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024-04-13

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精选7篇)

篇1: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外电影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陈若昕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作为每个民族长时间智慧的沉淀,文化有着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些障碍,如何引导当代学生尽可能的摆脱这个困境,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个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电影也成为了我们认识不同文化重要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文化体验都已经深刻的受到了大众传媒交际的影响,电影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也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教育

1.漫谈中外电影中跨文化交际元素

1.1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元素

功夫:《功夫熊猫》中的盖世五侠,就《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来看,里面涉及到了“中原五侠”,即蛇、虎、鹤、螳螂、猴,这主要是依据中国南方拳法里极为有名的“五形拳”所设计的角色。原本“五形”是指虎、蛇、龙、豹、鹤,但是由于成龙主演的诸多武侠电影在好莱坞极为影响力,因而这部电影的武侠取材主要来源于五形拳却受到1978 年,先后出现于荧屏的成龙主演的武侠电影《蛇鹤八步》以及《蛇形刁手》的影响,影片将其作以细微改动,主要是将鹤拳以及蛇拳作为主題。,《冰河世纪2》里总会像李小龙那样“啊”的一声的小松鼠,《黑客帝国》里摆起了黄飞鸿的经典动作的尼奥。

中国话:《赤焰战场》里飙了一句中文“几年前,我住在,武汉。”的布鲁斯·威利斯让底下的观众骚动了好一会儿。电影里外国人说中文的例子并不少见,早在2001年《珍珠港》的开头,亚历克·鲍德温饰演的军官就临时教了即将参与战斗的美国兵一句中文:“我是一个美国人。”以防遭遇空袭,美国军人迫降在中国,向当地人传达信息,能有得救的可能。《碟中谍3》里,汤姆·克鲁斯在路上狂奔大喊:“让开!让开!小心!”一句简单的中文,在阿汤哥中国横冲直撞。中国话不仅限于普通话,在《当幸福敲门时》,或者一些有唐人街背景的电影里,就会出现很多广东话。尼古拉斯·凯奇在《魔法师的学徒》里也用粤语夸奖别人有一头秀发。但是他最经典的中文对白还是《战争之王》那句“我比较喜欢打枪。”

旗袍:当年《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的23件旗袍,优雅的气质让欧美人看得陶醉,以至于四年后的《蜘蛛侠2》也安排克尔斯滕·邓斯特穿上一件“中国红”旗袍,以博取眼球。妮可·基德曼在《澳大利亚》里的几身旗袍装也是该片宣传的利器,片中穿着红色旗袍的妮可与休·杰克曼在雨中激吻的那场戏也成了经典画面。

而《花木兰》、《末代皇帝》、《面纱》则完全是采用了中国故事作为主线和情节选材或者对中国、中国人的生活进行了描绘。

1.2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元素

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肇始于1993年。从那时起,国家决定每年从国外引进10部“代表世界电影艺术与技术最高成就”的影片。好莱坞高成本大制作全明星阵容的电影的登陆,不仅使广大中国观众耳目一新,也令萎靡已久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重获生机。国人被好莱坞大片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精美绝伦的电影画面所深深吸引,传统国产片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失去了大量观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而在这种情势下,中国电影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尝试探索—--向好莱坞借鉴学习。从1930年代“多寡头垄断 商人出力银行家出钱”,1970年代“标准化管理 产品策略上的革新”,1970年代“创意经济主导 掮客逆袭好莱坞”,1980年代“多渠道开发与本质的蜕变”到,1990年代后至今“新玩家的加入 被资本全面夺权”。了解、吸收了这些特点之后的中国化大片可谓继承了好莱坞大片的全部衣钵,无论是从发行制作,还是影片上映前期后期的宣传,电影届对好莱坞模式的学习不可谓不到家。以张艺谋导演作品《英雄》(2002)为代表,一系列中国大片系数登场:《满城尽带黄金甲》、《手机》、《天下无贼》、《十面埋伏》、《夜宴》、《无极》„„2005年可以看作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转折点:《无极》在电影排行榜中打破数年来外国电影独占鳌头的状况,位列第一,正所谓“从十年前面对好莱坞大片惊呼‘狼来了’的恐惧,到如今中国式大片的崛起,夺回票房冠军的宝座,并努力拓展了国际市场,大片在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而从影片的题材类型角度来说,中国式大片也具有自身之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特点:古装电影是中国式大片的主要类型。从《英雄》的开创,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无极》,古装大片一路走来,不仅重新激发了国人对于国产片的兴趣,也使得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不断在世界性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在肯定民族电影取得的巨大的成绩同时,笔者认为人

们更应该看清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单一古装大片“一枝独秀”现象的深层困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2.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看文化差异

2.1好莱坞电影中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形象

今日看来,立国两百多年的美国是年轻的,但其所经历的历史的洗礼却是无比丰富,这些社会更迭的起承转合,影响了美国的经济政策、政党制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文化,影响了他们所铸就的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关于英雄,词典上是这样定义的:a man distinguished by exceptional courage and nobility and strength 拥有卓越的勇气、高尚品质和能力的人。

随着历史的变迁,美国文化艺术领域中涌现了性格各异的英雄人物,其中一类英雄是,在一战、二战后,逐渐走向强大的,美国社会中诞生的,以拯救世界为己任的,拥有超能力或卓越科技装备的”超级英雄”人物形象,以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为代表。

从独立战争前被殖民压迫的美国和南北战争前社会充斥的剥削黑奴的不正之风的美国,到一战、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强大的美国,美国文化艺术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在随之不断改变,从反压迫反剥削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普通民众到能够拯救世界,期望通过自身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安定的”超级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美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文化艺术领域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2.2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

而中国电影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如乔峰、叶问、陈真、黄飞鸿等普遍都是经过自己后天努力,坚持不懈才最终慢慢获得了个人的能力和本事,乔峰的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自己习得的少林七十二绝技龙爪手、降魔掌,陈真也更是凭实力在精武门创立之初起到了决定作用,使精武日后发扬光大、黄飞鸿用尽心血将洪拳整理,使其以飞铊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无影脚等绝技闻名,叶问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十六岁那年,叶问远离佛山,赴港求学,才开始自己打拼…….这一系列的中国式英雄人物都是靠着自己的顽强斗志和坚韧毅力创造出了一个有又一个神话,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辉煌,为抗击敌人保家卫国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3电影中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差异

3.1美国民族精神

辗转200多年的美国文化,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断发展变化,但同时其所代表的美国英雄主义内在精神,那种美国性格却是永恒不变的。

什么是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美国人的英雄主义依靠他们具体的英雄人物形象来体现,但其价值内核显然是能够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

美国社会崇尚的英雄主义主要具有个人主义和霸权主义两个特性。

3.1.1个人主义

在美国性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论是汤姆、海丝特、斯嘉丽所代表的反抗压迫和剥削,勇于斗争的传统人物形象或者是近代不断涌现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独立的个人形象,美国文化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片面的夸大,认为个人超越一切,能够改变一切。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只要是他们愿意做的,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有能力做,有了能力之后,他们会更加自信而坚持的去获得成功和胜利,他们认为人的力量是强大的,美国人的力量更是强大的,因而美国如今的地位,是他们喜而乐见的,也是他们对于自身能力一种自信的表现。

3.1.2霸权主义

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势必导致霸权主义,美国人逐渐期望由他们拯救世界、引领世界、乃至操纵世界。

以蝙蝠侠这一人物形象为例,从前他是面带微笑的正义朋友,轻松取胜的侠客,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现实性和局限性都加强了,他变得越来越彷徨和孤独,日益走向偏执和黑暗。他的性格变化就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缩影,象征美国从之前崇尚自由美好生活的光明积极的革命者、反抗者逐渐成长为被战争的胜利和自身的强大而冲昏头脑,想打击谁就打击谁的霸主。

然而美国的霸权主义给世界带来了担忧和威胁。

根据美国官方统计资料,无论是冷战期间或冷战后,美国一直对外频繁使用武力:1798年至1993年期间,美国以武力解决冲突的案例高达234次;冷战期间美国对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约有125次。1990年以来,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维持和平、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侵略以及保护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各种借口,先后对外出兵达40多次,其中对他国进行强力军事干预就有10次。

3.2中华民族精神

无论是古代中国武侠电影中抗金、抗倭寇的各种情节、近代为不是东亚病夫而振臂高呼的陈真、叶问等系列电影,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作出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电影。这些影片或描述重大历史性战役和革命历史事件,或以战争为背景反映普通人民的战斗精神,或以娱乐方式呈现战争中人民与敌人的斗争,这些战争电影无不传达出它们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仁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秀战争电影中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观念和集体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这种对于社会、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家、民族濒临危难时,表现就愈为突出,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动力。

4将电影运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中

电影将精美的画面与丰富的语言联系在一起,学生观赏电影时其视觉和听觉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学生们可以通过演员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流语调、服装道具等,来加深不同文化中各种等语言修辞概念, 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知识以及中外语言系统的不同。

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受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教学中, 单纯传授语言不足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应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英文电影掌握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而减少双方的分歧或误会。学生们而且还能够了解其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通过电影, 学生们还可以接触各种文化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灵活运用的情景, 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用英文电影作为视听说教学材料, 不仅因为其语言和所呈现文化的真实性与直观性, 还因为它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其具有故事性, 可以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再加以强调, 学生们很容易便印在脑海里, 终身难。此外,英语原版电影深受学生的喜爱、电影随处可得、原版电影形式多样、观看时间可随意控制、小标题或者字幕可以随意导入和编辑这些优点也更便于在跨文化交际教育中使用电影这一多媒体工具。

5结论

仅仅从电影的这一点上,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文化上的冲突和差异。实际上跨文化的交流之中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通过电影,我们可以充分意识到各国文化存在的差异性、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并进而可以利用电影,这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促进来自不同文化中的人的交流。将电影用于教学中,可以摆脱原本枯燥的课堂,是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感受西方的文化。同时也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强瑛.《功夫熊猫》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 电影文学,2010(15). [2] 鲁 琦.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 [J].2009(148)[3]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4] 龚红霞.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6)[5]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 [M].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6] E.Summerfiel.Crossing Cultures Through Film,Intercul-tural Press, 1993.

篇2: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爱思想 2014年7月29日 邓敬雷

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取名的基本方法、择字风尚及忌讳要点等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可在探寻当时政治形势、时代精神、社会习俗和文化水准诸方面获得宝贵的启迪和资源。

中国人的姓名体现辈分、渊源、传承、期盼、情感、思想,讲出处、有典故、通伦理、求蕴藉,避讳之礼博大深厚,礼义廉耻尽在其中,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取名的基本方法、择字风尚及忌讳要点等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可在探寻当时政治形势、时代精神、社会习俗和文化水准诸方面获得宝贵的启迪和资源。

中华民族的姓名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母系氏族社会起源的姓遗传下来的姓只有任、姚、姜三姓,其他的不是消失就是人口极少。而父系氏族时的姓却大都保留了下来。据统计到今天我们中国的姓氏已达到了1193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关于中国姓氏的立法起源于秦朝,当时规定所有山川河流,百姓姓名都不能与皇帝姓名重合,而谱名的规定也从那时开始。西汉以后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王莽篡权,为了强调自己革新的作用,要求百姓全部使用两字名,中国两字名开始兴起。到了唐代谱名才又重新被人们重视,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

中国人的姓名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五千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姓名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可惜,姓名文化现今已经明显衰落,原本蕴涵的情怀和格调荡然无存。虽然孔、孟、曾这几大姓迄今仍然严谨地遵循着谱名的要求,但是广大中国人的名字早已没有文化品位,仅仅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符号,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积雷同。

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名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古代中国人的姓名比现代人的更复杂,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号。有地位、有文化的人还往往以自己的住地或志趣为自己取号,如唐代诗人李白幼年居住在四川的青莲乡,故给自己取号青莲居士。除了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

中国人名字由姓、谱名、名,三个成分构成。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例如江西九江某地的吴姓家族字辈谱排列:“伦常呈瑞家,敦厚作英雄,孝友祯祥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祖泽,华耀正兴丰,信义胡钦敬,亲爱东咸雍”,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压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而最后的名则可自行随意确定。中国人大多按照家谱或族谱来起名字,经常会在名字中用

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这类名字突出的是家族纵向血脉传承功能。

中国人的姓名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家讳显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直至近几十年,有人专以祖辈父辈的名字为名,才使这一传统彻底消泯。

汉字有多义性、隐喻性、同音异义性的特点,从而使中国人的姓名含意变化万千。有的名字包含着出生时的地点、时间或自然现象,如“京、晨、冬、雪”等。有的名字人示希望具有某种美德,如“忠、义、礼、信”等。有的名字表示希望健康、长寿、幸福,如“健、寿、松、福”等。以《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作为例证:开篇和收尾的贾雨村、甄士隐;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四位小姐的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小说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取法、隐喻,用心奇巧,取义精妙。清人张新之谈及《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时评价道:“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言。甄士隐、贾雨村自揭出矣,其余令读者自得之。有正用,有反用;有庄言,有戏言;有照应全部,有隐括本回;有即此一事,而信手拈来。从无有随口杂凑者。可谓妙手灵心,指挥如意。”

中国人有很多好名字,比如元济、斯年、相伯、寅恪、平伯、寅初、廷黻、用彤、实秋、语堂、云

五、右任,看这些文化名流的名字就可知文化含量以及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所具备的文化。民国初年“四张”张作霖、张宗昌、张敬尧、张勋都是贫苦出身,上一代也没读过书,但除了勋字以外,其他名字都有一定文化层次。事实上,民国许多绿林出身的行伍将领、军阀,名字都挺有文化内蕴。

再如孟浩然,这个名字大气恢弘,来自《孟子》:“吾养吾浩然之气”的意思。又比如老舍,原来叫舒舍予,那是把舒字拆开了,意思是牺牲自我,有佛家的思想在里面。金庸小说里面有很多很妙的名字,如王语嫣,语笑嫣然,一听就是美女的名字,得了中国文学的神韵。又如郭靖,杨康,是“靖康耻,尤未雪”的意思,寄予了国仇家恨。传说李白7岁能作诗,父亲作一首七绝诗,前两句:“春风送暖等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他母亲接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小李马上就接上:“李花怒放一树白”。此即李白名字来由,李花当然是白的。这个名字既富于诗意,又简洁明快,象征着皎洁的人格,还蕴涵了道家空静无为,飘然出世的文化色彩。宋朝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写文章解释如何给儿子起名。“轼”是古代车上的一个横栏杆,若要登高远望,包括作战时要站立起来,就必须扶着它才能保障安全,所以苏轼字子瞻,即瞻望、望远之意。“辙”是车轮碾出来的印。前有车,后有辙,它如同轨道保证车不颠簸、不偏离,因此苏辙字子由,“由”即有规矩,但是又能行动自由之意。

王朝闻(出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浩然(出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张中行(出自《论语》:“汪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平!”)

朱自清(出自《楚辞·卜居》:“宁静洁正直以自清乎?”)

郑板桥(出自《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周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三纲五常”,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所以中国人的名字多“仁”(如刘仁、高修仁等)、“义”(如卢俊义、蔡义)、“礼”(如周学礼、王恭礼)、“智”(如王智、贺智慧)、“信”(如李信、李信义)等字,女性名字多含有“贞”、“端”、“惠”、“芳”等,用“德”字的名人如于谦、龚自珍、张自忠、沈德潜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向往和追求。

中国人的姓名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中国人的名字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表达了父母的愿望,承载着长辈的期许,是中国人理想志向、审美情趣、信仰观念的具体化,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记录仪,与时代和政治紧密相关,留存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从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名字中大致可以做出年龄判断。

在中国广大乡村,人们认为名字越随便孩子越好养,狗娃、狗子这种名字常见,孩子的名字常常与生活有关,比如富贵、有才、招弟,乡土气息浓郁的名字也不少见,水生、根发、满囤、来旺、春妮、银翠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人名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有关。一家四姐弟,老大叫卫国、老二叫国庆、老三叫新华、老四叫光荣,这些名字都有政治意义,抗生、解放、建国、援朝、跃进、向东、继红„„叫建国、国昌、国强、建华的孩子,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叫张建国、李建国、王建国分别有7万多人;叫张国强、李国强的也各有4万多人;叫抗美、援朝、反帝、卫国的人与抗美援朝有着直接联系,有近千上万的人;叫红、专、跃进、卫星、卫红、卫兵、文革、卫东、继红的人大多出生于1966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名字开始更多地表达个人的感情和希望。家长们越来越多地给孩子起两个字的名字,男孩子常叫勇、伟、飞、鹏等,女孩子常叫娜、丽、雪、佳等,这些名字都极有男性或女性色彩。仿照英文名字发音起名开始在城市流行,出现了查理、文迪、罗斯、安妮等一批带着洋味儿的名字。

二十世纪末,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的一代人成为父母,给孩子起依云、雨寒、若宣、紫君等名字。有些还喜欢用一些既不常见又难读的字,像鑫、淼等,依琳、文博、天逸、嘉怡、梦洁、睿聪、珺瑶、昊天„„这些充满美好寓意和鲜明个性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80后”、“90后”、“00后”身上。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成为父母,为了让自己孩子的名字和别人不同,给孩子起四、五个字的名字。孩子名字常常由父母双方的姓再加上两个字构成,比如田陆浩宇、陈康一铭、马李文博、孙富亚雄、杨吴依雪等,既体现男女平等,也彰显个性。甚至“@”这种符号也开始出现在名字中,让人觉得越来越不像中国人的名字。

据统计,中国人常用的名字当中6个字,1949年9月30号以前是:英、秀、玉、珍、华、兰;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是:华、英、玉、明、秀;1966年6月到1976年文革十年是:红、华、军、文、英和明;1976年11月至1982年6月是:华、丽、春、小、燕、红。

中国人的名字具有地域特点,江苏人比较喜欢多用英,比如秀英、贵英、凤英;北京人喜欢用荣;上海人比较喜欢用宝、妹;辽宁人喜欢用树、凤、珍;陕西人喜欢用剑、军;四川人则喜欢起青、琼、德、成;广东人喜欢用雅;福建人喜欢用志、美、水等。

有媒体进行“姓名与时代”的调查,共有1075人参加调查。在“你是否满意自己的姓名”问题项中,642人选择了“不满意”,占59.72%。近六成人不满意自己的名字,有453人认为自己的名字“俗气”,人数比例占到42.14%,其他原因依次为:

一、重名重姓现象严重(32.56%)。根据粗略统计,中国叫刘波的最多,达到130余万人,叫李刚的排名第二,有105万人,叫李海的有90万人,叫张勇的有81万人,其后的王军、王勇、张伟、刘伟、王伟、李伟也都各达70余万人。重复最多的名字应是“王涛”,10万王涛中不乏名人。乒乓世界冠军当然声名远播,足球界还有大小王涛。同是艺术家,有书法王涛,画家王涛和摄影师王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涛是一女性,为林业专家。宁夏的一位王涛是舍己救人的小英雄。湖北还有一位“专家型工人”。一位1925年入党的33岁新四军烈士也叫王涛。

二、使用冷僻字起名字(45.49%)。不少人喜欢在名字中用生僻字、异体字,甚至是废弃字,如公式、緈、砀、蓪等字,常被念错、难听、有歧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首先,因为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些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在户口登记、身份证输入、银行开户时会大费周折;其次,孩子上学后首先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往往笔画繁多,孩子掌握起来十分困难;第三,别人读不出或读不对自己的名字,造成双方的尴尬。

三、缺少文化内涵和底蕴(20.09%)。单字叫青、丹、维、云、聪、方、宁、平、江、琴、洋;或者辉、燕、梅、华、阳、纲、东、庆、明、英、健;或者军、红、兵、斌。双字也是国庆、卫华、建国、建军、胜利、卫星、跃进、四清、文革、红卫、治国,或者里面加个小字,小纲、小军、小伟、小华、小红、小东、小庆,文雅点的不过是将小改为晓而已。还有反其道而行之加个大字,即大庆、大军、大明。一个简单的字再重叠,什么冬冬、方方、亭亭、圆圆,现在大学教授、校长、作家、名流,也是兵、军、钢、明、国庆、胜利。只有当文化丧失,当父母的根本没有文化,名字才高度一致,看不见有什么文化意韵和内涵。

中国人的名字涵蕴丰富,颇有讲究,在某种意义上,名字之于中国人除了标识与符号的价值之外,更被寄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一种文化修养,起名字是一门学问。

一、数理选择:

1、避开凶数。

2、排出取名者的八字,找出五行喜忌,取名时要补偏救弊。

二、字音选择:

1、避免姓和名的声母、韵母相同,如“汪文微”,“包波邦”。

2、避免姓名的字音与不雅之词语谐音。如李思、韩渊、史诗、杜子达等名字,看字义都很文雅,但容易在口语里读成你死、喊冤、死尸、肚子大等。

3、避免姓名的四声相同,如“柳景选”,全是三声,“张湘霜”,全是一声,读起来不顺口。

三、字义选择:

1、不要用太俗的字,如“李二”,“胡平娃”等。

2、不要取太洋化的名字,如“玛利”,“亨利”,“约翰”等。

3、不要用太冷僻的字,“周鞫”。

四、字形选择:

1、笔画不宜太多。

2、名字的部首、偏旁要避免相同,如“江波澜”,“佟信修”。

3、注意字型的肥、瘦、长、短、强、弱、虚、实。

肥:施、圆、丰、赐、态、备等。

瘦:

七、小、干、卜、子、于、卡、千。

长:草、芥、申、奇、平、辛、竹、芽。

短:

四、土、正、也、山、丘、生、女。

强:奋、成、泰、威、兴、猛、武、飞。

弱:穿、意、美、梦、花、苗、姿。

虚:幽、亢、已、门、口、空。

实:国、福、昌、室、宜、凤、凰、尊。

字同人一样,也可以分为强壮型、瘦弱型、实在型、虚弱型等种类。如炎、成、威、豪、容等字,给人的感觉是强壮、向上、旺盛的,富有生气和活力。而斗、平、年、市、帛、科等字却像是瘦弱的孩子,给人轻柔、消极、少决断的印象。

强壮型的字如同青壮年男子一般结实丰厚、坚强有力并且咄咄逼人,如衢、露、穗、凤、基、泰。虚弱型的字给人的感觉是空洞、空虚,甚至还有说不清的神秘色彩。这些字有时显得象骨格清新的林黛玉一样给人奇妙的感觉,如几、口、门、方、行、弓。

起名时要注意强、弱、实、虚型字的搭配。如“成威豪”、“午平科”、“傅基泰”、“门几田”这些名字,或是由三个强壮字连在一起,显得过于丰满;或是三个瘦弱字或虚弱字连在一起,显得先天不足,虚张声势或过于空洞在起名时应尽力避免。

起名讲究字形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名字写出来要好认,如前所述,尽量不用那些生僻字;其二,名字要讲究结构,写出来好看。

姓名的整体结构和形体,不仅要从字的笔划入手,还要着眼于字形的变化,要注意字形的协调与美观。姓名中的每个字的笔划应该相对均等,这样才能给人以稳定感和平衡感。否则,就会看起来不美,写起来不舒服,姓名整体上应该讲求一些“建筑美”。

如,“来”字是一个穿插结构的字。如果取名为“来申吾”。单就字形讲,其整体结构和形体看起来尚可,不足的是姓与名的三个字,从整体来看过于一致,显得单调。

“丁”是一个独体结构的字,笔划少。这就要求与之配合的名字,最好也是笔划比较少的。如:丁小兰,从整体来看,给人的感觉比较匀整、和谐、舒服;丁繁森,就会给人以头小身子重的感觉,不和谐;丁一微,则给人前轻后重的感觉,不和谐。

“燕”字笔划较多,与之配合的字最好也是笔划较多的。如:燕紫蕾,比较匀称;燕一乎,就显得头重脚轻;燕紫一,则使人感觉失衡。燕一赢,感觉像是一条担子挑两只筐,左右乎稳,看上去协调。

如“国团圆”这个名字,三个字都是全包围结构,且不说语音如何,仅从字形讲,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缺变化,完全是封闭式的。这就是名字的整体不协调带给人的不良印象。

再如“丁一一”这个看起来很朴素的名字。先不说语音,仅从字形讲,给人的感觉也是孤零零、太苍白,不但单调,而且缺乏想象力。

单字名也如此。如“丁平”,整体结构和形体和谐;“燕紫”,整体结构匀称,形体饱满;而“丁赢”,却头小身子重,“燕一”则头重脚轻。

篇3: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教育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开阔视野, 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 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 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学会“数学地思考”既是我们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 也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

本文就从2011年中考数学试题的角度出发, 来感受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体验, 并结合实践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家成果催人奋进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孕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 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 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教学资源, 通过一些数学史实, 如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 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 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1: (2011湖北恩施市)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会标图案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一个大正方形, 中间的阴影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的“赵爽弦图”。

若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30°, 顶点B1, B2, B3, …, Bn和C1, C2, C3, …, Cn分别在直线和x轴上, 则第n个阴影正方形的面积为___。

点评: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 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 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他以“弦图”为基本图形, 利用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勾股定理, 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 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 “弦图”因此选作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图案。以上两题选取这一背景, 向学生充分展示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果, 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情感教育”与考试功能实现了有机结合。

二、了解国情更爱国

例2 (2011浙江省舟山)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某市常住人口总数由第五次的400万人增加到第六次的450万人, 常住人口的学历状况统计图如下 (部分信息未给出) (图略) :

解答下列问题:

(1) 计算第六次人口普查小学学历的人数, 并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与第五次相比, 该市常住人口中高中学历人数增长的百分比是多少?

点评:本题从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一个案例数据出发, 让学生感受到两次人口普查之间数据的关系, 从而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学用相长, 体验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现实生活。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体会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增强社会性人文素养。

例3 (2010山东日照) 某商业集团新进了40台空调机, 60台电冰箱, 计划调配给下属的甲、乙两个连锁店销售, 其中70台给甲连锁店, 30台给乙连锁店。两个连锁店销售这两种电器每台的利润 (元) 如右表:

设集团调配给甲连锁店x台空调机, 集团卖出这100台电器的总利润为y (元) 。

(1) 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并求出x的取值范围;

(2) 为了促销, 集团决定仅对甲连锁店的空调机每台让利a元销售, 其他的销售利润不变, 并且让利后每台空调机的利润仍然高于甲连锁店销售的每台电冰箱的利润, 问该集团应该如何设计调配方案, 使总利润达到最大?

点评:本题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体现了数学的价值。通过“学用相长”, 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养成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问题, 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篇4: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科技行业的低迷态势和微软股价的大幅下跌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化步伐,曾造就一批百万富豪的“玩命工作、闪电致富”的微软文化时代也将就此终结。一名微软前管理人士喜欢把现在的微软比做“新波音”--收入可观,工作无虞。

正由于这个原因,当微软首席执行长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本周宣布将终止股票期权计划,代之以限制性股票时,没有多少微软员工感到非常意外。长期以来,股票期权以其巨大的潜在利润,一直被视为激励年轻技术人才的最佳手段。但在科技股泡沫破灭后,许多最近几年加入微软的员工所持期权的执行价格高于微软目前的股价,因此变得不值一文,变成所谓的“潜水”期权(underwater)。相比之下,限制性股票的潜在回报率可能不如期权诱人,但却更有保障。

微软MSN部门年仅25岁的工程师Arturo Robles说:“两年半之前,人们对微软的普遍印象还是:它还在成长,还很年轻,它的软件开发精英个个开著法拉利,因为他们拥有股票期权。”Robles目前的“坐骑”是一辆1.9万美元的Mini Cooper。他说,“在我看来,现在可不一样了。微软早就成熟起来了。”

当然,微软中止股票期权计划,可能改变部分员工看待工作和规划财务的方式。事实上,巴尔默也承认,这一变化降低了员工在未来公司股价上涨时获得巨额回报的几率。

但该计划将有效缓和眼前更为迫切的“潜水”期权问题,从而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微软希望通过将期权出售给金融机构,来帮助员工实现“潜水”期权的部分价值。根据该计划,员工按照自愿的原则出售期权获得现金,售价视期权的执行价格和当前股价而定。期权出售需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批准。微软的限制性股票计划也不同寻常,大多数公司只将这类股票发放给管理层,而微软打算面向所有普通员工。所有微软员工将有资格获得限制性股票奖励,这些股票的所有权将在5年内逐步转移到微软员工手中。

微软Office部门26岁的产品经理Francois Ajenstat说,“大多数人都对失去价值的期权满腹牢骚。”他本人尚未决定是否将目前持有的期权纳入新的股票奖励计划,但他认为,总体而言,新计划是个“好东西”,

猎头人士和企业奖励咨询人士认为,微软此举将促使更多硅谷企业纷纷效仿。在加州门洛帕克经营一家人力资源和职业管理咨询公司的Valerie Frederickson说,“目前现金胜过一切。对大型企业的员工来说,工作的动力不再来自股票期权。”

这也是最近几年令巴尔默大伤脑筋的核心问题。微软的股票期权对员工--尤其是新近加入公司的员工--来说,不再具有吸引力。“微软创造百万富翁的奇迹已经成为历史。”一名微软员工如此形容。

既然一夜暴富已不可能,微软员工开始越来越重视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上文提到的产品经理Ajenstat说,自从他3年前加入微软以来,公司的文化一直在悄然改变。他说,目前同事们普遍持有这样的工作观念:提高在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好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这并不意味著大家不再努力工作了,他们仍然是严重超时工作的一族,但比起当年的工作狂则要好很多。

在公司内部,为了家庭聚会而“早退”的事迹也反映出微软日益成熟的现实。许多员工会以公司高层为例。多年来扮演微软二号人物的巴尔默一直身体力行,营造出超负荷工作的企业文化,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长达80小时,几乎无暇享受生活。

成为首席执行长后,巴尔默仍然是个“工头”,但据微软员工称,他开始强调自己顾家的一面,并为公司文化奠定了新的基调。巴尔默在儿子的篮球队充当教练,而且经常为陪儿子共度万圣节或观看体育比赛,在商业会议中提前退场。

对巴尔默及许多微软员工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企业心态逐渐成熟的同时,保持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旺盛活力和进取精神。微软的两大“摇钱树”--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个人电脑应用软件--也日臻完善,其未来的增长潜力将无法和当年相比。虽然微软积极涉足游戏机和手机软件等新的领域,但这些业务要实现盈利,可能还要等上很多年。

巴尔默说,正是这些挑战使许多人选择了微软。他认为,有了新的股票奖励计划,员工将更乐于留在微软。他说:“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有效的奖励机制,我们相信,它将使员工在未来28年内生活更富裕,工作更努力。”

一些员工仍然希望在同意该计划之前了解更多的细节。微软旧金山研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Gordon Bell说,大多数员工在进一步了解该计划对其财务方面的影响后,都持观望态度。他说,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税收。与股票期权不同,限制性股票可能被视为收入,因此就会产生相应的税收。而股票期权在执行前不会对收入产生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并自动缴付税金。

Gordon Bell说,“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就要多花些时间合理规划资金。我自己正打算这样做。”

Bell说,该计划会让员工成为公司的长期股东,而期权持有者则倾向于在股市波动时待价而沽。他说:“我很希望搞清新的股票计划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净收益,但总的来说,它对高科技行业是件好事。”

Office部门产品经理Ajenstat的女友也是微软的员工,她极力劝说Ajenstat采纳微软针对“潜水”期权设计的方案,把手头的期权卖掉。Ajenstat说:“她一直不停地在我耳边唠叨:赶快换成现金吧,至少那是你能控制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篇5: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具体表现

1.1 语言实际应用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 能一定程度折射两种文化的不同, 而在中西方茶文化方面, 茶文化相关的语言或词汇也反映了两种文化主体在不同语境中的活动, 其语言的差异直接揭示了中西方文化语境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或底蕴。两者语言差异主要包括:首先, 我国茶文化语言涉及我国文化各个方面、阶层、行业, 但西方茶文化词汇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数量较少, 范围较窄。由于17 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影响, 茶作为昂贵商品只能和西方贵族阶级及统治阶级文化产生了直接联系、茶文化作为舶来品体现了西方上层社会语言特色, 如:Royal tea (皇家茶) 等典型词汇比较常见。另外, 茶相关语言在西方语境中受到英语和法语等本土语言影响, 常常出现“转义”和“喻义”现象, 如“Black tea” (红茶) 等相关词汇的词义或词性被改变或扩大化。例如英语中茶不但是名词, 还可以作为动词, 如“Tea at five” (五点去饮茶) 。尤其随着工业革命发展, 西方语言将东方茶文化相关语言及词汇含义按照生活水平和社会习惯进行转化或暗喻, 让相关词汇或语言超越了我国茶文化范畴, 如“Tea party” (暗指毒品聚会) 、“Tea hound” (花花公子) 等词语虽然与茶有关, 但却以隐晦性词义暗指西方奢侈糜烂的生活和人性堕落, 再如用“tea in China”等词寓意西方财富。可以说, 茶文化相关应用性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随着社会经济、物质条件发展, 具有了明显的社会性和差异性, 也必然导致实际交际的阻碍和误会,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必须充分重视这些语言性差异。

1.2 非语用性差异

除了语言差异外, 中西方茶文化还在茶相关的物质属性、思想内涵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首先, 中国在茶文化的物质属性和思想内涵方面, 体现了封建社会农耕文化, 基本体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茶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内涵囊括我国各个行业、阶层, 在茶品、茶具、茶室等方面的品质各部相同。西方的茶文化起步较晚, 至今只有500 余年历史, 在茶相关物质方面以满足上层社会需求为主, 注重品味和奢华, 而在茶俗方面, 西方不同于我国茶饮的健康功效, 主要注重社会文化功用, 并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经常固定在“下午茶” (午后四点左右) 的社会消遣层面。其次, 在精神层面, 我国茶文化主要体现了五千年封建社会中宣扬的“儒、道、佛”等主流思想, 将茶文化内涵提升到价值观的较高思想层面, 尤以“天人合一、中庸、禅定”等内容凸显我国茶文化的精神主旨, 而西方茶文化思想则以“实用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为主, 以茶解渴, 以茶凸显上层社会的地位和财富, 彰显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及品味, 这与我国有着明显的思想差异。

2 中西茶文化差异学习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学习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不仅能让我国社会了解茶文化世界领域的发展, 更让当代大学生, 尤其英语学习者养成较强的跨文化意识, 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去看待, 理解西方异质文化, 养成英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1 提供语言元素, 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和理解, 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从业者及学习者对中西方在习惯、风俗、行为等方面语言应用方面的差异的认识和掌握, 尤其是英语与汉语在句法、语法、词性、词法等层面的具体知识。中西方茶文化在语用性方面的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 为教学内容跨文化交际教学元素及跨文化交际具体方式的丰富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在两种茶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 准确认识、掌握、运用相关英语词语或句型进行实际有效的文化交际, 实现英语应用能力和具体语境结合的能力需求。另外,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语用性元素让语言学习者主动或积极地对两种语言的句法、词法进行对比, 形成两种文化间语言自由和灵活切换, 这样可以让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翻译能力、文化接受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中西方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异质文化, 而其学习在本质上使学习者接触、认识、体验跨文化意识的过程, 而大学英语教学如能将这一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入教学方法体系中, 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异质文化的体验中可以得到充分激发。大学英语教育当前面对的主要困难就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尤其无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相关学习氛围中, 而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中的跨文化性质, 让学生接触与我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文化元素相对于现有大学英语传统教材来说,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心理冲击力, 促使学生以茶文化差异为基点, 探索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甚至在实践中主动地将民族属性与西方价值观念进行对比, 以英语知识、英语心理剖析西方文化体系, 进而形成对英语及英语国家的发展形成清晰的认识。

2.3 明确教学思想, 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资源一般局限于书本传统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 造成教师在英语教学上理论科研能力强于实践能力, 同时也造成英语教学中责任感和自我发展受到影响。而在大学英语中引入中西茶文化或其它文化差异教学思想, 能帮助教师解决如何将文化背景导入英语课堂的难题, 让教师能较容易找到合适渠道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结合在一起。除此以外, 茶文化差异内容引入教学思想体系中, 可以让教师根据文化教学要求更新自身专业知识, 拓展知识范围, 以专业理念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和选择, 从而促进自身英语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 从茶文化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在本质上属于跨文化意识或跨文化能力的学习, 对于英语学习者未来理解英语内涵、英语语境、英语应用、文化接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想通过茶文化差异为基点, 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以茶文化差异为基点, 明确教师教学思想

在大学英语中引入茶文化差异的学习, 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从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学习语言和文化, 而要想真正地以茶文化为基点,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培养意识, 就必须以教师为切入点, 探索新的教学思想。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更新茶文化及其它异质文化知识, 提高专业和文化的素养, 让自己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意识、现代英语教学意识及跨文化意识, 进而以英语教学了解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教育、风俗、饮食等各个文化方面的理念和思想,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在尊重我国文化的基础上, 将西方异质优秀文化传授于学生。英语教师应该明确跨文化教学思想, 并更新英语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内容, 让学生在文化学习的氛围内, 参与到语言学习实践中, 从而获得对外交流、翻译、商务等更专业化的应用性英语技能或知识。

3.2 以跨文化意识为核心, 创新英语内容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首先, 立足茶文化差异, 引入文化比较的学习内容。茶文化涉及中西方文化中语言、价值观、思想、行为方式等各个内容, 大学英语教育应以茶文化差异为基础, 逐步探索在教学中引入各个文化层面的比较学内容, 这样可以让英语学习者从多个角度了解中西差异, 逐步形成对我国文化和西方社会的清醒认识。其次, 开展茶文化的跨文化训练, 实现英语实践教学。大学英语可以将茶文化差异为重点, 组织英语学习者参与到其讨论、分析、扮演等实践活动中, 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茶文化等跨文化典型案例, 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应根据当代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特定及文化需求, 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认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 学习各种英语交际手段好技巧。

4 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的诸多差异虽然是历史发展过程造成的, 但是其中蕴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却对当代大学英语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必须正视茶文化差异现象中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元素, 在尊重本民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原则上, 对现有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让茶文化等优质文化与英语学习结合在一起, 才能既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承, 也能为我国培养更多实用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小月.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2) :116-118.

[2]王超.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4 (06) :107-111.

篇6: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端午节,端午祭,文化结构

端午节属于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流传至今,关于其起源的说法认知度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最早受中国端午节文化影响,但发展过程中早已经过文化过滤,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韩国传统节日,并逐渐与中国端午节区分开来。大多数中国人对韩国端午祭节日文化不甚了解,于是出现“韩国人抢中国节日”等不实舆论。本文试图对中韩深层文化结构差异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一、中韩端午之争中所蕴含深层文化结构差异分析

透过中韩端午之争,可以进一步看到文化之争背后所体现的深层文化结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两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从历史文化结构看差异

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接受态度。从近年来中韩两国文化输出情况看,韩国人相对更注重文化独立,中国人更多注重文化吸收。

韩国急需摆脱中国文化及西方文化对其主导,建立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最近几年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到韩国文化输出的强大,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宣传意识十分强烈。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光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韩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对保护本国文化产生危机意识,于是面对具有韩国特色的端午祭节日,虽然最初受中国端午节影响,但现在已然已经发展为具有韩国文化的自己的节日,这一切使韩国非常重视端午祭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人对待端午节却始终不够重视,现代人更多把端午节看作是休息日,吃粽子等传统越来越形式化,主要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宣传不够。中国是多民族大国,吸收和接纳了不同的文化,加上今天的中国在全力发展经济,与世界接轨,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的观念里都是“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当代的年轻人更愿意过洋节,比如圣诞节,虽然并没有那么多的人信奉基督教,但中国人还是愿意凑洋节的热闹,而忽视了自己国家节日的保护。中国人一味的吸收外来文化,却忽视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2、从家庭文化结构看差异

韩国人重视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传承,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建立在国家意识之上。

因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韩国产生了独特的家庭文化观念,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韩国江陵端午祭的三大主题主要是神灵保佑、农业丰收与风调雨顺。通过这三大主题可以看出,韩国人将祭祀的主要目的放在保佑家人,以及家庭安全与收入上。这说明,韩国人更注重家庭关系的维系,个人的安危,其次才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再看中国的端午节,表现的是追念先贤与辟邪保健两大主题。证明中国人更注重对忠义精神的尊崇,其次是孝悌观念。中国人认为国家的和谐统一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舍小家顾大家。因为只有社会的安定统一才能带来家庭的安稳和谐,人们在欢度端午节是,也可以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仁爱孝悌等传统美德得到深化。

二、文化结构差异产生的影响

文化结构差异产生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促进文化发展的一面,也有阻碍文化交流的一面。

1、易产生文化误读

两个国家的文化结构必然存在差异,那么在两国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就会产生文化误读,这种误读正是源自于作为文化接受者的韩国对中国文化的过滤、融合与演变,最终造成了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误读也正是促使一个国家新的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之一。韩国端午祭文化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过滤、接受与同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误读案例,这促使韩国产生了具有韩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区别。这种现象就好比中国对印度佛学的接受与同化,最终产生了中国独有的禅宗文化。在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误读现象某种程度上会带来文化上的创新,有利于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这种现象,并努力了解与接受他国文化结构与我国的差异。

2、易产生文化交流误解

中韩两国文化结构上的差异同样也容易构成交流中的误解,但是误解也可以通过还原事实真相和交流沟通来化解。中国人对韩国端午祭的误解主要是中国人对两国文化结构上的差异了解不够,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将韩国视为汉学文化传承的国家,而韩国人对中国的端午节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两国人都认为端午文化是自己的,这也是文化交流不充分的体现。中国人对韩国的端午祭文化并没有深入了解,只单纯认为端午节是中国的,传到韩国去仍然是中国的,韩国不能申报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古代的韩国属于弱小国家,承认传承中国文化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是骄傲的事情。但是当下的韩国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已经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一些韩国人已经不愿意再承认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关系。在国际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这样的文化中心主义思想很容易导致两国的文化冲突,造成误解。其实,在文化交流中,每个人都应该尽量了解与尊重对方的文化,客观看待事实,消除误解。当然,面对中韩端午文化之争的问题,我们正在逐渐消除误解。

韩国人注重将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自己的文化。这一点值得中国学习,同时也体现了文化误读的魅力,中国在文化输入方面目前做得很好,但在文化输出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借鉴韩国的例子,重视树立本国文化品牌,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到国外,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魅力。

参考文献

[1]﹝韩﹞金惠媛.中韩文化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2]田景.韩国文化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05.

[3]陈廷湘,敖依昌.中国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7.

篇7: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 中西茶文化差异

自炎帝神农氏发现茶叶到如今茶文化璀璨夺目, 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一种不可取代的特色文化。茶发源于我国, 茶文化也由我国南部向全国普及。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的茶和茶文化经由外来使者传往世界各地, 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饮茶风潮。可以这样说, 茶是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一种饮料, 其不仅满足人们的解渴需要, 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步调下放松身心, 体会人与自然合一的妙趣。当然, 茶叶传入西方国家之后, 我国的茶文化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等相互碰撞, 并逐渐在当地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茶文化。所以, 总的来说, 我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品茶方式

由于生活习惯和口味偏好的不同, 中西方人们的品茶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我国茶叶在唐宋年间得以在民间社会普及, 人们从最开始的煮茶到后来的泡茶, 饮茶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然,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着十分丰富的饮茶方式, 比如擂茶、斗茶和三碗茶等。总的来说, 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以冲泡清饮为主, 这很显然与西方饮茶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在西方社会, 人们偏好混饮, 他们将煮好的茶水置凉, 然后将茶叶以及其他物质成分滤出, 并在茶水中加入糖、蜂蜜或牛奶等成分, 以中合茶水偏苦涩的口感。不同的饮茶方式事实上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影响的结果。

1.2 茶文化习俗

茶文化习俗, 简称“茶俗”, 是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习俗相碰撞融合的产物。我国土地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习俗纷繁多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 这些民俗相互影响并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俗。当然, 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 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最终形成沿袭至今的茶俗传统。比如说, 我国许多地区的婚礼举办现场都有着敬茶的传统, 足以见得, 茶在婚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 我国还有着“以茶迎客”、“以茶会友”和“以茶祭祖”等茶俗。相比之下, 西方的茶俗形式较少。西方民间社会的饮茶风俗主要受到皇室贵族的影响, 比如说流传至今的“下午茶”习俗事实上源自英国皇后的饮茶习惯。作为西方茶文化的代表, 英国有着诸多茶文化习俗, 这些习俗随着其殖民化进程逐渐传往世界各地, 并对他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要想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更好地沟通, 就必须了解和学习当地的文化和语言。根据外国权威语言学家的观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实上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正常沟通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源自英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其在全球化时代下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语言研究层面来看, 跨文化交际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交际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同时应该用相同的语言进行直接的口语交流。全球化的兴起, 使得“地球村”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要想适应全球化趋势, 就必须主动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 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前, 需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加以了解。不同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了不同的分类和解释, 当然每种说法都有其可取之处。一般来讲,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流动机、知识积累和交际能力这三个方面组成。要想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需要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出发进行综合培养。

2.2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要想学好一门语言, 还需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据国外权威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达技巧对于语言习得倍加重要, 同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对于语言学习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忽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汲取, 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遇到诸多语言困境, 导致沟通无法正常进行。比如说, 在有英国来宾参与的茶事活动中, 要是我们不懂应该的茶文化禁忌, 且对英国下午茶的习俗传统知之甚少, 就可能触碰到外国人的心理承受底线, 从而出现各类文化层面的矛盾问题。就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来看, 跨文化交际知识等方面的文学教学不被重视。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教师比较重视语言本身的教学, 比如教授发音技巧和语法注意事项等。一些教师也曾对讲解过英语文化知识, 但是他们却不太注重实践训练的引入, 使学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长此以往,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毫无起色。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 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 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就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来看,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死板。虽然现在大学授课方式主要是PPT授课为主, 但是很多教师在利用PPT课件讲解课堂内容时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 他们照着PPT课件上的内容念读, 结果整节课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情况下, 课堂氛围就会显得十分枯燥, 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 要是不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 那么学生就很难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相关知识。教师不妨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 创设相关情景, 从而优化教学。比如说, 教师可以创设茶事活动的场景, 让学生以“茶话会”的形式展开交流,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当然, 教师还可以仿照茶吧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打开心扉, 主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增强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

3.2 规范教学理念, 重视跨文化意识培养

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差异, 教师应该客观对待事物, 而不应该用自己的观念左右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有些教师认为外国文化明显优于我国文化,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我国文化的教学, 当然这种教学理念是不科学的。还有一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这就使语言学习本身产生了功利化倾向。当然, 也有不少教师只看到了语言知识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文化教学, 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事实上, 以上这些教学问题是由教学理念的不规范所造成的。教师应该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革新, 采用科学客观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我国是茶的国度, 也是全世界的茶文化之源, 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茶文化的异同,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准沟通方式。

3.3 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引伸,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师主要给学生提供一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而不是采取“保姆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往, 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他们只是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完成一份课堂总结或者撰写一份课堂报告。这类作业只需要学生动笔就可以完成, 而不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事实上, 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方式, 让学生真正发挥课外时间的有效性。教师不妨组织茶文化主题英语角, 开办迷你茶博会, 或者开展茶文化英语辩论赛等趣味活动, 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在茶文化主题英语角活动中, 学生还可以邀请外教参加, 学生在和外教交流的过程中就会直接了解到外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看法, 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交谈中把握中西茶文化的异同等知识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当今大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目前的教学背景出发, 规范自身的教学理念, 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 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语言表达技巧对于语言习得倍加重要, 同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对于语言学习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首先从品茶方式和茶文化习俗这两大方面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并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加以说明, 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给出相关建议, 希望可以对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敏浅.析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9) :122-122.

[2]冯文颖.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增强大学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1 (2) :145-146.

[3]徐翠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探讨[J].海外英语:上, 2012 (3) :108-109.

[4]刘海峰.浅析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6) :154-154.

上一篇:慢为话题的议论文下一篇:干股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