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亶——《虞美人》

2024-04-15

舒亶——《虞美人》(共10篇)

篇1:舒亶——《虞美人》

【年代】:宋

【作者】:舒亶——《虞美人》

【内容】: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帖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作者】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北宋明州慈溪(今属浙江)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神宗时做过知制诰,御史中丞。曾与李定劾苏轼作诗讥讪时事。徽宗时任龙图阁待制。有集,不传。

【赏析】:

这是一首登楼怀友之词,上片写小楼倚阑所见,下片抒怀,思致妍密。

篇2:舒亶——《虞美人》

出自北宋词人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释】

①芙蓉:指荷花。

②涵:包含,包容。

③沧:暗绿色(指水)。

④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劳燕分飞、朋友离别的意思。

⑤阑:栏杆。

⑥合:应该。

⑦尊:同“樽”,酒杯。

⑧故人二句:用陆觊赠梅与范晔事。《荆州记》:“陆凯与范哗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曾赠诗……”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处化用其意。

【参考译文】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观看。

短暂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唐代多有赠答之作,王维《渭城曲》、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商隐《夜雨寄北》等诗,或劝勉友人,或自抒怀抱,种种感情寄寓其中,情真意切,传唱不衰。宋词与唐诗并举,词作中也有不少寄赠佳作。如舒宣这首,情真意切,不失为词中赠答的佳作。

【赏析】

《虞美人寄公度》是北宋词人舒亶所作。此词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在这里具有普遍与特殊的双层含义,用典如此,可谓表里俱化了。

篇3:冷风中的虞美人

啊,虞姬虞姬,冷风中的虞美人!

壹·如果

历史从不会有如果,就如与他相争的那人一般,不会手软,亦不会心软。虞姬站在冷风中,任薄衣被风肆意扬起,任娇躯被冷风席卷。她这样想着,她终是明白了,心冷了。军心已散,现在真心对他甘愿为他效忠的又有几人?那个与他相争的人真是无情,用楚歌来动摇他的军心,用楚歌夺取他的天下。昔日军中几十万人,如今仅剩几百人,怕真懂他的就只有她了吧,只有她明白他的心中不是天下而是江东。

她想,她为何不是个男子,这样也能为他、为他的江东出份力。可她终究是个女子,虽然她会舞剑,也只是个女子罢了。只要伴他,就好。

冷风中的月下,她叹口气,耳边又传来了那悲凉的楚歌,又听到了将士的纷纭。她想了很多如果,如果他不是霸王,如果他不与那人争锋,如果他……可她从不后悔爱着他,无可救药地爱着他。

可是没有如果,不是吗?既然不能,那便以血践行,以命壮行吧!这是她唯一能为他做的了。

贰·离别

掀帘入帐,他正在大杯饮酒,帐中也是如此凄冷。她苦笑,这就是借酒消愁吧!她走到他身边,此时的她特地点了朱唇,贴了花黄。他将案上的宝剑拿起给她——舞剑给他,是他每次喝酒最喜欢的事。

她接过剑,那剑上仍有斑斑血迹,那是一个个生命消失的印记。

她开始起舞,她相信这是她舞得最美的一次,一个人若在跳舞时想着一个人,那舞便是最美的。连他也不禁低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灯光剑影中他浅浅吟唱。既然进帐前已想好,便也无可留恋了。她嫣然一笑,毫不犹豫将利剑抹过了玉颈,香消玉殒。

恍惚中,她看他从座上惊起,这样就让他无牵挂了吧,她想。

叁·追忆

可惜她错了,他终究还是败了。他站在冷风萧瑟的乌江边,看着手中的利剑,那上面有她的印记。那晚原以为只有她了,可如今她也没了,他也无牵挂了,将剑划过脖颈,他好像看见了她,他知道她在前面等他,等他与她再相逢……

咖啡的雾气使玻璃有些模糊,恍惚中又看见他与她的爱情故事。

虞美人,虞美人,冷风中的虞美人……

【简评】

篇4:彩票版《虞美人》

玉能提供(请作者速告知姓名和地址,以便奉寄稿酬和样刊)

【老叔开讲】说起这个彩票,老叔可是经常买,但是却从来没中过……(老编:木木,我让你说你买彩票的事了吗?)哦,对不起,对不起,说起彩票,它的发明者是……(老编:木木,我让你说彩票的事了吗?)哦,对对,这里是老叔私塾,我得给大家介绍李煜先生。在唐朝灭亡后到宋朝建立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有一个叫南唐,而李煜先生就是南唐的皇帝。其实从头到尾他都喜欢喝喝酒吟吟诗,做一个自由的文艺青年,但是命运却让他阴差阳错当了皇帝。他并不适合这个岗位,搞得最后亡国了,自己还被宋太祖抓了起来。

后来的人对他当皇帝的表现一律送上一万个差评,但是对他写的词却都给一万个赞。为啥?写太好了呗!千古名篇《虞美人》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露出对已亡故国的思念,也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宋太宗认为李煜是“人还在,心不死”,想复国,于是赐李煜毒酒。李煜的词感情真挚,细腻,含意深沉,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鼻祖,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篇5:舒亶——《虞美人》

一.都是在异国土地上奏响的生命绝唱

两人的人生经历相似, 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人生三部曲。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在宫中度过了以读书作画为主的童年时代, 积淀了丰厚的诗词涵养, 为日后成为一代词帝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被封为皇帝的时候, 南唐已奉宋为正朔, 他继续对宋称臣, 将称号改为“江南国主”, 偏安于金陵, 以求自保。江南美丽富庶, 他沉溺酒色, 不恤政事, 笃信佛教, 写词遣情, 没有政绩, 但自得其乐, 满足幸福。975年是他生命的拐点, 北宋大将曹彬率军攻克金陵, 他只得率官出降, 被俘至汴京。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 无异于从天堂跌进地狱, 悲苦的生活从此开始。在异国的土地上, 日夕咀嚼亡国之痛, 体验思国之悲, 他把这种情绪变成文字, 和泪演唱, 于是便有了《虞美人》这首生命的绝唱。

《声声慢》也是在异地他乡奏演的哀歌。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末年, 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让她浸润足了文化的乳汁, 她饱读诗书, 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少女时代无忧无虑, 天真而幸福。18岁时, 与赵明诚结婚, 夫妻琴瑟相和, 有收集金石的共同爱好, 和对文学的共同追求, 尽管经历过丈夫外出做官的分离, 但也有鸿雁传书的甜蜜和幸福, 所以, 她的婚姻也是幸福的。痛苦从国家的变故开始降临, 1127年, 北宋灭亡, 时至中年的李清照成了南宋遗民, 南宋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朝代, 这更加剧了她的人生悲剧, 外敌入侵, 统治者屈膝投降, 她被迫背井离乡, 远逃到浙东一带。一连串的灾难又接踵而至, 丈夫不久死去, 接着被人陷害入狱, 再婚又离婚, 异地他乡, 举目无亲, 形影相吊, 以老弱病残之身, 承受着夫死、家亡、国破的痛苦, 她在一个凄冷落雨的秋日黄昏, 把自己无法消受的痛苦外化成《声声慢》, 字字敲打着痛苦的灵魂, 奏响了撼人心魄的生命篇章。

二.都在倾诉生存的痛苦

两首词都是在他们最为痛苦的时候和着血泪凝成的, 都是为失去最贵重的东西而感伤, 都在倾诉生存的痛苦。李煜自幼长于皇宫, 从小被人尊崇, 皇权赋予了他无尽的自由, 被封为皇帝之后, 尊严、荣耀、富贵更是集于一身。被俘到汴京之后, 不止失去了江山, 也失去了自由, 囚徒的身份让他受尽了屈辱, 背负着屈辱, 卑微地生存, 是他最大的痛苦, 《虞美人》中, 字字句句, 诉说着这种痛苦, 春花, 秋月, 东风, 这些原本美好的东西, 在他的眼里, 都是那么令人生厌, 都变成了折磨自己的符号, 他甚至希望这些东西快些结束。他把大把大把的时间, 交付于回忆往事,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只是朱颜改”等词句, 充分流露了失国之痛, 使他日夕以泪洗面, 时刻被无边的愁情包裹, 这样痛苦的生存, 切入肌肤, 让心疼痛。

李清照是以女人的身份写自己的生存之痛的, 女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莫过于拥有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 而“靖康之难”后, 二者都失去了, 茫茫天地之间, 她忽然孤独起来, 生存于她, 顷刻变得举步维艰, 痛苦, 成了主宰生命的主色调。《声声慢》, 把数难并压下的晚年李清照的生存处境抒写得淋漓尽致。开头十四个叠字, 把她的百无聊赖、空虚郁闷、痛苦茫然描摹得真挚入微;三杯两盏淡酒, 南飞的大雁, 满地凋零的黄花, 被秋雨打湿的梧桐, 都让她睹之伤感, 触之悲凉, 长夜漫漫, 无法入眠, 寻寻觅觅到天明, 找不到温暖自己的东西。读后觉得“一字一泪, 满纸呜咽”。“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痛苦至极, 作者再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描摹心中的痛。

篇6: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而是一个颇有天赋的词人,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能诗能文。他一生经历了由皇帝而囚徒的生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内容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格调不高,故当时另一词人潘佑就曾当面指责他“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东风一半”。(据《鹤林玉露》)后期一降为囚徒,经历了一般帝王所无法体验到的痛苦生活,词风大变,把强烈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浓缩在凝炼的词章中,使他的词作以一种深沉的悲剧性感慨,放射出时代的折光。他的《虞美人》一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对于这个亡国之君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回忆过去那“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忆江南·怀旧》)的生活。而花、月、春风这些美好的景致也就最易触动他那敏感的神经,可说是一触即发,往往只凭一点稍纵即逝的感觉,就能敲开他记忆的窗扉。同时,这种旧国之思一经撩拨,又是奔流直下,不可扼制的。这首词就是他在一个幽静的夜里,忽然感受到春风的暗度,而脱口吟出的怨泣之音,它以浓挚的感情与圆熟的技巧打动了读者的心。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春去秋来,本是自然法则,哪有完结之时,似乎无理,春花秋月又是大自然呈现出的良辰美景,一般人流连于花前月下唯恐不及。如宋人陈去非《虞美人》云:“吟诗同门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李煜却很不耐烦地责问它“何时了”,问得似乎又十分无趣。其实正暗示着一段极其伤心惨目、令人肝肠寸断的痛史。果然接下一句就是“往事知多少”。这句承接上句,使无理无趣的发问有了着落。“往事”既包括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挥泪对宫娥”的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

为什么词人突发感慨,是什么拨动了他心琴上这根思旧的弦索呢?原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用的颠倒因果句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因,“往事知多少”是果。词人把结果提前,强调了这种哀婉愤切的感情,为全词创造出怨愁的氛围。

尽管词人讨厌、害怕春风,春风还是在昨夜悄悄闯进了他所栖身的小楼。这依然温馨袭人的春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词人想起过去那些“花月正春风”的生活。“又东风”的“又”字浸透了词人历经沧桑、不忍回忆又不能不回忆的心绪,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那哀肠几绝的哽咽之声。过去那以“香醪秀床”为中心的生活与眼前这萧条冷落的小楼庭院显得太不协调,令人满目伤情。这儿,“故国不堪回首”是一层意思,“又东风”进了一层,“明月中”又进一层。追思故国往事已是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在东风拂面,月华如水的春夜呢?情与景胶着在一起,真切动人。同样是花月春风,却物是人非,这种深刻的对比,使得词人那凄绝的情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他毫不停顿地一气吐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九个字。一般来说,这九个字在第二字上有一顿;在这儿笔者认为应一气吐出,方能表达词人那奔涌难息的愁绪。

下阙承“往事”、“故国”展开今昔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写实,以故国宫殿的依旧与自己的红颜顿失做比,表达江山易主、自伤自怨的情怀,有追叹、也有悔恨。“朱颜改”不过是“江山改”的委婉说法,李煜后期是知道自己亡国的责任的,他曾吁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王经《默记》)但事已至此,怨恨又有何用呢?

强烈的对比使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如一段胡乱剪接在一起的影片。色彩斑澜的过去与灰暗单调的今日交替奔现眼前,使人眼花缭乱,而又心绪烦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乌夜啼》)胁迫万斛愁怨的词人痛心疾首地大声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多愁呢?愁多愁少,本来是十分抽象,难于描状的。但词人自有妙法,能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少愁?一江春水那样多,那样长的愁;春水东流那样绵绵无尽的愁。说愁有长度,大概从李白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生发而来;说愁如流水般无穷无尽,又许是从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忆君心似西江水,门夜东流无歇时”脱化而出,但两位唐代诗人只是写一般的离愁没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李煜倾吐的却是家国倾覆的深愁幽恨,愁思的深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来词人也学他以具体比喻状摹愁思,秦观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崎每子,黄时雨”。其虽百般精巧,却只是一种士大夫个人闲愁的抒发,不可能如这句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虞美人》这首词以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故国之思,哀婉凄绝,如泣如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据《乐府纪闻》载:“旧臣闻之,有泣下者”。更有甚者,导致了李煜自己的被害。王至《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 ‘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使得他的词作超出了个人感怀的范围,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时代认识价值。同时,由于他那样凄楚动人地表达出了自己回肠百结的愁思,使这首词达到了五代词的艺术顶峰,具有不可否认的美学价值。历史上,许多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常常从这首词中取得某些感情上的共鸣,就是在于“后主之词,其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1947年上映的一部反映抗战时期民生愁苦的影片,片名就叫《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天我们看了这部影片,仍会扼腕叹息,愁绪难平。影片的本身价值当然是最重要的,但也要看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表达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愁苦与悲情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二中学(564602)

篇7:舒亶——《虞美人》

在甲野和宗近在京都旅行期间, 藤尾认识了正在作博士论文的小野清三, 并为其风度所倾倒。小野本人是孤儿, 井上孤堂先生收养了他, 不仅帮助他上了学, 而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小夜子许给了他。而小野也不负众望, 不仅以优异成绩毕业, 还在毕业典礼上得到了天皇赏赐的银怀表, 事业蒸蒸日上。但是, 当他遇到藤尾小姐之后, 十分爱慕, 渐渐疏远了小夜子。对前去投奔他的井上父女不冷不热, 想要毁弃婚约。得知此事, 宗近便和父亲劝说小野回心转意。最终, 小野向藤尾小姐坦白自己已有婚约在身, 而藤尾小姐觉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欺骗, 因此选择了情死。小说的结尾, 小野和小夜子完成婚约, 宗近与丝子结合。在完满的结局中, 由于藤尾小姐的离去, 而蒙上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译本

至今为止, 《虞美人草》的有两种中译本:一种是金城出版社, 2011年版本。另一种是麦田出版社, 2012年繁体中文版本。但是它们的译者都是茂吕美耶。可以说两个版本只是字体不同而已。译者茂吕美耶是中日混血儿, 父亲是日本人, 母亲是台湾人, 出生于台湾高雄, 初中毕业后返回日本。因此他本人同夏目漱石一样, 都十分通晓日中文化, 也正是由她的努力, 才把《虞美人草》介绍到中国。当然, 笔者在这里也希望日后能够看到中国翻译家的译本。

中国元素

虞美人草是一种植物,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记载虞美人草在听到《虞美人》曲时枝叶会随之摇动, 由此得名。以《虞美人草》为题, 足见夏目漱石汉学功底之深。 因此, 通观整部小说, 会发现在文中有大量的中国元素, 现列举如下。

(一) 引用

所谓引用, 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借作品中人物之口说出的言辞或谈论的话题中含有中国古代典籍的成分, 或引用其典故, 或截取某段、某句诗文。 如:“言者不知”引用《老子》》:“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甲野和宗近在船上聊天时宗近问甲野有没有肝胆相照的时候, 甲野没有回答, 而是保持了沉默, 化用此句表现出甲野对这个问题很慎重, 不愿贸然回答。

“居移气”出自《孟子 · 尽心上》原文是“孟子自范之齐, 望见齐王之子, 喟然叹曰:‘居移气, 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意思是:孟子从范邑到齐都, 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 长叹一声道, “环境改变气度, 奉养改变体质, 环境真是重要呀!他难道不也是人的儿子吗? (为什么就显得不同了呢?) ”在此引用此句是为了引起下文藤尾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幻想 (居移气, 藤尾的幻想与天空同时浓厚起来) 。

“千里江陵一日还”出自李白《下江陵》, 在文中宗近和甲野在讨论京都电车时由甲野说的, 他似乎是由对电车快慢的讨论想到了这句诗。

(二) 化用

“化用”, 也称作“借用”、“套用”, 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 再重新组合, 灵活运用,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 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 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 写作者似信手拈来, 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 又是思想的提升。

在文中出现了“逝水不舍昼夜”, “太上”等词句。前者化用自《论语 · 子罕》篇“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意为孔子在河边感叹时光流逝, 如同流水日夜不停。“太上”出自《老子》中“太上下知有之”, 意为最好的执政者依道而行, 无为而治。作者化用“太上”二字来发表感叹, 是说甲野只看到眼前之景, 不领会其中的真意, 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意。

“韩信乞食”出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小野受过孤堂老师恩惠, 想要报恩, 但是他没有钱, 只要能和家境殷实的藤尾小姐结合就有钱可以报答井上老师了。这是为了表现小野为自己的移情别恋找理由。

(三) 其他元素

除了上述一些中国元素, 小说中还能见到很多颇具中国色彩的元素。比如第7页出现的“忠信孝悌”, 第34页的诗句“柳亸篆烟吹栏杆”, 化用了岑参《送郭乂杂言》中的“朝歌城边柳亸地”, 可见其汉文功底之深。以及“中国朋友送给我的”, “子昂笔法”, 秦汉瓦当, “台湾馆”等等。

综上可以看出, 夏目漱石本人及其作品与我国的汉文化息息相关, 着眼这一点, 能为中日文化的影响译介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角度, 有利于我们对夏目漱石本人及作品更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国栋.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2]张正立等.夏目漱石小说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篇8:《虞美人》抄袭还是借鉴?

@何小鱻:是抄袭无误,借鉴你妹子,看了之后以自己的理解画过最多就类似,可都尼玛神同步了,同帧同节奏,连血痕都一样都能叠上了,而且还用人原图,这还叫借鉴?

@小高:中国动画就是因为有这种“我抄了又怎么样?你敢骂我,我就人肉你”的画手存在,所以永远不会成功。为了一个学校的银奖,就可以盗用别人辛辛苦苦那么久的成果,还根本不知悔改,巴掌大的荣誉你都稀罕,真不愧是贯彻落实唯荣华富贵独尊制度的好榜样,全世界都该向你学习,并且原谅你的所谓借鉴。

@蘇小暖: 抄袭找一万个理由都是错的,动画院系好作品哪个不是原创的?凡是真正搞艺术创作的都会知道抄袭是多恶心的事,自己辛辛苦苦想的构图下的功夫,你丫顺手就拿走了,这不就是偷么?

@喝水怕咽:借鉴其他作品绝对是没问题的,但是真要去看虞美人这作品就发现,总共貌似才55个画面,但是有41个是其他作品的,连帧数都一样,就实在有点过头了?

@今墓在焉: 没有任何圈内人士支持这种行为,显然这个作者身边的人包括老师评委都是圈内的外行人。

@XKWOW:对于学生来说抄袭才是最不可原谅的吧,这还是毕业作品,中国未来的动画就是临摹出来的?

@青冥藏影: 为什么抄袭这么明显的作品能获银奖?他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直接描图的,这样照搬不叫做借鉴。

@vipcxj: 没听说过哪门专业会对论文抄袭采取宽容态度的,要么没被查出来,查出来就得重罚。但现在一堆什么圈内人士竟然还能支持这种行为,这种动画圈能不被人看低吗?至于拿借鉴做借口。一般专业的论文里也不全是自己的东西。但对于引用他人东西,但是必须要写明出处的,否则就是抄袭。并且一篇论文里原创的比例也不能过低的。

@驻世天魔:日本和西欧抄袭管的相当严格,一个国家文化事业要发展,版权意识也是很要紧的。

@rainangelxu:就是因为很多人觉得打脸只是没事找事,小抄一下也无伤大雅,所以才会那么多抄袭的,就因为觉得无所谓,抄你是代表我认可你,我把你的“元素”加入了我的作品中。

@今墓在焉: 模仿是为了让你体会如何分镜,不是让你拿过来直接当自己作品,你是抄袭不是借鉴。抄袭摹只是用于学习,你拿临摹的作品去发表就是找死了。

篇9:舒亶——《虞美人》

首先, 运用映衬、比喻、通感、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琵琶行》中是这样描写音乐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就是通过奇妙的比喻, 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通俗易懂, 把难以直接描写的琵琶声刻画得惟妙惟肖, 让读者由声音去欣赏画面, 又由画面去感受声音的美妙。在《李凭箜篌引》中通过“空山凝云颓不流”的夸张和拟人的写法, 也写出了箜篌的音质之妙, 以致使空中的“凝云”都颓然不动了, 从而, 产生了无穷的音乐魅力。

其次, 运用侧面描写。比如, 在《琵琶行》中写音乐不写音乐本身, 而去描写音乐的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从侧面衬托写听琵琶演奏的人凝神静气、聚精会神的神态, 给人一种声音的玄妙之感, 达到直接写音乐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由此, 使我想到清代画家李云膺的故事:一次, 他在朋友家做客, 朋友说世界上的东西只有风无法画, 而李却画了一幅“风”, 只见一蔟坚韧挺拔的竹子, 很有力的向一边倾斜着, 让人看了就感觉有如一股极有力的风正呼啸而过, 似乎还能听到竹叶的沙沙声。

再次, 还必须要调动联想和想象来参与, 这也是所有形象思维对思维者的品质要求。如李煜《虞美人》, 作者把心中的故国之思、往事之痛, 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流传千古。要读懂这两句, 读者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 把它想象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词人回到他的孤独金陵, 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江水, 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就像这长江水一样, 无时无刻不在汩汩滔滔地流向东海。通过通感的修辞, 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 也可以确切地体现作者感情的深度。同时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蓝本。

通过具体、规范的写作训练, 学生的写作技巧获得大幅度提升, 由原来的面对作文题目的抓耳挠腮, 手足无措, 到现在知道怎么写, 难道这不是老师点拨的成功吗?现摘录课堂作文实录 (听《浪尖上的钢琴》这一钢琴曲, 任学生发挥想象, 写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 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成效:

听着优美的旋律, 犹如在昏暗的灯光下品尝着咖啡, 拌着牛奶, 入口时苦涩中有点甘甜, 让人回味无穷, 口有余香, 好像让人飘了起来, 飘到云端, 享受那人间美味。

——同学甲

曲调时起时伏, 时而和谐凄美, 时而幽婉缠绵, 时而哀缓悲伤。

细细品味仿佛闻到一阵花香, 芳香萦梦, 引来了一群嬉戏的蜂儿、蝶儿。蜂儿跳起了8字舞, 闹欢了整个花园;蝶儿成双成对, 款款双飞。

忽然风起了, 花瓣摇摇欲坠, 蜂蝶们乱作一团, 想与狂风暴雨抗争, 可是它们太弱小了, 无力回天。老天好像和它们作对似的——豆粒大的雨点纷纷落下。蜂蝶们扇动着美丽娇小的翅膀。这时远处飘来了那亢奋的歌声, 似乎召唤着它们不畏强暴、知难而上, 与命运抗争。于是, 他们继续飞跃。雨珠滴落在花瓣上, 花瓣被雨滴洗得更加透明。

风更大了, 雨更急了。一道利剑划破长空:“咔”——树枝被雷劈断, “轰”——挡水的墙被冲塌。顿时, 洪水如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地奔来。

它们跳得却更美了, 在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中跳得更美了, 它们似乎要以最美的舞蹈跳出生命的乐章。

洪水如猛兽般吞噬了整个花园。一切似乎都在这里结束了, 万籁俱静, 突然, 哀婉的音乐响起, 追寻着蜂蝶们的痕迹, 杳至无极。

篇10:《虞美人》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虞美人》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古诗词,鉴赏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也是高考的难点之一。《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后人誉之为“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吟咏时应品味其叹惋、无限惆怅之情。学习本词要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此外,还应训练学生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为高考中的古诗鉴赏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本篇诗词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普通班级,学生基础不好。对于“诗歌鉴赏”,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不明确具体方法。鉴于此,我让学生先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上升到手法,这样做到由易入难,由具体到抽象,并且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相关段落,这些问题设置也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上一问为下一问服务的思想,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这个班大部分学生,求知欲不强烈,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很少,尤其是女生。基于此,我在设计问题要求时,先让同学独立思考,并着笔成稿,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让学生动笔实践,其实也是一个思考过程,日积月累,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设计思路】

《虞美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愁”,更有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的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作者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自己总结古诗鉴赏中手法题的答题规律,并最终将这种规律迁移运用到古诗鉴赏中手法类型题的答题中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鉴赏,感悟作者体现“愁”的巧妙手法。2.归纳古诗鉴赏中手法类型题的答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和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2.在合作探究中品析鉴赏作者表现“愁”的手法。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高考中古诗鉴赏手法题的答题方法,并将它迁移运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境创设】

故事导入;邓丽君歌曲《几多愁》;古筝演奏《几多愁》

【合作探究】

1.作者表现“愁”的手法。2.归纳手法题答题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李煜)对,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的作品《虞美人》。

二、介绍词牌名《虞美人》的来历

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三、情境创设

通过听、看邓丽君的歌曲《几多愁》初步感知这首词。

四、诵读诗歌

1.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2.诵读指导:

①节奏: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用“/”于书中标出节奏)

②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用“·” 标出重读)

3.教师示范朗读(配乐)。

4.自由诵读,体会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5.请一位学生诵读(配乐)。

五、把握感情基调,概括基本内容。

1.提出问题: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即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板书)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哪几种“愁”?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物是人非。(板书)

六、合作探究、品析鉴赏

(一)通过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的?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 “何时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试从手法角度进行简析。

要求:

1.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写出赏析过程。(时间2分钟)

2.再小组讨论,选出本组最佳代表发言。(时间3分钟)

3.注意在吟诵的过程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明确:

1.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被囚禁的亡国之君李煜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忧愁。

2.运用比喻,以水喻愁,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春水一样奔放倾泻。

(二)规律总结

古诗词鉴赏中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1.点明手法。2.解释诗词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上一篇:有你真好父亲作文下一篇:水处理工考试试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