇景”雾漫小东江、“世界级特大溶洞”兜率灵岩、“天然氧吧”龙景峡谷、亚洲第一双曲薄壳拱坝“东江大坝”等主要自然人文景观。

二、东江湖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第一、水土流失严重。东江湖流域由于生态伤害和山地生态特征,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约400万吨。2006年“7·15”、“7·26”特大洪灾水土流失量则高达780万吨。第二、地质灾害隐患大。东江湖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溪河密度大,且降雨强度大、覆盖面广,红壤土含沙量高,抗蚀性较弱,一旦植被破坏,极易产生面蚀、沟蚀和崩岗,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灾害。东江湖蓄水后,由于水位的上升和库容增加,库岸段100多公里经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三、土地石漠化严重。环东江湖属岩溶地貌区面积为58万亩,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7.8万亩。其主要危害表现在:一是使土壤侵蚀性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加剧了该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反而又进一步促使了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使森林植被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导致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三是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四是使东江湖区的生态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导致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甚至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地石漠化不但使东江湖生态体系遭受了严重破坏,还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治理的难度更为加大。第四、水生态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局部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由于农业面源的农药、化肥、粪水、鱼饲料等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再加上湖区船舶废油直排东江湖,致使东江湖二级和准保护区水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部分水域水质检测总氮接近临界值,总磷已超过临界值。水中的溶解氧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建库前的8.31mg/l,下降到2004年的7.04mg/l。溶解氧下降的原因:一是东江湖水流缓慢,表层水面与空气中的氧交换变少;二是氮、磷、有机物及油污染的增多,增加了耗氧量。虽仍处于正常范围,但反映东江湖的污染正在缓慢形成。

(二) 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以来,资兴市委、市政府及各级环保部门高度重视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断加大环保治理及监管力度,虽然是做出了一些成效,但是与东江湖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有差距,某些问题还显得比较突出。盲目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依然存在,大量未经处理过的废弃物排向环境,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旅游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矛盾加剧。一方面,工业发展迅速,东江食品工业园与江北高耗能工业园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当地大部分城市人口的就业,并对旅游业整体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发展工业生产的诸如占地和污染问题又是对东江湖风景旅游区发展最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农业发展造成污染。农业对东江湖景区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化肥、农药破坏了东江湖水质,养殖业的发展更是加剧了环境的破坏。资兴市养殖业较发达,网箱养殖、池塘、水库精养均比较发达,而且小规模养殖较多,因此,一方面牲畜和鱼的排泄物没有得到集中处理;另一方面大面积的网箱养鱼,造成大量的投放饲料、防治鱼病的药物污染水质;同时管理人员的吃喝拉撒和渔用船只的油污也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

三、对东江湖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东江湖景区管理规定。(1)制定东江湖环境保护制度。根据东江湖及其流域内的实际情况,研究东江湖环境保护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机制,出台东江湖环境保护各类行政条例,使各管理主体行政执法能有章可循。合理对东江湖及流域污染源现状进行调查及评估,进行东江湖水环境容量研究,加强东江湖主要污染源防治技术集成及措施研究,加强东江湖环境管理与水资源保护配套政策及管理机制研究。(2)明确各职责管理主体。整合东江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东江湖水环境保护局、东江库区管理局、城管、公安、旅游等部门的职能,成立东江湖管理委员会,统筹对东江湖景区进行科学管理,在保护区内设置统一的权威胜行政机构进行管理,防止体制混乱、政出多门等现象。根据法律法规,制定景区内行业准入标准,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严格审批东江湖水上船舶,逐步淘汰非环保船舶。经常性开展景区综合执法,重点加强打非治违、排污管理等工作,共同维护好东江湖景区秩序。(3)加强东江湖有关规划的修编。鉴于东江湖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应该积极争取、大力推动至少是省级层面牵头修编东江湖流域生态和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东江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湖区土地总体规划等,并做到各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针对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东江湖的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明确常住人口总量、船舶总量、日游客数量以及产业发展限度等政策、措施,确保各规划层次高、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搞好景区开发管理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理。严格按照“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山上游,山下住”的原则进行规划。(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持发展机制。把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市积极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湖南省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探索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东江湖风景旅游区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上,应始终把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防止和杜绝种种急功近利破坏性开发的发生。

(二)完善东江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许多景区都面临着环境污染无法有效治理,而导致景区污染严重的困境。通过对东江湖旅游需求建立模型进行预测,在下一个旅游高峰到来之前,做到未雨绸缪,投资兴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环保项目,提前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降低客流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加大沿东江湖周边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的合理规划和建设。

(三)积极争取实施生态移民政策。从长远来看,为了保护东江湖区生态环境,必须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等原则开展生态移民工作。建议: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东江湖区生态移民规划及分年度搬迁计划。二是合理确定移民范围和对象。重点搬迁范围和对象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需要搬迁集中安置的;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需要搬迁的;环境容量小(缺土地、缺公路等)需要部分搬迁的;其他需要搬迁的(如地方病威胁等)。三是明确资金投入渠道。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补助资金,地方政府配套,整合部门资金和群众自筹组成。四是妥善安置移民。移民安置宜选择如北部乡镇农业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移民有安稳致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地方或有就业安置容量或潜力的城镇。安置方式可综合采取农业安置(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外迁安置)、产业安置(实行相关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安置和教育培训资助(适当补助,组织安排符合条件的年轻生态移民进入中等、高等职校学习)等进行。

(四)优化旅游资源。(1)加强景区景点建设。要突出以东江湖为核心的景区景点建设,充分发挥东江湖独特的山水景观优势,加快创建东江湖AAAAA级景区。要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强化政府主导,加强旅游招商,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建设以交通、特色景观、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2)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寿佛文化、矿工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大力拓展景区景点的摄影、写生等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东江湖旅游的独特魅力与活力。特别要大力推进雾漫小东江全国摄影基地建设,始终保护好雾漫小东江的原生态,最大限度地发挥雾漫小东江独特的景观优势,把小东江打造成享誉全国乃至有世界影响力的摄影基地。(3)大力创新旅游产品。要积极开发以生态观光、健身养生、朝觐祈福、艺术创作、农家乐为主体,以科普、探险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大旅游发展格局上,要围绕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市内旅游线路组合,加强东江湖与张家界、井岗山等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拓展长株潭、珠三角高铁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强化主要客源地营销,形成精品旅游线路。要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加大节会促销力度,形成东江湖旅游品牌,最大限度地把旅游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4)延伸旅游产业链条。要统筹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把打造东江湖景区与建设东江新城结合起来,进一步配套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居住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东江湾独特的水温优势,着力打造清凉世界、避暑胜地、度假天堂。要大力开发一批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和资兴特色的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综合效益。(5)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依托特色旅游资源,突破行业、部门、区域局限,实施旅游大项目战略,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养生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等五大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产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型转变。打造景区景点集群,大力推进东江大坝工业旅游游客中心、兜率岛登山环岛游步道、逸景营地(二期)系列参与体验项目、爱琴岛提质改造、白廊环湖旅游公路景观带建设、元和新镇等景区景点项目建设,大力招商引资推进东江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步伐,规划并包装、招商大王寨休闲旅游主题公园项目;以“东江湖”为核心,推动“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参考文献:

[1] 何望,欧燎原,陈湘艺等.东江湖水环境动态变化及评价[J].水生态学杂志,2009,2(2):139-145.

[2]吴莹.东江湖水环境质量调查与防治对策[J].科协论坛,2009,10:113-115.

[3] 郭翔,杜蕴慧,刘孝富等.东江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3(4):350-357.

篇5: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本文聚焦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现状,深入分析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文献综述

大足石刻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早在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国内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在1996年,在全国第五届工程地质大会上,包括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等在内的几名学者就以《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1为题提出了自己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现状的研究与担忧,在深入分析风蚀作用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构成的破坏的同时,这几位学者从地质学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建议。

在相关的研究进入讨论阶段后,随着我国学者李永德和朱明(2001)关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成果的发布2,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石刻雕像等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复原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在敦煌等地壁画的修复工作在相关材料的支持下,有关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研究正式展开。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我国学者不仅仅研究出了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方法,我 1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1996.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国很多学者还将研究的方向聚焦在艺术品保护的周边工作上,从治水3等角度谈了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和再开发的个性化观点。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王庆煜(2010)在撰写《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一文时就曾对相关的观点加以阐述,引起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随着我国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认识和理解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认识和理解从单纯的旅游资源拓展到人文历史资源和宗教发展见证等多个领域与方面。而我国学者郭相颖(2005)4就在其创作著作《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一文时,通过对佛法的研究而涉足对大足石刻的研究,并对大足石刻的历史价值和特殊意义进行了深刻而又生动的描述。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学者眼中可以用于石雕石刻艺术作品保护的材质越来越多,我国学者罗晓东在创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5一文时,就曾提出利用液体蜡对石雕石刻艺术品进行封存的全新的石雕石刻艺术品保存方式。虽然这些研究本身并不是针对大足石刻艺术品的保护和再开发工作开展的,但是这些研究却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进步。

正当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相关保存技术的发展势必将解决相关石雕艺术作品的保存难题时,2010年底《新京报》刊发文章指出《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6这一则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大足石刻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研究的兴趣。

前言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一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旅游胜地。作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工作不仅关系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更关系到大足地区乃至重庆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因此,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 34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 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2005(00)5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2009(04)6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2010.12.30.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一、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分析

据考证,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也就是公元650年,盛于两宋,延至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石艺术代表作品。在大足石刻的石窟艺术作品中,不仅包括了佛、道、儒三教造像,还包括了多种风格的壁画、铭文,堪称“一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艺术宝库”7。我国政府早在1961年就将大足石刻的北山摩崖造型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大足石刻的石门山、南山、石篆山和北山等也相继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大足石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正是在这样的保护基础上,大足石刻才能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作为一处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经典吸引着源源不绝的游客慕名前来,具有着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设施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和璧山县一带。由于大足石刻所在的位置面积较大,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相对较多,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从重庆市区通往大足石刻的交通渠道比较丰富。据了解,目前连接重庆市区与大足县的交通方式包括由重庆市区直接通往大足区的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等,既可以乘坐城际大巴往返观景,也可自行驾车前往游览,交通设施的条件较为便利。

(二)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特征

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现状来看,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第一,分布广。大足石刻虽然名为“大足石刻”,但是相关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座山中,分布十分广泛;第二,景点多,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总件数数量丰富,其中仅石刻造像就有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这些艺术作品分布在五座山中,造成可供观赏旅游的景点众多;第三,种类全,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包括了佛、道、儒三教造像,多种风格的壁画、铭文等;第四,保存好。据了解,因为大足石刻分布面积广,且普遍分布于 7 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2005(00)山中峭壁处,所以大部分艺术作品保存较为完整;第五,价值高。由于整个石刻建筑群的建造经过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发展,所以大足石刻艺术品的风格特点较为全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大足石刻保护对旅游业的影响

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于大足区乃至整个重庆市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据相关报道,大足石刻自从1999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对当地大足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景区旅游接待人次从1999年的48.8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58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不足2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20亿。可见,积极保护和科学开发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对于当地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二、石刻被破坏的原因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早在1961年起就将大足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近些年来,大足石刻旅游资源还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暴露出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石刻被破坏的原因

从近几年大足石刻发生的损坏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造成石刻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损坏

根据有关学者对于近些年来大足石刻发生的损坏现象的调查研究,风化、渗水以及石块松动等自然原因是导致大足石刻遭到损坏的主要环境原因。8具体说,由于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主要都是雕刻在硬砂质石英砂岩9上,所以从硬砂质石英砂岩的属性角度出发,当遭遇连绵的阴雨天气,或者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硬砂质石英砂岩的质地就会发生改变,由硬变软,相应的石刻艺术品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损坏。

2、景区管理制度缺陷导致的人为破坏

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1996.9 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当然,除了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会给大足石刻艺术造成破坏,人为破坏也是近些年来的旅游资源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棘手问题。由于在既往的开发中对于旅游资源持续性开发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景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游客数量的激增和游客对石刻艺术的好奇、触摸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景区的部分艺术品造成了破坏。10更有甚者,在近些年来还曾发生过针对景区的偷盗事件,这些都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景观艺术品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科学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

1、对保护不够重视

所谓对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指对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带给大足石刻的影响和破坏估计不足,所以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十分被动,常常只关注与修补眼前出现的问题,但是前期出现的问题暴露出的漏洞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结果就造成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而破损的石刻艺术作品的损伤日益加重,但是相关保护工作的保护力度却迟迟无法得到有效加强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历经千年的战火洗礼大足石刻仍然保存较为完整,因此大足石刻的管理者对于大足石刻所在自然景区的天然景观构造组成的“天然屏障”过于依赖,相关的景区保护工作不够完善、细致,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2、资金投入较匮乏

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由于十分注重将外地游客吸引到大足区当地参观游览石刻艺术,所以重庆市区到达大足区观赏相关景点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这就使得大批游客在游览完一个景点之后首先选择坐车回重庆市区做休息和调整然后次日再搭车赶往下一处景点继续参观的“短期游”现象比较显著,而对于大足石刻保护地的当地政府来说,由于游客在大足区的停留时间短,旅游产业的开发效果比较单一,除了景区门票收入外并没有创造其他旅游产业收入,导致地方政府始终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完善、修葺和保护相关的景观艺 10 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2010.12.30.术品,造成相关景观艺术品的损失日益严重。

三、主要措施

从全面保护与再开发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想改变目前大足石刻的保护现状,提升相关部门对于大足石刻的保护力度和开发效果,就必须有效加强对石刻艺术品自然损害的保护,必须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必须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做科学规划。

(一)石刻被自然损害方面的保护措施

针对由于地质原因等自然环境原因带给大足石刻的自然损害,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1、防风化治理

针对大足石刻的很多艺术品都被雕刻在容易被风化侵蚀的山体岩石上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利用专业胶水对相关艺术品的断裂处进行有针对性加固的办法将断裂处修复,也可以使用液体蜡将相关的石刻艺术品蜡封起来,减少风蚀作用对艺术品的破坏。

(1)针对性修复加固,封护粘结断裂处

所谓针对性修复加固,就是指使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11对大足石刻作品的断裂处进行粘接,然后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强力粘结力量将已经遭受风蚀作用断缝开裂的石刻艺术作品进行修复。这也是目前我国修复石雕石刻艺术品时比较常用的修复手段。

(2)使用液体蜡进行蜡封

所谓使用液体蜡进行蜡封,就是指使用“液体蜡”这种全新的材料,将石雕艺术作品蜡封起来,在不影响石雕艺术作品外观样式的情况下,为石雕艺术作品打造一个安全的密闭的保存空间,使得石雕艺术作品与空气和风相互隔绝的一种全新的石雕艺术品保护方式。12

2、防渗水治理

111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2009(04)针对由于渗水等原因给保存有大足石刻艺术品的山洞造成影响和污染导致艺术品遭到破坏的情况,可以从改善排水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凿沟壑以及灌浆堵水等方法对相关险情进行及时治理。

(1)改善排水系统

由于大足石刻存在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了,很多古时候设计建造的排水系统已经无法为大足石刻相关艺术品的保存和保护提供足够的帮助,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在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对相关系统进行改善。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将会有很多因为排水不畅导致的渗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针对性开凿沟壑,引导水流远离石像

自从大足石刻诞生至今,大足石刻所在的五座山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生长变化,山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甚至山上的植被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原本可能没有山渠经过的地方现在也有了山泉的滋润。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原先没有设计排水但是现在却需要排水的石像、造像等艺术作品的实际需要开凿沟壑进行排水,将水引导远离石像、造像,这也是十分可行的。

(3)灌浆堵住渗水处

针对那些由于地质条件变化导致渗水发生的情况,大足石刻保护工作者们可以采取灌浆堵漏的办法,将水泥粘土或者硅酸钠或高分子溶液等灌浆液体灌入渗水出,利用灌浆中浆体的特质改变当地的地表环境,堵住渗水的裂缝或者漏洞。

3、加强岩体巩固

除了上述方法外,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者还应当针对自然环境变化和地表植被的变化可能带给石刻艺术作品的破坏和影响入手开展相关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首先,他们可以采用往危岩上打洞然后向洞里灌入加固剂的方式去加固那些较大的在危岩悬崖上的石刻艺术作品;其次,他们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山区生态植被保护的工作方式将对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加大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二)加强景区景点管理

针对由于景区管理不善导致的游客个人行为给大足石刻艺术品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一方面,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一定范围长度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栏杆和遮护系统,防止大足石刻艺术品中十分珍贵的石像、造像等艺术品被游人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人为破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旅游主体的有效管理,引导和约束广大游客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参与到景区景点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具体可以采取的办法包括:首先,制定完善的游客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多设警示标语;其次,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整体素质与服务;再有,采用软硬皆施的方法对游客进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活动提高游客自觉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责任心。

(三)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足石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应当永久流传下去的珍贵的财富。所以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在可持续开发的思路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1、重视旅游产品的延伸开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针对由于车辆交通便利导致的游客在大足区逗留时间过短,未能给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连带效应的实际情况,重庆市政府和大足区政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从积极开发大足石刻旅游周边产业的方向入手,增强大足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延长外地游客在大足区的逗留时间,利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拉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

2、树立旅游新形象,扩大市场份额

“大足石刻”是对大足区多个旅游景点的统称,尽管在艺术分类上可以将这些景点归结为一个称呼,但是在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同的景点有着其自有的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这些资源本身的差异性就足以帮助大足石刻实现旅游资源新形象的重大转型。将“大足石刻”的旅游资源概念化整为零,能够有效扩大大足石刻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从而可以全面推动大足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强化品牌意识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内唯一的一个世界级文化遗产景观。但是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并没有纳入重庆市整体的城市推广战略当中,易言之,在重庆市向外推广城市旅游资源的时候,并没有打造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所以在未来的市场开发中,“大足石刻”的金字招牌应当被充分的尊重和利用起来,让大足石刻成为一个在旅游市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让人们一想到重庆就想到大足石刻,利用大足石刻的品牌效应,全面带动全球旅游市场的开发效果。

四、总结

大足石刻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需要所有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去保护它,需要所有人进行科学的思考去开发它。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相关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能有效加强对石刻艺术品自然损害的保护,有效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有效加强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再开发,那么,不用多久,大足石刻就能再次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篇6: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课题名称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柳 瑶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011208203343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6日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的具体剖析,深刻地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录: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4

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4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5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 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10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的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要持慎重考虑 ··················12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12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3 参考文献················································ 14

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

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

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 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在三合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有可能进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不少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 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

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 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

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噪声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②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②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③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5)文化的破坏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 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

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包括实施科技手段,使盲目的、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其次,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 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再次,培养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百姓配合,使旅游环境更好地同经济效益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1)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

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强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3)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程序要求。国家必须明确规定旅游资源开发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有关机构、组织、书会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和程序条件;规定为保证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采取的制裁性措施和被制裁者在申诉、起诉等方面的程序性措施;国家立法规定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并具体规定这些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4)环境权的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体制。旅游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人应生而具有享受清洁健康和充裕的环境的权利。(5)增加环保经费和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 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

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

环境保护的投资。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持慎重态度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自然保护区所含盖的地域是世界上存留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稀和濒危的生物物种和罕见的自然遗迹存留地。这些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种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区域。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方面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据1999年科学时报报道,全国目前有22%的保护区因开展旅 游而遭到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环境和资源的退化。呼吁要慎重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与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开发对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更大依

赖性。生态旅游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的基础上。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要比其他旅游区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受破坏,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全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时都必须按照规定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

4、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

上一篇:写马的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聂树斌案刑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