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2024-05-16

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通用3篇)

篇1: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23期)

郑 颖

【摘要】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自主权的同时,也将遭遇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的“马歇尔难题”;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行业协会的产生和不断壮大成为必然,却难以厘定其功能定位。通过分析行业协会的历史演变,透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尝试理清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并以此界定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困局 行业协会 功能定位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政府全面控制社会的局面随着政府的相对退出而改变。从理论上看,这一改变将产生两个后果:一是随着政府不断退出市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将更多地获得政府间接的政策支持,而不是直接依靠政府公信力的替代式经营,这要求企业必须以其自有的品牌和技术获得真正的“自主”;二是随着政府从经济领域的不断退出,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经济自治组织的产生和不断壮大成为必然,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行业协会包括职业协会,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狭义的行业协会仅指企业间形成的自治组织。本文采用广义上的概念)即是这种经济自治组织最为集中的体现。而与此同时,品牌时代悄然来临,关于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即“马歇尔难题”更多地表征在中小企业身上。凝聚品牌价值和创新自主技术,是中小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大发展道路上的两个引擎。但也正是这两点使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巨额成本。目前理论界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现实问题—发展困局—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此。解困的关键不能寄希望于政府职能的“还原”,而应当考量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而产生的两个后果之间的关系,亦即,在政府退出市场之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然而,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行业协会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压制和扭断。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行业协会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这种内在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重新审视行业协会产生发展的条件和制度背景,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切入点,探究我国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与存在的问题,厘定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进而探讨行业协会法律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控制,以实现行业协会的自律与良性运行。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透视

概括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放松了对企业(包括中小企业)的市场管制,为企业的自主经营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失去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助力,在应对市场挑战和获得交易机会方面准备不足,难以自立。近几年被作为焦点问题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即是其典型写照。造成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客观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来源于中小企业规模的有限性和以获得交易机会为发展目标的拓展性的矛盾。中小企业投资者对经营成本和收益的理性预期,以及我国企业法律对企业规模的放松管制,使大量的小规模经营的中小企业纷纷设立,但过多的中小企业又造成企业间争夺交易机会的竞争日益剧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融资以扩大经营规模,进而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是许多中小企业最直接的选择。但也正因如此,过小的规模、过高的融资成本和过大的融资风险,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最根本的障碍。

第二,中小企业交易成本高。作为市场的基本单元,根据科斯定理,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交易,都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在政府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显著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寻求交易机会以及为完成交易而支付的成本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关联面较窄,欠缺大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诸多条件。而且,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获得交易机会的独特优势,交易机会的获得需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

第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市场中过多的经营者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大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提升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客观上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地压缩组织成本以获取微薄利润。这也是中小企业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

第四,中小企业品牌价值低、欠缺技术优势。在诸多的文献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往往被归结为融资难、交易成本高以及组织管理不完善等方面,而企业的品牌问题和技术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概因为在当前的市场状态下,品牌和技术需要巨额的成本投入,对大多数小规模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其实,中小企业品牌价值低和欠缺技术优势,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局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透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的成因与表现,旨在重新厘定行业协会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发展进路,重构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并通过行业协会而不是政府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

行业协会的历史演变及其制度背景

从行业协会的形成历史看,最初的行业协会(即行会)主要存在于职业者之间的自治联合。就我国的情形而言,行会一般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是行业自律组织。与欧洲相比,行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的行会要小得多。其原因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因素,又有行会的成立宗旨、目的、结构及运行机制的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较大规模的手工业企业一般都由政府官营,而民营手工业由于生产资料、设备和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规模不大,其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因此,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手工业行会,面对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它们在经济领域的职能非常有限,不但只能管理一些民营手工业,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诸多干预。而在中世纪的欧洲,“个体业主间的正式联盟的确能够通过联合提高共同利益的可能性。对行业难题的共同协商能够导致明确而持续的政策的出台。他会使行业同政府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并通过协商得到一些特权。”①这就从根源上区分了中国的行会和欧洲行会,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趋势。

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背景之下,中国古代的行会从未取得广泛的自治权,更没有与政府讨价还价的可能性。而中世纪的欧洲行会本身就是基于自治而产生的,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较大的自治空间。在法国,行会还被授予了司法权,虽然条件是必须按照商定的习俗运用这些权力。在德国,贵族的优势并未压倒过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的工匠组织的优势。在低地国家,推翻了贵族统治的政治革命允许行会官员不再由市政官任命,代之以选举产生,并给予行会一定程度的法律自治权。在英国,行会被允许对他们行业整体收税。

行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涉及到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否限制竞争的问题。在行会内部,竞争性的标价通常被处以罚款的协议和以原价分享另外一名成员所购买的货物的权利所遏制。但由于存在来自行会外的竞争,对于价格的竞争就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容忍。行会对工作时间也有规定,这进一步限制了竞争。最为严厉的限制来自对劳工的竞争。行会同受雇的劳工的关系中唯一确定的原则是对工钱所表现出的坚定态度。劳工的数目也有限制,除了行会官员和前行会官员之外,其他工头超越规定的学徒数将会受到法律处罚。从资料分析来看,中世纪的行会类型并不适宜投资的快速增加,这与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形成鲜明对照。总而言之,手工业行会在早期对手工业的发展起了保护的作用,但到晚期却束缚了手工业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冲破行会的束缚成为一个历史使命。在欧洲,首先在行会发展薄弱的农村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行会最终走向消亡,资本主义才迅速发展起来。明清时期,中国的行会规模开始壮大,开始有一定的工商业管理权,但是,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行会的垄断性和平均主义反而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行会在中国和欧洲扮演了不同的历史角色。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随着英国封建制度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的形成,在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变革的背景下,行会制度为公会制度所取代。这种更替,不是名称的任意改变,而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商人支配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行会制度虽然产生早于西欧行会制度,但这种转变的完成却比西欧要晚得多。只是在清末民初,在西方商会、华洋商会发展的影响下,才出现了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各个层面的整合,开始向现代行业协会、商会方向迈进。1902年,上海首先成立商业会议公所,这是近代中国商会的雏形。建立商会的目的主要是联络商情,保护商利,促进商业共同繁荣。但由于商会与政府的关系密切,客观上并不是独立自治的机构,而且需要帮助官府收取苛捐杂税,商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政府的附属机关。②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现代模式及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现代模式。由于世界各国人文环境与经济基础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行业协会的模式选择和功能设定形态各异。大致来说,主要表现为德法模式和英美模式。

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在与政府的关系上,行业协会是政府领导下的服务机构,但一般不由政府操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如德国行业协会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就经济和商务政策向政府和立法机构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配合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工作,有时也承担政府下达的任务。在与企业的关系上,行业协会主要向企业提供由于成本过高而企业自身难以独自完成的服务。如德国行业协会对当地工商企业或本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定期做出书面报告,并提供相关的统计资料;开具原产地证明;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认证,协助新开办的工商企业到法院办理企业登记等。

从历史渊源上看,英美国家的行业协会主要是企业间的自治组织,各行从业人员将加入协会作为确保社会地位和经济安全的手段。当然,随着现代国家和政府职能的演变,英美国家行政权出现了极大扩张,行业协会亦及时转变角色,其职能也今非昔比。如在英国,如今各行业协会已成为权威性社会中介机构,在企业管理、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帮助政府了解行业情况、为企业代言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③在美国,组成行业协会来争取利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全国各地的不同行业协会具有各自的利益,它们之间的利益经常是互相冲突的。加入行业协会,可以利用协会的力量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个体企业的力量小,但是各个企业通过协会可以向国会和政府传达它们强有力的呼声,反映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使它们的意见得到了解和重视,从而有可能争取获得较为有益的政策、法规环境。因此,个体企业普遍乐于参加协会,愿意通过交纳入会费来承担协会运作的费用。④

需求与供给:行业协会功能定位的理性分析。从行业协会的发展进路与现代模式可以看出,行业协会的存在目的,从总体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因市场机制而产生但又是市场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身所无法解决的市场失灵问题。

由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与英国和美国等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主要表征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在差异性,故而市场或企业对行业协会的需求亦是不同。德国、日本的行业协会受政府的影响较大,这是因为德日等国政府一向采取较为积极的应对市场失灵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行业协会予以实施;英国、美国的行业协会受政府的影响较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影响政府,这是因为英美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在应对市场失灵问题上政策较为消极,即使干预经济,也往往是“危机对策”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理念。对于市场失灵问题,交由企业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去解决,政府很少主动出面干涉。

相比较而言,在我国既往的经济运行模式中,政府发挥了全面而无比强大的影响力,在顶层政府和底层经济个体之间,客观上不需要、事实上也不存在分散政府管制力量满足底层经济个体需要的中间层经济组织体。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拉远了顶层政府与底层经济个体(企业)的距离,松动了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通过“抓大放小”)—的管制,企业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权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替代政府管制职能的中间层经济组织体的强烈需要。所以,我国行业协会应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为切入点,以化解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为发展思路,并以中小企业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重构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行业协会应提供入会会员资格审查、会员交易信息的提供与交易平台的搭建、会员间技术的合作开发与共享以及行业协会集体品牌的凝聚等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的服务,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解决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两个基本功能。首先,入会会员的资格审查应是行业协会最基本的功能。不论是法德模式的强制入会,还是英美模式的自发入会,入会会员的资格审查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入会会员资格审查,一方面能够明确申请入会的企业的现实需要,有助于行业协会开展针对性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资格审查可以指导企业规范化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混乱的问题。其次,提供会员需要的宏观市场信息和微观交易信息、搭建企业间技术共同研发平台以及提升行业品牌的公信力,旨在降低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分薄单个会员技术研发的成本,解决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中小企业宏观经济信息与微观交易信息的相对匮乏、交易信息的风险确认成本相对较高、品牌价值的凝聚和自主技术的开发能力薄弱,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单个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有关,通过行业协会,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是化解中小企业当前问题的关键。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篇2: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汇聚全球资本的热土。1992年后, 外资进入数量、投资额都出现了显著增长, 资本结构也呈多元化趋势。2002年中国加入WTO, 其“无歧视原则”使得市场进一步开放, 外资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却给本土企业造成了巨大打击, 各行各业中都可以看到本土企业的节节败退。

化妆品行业中亦是如此。目前, 我国获得生产认证的化妆品企业已逾4000家, 然而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亿人民币的却仅有50多家, 多数都只在百万的程度上徘徊。相反, 外资企业却如鱼得水, 卷走了我国化妆品市场超过90%的利润。面对如此挑战, 本土该企业制定合适的市场战略, 以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

二、研究回顾

(一) 相关定义

1、品牌。

“品牌”一次最早产生于美国, 从20世纪30年代品牌这个词出现在学术界后, 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中, 笔者引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 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要特别注意, “品牌”不是“商标”。商标仅仅是指符号性的识别标记, 而品牌所涵盖的领域, 则必须包括商誉、产品、企业文化以及整体营运的管理。因此, 品牌不是单薄的象征, 乃是一个企业总体竞争, 或企业竞争力的总和。

2、化妆品。

根据2007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 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 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 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 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 或者修正人体气味, 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本文所提到的化妆品也都在这个定义范围内。

(二)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品牌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常见的是对品牌管理、品牌定位、品牌个性等方面的研究。余明阳的《品牌学概论》 (2008) 、《品牌战略》 (2009) , 熊仕平的《品牌战略与产品推广策划》 (2003) 是较为出名的品牌理论著作, 其根据中国国情, 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理论。

黄素芬 (2 0 0 8) 对《消费者品牌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Consumer Brands) (1994年版) 第二卷中所收纳的18个在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化妆品牌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出其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郑忠智 (2009) 也对我国企业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建议。

三、我国化妆品行业现状

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有化妆品企业4000多家, 其中主要包括本土、外资和一些三资企业。2012年, 我国全年化妆品销售额达2000亿元, 比上年增长25%, 我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国。而且我国人口众多, 还存在相当大的市场消费潜力, 这给化妆品企业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然而, 我国化妆品市场却是外资企业占主导, 本土化妆品企业只有在夹缝中求生存。

据统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外投资者为在中国市场立足已投入上百亿美元, 并且凭借其在品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垄断了我国种高档化妆品市场。本土化妆品企业只有在中低档日用化妆品市场上才能得以生存。有数据显示, 外资企业在我国化妆品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90%, 而利润份额也超过了95%,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本土化妆品企业的处境。

四、本土化妆品企业品牌建设

面临严峻的现状, 美加净、丁家宜等品牌纷纷进行M&A寻求出路, 希望凭借收购企业的雄厚资金实力及丰富市场经验来赢得国内市场。然而, 结果却是相反的——他们“被利用”来为收购公司打开国内市场, 之后便被束之高阁, 再不复往日风光。由此可见, 对中国化妆品企业而言, 自己发展才是上上之策, 在其中, 品牌建设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一) SWOT分析

下面, 我们运用SWOT工具, 分析解我国化妆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环境。

1、优势 (strength) 。

相对于国际品牌, 本土化妆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接近市场。他们对本地情况更加了解, 而且有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和管理成本。相对于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会受到总部的限制, 本土企业对市场变化能做到更迅速的反应, 而且经营独立性更强。

2、劣势 (weakness) 。

一来国内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化妆品无论在质量还是种类上都落后于外资巨头。产品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之所在, 若这方面做不好, 其他方面都成为空谈。二来我国化妆品企业普遍在现代市场竞争方面缺乏经验。我国化妆品企业成熟的市场营销团队普遍还未形成, 面对强大的外来竞争对手, 难免有些招架不住。

3、机会 (opportunity) 。

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也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在全民基本达到小康的大环境下, 他们的需求也从解决温饱上升到了提高生活质量。化妆品正是这类型的消费, 同时由于居民的购买力提高, 化妆品市场更是有不可估量的前景。2012年中国的化妆品市场销售额以达2000亿人民币, 并且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巨大的市场需求给我国化妆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4、威胁 (threat) 。

正如前文介绍的, 我国的化妆品市场被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所占有, 本土化妆品企业所有用的市场份额很小。外资企业的优势不仅在资金上, 由于其在母国市场以及其他国家市场上的丰富经验, 他们是化妆品市场上的巨头, 而我国化妆品企业还如初生的婴儿一般脆弱。可以说, 外资企业是本土化妆品企业实力强劲的对手, 威胁性极大。

(二) 本土化妆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品牌意识薄弱。

首先要有品牌意识, 才能够开始着手打造品牌, 而本土企业往往轻视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战略方面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获得“中国名牌”或者“驰名商标”的称号就有了足够的品牌竞争力, 可以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放松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然后事实上, 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规划,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很多国内企业目光短浅, 在获得了短期的利益后, 就停止品牌推广, 以至于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牌市场中迅速销声匿迹。

2、产品缺乏优势。

产品是品牌发展的根基之一, 切合市场需要、满足消费需求并具有过硬质量的产品是品牌得以发展的保障。而我国化妆品企业的产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产品过于单一, 二是技术能力有限。早些年, 我国只有单一的雪花膏这样的东西, 完全不知道可以有水、乳、霜, 而脸部不同位置使用的产品又应该不同。在看到外资化妆品企业纷繁的产品种类之后再奋起直追终归是有些晚了。化妆品是高科技复合产品, 其中蕴含的技术成分很高。不得不承认, 中国实验室比之欧美发达国家的实验室相差较大, 技术人员能力也是如此。

3、过度追求低价战略。

价格定位不当也是当前许多国产化妆品品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很多化妆品企业采取低质低价的手段营销产品, 意图通过“薄利多销”来实现盈利。然而, 化妆品属于奢侈品, 其价格会向消费者直观地反映出产品的市场定位及品牌形象。如果一味的采取低价位策略, 不仅盈利低, 而且不利于其品牌形象的树立, 容易给人“便宜没好货”的认知偏差。

(三) 品牌建设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 笔者认为中国化妆品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确定适当的品牌定位。

首先, 产品的目标人群是谁?这是第一个需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每个品牌的产品都需要有自己的主要消费人群, 一个适合于所有顾客的产品最终会为所有顾客所不容, 毕竟世界上是不存在“万用灵药”的。对企业而言, 确定了目标消费人群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动作, 采取相应战略来扩大自己的品牌优势。

另外, 品牌的核心也需要得以确认。在这方面, 上海家化旗下品牌佰草集的品牌战略值得所有企业借鉴。它在发展伊始, 也曾走入过发展误区。佰草集最开始在香港旺角的门店和产品设计均盲目仿照西方风格, 但惨遭失败。直到以中草药作为产品和品牌的核心, 开发出一套的中国味十足的化妆品, 才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赞誉。在2008年, 佰草集在法国化妆品连锁商场——丝芙兰上架, 从此进入了国际高端市场。其明星产品——售价为49欧元的太极泥面膜上市不到一个月便脱销, 在包括兰蔻等国际品牌在内的两千多个护肤产品中排名前五, 全套系列产品的总销量也进入了全店护肤品的前十位。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双赢, 足以说明佰草集品牌战略的成功。

然而, 我们需要引起注意,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品牌定位, 品牌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企业需要牢牢掌握市场动态, 及时修正自己的品牌定位, 使自己在市场上保持常胜。

2、走中高端品牌路线。

新产品进入市场, 通常会采用两种定价策略:撇指定价和渗透定价。然后, 我国化妆品企业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后者。从短期来看, 这似乎也是成功的策略, 采取该策略的化妆品企业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化妆品行业, 廉价决不会是良好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 我国实行低价策略的化妆品企业大多只能达到2%的利润率, 几乎只占到推出高档化妆品的外资企业的十分之一。利润低、盈利少, 就会导致产品研发、销售、推广等资金不足, 而研发不出好产品, 满足不了消费需求, 销售不力、推广不足又会带来产品价格难以提升,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 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是会很看重品牌, 价格会给消费者最直观的产品档次印象, 因此对于化妆品企业而言, 廉价手段缺少长久生命力。放弃低价策略, 实施差异化战略, 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 制定合适价格, 建设自己的高端品牌, 使之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只有提高产品质量, 转型走中高端路线, 本土化妆品企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五、总结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 外资企业的更是遍地开花使得品牌价值和作用得以彰显, 品牌建设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

本文以我国化妆品行业为例, 分析其行业及企业现状, 揭露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笔者对本土化妆品企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在当前激烈的化妆品竞争中, 企业一定要重视品牌的作用, 在品牌建设中要做到品牌定位准确, 并且提高产品质量、建设中高端品牌形象, 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拓展到全行业, 品牌建设策略则需要做一点修改。准确的品牌定位仍然是必需的, 然后是走中低端还是中高端路线, 必须要根据各自的行业特点来言, 不可一概而论。对于那些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低价”还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 对于生产奢侈品行业的企业来说, 高质的品牌形象才会是最为关键的。

摘要:目前, 在各行各业中, 我国企业都面对着外资企业的强大挑战, 资金的短缺和经验的不足使得本土企业的处境极其艰难。本文以化妆品行业为例,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化妆品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探究了本土企业的出路。通过分析, 笔者与文中指出了本土化妆品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品牌建设,化妆品,本土企业

参考文献

[1]黄素芬.国际化妆品品牌建设经验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 2008:1-52

[2]郑忠智.品牌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5) :88-90

篇3: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货币经纪 信息效率 功能

从2005年第一家货币经纪公司成立至今,我国货币经纪行业的规模和客户范围逐年扩大,盈利状况不断改善。但随着货币经纪行业日益步入稳定期,也暴露出市场需求不足、恶性费率竞争等问题,货币经纪行业的功能定位如何?其发展壮大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在此作以探讨。

独具信息生产优势是货币经纪公司的生存之本

根据银监会2005年公布的《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我国进行试点的货币经纪公司是指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通过电子技术或其他手段,专门从事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和外汇交易等经纪服务,并从中收取佣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作为专业的信息生产机构,货币经纪公司的价值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克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信息生产创造价值,降低零散的交易商间个别搜寻交易对手所发生的市场交易成本,为交易商提供交易红利,并从这部分红利中分得一定比例来维持公司运营及实现自身盈利。例如,在上海国利和平安利顺1两家货币经纪公司2011年的营业收入中,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99%和97%。货币经纪公司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实现信息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通过广泛的客户网络使信息生产成本低于交易商分散生产信息的成本,从而实现对交易商分散生产信息行为的替代。

货币经纪公司和市场上拼缝人2、做市商等中介机构类似,均是通过信息生产从而获得收益。但货币经纪公司与这两类机构仍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拼缝人主要是通过低吸高抛做差价,也就是根据掌握的公开信息,买入债券的同时卖出,从中获得差价收益;做市商则是根据掌握的信息,作为对手方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拼缝人和做市商都需要真实地参与交易,盈利方式主要是赚取买卖价差,而经纪商是纯粹的信息生产者,一般不参与交易(不允许从事自营业务),也不持有头寸,完全依靠信息生产优势为市场创造价值,信息生产效率成为其生存的基础。

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货币经纪公司

发展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

与其他诸多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同,国际货币经纪业基本由英国占据主导地位,关于货币经纪最早的记录也出现在伦敦的外汇市场。在目前世界最大的四家货币经纪公司3中,英国独占前两席。而美国货币经纪业出现于20世纪初。目前,联邦基金市场银行间交易以及债券市场的交易商间交易是美国货币经纪公司最主要的活动领域。与英国相比,美国货币经纪业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较低。

从英、美两国货币经纪业的发展来看,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强度是货币经纪业发达程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英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强度较高。

首先,英国金融市场是世界上外汇和场外衍生品规模最大的市场。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4,2010年4月,英国外汇市场平均每天的交易量为18536亿美元,占据最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远超排名第二的美国(9044亿美元);英国占有全球场外衍生品(主要指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的45.8%,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地区,跟随其后的美国占比仅为23.8%。

其次,英国市场是国际化程度较高、投资者结构较为丰富的金融市场。伦敦的外资银行数量最多,居于纽约、巴黎和法兰克福的前面,外资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很高。据BIS数据,美资机构在英国衍生品市场上占据总交易量的一半以上,英国机构占据的份额仅为23%。外汇和场外衍生品的个性化和复杂性以及不同国家投资者的深度参与,决定了英国金融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不透明程度较高,市场对货币经纪业信息效率功能的需求较为强烈,货币经纪商亦抓住此需求迅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与英国相比,美国货币经纪业起步较晚,且由于美国国内金融市场规模巨大,货币经纪活动主要局限在国内货币市场,但由于美国长期的单元银行体制5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其相互之间通过发达的联邦货币市场和可转让大额存单(CDs)市场沟通密切,信息传播渠道较为畅通,市场对于货币经纪公司的需求相对较弱,国内形成了众多规模较小的货币经纪公司。

国内货币经纪公司信息效率功能发挥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充分、不对称是货币经纪业生存的市场基础,独具信息生产优势是货币经纪公司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准确定位、抓住机遇、快速扩大是货币经纪公司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国内场外市场(银行间市场)的交易系统已十分发达,银行交易员之间彼此非常熟悉,通过报价点击成交或者场外协商成交较为便利,基础产品市场的透明度较高。针对此市场环境,需要国内货币经纪公司找准自身定位,确定独具信息优势的业务领域,实现自身价值。然而,服务对象受限和业务范围狭窄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经纪业信息优势的发挥,影响了市场对货币经纪业的需求。

(一)服务对象受限

按服务对象,经纪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交易规模很大的交易商提供批发交易经纪服务的货币经纪公司,也可以称为交易商间经纪商(inter-dealer broker)或者批发市场经纪商(Wholesale Market Broker),这种经纪商的业务成本较低,收益较高;另一种是主要服务于终端投资者之间或者终端投资者和交易商之间的公司,也称一般经纪商或零售经纪(retail broker)。根据《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及相关法规规定,货币经纪公司及其分公司仅限于向境内外金融机构提供经纪服务,目前国内经纪公司客户群体全部为金融机构,其中中资银行类机构占到货币经纪公司所有签约客户的一半,也就是说,国内市场上的经纪商均为交易商间经纪商。然而,目前银行间市场交易集中度较高,银行类交易商交易量占比达到90%以上。俱乐部式的交易方式使银行类机构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更为明显,对货币经纪公司的需求值得怀疑。

nlc202309021723

(二)业务范围狭窄

国际货币经纪商业务范围涉及外汇、货币市场工具、信贷、商品、股票和各类衍生工具等。但由于国内债券市场规模可观、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国内大部分经纪公司将目标业务集中于货币及债券市场的基础产品和部分外汇市场。由于衍生产品门槛较高或存在政策限制,货币经纪公司对于衍生产品经纪的参与度仍然不高,仅涉足利率掉期交易,而对于债券远期、利率远期、期货、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衍生产品仍未涉足。而在基础产品市场上,从事撮合交易的机构较多,几乎全部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一些基金公司都在免费从事撮合交易。货币经纪公司的定位显然与这些机构有所重合,而与这些机构相比,经纪商又不具有任何优势,信息效率功能难以真正发挥。据货币经纪公司统计,2010年现券市场上通过经纪成交的金额为1.95万亿元,占比仅为1.2%,市场需求较为有限。

如何促进货币经纪公司的发展

笔者认为,深入发现市场需求,找准自身定位,多渠道提升信息生产效率,是货币经纪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路径。

(一)发掘市场需求,扩大客户群体

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生存,只有通过尽可能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来实现。以英国毅联汇业为例,仅电子交易平台6(EBS和Broker Tec)的客户群就涉及到50多个国家的各类参与机构。而国内货币经纪公司的客户却仍局限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间市场一半以上的参与者(非金融机构)无法获得经纪服务,而这类参与者由于对金融市场的熟悉程度和参与度不高,相对于金融机构处于信息劣势状态,对货币经纪业务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建议货币经纪公司和自律组织可通过多种渠道向主管部门反馈市场需求信息,从政策上打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零售”规模经纪服务的渠道,不断扩大经纪服务客户群体。

(二)扩大业务范围,丰富产品序列

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经纪媒介的交易品种除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传统业务外,资本市场及其衍生产品,甚至非金融产品如能源期货及期权、天气对冲指数等都纳入了货币经纪服务范畴,业务的多样化促进了经纪行业的大变革和大发展。业务定位问题也成为解决国内货币经纪业现有问题的核心环节。借鉴国际经验,国内货币经纪公司应更多着眼于复杂的、个性化需求更强的金融产品,比如外汇和债券衍生品等,这类产品较难通过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简单匹配,信息不对称性更为显著,更能发挥货币经纪业的信息生产优势,也有利于货币经纪公司不断优化业务范围,满足市场真实需求,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化

货币经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经纪商的国际化和从未间断的并购浪潮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国内货币经纪公司在经历的初期亏损和多样化策略中成长并得到快速发展。首先,可通过初期亏损不断拓展市场服务广度,也就是运用“先入损失策略”快速扩充自己的“地盘”,为以后的发展储备资源。同时,通过服务与交易商建立联系,在为交易商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获取了来自于各交易商的相关信息,增加信息获取量和获取途径。当这种联系达到相当规模时,经纪商便拥有了相对甚至是绝对的信息优势;其次,应跟随国际货币经纪行业的发展步伐,逐渐改变现有完全依赖传统声讯方式提供服务的现状,开发适用于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的电子交易平台,多途径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化,降低信息收集和整理成本,提高信息归集和生产效率,夯实市场生存基础。

注:

1.根据相关规定,上海国利货币经纪公司、平安利顺国际货币经纪公司和中诚宝捷思货币经纪公司向市场公开披露2011年财务报表,其中中诚宝捷思由于开业时间较短,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佣金收入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55%,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53%。

2.拼缝人最早源于汽车销售业,其利用汽车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从报价较低的经销商购买货源并附佣金销售给购车人。后来此概念应用于证券市场,指利用证券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联系交易、博取差价的证券市场交易中介。在我国货币市场,从事拼缝人业务的主要是证券公司。

3. 英国毅联汇业(ICAP)、德利万邦(Tullett Prebon)、瑞士利顺金融集团(Tradition)和日本中央短资有限公司。

4.国际清算银行(BIS)每三年对全球外汇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统计分析,2010年4月为最新一期数据。

5.单元银行制也称为单一银行制,是指业务经营中的商业银行各自独立,不设分支机构,即所谓的“一行一店”。单一银行制度的特点是地方性强,经营自主灵活,便于鼓励竞争,也可避免大银行吞并小银行,限制银行垄断。1994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瑞格-尼尔跨州银行与分支机构有效性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宣告单元银行制在美国被废除。

6.国际货币经纪公司的业务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声讯经纪(VIOCE)和电子经纪(Electronic)以及其他信息服务等三类,2012年,毅联汇业声讯经纪收入占比达到69.72%,电子经纪收入占比达17.91%,其他信息收入占比达12.37%。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责任编辑:印颖 刘颖

上一篇:福州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问卷下一篇:描写虎皮兰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