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物理试卷谈初中物理教学

2024-05-05

从中考物理试卷谈初中物理教学(通用11篇)

篇1:从中考物理试卷谈初中物理教学

从中考物理试卷谈初中物理教学

至少从06年开始,初中物理教师看到中考试卷后有一种被闪着腰的感觉,即便如此这几年大部分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仍不敢掉以轻心,对中考可谓诚惶诚恐,尤其是我们这所有点名气的学校,老师们尽可能的补充一些难题,搞得师生都疲惫不堪。其实呢?中考物理非常注重基础知识。

再看今年的中考试卷,物理学中的各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声学部分 2 分——声音产生的原因;光学部分: 8 分(1)凸透镜成像作图2 分,题目已经给了两个图,第一个,凸透镜带主光轴;第二个,作出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然后让学生作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样的要求无需做多少练习,只要弄懂原理,三、五道练习题足矣。另一道光学题是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很好,第一问要求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第二问也不难但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必须有物理思想,要有简单的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热学部分:8 分,涉及到的内容仅限于物态变化、比热容的意义、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力学部分:38 分,有基础知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种压强的特点;实验题也就是天平、量筒的读法;有基本计算,简单的压强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密度计算、功的计算;22题是一道好题,当然初中不提连接体的问题,但对于相互作用的物体间力的关系还是要明白的,还要弄清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电磁学部分:34 分,简单的电路变化、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流的磁效应、安培定则、实验题的基本原理是串联电路的电流相等结合欧姆定律、计算题的基本原理是并联电路的电压相等结合欧姆定律。

整个试卷无难题、偏题、怪题,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的很不好,这其中不乏学生的责任,也有老师或者说教育体制的责任。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至少有70%的学生是喜欢学习物理的、也是愿意学习物理的,老师能在这个时候正确引导、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很快掉队。不行啊,两个月以后要进行期中考试,学校和家长就会根据班级的成绩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导致绝大多数老师急急忙忙把物理知识交给给学生,哪管理解不理解,记住了就能考高分,任课老师就是好老师。再过两个月又要期末考试,再灌知识又一批学生掉队.......从今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对于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学生,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兴趣是有的,当然仅限于对物理现象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此时不能把课本拓展太多,更不能讲过多过难的题目,总之不能急功近利,要引导学生入好门。在之后的教学中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平时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在每周三节课(按规定应是两节课)的课堂上讲过难的题目是极不合适的,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单独辅导,适当增加作业。总之要注重基础、因材施教。

篇2:从中考物理试卷谈初中物理教学

从分析近两年中考化学试题出发,提出了在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几条建议:适时走出课堂,联系生产生活;加强培养学生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作 者:袁丽娟  作者单位:大连市一二三中学,辽宁,大连,116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   化学教学   改革  

★ 初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 高中化学试题

★ 分析化学试题

★ 高一化学试题

★ 初三化学试题

★ 九年级下化学试题

★ 上海化学试题及答案

★ 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

★ 初三的化学试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3:浅谈初中物理试卷评讲课

一、精选、精编测试题, 提高评讲课效率

教学测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检查。教师在精选题目时要考虑考查内容的覆盖面和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题目, 要适合所有学生, 约占70%;二是综合性、拓展性题目, 针对中上学生, 约占20%;三是探究性题目, 针对优秀生, 约占10%。

二、讲评前要认真批阅学生的答题卷, 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在教学上舍得投入精力的教师往往能做到一章一测, 通常是测试卷收上并批改后, 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再有针对性地讲评, 这样的效果不错。其实教师在批改学生试卷时,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采取多种批卷方式, 比如:选批、全批、面批或者学生互批等。这样变换批卷手段, 既可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也会使教师在教学中节省一些时间。不管采用哪种批阅方式, 教师都应及时分析哪些知识点学生已基本掌握, 哪些知识点还掌握不够, 找出错误的个性与共性, 为评讲课做准备。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效益

在讲评课上, 对个别学生的答题错误, 教师可以单独与学生面对面地讲解。对普遍性的答题错误, 教师可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1. 采用变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如:启发式教学, 一题多变式教学, 情景教学, 演播式教学等。

【例1】一个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 当物体距凸透镜25cm时, 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5cm处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该凸透镜焦距 () 。

A.在15cm~25cm之间

B.在7.5cm~12.5cm之间

C.小于7.5cm或大于12.5cm

D.无法确定

这道题是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题, 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出错较多, 教师在讲解时, 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引导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规律, 再启发学生结合题意, 即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符合规律u>f, f﹤v﹤2f, 即25cm>f, f﹤15cm﹤2f, 由此得出7.5cm﹤f﹤12.5cm。

【例2】如下图所示, 当开关S闭合时, 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 电压表指针不动。该电路的故障 (电路故障是由L1或L2引起) 可能是;

这是一道电路故障分析题, 这类题可综合考查电路知识、串并联电路特点、电表特点等知识, 可以有效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变例让学生分析同类电路故障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电路故障题的解答规律。

2. 引导学生互相纠错, 提高评课效率。

对于一些中等难度题, 中上水平的学生多数能答对, 而中下水平的学生, 差错较多,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学、互帮、互促, 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学生在互相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愉快。

篇4:从中考物理试卷谈初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57-1

一、新课程下中考物理创新实验试题的特点

1.应变创新型。有些试题的素材虽然来源于教材中的实验,但是实验条件或解决目标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新情境下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变上体现出创新。

例1 [2010年南京市中考第32题]小明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电阻Rx的实验方案,并选择了合适的器材,测量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未知,在A、B两点间接入的元件每次只能是电阻箱或未知电阻Rx。

(1)请你帮他完成相关实验内容:

①将 接入A、B两点间;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到一合适位置时,记下 ;③断开开关,取下A、B间元件,将 接在A、B两点间;④闭合开关,调节,使;⑤读出 ,即可知道Rx的阻值。

(2)小明测量电阻Rx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下面四个研究实例中,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

A.力是看不见的,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它

B.根据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判定磁铁磁性的强弱

C.用总电阻表示同一段电路中串联的两个电阻

D.用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本题源于课后习题,“活动:用替代法使用电阻箱间接测量用电器的电阻”,但是实验条件发生了变化,将电压表替换了电流表,重点考查了学生在实验条件发生变化而实验方法未变时,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应用创新型。此类实验试题一般都不是课本和大纲涉及的实验,试题素材选取于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等,考查学生对学过相关实验的知识迁移能力(包括物理知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设计实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真正考查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例2 [2011年南京市中考第29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纸锥和小金属球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取三个相同的纸锥,每个纸锥的质量为m,并编号甲、乙、丙,其中在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3m的小金属球,在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8m的小金属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对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丙都匀速直线运动

(2)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甲、乙、丙三个纸锥的速度之比是 ;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之比是 ;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此题是典型的创新试题,主要体现在数据分析、结论上,在教材中,只有电流热效应与之类似,由于出现较少,因此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很难解答。

二、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策略

1.狠抓教材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在教材和考纲要求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夯实实验的“三基”,即基本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和使用方法;基本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基本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和结论。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对实验误差的态度,并帮助学生对误差进行分析,降低实验误差,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手段之一。

2.适当地改造、拓展、增加实验内容,培养发散性思维。在中考试题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试题考查的内容可以在教材实验讲授中完成,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容纳到实验课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即容易理解掌握。如《电压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中,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时,改造和拓展实验,即加入电流表,在两种连接方式中分别取下两盏灯,观察另一盏灯的亮度变化以及电表的示数变化,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等实验的电路故障分析打下基础。

3.加强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教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教材中几乎每章都有几个重要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评估意识,并让学生注意未解决的新问题,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4.理论联系生活,开拓思维,实现创新实验。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说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应用美化生活品质。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多应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实验教学,几乎每节课都可以,这样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物理,培养发散性思维和科学素养。如:耳贴桌面,体会固体传声;全体学生趴下不抬头,只让某位学生说话,猜他是谁,体会音色辨别声音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用身边的物体实验验证、探究,理解、掌握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实验设计的热情。

篇5: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

A下落的时间越长B下落的时间越短 C落地时速度越小D落地时速度越大

14.如图1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1A.0.3 JB.3 JC.30 JD.300 J 15.下列实例中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A.汽车驶过拱形桥的顶端B.荡秋千的小孩通过最低点

C.跳水运动员被跳板弹起,离开跳板向上运动D.电梯的乘客加速下降 16.如图所示,清洗楼房玻璃的工人常用一根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G,悬绳与

竖直墙壁的夹角为α,悬绳对工人的拉力大小为F1,墙壁对工人的弹力大小为F2,则A.F2=Gtanα

B.FG

1sin

C.若缓慢减小悬绳的长度,F1与F2的合力变大D.若缓慢减小悬绳的长度,F1减小,F2增大 17.如图2所示,A、B是两个摩擦传动轮,两轮半径大小关系为RA=2RB,则两轮边缘上的()

2A.角速度之比ωA∶ωB=1∶2

B.周期之比TA∶TB=1∶2 C.转速之比nA∶nB=1∶2

D.向心加速度之比aA∶aB=2∶

118.受水平外力F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线如图所示,则()

A.在0~t1秒内,外力F大小不断增大 B.在t1时刻,外力F为零

C.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

D.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19.一质量为1 kg的质点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起,第1秒内受到2 N的水平外力作用,第2秒内受到同方向的1 N的外力作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0~2 s内外力的平均功率是9

4W

B.第2秒内外力所做的功是

54J

C.第2秒末外力的瞬时功率最大

D.第1秒内与第2秒内质点动能增加量的比值是

4520.我国已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1月1日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并在11月3日

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某同学为此画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假想图如

图所示,A代表“天宫一号”,B代表“神舟八号”,虚线为各自的轨道。由此假想图,可以判定()A.“天宫一号”的运行速率小于“神舟八号”的运行速率B.“天宫一号”的周期小于“神舟八号”的周期

C.“天宫一号”的向心加速度小于“神舟八号”的向心加速度

D.“神舟八号”适度减速有可能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

21.元宵节焰火晚会上,万发礼花弹点亮夜空,如图所示为焰火燃放时的精彩瞬间.假如

燃放时长度为1 m的炮筒竖直放置,每个礼花弹约为1 kg(燃放前后看做质量不变),当地重力加速度为10 m/s2,爆炸后的高压气体对礼花弹做功900 J,离开炮筒口时的动能为800 J,礼花弹从炮筒底部竖直运动到炮筒口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重力势能增加800 J

B.克服阻力

(炮筒阻力及空气阻力)做功90 J

C.克服阻力(炮筒阻力及空气阻力)做功无法计算 D.机械能增加

810 J

34.实验题(18分)

(1)一游标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为1毫米,游标上有10个小等分间隔,现用此卡尺来测量工件的直径,如图所示。该工件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毫米。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的甲或乙方案来进行. ①比较这两种方案,_____(填“甲”或“乙”)方案好些,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7丙所示,测得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已知每两个计数

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_______;该纸带是采用________(填“甲”或“乙”)实验方案得到的.简要写出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落体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7 丁

③是采用甲方案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7丁所示,现选取N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是 几位同学分别用不同方法计算N点的速度,其中正确的是:()

A.vN=gnT B.vN=g(n-1)T

C.vs

N=nsn1

T D.vN=dn1dn1

2T

35.(18分)一辆总质量M=8.0×l03kg的载货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阻力为

3.2×103N,经过t=l0s前进了40m,(g取10m/s2)求:

(1)、汽车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2)、汽车所受到的牵引力的大小;

(3)、前5s内牵引力的平均功率和5s末的瞬时功率。.36(18分)如图所示,半径R=0.4m的光滑半圆轨道处于竖直平面内,半圆环与粗糙的水平地面相切于

圆环的端点A,一质量m=0.1kg的小球,以初速度v0=8.0m/s,从C点起在水平地面上向左运动,经 A点冲上半圆轨道恰好通过轨道最高点B后水平抛出,求:(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1)、小球在轨道B点时速度大小

(2)、小球从B点飞出到落回地面时的水平距离

(3)、小球从C点起经水平面到A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f

2012~2013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测试

物理试题答卷

姓名:座号:成绩:

34.实验题(18分)

(1)

(2)①、(填“甲”或“乙”)

②、a=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

③、________

篇6: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之思考

那何为探究?从广义上看, 探究是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究其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究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 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 它始于感兴趣的问题而终于问题的解决, 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 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也具有上述探究的特征, 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设计一定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的兴趣,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紧扣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在引入环节, 还是探究实践与拓展环节, 都要为学生探究创设良好情境。

1 探究式教学, 引入情境时激发求知欲

求知的欲望, 是点燃兴趣的火花, 在教学引入中, 教师抓住求知欲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因此, 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设置悬念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小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如在《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中, 引入时先以多媒体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法国飞行员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的视频为根据设置悬念:人手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吗?若能, 什么条件下才能抓住?通过学生相互的讨论, 不断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再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 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同学们, 老师手上有两只试管, 一大一小。在大试管中装满水, 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 若倒置, 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感到好笑, 认为肯定是小试管掉下来了。此时, 老师做出一个接小试管的姿势, 但结果是水流出来的同时, 小试管向上进入大试管中。这一现象定会研发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为什么水压在小试管上, 小试管不会掉下反而上去了呢?这一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 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主动调整、重组认知结构, 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 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当然, 在引入情境创设中, 还可以用一些故事、图片、漫画、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等引入新课。不管以什么方式引入, 都要注意情境的趣味性、冲突性。

2 探究式教学, 探究活动中体现主体性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主角, 学生是观众, 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 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 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 (即主体性的活动) 发展起来的。”要想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 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 就算理解不了, 也让他们试一试, 不要轻易让他们吃“咀嚼过的东西”, 那样的东西很容易消化, 但怕就怕他们习惯如此之后, 再也不愿意或不敢啃硬骨头了。

比如我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个内容时, 我是这样安排的:用手将塑料尺的一端固定在讲台的边缘, 尺子的另一端伸出讲台面, 再用手拨动, 让尺子发出声音。问: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对照课前导学, 结合新课内容梳理知识, 并且与同学讨论。有些同学认为:“声音可能是塑料尺敲打桌面时, 两者撞击发出的。”也有同学认为:“可能是塑料尺振动时与空气摩擦, 空气发出的。”也有认为:“可能是尺子本身振动产生的。”有个别学生认为:“要是因为振动产生声音, 那么为什么我的手在空气中左右振动却没听到声音呢?”不同的观点一一提出。这时我在教室内巡视, 及时指导学生并与学生讨论, 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 并且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充分肯定他们独到的见解, 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但是, 对于“声音是得怎样产生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不直接给予回答。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 利用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质疑讨论之后, 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 答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很快就出来了。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特别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 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同时教师也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 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讨论, 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 验证假设─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等步骤, 让学生在每一个步骤中得到若干能力得到培养。最后, 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加以总结和概括, 并且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在训练时仍然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深入探究, 与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老师就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技巧点拨, 注重学生的总结和提高, 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 发掘潜力, 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3 探究式教学, 拓展引领时走向生活化

在引领学生课堂探究学习前后, 还可以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

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 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 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煮饭时冒出的“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 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 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又如:在《运动的相对性》的课后引领中, 创设学校运动会上的4x100米接力赛中, 公认的强队因交接棒的失误与冠军失之交臂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 能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通过这样的引领, 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深刻体会物理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当然在探究式教学中, 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 少数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少数学生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等, 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咱们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绊脚石。面对这些情况, 我们一定要有的放矢地去解决, 转变“学习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辩证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 强调“生生合作与交流”。

总之, 在初中物理实际教学中, 关注求知欲的激发、落实主体地位的体现、引领物理常识生活化, 给足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独立、突破、探索、发现的意识和能力,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应用技能, 物理学科综合素养就在其中形成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洪雷.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 怎样教.沈阳出版社.

篇7:从中考物理试卷谈初中物理教学

课标的主要层次有:了解,知道,理解,会。实验题在命制的过程中也会从这几个层次出发,按照7∶2∶1的比例,才能找到出题者的出题特点,教师应灵活地从不同角度挖掘每道实验题中的新信息。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总结出在日常上课中突破重、难点的捷径。下面我将具体谈一下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热学主要考查的实验有水沸腾实验和晶体熔化实验,这两个实验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是它们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和秒表,因此在《温度计》这一节,要让学生充分练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这方面丢分。总的来说就是分步练习,综合提升。第二是两个实验都需要绘制温度T与时间t的图象,图象也是比例中“1”的部分。初学时,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师此时应结合PPT呈现出图象的形成过程,将微观的数据形象化。

力学考查的主要实验是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与简单机械、动能及势能的转化和结合。摩擦力中学生容易丢分的地方是,如何间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因此,在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设计并应用多种方法来突破难点。实验题的知识点覆盖面很广,在热学、力学、光学、电学方面各会出现一道实验探究题。在日常的教学中,一线教师要收集大量中考真题进行研究。

光学考查的主要实验是凸透镜成像规律,考点有成像规律、性质、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些主要是“7”与“2”的地方,“1”的地方会通过表格的形式出现。在这节课的讲授中,应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设计的表格要求规范、数据完整、单位齐全。

电学考查的主要是特殊方法测电功率、电阻实验,也是整套物理試卷中最有挑战的地方,考点有电路连接、数据处理、实验设计,因此在授课中要分化难点、多进行串并联电路识别、电表变换等专题训练、难点设置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上,应多收集新颖题型,帮助学生降低解题难度。

教法从实践中来,我坚信做个有心人,勤奋的人,才是优秀教师的根本。

参考文献:

李传东,李德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篇8:从中考物理试卷谈初中物理教学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与关系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 它比数学知识具有更大的统摄性和包容性. 对学生来说, 数学思想方法比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重要. 数学思想方法总体说来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 而数学方法是基于对其认识之后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 等等.这两者在数学思维中相辅相成, 密切不可分离.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多, 有的在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名称, 如代入消元法、配方法、公式法, 等等, 而有的则是渗透在教材之中.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种类很多, 初中教材中不可能一一渗透, 而是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隐含或应用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 作为教师善于挖掘或揭示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中考几何探究题中例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近几年来, 几何探究题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总体说来这类题型可分成两大类型:①系列问题的解题方法是一致的;②前面一个问题的结果直接与后面问题是紧密联系的.

第一大类题型的例证:2011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 第17题

, ∠BAD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 交直线DC于点F.

(1) 在图1中证明CE = CF;

(2) 若∠ABC = 90° , G是EF的中点 ( 如图2) , 直接写出∠BDG的度数;

(3) 若∠ABC = 120°, FG∥CE, FG = CE, 分别连接DB, DG (如图3) , 求∠BDG的度数.

点评本题的第 (1) 问是基础, 第 (2) 问虽然不需要解题过程, 但是若将此问想透彻, 第 (3) 问便迎刃而解, 因为两问的解题方法是相似的, 此处运用了类比思想.

第二大类题型例证:2013年连云港市中考数学试卷 第27题

问题情境 :如图1, 四边形ABCD中 , AD∥BC, 点E为DC边的中点 , 连接AE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 于点F. 求证:S四边形ABCD= S△ABF. (S表示面积 )

问题迁移:如图2, 在已知锐角∠AOB内有一定点P.过点P任意作一条直线MN, 分别交射线OA, OB于点M, N.小明将直线MN绕着点P旋转的过程中发现, △MON的面积存在最小值. 请问当直线MN在什么位置时, △MON的面积最小, 并说明理由.

实际应用:如图3, 若在道路OA, OB之间有一村庄Q发生疫情, 防疫部门计划以公路OA, OB和经过防疫站的一条直线MN为隔离线 , 建立一个 面积最小 的三角形 隔离区△MON. 若测得∠AOB = 66°, ∠POB = 30°, OP = 4 km, 试求△MON的面积. (结果精确到0.1 km2) (参考数据 :sin66°≈0.91, tan66° ≈ 2.25,

拓展延伸:如图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为坐标原点, 点A, B, C, P的坐标分别为 (6, 0) , (6, 3) , (9/2, 9/2) , (4, 2) , 过点P的直线l与四边形OABC一组对边 相交 , 将四边形OABC分成两个四边形 , 求其中以点O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

点评本题的四部分环环相扣, 使学生领悟到平时学习数学应注重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感悟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保证学生知识水平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 这不仅能使学生们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一个人数学学习的优劣和数学才能的大小往往不在于数学知识的多寡, 而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素养, 也就是能否领会贯穿于数学中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以及能否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的发明创造. 总之,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学习数学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摘要:本文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内涵与关系入手, 阐述了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重要性, 并例证了中考几何探究题中如何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篇9:从中考命题方向谈初中数学总复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也在不断地创新,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表述和题型的设计等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其目的就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体现出“课改到哪里,中考就考到哪里”的命题思想。因此,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总复习中应紧紧围绕近年来中考出现的新情况,密切关注热点,制订实施复习方案。

一、把握命题方向。注重考法研究

根据近几年中考试卷的分析,可以预测到今年中考命题的方向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试题会更加体现新课程标准、更加开放和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试题更加贴近生活,注重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开放探究性试题会进一步创新;

(4)空间观念、推理性和思维性题更加活跃;

(5)跨学科综合应用题会加强:

(6)题型、内容更加丰富,如探究性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题、动手操作题、图表信息题、图形运动变化题等。

教学中认真研究近几年中考试卷,把握命题趋势,仔细研读中考数学考试大纲,明确考试的新特点、新要求,能让学生在冲刺阶段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复习效率和得分能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回归课本重点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针对中考数学强调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中考试题大部分考题是基本题,试题多是源于课本的习题或从教材的基本要求出发加以组合。这些植根于教材的题目背景新颖,运算量不大,但基本题不是简单题,而是利用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能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我们在总复习的第一轮就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将知识结构网络化,复习要在形成体系上下功夫,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发现生疏的考点及时重点补习,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别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教学要回归课本,课本是制定考纲的依据,是最权威的复习资料,特别要抓住课本中的重点和一些高频考点,适当穿插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新题和探究性、开放性题,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减轻了第二轮复习的难度和负担。

三、抓住考试热点。提高解题能力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侧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第一轮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在这一轮复习中应抓住考试热点,有针对『生地进行训练,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解题指导,以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

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情景应用性问题、开放探索性问题、猜想归纳性问题和阅读理解性问题、方案设计题、动手操作题是考试热点。这种类型的问题大部分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高,但题型新,背景复杂,内容丰富,涉及到市场经济、人文社会、环境保护、学科交融、方案设计、操作决策等,文字表达冗长,不易梳理,教学中要注意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和感受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篇10:从中考命题看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

一、夯实基础,拓展历史思维能力

认真地分析近年来中考试题就会发现,试题中既涉及到知识点又考察能力点。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内容考查的是对历史的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掌握。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一般是通过新的背景与材料来体现的。但最终仍落脚到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复习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时应该做到:①学会归纳概括知识点。要利用各种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清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②系统性地掌握知识。能对知识进行纵横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抓住核心知识, 把有关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一起分析,把握他们的内在联系;把横向的同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较它们的异同, 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形成知识网络;③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理清历史知识的线索,能用线索来思考问题,从而帮助答题。学生懂得了把握历史的脉络,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了解历史史实的演变过程,才能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注重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在素质教育形式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有无数的先进事迹,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社会责任感;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等。挖掘这些人文内涵可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通过我国的近代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的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近代的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无数次的侵略 与蹂躏,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等。为此,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顽强斗争,涌现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英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通过这些史实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改变学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下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快乐并学有收获,确实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话题。心理学研究认为,乐学能把学生带入愉快的心境中,让教与学产生共鸣。这不仅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在教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我国劳动人民经过了长达150余年时间营造的的艺术结晶———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劫后焚烧成为一片废墟,至今还不能修复?②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③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能掀起瓜分中国与抢夺殖民地的高潮?通过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很多不平等条约,通过非法的所谓“租借”手段,抢占或租借了我国大片的领土,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逐步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夕,我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学生听了这几个问题后愤怒与仇恨并举,从而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

四、扩展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过去、把握未来、借鉴他人、完善自己,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才是学习历史的实际功用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而存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历史事实只与我们间接相连,而时事却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而又直接或间接与过去有联系。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实现历史与时事的跨时空结合,这有助于新课标的实现,更有助于师生历史品质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例如, 在教学“民族融合”时,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篇11:从中考的角度探析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考 初中语文 基础知识 阅读 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8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大纲也有了一些变化,当然这些变化也随时反映到中考语文试题当中。近年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是逐渐加强的,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语教学的要求,这也反映了整个教育现状。这些改变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这些改变需要老师和学生慢慢适应,那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适应语文教学中的改革呢?从中考的要求来分析,中考语文试题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一是基础知识部分,二是阅读理解部分,三是写作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可以分成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都有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每个细节,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重点和细节,从细节处取胜。

一、基础知识部分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的记忆、理解,病句的判断,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文学常识的记忆,古诗词的背诵默写等。首先,基础字词的掌握。这一部分的学习想必是每一位教师都特别重视的,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教授字词的时候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要求学生记忆、默写,学生的主动性不强,这就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兴趣不足。因此教师在生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在每节课前把生字词的读音、词义还有易读错的字、近形词、多音词等都查出来,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其次,病句的修改。这样的题目一般是从几个句子里面选出有病句的一项或是没有病句的一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需要知道病句有几种类型,比如说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杂糅、词语搭配不当等,分好类型之后,教师就可以找一些病句让学生做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从练习中进行积累。标点符号的使用就需要教师多总结初中语文试题中出现的典型类型,帮助学生积累。对于成语的理解积累,教师可以时不时的在课堂上开展成语接龙游戏等,或者是把一些容易用错的成语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并让其进行积累。

最后,文学常识的记忆、古诗词的背诵默写。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死板,那么学生的接受度也不会很高,因此教师在讲新课的时候要主动地有意识地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成长历程、作者的创作有哪些,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增多学生的記忆点。对于古诗词的背诵默写也不能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古诗词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从中考试题中也可以看出,以前的古诗词默写都是给上句填下句,或是给下句填上句,但是现在很多是设置情境让学生填写,比如会问诗中表达作者思乡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中表达诗人感叹美好河山的是哪一句?这样的试题改变就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深刻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掌握了以上这些基础知识方法,教师也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教学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考试中学生还应该重视一个书写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达一般都是采取网上阅卷,这就面临一个问题,阅卷老师对着电脑阅卷耗费眼力,而且屏幕显示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书写的缺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书写问题。

二、阅读理解部分

这一部分又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如果根据现在语文试题考查的变化来说,还有课外阅读知识的考查。首先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初中语文试题的考查趋势告诉我们,文言文阅读不仅考查课内的知识也考查课外的文章,而且更加重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这就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还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达到能自己阅读文言文的程度。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不要先去看注释,要先通读一遍文章,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借助注释一句一句的翻译,尽量直译,如果不好直译就要学会意译。翻译完之后,还要找虚词、对句子理解比较关键的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进行重点翻译。教师也要多给学生找一些课外的文言文进行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可以分成几个重要的类型,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等,首先要把握这几种文章类型的特点,不管是内容上的特点还是语言上的特点;还要总结一些答题技巧以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入手。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会一点技巧就可以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表达。

近几年新增对文学名著的考查,这些题目的考查大多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比如人物的特点、文章的线索等等,这也使得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关注学生文学名著的阅读,只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把一些文学名著中可能考到的问题整理出来让学生记忆,这完全违背了考查这一部分知识的初衷。教师不仅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还要抽出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适当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轻松拿下这些分数,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三、写作部分

这一部分包括书写问题、标点问题这些基础的知识,除此以外更关键的是作文的审题、立意和语言、结构。在写作这一部分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创新,在考试模式的压制下很多时候教师都是引导学生进行好词好句的积累、古今中外励志故事的积累并运用到作文中,这样的模式就导致作文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在阅卷老师看了那么多模式相同的作文之后,难免会“审美疲劳”,这样的作文也就不会出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多带学生观察外面的世界,哪怕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多给学生展示一些辅助的道具,让学生亲眼看到,真正的触摸到而不是凭空想象。

上一篇:仁爱版作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1Topic1的单词练习下一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