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

2024-05-02

虞美人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三篇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被俘入宋后第二年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南宋灭亡,李煜失去皇帝宝座,结束了他纵情声色、侈陈游宴的苟且偷安的生活,由一国之主巨变为倍受屈辱的阶下囚。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李煜沉浸在故国之思的沉痛之中,从而写下了这首词。相传在后主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听到后,十分生气,名人赐予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后主的绝命词。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虞美人》

一、导入新课:

歌曲《虞美人》班上有些同学会唱,大家知不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词是谁?李煜你熟悉吗?谁能介绍介绍他?

二、词人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四、词文学习:

1、学生自读词文,弄清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五、诵读: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一江。(这些词特别

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读。)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六、李煜为什么而愁,又是怎样抒发愁情?我们具体研习诗句: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

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6、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隔句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隔句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显示出愁思多得像那江水奔

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大

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9、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A、比喻:

B、对比: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篇2:虞美人教学设计

山西黎城一中

武鲁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和李煜生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以语言为核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李煜的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研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李煜的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 缪塞尔

二、文学常识 1.关于词牌: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

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

2.关于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3.关于李煜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4.创作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这首词流露出了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虞美人》就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他大怒,赐李煜毒酒一杯,这位失败的君主、成功的词人就这样撒手人寰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1.朗诵

①学生根据教师范读,自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气、感情等。②然后划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纠正自己朗读中的失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体会,单个朗读全词,教师在进行指正。

④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

提示:“愁”。往事、故国、改,三处是重点 2.自主翻译 对照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四、研习文本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明确: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确: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5.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明确: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6.本词中,有几问几答,分别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

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几多愁?——一江春水

7.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

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

“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

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

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

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黯淡心态。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李煜亡国之后,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词作中以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要内容,写出了震撼人心的词作,这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他的词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淳朴的感情,引起许多人的感情共鸣。以清新、白描的语言表现浓重的亡国之愁,形成了李煜词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古代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之一。

六、拓展延伸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 谢:凋谢。

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③留人醉:一本作“相留醉”。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阅读李煜的词《相见欢》,完成题目: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李煜后期的这首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七、板书设计: 上片:

实景:春花秋月

“何时了 ” 虚写:回忆往事

“知多少”

眼前:登楼远望

“又东风” 虚写:回忆故国

“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

“应犹在”

朱颜已改

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

“向东流”

八、教学反思

篇3:虞美人教学设计

首先, 运用映衬、比喻、通感、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琵琶行》中是这样描写音乐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就是通过奇妙的比喻, 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通俗易懂, 把难以直接描写的琵琶声刻画得惟妙惟肖, 让读者由声音去欣赏画面, 又由画面去感受声音的美妙。在《李凭箜篌引》中通过“空山凝云颓不流”的夸张和拟人的写法, 也写出了箜篌的音质之妙, 以致使空中的“凝云”都颓然不动了, 从而, 产生了无穷的音乐魅力。

其次, 运用侧面描写。比如, 在《琵琶行》中写音乐不写音乐本身, 而去描写音乐的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从侧面衬托写听琵琶演奏的人凝神静气、聚精会神的神态, 给人一种声音的玄妙之感, 达到直接写音乐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由此, 使我想到清代画家李云膺的故事:一次, 他在朋友家做客, 朋友说世界上的东西只有风无法画, 而李却画了一幅“风”, 只见一蔟坚韧挺拔的竹子, 很有力的向一边倾斜着, 让人看了就感觉有如一股极有力的风正呼啸而过, 似乎还能听到竹叶的沙沙声。

再次, 还必须要调动联想和想象来参与, 这也是所有形象思维对思维者的品质要求。如李煜《虞美人》, 作者把心中的故国之思、往事之痛, 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流传千古。要读懂这两句, 读者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 把它想象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词人回到他的孤独金陵, 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江水, 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就像这长江水一样, 无时无刻不在汩汩滔滔地流向东海。通过通感的修辞, 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 也可以确切地体现作者感情的深度。同时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蓝本。

通过具体、规范的写作训练, 学生的写作技巧获得大幅度提升, 由原来的面对作文题目的抓耳挠腮, 手足无措, 到现在知道怎么写, 难道这不是老师点拨的成功吗?现摘录课堂作文实录 (听《浪尖上的钢琴》这一钢琴曲, 任学生发挥想象, 写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 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成效:

听着优美的旋律, 犹如在昏暗的灯光下品尝着咖啡, 拌着牛奶, 入口时苦涩中有点甘甜, 让人回味无穷, 口有余香, 好像让人飘了起来, 飘到云端, 享受那人间美味。

——同学甲

曲调时起时伏, 时而和谐凄美, 时而幽婉缠绵, 时而哀缓悲伤。

细细品味仿佛闻到一阵花香, 芳香萦梦, 引来了一群嬉戏的蜂儿、蝶儿。蜂儿跳起了8字舞, 闹欢了整个花园;蝶儿成双成对, 款款双飞。

忽然风起了, 花瓣摇摇欲坠, 蜂蝶们乱作一团, 想与狂风暴雨抗争, 可是它们太弱小了, 无力回天。老天好像和它们作对似的——豆粒大的雨点纷纷落下。蜂蝶们扇动着美丽娇小的翅膀。这时远处飘来了那亢奋的歌声, 似乎召唤着它们不畏强暴、知难而上, 与命运抗争。于是, 他们继续飞跃。雨珠滴落在花瓣上, 花瓣被雨滴洗得更加透明。

风更大了, 雨更急了。一道利剑划破长空:“咔”——树枝被雷劈断, “轰”——挡水的墙被冲塌。顿时, 洪水如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地奔来。

它们跳得却更美了, 在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中跳得更美了, 它们似乎要以最美的舞蹈跳出生命的乐章。

洪水如猛兽般吞噬了整个花园。一切似乎都在这里结束了, 万籁俱静, 突然, 哀婉的音乐响起, 追寻着蜂蝶们的痕迹, 杳至无极。

篇4:《虞美人》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虞美人》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古诗词,鉴赏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也是高考的难点之一。《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后人誉之为“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吟咏时应品味其叹惋、无限惆怅之情。学习本词要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此外,还应训练学生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为高考中的古诗鉴赏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本篇诗词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普通班级,学生基础不好。对于“诗歌鉴赏”,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不明确具体方法。鉴于此,我让学生先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上升到手法,这样做到由易入难,由具体到抽象,并且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相关段落,这些问题设置也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上一问为下一问服务的思想,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这个班大部分学生,求知欲不强烈,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很少,尤其是女生。基于此,我在设计问题要求时,先让同学独立思考,并着笔成稿,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让学生动笔实践,其实也是一个思考过程,日积月累,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设计思路】

《虞美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愁”,更有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的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作者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自己总结古诗鉴赏中手法题的答题规律,并最终将这种规律迁移运用到古诗鉴赏中手法类型题的答题中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鉴赏,感悟作者体现“愁”的巧妙手法。2.归纳古诗鉴赏中手法类型题的答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和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2.在合作探究中品析鉴赏作者表现“愁”的手法。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高考中古诗鉴赏手法题的答题方法,并将它迁移运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境创设】

故事导入;邓丽君歌曲《几多愁》;古筝演奏《几多愁》

【合作探究】

1.作者表现“愁”的手法。2.归纳手法题答题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李煜)对,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的作品《虞美人》。

二、介绍词牌名《虞美人》的来历

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三、情境创设

通过听、看邓丽君的歌曲《几多愁》初步感知这首词。

四、诵读诗歌

1.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2.诵读指导:

①节奏: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用“/”于书中标出节奏)

②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用“·” 标出重读)

3.教师示范朗读(配乐)。

4.自由诵读,体会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5.请一位学生诵读(配乐)。

五、把握感情基调,概括基本内容。

1.提出问题: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即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板书)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哪几种“愁”?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物是人非。(板书)

六、合作探究、品析鉴赏

(一)通过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的?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 “何时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试从手法角度进行简析。

要求:

1.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写出赏析过程。(时间2分钟)

2.再小组讨论,选出本组最佳代表发言。(时间3分钟)

3.注意在吟诵的过程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明确:

1.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被囚禁的亡国之君李煜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忧愁。

2.运用比喻,以水喻愁,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春水一样奔放倾泻。

(二)规律总结

古诗词鉴赏中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1.点明手法。2.解释诗词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篇5:《虞美人》教学设计

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 通过品读、鉴赏,体会作者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通过分析内容体会情感,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词是为演唱而作的歌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欣赏一首优美的古词。播放李煜《独上西楼》——邓丽君演唱。我们已知道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这首词属于哪个词派?(婉约)知道谁写的吗?(李煜)下面,让我们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虞美人》。(板书)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发言介绍李煜的生平,然后教师补充。

明确:李煜,南唐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他治国无方,却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较高造诣,词的成就最突出。

三、写作背景

1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虽被封作违命侯,实则沦为阶下囚。1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就是《虞美人》。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请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诵,让学生比较评价。

2、教师范读诗歌。

3、找出韵脚和重读词。

(注意把握词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明确: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根据诗歌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内心世界。

明确:愁。

5、提问:哪些词体现了词人的故国情感?

明确: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春水。

五、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学生齐读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致,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明确: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里却丝毫也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的生活无尽的延续,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2、 思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明确:昨夜的东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举头仰望明月,不由思恋起故国。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回首故国,只有伤痛和悲哀。

3、小试身手: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情景散文。

学生齐读下片

4、思考:“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愤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这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同意。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6、拓展: 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有哪些?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七、课堂活动

请多才多艺的同学演唱《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篇6:《虞美人》教学设计

①感悟《虞美人》的思想内容。

②体会情感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李煜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想】

①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学习诗词的兴 趣;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配乐)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物,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因而我们这样称呼他——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后主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感悟

1、学生集体朗读

2、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3、老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注意把握节奏

(2)、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

几多。

(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4、、要求学生再读

三、整体感知

1、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词?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表现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

2、从哪些地方最能看出词人的故国之思?

明确:(1)、“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水向故乡流去。)

(2)、“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想怀人”的沉淀意义)

四、精读细品

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

(学生回答:愁。)

2、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3、这层层叠叠、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词人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1)、用春花秋月表现忧愁(以乐景衬哀情)。

(2)、今昔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3)、以发问加重愁情。

(4)、用比喻使抽象的愁形象化。

这一点影响了后代许多文人。如: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愁有了体积)

“休问离愁轻重,向着马背儿驮也驮不动。”(将愁移到了马背上)

五、拓展迁移

在李煜的创作中,浸染着这种泣血之愁的词作还很多,就下面这首词,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课堂小结:

王国维说李煜的词是“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的确,我们感受到了他在词中倾注的真挚感情,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能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史所罕见,这个特色在《虞美人》一词中表现最为突出,以至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六、布置作业:

篇7:虞美人教学设计论文

------“引”、“诵”、“赏”、“联”、“写”,五读相扣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除了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引用或灵活化用古诗词名句。我始终坚持“五‘读’教学法”,即“引读”、“诵读”、“赏读”、“联读”、“写读”。下面以《虞美人》一词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虞美人》是初中语文版第六册第第七单元第30篇课文《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一、引读--驶入诗海之灯

这里的“引”包括作者、背景和“解题”等主要内容。这是教读古诗词首先应注重的问题。引读到位,能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导明方向,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诗、词的主旨、情感的整体把握。

我们知道,任何一首诗都跟诗人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需要把诗人和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就社会状况而言,**社会多发颠沛流离之慨,离别之感;太平社会多歌百姓之乐,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就诗人风格而言,明白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达观豪放,辛弃疾的慷慨悲凉,李清照的哀婉缠绵。就诗人经历而言,李白历经得意失意,杜甫历经安史之乱,李煜历经亡国之痛,苏轼历经屡屡遭贬,陆游、辛弃疾历经举国抗金,李清照历经亡国丧家。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在教读古诗词时,介绍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诗人的诗作不无裨益。只是介绍时要做到针对性强,避免冗繁。因此教学《虞美人》前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知识,教学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李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这既体现了师生互动,又能为学生理解诗人的诗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二、诵读---荡舟诗海之桨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诵读。一首诗读好了,同样有利于学生对所教诗词意境的感悟。怎样读,我觉得以下三种可以尝试着用。(此一环节要重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确定基调,突出主色。基调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朗读时是深沉坚定,还是悲愤凝重;是喜悦明快,还是豪放舒展,都应该在此时确定。《虞美人》一词的基调是“低沉、凄凉”。

2、划分音步,把握节奏。要根据内容、诗句的形式和诗歌统一的节奏而做调整,不是千篇一律或一成不变的。《虞美人》一词要重视节奏的缓慢。

3、巧作点染,诵出韵味。古诗词特别讲究韵味。诵读时可以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在关键的字词上作一些点染,如增强共鸣,适当停顿,延长字音等等,以产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让人屡屡回味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教《虞美人》一词时,我在设计中设有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并且请两位学生赛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其中要求学生从好、坏两方面进行评议,并提出有建设性意见,且能示范着读一读。学生参与了,体验了,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为下面的赏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赏读---品味诗海佳肴

诗歌赏析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技巧”等内容。把握意象,感受意境,理解诗词情感。所谓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现象。把握住了古诗词的意象,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意境,明确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收尾,其中“愁”是一种意象,它原本是一种情感,本来不具备形象,而词人用“一江春水”来喻愁,化抽象为形象,人人可知、可感。用“春水”量大沉重,滔滔不绝、无际无涯的特点,状心中之愁难以阻遏之势。“江水”长流不尽,不可穷止,以之喻愁,又写出愁非瞬间的喷涌可止,在时间上可以说是绵绵无绝期的永恒。通过意象的赏析,学生不难明白本词的主旨是抒发作者绵绵不绝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此操作关键是学生的个人感悟,教师只是点拨一二,具体见教学设计后的赏析)

四、联读---俯视诗海之镜

联想,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而“联读”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挖掘诗歌的内涵。教读李煜的《虞美人》可将其与李煜的另一首《破阵子》放在一起来读,《破阵子》中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因为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相近。

五、写读---舞动生花妙笔

教学古诗词除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要能让学生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润饰自己的作文。如教读引导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将两位诗人的诗句镶嵌到自己的语段中就容易了。所以我在教读《虞美人》一词中设计了将本词中名句灵活化用到一段抒情的语段中一题,设计这题,旨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在互助互利的合作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整理、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其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长此训练,又何愁我们的学生不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

篇8:冷风中的虞美人

啊,虞姬虞姬,冷风中的虞美人!

壹·如果

历史从不会有如果,就如与他相争的那人一般,不会手软,亦不会心软。虞姬站在冷风中,任薄衣被风肆意扬起,任娇躯被冷风席卷。她这样想着,她终是明白了,心冷了。军心已散,现在真心对他甘愿为他效忠的又有几人?那个与他相争的人真是无情,用楚歌来动摇他的军心,用楚歌夺取他的天下。昔日军中几十万人,如今仅剩几百人,怕真懂他的就只有她了吧,只有她明白他的心中不是天下而是江东。

她想,她为何不是个男子,这样也能为他、为他的江东出份力。可她终究是个女子,虽然她会舞剑,也只是个女子罢了。只要伴他,就好。

冷风中的月下,她叹口气,耳边又传来了那悲凉的楚歌,又听到了将士的纷纭。她想了很多如果,如果他不是霸王,如果他不与那人争锋,如果他……可她从不后悔爱着他,无可救药地爱着他。

可是没有如果,不是吗?既然不能,那便以血践行,以命壮行吧!这是她唯一能为他做的了。

贰·离别

掀帘入帐,他正在大杯饮酒,帐中也是如此凄冷。她苦笑,这就是借酒消愁吧!她走到他身边,此时的她特地点了朱唇,贴了花黄。他将案上的宝剑拿起给她——舞剑给他,是他每次喝酒最喜欢的事。

她接过剑,那剑上仍有斑斑血迹,那是一个个生命消失的印记。

她开始起舞,她相信这是她舞得最美的一次,一个人若在跳舞时想着一个人,那舞便是最美的。连他也不禁低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灯光剑影中他浅浅吟唱。既然进帐前已想好,便也无可留恋了。她嫣然一笑,毫不犹豫将利剑抹过了玉颈,香消玉殒。

恍惚中,她看他从座上惊起,这样就让他无牵挂了吧,她想。

叁·追忆

可惜她错了,他终究还是败了。他站在冷风萧瑟的乌江边,看着手中的利剑,那上面有她的印记。那晚原以为只有她了,可如今她也没了,他也无牵挂了,将剑划过脖颈,他好像看见了她,他知道她在前面等他,等他与她再相逢……

咖啡的雾气使玻璃有些模糊,恍惚中又看见他与她的爱情故事。

虞美人,虞美人,冷风中的虞美人……

【简评】

篇9:《虞美人》教学设计

【关键词】《虞美人》 教学设计 说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54-01

一、导入

以纪伯伦的名言导入:“诗人是一位被废黜的国王,他坐在宫殿的灰烬里,试着从中造出一个形象。”“诗不是观点的表达,它是从流血的伤口或是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

二、知一知

(多媒体展示李煜画像及个人档案)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87年七月初七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 词人

信仰:佛教

教师解说: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李煜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有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一篇。

介绍词牌及相关知识: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唐代有无名氏所做的《虞美人》一词,就是写虞姬的:

帐中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揽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

乌骓欲上重相顾,艳态无花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重归去是仙乡。恨茫茫。

三、读一读

(一)初读:学习诗歌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朗诵这首词。

(二) 入情入境地读: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要重读)

(三)品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情感: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感情。

节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听录音试着自己有感情地读。

(五)齐读:全班同学带着情感,把握好节奏一齐朗诵全诗。

四、想一想

(一)后人凭吊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结合李煜的一生,谈谈你的理解。

(二)诗人自己是否疑惑?他发出了什么问?他的问题有答案吗?谁来为他回答?

(三)诗人为何要问?是否一定要问?这样的问,有何妙处?

(四)除了这首词,李煜还有其他问词吗?你还知道哪些诗词作者也爱在其中发问的?

五、品一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本句的妙处。

特色: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其他以比喻写愁的句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之数量)

六、拓一拓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泪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七、课堂小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乱世不过是一段逆流。南唐、后蜀这些短命的小国,至多不过是长河里偶尔翻卷出的一朵浪花,而留在文化史上的这些篇章,千百年后鼓荡着的、锤击着人心的柔软。

八、课后作业

(一)背诵全词

(二)课下搜集李煜其他的相关词作。

虞美人 李煜

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愁:国灭

身囚

命难留

三维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词作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通过词人之问,体会词中蕴含的感情。

4.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李煜是开一代词宗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章理解的难度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本文教学分为:“知一知”、“读一读”、“听一听”、“想一

想”、“议一议”、“拓一拓”等环节,由浅入深地帮助同学学习本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上一篇:国内中小型药企市场部的春天在哪里?下一篇:周例会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