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发展看创新价值

2024-04-29

从企业发展看创新价值(通用8篇)

篇1:从企业发展看创新价值

阿尔伯格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其中以“海因茨偷药”

最为有名,故事大意是海因茨的妻子患病,只有一种药能救,生产此药的药剂师虽付出成本200元却索价2000元,海因茨借钱打不到哀求药剂师降价亦不可行,走投无路,敲门偷药。“

根据对10多个不同国家的被试研究,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方面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分为3种水平和6 个阶段。

第一种水平是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以及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在这种道德水平下,人会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海因茨和药剂师的选择都是对的。

第二种水平是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在这种道德水平下,人会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判断,海因茨偷药动机虽值得同情,却不能宽恕,否则会引致社会混乱。

第三种水平是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和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在这种道德水平下认识超越了法律,会同时考虑人类的正义、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所以海因茨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需要接受法律制裁但要考虑其动机并酌减。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按照三种水平先后次序固定不变的,主张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落地非常重要的就是取得员工对价值观的认同,而员工自身的价值观则可能是非常不统一的。当企业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就意味着企业已经在思索自己存在的意义,利益最大化/赚钱是为了存在,但企业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人格化的企业的道德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用这种较高的道德水平去要求和约束员工也能够帮助员工实现自我道德水平成长。

不妨多使用一下柯尔伯格的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这可以是两类范例,一类是正向的标杆作用,比如劳动模范、道德典范,这是单向的灌输式的引导,另一类,也不妨使用一些道德两难的范例让员工来开放地讨论,让员工在更加真实的冲突中获得价值观的建立和道德水平的发展。

 

篇2:从企业发展看创新价值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到了想像。

————————雨果

乔布斯和沃兹两人决定成立公司,他们想了好几个名字,乔布斯一次旅行回来后,向沃茨建议把公司命名为苹果。

从苹果的第一个标志可以看出,这个苹果就是进400年前落在牛顿头顶上的那一个。

现在已经没有人去追问问什么这是一个苹果公司,而不是一个香蕉公司,但是事实上,不论这个公司叫什么,他所传承的是一个创新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想法,正是这个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给人类真正揭示了天文的奥秘和万物的平衡和深沉的哲理,同样也正是这个苹果,发起了一场IT领域的新革命。苹果公司每一个新产品发布,都会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因为苹果的设计和产品为客户带来的不是满意而是惊喜,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需求!苹果每次推出的新产品,都会有意无意的改变一个产业的格局和商业模式。有人这样评价乔布斯,“他拥有令人吃惊的能力,总是能发现那些应该存在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找到合适的技术,将其和无法想象的美学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巨大的魅力。”苹果每一款新产品消费者可能做梦都没有想过,但是一拿到手里,消费者会惊喜地说,我想要。这就是苹果公司所达到的营销境界。

2007年,苹果首次发布了第一款iPhone手机。短短两三年后,“大屏幕无键盘”已经成为只能手机的标志性脸孔。短短三年,苹果从一个外行,到引领手机潮流。然而,昔日手机巨人诺基亚在iPhone面试2年多的时间里,依旧沉浸在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中,没有推出一款足以接近iPhone的产品。即便现在NOKIA试图与微软联手,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了三年。

从表面看,颠覆性的创新往往出自外行之手。这句话的实质是,没有辉煌历史的公司同样能抓住商业的本质,过去十来年,苹果推出的音乐播放器和新型手机产品,成为其业绩重要增长点,苹果在这些领域都并非先行者,但却后来居上其原因在于该企业注重创新且“不按常理出牌”。苹果从一开始,就没有简单的把手机当成通话工具,而是创造性的将其定位为无限可能的个人终端平台。诺基亚并非不想做好,仅其芬兰奥卢研究中心就有2000名工程师。但问题是,如果心智模式十分陈旧,找错了努力的方向,再多的投入也是白搭。现在看看诺基亚的经典口号“Connecting People(直译:连接每个人)”,也显得一成不变。这其实把诺基亚限制在通讯的狭小世界里,一直把手机仅仅当做手机,而忽视对用户需求未来的把握。对比iPhone喊出的那句“再一次改变世界”,乔布斯的野心也并非大的不可能实现,他想做的,也不过就是想把电脑装在口袋里罢了。

最后再说一句我想说的,如果比尔盖茨让微软成为传奇,那么乔布斯本人就是传奇。

赵西强

篇3:从企业并购看企业价值

一、两企业并购的目的

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后, 摩根大通将成为贝尔斯登的坚实后盾。虽然摩根大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但总体来讲, 风险是合理的, 而且从长远来看, 该交易加强了摩根大通的业务, 将为摩根大通股东带来良好的价值回报。

可口可乐是中国消费者广为熟悉的饮品, 通过这次收购, 可口可乐能提升运作效益, 尤其是通过利用汇源在全国的生产设备以及可口可乐的分销网络和原材料采购能力, 带来协同效应。

二、收购案例体现的企业价值

人们说的“贝尔斯登的贱卖”、“可口可乐的天价收购”比较的基础通常都是与公司市值进行比较。既然这项产权交易得以促成, 则必然有它内在的机理。从以上两个案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 企业价值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允价值”, 它既不同于会计价值, 也有别于公司市值。

(一) 企业价值是企业的公允价值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双方, 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评估价值, 它是一种相对于当事人各方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面临的市场条件的合理的评估价值;是评估人员根据被评估资产自身的条件及其所面临的市场条件, 对被评估资产客观交换价值的合理估计值。公允价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与相关当事人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是所面临的市场条件相吻合。在企业的产权转让和交易中, 企业的公允价值既包括市场价值, 也包括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 如投资价值、在用价值。

(二) 企业价值有别于会计价值与公司市值

企业的会计价值是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 是一个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概念。出于没有考虑通货膨胀、资产的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等重要因素的影响, 所以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明显区别于上述企业价值。公司市值是指上市公司全流通股股东的市场价格 (市场价值之和) , 它是随着股票价格的波动而变化的。如在“案例一”中, 贝尔斯登在3月14日的会计价值是每股84美元, 市场价值是每股30美元, 公允价值是每股2美元。在“案例二”中, 8月29日汇源的市场价值是每股4.14港元, 公允价值是12.2港元每股。

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企业价值评估有三种基本方法, 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一) 不宜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

市场法就是在市场上找出一个或几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系企业, 分析、比较被评估企业和参照系企业的重要指标, 在此基础上, 修正、调整参照系企业的市场价值, 最后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由于企业的个体差异以及企业交易案例的差异, 上述案例中, 贝尔斯登和汇源果汁很难找到可比企业, 因此它们的企业价值评估显然不适合用市场法。

(二) 不宜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

成本法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账面价值的调整得到企业价值。这种方法起源于对传统的实物资产的评估, 如土地、建筑韧、机器没备等的评估, 而且着眼点是成本, 很少考虑企业的收益和支出。成本法以企业单项资产的成本为出发点, 忽视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而且在评估中没有考虑那些未在财务报表上出现的项目, 如企业的管理效率、自创商誉、销售网络等。因此, 成本法适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盈利组织的评估, 不适用于上述两个企业的价值评估。

(三) 应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是恰当的

收益法是根据企业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企业的价值。收益法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企业的持续经营, 这两个企业都满足这一前提, 因此, 应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是可行的。通过预测出收益、折现率等基本的参数, 采用预期现金流的折价贴现可以得出企业的价值。谈判中再加上三个溢价:一是品牌溢价, 二是领袖溢价, 三是增长溢价。

1、品牌溢价。

虽然品牌价值通常会体现在预期现金流之中, 如果收购方求购心切, 通常也就不会计较额外多付1 0%~15%的品牌溢价。曾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的贝尔斯登流动性不足, 面临破产的危机, 摩根大通选择此时收购贝尔斯登, 它的品牌溢价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汇源是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 汇源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汇源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和“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资格”, 汇源果汁集团被国家质检总局树为中国食品安全标杆企业。由于汇源有较高的知名度及美誉度, 应拥有较多的品牌溢价。

2、领袖溢价。

领袖溢价通常隐含着对领袖级企业的垄断性所付的溢价, 这是一种补偿性的支付, 因为企业的预期现金流也包括了领先者的垄断性收入。

3、增长溢价。

增长溢价是对高增长企业的额外奖励, 这是因为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成长性有特殊的偏好, 如果收购方是上市公司, 对被收购方的成长性偏好就更强, 结果通常会在高价收购的交易结构正式披露之时, 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股价双双暴涨。贝尔斯登受次贷危机影响, 在2007年底公布的四季度业绩, 减计了19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资产, 三季度资产减计了8.5亿美元。去年全年预计摊薄每股收益为1.52美元, 较2006财务报告年度的14.27美元大幅下降。净利润为2.33亿美元, 低于2006财年的21亿美元。汇源果汁2008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7.2%。相比而言, 汇源果汁能获得更多的增长溢价。

摘要:本文通过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两个案例分析, 阐述了企业并购的目的, 分析了如何确定被并购企业的公允价值。

关键词:企业价值,企业并购,价值评估,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岩石.可口可乐真的疯了吗.中外管理, 2008.10

[2]、财经网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3-17/100052807.html

篇4:从企业视角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及对企业的意义

按照字面理解,“創新”是指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体系,对要素和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推出新的理念、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新的制度、开辟新的市场,从而获得新的更高的效率或效益;“驱动”则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最早使用“创新驱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用于刻画一个发展阶段的是竞争力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及财富驱动四个阶段。胡锦涛曾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应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进行转变。在这里,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内涵是指一个国家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对于企业这一微观个体而言,很多人认为“创新”能力的重要具体表现就是专利的多少。事实上,现有的评价体系通常以一个企业一年获得专利的数量来衡量其创新程度。但以企业一年内获得专利的数量来衡量其创新程度过于狭窄而且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很少专利能给公司带来财富,大部分专利都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如果“专利”这一创新成果不能被用于企业发展,显然这并非“创新”的应有之义。创新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创新,另一类是商业创新。科学创新即所谓的“始创新”,这也是中国许多人常提的“自主创新”。但始创新本身并不一定能使企业得到净效益:火药由中国发明,但中国仅将其应用在鞭炮、烟花及传统军火,而西方国家则将其应用于制造先进军火来加强军队战斗能力,以及开山建铁路来支持工业革命,因此西方从火药发明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中国。从中可以看到,同一始创新(如火药)应用在不同创新活动中可以产生不同价值,所以始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正如“创新驱动发展”顾名思义,创新的确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好处,但关键不在于谁是始创者,而在于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应用始创新来制造最大价值,这才是“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的本质内涵。

当前制约我国企业创新

驱动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当前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动力不足,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需求激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及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度仍很高。另一问题是条件不足,如企业创新基础差,能力弱,对创新人才培养及对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投入不足。但在此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扭转企业创新转型思路。

创新思路急需转变

应用始创新来创造价值的创新活动叫做商业创新,它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可称为“流创新”,即指能够改善现有价值链的创新活动;第二类可称为“源创新”,即通过新理念,组合现有资源来达到欲望,类似于西方学界的“破坏性创新”,但不同的是源创新所推动的新理念不一定由新科技触动,也可能基于人的新欲望。当前中国很多大城市市内仍有纺织、化工、钢铁等制造业,且邻近城市都有相同制造业,这是因为一旦一个行业获得成功,周边城市便会有很多企业扎堆进入那个行业,恶性竞争便由此产生。这些企业很多都以降低成本、改进流程等流创新来保持竞争能力,但持续流创新会导致回报递减,因此这些企业的净利润会越来越少。在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很多以传统制造业为经济主体的城市都感到其需要转型与创新,然而中国30年来发展的一贯思路认为转型就是从传统制造业中的一条产业链转至另一条产业链,创新则是转为制造高科技产品。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缺乏对外部因素的考虑以及对价值创造及分配的思考:倘若各地区企业遵循同一思路一同进入新产业链,则情形不会有丝毫改观,邻近城市仍旧有相同制造业,唯一不同的是原先的纺织、化工、钢铁替代为芯片、新能源、生物药品。而且,由于大多中国高科技产品位于产品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得到的价值分配较低,最后只能以低价维持市场地位,这种创新转型思路实不可行。因此,中国企业若要彻底转型,首先不能盲目跟风,而应以当地企业现有资源为杠杆,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道路;其次,企业务必要跳出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应力求通过创造新理念推动源创新来提供新价值。总之,中国企业实现创新转型的焦点不在于产业链的选择,而在于创造什么新价值的选择,这一创新思路需要转变。

缺乏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激励政策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和美欧、日韩等国的发展实践,能从根本上激发大量企业进行创新的重大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市场环境、需求水平、产业环境和政府角色这五个方面。但我国在以上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1)逼迫企业创新的要素压力机制尚未形成。如果企业能够较容易地获得低廉生产要素,就会缺少动力去改变靠消耗资源、追求低成本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2)缺乏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一些国有企业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企业高管迫于短期业绩压力大多不会选择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创新道路。法制环境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使创新产品、技术、专利等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不敢创新。(3)政府在创新活动中越位和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企业创新。政府越位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将本应由市场驱动的创新活动扭曲为政府主导的创新。政府缺位则表现为在一些重大领域的技术创新中政府未能有效分担相应风险,未能给本国企业提供足够创新机会,譬如政府采购政策方面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面向政府采购的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机制尚未建立。

企业创新条件不足

(1)引入消化再创新的投入统筹失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但关键是要加强引进之后的再创新。虽然技术引进能够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但引进过程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在区域内及时间上存在重复引进,且技术引进中硬件比例过高;其次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韩国和日本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5到1︰8的水平,远高于中国1︰0.25的水平,在对技术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不足,很容易在技术更新更为迅速的行业形成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最后则是技术引进与研究开发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体制顽症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日本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30%,而我国仅为5%,大量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游离于企业之外,存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技人才与企业的脱离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研发能力薄弱,而另一方面,大量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技术型人才由于激励机制等原因将主要精力用于评职称、发论文和获奖等方面,而不是专注于与企业和市场相关的研究发明。

国有企业如何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創新驱动发展,就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使各方面资源、政策向创新集聚,从而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靠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最终走上以创新为发展主要驱动力,打破原有资源、能源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的束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主导是政府,关键是政策制度。

政府层面

宏观层面:双管齐下的政策

要实现发展战略由低成本优势战略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打破“低成本陷阱”,使资本无法依靠低成本优势获取高额利润,使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不再具备“优势”;另一方面则是推进创新为基础的战略,使资本因为创新活动而获得更高利润。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促使国有企业成功实现转型。

微观层面:培育市场,构建研发激励型政策链

原先政府许多创新政策是为保护和发展本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而设计的,这在我国产业“以市场换技术”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技术引进成本不断提高,原先政策的保护功能已开始逐步失效。新形势对政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当今的政策重点要由原先保护企业和支持企业引进、改进技术转为支持企业的创造技术活动;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活动转为支持企业研发活动。具体可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在采购政策调整上,应考虑将政策激励向创新链前端转移,由对最终产品采购转向对前期技术研发和对研发服务的采购,由保护型政府采购政策转向激励型技术采购政策,这样才能促使企业跳出创新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

加大政府直接资助企业研发活动的力度,重点资助研发联盟。从企业研发支出结构来看,我国企业研发支出中政府资助比重较低,而美、英等国的政府将其研发资金的25%甚至更多投向企业,企业研发支出中政府资助所占比例超过十分之一。同时,由于企业研发活动中具有较高创新程度的研究活动往往以产业链技术联盟的形式出现,因此政府政策目标的调整方向应由原来对单项技术、产品研发及单个项目的资助转为重点对产学研技术联盟的资助。

调整税收政策,由原先优惠型税收政策转变为研发激励型税收政策。在政策调整上可考虑收缩针对产品和一般投资的税收优惠,以降低政府财政负担,同时扩大针对研发活动的税收优惠,也可考虑只针对研发支出的增量提供优惠。

建立完善国有企业高管阶层自主创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在选拔、任用及考核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时,要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评估指标,并给予相应奖惩。选拔任用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作为经营者是央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强化市场竞争这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常垄断不利于自主创新,而国有企业又大多集中于垄断行业,只有在这些行业中打破垄断格局、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塑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

以上各激励政策并非相互孤立:通过政府采购、研发资助、税收激励可以帮助降低企业的研发和市场风险,免除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后顾之忧;而通过对企业高管阶层自主创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及引入竞争机制,则可以从正面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由此,形成一套覆盖技术研发创新链的政策链,推动企业创新活动。

企业层面

建立适合的“为中国制造”的源创新企业文化

创新文化是创新成功的土壤和气候。中国企业所应遵循的创新发展思路不应局限于产业链的选择,而是创造什么新价值的选择。针对中国当前现状,企业应将精力集中在“为中国制造”,从事对中国人日常生活或工作有价值的创新活动,而非单纯的“中国制造”,这一新价值的选择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市场隐藏着极大商机,中国市场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市场;焦点由“中国制造”转为“为中国制造”将能够提高中国企业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并使他们对整个生态系统成员更有责任感,这也是中国企业建立名牌的先决条件;此外,开拓新市场属于源创新,可以触发及引导地区内其他相关行业的加入,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使中国实现和谐发展。

从1980年开始,中国企业大多以低价产品占据市场,以流创新发展市场,其理念“价廉物美”是成功的关键,为控制成本它们都建立了流程管理文化:每一流程都须先经过考核,每一环节都要先经过主管批准后才能获得财务支持来执行。虽然对于中国传统行业来说,这种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但这种高度控制的流程也会阻碍创新,比如在批准一笔费用前必须要确保这笔花费能够立即带来收入,这使企业难以进行创新尝试。事实上,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并不利于推动源创新,而企业若要转型成功,首先就要建立合适的源创新企业文化,积极融入“为中国制造”理念,否则即使有很好的源创新商业模型也会难以成功执行。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构建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所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该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而非单项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发展到今天,几乎每一项产品都是一系列材料、设备、工艺和技术的系统集成,任何一项产品创新都已不能脱离系统而存在,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我国产业、企业发展都至关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源整合。首先,企业与学研机构应拥有明确的战略规划,不能过分看重短期业绩,应具有明确的联盟实施目的和整体战略规划;其次,由于联盟涉及多方参与主体,因此企业须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层,以便协调各主体决策层的复杂矛盾;最后,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还要重视文化整合,企业应重视吸收各参与主体的先进文化理念,再结合企业自身文化合理内核,形成能够为整个创新联盟所共同接受的新文化,统一理念才能确保持久合作。

完善企业内部科技投入和管理机制

利用重大项目培养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领军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精英部分,他们不仅是新学科的创建者,也是科技实现突破的开拓者,但由于这部分资源在某些程度上“可遇不可求”,因此不仅要注意培育还要保护好和用好现有的领军人才。我国科技中长期规划中部署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年度科技计划中也提出企业要逐步以对大项目的投入为重点,充分利用重大科技項目抓紧培育领军人才。因此,在完善人才使用管理办法方面,科技重大项目承担单位可逐步推行首席专家制度,促进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重点学科建设。其次,应实施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工程,每年选拔若干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予以重点培养,还可设立科技领军人才基金,对某些重大攻关项目负责人给予经费补助。

继续加大企业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

国有企业必须自觉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确保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需要。为此,国有企业应积极建立企业研发专项资金制度,形成科技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企业还需制订相关政策以加强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统筹协调,组织产学研联合创新,注重重大项目技术引进的选择,在减少重复引进的同时注意增加对所引入技术的消化吸收投入。

建立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创新积极性

所谓内部激励机制指的是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从而激励企业创新活动,其中组织结构变革和员工个人激励是其中两大重点内容。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是影响企业战略创新方案实施的核心因素,因此,应加大管理创新力度,着力构建更加合理的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创新活动更需员工交流及部门团结协作以激发灵感,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应适当扁平化,而又由于创新活动需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还应增加柔性以满足创新需要。员工个人激励方面应重点关注目标激励及绩效考评制度两方面内容,从而健全完善科学的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当前,很多企业员工缺乏创新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无章可循”,不了解企业的真正创新需求,因而无法实施个人才能,因此,企业应以自身创新目标为基准,将战略创新目标细化至员工个人,以此目标激励员工提出个人创意。在绩效考评方面,企业可将员工在企业战略创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与最终业绩评定结合起来,对表现突出员工给予奖金、职位晋升等物质奖励以及其他精神奖励,股份制企业还可面向普通员工采取股权激励方式。

篇5:从阿里巴巴看企业管理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甚至灵活性已不足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管理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企业管理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是: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具体来说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观念与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等。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自阿里巴巴于1999年成立以来,基于阿里巴巴价值观体系的强大的企业文化已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基石。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功和快速增长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基础,并始终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从整体上可以细分为思维创新、战略创新和产品创新。

 企业管理思维的创新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阿里巴巴凭什么能存活下来?2003年,马云在美国哈佛的一次演讲中给出了答案:“第一,我不懂技术;第二,我不做计划。”这听上去很荒唐,但他接下去的话似乎让这“怪异”的说法变得有凭有据,“我不懂技术,因此,我要求工程师无论开发出任何软件都要让我先试用,我不会用就意味着80%的人都不会用,工程师们就得重新开发。正因为有了这一条,我们的软件操作起来十分简便,已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的老板成为我们的客户。我不做计划,我认为计划书写得越厚越容易脱离实际,但是不按计划书说的办,那就骗了投资者;如果按计划书去运作,又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所以我不订计划。”马云和他的同事就是靠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思维,使阿里巴巴挺过了最初的创业期。

现在阿里巴巴无疑是全世界最大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网站,因为他们有1300万家企业会员,但是阿里巴巴初创的时候,包括CEO在内的阿里巴巴的创业者,并不知道自己公司的模式叫B2B。阿里巴巴的CEO和他的伙伴们当时的初衷就是希望阿里巴巴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成功。就是这样的无意识当中,马云和他的伙伴们把B2B应用于中国市场,并开发出一套盈利的C2C(Consumer to Consumer)新模式,产出巨大的效益。马云和他的团队是成功的创新者,成功的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产品、营销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马云从底层市场入手,定位于中小企业,并以此作为切入电子商务市场战略途径的出发点,即为“找虾米”战略。阿里巴巴的倒行逆施,倒立者马云的创新思维,令金字塔的塔底变成了塔尖,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 企业管理战略创新

正确的战略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需要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战略愿景和战略定位。良好的战略愿景为企业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业务战略和战略保障体系提供指导方向。

阿里巴巴以B2B业务为切入点,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结合,使其构筑了B2B、C2C、软件服务、在线支付、搜索引擎、网络广告六大业务领域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全面覆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化的各大环节。整个商业生态圈的六大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通过资源的整合应用最终发挥最大价值,实现了产业链的协同。同样,基于此原理,其他企业也在采用相似手段,实现其产业链延伸和系统,如百度高调宣布利用其搜索资源和丰富的社区资源,全力进入C2C市场,这也再次验证了阿里巴巴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和价值性。马云是全球电子商务B2B模式的创建者,这为全球中小企业发展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如果没有阿里巴巴,B2B在全球范围内或许不会社会创造如此巨大的价值。创新同样决定了淘宝的命运。在全球C2C老大EBAY挥斥中国市场,刚刚建立的淘宝用两年时间,把整体市场做大了上百倍,并从强悍的对手中拿走了曾经属于对方的80%多份额。

阿里巴巴自创建之始就没有简单复制美国的B2B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走了一条创新之路:为中国的制造商和国外的采购商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帮中小企业赚钱。从最基础的替企业架设站点,到网站推广以及对在线贸易资信的辅助服务、交易本身的订单管理,不断进行开拓和延伸。正是阿里巴巴立足于中国中小企业特点的这种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开拓出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差异化的产品,并开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强有力,可持续,可拓展。

 企业产品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使得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管理能力等方面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创新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手段。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研发型企业的最为重要的创新途径和手段。

英语教师出身的马云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中的一个另类。1999年,当众多国内企业把美国舶来的B2B、B2C、C2C等各种电子商务模式视为圣经的时候,马云就意识到,亚洲的电子商务市场与欧美的电子商务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B2B模式,前者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而后者则是针对大企业的,显然,两种市场不可能用一样的模式。基于这种判断,阿里巴巴自创建之始就没有简单复制美国的B2B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走了一条创新之路:为中国的制造商和国外的采购商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帮中小企业赚钱。2001年,阿里巴巴又率先推出了全球第一个网上交互式商务信用管理系统——“诚信通”,现在这项创新业务已成为阿里巴巴第二大收入来源。

另外,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个人交易网站淘宝网推出的B2C(企业对个人)业务。这种被称为“颠覆亚马逊”的中国特色B2C的模式迥异于以亚马逊的B2C模式。:亚马逊是从企业利润中瓜分出一块,淘宝的B2C是帮助企业赚钱后再赚钱。当亚马逊模投入巨资建

立仓储、配送中心的时候,淘宝网B2C新模式则不需要有这部分支出,这部分支出仍然属于B方。

阿里巴巴从同期发展的众多电子商务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B2B网站,而阿里巴巴B2B模式也与雅虎门户网站模式、亚马逊B2C模式和eBay的C2C模式一起,被硅谷和互联网风险投资者称为“互联网的四种模式”。让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实现全贸易环节,从支付、物流再到企业管理、融资和商务服务等一系列的企业经营活动都能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实现。

篇6:从企业发展看创新价值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太阳能租赁业务看光伏产业价值链中的金融创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租赁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美国的OneRoof太阳能公司正在把美国人的屋顶作为它们的商业战场,这就是开始兴起的太阳能系统租赁市场。尽管这种略显“老套“的租赁模式有些简单,但它却把原价需要花费3万至4万美元的整套设备几乎免费地为客户安装,以此为用户每月节省了一部分的电费,公司每月则收取一定的租赁费用。

仔细分析下来,这一轮的太阳能租赁模式并非看起来那般单纯,它或许已经构建成为光伏产业的一套新兴的价值链体系。在此次的租赁业务中,最大的创新不在于政策或者技术,而是金融。

习惯了杠杆化的美国投资机构,是无法容忍没有杠杆的商业模式,而这一次金融杠杆的支点却来源于政府的补贴。

对比中日美三国看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补贴

在中国,虽然政府没有对光伏生产企业给予直接补贴,但是“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和“出口退税”成为了两项最主要的间接补贴。此外,还有各地方政府给予光伏企业的新能源优惠政策、税费返还等。目前,光伏电站项目的增值税为8.5%,仅为普通增值税税率的一半,且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细则也即将出台„„总之,从我国目前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上政策最终使光伏生产企业得到了实质上的优惠补贴。

在日本,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于2012年7月开始实施,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的电力,日本政府规定10家大型电力公司有义务在未来20年内全量购买利用,10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的收购单价为42日元/千瓦·时。

在美国,为了推动设备投资,联邦政府制定了投资税减免制度(ITC,减免额为系统安装成本的30%)及加速折旧优惠(适用5年折旧期,而非15—20年)等税收优惠政策,虽然美国财政部现金补贴计划(1603计划)已在2011年末到期,但税收抵免政策和加州太阳能计划(CSI,美国最大的电力用户分摊补贴法案)都将延续至2016年到期,此举有效保障了补贴政策的延续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侧重于向生产制造环节进行重点补贴,这种方式最为直接也最有效率,可以快速形成生产制造集群;日本的再生能源固定价格20年全量收购制度,是以建立电价保障机制的模式催生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群体的扩大;而美国的模式则是对安装商实施联邦税收抵免而非直接给予制造商,这一政策则强化了中间商的角色地位,相对于中日两国一头一尾的补贴,更具产业和市场的桥接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对这一政策的运用对光伏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可形成一项新的金融产品—税惠权益融资基金。

租赁融资机制:美国太阳能产业价值链核心

在太阳能租赁业务中,太阳能发电系统租赁公司只有依靠真实的安装需求才能获得政府补贴,而真实需求的表现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真实的交易和真实的合约。

通过真实的交易,太阳能发电系统租赁公司通过融资手段获得资金以购买太阳能发电系统,随后进行安装、维护,太阳能发电系统租赁公司在收取租金的同时也获得了赋税减免。但存在的理由是,这种简单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为它无法对整个光伏产业形成快速助推作用。

但通过真实的合约,太从太阳能租赁业务看光伏产业价值链中的金融创新阳能发电系统租赁公司将这些屋顶太阳能发电服务租约打包成有价证券,最终形成了“税惠权益融资基金“,不仅可以出售给各类机构投资者,更可以直接出售给个人,这其中也包括租用发电系统的那些用户们。近日,Solar Mosaic的三个新太阳能项目获得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批准,项目审核时间之快超出了业界之前的预期,其理由之一就在于“该公司从事的项目非常新奇”。这种“次级太阳能贷款”充分发挥了杠杆效应,解决了租赁公司的采购资金来源理由,将极大助推光伏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形成光伏产业价值链的核心。

太阳能租赁企业的这种租赁融资机制使用了美国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的相关规则,目的是尽可能地让每次安装都成为有价值的税收资产。但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中,要将合约打包成为有价证券,又必须将租赁的结构设计成真正的以物为标的的财产租赁,而不能设计成为以税为导向的资本租赁(即融资租赁),避开与美国公平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和通用会计准则(GAAP)规则中表外融资的会计核算策略相冲突。

因此,太阳能租赁的结构必须设计成为“运营租赁”,此结构具有避开触发“融资租赁”的特性。通过加州一个大型租赁企业所申请专利中描述的金融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设计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遵照合同的租赁付款不得超过设备公平市场价值的90%。如果按照3.5万美元的系统,即总的租赁付款不得超过3.15万美元。

2.租赁期限必须短于光伏系统使用寿命的75%。用于租赁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寿命一般预期为15-20年,即一般约在15年左右。

3.租赁期结束后,承租人不能获得所有权。即使在租赁失效后,租赁企业仍可保留系统的税收折旧和系统的剩余价值。

4.如果承租人需要取得系统的完整所有权,则购买价格必须约等于市场公平价值。

对于潜在投资者,次级太阳能投资项目可配置成长期投资,尽管风险较低,回报率却相当稳定。并且,随着光伏技术日趋商业化,太阳能的成本、持续时间和回报率也将变得相当透明。

虽然将太阳能租赁企业合约打包形成有价证券这种融资机制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但这一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将生产商、终端用户、安装运维商和金融机构有机串接到一起,可谓在“光天化日”之下便可以完成光伏产业价值链的系统化构建。

后续的深思:现代制造业是否在“制造”

笔者认为,现代制造不仅仅是生产,更在于“组装”,而“组装”的精髓在于匹配性的组合可具操作性的“概念”以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体系—这正是美国人在光伏产业中所做的事情。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板征“双反税”是真的想摧毁中国光伏的制造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美国必须要掌握定价权,必须要宣誓它作为定价权人的存在,为了维护尚有薄弱之处的光伏产业价值链,美国必须加强光伏发电系统的价格可控性,它急需这样的定价权,否则上述在美国本土的整个光伏产业价值链将可能会发生理由。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一理由绝对不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因为中国不会允许自己的光伏产业倒掉—可以说,美国这条产业价值链已经将中国光伏企业紧紧地套牢了。

令人焦虑的是,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还停留在从事传统的生产制造—美国第三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常青太阳能公司原计划在2011年将美国工厂搬到武汉,但终因资不抵债,直接破产倒闭后被香港的福泰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北京的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月9日宣布,其已经完成了对MiaSolé的并购,这家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拥有100名员工的光伏企业,主要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

篇7:从企业发展看创新价值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取代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或市(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科教兴市(县、区)”的核心问题。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以广州增城为例进行研究,并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建设为中心,并从科技创新的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区域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1、前言

金融危机使全球各主要国家再次意识到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危机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激烈角逐。

美国为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智慧地球、干细胞等领域取得突破,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德国批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对中国,以创新推动经济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总体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国际形势不稳定等诸多压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增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 3、1、1增城概况

增城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广州,但增城市的地理位置却比较特殊,他处于广州的东部,离广州市区较远,而且在他和广州接壤的西部是层层山脉,把他和广州在地理上几乎隔断。增城以前曾经属于过惠州,但他的东北部和惠州接壤处也是山峰迭起,他的东南部和东莞相连,但又被东江相隔。增城的地理条件是被群山和江河环抱,广州、惠州、东莞对增城的直接管辖都不通畅,所以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增加一城,增城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增城地理位置的尴尬,所以至今广州的很多政策文件上往往有(增城除外的)字样。作为这样一个比较特别、独立的地区,他的经济发展也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增城市的发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3、1、2地区经济发展

增城市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独立,但他的经济发展还是延续了中国式发展。增城的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塘镇,其它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研究增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从新塘镇为出发点。

增城的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这样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增城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国营的工厂。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阶段。1979年一个香港人带了几十台纺织机器和技术来到了增城新塘镇,从此以后各个小牛仔服装加工厂在这里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新塘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到处是小牛仔服装厂林立,加工厂、贸易店、商业街和生活区混在在一起。如此多的工厂需要巨大数量的工人,于是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这个小镇从事服装加工贸易工作,混脏杂乱也成为当地的社会的特色。“三来一补”的产业运行模式成为当地工厂的主要生产方式。这个阶段的新塘牛仔产业从到有,再到鼎盛,整个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升。

第三阶段,首先当地还是以牛仔服装的生产加工贸易产业为主,同时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带动,将工业区和生活区分开设立协调发展。而且在郊区建立的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开始有规划地发展起来。在新建的经济开发区里,一部分是将以前存在于城区内部的规模较大的牛仔服装厂迁移出来;一部分是用来招商引资,吸引全国甚至是全球比较大的企业来这里投资建厂。

现阶段,:2008年1~8月份,增城完成生产总值30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工业总产值739.56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5亿元,增长5.09%。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增城从1999年的第5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连续8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功能区统筹城镇和产业布局

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统筹城镇与产业布局。

南部区工业基础,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配套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是山区,生态环境,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区。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镇区的工业企业则逐步搬迁关停。

随着广州本田、广本研发中心、福耀玻璃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截至去年,增城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115家,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增城有27个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产,总投资53.6亿元。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增城旅游接待人数达842.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68%;旅游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146.64%。

伴随着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增城北部的小楼、正果、派潭三镇地方税收分别增长486%、87.02%和32.65%。

根据南、中、北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城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一是利用南部的“制造业产业圈”,借助新塘、石滩的地区发展优势,鼓励一些优质企业尤其是新引进的20家重点企业在其岗位中优先吸纳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人数达3万多人。

二是利用中部的“都市生活圈”,大力开辟服务业岗位,安置荔城、增江街境内2800多名大龄农村劳动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利用建立北部生态旅游圈的契机,大力促使正果、派潭、小楼等地1万多名劳动力实行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创建生态旅游村,着重打造农家乐,发挥能人创业的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8月20日,增城举办广州新穗东增城投资推介会,引进40个项目,揽资逾270亿元。

引进的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产业。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的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项目是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的大型高等级数据中心核心节点,计划打造成为国内和国际领先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广州达益高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是由广州博隆数据资源有限公司投资,从事数据安全、数据处理及存储服务、软件外包、IT服务外包、芯片设计、系统整合等研究开发。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1亿美元。

在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服装稳定发展之后,增城提出要在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等先进制造业之后,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科教研发、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具有“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产业。为了给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3、2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特点

增城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引进设备和技术,从事低端的生产环节;招商引资或合资让外地的优秀企业到本地来建厂生产加工产品。这种发展模式给当地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高。但同时这种发展也是急功近利的,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发展模式的科技指数含量很少,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匮乏,创新基础能力弱;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科技资源聚集能力不强;科技创新缺少有效的载体;科技发展环境、创新条件与先进发展区域相比有较大差距。

增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含量

一、技术创新

二、知识创新

三、管理创新

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品牌在他们的当地已经没有生产加工等低端的商业基地了,他们只把最高科技的研发最精密最轻便的留在了自己的房子里,而把大量的繁重和污秽工作留给了中国等没有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承受。生产加工程序必不可少,在我们还没有发达到把生产加工程序分别别人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从生产加工做起。并不是说生产加工程序不需要科技创新,许多优秀的品牌和地域通过在生产加工中科技创新是当地的社会优良的发展。

3、3优秀的地区发展事例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历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

中关村街景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10年,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近1.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约占全国的40.4%,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2010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264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关村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长期保持了低能耗运行,支撑了首都“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2011年1至6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905亿元,同比增长19.3%。上市公司上半年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2011年上半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

人才资源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聚集中国近四成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承担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及近千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关村核心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32所高等院校,206个国家及北京市科研院所。中关村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孵化服务机构100多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20万平方米,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总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投融资、担保贷款、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等多方面服务。

中关村正在率先建设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6000余家,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多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11人,163名“海聚工程”人才,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百度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科兴生物的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关村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人才特区,并给予了13条创新人才政策支持,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科技金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关村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重大研发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打造了国内最大、代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了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55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实行“一企一策”支持方式,集成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和激励人才、上市和并购等,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瞪羚计划”,聚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优势领域,选择一批专业性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鼓励研发投入、信贷融资补贴、办公生产空间费用补贴、知识产权创制资助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参与或主导参与创制的标准个数近2000个,其中国际标准8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798项;企业拥有授权专利超过3.5万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万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超过50项;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达96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务。中关村承担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承担国家“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编辑本段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本身也正在符号化。它再也不只是海龙、鼎好、科贸和太平洋,它再也不是只卖电脑配件和盗版光盘,它从高校与中科院的夹缝中挣脱,变成一个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散布在北京各处的创业园分别是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在中国总数多达4400万的企业名录中,中关村的2万家企业似乎不值一提。但2010年,这些企业的收入总和达到1.6万亿元,约为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之中。

到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形成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制药、新能源等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

“而中关村则是中国社会以创新为导向发展经济的物化表现,是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最早建设也是目前最成熟的高新技术园区之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好,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区,也是我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以管理创新推动空间资源整合4、结论与建议

增城市的地方区域发展必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与科技创新形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统筹协调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由此加强和完善省市、城乡和城市之间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点。

第二,快速城市化带动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发展变化与城市群迅速发展,城市群(圈)将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极,并将成为推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空间形态。

第三,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各地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和壮大,并在沿海和城市群地区呈现出集群化格局,沿海高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已明显成型。

第四,产业升级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需要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来实施,因此必须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跨行政区合作机制的培育和建立。

第五,若干具有国家全局性、未来性等战略意义的区域迅速形成。一类是技术扩散能力(潜力)强的区域;二类是国家地缘政治安全的区域;三类是地区生态安全的区域。这三类战略性区域应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区域。

经济区科技创新如何开展?我们认为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是从成都经济区角度部署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二是持续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 三是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实施一批重大区域合作攻关项目——联合科技行动; 五是加强区域内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六是组建一批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 七是建设一批合作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 八是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合作培养与交流。站在“战略性区域”发展高度,通过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赢得未来竞争的基础。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区域发展,培育战略性创新区域,“十二五”期间应有一些初步的考虑:

首先,要将发展战略性区域作为优化配置国家区域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促进相关科技规划、计划与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结合,逐步引导编制重点区域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或指导意见,试点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其次,近期在发展战略性创新区域上要有一些具体的举措,比如,应尽快选择一批对我国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区域予以重点支持;要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战略性区域发展间的关系,将战略性区域的考虑与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相配合;考虑到目前的国家高技术园区数量已达83家,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或基地建设,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及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部省会商为手段增强科技资源的宏观布局能力、优化战略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

增城在当前还是主要以低端的生产加工经济生产产业的情况下,首先要在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这个迫在眉睫的,也是能给当地的社会环境向好的转变的最快最好方法,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篇8:从企业发展看创新价值

1 大众与专家欣赏观对立的悖论:传统文化创新的动力与阻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个悖论, 即消费者和业界欣赏观有对立的文化怪象。是否进行商业化的运作是矛盾的关键所在。

1.1 传统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历史把它传到我们手中, 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为后人保留可供选择的品种, 不要因为个人战略失策, 使得后人失去选择的机会。现代传媒如此发达, 传统文化要面对的是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取向熏陶的新观众, 如果不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 就很难把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保存下去。市场就是标尺, 在这把标尺背后, 蕴藏着巨大的文化需求。谁抓住了这种需求, 满足了这种期盼, 谁就能够华丽转身。在新编京剧《赤壁》的现场, 一位青年女士说:“很好看, 尤其是声光电制作出的‘万箭齐发’的场面真好看。”另一位青年女士说:“‘火烧战船’的场面很逼真, 让人震撼, 于魁智也很棒。”张继刚导演本人说:“我把高科技声光电用于京剧, 就是想不仅让老年人爱看, 更想吸引80后、90后走进剧院看京剧。现在看来, 这个目的达到了。”

1.2 阻碍传统文化创新的声音

传统文化包括电影、戏剧、绘画、曲艺等, 历经数代历史风雨的磨炼, 早已经沉淀、锻造出一个基本的框架。编造出的艺术作品, 还有看点吗?左改右改, 一味迎合, 一路退却, 把传统大戏改编得面目全非, 这不是在玩弄经典吧!中国传统文化如此传承下去, 我辈不成了历史的罪人?把传统文化变成了一个文化艺术的“拼盘”, 呈现给青年, 这对青年绝对是一个误导。他们会误以为传统文化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 也是时代的;既体现社会价值, 也反映经济效益;既应该保护传承, 更应该创新。一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 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理想和实践的积淀。另一方面, 人类社会有从过去到现在发展的过程性, 那么人类文化就具有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适应性。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的现代文明, 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而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重建和再创, 更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再创过程中, 必须能接纳不同的意见, 兼容不同的观念, 才能使原来的思想“成其可”, “去其否”。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和物质消费时代的消费者相比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 传统文化的价值再建必须进行现代性的文化理念转换, 必然表现为积极面向现代的文化受众, 面向未来, 敢于用新的审美标准来取代旧的观念。

2 传统文化价值再建的意义与途径

所谓传统文化价值再建, 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过程, 而文化产业做的是大众文化。经济信号起伏,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深入,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方向是:人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收入用于精神文化消费。人们在文化消费中增加希望、增强信心, 这样使得文化产业有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文化产品靠的是智慧、是创意、是高科技。历史经验表明, 文化建设具有“反经济周期”调节的规律性, 国际金融危机很可能促使人才与资本等要素向文化产业转移, 文化市场面临重新配置, 这就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2.1 传统文化价值再建的意义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价值再建的很好案例。她在海内外的成功演出, 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1.1 实现了文化审美风格的超越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不懂古人的风格, 但都接受青春版的《牡丹亭》?因为她已经超越汤显祖的方式, 如含蓄、婉约的东西, 里面有张扬的成分, 这一点西方人认同。青春版《牡丹亭》能够走向世界,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继承传统审美观点, 也超越过去审美观点。

2.1.2 异彩纷呈的演出形式, 为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提供了机会

所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进了戏曲演出的剧场, 这就体现了现在年轻人对文化了解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2.1.3 市场的要求是多样化的, 它推动传统文化向更丰富、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市场总是促使艺术家们不断地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 只有在一个庞大的市场基础上, 艺人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拓展自己的空间。

2.1.4 文化产品商业化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助推力, 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

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 最重要是要展示和关注, 去推荐一些能够反映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价值观念, 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提升我国在国际中的软实力, 有助于塑造国家的美好形象, 实际上国外有很多国家把大众文化看成是促进国家形象更好的一种手段。

2.2 传统文化价值再建的途径

2.2.1 在不动摇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尽可能借鉴多种艺术形式

文化产业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提升, 可能内在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怎样做一个平衡?创新有个原则, 那就是梅兰芳先生提出的, 移步不换形。就戏曲国粹的价值创新, 海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周信芳倡导争取民众, 体贴现实, 强化综合的“整体的戏剧”。所谓体贴现实, 就是体贴大众情绪, 强化综合是主张演员技艺的全能化, 同时还营造新的演出样式。实际上京剧可以有两种演出形态:古典的与现代的。戏曲的现代形态, 一是体现现代文化精神, 二是创造现代叙述方式。两者的有机结合, 就是成功的现代戏曲。《牡丹亭》青春版对重要情节一字不动, 力求完美传达汤显祖原著的表达也吻合这一传统文化创新的原则。

2.2.2 大力宣传, 主动走向世界, 力求在海外巡演

传统文化的价值再创新目标必定是得到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民族的观众的认可, 这样才能使得戏曲国粹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性艺术, 成为世界各国都要学习和欣赏的艺术。

2.2.3 发掘具有符合共享审美价值, 能够展示人类普遍价值和美的文化产品

青春版《牡丹亭》被谱写成一首青春的赞歌, 一首美的赞歌, 这使昆曲变成年轻艺术。昆曲的美超越国界, 是世界文化的瑰宝。《牡丹亭》体现的人鬼情和梦中情是人类共同价值观念, 是对炙热情感的讴歌, 获得西方观众在内的欣赏者的共鸣。

3 传统文化资源的商业化运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有着世界上无可比拟的资本价值。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再建不仅要取得社会效应, 也要通过资本的经济增量来体现。因此, 文化的标志应该是被社会公众所接受的程度。文化产品的商业化运作有利于文化获取一种被接受的坐标。在戏曲艺术中, 如果戏好却没有观众喜欢, 那它也是发展不了的。好莱坞的文化产品制作有着完善的产业机制。他们制作的《花木兰》等电影, 正是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改编的, 在美国本土及海外市场有着巨大的观众群体。在这种情况下, 它在基本的道德评判上只会更高, 而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即为了追求商业化导致文化自身的坠落。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就是让我们理解:如果能够通过文化形式的融合方式和商业化的运作手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那对于现代化文明的建设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当一种文化与一个群落终于对位并产生如胶似漆的互吸力的时候, 便产生了社会的痴迷。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 唐诗、书法、京剧、昆曲等都产生过长时间的社会痴迷。这些群体痴迷的文化表现形式, 作为沉积的文化遗产, 具有永久的价值, 但作为一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现象, 它已被所谓的素养高超的艺术家雕琢得太精巧, 甚至虚拟化到神韵, 程式化到手眼脚步法都不能触碰, 那么这样不易变通的高高在上的传统文化在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后, 也显得脆弱和落寞。

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 传统文化自身精髓的传承不应排斥其他文化优势的介入。电影、电视、广告以及新媒体等各种传播媒介不断地对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探试, 更多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跃跃欲试, 摩拳擦掌。这里不乏有对传统文化承袭保护的初衷, 但更深层次的是不同文化形式之间对文化感悟的沟通诉求。

上一篇:冷气技术公司服务广告语下一篇:上海服务器租用服务器托管如何安全数据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