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税收会计的思考

2024-04-10

对税收会计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对税收会计的思考

会计信息失真对税收征管的危害及对策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向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管理者及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方提供的,反映主体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的有用信息。同时,会计信息也是税务部门计算应纳税款、分析经济形势、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主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违背会计法规准则,造成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给相关部门、单位及会计主体本身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在税收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纳税人通过会计信息失真偷逃税收的表现很多,概括而言有6种:

1、造假账。即纳税人除做一套较为真实的内部账外,另做1-2套假账,一套虚增利润报主管部门或银行,另几套隐瞒收入报税务等部门。

2、利用会计凭证做假。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纳税人往往利用原始凭证做假,虚构业务,利用记账凭证做假,在会计处理上做手脚。如某县一磷矿企业2000年填写的六份联运发票运杂费共计58.8万元,而存根联仅300元,填开销售发票金额118.2万元,而账面仅46万元,大头小尾隐瞒销售收入130余万元。

3、收入不入帐。纳税人对本稿版权是517878秘书网不开发票的现金收入不入账,或者推迟记账“坐支”,或者将收入款项采取不入账直接汇到其他企业账上抵销有关欠款。如某湘莲发展有限公司,从1996年3月至2000年12月间,采取不列收入、不申报手段,隐匿土地转让收入102.3万元,商品房销售收入12.55万元,偷逃营业税、土地增值税21.07万元。

4、虚列成本。许多纳税人为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往往虚列费用进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如招待费、职业风险基金、各种罚金、超额的“三项提留”等。还有一些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采取虚列职工人数、以发票报帐发工资等手段偷逃税。

5、人为调节企业利润。为达到不同的目的,企业往往利用某些会计科目人为的调节企业利润,使收入不在帐面上体现。

6、会计帐目混乱不清。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账目的会计核算不健全,对会计账本、会计科目有意设置不全,如有的企业缺少“库存商品”明细账,有的不设置“银行存款”、“应收(付)账款”,有的随意调账、冲账,出现连会计人员都说不清楚的糊涂账,造成有账无处查、有账查不清的现象。还有一些原来有账可查的集体乡镇企业借改制名义,变更为无账可查的个体私营企业,企图通过不建账、不申报达到偷逃税的目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受部门或单位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谋取小集体福利,或为了掩盖少数领导中饱私囊的劣迹,是会计做假行为产生的根源。

二是受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独立性不强的制约。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具体表现为:业务能力差,知识老化,无证上岗,配备不合理,会计岗位责任不明晰,会计行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等等。另外,会计人员的工资、人事、住房等切身利益都和所在单位挂钩,工作独立性不强,会计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单位领导等外来因素的干扰。而某些领导权力过大,没有什么制约,再加上受“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及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利用会计做假,大搞贪污腐败,一般的会计人员除了按领导意图做账外,很难有其它作为。

三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管方式滞后。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激励机制不合理,企业整个管理制度失效或虚设,执法不严、不及时,对资本市场管理者与监督者的法律约束软化等等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加上企业财务公开的程度不够,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滞后,社会审计监督、咨询、服务体系尚不成熟,没有专门部门处理会计违法事件。审计、财政、纪检包括税务等部门在各自的检查工作中“心太软”,对企业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查处不力等现象,无疑助长了会计做假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四是税务监督管理手段滞后。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纳税申报不实等现象,税务机关要在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或稽查时,才能发现,这种监管显然滞后,但要对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实施全过程的监控,税务部门却又力不从心。

三、会计信息失真对税收征管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使税收失去据实征收的基础,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而且影响税收调节经济职能的发挥和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的制定。

1、导致国家税收严重流失。会计信息的失真、失实,使本来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的资金都归入企业或个人所有,据有关人士估计全国每年因此流失税金达几十亿元。

2、使纳税申报失真,增大税收成本和征管难度。现行税收的征管模式是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主的方式。纳税申报的真实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税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纳税申报也就失去意义,税收征管就得依靠稽查环节来发现、查处,这样必然导致税收征管的难度加大,征收成本上升。

3、影响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和税收调控经济职能的发挥。会计信息不仅是税务机关征税的依据,还是国家分析经济形势,制订税收政策的依据。国家要想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正确地运用税收这个经济手段,就必须详细地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依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妨碍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影响税收职能的发挥。

4、导致经济犯罪活动猖獗,危害税收征管秩序及社会安定。假账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会计信息失真是获取非法利益的掩体。财务混乱不仅造成纳税户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而且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更为严重的是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给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温床,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局面。

5、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国家税收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股市、期货、网络等经济渐露头角,是国家税收新的增长点。然而,会计信息失真也侵入了这些新兴领域,对它们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从税收征管角度谈扼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严格依法治税,从重打击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要以新《征管法》和《刑法》为武器,依法加大对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利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和《刑法》第二百零一条,与利用会计信息失真偷逃税行为进行坚决地斗争。在具体操作上,为确保执法行为的实际效能,税务机关要在“严、准、深”上下功夫。“严”就是严厉处罚,对那些情节严重的案件要移送司法机关严惩。“准”就是要选准个别比较典型、影响较大的纳税业户进行严肃处理。“深”就是要查深查透,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将那些利用会计信息做假偷逃税的手段、方法一一揭露出来,公之于众。

(二)提高业务素质,掌握查获假账的基本技巧。

要查处企业会计做假行为,基层税务干部除了要精通会计、税收、法律等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查账的技术技巧。如在稽查企业时,要找出纳税人是否有账外收入就有三种方法:一是产值估算法。根据已知的定额成本耗用量,估算出产量和产值,结合产品库存情况,对企业入账的产品销售收入加以比较,可判断是否存在账外收入。二是利润测试法。根据同行业中规模相当、收入水平接近、财务核算较为健全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与被查企业的利润水平进行测试、比较,判断是否有账外经营。三是费用分析法。根据行业经营特点,对企业的有关费用列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是否存在账外以收抵支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微服私访”,外围取证,了解被查业户的经营情况,通过突击检查出纳员所保管的账簿及有关凭证,当场抓住有利证据,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等。

(三)加强宣传引导,促使纳税人如实主动申报。

1、实行纳税信誉评价制度。税务部门要建立一个纳税信誉评价机制,根据纳税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纳税信誉程度,在公共媒体定期对纳税人进行“纳税信誉”评价,并按评价等级对纳税人建立档案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如对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健全、纳税信誉好的纳税人采用“自觉申报、重点稽查”的征收方式;否则,实行“以管为主,管查结合”的征收方式。

2、加大建账建制工作力度。税务部门要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大力推行建账建制,强化查账征收。一方面,国家对加强个体私营税收征管、推行建账建制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应以税法为导向。这类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应该单独设计,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导,财政部共同参与制定,在满足计税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实用,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四)财税联合执法,确保新《会计法》执行到位。

新《会计法》的核心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第四十二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执法主体,并且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等。但财政部门还没有一个专门检查执法机构。而税务部门有一支专门的税务稽查队伍,工作在财务、税收稽查第一线,能及时发现许多违反《会计法》行为。建议财政部门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权限,使之能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对被查对象实行处罚。在执行程序上,每月财政、税务部门召开一次联席会,协商案件处理结果,由税务稽查人员根据案件的取证资料、案件的违法性质、违法事实,提出初步意见,经财政、税务双方协商后,再由财政部门认定。这样既不违反程序法,又可避免执法主体之间发生矛盾。

(五)实行科技兴税,加快电脑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

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进程,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势在必行,且对于“税收打假”、“会计打假”很有帮助。如青岛市国税局针对该市零负申报率居高不下的现象,运用计算机“纳税评估管理系统”,一年评补税款4768.8万元,全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异常申报率比年初下降18.5和24.6个百分点。要实行科技兴税必须做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建立税收征管基础数据网络。即要搞好税务系统自身网络建设。同时要尽早实行与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并建立发票监控网,推行微机开票,对企业使用的每张发票进行监控,从而有效监控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及其财务会计信息。二是研制开发网上税收征管系统。即实现在互联网上完成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安全入库等一系列的征收过程,使整个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真正做到严密有序,科学规范,并且能利用相关纳税人之间的经济来往监控、辨别企业会计信息的真伪,通过高科技手段来扼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篇2:对税收会计的思考

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作者:谢 菁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其原因在于很多人希望通过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来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房地产税收制度“正税、明租、清费”的改革成了大势所趋,文章针对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对会计制度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5.91];F810.423

篇3:对税收会计的思考

1 税收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显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 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 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 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 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 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 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 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 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2) 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 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 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 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 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 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 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 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 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 会计与统计不分, 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 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 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3) 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 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 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 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 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

2 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

(1) 税收会计是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税法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 因而税法高度地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 企业就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 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 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 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有利于各投资者的决策。因此, 企业设立税务会计也是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2) 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

税制改革使中国的税收体制不断完善, 逐步建立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 基本上符合税种健全、税率合理、税负公平的要求, 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有时, 企业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会利用税法的不完善, 通过直接调整会计数据、修正某业务财务决策等, 实现其少缴税的目的, 因而, 作为纳税义务人, 不论其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和经济范围, 都需要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 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

(3) 设立税收会计是完善税制及税收征管的必然选择。

首先, 有助于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上缴。企业配置既懂税法, 又精通会计业务的专门的税务会计人员, 根据税法规定和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计算、申报纳税, 及时、准确履行纳税义务。

其次, 有利于税制结构的完善。企业税务会计相对独立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后, 企业税务人员能对企业税务资金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潜心研究, 有助于国家税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 也能使税务部门更容易发现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及税制的不完善之处, 从而加速税收征管向法制化、规范化、公正化的转化, 进一步加速税制完善的进程。

(4) 设立税收会计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和加强管理的需要。

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时,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范围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而不必完全遵循税法规定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 财务会计人员才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上, 减少不必要的烦琐的核算工作, 并适时作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明智的财务决策。

3 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措施

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应该是:围绕税收资金运作过程, 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 进行加工、汇总, 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1) 人才方面。

税务会计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税务会计的业务素质则是税务会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证。税务会计作为融会计知识、税务知识、法律知识及其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一体的高智能活动主体, 首先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足的业务培训机会。税务机关应给企业税务会计常年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的机会, 以使企业税务会计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规定和征管制度。同时, 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 选拔符合税务机关和企业要求人员担任税务会计, 并为其提供培训、调研机会, 保证税务会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2) 法治方面。

随着税务会计的诞生, 企业会计可能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违法的情况下为企业制订出最佳的纳税方案上。这便对企业管理及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业用制度的形式规定税务会计必须遵循的准则, 为企业税务会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求税务人员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减少税务管理上的人治现象。

(3) 核算依据。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 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 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 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 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 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4) 组织方面。

健全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状来看, 要设立企业税务会计, 还必须建立注册税务会计师协会, 定期组织税务会计资格考试, 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具有一定水准的执业素质;并对税务会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完善税收规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5) 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篇4:对税收会计的思考

关键词:视同销售 ; 税务 ; 会计 ; 处理

一、变更部分“视同销售货物”征税与否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某税条例或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

“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一)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二)销售代销货物;(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出外;(四)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五)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七)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1]

税法规定以上行为都要缴纳增值税,其目的主要是避免造成与正常货物销售税收负担不平衡的矛盾,防止纳税人利用该行为逃避纳税。[2] 但不能忽视,上述各种行为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别:

1. 有行为的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如第7—8条),有的并未发生、至少在一定时点上未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如第1—3条),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2. 有的换取的是外部利益(如第6条),有的换取的是内部利益(如第7条),在纳税人获得的实际利益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3. 有的获取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如第4—7条),有的虽未获取经济利益,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或强化了企业形象,无形中使企业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如第8条),在纳税人的显性利益和隐性利益上存在一定差异。

由此看出,尽管上述行为具体情况各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纳税人的税后效益。笔者对多数行为征收增值税都没有异议,但有两点值得商榷:

第一,“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确定为征税行为无可厚非,但是所确定的范围过于笼统,因为“无偿赠送”并没有把捐赠排除在外,而捐赠包含了公益、救济性捐赠行为。公益、救济性捐赠是国家倡导的正义行为,如果这种捐赠行为需要缴纳增值税的话,最终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违背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因此,本人认为,应将公益救济性捐赠作为免税条款在法规中得到体现。

第二,“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条款中未包括“购进”行为。纳税人作为经营者一般能够以厂价或批发价购进所需货物,节省好多纳税环节,税基明显低于普通消费者,如果对购进货物不视同销售征税,纳税人势必利用该避税手段以各种名义给职工捞取更多的利益。这显然有失公平。因此,本人认为,应将购进货物也纳入“视同销售货物”的范畴。

二、对视同销售行为组成计税价格进行修订

根据《增值税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

“纳税人……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一)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二)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

另据《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税率)”

从上述法规规定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视同销售行为的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本文认为,以上公式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1. 公式中的成本只包括实际生产成本,而同类货物的销售定价一般要考虑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

2. 公式中只将消费税作为价内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了价内税的其他税种,如城市维护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3. 在2001年确定对卷烟和白酒实行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征税方式后,有关补充规定忽视了消费税中定额税作为价格组成的重要因素對计税依据的影响,直到2004年才对进口卷烟明确了“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定额税)÷(1-消费税税率)”,将“定额税”包含在计税价格之内,而根据相同原理形成的自产自用和委托加工的组成计税价格中至今也没有明确“定额税”的地位;

4. 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和《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中,对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这些“利税大户”规定成本利润率,除甲级卷烟和粮食白酒规定了10%,其余大部分为5%,而对于消费税非应税货物却规定了10%,使得消费税应税消费品的税基远远低于一般货物,造成税负不公。

由此可见,公式中的组成计税价格应包括的计税因素太少,成本利润率的比例太低,明显小于同类货物的实际计税标准,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因此,本人认为,应将视同销售行为的组成计税价格确定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定额税]÷[1—消费税税率×(1+城建税率+教育附加费率)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企业的商品(或产品)销售成本加计期间费用。

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应适当提高比例,具体比例由法规制定机关确定,本人建议15%较为合理。

公式中的定额税不仅包括消费税中定额征收的部分,还应包括资源税等作为价内税的定额税以便更为合理的反映纳税人应税行为销售价格的构成。

另外,要求税务机关核定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计税依据应尽量保持一致,一方面体现会计一致性原则,另一方面,体现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三、调整视同销售货物账务处理的相关规定

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财会[2001]11号)规定: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作为投资、集体福利消费、赠送他人等,应视同销售物资计算应交增值税,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

同时,在该制度的主要会计事项分录举例中列明:

1.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包括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

借:应收账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基建工程领用本企业的商品产品,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财会[2003]29号)第一个问题中规定:企业在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用于捐赠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金”等科目。[4]

另外,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94财法字3号)第55条规定:“纳税人在基本建设、专项工程及职工福利等方面使用本企业的商品、产品的,均应作为收入处理。”

尽管在多处相关法规中都有对“视同销售行为”的明确规定,但其账务处理却很不规范:

其一,同样规定了作为收入处理,但在分配给股东时,视同销售的货物记入了“主营业务收入”,而用于基本建设时,却只确认了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并未确认“主营业务收入”,从根本上违背了会计制度关于一致性原则,造成实际工作者对税法和会计制度理解的混乱。

其二,在企业产品用于基本建设等视同销售行为时,税收制度虽然规定了作为收入处理,但在账务处理上,按市场公允价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却按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结转支出,造成了增值税销项税额不能直接对应计税依据,出现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的现象。

其三,视同销售行为不能在账务处理上确认并反映“主营业务收入”,给期末核定、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带来很大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征收和管理。[5]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应将所有“视同销售行为”均确认主营业务收入,不论该行为是对内还是对外,是建设还是消费,是有偿还是无偿,即:

当发生视同销售行为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

长期股权投资

应付福利费

应付股利

营业外支出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规[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1—11,26,109.

[2] 古建芹.国家税收[M].中国,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67.

[3] 河北省财政厅.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汇编[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1,392,421.

[4] 河北省财政厅.新会计制度规定和所得税法规汇编[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0—73.

篇5:对我国保险税收制度的思考

[关键词]保险税制;整体税负;总准备金

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财政税收密切相联。一方面,保险担负着经济补偿职能,可以弥补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帮助受损企业及时恢复生产,减少财政支出,有利于财政稳定。另一方面,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杠杆,能直接影响保险业的发展。例如国家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收政策,可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反之,则会抑制保险业的发展。因此,适当的税收政策有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而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性。然而,我国目前保险税收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险业的发展。

一、我国保险税制现状

(一)内资保险企业的税收状况

我国保险税制是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的财税体制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现行税法,国家对保险业主要在两个环节征税。

1.营业环节的税金。主要是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以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营业税以实收保费为税基,税率从1997年初由5%提高到8%,其中寿险的储蓄性业务、家庭财产两全保险及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不作为境内提供的保险,为非应税劳务,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营业税的5/8为税基,城市、县城和农村的税率分别为7%、5%和1%;教育费附加以营业税的5/8为税基,税率为3%;印花税则对财产保险合同按保费收入的1‰贴花,对农牧业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

2.利润环节的税金。主要是所得税,1997年以前,人保所得税税率为55%,平安、太平洋保险为33%;从1997年初,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33%,对寿险业务免征所得税。

(二)外资保险企业的优惠政策

1.我国税法规定,营运资金超过1 000万美元,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外资保险公司经营所得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并享受第一年免、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

2.外资保险企业可享受再投资退税的优惠。外资保险企业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可退还其已缴纳所得税的40%。

3.外资保险企业免交附加于营业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此外,外资保险企业缴纳所得税时在计税工资、职工福利费、捐赠支出、业务招待费、利息支出、坏帐损失、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规定都比较宽松。

二、现行保险税制的弊端

(一)整体税负偏高

由于我国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所以保险企业税赋中的营业税占绝大部分。从1997年初,营业税税率由5%提高到8%,加重了保险企业的负担。首先,从国内各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的税率为3%,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国家资产的税率为5%,娱乐业执行5%~20%的幅度税率,金融保险业的税率为8%。比较起来看,保险业的税率较高。其次,与同样执行8%税率的金融业相比,保险业的税收负担也超过了金融业。因为金融业以利息收入作为税基,而保险企业以保费收入作为税基,但保险企业收取的保险费并不是保险公司的纯收入,而是对投保人的一种负债,最终将以赔款的形式陆续返还给投保人。这与金融业以存贷利差为计税依据是不同的,所以,保险业实际税负比金融业高。最后,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保险业税负水平也偏高。在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保险业往往执行较其他行业轻的税率,如在法国、英国、德国以及荷兰等国家,除征收所得税外,另一重要税种即为增值税,但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对保险企业实行免税的优惠政策;泰国的营业税税率为3.3%;美国各州有所不同,但一般在2%左右。多数国家的营业税因险种而异,因国情而变,通常采用比较宽松的、倾斜的财税政策。可见,我国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是较高的。[!--empirenews.page--] 保险业的高税负,从眼前看,固然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在保险市场日益开放、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都从根本上限制了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不利于保险企业经营的稳定。

(二)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

税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公平税负,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面对竞争,一方面,为了保护中资保险公司不受冲击,在对待外资保险公司的政策问题上,采取了对外资保险公司进行限制的措施,对市场准入规定了若干条件。虽然我国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享受一定的优惠条款,但是随着加入WTO谈判的进一步推进,这些优惠条款最多只能维持5年,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保险市场是迟早的事情,以后再也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对外资保险企业的限制性政策来保护民族保险业。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在受到一定限制的同时,也享受一些中资保险公司无法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中资保险公司不得向企业投资,而外资保险机构可投资股票、房地产、购买企业债券及发放贷款,在资金运用上占尽优势。在对外资保险企业的限制逐步放开,且外资保险公司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实施向外资保险企业倾斜的税收政策,必然损害内外资保险企业的公平竞争,妨碍中资保险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影响总准备金的积累

保险公司的各种准备金从来源看,只有两个渠道,一是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二是从保险公司的利润中提取的总准备金。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应付较长期内可能发生的巨灾风险,如洪水、地震等可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每年从利润中提取并累积形成的,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总准备金积累得越多,其信誉越高,参与竞争的实力就越强。按照我国现行的做法,总准备金是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而保险公司由于要负担较高的税负,因此其税后利润相对减少,必然影响到总准备金的积累速度,减少保险投资中的可用资金量,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四)导致税负不公平

首先,是税基不同造成的税负不公平。中外资保险企业缴纳所得税时,在职工工资抵扣、坏帐处理、捐赠支出和业务招待费等方面的规定大不相同。如内资保险公司规定职工工资的抵扣标准是人均月收入不得超过550元;而外资保险公司则无此规定,职工工资可据实从成本中列支。内资保险公司提取坏帐准备金的比例为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0.3%~0.5%,呆帐准备金为年初放款余额的1%;而外资保险公司则按年末放款余额或应收帐款余额的3%提取坏帐、呆帐准备金。内资保险公司的捐赠支出扣除比例为税前利润总额的3%;而外资保险公司则无此规定。总的来说,对外资企业税收条件比较宽松,而对内资企业则比较苛刻,这就形成了实际税基上的差异。其次,税率、税种不统一。中资保险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而外资保险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另外,对外资保险企业不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费附加。同业不同税,造成税负不公平。

三、我国保险税制改革的具体措施[!--empirenews.page--]

(一)降低保险业的税负水平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不同于一般的金融企业,税收政策应当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从世界各国的做法来看,一般都将保险业同其他行业区别对待,采取较为倾斜的政策,扶持其发展。考虑到保险行业维系着社会稳定并面临着市场准入的威胁,以及国际保险业的平均税负水平,把我国保险业的综合税率降低到30%左右,以体现国家对保险业的扶持,进而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的所得税税率为33%,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还算适当。如日本为37.5%,英国为35%,法国为42%,泰国为35%,卢森堡为34%,但世界各国都在做降低税率的努力,因此,从长远看来,所得税税率也应适当降低。其次,如前所述,营业税税率不仅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高,与外国相比也较高。在我国暂时不能免征营业税的情况下,建议将税率降至3%或至少恢复到5%。最后,印花税税率为1‰,其税率虽然低,但因其计税依据是保费收入,所以实际税负并不低,因此,建议对保险合同的印花税适用较低的税率如0.3‰或0.5‰,或者根据不同种类的合同,规定不同的税率。

(二)取消外资保险企业的优惠政策

外国保险公司投资于中国,主要是看准其潜力巨大、发展滞后的保险市场,而非经营成本的低廉,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型特点。可见,外国保险公司到我国投资并不是针对我国对外资保险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际资本“利益最大化”原则,即使我国取消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只要我国有比他国更大的市场潜力和更能获利的因素,外国投资者就不会放弃对我国保险市场的投资。因此,有必要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优惠政策。

首先,统一所得税税率,取消外资保险企业15%的优惠税率,统一按33%的税率征收。一是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二是给内资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其次,统一税种,内外资公司征收相同的税种,对外资保险公司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国家为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来源而采取的一项税收措施,为开发建设新兴城市,扩展、改造旧城市,发展城市公用事业以及维护公共设施等提供资金来源。根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应该对受益者课税。最后,统一内外资保险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主要是扣除标准要统一。计税工资、坏帐提取比例、业务招待费提取比例、捐赠支出的扣除标准都要统一。

(三)改革现行营业税统一税率的做法,分险纳税,充分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

篇6: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

摘要、关键词-----------------------------3 1我国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问题及成因-----4 1.1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4 1.2我国生态税收存在的问题-------------4 1.2.1现行税制中缺乏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4 1.2.2税收优惠政策相对单一-------------4 1.2.3征收管理存在较多问题-------------5 1.2.4所得税的调节作用甚微-------------5 1.3我国生态税收存在问题的成因----------5 1.3.1以保证财政收入为核心的税制改革弱化了环保税制--------------------5 1.3.2公民的生态危机意识薄弱----------5 1.3.3税收体制实施的监督不到位---------5 2国外开征生态税收的启示-----------------6 2.1生态税收种类多样化------------------6 2.2生态税收手段和其他手段相结合--------6 2.2.1生态税收与法律手段结合---------6 2.2.2生态税收与政府调控手段结合------6 2.2.3生态税收与其他经济手段结合-----6 2.3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纳税意识薄弱--------6 2.4注重税率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7 2.5完善环保立法,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资力度----------------------------7 3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构想-----------------7 3.1调整完善现行相关税种----------------7 3.1.1完善现行相关税制-----------------7 3.2调整现行相关税种--------------------7 3.2.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7 3.2.2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采取差别税率------------------------------8 3.2.3取消污染环境的农业用品免征增值税规定----------------------------8 3.2.4对所得税的综合调整---------------8 3.2.5开征专门的生态税-----------------8 3.3实施税收优惠措施--------------------8 3.3.1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8 3.3.2政府的宏观调控-------------------9 3.3.3执法部门的监督-------------------9

3.3.4公民的积极响应和配合------------9 3.3.5完善进出口税收的优惠措施--------9 3.3.6其他税收的优惠措施--------------9 3.4对生态税收立法----------------------9 3.5实行财政补贴政策--------------------10 4研究结论-10 参考文献---10

对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若干思考

摘 要:我国目前还没有纯粹的生态税收,虽然税收方面也有一些支持环境保护的措施,但都是零星的、不系统的。着眼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现有税收体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完善和调整现行的相关税种,开征专门的生态税收,并对生态税收进行立法保护和监督,同时结合多样化的税收优惠措施和政府给予的鼓励补贴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公民社会意识、环保意识和纳税意识,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咨询老师,靠谱老师电话:*** 关键词:生态税收;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森林锐减、土壤沙漠化、水和空气污染、全球温室效应。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环境保护纳入税收制度,利用税收杠杆保护环境,对破坏、有损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课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税制,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政府也明确强调要积极运用财税、信贷等调控手段,来加强环境保护,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税收即绿色税收、环境保护税收。生态税收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向所有因其生产和消费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纳税人而课征的税收。典型的环境税有:二氧化碳税、硫税、噪音税、垃圾税、资源税等。生态税收最早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他提出了政府可将税收用于调节污染行为的思想。而真正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得到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西方。生态税是生态环境补偿费,它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原则。生态税收具有双赢效应,是为保护环境而征收的税种。生态税的征收不仅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可以调节有利与不利环保行为,而且有利于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我国不断的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平衡,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以环境保护为根本目的的专门税种,且税收优惠措施单一,环保建设措施不力,从而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

开征生态税收是实现生态和资源价值合理补偿,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且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计划,说明了传统的发展观已经从根本上得到了动摇。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指导思想,而税收手段的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手段之一,明确列入了政府的文件。重新认识现行税制结构,调整税制设计思想,将生态税收放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设计出合理的生态税种。我国的税制结构调整应该考虑到21世纪对税制的这种要求,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

来发展经济,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开征生态税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它不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税收政策最终服务于可循环经济发展的轨道,而且有利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加强环保建设,提高社会生态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

1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1.1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

1978年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在总体上没有摆脱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这种成功伴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度提高,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据统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水土流失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公里,1997年至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4亿亩;缺水城市数量已达60%以上,每日处理城市污水规模达到7000万吨,处理率达6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堆存6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增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国一直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污染征收费用,对一些资源开采征税,并利用法律法规的环保条款等措施来保护环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税收,税收在环保方面应有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我国目前环境税收上仍然是以征费为主、征税为辅的体制,同时没有对环境污染征收专门的税种,相应的法制不健全,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了征收效率低,征收的费用使用方向不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单一等。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能循环稳定的发展,创造和谐社会,切实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生命健康,我国的生态税收制度必须得到改革和完善,开征专门的生态税收完全符合我国的现状。

1.2我国生态税收存在的问题

1.2.1现行税制中缺乏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

在控制污染中,税收有着非常显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政府筹集环保资金的最有效途径。但因为没有设置独立的环保税种,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环保税的专项收入也难以运用到环境污染治理中,同时也使环保事业发展产生了阻力。比如我国消费税中对无铅汽油征收每升0.2元和对含铅汽油征收每升0.28元的消费税率,这主要是为调节消费结构,抑制超前消费需求,并非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并未把煤炭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这样只能对环保起到补充性作用,不能有效治理当前的环境污染。正因为缺乏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所以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个中有10个在中国。

1.2.2税收优惠政策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性质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减免税形式分散于各税种中。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力度也不足,有些税收优惠措施在扶持或保护一些产业或部门利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却起了负面作用。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但我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1.2.3征收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征收方式不合理,征收不具有针对性,对象也不明确,环保法制不健全;征收的费用有些项目过低,征收效率低、成本大。比如废气、废水的排污量仍是按几分钱一公斤来计算,这种收费制度使“三废”日益严重。另外,为支持农业发展,增值税对农产品按13%征收,但对农药、农膜等也实行低税率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土地污染更加严重;征收的资金管理和使用不明确,很少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1.2.4所得税的调节作用甚微

所得税本来在社会分配环节应该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两极分化的严重局面下,无论是个人所得税还是企业所得税都显得束手无策。多年来,内资企业税负与外资企业相比一直较重,尽管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基本解决了上述税负不公的问题,但由于给予五年的过渡期,这就意味着彻底解决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的问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非公平竞争。另外我国西部丰富资源的地区,区域优惠不到位,使资源得不到保护。税收优惠政策的漏洞就扭曲了企业的经营行为,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1.3我国生态税收存在问题的成因

1.3.1以保证财政收入为核心的税制改革弱化了环保税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也是成正比的迅猛增长,因此在解决温饱问题的状态下,毁林造田,乱砍滥伐,填海填河变耕地,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可再生的、不可再生的)等现象变的非常严重。随着GDP的高速增长,“三废”问题日渐突出,农药化肥对土地的污染也日益严重,CO2、SO2、CFC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垃圾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中国的税制改革从1994年就开始,数次的改革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历次税制改革的核心是保证财政收入,没有从财税收入改革转变到以环保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上,从而导致了税收环保调节作用的弱化。1.3.2公民的生态危机意识薄弱

环境保护是需要全民总动员的,人人环保,才能社会环保,才能全球环保。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1997年黄河全年入海仅有5天到1998年抗洪,从2003年SARS病毒到2008年罕见的雪灾,生态危机不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美国现在汽车不断增加,但美国全民动员保护环境,使CO2的排放量反而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90%,空气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所以只有公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都

能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运动中来,相信我国的环境一定能够得到改善。1.3.3税收体制实施的监督不到位

我国目前对污染环境行为征收排污费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其根源在于环境收费制度作为行政行为,缺乏法律的规范和监督,容易滋生个人不规行为,从而损害环境收费的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制来约束和制约,这样就造成那些税收实施有很大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得不到保障,同时也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国外开征生态税收的启示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开征了环境税。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征了SO2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美国和瑞典等国为了控制CO2的排放,相继开征了碳素税。1991年瑞典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环境税收调整法案,其中规定对每吨二氧化硫排放征税3050美元,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税120美元,对其他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规定了征税标准。德国、新加坡、美国、俄罗斯、日本和瑞典等国都开征了水污染税;美国、德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开征了噪音税;美国和比利时等国开征了固体废弃物税;荷兰、芬兰和英国开征了垃圾税等等。另外,OECD成员国都对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在税收上区别对待,规定无铅汽油适用低税率。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税收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2.1生态税收种类多样化

发达国家的环境税多以能源、有害物和有关行为为征税对象,且税种呈多样化。例如瑞典是实施环境税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瑞典政府设置的环境税有燃料税、水污染税、汽车排气税、土壤保护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十几种之多,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开征新的生态税种要呈多样化,并逐步循环开征。

2.2生态税收手段和其他手段相结合

税收手段应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2.1生态税收与法律手段结合

美国环保工作的显著成效就是在使用税收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注重对环保税收立法,用法律对税收实施监督和保护作用。2.2.2生态税收与政府调控手段结合

日本税收最初是为了筹措道路交通服务和管理的必要资金,但现在建立了世界上最庞杂的运输税收体系,这都是与政府的调控相互配合起到的作用。2.2.3生态税收与其他经济手段结合

丹麦在开征生态税收时,对那些为保护环境而建设的项目、购进的设备和回收利用废旧物等都给予经济奖励和补贴。

2.3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纳税意识薄弱

公民自觉环保和纳税意识是基础,完善的环保立法和有效的税收征管是保障。德国通过

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和纳税意识,并制定严格执行环保法,由政府到公民人人参与环保事业,公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环境污染也就大大减少了,相对的为环保而纳的税也就逐渐减少了。相比之下,仅我国的排污收费,其漏交率就在30%以上。因此我国的公民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环保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2.4注重税率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

为了提供正确的市场价格信号,更好的引导人们的行为,完善国家的奖励机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税率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因此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丹麦的能源税实施不同时期的税率差别,能源税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税率相同。美国环境税体制尤其重视税收优惠减免,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鼓励使用清洁燃料和减少污染,如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设备,设备投资额的10%可获得税收减免,利用可再生资源发电,每千瓦可获得1.5美分的税收抵免等。

2.5完善环保立法,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资力度

美国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将主要由政府重视的环保工作变成全民参与、人人重视的环保事业。并且通过完善的环保立法,使税收等经济政策均能严格依法执行,大大减少了偷逃税款的现象。另外荷兰对环保事业的投资力度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对燃料税的征收是政府每年根据环境部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所需资金数额来确定征收率的。

3我国开征生态税收的构想

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税收制度。现代的生态税制改革并不是对现有税制的修修补补,而是以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为着眼点的税收制度的全面调整。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使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循环发展,就要保护生态环境,设立专门的生态税种,调整完善现行税种,并对其立法,相应还要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公民的自觉意识。

3.1调整完善现行相关税种

3.1.1完善现行相关税制

完善有关环境保护和税收调节措施,优化生态体系。完善现行的消费税、增值税、资源税和所得税等税种,使税收制度更加具有生态功能。在现行增值税制度中,应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尘、除尘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施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额的规定。在保持资源税、消费税和所得税原有的生态功能上,合理制定计税依据和税率,使征收更加合理。另外应更多地将环保的目标体现在车船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税制的设计上,充分发挥这些辅助性税种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3.2调整现行相关税种

3.2.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

资源税的调整是要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应将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等列入征收范围,以有效保护我国短缺的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对非再生、非替代性特别稀缺的资源课以重税。应扩大资源税目,将现行针对土地课征的耕地

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一并划入资源税,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从而借助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节约资源。3.2.2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采取差别税率

对消费税而言,应扩大其征收范围,采取差别税率。可适当提高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应税消费品的适用税率,对排气量相同的小汽车在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达标与否方面实行差别对待,促使消费者做出降低污染的理智选择。提高消费税的环保功能,将那些难以降解和无法回收利用的、使用中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一次性使用的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比如对塑料购物袋征税,提倡使用环保袋;还有一次性餐具等使用品。3.2.3取消污染环境的农业用品免征增值税规定

降低环保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增值税,对节能设备、环保设施等环保项目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虽然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免征这些农业用品的增值税,但是从国家长远利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不仅不该免这些税,甚至还可以多征税来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污染。3.2.4对所得税的综合调整

2008年1月1日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其中国家对所得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重点是在环境保护的所得税收方面进行了调整。首先是明确了对减免税的具体范围和对象,其次是对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的项目所得实施“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对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最后还对合理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这些调整体现了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同时也在逐步的实施生态税收。3.2.5开征专门的生态税

开征独立的生态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垃圾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当然还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分配,并对其设立专门的环保法制,确保专税专用。税收具有监督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环保资金的保值与增值,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税真正起到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比如对污染排放收费方式改为生态税收中的税种,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开征初期课税范围不宜过宽,在税基上,可采取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数量双重标准;在税率上,制定要适中,最优税率应使企业的边际控制成本与边际社会损失成本相等,可采用幅度定额税率、从量计征,根据环境整治边际成本的变化,税率随之合理地调整,以便使防治污染的总成本在每一时期都能趋于最小化。

3.3实施税收优惠措施

3.3.1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

2008年国家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二为一为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所得税政策进行

了重大调整。新的企业所得税涉及更多生态环保方面的优惠措施,综合运用优惠税率、免税、减税、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减计收入、抵扣抵免等方法,统一税收优惠的标准和管理办法,有效的解决了税收优惠单

一、区域优惠过多和优惠政策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应研究贯彻新所得税法政策法规,调整企业生产结构,以便获得税收优惠待遇。3.3.2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使新企业所得税法能有效合理的实施,政府部门要严格监督执法部门的落实情况,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和公民认真落实。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对环保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鼓励和补贴等政策。3.3.3执法部门的监督

执法部门要认真依照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进行监督,对偷税漏税要严格依法处理,保护公共利益。

3.3.4公民的积极响应和配合

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公民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是关键。公民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有利于新税法的顺利贯彻实施,同时也是在为环保事业做贡献。3.3.5完善进出口税收的优惠措施

进一步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研究完善出口退税和进口税收政策,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短缺资源性产品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3.3.6其他税收的优惠措施

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扩大税收优惠范围。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支出政策,减少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对清洁能源减税。

环境税应当具有较大的弹性,即对那些有益于环境的产品实行低税率,而对损害环境的产品或劳务课以重税。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产品的进口关税。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环保投资优惠,鼓励企业开展环境领域里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于治污设备的税收优惠。

3.4对生态税收立法

我国现行环保收费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急需进行环境税立法。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是我国税法建设的重要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目前对污染环境行为实行的是征收排污费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环保收费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却存在诸多缺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根源在于环境收费制度作为行政行为,缺乏法律的规范和监督,容易滋生个人不规行为,从而损害环境收费的目标。因此,我国在加快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方面,急需通过立法的方式开征专门的环境税,充分发挥其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有效的调节作用。我国于200

年加入WTO至今已有7年的时间了,但在环境税立法方面却仍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面对目前的现状,开征生态税收已经迫在眉睫了,对生态税收的征收当然需要一个监督的工具和后盾,所以对生态税收立法不但可以鼓励更多的贸易进出口,而且还可以使税收资金可以在法制的旗帜下得到合理利用。

3.5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这是政府为企业治理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给予的直接补贴,通过提供补贴,从价格上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削减污染。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投入都是国家生态环境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税收体制对于环境、资源有关的问题关注不够,无法充分利用税收这类经济手段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尚需借助政府干预手段,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广大投资来建设环保,鼓励环保者并给予补贴政策。另外政府还要领导广大公民尊重环境,重视环保,提高自觉纳税意识,灌输人本意识,全球意识。

4研究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税在保护环境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脱离当前的具体国情来探讨环境税制的建立是不妥当的。一味的模仿国外的生态税收模式是盲目的,我们必须审慎地研究发达国家在环境税制构建和运行方面的经验教训,着眼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现有税收体制,采取相应的生态环保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保护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经济循环稳定发展。当然环保的理想情况是需要多种手段,多管齐下的。一种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仅在于它的建立完善,更有待于它能有效地执行,因此在完善环保税收制度的同时,还要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加速发展环保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执法人员的培养以及环保宣传教育的大力推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出台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挥其应有功效,达到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的。在借鉴国外环境税实施的丰富经验,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去芜存菁,必可使我们开征环境税的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董伟.关于绿色税收问题的探讨.《财经之窗》,2007年10月:第68页.

[2]李绍平、王甲山.关于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思考.《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1期:13页.

[3]刘润明.关于建立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思考.《陕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3期:第19页.

[4]易远宏.环境税的设立及其经济影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1期:第46页.

[5]朱雪艳.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思考.《北方经贸》,2005年第10期:第32页. [6]陶屹.对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探讨.《环境管理》,2001年12月:第21页.

[7]刘凌波、牛庆磊、李士梅.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思考.《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6月第24卷第3期:第20页.

[8]杨帆、赵敏.生态税收与可持续发展.《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2月第20卷第2期:第148页.

[9]贺新宇.循环经济与我国生态税收.《商业研究》,2006年4月第336期:第90页. [10]张俊、马力.环境税立法的构想,《圆桌论坛》,2007年7月:第33页.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公司财务战略的挑战与对策下一篇:泄密案件查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