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导学案学生

2022-07-25

第一篇:虞美人导学案学生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

【自主探究】

1、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手法: 对比、虚实结合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

在往事之叹中,其实暗含着今昔 对比 (手法)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认得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止步。

(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词。

最后两句词的妙处在于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词人运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其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又如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第二篇: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版

《虞美人》教案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难点:品味李煜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走近李煜(知人论世)

1、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2、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二、创设导入:

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

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为甚。

身为一国之君,他没有成就一生霸业,成为一代明主,反而沦为阶下之囚,为人所害。却因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在一个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一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他生命的绝响。

三、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节拍和韵脚)

1、注意把握节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找出韵脚: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

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明确:“愁”。用意象: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故国、往事、雕栏玉砌、朱颜来体现。

2、李煜的“愁”有哪些?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3、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本文运用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对比、夸张。

2、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3、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联想、意境、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情。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可见绝望悲苦之极。 (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五、精读细品(可结合上道题讲)

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在哪里?

明确:

1、巧妙地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手法,

2、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3、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六、拓展迁移----与“愁”有关的诗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3、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6、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轼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七、小结: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八、写作训练: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课后完成,写在周记上。)

九、板书设计: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

景: 虚实结合、联想 故国、往事、雕栏玉砌、朱颜

往事之叹、

情:亡国之恨、 情景交融

离家之痛、 乐景写哀情 思家之苦

第三篇:《虞美人》学案

《虞美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第一学时

一、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二、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及喜欢的诗句。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朗读注意问题:

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2、知人论世。

李煜,即李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

1

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如以下诗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恨。《子夜歌》 •四十年来家园,三十里地河山。《破阵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令》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是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同时又是位多愁善感的词人,因而他得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楚,生动而细致入微地反映在词作中。《虞美人》就是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

第二学时

一.具体研习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

4.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二、思路结构图 问——答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

2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三、品味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四、总结艺术特色: 1.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起伏跌宕的写法(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五、《虞美人》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都已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来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

3

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

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在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后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上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相见欢

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三学时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辨别 筹码 颠簸 雕栏玉砌

B.忽略 题词 肄业 疼心疾首 C.联手 召唤 惆怅 屈意逢迎

D.朱颜 伏法 寂寥 对薄公堂

1A/B“疼”应为“痛”C“屈”应为“曲”D“薄”应为“簿”。 2.对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了结,完结

B.雕栏玉砌应有在 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砌:台阶。 C.只是朱颜改 朱颜:指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 君:你

2A/B“雕栏玉砌”意为“雕饰的栏杆和白玉的台阶”,代指南唐华丽的宫殿;C“朱颜”应为红颜,少女(宫女)的代称;D“君”不是“你”,而是“我”。 3.下面是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是先实写到虚写。 B.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C.“雕栏玉砌应有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 愁具体化。

3D 4.“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评价,李煜因为两个“东”字丢了性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

5

同意。因为南唐宫殿在李煜被囚之地的东向,所以两个“东”字反映了词人的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生活,自然不被容忍,招来杀身之祸。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李煜,字 ,号 。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南唐后主,后

5字重光,号钟隐。名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探究提高

阅读《虞美人》,完成6~8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后主的一声长叹,寄寓颇多,含义是什么呢? 答:

6、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在苦痛中煎熬的囚徒来说,格外能触景伤情,过去的美好消逝无踪,曾经的往事化为虚幻,所以长叹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呀,可见欲摆脱苦痛而不能的内心悲苦。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里“又”字有何作用? 答:

7“又”字表明后主被北宋俘虏已过好久,这让他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万千。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在”和“只是”含义是什么? 答:

8“犹在”是“还在”的意思,过去的宫殿楼阁一定还在啊;“只是”是“不过是”的意思。这两个词,含啜泣之悲,披露出作者凄凉幽怨的心境。

6 期词作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其中写愁思绵长无穷的名句是

比较阅读

读下面的甲乙二词,完成1~5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1.两首词均为李煜被俘后的亡国之叹,甲中的 、乙中的 都是对昔日生活的留念。

2.甲乙都写到流水,但内蕴不同: 甲“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

乙中“流水落花”是比喻:

3.甲乙都有看似矛盾的地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是“回首”了;“独自莫凭栏”实则已经登高望远。这如何理解?

答:

4.甲乙都有倒叙之笔,请说说倒叙的好处。 答: 5.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者是今往对比,后者是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B.“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的客人身份。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设问的形式,运用比喻突出愁思的绵长无尽。

D.甲乙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都是很巧妙的,同时他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7

比较阅读

1分别是“往事”、“梦里”两句。

2甲是比喻怨愁情绪的深广激越、无尽无休;乙是比喻时光流逝,自己的一生也行将结束。 3这正折射出作者内心的痛悔、孤寂、屈辱、恐惧等愁绪怨情。是复杂心境的再现,并不矛盾。

4甲先说“春花秋月”,再提“昨夜”“东风”,是由果及因,也点明了作者是辗转难眠的状况;乙先写“帘外雨潺潺”,雨声惊美梦,突出了作者醒后的难熬,强化其内心的感受。

5B/客指自己身为俘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及词的主旨。

2、 体会作者用典、对比、类比手法的运用。

3、 品位语言,领悟作者的爱国热忱。 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舞榭( )歌台 巷( )陌 金戈( ) 元嘉( ) 仓皇( ) 无觅( ) 孙仲谋( ) 狼居胥( ) 廉颇( ) 佛狸祠(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千古江山 (2)赢得仓皇北顾 (3)可堪回首 (4)烽火扬州路

3、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字 ,号 , (朝代)词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

4、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怀念廉颇,感痛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

8

懑之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响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5、对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臵语序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8、名句填空。

(1)元嘉草草, , 。 (2)四十三年, , 。 (3)凭谁问, , 。 阅读训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试举例分析。

9

10、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1、辛弃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来,抒情写意,尝试从他的其他词中寻找一例进行赏析。

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于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 词的题材;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柁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 《永遇乐》用典较 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课外阅读: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1)兜鏊,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0

13、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14、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

15、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赞颂 ,暗讽 。

答案:

1、xiè xiàng gē jiā huáng mì móu xū pō cí

2、(1)长远的年代(2)落得(3)哪堪,不堪(4)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

3、幼安,稼轩,南宋,苏轼,苏辛

4、B

5、C

6、B

7、C

8、(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下片先回溯历史,讽劝当今,回首一生经历,已见苍凉;词尾用廉颇一事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更加悲愤难抑。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鲜明地再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10、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

11、如《摸鱼儿》一词,下片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语辟典精,用意深刻。

12、B(“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13、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14、唐朝诗人杜甫《登高》。

15、三国时期的英雄(孙权),南宋朝廷的无能(无人,苟且偷安)

11

青玉案〃元夕①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

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

笑语盈盈⑨暗香⑩去。

众里寻他⑪千百度⑫,

蓦然⒀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⒁处。[1] 编辑本段注释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⑪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⑫千百度:千百遍。

⑬蓦然:突然,猛然。

⑭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编辑本段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

12

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提示内容: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5、下片写了哪些形象?

明确: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

6、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7、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 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3

第四篇:虞美人学案

虞美人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难点: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情景导入

由《独上西楼》邓丽君的视频音乐导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凭栏无语,一弯残月,一身孑然,萧萧秋色笼罩着寂寞梧桐更是庭院深深处的自己。

离愁如麻,剪不断,理还乱,真切的滋味只在自己的心中。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相见欢》,作者是谁?李煜。他是一位错位的君王,从一国之君到身处异乡的阶下囚,这之间的落差大概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他亦是一代词宗,在那座孤冷凄清的小楼里,锁住的是他的身,却锁不住他怀念故国的心,他一次次提起笔含泪写下阙阙愁思,直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切便在此戛然而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南唐后主”真实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凭阑江山的无限怅惘,解读他剪不断,理还乱、恰似一江春水的爱恨情愁……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背景介绍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而《宋史》等正史均未说是毒死,记载为“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韵律感,音乐美(句中节拍、句末韵脚、章节间节奏) 指明学生读出节奏和韵脚。

春花 /秋月 /何时了?往事 /知/ 多少。小楼 /昨夜 /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 /月明中。 雕栏玉砌 /应犹在,只是 /朱颜 /改。问君 /能有 /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 /向东流。

2、意境美、情韵美(真情投入、声情并茂) 指明学生有感情的来朗读。

3、问: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么?

明确:

虞姬,项羽的宠姬。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传说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后人便以这一词牌诉衷情。【花语】生离死别、悲歌。

1 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学生集体读。

问:什么是“以意逆志”?(整体感知,由表及里,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意旨。) 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结合自己的体会请再说的具体一些?

1、这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我们就要“知人论世”了解他们的生平遭际和时代背景,从而全面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课下注释。

问: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是他蘸着血,和着泪写下的一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具体说说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

往事之哀

故国之思

“愁”

人生之痛 亡国之苦

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过渡:虽说是:“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从君王到阶下囚,这个中的滋味别人总是难以真切地理解、知晓。但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置身诗境,

1、“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的意象和画面。努力走近诗人的内心。

问 :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感受的到。为什么呢?那么,这首词中有哪些含情的意象?

明确:春花 秋月 往事 小楼 东风 故国 雕栏 玉砌 朱颜

春水 ——愁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宫殿图、一江春水图等。

问:在你们刚才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再现这些画面呢?学生默读。

2、“缘景明情”: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蕴藉隽永的意境。

过渡: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缘景明情,缘,什么意思?那么,我们就依据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吧。

四、 合作探究

问:这些景物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1)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

明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同时,亦有时间上的,这首词写于被囚的第二年,过去的时光里,日日夜夜,一年一年,此恨绵绵无绝期。身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A、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荣耀、地位、生存的安全感等 多少往事,划过天际,曾经在南唐的点点滴滴,甚嚣尘上……

想象:富裕生活,万民尊仰,而今,囚徒生活,苦不堪言。昔日欢乐,今日屈辱,形成对比。 2 一幅春花秋月图的背后,是后主对往事的无限怅惘,对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这便是——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总结:从时间上来看,度过了一年。第二个春天来临了。与其在说时间,不如说是重复囚徒般屈辱的生活,透过文字,我们感受到:一年年的屈辱生活,无数次对故国的思念。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自己的家国,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春风拂动,月明之夜,俯仰之间,心绪难平。

问:本词两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如:(学生举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有思亲、思友、思乡之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亦有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之感。

想象:孤寂的李煜独自登上小楼,迎面而来的春风,带我回到自己故国。这便是诗人痛苦的故国之思 。

过渡:那么“故国”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了什么呢?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问:他为何选择“雕栏玉砌”?而不选择其他的景物?如:小草,野花等等?

明确:因为这是李煜曾经最熟悉的地方,这里,留下他无数次的欢歌笑语,留下他星步如飞的足迹,留下他美好的回忆,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自己。亦是自己皇权和尊严的象征。“应犹在”,推测这些应该还在,后一句是“朱颜改”是什么?看注释, 问:少女都怎么了?

明确:变老了。衰老的容颜。

问:有那么厉害吗?仅仅一年两年的时间,少女都衰老了? 总结:夸张。体现南唐剧烈的变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问:“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

A、词人的容颜, 地位、身份,人生境遇、感受等 B、世事的改变,故国的改变。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依旧,而人去不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都在,永恒不变,而往事已非,故国不堪,朱颜已改,在对比中,一种回忆,一种凄楚,弥漫开来,夜夜难眠。 问:“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叹惋口气,是对“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青年作家郭敬明说这“物是人非”四个字是人世间最残忍的,只轻轻四个字便将人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了,这四个字真切的感慨是李煜内心深处化不开的—— 人生之痛。 指导学生朗读。

3 问、李煜问天天不语,问人人不知,转而问己,却已是愁到难言,泪流满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夸张 问:一江春水有何特点?

明确:水多流急、汹涌浩荡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且连绵无绝。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

此时,我们已能充分地感受到那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心扉的愁情,此情奔流不息,汪洋恣肆,无尽无休。使抒情达到了极至。正可谓:怎一个愁字了得?此为—— 亡国之恨。

(齐读最后两句,教师指导) 问:你能说出一些写“愁”的诗句吗? 提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愁无法抑制)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愁多)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秦 观 《浣溪沙》(愁的绵长)

小结: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祖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有刘禅之乐不思蜀,勾践之隐忍十年卧薪尝胆。而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五、艺术手法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1)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2)以乐衬哀、比喻 、对比

例:对“春花秋月”句的分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分析。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对比 :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4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3)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六、延伸阅读: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注:沈腰:《南史·梁书·沈约传》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潘鬓:西晋潘岳《秋兴赋》以“潘鬓”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词。

“沈腰潘鬓销磨”的理解:一旦成为阶下囚,美好的姿容和风流倜傥的神韵全都受到了销磨。

译文: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

2、这首词抒发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结合词的内容具体分析。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读写练习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请以“我想对李煜说点什么”为题写300字的片段。 明确:

在虞美人腥红的花期里/一位天才的诗人/无可奈何地/用凄美的词藻/把无限江山/提炼成/一首沉郁苍凉的诗/一江春水/流不尽哀叹/诗人的君主/慷慨悲歌/写一些感伤的诗词/唱不绝

多少风花雪月/吟不尽

千疮百孔的河山/在裙裾翻飞的美人的眼睛里/颓败绽开了花朵/阳光斟满金色的酒杯/无数枝头绽开过黄昏/目光碎成漫山的野花/无限江河的残屑已变成了满天的星光/也道不出有言无言/都在述说疲惫的憧憬/天才的诗人/把江山丢在诗里/把诗遗落在/无限江山。

3、推荐阅读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附板书:

虞美人

李煜

往事之哀

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故国之思

“愁”

2、以乐衬哀、比喻、对比

人生之痛

亡国之恨

3、反问

附录:

相关链接:

5

1、 前人对李煜词的评价:(先看课本,再做补充)

A、 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堪为“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典范。

B、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C、 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词以境界为最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李词是不以形式取胜而以境界见长的,所以我以为三者之中以李词为上。”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面对国破家亡,面对苍生黎民,面对亲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2、《相见欢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四、《破阵子 》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赏析】

6 李煜继位后终日沉溺于诗、佛、声、色之中,对赵宋纳贡称臣。直至公元975年,宋派曹翰攻南唐,才不得不组兵反击,大将朱令[上斌下贝](yū n)战死,李煜率殷崇义等肉袒出降。此词即写他“归为臣虏”之后的苦难生活和对往事的痛苦回忆。 上片追忆亡国之前盛况及亡国的原因。

开头写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幅员是辽阔的。“四十年来”指南唐从公元937年建国至公元975年亡国,近四十年,此处取其整数:“家国”此处指国家,一方面为了叶韵,一方面由于作者身为国君,“家国”亦有孤家之国的意思。“三千里地山河”写南唐疆土,当时京都金陵,有三十三州之地,号为大国。这两句写出作者对故国强烈的爱与深深的依恋。此处从时间与地域上概括写自己的国家。

下面是具体描绘宫廷,从而表现了帝王生活。“凤阁龙楼连霄汉”用夸张的手法写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霄”,云霄:“汉”,天河。“玉树琼枝作烟萝”写宫院内草木茂盛,”以“玉”‟„琼”来修饰宫廷中的树木,可见其珍异华美。“作”即“像”;萝,女萝:这里指宫苑里林林茂密,就像罩在雾气里的女萝一样。通过宫殿庭院雄伟优美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往日于深宫中所过的安逸享乐的帝王生活。李煜于廿五岁继位后生活安定、豪奢,所娶的大小周后,又貌美多才,很是宠爱,终日沉缅于酒色、声律、诗、佛之中。他曾在《玉楼春》一词中描述此生活是“春殿嫔娥鱼贯行,笙萧吹断水云间”,而对赵宋却采取忍辱退让,苟且偷安的态度。直至兵临城下,才组兵反击,大将战死,只好肉袒出降。“几曾识干戈”,包含了自谴自责之意。“干戈”是古代武器,此指战争。全句说: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这是他过去沉缅于享乐生活,不理朝政情况的真实写照!一个如此荒唐的国君,怎能不亡国呢?

片写“臣虏”身受的折磨及回忆“辞庙”时的悲苦情景。

一国君主一旦变为臣虏,其生活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烦恼是可想而知了。“一旦”表时间短暂。“沈腰潘鬓消磨”是化用沈约、潘岳的典故,言明在降为阶下囚后,因忧虑伤痛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的情况。“销磨”一词说明自己就是在这种忧愁痛苦中打发日子的。这一句精炼地概括了当俘虏的苦难生活。

下面写出被俘后最觉难堪的事—-“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写自己不仅由国君降为俘虏,而且被押送到汁京,远离自己的故土、亲人,在临行的那一天仓皇地辞别太庙时,教坊的乐工们还奏着别离曲,这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啊!千万伤情的话儿从何说起,只能对宫娥垂泪而已。

后主李煜亡国后的深哀巨痛使他成了“词中之帝”,正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作者把自己亡国后的真情实感不加粉饰不假雕琢地叙写出来,从大处落笔,感慨深切,自然真率,感人至深。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将一般感受体现于个别场景之中,艺术概括性很高,如写亡国北上的凄楚伤感,就抓住仓皇辞庙的一个镜头便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语言明净,用“四十年”、“三千里”这样的数字扩大了词的意境,摒弃装饰与色彩,没有当时文坛的“缕玉雕琼”“栽花剪叶”之风。

第五篇:《逍遥游》导学案(学生版)

《逍遥游》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本课的文学常识

2、 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 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学习重难点:

1、文章的思路。

2、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庄子寓言的特色。

3、积累文言词句。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预习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4、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三、课堂自主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3、课文写作特色

4、联系此文说说作者说的真正的逍遥是什么?

课堂达标练习:

一、填空:

1、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 家,----- 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 《庄子》一书共----- 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 。

3、 《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

二、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1、

2、

3、

4、

5、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三、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课后扩展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B. 人之与人之相贼:偷窃?

C. 何以易易:改变?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上一篇:医疗行业作风建设下一篇:一名小学生的日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