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24-04-14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刘长裁

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控制其次要在明确管理目标、职责和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建立并完善税收执法和税收行政两个责任制实现有效的“两权监督”第三要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

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第四是税务部门内部组织设计应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和回应力的税务行政组织形成直接面对纳 1

税人的公共服务导向减少管理层次和环节改变税务机构内部集权结构优化和改进决策程序第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塑造公仆形象加快由控制导向型的税务管理到服务导向型的税务管理转变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公示、税法咨询、税

法查询的办税服务计算机系统使纳税人能了解到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全面提升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水平

二、建立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以计算机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基础的应该结合税收征管模式、税制模式和经济现状不断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一要大力推广税收征管实用软件目前正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的CTAIS大型征管信息软件已经能够自动生成征管质量考核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二要建立考核机构明确考核责任人员制定考核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引入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一级考一级一级监督一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报表的自动传递和自动检测三要建立省级税务机关核查制度定期

不定期对系统内上报的考核结果严格组织抽查和核对检查发现数据不符有虚假行为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建立运转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

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一要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并实现纳税人申报方式多元化二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加快在服务业、出租汽车业、建筑业推行、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使计价(计程)、发票打印、语音提示、计税、控税、存储、限期申报缴税融于一体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的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通过全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重点控制涉及进出口税收的信息遏制不法分子利用假出口、假报关单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打击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

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实行地税、国税联网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缴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来源:中国税务报2002.07.03

篇2: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任志庚

[摘要]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存在观念和意识淡薄,人才匮乏,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见解与看法,如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狠抓基础征管数据质量。

[关键词] 税收征管信息化 计算机专业人才 信息共享征管数据 税务网络一体化 数据质量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加速税收信息化的进程是大势所趋。曾有高层领导和专家坦言,税收征管信息化是税收工作的生产力,是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这场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和前提的征管革命,是税务工作的生命线,是加强“两权监督”、杜绝执法随意性,促进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因此,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已是当前提高税收工作水平的根本出路。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因素困扰着全市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了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还很淡薄

由于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的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或存有误区,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

作者实习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国税局1

片面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片面地把征管改革理解为外在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而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从形式、内容到管理制度上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对大型数据库、网络管理人才奇缺。特别是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句话,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这些年,计算机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就我市国税而言,市局、区局都设置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缺乏一个基于广域网的大型数据库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出口退税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割据”,每一割据区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目前,许多基层税务机关存在计算机操作与人工操作并存的局面,计算机的应用却只停留在简单的录入纳税人基本情况、打印报表、开票征收等初级阶段上,计算机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一方面配机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利用率又不高。同时有个不良倾向就是信息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化不“接轨”,横向联合滞后,与外部网络如金库、工商、银行、地税、商检及政府等至今不能取得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掌握也缺乏主动权。因此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成了影响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和效能的的一大问题。

(四)整体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

体现在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税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偏低,有的甚至是“机盲”。从我局情况看,35岁至4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居多,这些人系80年代参加工作,原先与计算机没打过交道,之后也学得不系统,许多人是“赶鸭子上阵”,对计算机一知半解的很多,这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征管信息化的推行效果大打折扣。

(五)计算机基础征管数据信息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计算机中基础征管数据不准确、不真实问题,存在“数据垃圾”,真假混杂使大家对数据都不敢用。究其原因,一是基层数据录入人员素质不高,产生误操作;二是工作责任心差,不认真审核把关,马虎应付;三是明知故犯,为某种目的而擅自改动数据;四是对计算机数据采集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措施,数据采集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

(六)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税收管理水平同税收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突出反映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表现在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权力分散,人浮于事,推萎、扯皮;“两权”监督制约乏力;行政执法中仍存在随意性;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某些还不尽人意等。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信息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当务之急要在认识、观念上“开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二)千方百计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班子领导、35-45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三)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借桥渡河”。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在网络建设上,应当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应用、注重管理”的要求实施,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

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开放的信息网络为网上申报纳税、网上政策咨询、网上税收宣传、网上税收信息的发布等开放式管理和服务创造便利的条件。要充分利用社会的网络资源,有计划地与地税、银行、国库、工商、财政、审计、统计、公安、经贸、海关、标准、技术监督、劳动等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化的完整的税收监控网络体系。

(四)狠抓基础征管数据质量

篇3: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基础思考

1税收征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观念限制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现

传统的观念依赖于按指令办事。在税务工作中, 税务工作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办税程序、业务流程, 忽视了信息化建设对人的行为、数据格式、数据的处理方式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 导致信息不灵、流程失控等现象的出现。在税收数据的采集、分析上, 受传统因素影响, 纵向系统的信息汇集多, 但是相匹配的数据却比较少, 现阶段的信息化成果在税收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致使税收具体工作与信息结合存在问题, 各个信息系统在具体工作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1.2信息技术发展与税收征管改革不相适应

一方面, 信息技术软件的发展速度快于税收征管优化的速度。信息的管理工作处于良好状态, 但没有与之配套的征管流程相适应, 导致税收征管对税收信息化发展的制约, 影响管理软件运行的效果。另一方面, 征管流程某些方面的设置比较优化, 但在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综合软件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模块, 造成处理工作的繁琐和困难, 增加税收征管的成本。此外, 现实中还存在某些税收业务的征管未能纳入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之中, 仍需要人力进行手工操作。

1.3信息数据低质阻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税务工作人员进行税收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一些单位计算机中储存的数据不准确、不规范, 甚至严重失实, 制约了对数据的分析、监控、管理方面等作用。其问题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税收管理行为仍然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多, 尤其是在欠税、滞纳金等问题上。信息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在短期内得到保证, 信息数据采集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基层单位的税收信息是否完整, 是否准确, 仍是值得怀疑的。

1.4税收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交互功能不足

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税务部门内部的业务应用和管理上。从税务部门内部来看, 税收相关数据缺乏深入的综合分析, 不少数据处于闲置状态, 没有实现信息的有效增值。并且由于各地方部门的税收应用软件不同、水平差异, 影响了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从与政府其他部门和税源的交互来看, 税务系统缺乏同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和大中型税源企业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功能, 因而无法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来提高税收工作质量。

1.5税收征管信息化人才匮乏

计算机是税收征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只有懂得相关的操作技术, 才能正确使用, 发挥其价值。但是目前税务工作队伍缺乏高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整个税务系统存在重业务、轻技术的现象。税务部门中懂得税收专门业务的人员多, 却不精通计算机技术;而部门中专业的计算机人员, 懂得计算机技术, 但又不熟悉税收业务, 这种状况的存在阻碍了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2完善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建议

2.1重视税收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 形成丰富的税收信息数据资源

由于信息是可以经感知、认识、加工、处理、传递和转换的, 并能够通过深度开发, 以供人类社会利用的资源。信息效用具有累积性、间接性、时效性。大量零散的、片面的、不关联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交流和选择, 在带有交流当事人的个人观点和情感倾向的情况下, 形成有序、系统的新信息, 进而产生有效的信息网络。新信息价值的实现要与其他形式的信息相结合, 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能够发挥作用。

重点是建立税收数据资源的收集、加工和利用的标准化进程, 在对税收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的时候要重视税收信息的积累和整合, 并且注意发挥信息的时效性, 这样有助于使信息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重组出新的信息, 同时在征税过程中充分发挥税收信息本身的提供功能, 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对本系统自身的影响和对其他事物、信息的影响。另外, 对于税收信息的加工, 一方面, 要在充分的收集和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有价信息含量;另一方面, 税收的信息要与其他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的信息相交合, 在与各个部门的交流过程中形成高效的信息网络, 保证对各类税收有效信息的共享。增强各部门主体间信息的联系, 以便税务部门对相关情况的进一步掌握。

2.2调整现行的税务组织结构,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

根据信息化和业务流程的要求调整组织结构, 实现从直线型向扁平化、网络化的发展, 建立一套合理高效、与业务流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整合要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层次, 变层级型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组织结构。

税收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税务组织管理层次的减少、管理幅度的增大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保障。税务部门应用信息技术后, 税务组织内部大量的信息传递、沟通工作由信息技术系统来完成, 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和任务逐渐趋于标准化和程式化。下层工作人员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能够通过网络快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上层管理者, 而上层管理者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了解下属的状况, 增强了上级对下级的有效控制力度。与过去相比, 拓宽了上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 使原来需要多个层级才能完成的管理任务现在只需较少的层级就可以完成, 从而减少了组织的层级, 精简信息传递工作的人员, 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

2.3加强信息化税务工作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税务工作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 增强税务人员计算机操作和信息系统应用的能力, 提高信息化普及程度。培养、引进精通税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充实信息化的税收工作队伍。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信息专业技术和税收业务知识的融合。税务系统在近年来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中, 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大部分地区都相继成立了计算机中心, 专门负责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工作, 也吸收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值得注意的是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不单单是追求计算机技术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应该把计算机技术与税收业务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最终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增强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税收业务知识的了解程度, 加强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 促进业务人员业务知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的相互配合。建立一支既熟悉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税收工作队伍, 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

2.4设立专门的税收信息管理机构, 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1) 组建专门从事数据管理的税收信息管理机构。

税收数据资源是税收工作的基础, 是由各类税收数据的集合而成, 因此其规划建设相当重要。建立信息管理机构, 需要既懂税收管理方面业务, 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全面管理税收征管方面的信息和维护税收数据, 并对集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将税收数据转化为对税收征收管理有用的信息。该机构应该要实现:一是统一管理信息数据, 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优化, 并监控数据质量, 清理数据垃圾,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运用数据强化内、外监控, 对内监控征管质量, 对外监控纳税人的涉税活动和税负变化情况, 这需要建立在全面的信息数据的税收监控体系之上。三是对信息数据深层次的发掘, 进行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及应用, 定期发布数据分析报告, 促进税收决策和数据分析的结合, 为决策提供辅助参考, 着重确定税源管理重点与方向, 对纳税人涉税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

(2) 建立统一、集中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

从技术上保证税收业务流程和数据采集的统一, 为现代税收征管工作提供基础网络环境资源, 实现业务平台的统一化, 降低人为因素的干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配置适当的硬件设备和网络, 保证所建设的税收信息系统能够稳定地运行, 能够充分满足各种业务处理的要求。因而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税务信息化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在现阶段各税务机关标准不一的硬件、软件、网络之间建立起共同的“语言”, 将各个税务应用系统连结成一个整体。

(3) 加快建设税务部门内外信息交换平台。

篇4:对我国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思考

为进一步体现税收管理的公平、科学、规范、严密、高效原则,我国在近年确立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加强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使我国走上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税收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必须依照“平等、节省、便利”的原则,不断创新征纳制度,提高征纳流程的顺畅度,加强征纳双方素质培养,明确征纳双方各自的主体地位,形成互动关系,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

一、税收征管的相关概念

1.税收征管的概念。税收征收管理主要是稽核税额和征收税款过程的管理活动,是征收机关行使征税与管理税收权力的日常征收管理工作。它是国家行使政治权力的体现,是对纳税人应纳税额征收入库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2.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现状。第一,纳税申报和税款收方式逐渐多元化。在新《税收征管法》中,税务机关依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纳税申报有直接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等,税款征收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纳税人可以实行灵活的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等方式。第二,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主要税种与各地区收入均呈现协调增长态势。随着税收征管改革深入和加强,各级税务机关加强了税源管理,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从单纯考核收入任务向收入任务与征管质量双重考核的转变。第三,税收管理科学化、信息化逐步推进。实施金税工程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管理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明确了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促进了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也促进了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税法体系不完善,税收管理缺少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建设,税收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税收立法的要求也就越高。但目前我国税法体系不健全,未设立《税收基本法》。税收法规的不完善,税收政策又经常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征纳双方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水平不同而产生对同一纳税事宜,双方会有不同的意见,税务机关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容易造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矛盾。

2.纳税申报的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建立纳税人纳税申报制度是税收征管运行机制运行的基础,也是深化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纳税人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各不相同,对税法和税收计算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够,从而建立自己申报纳税的意识还不成熟。另外,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的审查监控不严格,纳税人纳税申报不真实,少报虚报问题严重,使纳税申报在流于形式。

3.发票管理不到位,致使税款流失严重。发票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普通发票的管理。我国纳税人主动开具发票的意识薄弱,或者是为了得到商场或餐馆的优惠而放弃开发票,这是现代纳税人最普遍的偷税行为。这种行为严重的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的秩序。

4.税法普及力度不够,税收征管效率低。虽然我国把每年的四月作为税法宣传月,但是税法的宣传范围太窄,大都是在城市进行,而且过于形式化。因此纳税人不了解税法,更不懂税收的计算,自觉纳税意识还很低。另外,从总体上看,我国税务人员素质偏低,依法行政观念淡薄。所以征纳双方之间缺乏一种互动关系,这将成为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最终会导致税收效率的下降。

三、优化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1.加快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尽快推出我国的《税收基本法》。《税收基本法》是税收领域的根本大法,在整个税收法律体系中居于母法地位,对各实体法和程序法起着统帅作用。同时,制订《税收基本法》也是规范中央和地方税收权限、协调税法与其他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税、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制定税收基本法是我国税收法制的重大事件,对于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进行纳税人诚信建设,提高纳税申报质量。要不断地加强税务工作人员和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培训,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税收法律法规和各种反偷税、避税手段的不断学习,练就税务人员的“火眼金睛”;税务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认真回答或帮助解决纳税人在纳税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切实提高纳税申报材料的可信度,税务机关应该建立纳税人的诚信档案,应将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录入诚信档案中。

3.夯实发票的管理,严防税款流失。发票有奖制度各个相对于餐馆、商场的优惠策略而言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发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防止税收的大量流失。第一,可以将发票与商家的收据、小票联系起来,实现发票与收据一体化;第二把发票与商品的售后服务联系起来,购买商品没有取得正规发票的,一律不给予提供售后服务;第三,把发票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联系起来。

4.加强税法的普及,建立纳税人与税务人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税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人因纳税而减少的那部分收入在他所得到的公共服务中体现出来,应该加强普及税收知识,提高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的光荣意识以及纳税人的税收计算能力。提高税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监督,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

[1]吴旭东.税收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5: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杨世国

内容摘要:

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和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基层税务部门,实现了从手工开具完税证到计算机征管,随着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征管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形成管理、分析、评估的运行体系。感受税收征管信息化,畅想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基层 感受 征管 信息化

税务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作为一线直接从事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人员来说,一支笔、一把算盘、一本完税证,就是收税的全部家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计算机应用主要是打字,自行开发应用系统如:《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和《发票管理系统》,也已是昔日黄花。随着2004年3月,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在兰州市国税系统上线运行后,一个崭新的时代,一种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诞生了,把基层税收人员从繁杂、重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了,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展税收管理工作,加强税源管理,强化纳税评估。

第 1页

一、基层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堵住了人情税

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部分纳税人深有感触的说:“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征收管理没有人情味”。没有“人情味”的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至今,使兰州市榆中县国税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06年,全县国税收入增长幅度达到106.28%,超额完成市局分配的任务,比上年同期增长18.45%,已加收滞纳金21830.45元。

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上线之初,榆中县国税局和平税务分局一户纳税人的当月停业申请,税收管理员不予受理,并告知按政策规定当月不能办停业申请。纳税人吵道:“以前能办,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办?”,管理员耐心地解释说:“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当月不能办理停业手续,过去你月初来申请停歇业,我们给办理了,从人情上说我们通融了,但是没有执行政策规定。现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管住了征管行为,过去那种通融的作法行不通了。”那位纳税人听后,便不再发脾气了。同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随着深入开展广泛的、持久的税法宣传活动,系统逐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纳税人的支持与配合,说情的人少了,依法纳税、依率计征的效率提高了。

(二)明确优质服务工作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征管工作的信息化,对外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纳税的遵从度。对内也是使广大基层税务人员,不断转变观念,从高高

在上的一言堂走出来,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工作,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在具体工作中,落实首问责任制、积极推行纳税提醒服务、延时服务、“一站式”办结服务,并结合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实施特色服务。

(三)促使规范系统操作,保证数据质量

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就是:规范性、实用性、全面性、安全性、可监控性、可扩充性。系统在规范征管业务的同时,也规范了税收人员的操作,引导操作人员实施正确操作,不断提升工作流程意识,也从一个侧面督促广大基层税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规范的系统操作也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有效,不断提升数据采集质量,为深层次挖掘数据潜力,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实施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是新时期征管工作的要求,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征管信息化建设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使税收管理人员从繁杂、重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分析具体征管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便加强税源监控,开展纳税评估。2006年底,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申报管理分析,发现兰州金川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累计六个月零负申报,水源管理部门组成评估小组,对兰州金川金

属材料公司长期留抵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方面开展了纳税评估。经过实地核查、举证确认,该企业共转出增值税进项税212.2万元,当月实现应纳增值税265万元,全年入库各项税收1579万元,占分局总收入的62%。

(五)实现了信息共享,强化了监管

信息是否能共享,是税务信息化建设重要目标之一。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就搭建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最大程度的消除了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及时性。通过信息共享丰富了监控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日常监管系统,除对纳税人是否按时办理有关涉税事宜进行监控、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进行逻辑审核外,监控内容还涉及到纳税申报的总体状况,纳税人的分布结构及变动情况、税收征管各环节之间关系以及各级税务部门的税收完成情况等。同时,信息共享使上级部门能及时了解下级部门的征管工作情况,便于加强监管堵塞漏洞,促进税收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想法

(一)继续做好信息化整合工作

“三大系统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简化了系统操作。但是,多个信息系统,不能相互共享数据的情况仍然存在,如:纳税评估系统没有完全启用,重点税源管理不能满足需求等。力争做到软件的整合、资源平台的整合、业务需求的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纵观信息系统,避免一项数据的多个录入,操作多个系统。

(二)优化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设备

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为加强增值税管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设备老化、插糟单一,导致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于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化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设备是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更广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信息渠道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办事的效率高低和成果的好坏。税务部门需要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的部门有不少,就单纯的税款征收业务,就需要和银行、国库联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网上报税缴税,真正实现税款征收入库的全自动化。为了提高征管质量,堵塞漏洞,必须实现和工商局联网、国地税联网,进行信息交换、数据比对,还要和财政、社保、公安部门等等许多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五)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实施全员培训

信息化在税务系统应用已经无处不在,同各个工作岗位和人员有关,需要税务系统人员的全员参与。只有所有的人员都参与到税收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应用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达到预期目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要完善培训制度,特别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税

收业务知识进行全方位培训;对是操作使用人员,主要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从重在应用的角度出发,依靠信息技术,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更严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使对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更加透明、更加便捷、更有效率,同时树立税收队伍更加廉洁的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浅谈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3月

(2)万德利 隋焕新 王磊《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篇6:对调整起征点个体税收征管的思考

平税负,促进竞争,推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反之,如果对此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出现纳税不公,挫伤纳税人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依法治税的开展。如何应对,很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试就广西灵山县的实际情况,浅谈一些完善起征点调整后个体税收征管的设想。

一、目前灵山县个体税收征管现状

灵山县地处桂南地区,共有130多万人口,辖管18个镇,经济较为发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全县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很快。从目前国税口个体“双定户”征管情况调查来看,到2008年底止,全县征收增值税总户数为3637户,货物月销售额2000元以上的户数有2924户,其中5000元以上的1059户,平均户年纳税额为2221元;加工、劳务月销售额1500元以上的户数有713户,其中3000元以上的户数有288户,平均户年纳税额为2892元。分别占征收总户数80.40%、29.12%、19.60%、7.94%。在重新调整起征点前,每月征收税额71.33 万元,重新调整起征点后,每月征收税额35.83万元,较调整前减少税收收入35.5万元。按此计算,全县2009年个体“双定户”免税户增加2390户,增值税将减收入约500万元。

毋言须讳,重新调整增值税起征点,是国家实施税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既扩大内需,利国惠民,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服务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在税收政策上的关怀和扶持。但是,由于重新调整对个体户税收起征点后,目前正是这项政策与其他配套政策以及税务机构深化改革的时期,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凸显,难免出现税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失,税源流失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有所不同,税源流动性和可变性也随之大大增强。就灵山县而言,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形式有:

(1)起征点的不确定性。按照我区现行对个体工商户征收增值税规定是: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销售额200元。按统一征收率3%计算,增值税纳税最低定额分别为:150元/月、90元/月、6元/次(日)。

由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和市场剧烈竞争的冲击,生产经营状况往往发生较大的变化,税务机关对起征点就会难以真实确定,势必出现两个极端:对诚信纳税户的调整无言是加重了负担,挫伤了自觉纳税的积极性;对不诚信纳税户却提供“保护伞”和“赖账”空间。

(2)政策的偏向性。起征点重新调整后的税收政策对个体纳税人的思想、行为选择具有直接的支配、影响作用,带有偏向性,与增值税普遍征收的原则大相径庭。一般地说,税收法律以其具有强制性的力量要求纳税人按政策所规定的方式选择纳税行为。如果政策出现不公或者缺陷、漏洞,出现偏向性,那么,在利益的驱动下,纳税人可能不由自主地选择偷逃税行为。

(3)管理的失控性。由于各地税务机关管理上宽、严不一,管理员水平参差不齐,从而造成的税收流失,大量存在漏征漏管户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现。目前,有相当部分的纳税人只领取了营业执照,却不办理税务登记,当然更谈不上依法纳税了。有的纳税人即使办理了税务登记,但却不能自觉如实申报纳税。

(4)机制的缺陷性。本来税收征、管、查是一条管理“链”的,由于各“链”的环节职责不到位甚至脱节,加之部门之间缺乏相互配合、协调而引起了机制缺陷。较为突出的是增值税法制建设的软化和不规范而导致个体税收流失较为严重,特别在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和保全措施等方面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得到有关部门特别是司法部门的配合等。真正是处在无可奈可、花落去的境地。

(5)信息的失真性。目前,普遍存在个体纳税户申报所反映的生产经营状况不真实问题,隐匿收入、少报收入,提供假数据信息,千方百计不达起征点的比比皆是。正常的情况下,税务机关无法掌握个体户经营情况,因受法律赋予的权力制约,只能按照纳税人提供的税源信息征税,由其申报多少就纳多少,必然会造成纳税行为的不真实性。因为,税务机关目前的征管手段确实难于准确掌握个体纳税户提供的真实税源信息,致使税源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中被转移或隐匿,形成了“合理的规避”现象。

重新调整对个体户税收起征点后,造成政策偏向、征管失控、税源流失,既有

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税收征管不力、执法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如果任之下去,不加以遏制,势必导致税收大量流失和蔓延趋势。该享受到这项政策优惠的个体业户,没有得到优惠,该依法纳税的个体业户,没有依法纳税。总之,这项涉及全社会政策性强的税收工作,关系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等领域,事关大局,切莫掉以轻心,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需要着力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重新调整个体户增值税起征点后,必须着力解决当前税收征管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征管中的几个主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稳妥地推进调整增值税起征点的新政策实施。重新调整增值税起征点,是进一步深化国税机关税收征管改革的需要,既要朝着这一基本目标积极迈进,又要考虑现实已经取得的成果,在巩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面向未来,积极支持改革的原则,又要坚持立足现实、稳定发展的原则。调整增值税起征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外涉及千家万户的广大纳税人,对内事关所有的税务人员,应当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不能出乱子,征管工作应当渐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要敢于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又要积极想办法加以克服,面向未来,开拓创新,使这项新政策具有前瞻性。

(二)正确处理管户与管事、管税的关系。特别是强化税源监控作用,要强化事前管理,化被动收税为主动管税,使税务人员自觉加强对个体纳税户纳税情况的跟踪,及时了解个体户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和纳税情况,经常性针对个体纳税户出现异常情况开展整治活动。对确实达到起征点的,要及时恢复征税,纳入正常管理,对不达起征点的,要及时作出豁免措施,保证政策执行的严肃性,预防个体纳税户钻空子“合理”避税。具体解决办法可通过在征收、管理、稽查系列内部增加“户管”职责,也可按地域对纳税户进行管理和检查,把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通过采取分类管理、划片巡查,加强对纳税人的户籍管理,不管是否达到起征点,凡属于增值税管理的纳税人,一律纳入计算机监管,实行“免税不免管理”办法。税源的控管与日常稽查既要注意信息的衔接,也要加大查处力度,发挥制约机制,分工制衡的作用。

(三)正确处理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要合理分工,加强协作,克服乐苦不均的现象。目前,征管仍然存在扯皮推诿现象,所以在征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在全面推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岗位之间的协作机制,面向纳税人的岗位推行综合管理岗,即一人多岗或多人一岗,处理好多种业务,以方便纳税人。在人力的配备方面,应当遵循精兵简政,高效、便利的原则,实行归并合一,受理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违章处理、政策咨询以及其他涉税事项,在建立分工独立操作的责任制基础上,又需要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灵活性,克服出现税务人员的苦乐不均和纳税人花精力办税的现象。

(四)正确处理依法诚信纳税与加强税务稽查的关系。要提高税务稽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正确处理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的关系。在重视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强化税源控管,防止放松稽查监管的倾向性。做法是必须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基础,以计算机为依托,以查促管,确保纳税人如实申报。同时,在征收、管理环节加强对税源的控管作用,以完整性、准确性的信息为稽查选案创造有利条件,以达到以查促管的目的,并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深层次的问题,掌握足够、准确、及时的信息,使税务稽查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从而减少调高起征点之后的强大阻力。

三、对提高个体户起征点征管几种思路

重新调整对个体户起征点后,在贯彻执行与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首先提高对调整起征点这项政策性的重要性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上来。特别是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把这项政策的落实作为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使其感到肩上有压力有动力。再者,应加大个体税收征管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每季或每年下达征管质量指标,这对于加强和提高个体户起征点的税收征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加强税收法制宣传,营造诚信纳税氛围。在这方面的税收法制宣传不能按照传统的做法停留在表面文章上,要在深层次上细致上落足功夫。比如,在报纸、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刊登,开辟税收专栏,对那些诚实纳税做得好的个体户进行表彰,弘扬正气,同时也要加大反面典型的曝光,对那些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偷、逃、骗、抗税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达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促进纳税人自觉纳税,如实申报,大力营造诚信纳税的浓郁氛围。

3、建立完善协税护税网络。目前基层税务机关面对的是广大个体工商户纳税人,出现征管战线过长,人力不足的局面,建立一个护税协税网络显得尤其重要。因重点税源高度集中管理,收缩或整合税务机构后,大部分乡镇都不设置有税务征管机构,对没有税务机构的乡镇个体税收征管,可由税务机关委托当地街道社区或其他部门的办事机构负责代征代管的办法,负责本片个体纳税户的申报纳税和催报催缴工作,既减少个体户纳税成本,方便纳税人申报,又能向税务机关提供真实的纳税信息,为税务机关开展税收检查和税务稽查提供依据,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4、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征管力度。搞好个体税收征管,关键是加强税务机关的内部管理,在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上,进一步创建新的征管机制,并逐一落实到位,对税务人员管户的纳税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检查面、结案率、处罚率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在执法过程中有违纪违法行为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同时,对税务人员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不断地提高税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个体户的处罚力度也要加大,集中力量查处一批教育面宽、影响大的案件,对于某些大案要案,主管领导要亲自过问,督促查办。

5、积极推行建帐建制。目前大部分个体户不按照规定建帐建制或者不懂建帐建制,如实申报达到起征点,有一定的困难。加强个体户财务管理,提高建帐建制能力,已成为发展的需要。税务机关应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协助好个体工户建账建制,从立法的角度看,应实行区别对待,对不建帐建制或建帐建制不健全,弄虚作假的,应取消其享受不达起征点的免税优惠,限期整改,对建帐建制健全的业户,应给纳税上的优待。

6、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大部分个体工商户的信息数据除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之外,在许多职能部门都能查找获得。实行信息资源共享,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已成为各职能部门的共识。因而,要发挥职能部门内在的资源优势,在完善财税库银联网系统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与工商、劳动、质监、公安等部门的信息空间,建立个体工商户征信管理平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实施对个体工商户的有效监管,预防调整起征点后管户情况失真。

篇7: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向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管理者及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方提供的,反映主体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的有用信息。同时,会计信息也是税务部门计算应纳税款、分析经济形势、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主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违背会计法规准则,造成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给相关部门、单位及会计主体本身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在税收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纳税人通过会计信息失真偷逃税收的表现很多,概括而言有6种:

1、造假账。即纳税人除做一套较为真实的内部账外,另做1-2套假账,一套虚增利润报主管部门或银行,另几套隐瞒收入报税务等部门。

2、利用会计凭证做假。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纳税人往往利用原始凭证做假,虚构业务,利用记账凭证做假,在会计处理上做手脚。如某县一磷矿企业2000年填写的六份联运发票运杂费共计58.8万元,而存根联仅300元,填开销售发票金额118.2万元,而账面仅46万元,大头小尾隐瞒销售收入130余万元。

3、收入不入帐。纳税人对本稿版权是517878秘书网不开发票的现金收入不入账,或者推迟记账“坐支”,或者将收入款项采取不入账直接汇到其他企业账上抵销有关欠款。如某湘莲发展有限公司,从1996年3月至2000年12月间,采取不列收入、不申报手段,隐匿土地转让收入102.3万元,商品房销售收入12.55万元,偷逃营业税、土地增值税21.07万元。

4、虚列成本。许多纳税人为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往往虚列费用进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如招待费、职业风险基金、各种罚金、超额的“三项提留”等。还有一些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采取虚列职工人数、以发票报帐发工资等手段偷逃税。

5、人为调节企业利润。为达到不同的目的,企业往往利用某些会计科目人为的调节企业利润,使收入不在帐面上体现。

6、会计帐目混乱不清。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账目的会计核算不健全,对会计账本、会计科目有意设置不全,如有的企业缺少“库存商品”明细账,有的不设置“银行存款”、“应收(付)账款”,有的随意调账、冲账,出现连会计人员都说不清楚的糊涂账,造成有账无处查、有账查不清的现象。还有一些原来有账可查的集体乡镇企业借改制名义,变更为无账可查的个体私营企业,企图通过不建账、不申报达到偷逃税的目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受部门或单位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谋取小集体福利,或为了掩盖少数领导中饱私囊的劣迹,是会计做假行为产生的根源。

二是受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独立性不强的制约。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具体表现为:业务能力差,知识老化,无证上岗,配备不合理,会计岗位责任不明晰,会计行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等等。另外,会计人员的工资、人事、住房等切身利益都和所在单位挂钩,工作独立性不强,会计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单位领导等外来因素的干扰。而某些领导权力过大,没有什么制约,再加上受“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及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利用会计做假,大搞贪污腐败,一般的会计人员除了按领导意图做账外,很难有其它作为。

三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管方式滞后。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激励机制不合理,企业整个管理制度失效或虚设,执法不严、不及时,对资本市场管理者与监督者的法律约束软化等等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加上企业财务公开的程度不够,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滞后,社会审计监督、咨询、服务体系尚不成熟,没有专门部门处理会计违法事件。审计、财政、纪检包括税务等部门在各自的检查工作中“心太软”,对企业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查处不力等现象,无疑助长了会计做假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四是税务监督管理手段滞后。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纳税申报不实等现象,税务机关要在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或稽查时,才能发现,这种监管显然滞后,但要对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实施全过程的监控,税务部门却又力不从心。

三、会计信息失真对税收征管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使税收失去据实征收的基础,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而且影响税收调节经济职能的发挥和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的制定。

1、导致国家税收严重流失。会计信息的失真、失实,使本来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的资金都归入企业或个人所有,据有关人士估计全国每年因此流失税金达几十亿元。

2、使纳税申报失真,增大税收成本和征管难度。现行税收的征管模式是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主的方式。纳税申报的真实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税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纳税申报也就失去意义,税收征管就得依靠稽查环节来发现、查处,这样必然导致税收征管的难度加大,征收成本上升。

3、影响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和税收调控经济职能的发挥。会计信息不仅是税务机关征税的依据,还是国家分析经济形势,制订税收政策的依据。国家要想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正确地运用税收这个经济手段,就必须详细地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依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妨碍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影响税收职能的发挥。

4、导致经济犯罪活动猖獗,危害税收征管秩序及社会安定。假账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会计信息失真是获取非法利益的掩体。财务混乱不仅造成纳税户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而且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更为严重的是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给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温床,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局面。

5、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国家税收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股市、期货、网络等经济渐露头角,是国家税收新的增长点。然而,会计信息失真也侵入了这些新兴领域,对它们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从税收征管角度谈扼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严格依法治税,从重打击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要以新《征管法》和《刑法》为武器,依法加大对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利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和《刑法》第二百零一条,与利用会计信息失真偷逃税行为进行坚决地斗争。在具体操作上,为确保执法行为的实际效能,税务机关要在“严、准、深”上下功夫。“严”就是严厉处罚,对那些情节严重的案件要移送司法机关严惩。“准”就是要选准个别比较典型、影响较大的纳税业户进行严肃处理。“深”就是要查深查透,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将那些利用会计信息做假偷逃税的手段、方法一一揭露出来,公之于众。

(二)提高业务素质,掌握查获假账的基本技巧。

要查处企业会计做假行为,基层税务干部除了要精通会计、税收、法律等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查账的技术技巧。如在稽查企业时,要找出纳税人是否有账外收入就有三种方法:一是产值估算法。根据已知的定额成本耗用量,估算出产量和产值,结合产品库存情况,对企业入账的产品销售收入加以比较,可判断是否存在账外收入。二是利润测试法。根据同行业中规模相当、收入水平接近、财务核算较为健全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与被查企业的利润水平进行测试、比较,判断是否有账外经营。三是费用分析法。根据行业经营特点,对企业的有关费用列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是否存在账外以收抵支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微服私访”,外围取证,了解被查业户的经营情况,通过突击检查出纳员所保管的账簿及有关凭证,当场抓住有利证据,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等。

(三)加强宣传引导,促使纳税人如实主动申报。

1、实行纳税信誉评价制度。税务部门要建立一个纳税信誉评价机制,根据纳税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纳税信誉程度,在公共媒体定期对纳税人进行“纳税信誉”评价,并按评价等级对纳税人建立档案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如对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健全、纳税信誉好的纳税人采用“自觉申报、重点稽查”的征收方式;否则,实行“以管为主,管查结合”的征收方式。

2、加大建账建制工作力度。税务部门要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大力推行建账建制,强化查账征收。一方面,国家对加强个体私营税收征管、推行建账建制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应以税法为导向。这类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应该单独设计,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导,财政部共同参与制定,在满足计税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实用,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四)财税联合执法,确保新《会计法》执行到位。

新《会计法》的核心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第四十二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执法主体,并且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等。但财政部门还没有一个专门检查执法机构。而税务部门有一支专门的税务稽查队伍,工作在财务、税收稽查第一线,能及时发现许多违反《会计法》行为。建议财政部门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权限,使之能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对被查对象实行处罚。在执行程序上,每月财政、税务部门召开一次联席会,协商案件处理结果,由税务稽查人员根据案件的取证资料、案件的违法性质、违法事实,提出初步意见,经财政、税务双方协商后,再由财政部门认定。这样既不违反程序法,又可避免执法主体之间发生矛盾。

(五)实行科技兴税,加快电脑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

篇8: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税收征管,体制,发展

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历史发展

税收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制定的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性税收制度, 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 也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 原有的税收征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税收工作需要。为此, 国家税务总局先后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革。从征管、检查两分离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20世纪90年代初的征、管、查三分离的专业化税收征管改革, 在税务机关内部按照征收、管理、检查设立职能部门, 实行征管权力的分离和制约, 逐步实现了税务人员从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虽然这种模式实现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 达到了管户向管事的转变,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但是没有突破专管员管户和上门收税的情况。1997年新一轮的征管改革正式开始, 并在这次征管改革中提出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到2004年, 这一征管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征管模式被重新表述, 增加了“强化管理”, 成为了34字的新征管模式。

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新的税收征管模式赋予了新的内容, 与之相适应的税收征管体制, 也在征管模式的优化下不断完善和创新。然而现行的税收征管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急需进行改善。

二、当前税收征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税源监控不力, 各种纳税申报拖、瞒、虚, 漏征漏管现象普遍存在

税源监控就是指对税收的来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对税收收入来源的具体情况 (包括发展变化等) 进行监督、预测、统计和分析, 它是税收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从现在的税收征管模式的运行来看, 存在严重的税源不清、申报不实、信息失真、漏征漏管等现象。由于现在实行税收集中征收, 使得税务人员和办税地点都相对集中, 这样做虽然能够提高税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但是却弱化了日常税收管理, 税务人员只能从纳税人所提供的有限资料上对税源进行了解, 从而不能很好的对税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有力监控, 这种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助长了纳税人的侥幸心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对长期不申报、瞒报收入及零申报现象进行制约, 最终造成了失踪户和虚报户增加、漏管严重。现在, 税务人员很少会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 因此, 对税源信息的了解非常不全面, 不能够保证所获取的信息与资料的真实性。

(二) 税务检查没有重点, 稽查机构不能很好的发挥职能

现代化税务稽查手段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所获取的信息是真实、完整、及时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征、管、查协调不力, 不能对纳税人的情况全面掌握, 这导致税务稽查部门在工作上很难抓住重点, 查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都相对较低。现在因为各种管理措施不到位, 同时还由于很多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较低, 造成很多偷逃税, 使得稽查工作往往顾此失彼, 处于被动局面, 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还使得稽查机构的工作压力增大。此外, 税务稽查机构在整个税收工作中的监督制约和以查促管, 以及把好税收最后“一道关”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稽查体系内部的选案、检查、审理、执行诸环节存在的相互扯皮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稽查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 征管机构过于庞大, 工作缺乏效率

当前税收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而且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有些税务机关设置十分臃肿, 层次交叠, 各种职能交叉, 相互掣肘, 各自为政, 人员的分工不明, 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进行部门设置的时候, 往往只考虑到税种管理的需要, 征、管、查三种职能之间相互牵制的需要, 而忽视了税收管理整体功能的重要性, 最终致使税收管理体制在许多环节运行不畅。传统的税务机构中有许多的中间环节, 其中有很多都是重复的, 没有必要存在的, 这些多样的设置造成了税务机构的重叠和臃肿, 为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三、完善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措施

(一) 规范机构设置

对税收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并进行合理的权限划分是提高征管质量及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职责交叉, 权责不明, 协调不畅等问题, 也可以通过对税务机构及职责的调整进行解决。

在省以下的税务系统税收管理可以按原体制实行国、地税分设, 明确税种的管理权限。对于税款的征收, 可以由国、地税共同成立一个征收机构, 该机构直属于市级国、地税部门共同领导, 并在市及市以下实行垂直管理, 其具体职责是负责纳税人申报税款和稽查查补税款的受理入库。将现在实行的以职能为主导的组织形式调整优化为以流程为主导的组织形式, 科学划分税务管理事权。按照经济区域设置税务管理机构, 配备税务管理人员, 尽量减少税务管理层次。

(二) 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可以有效的实现各个系统或者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应该根据新的机构设置和征管体制的要求, 设计开发一套以通用性为基础, 兼顾各地特殊情况的税收征管软件, 实现软件在税收管理、征收、稽查的统一。只有软件统一, 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资源统一。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网络的作用, 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对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真正体现计算机网络在新征管运行体制中的依托作用, 从而减少税收成本, 减轻税务部门办税服务厅征税期办税压力, 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缴税。

(三)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不管是进行机构的规范设置, 还是对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都需要有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为此, 还必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使用体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中蕴藏的潜能, 优化人力资源。如果现有的人才队伍无法满足要求, 那么就必须引进相应的专业人才。现有的税务人员必须要加紧学习, 加强研究,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应知应会税收政策及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 还要抓好与税收工作相关的知识, 特别是要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公文写作、工作协调能力等。税务部门还需要树立起全新的人才观念, 这样才有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段晓薇, 张佩文.完善我国税收征管体系的建议[J].中国财政, 2010 (20) :78~79.

[2]耿剑锋.我国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2) :306~307.

上一篇:公共卫生服务试卷下一篇:闽南民间舞蹈《拍胸舞》活动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