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2024-04-14

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通用19篇)

篇1: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曾觌朝代:宋体裁:词 芙蓉池畔都开遍。又是西风晚。霁天碧净暝云收。渐看一轮冰魄、冷悬秋。闽山层叠迷归路。把酒宽愁绪。旧欢新恨几凄凉。暗想瀛洲何处、梦悠扬。

篇2: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作者:向 朝代:宋 体裁:词 酒阑枕新凉夜。断尽人肠也。西风吹起许多愁。不道沈腰潘鬓、不禁秋。如今病也无人管。真个难消遣。东邻一笑直千金。争奈茂陵情分、在文君。

篇3:冷风中的虞美人

啊,虞姬虞姬,冷风中的虞美人!

壹·如果

历史从不会有如果,就如与他相争的那人一般,不会手软,亦不会心软。虞姬站在冷风中,任薄衣被风肆意扬起,任娇躯被冷风席卷。她这样想着,她终是明白了,心冷了。军心已散,现在真心对他甘愿为他效忠的又有几人?那个与他相争的人真是无情,用楚歌来动摇他的军心,用楚歌夺取他的天下。昔日军中几十万人,如今仅剩几百人,怕真懂他的就只有她了吧,只有她明白他的心中不是天下而是江东。

她想,她为何不是个男子,这样也能为他、为他的江东出份力。可她终究是个女子,虽然她会舞剑,也只是个女子罢了。只要伴他,就好。

冷风中的月下,她叹口气,耳边又传来了那悲凉的楚歌,又听到了将士的纷纭。她想了很多如果,如果他不是霸王,如果他不与那人争锋,如果他……可她从不后悔爱着他,无可救药地爱着他。

可是没有如果,不是吗?既然不能,那便以血践行,以命壮行吧!这是她唯一能为他做的了。

贰·离别

掀帘入帐,他正在大杯饮酒,帐中也是如此凄冷。她苦笑,这就是借酒消愁吧!她走到他身边,此时的她特地点了朱唇,贴了花黄。他将案上的宝剑拿起给她——舞剑给他,是他每次喝酒最喜欢的事。

她接过剑,那剑上仍有斑斑血迹,那是一个个生命消失的印记。

她开始起舞,她相信这是她舞得最美的一次,一个人若在跳舞时想着一个人,那舞便是最美的。连他也不禁低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灯光剑影中他浅浅吟唱。既然进帐前已想好,便也无可留恋了。她嫣然一笑,毫不犹豫将利剑抹过了玉颈,香消玉殒。

恍惚中,她看他从座上惊起,这样就让他无牵挂了吧,她想。

叁·追忆

可惜她错了,他终究还是败了。他站在冷风萧瑟的乌江边,看着手中的利剑,那上面有她的印记。那晚原以为只有她了,可如今她也没了,他也无牵挂了,将剑划过脖颈,他好像看见了她,他知道她在前面等他,等他与她再相逢……

咖啡的雾气使玻璃有些模糊,恍惚中又看见他与她的爱情故事。

虞美人,虞美人,冷风中的虞美人……

【简评】

篇4: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而是一个颇有天赋的词人,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能诗能文。他一生经历了由皇帝而囚徒的生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内容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格调不高,故当时另一词人潘佑就曾当面指责他“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东风一半”。(据《鹤林玉露》)后期一降为囚徒,经历了一般帝王所无法体验到的痛苦生活,词风大变,把强烈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浓缩在凝炼的词章中,使他的词作以一种深沉的悲剧性感慨,放射出时代的折光。他的《虞美人》一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对于这个亡国之君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回忆过去那“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忆江南·怀旧》)的生活。而花、月、春风这些美好的景致也就最易触动他那敏感的神经,可说是一触即发,往往只凭一点稍纵即逝的感觉,就能敲开他记忆的窗扉。同时,这种旧国之思一经撩拨,又是奔流直下,不可扼制的。这首词就是他在一个幽静的夜里,忽然感受到春风的暗度,而脱口吟出的怨泣之音,它以浓挚的感情与圆熟的技巧打动了读者的心。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春去秋来,本是自然法则,哪有完结之时,似乎无理,春花秋月又是大自然呈现出的良辰美景,一般人流连于花前月下唯恐不及。如宋人陈去非《虞美人》云:“吟诗同门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李煜却很不耐烦地责问它“何时了”,问得似乎又十分无趣。其实正暗示着一段极其伤心惨目、令人肝肠寸断的痛史。果然接下一句就是“往事知多少”。这句承接上句,使无理无趣的发问有了着落。“往事”既包括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挥泪对宫娥”的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

为什么词人突发感慨,是什么拨动了他心琴上这根思旧的弦索呢?原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用的颠倒因果句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因,“往事知多少”是果。词人把结果提前,强调了这种哀婉愤切的感情,为全词创造出怨愁的氛围。

尽管词人讨厌、害怕春风,春风还是在昨夜悄悄闯进了他所栖身的小楼。这依然温馨袭人的春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词人想起过去那些“花月正春风”的生活。“又东风”的“又”字浸透了词人历经沧桑、不忍回忆又不能不回忆的心绪,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那哀肠几绝的哽咽之声。过去那以“香醪秀床”为中心的生活与眼前这萧条冷落的小楼庭院显得太不协调,令人满目伤情。这儿,“故国不堪回首”是一层意思,“又东风”进了一层,“明月中”又进一层。追思故国往事已是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在东风拂面,月华如水的春夜呢?情与景胶着在一起,真切动人。同样是花月春风,却物是人非,这种深刻的对比,使得词人那凄绝的情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他毫不停顿地一气吐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九个字。一般来说,这九个字在第二字上有一顿;在这儿笔者认为应一气吐出,方能表达词人那奔涌难息的愁绪。

下阙承“往事”、“故国”展开今昔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写实,以故国宫殿的依旧与自己的红颜顿失做比,表达江山易主、自伤自怨的情怀,有追叹、也有悔恨。“朱颜改”不过是“江山改”的委婉说法,李煜后期是知道自己亡国的责任的,他曾吁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王经《默记》)但事已至此,怨恨又有何用呢?

强烈的对比使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如一段胡乱剪接在一起的影片。色彩斑澜的过去与灰暗单调的今日交替奔现眼前,使人眼花缭乱,而又心绪烦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乌夜啼》)胁迫万斛愁怨的词人痛心疾首地大声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多愁呢?愁多愁少,本来是十分抽象,难于描状的。但词人自有妙法,能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少愁?一江春水那样多,那样长的愁;春水东流那样绵绵无尽的愁。说愁有长度,大概从李白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生发而来;说愁如流水般无穷无尽,又许是从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忆君心似西江水,门夜东流无歇时”脱化而出,但两位唐代诗人只是写一般的离愁没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李煜倾吐的却是家国倾覆的深愁幽恨,愁思的深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来词人也学他以具体比喻状摹愁思,秦观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崎每子,黄时雨”。其虽百般精巧,却只是一种士大夫个人闲愁的抒发,不可能如这句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虞美人》这首词以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故国之思,哀婉凄绝,如泣如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据《乐府纪闻》载:“旧臣闻之,有泣下者”。更有甚者,导致了李煜自己的被害。王至《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 ‘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使得他的词作超出了个人感怀的范围,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时代认识价值。同时,由于他那样凄楚动人地表达出了自己回肠百结的愁思,使这首词达到了五代词的艺术顶峰,具有不可否认的美学价值。历史上,许多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常常从这首词中取得某些感情上的共鸣,就是在于“后主之词,其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1947年上映的一部反映抗战时期民生愁苦的影片,片名就叫《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天我们看了这部影片,仍会扼腕叹息,愁绪难平。影片的本身价值当然是最重要的,但也要看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表达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愁苦与悲情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二中学(564602)

篇5: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篇6: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作者:李  朝代:唐  体裁:词   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夜来潜与玉郎期,

多情不觉酒醒迟,失归期。

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垂凤。却回娇步入香闺,

篇7: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作者:葛长庚  朝代:宋  体裁:词   苹花零乱秋亭暮。篱落江村路。棹歌摇曳钓船归。搅碎清风千顷、碧琉璃。山衔初月明疏柳。平野垂星斗。莫辞沈醉伴孤吟。他日江南江北、两关心。

★ 虞美人赏析

★ 虞美人秦观

★ 《虞美人》 李煜

★ 虞美人-读后感

★ 虞美人,虞美人吕胜己,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篇8: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2009年7月1日, 大型音舞诗句《虞美人》在南京举行了首次试演。由著名青年舞蹈家山闇担纲主演, 在剧中出演虞姬, 折服了在场千余名观众。该剧以出生在宿迁的虞姬和项羽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以被誉为中国民族舞蹈新学派的“昆舞”为语汇, 通过《花开》《恋别》《婚别》《死别》《花谢》五章, 再现了壮美的、千古传诵的、感人至今的爱情故事。该剧之所以叫《虞美人》, 一是指虞姬其人, 二是虞美人也是宿迁之乡特有的一种花, 三是虞美人也是一种古代词牌名, 人花词三位一体的结合可以说是匠心别具, 独具魅力。

二、《虞美人》赏析

1、古代文化的映射——古典意蕴的体现

对于一个古典舞的作品而言, 意蕴的体现, 都应该是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而这些“古典美”的集中体现, 古典舞基础的基础, 正是由一些无声的元素展现出来的。这些“元素”不仅是指从身韵动作中概括出来的基本技法, 也是一种特殊语言。中国古典舞既然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同样是精神生产, 其舞蹈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态, 是对历史文化的映射。中国古典舞的舞姿舞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映射”, 通过舞蹈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来感受这个年代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貌。在这样的“映射”前提下, 舞蹈的语言元素也需要在这种特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加以印证。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动态虽然没有代代的流传下去, 但我们依旧可以从古代遗留的壁画等重体会它独有的韵味。“如果古典舞的形式不是取之于古, 不是历史形态, 古典精神就装不进去”。中国古典舞舞剧应具有中国的古典精神, 这在中国古典艺术的各门类中都有充分的印证, 不管是从艺术著作还是美学理论上的认识都有丰厚的历史遗存, 中国古典舞应该以此为基础继承和发展。所以研究中国古典舞的同时就要认识到我国古代关于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审美方式, 在古代历史映射中, 展现“古典”

1.1形态

音舞诗剧《虞美人》中所建立的形象, 首先是通过舞蹈形态传达出来的, 剧中的人物是以虞姬为中心, 通过音乐以及人物对白等衬托出不同阶段对虞姬栩栩如生的形态刻画。第一幕情系古槐中, 通过借用苏北民歌《四季歌》为引子, 以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为主旋律新编二胡曲, 恣意渲染烂漫情调, 抒发少年虞姬敢于幻想、敢爱敢恨的浪漫少女情怀生动再现出少年虞姬艳若桃花, 身轻如燕的舞蹈形态。第二幕琴心剑胆, 梦幻般的音乐, 抒情写意的灯光, 一群美丽的姑娘河边洗衣, 追逐嬉戏, 青年虞姬亭亭玉立,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对水梳妆, 舞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 表现青年虞姬的活力与激情, 对生命自然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第三幕随征, 虞美人带领一队女兵出列舞剑, 英姿飒爽的随征夫人, 只见她手中剑, 点拨撩穿, 脚下跳跃腾挪, 动作刚柔并济如蛟龙出水, 舞姿轻灵飘逸如仙鹤展翅。突出展现了那个时期女子舞蹈腰部的动态、美感, “亢袖起舞、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连臂踏地”, 重现中国古代楚地特有的舞蹈形态与风味。所以这些特殊的形态, 都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气氛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1.2神韵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绝句》中的诗句, 诗人以一个女中豪杰的口吻赞扬了项羽最后的选择。项羽出身贵族, 有着刚愎自用和凶残成性的缺点, 但是他对自己的士兵坦率, 富有人情味, 曾亲自给士兵送药并尝药, 因而士兵能够跟他拼命作战;当项羽突围到吴江的时,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 回到江东, 重整旗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 便回身苦战, 杀死敌兵数百, 然后自刎。他的这种宁死不屈, 正义凌然的精神, 在舞剧《虞美人》中得到充分再现, 运用舞台灯光的变幻莫测和群舞队形等凸显气势的变化, 转身投足中展现出项羽的勇敢气势和爱国精神, 再现了舞剧神韵, 对整台舞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3动态

舞剧《虞美人》中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再现了不同的时期的虞姬, 流露出她古典“美”的动态。例如虞姬和项羽双人舞的主题动作之一——手部五指张开, 呈莲花式状, 这是一种表现爱的方式, 体现了青年的虞姬的含羞带怯, 闭月羞花的阴柔之“美”, 而后又因战争屡屡分别, 舞步飘逸柔美, 体现出他的深明大义;在舞段《虞姬亮剑》中, 只有虞美人拿起剑大胆沉着的与强盗格斗。还有在群舞《剑鼎舞》中, 虞美人带领一队女兵出列舞剑, 英姿飒爽, 不愧是随军夫人, 脚下跳跃腾挪, 如男儿一般彪悍威猛。这些动态地展现了无不体现出虞美人轻盈、刚烈有风情万种的性情。

2、代发展的产物——时尚创新的盛宴

在不断发展的当今世界, 时代的大环境决定了文化艺术的价值, 它作为一种软实力, 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通过文化艺术增强国民的创造力, 提升国家和城市形象, 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影响力和话语权, 已成为当今各国重要的文化政策和战略目标。站在这样宏阔的视野上, 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具有新时代烙印的舞蹈作品, 不仅需要丰富的历史情结作铺垫, 而且也要显现出舞蹈在新时代出新, 使舞蹈创作成为一种“时尚”。

舞剧《虞美人》能把这种时尚搬上舞台, 能把这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演绎的那么传神, 它跳出艺术作品中常见的描写顺序, 采用倒叙的结构方法, 从虞姬和项羽的情感故事入手, 为观众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舞台艺术效果, 使剧作充满了诗情画意, 展现了浪漫和唯美的时尚色彩。

2.1民俗适度

剧中民俗性舞段和民间音乐的插入比较适度。民间俗乐舞早在我国古代就自娱性的发起, 指民间自发流传的乐舞, 到汉秦时已经初具规模, 成为了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 到汉代取代了合法地位, 从根本上解决了宫廷乐舞不断更新的问题, 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由于受秦汉时期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制约, 而后这些舞蹈通常融入了百戏中, 它的舞蹈特征在整个舞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第一幕的蛇舞和鹰舞, 在汉代百戏中称为舞像, 就是戴假面具, 著假形而舞再现了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 美丽的宿迁, 项王的故里, 美人的故乡, 宁静和谐, 花香四溢。第二幕的号角舞、鼓舞、举鼎舞, 是舞者手执乐器, 武器或物品而舞的舞蹈, 突显了霸王以昂扬桀骜的天子骄子的姿态出现战场, 与众武士同舞, 彪悍威猛的气势。这些舞段的添入, 既丰富了剧作的色彩和文化内涵, 又没有喧宾夺主, 演绎的十分恰当。

2.2华丽舞美

整台舞剧的舞美都洋溢着时尚迷人的风格, 随着悠远的钟声在每个人的心头回荡, 序幕徐徐开启, 背景音乐雄洪悲壮, 如泣如诉, 仿佛在诉说悲壮的往事, 与现实场面浑然一体。皮影戏的表演与现实场面的对照, 拟人化的虚实结合, 大幅幻灯万马奔腾的场面, 战马嘶鸣, 以烘托气氛, 营造全新的视觉效果。项羽举起巨鼎虞姬端坐在里面, 楚楚动人, 预示着神女虞姬像虞姬花一样的美丽, 展示了项羽对虞姬感人至深得爱情画面。在两人洞房花烛夜时, 虞美人变成红新娘, 项羽变成了俊新郎, 舞台上一片红色主基调, 在一个似灯笼形状的纱墓中, 那缠绵的身姿在那虞姬花下显得格外炫美, 使舞蹈与幻术效应充分融合。

2.3剧作新颖

从舞剧的剧作形式上我们可以深省, 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创作要有自己的风格。舞剧的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封闭性”与“排他性”, 什么都吸收, 最终结果将失去中国古典舞的舞种特色。在编导和教师的理念里要有三个字:“精”、“创”、“新”。音舞诗剧《虞美人》新颖的剧作形式, 涵盖了中国古典舞当前创作的三种思潮:“文化内涵型”“戏剧感情型”“肢体表现型”。“文化内涵型”是舞剧的背景, 贯穿整台的舞剧的主线;“戏剧感情型”则是它富有弹性的纤维组织, 剧烈的冲突在爱情与死别中不断相撞, 给剧中情节带来了高潮;“肢体表现型”则是这棵大树的繁盛的枝叶, 虞姬笑着的嘴角留下了一丝悲情的眼泪, 眼泪是为项羽流的, 可是笑容却征服了所有人, 该剧在倡导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表现了虞姬的善良、美丽、忠贞, 舞剧完美体现了人性的东西, 成为感染观众的最亮点。

三、结论

在音舞诗剧《虞美人》的创作中, 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中的“古典美”也体现了这个时代赋予舞蹈的浪漫唯美的时尚气息。它的“古典美”使人们认识到, 任何种类的舞蹈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 都是在文化母体中繁衍出的艺术形式, 一个好的中国古典舞舞剧应该具有古典舞基本的形态、神韵和动态, 展示出它特有的古典意蕴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映衬。而在不失传统的继承下, 也要不断地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下去, 使舞蹈作品打造成为新时代的经典, 该舞剧成功地运用的多种创新元素, 将民俗性的舞段和音乐插入其中, 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加上华丽舞美的衬托, 剧作的新颖等有效利用, 使舞台形象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是编导以过人的艺术敏感发现了昆舞中舞蹈艺术遗产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并把它投入到课堂教学, 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昆舞的精髓, 以实现昆舞遗产的有效传承, 进一步转化为舞蹈艺术的生产力, 探索出了独具时代精神的音舞诗剧。

摘要:本文是我对中国古典舞剧《虞美人》作品的浅析。首先从形态, 神韵和动态上探究出舞剧传统的古典意韵;其次, 在不失传统的继承下, 也要不断地创新, 民俗性舞段, 华丽舞美, 再加上剧作的新颖等有效利用, 尽显舞剧时尚色彩;最后, 昆舞的融入成为发展传统文化的新契机, 由此激起我们深思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典舞,古典美,古典意蕴,时尚创新,昆舞,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孙颖。

[2]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唐满成。

[3]舞蹈大词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吕艺生。

篇9: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先看词上片。辛弃疾回忆自己少年时代,风华正茂,“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虽生长在山东沦陷区,亲见了金人的凶残,亲历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但祖父仕在金朝,心系宋室,不忘家国,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让他“谛观形式”,寻找机会“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这于少年辛弃疾的心中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加之沦陷区人民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更有孔孟之乡所受到的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深刻影响,文武双全的他坚信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坚信中原是可以收复的,坚信金人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愁”为何物,“不识愁滋味”。但为了学着前代诗家抒一点愁情,他只好“上层楼”找“愁”。大概是找一些生命的闲愁和爱情的相思之愁吧。值得关注的是此处连用两次“爱上层楼”,从诗歌的章法上讲起到了“起”和“承”的效果。前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因为无愁,所以“爱上层楼”寻“愁”;后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上”了“层楼”为了学一点所谓的名士风流而“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风华少年时的无病呻吟,故作愁容的造作和憨稚。

再看词的下片。这里笔锋一转,写出了自己“识尽愁滋味”之后的感情变化。多么浓重的“识尽愁滋味”,它几乎囊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岁月,21岁时聚集起义军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带领50骑兵北上济南敌营,生擒义军叛将张安国并押送至建康,从此宦游江南,不顾官职低微,一再奏表进言,力主北伐。在湖南创建“飞虎军”,在福建改革理财办法,积极打造铠甲,招募新军;镇江知府任上,又积极备战,遣谍侦查,拟建立江上万人劲旅,真真一个“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热血男儿。

但是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种力量争权夺势,此消彼长,主和派忌讳谈兵,主战派不备而战,而辛弃疾作为仕金官员的后代,作为曾经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身份深深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而只是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被用来解决一些民政问题。政治夹缝中的辛弃疾不断遭受政敌的排挤和打压,在其23岁到68岁的40多年间,他多次被言官弹劾,三度罢职,闲居长达20年之久,如其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自嘲的一般,“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正如清朝赵翼所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满怀报国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辛弃疾,看到南宋当局“忍耻事仇”的投降政策下,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惨痛现实,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好寄托在词作上。这样,就产生了辛弃疾反映广阔社会内容表达深沉爱国情感的大量优秀词作。

如《清平乐》中简单而朴素的村居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如《青玉案》中深情而执着的牵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鹧鸪天》中春入平原带来的盎然生机,“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也有如《鹧鸪天》中对现实生活的貌似超脱,“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如《瑞鹧鸪》中以道佛思想来对自己的安慰,“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

更多的辛词是悲壮,是豪壮,“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如《摸鱼儿》中对朝廷当权小人的警告,“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如《满庭芳》中对故作清高,如群蛙鼓噪般的主和派的讽刺,“袖手高山流水,听群蛙,鼓吹荒池”;如《水调歌头》中对耀武扬威的敌人的蔑视,“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如《水龙吟》中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如《永遇乐》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贺新郎》)的坚贞赤诚;“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的战斗渴望。

而这首构思精巧,手法洗练,篇幅短小而耐人寻味的小令《丑奴儿》就是他被弹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

与上片相同的是,下片也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与上片互为呼应,同时从诗歌的章法上讲明显由“起”而“承”进入“转”而“合”。矛盾往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情感也常常相反相生。人常说“乐极生悲”“兴尽悲来”,同样的道理,极度的悲伤之后也常常是归于平淡,最大的悲哀,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讲的,即愁到极点时的无话可说。因此,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便“欲说还休”, 已经不想再说了。在饱受风雨、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尝够了愁的滋味,反而不再言愁了,他根本不想讲话了。但其实“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不能说。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昏庸黑暗,自己已多次上表请战,知难有作为,再多说也无益,反“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论盗贼札子》),既然不想说也不能说,只好转言天气,“天凉好个秋”。好个“天凉好个秋”!闲淡的表面下,掩盖着多么深沉博大的悲愤啊。读到这里,我们才似乎真正理解了上片“不识愁滋味”的真正涵义。

一百年后的宋元易代之际,诗人蒋捷写了一首与辛弃疾的《丑奴儿》内容风格相近的词作《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与辛弃疾的“少年”“而今”两个人生阶段的对照相似,蒋捷也将“少年”“壮年”“而今”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听雨”这一生活细节贯穿起来,将人生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整合,集中而洗练地再现出最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可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少年歌楼听雨,红烛罗帐,浪漫放纵,陶醉于情爱,无须辨昏晓。这是为下文做铺垫。壮年客舟听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孑孑于行役,感悟于人生。而今僧庐听雨,感慨万千,一生之悲欢离合,尽在雨声里消磨。好诗总是涵画,三节词句如同三个画面,虽极为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其中心理,看似超脱,其实是最深的痛苦,是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后的一种无奈,一种“死灰吹不起”(苏轼《寒食帖》)的麻木。

与辛弃疾相似,蒋捷也身逢乱世,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他是南宋咸淳十年的进士,尚未一展宏图,南宋王朝这座大厦便已轰然倒塌。性格孤傲的蒋捷一心盼望宋王朝重整山河,宋亡之后他隐居太湖竹山,倾慕竹的气节,自号竹山,元多次征召,终不出仕,抱节而终。他一生漂泊,逢改朝换代,尝尽人生况味。《听雨》便是诗人一生的写照:少年的浪漫富贵,中年的孤独飘零,老年的悲苦凄凉,对比中颤动着读者的心灵。与辛弃疾的《丑奴儿》可谓各出机杼异曲同工。两首词均手法洗练,以简驭繁,尺幅千里,明白晓畅,无一丝难理解的字面障碍,一似脱口而出,浑然天成,却又韵味无穷,婉转不尽,均可谓小令中的大手笔。

辛弃疾与蒋捷均处于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到极大危机的时代,一个是“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贺新郎》),在金的逼迫下南宋集团偏安一隅;一个是“二十年来,无家种竹”(蒋捷《少年游》)身逢朝代更替,宋室彻底被元取代。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有着细腻的诗人情怀,两首词所要表达的是人生情感和认识,均已超越了个人体验之藩篱,而至于人类普遍之共识,所以能使不同时代的“后之览者”共同发出会心会意的感叹。

如果只看到二词的相似之处,那么,还不足以理解词人情感的细微之处。比较起辛弃疾来,蒋捷是一个比较平和的诗人,在内心悲凉到极点后便归于近乎麻木,归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淡然,归于老来终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他的词主要是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在吟花赏月中表示对朝代更替前往昔岁月的眷念。或者说,他是用一种冷漠,麻木,用一种“放浪于形骸之外”的颓唐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少年游》)。因此,他的词格调低沉哀婉。

辛弃疾则不同,他的政治抱负和期望值很高,有着极强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耻于言弃,他是撞了南山也不回头的永不言败者,他还“欲说”。所以,他的词忧愤而不失豪壮之气,体现了爱国词人的特点。

参考资料:

[1]《蒋勋说宋词》蒋勋著。

[2]《辛弃疾词赏读》 王明辉 王铭丽 著。

[3]《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叶嘉莹 主编。

[4]《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篇10: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虞美人王灼,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王灼  朝代:宋  体裁:词   别来杨柳团轻絮。摆撼春风去。小园桃李却依依。犹自留花不发、待郎归。枝头便觉层层好。信是花相恼。觥船一棹百分空。拚了如今醉倒、闹香中。

篇11: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虞美人周邦彦,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周邦彦朝代:宋体裁:词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篇12: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虞美人顾卞,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顾卞朝代:宋体裁:词 帐前草草军情变。月下旗旌乱。褫衣推枕惜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抚鞍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萼凛秋霜。九泉归路是仙乡。恨茫茫。

篇13: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关键词:认知,转喻,虞美人,理想认知模式

李煜, 南唐第三任国君, 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 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 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 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因此此词成了李煜的绝笔。本词虽短小, 共四句, 但却有八处运用了转喻, 它们是本词中情感表达和审美的基石。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 结合转喻的认知模式, 探讨这首《虞美人》中的转喻类型及意义。

一、转喻的定义

“转喻 (metonymy) ”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 在希腊语中意思是“改变名称” (a change ofname) , 即用一物来代替另一物 (one entityis beingused torefer toanother) 。[1]转喻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 在其论著《诗学》里, 转喻是一种修辞格, 用以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 对各种现象进行感知、思考和推理的过程。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现象。[2]转喻的研究由修辞拓展到语言本体论的层面。Panther&Radden在转喻的定义中提到了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 , 认为转喻是一个概念现象, 是某一概念实体提供达到另一概念实体的操作途径。[3]

二、理想认知模式框架下的转喻分类

理想认知模式 (ICM) 在转喻的理解和生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 交际才能顺利进行。理想认知模式是对人类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 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 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4]Radden, G和Z.Kovec-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框架, 将转喻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1.事物—部分ICM转喻;2.范围ICM (scale ICM) ;3.构成转喻ICM;4.事件ICM转喻;5.范畴—成员ICM转喻;6.范畴—特性ICM转喻等;7.缩减ICM。[5]本文即采用这种分类方式对李煜《虞美人》中的转喻进行归纳与分析。

三、《虞美人》中的转喻推理

本词中整个框架和其部分之间的转喻映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它们是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范畴和其特征之间的转喻, 构成转喻, 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

(一) 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事物—部分ICM转喻又分为两种形式的次转喻:整体代部分和部分代整体。词中有两次运用了“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模式, 第一次出现在“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是春秋两季, 而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是鲜花, 秋天最能引人们共鸣的是秋月, 所以作者运用了“春花秋月”代指世间美好的事物。“问君能有几多愁”, 面对春花秋月, 李煜应该是苦辣酸甜都有, 更多的悔恨吧, 可是面对“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现状, 只有忍辱偷生, 不敢直言, 所以用“愁”字来表达自己旦夕祸福无法掌控的悲伤。词中还有整体代部分的转喻, 如“往事知多少”,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 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等, 也有“仓皇辞庙日, 垂泪对宫娥”的惨状, 但这里倾向于那些美好欢愉的场景。

(二) 范畴与特征之间的转喻

范畴—特性ICM转喻由范畴代特性转喻和特性代范畴转喻构成。用jierk表示stupidity使用整体范畴表示其主要特征, 而用black专指black people则是主要特征替代整个范畴。

词中出现了三处由特性来替代整个范畴的地方, 如“东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经常用东风指代春风, 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由于, 一般春天时, 中国多吹东南季风。“故国”指代南唐, “故”有失去、旧的意思, 因为国已破, 恢复无望, 南唐已成为历史。“只是朱颜改”, “朱”在古代多指红色, 古代女子喜欢用胭脂水粉, 脸色红润为美, “冲冠一怒为红颜”, 所以, 此句中的“朱颜”本指代健康的脸庞, 这里则指代养尊处优的生活。

(三) 构成转喻

事物是由材料、物质构成的整体。这种转喻类型中, 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质和材料, 材料、物质也可以表示其构成的事物整体。“雕栏玉砌应犹在”, 古代皇宫多用汉白玉为建筑材料, 诗人用“雕栏玉砌”指代南唐都城的皇宫。

(四) 范畴—成员之间的转喻

范畴—成员ICM转喻包括两种即范畴代成员和成员代范畴。例如, 英语国家通常用“aspirin”转指[止痛片]整个范畴, 用pill转指该范畴内成员“避孕药”。词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江”, 就是范畴代成员。“江”泛指大河, 而这里指的是长江。因为南唐建都金陵, 金陵即是今天的南京, 作者当时所描述的是故国的景物, 所以此处应指长江。

四、转喻与本词的情感表达

转喻是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6]既然转喻能够以事物最显著最容易让人记忆的特点来指代该事物, 那么使用转喻的语言很自然地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7]中国古典诗词特点就是要求用最少的文字勾勒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情感。诗人在词中运用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朱颜、江水等事物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 既给人视觉又有触觉的感受, 故而其篇幅虽然短小, 但意境深远, 感情真挚, 让人读后心有戚戚, 缠绵反侧, 深深体会到诗人的亡国之痛和前途未卜之悲。因此, 可以说本词是转喻和中国古典诗词结合的典范。

五、结束语

本文在Radden和Kovecses提出的转喻认知模式基础上对李煜的《虞美人》进行了探讨, 说明诗词中的转喻不仅是纯粹的修辞方式, 更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途径, 是认识和思考事物时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角度分析转喻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阐释力, 旨在说明认知理论有助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8]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 press, 1980:36.

[2]Lakoff&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 press, 1980:37-40.

[3]Panther, K.&Radden, 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Though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 1999:17-23.

[4]张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琵琶行》中的转喻[J].华章, 2009 (02) .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

[6]沈志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认知分析[J].大家, 2011 (04) .

[7]张久全.转喻的认知阐释[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01) .

篇14:凄婉哀伤的《虞美人》词

关键词:虞美人 风格 凄婉哀伤

《虞美人》是唐玄宗时期的教坊曲名[1],后来演变为词调,在南唐,李后主的一首绝命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令人如痴如醉,也让《虞美人》“一举成名”,成为后代词人争相叙写的典范。《虞美人》这一词调的来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与项羽的宠姬虞姬有关,一是与虞美人草相联。

关于调名源自虞姬,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2]这一观点从许多《虞美人》传词也可窥知一二。关于《虞美人》词调的第二种由来,起于虞美人草之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草篇曰:“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3]又按《益州草木记》云:“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4]可见,段成式所说的舞草也就是虞美人草。《贾氏谈录》云:“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而无花,叶皆相对。行路人见者或唱《虞美人》,则两叶渐摇动,如人抚掌之状,颇应节拍。或唱他辞,寂不动也。”[5]《虞美人》词作中与此相关诗句有宋王安中的“满庭芳草月婵娟”、叶梦得的“芳草连空远”、毛滂的“翠轻绿嫩庭阴好。醉便眠芳草”等。

在唐五代和北宋一共有107首《虞美人》,其中唐五代是其初创期,作品较少,有10位作家创作《虞美人》22首。在北宋,《虞美人》创作颇丰,共31位作家85首作品。词的特性是绮艳婉媚,蕴藉而有风味。[6]填词,讲究声情与文情,《虞美人》源起于唐五代,其词作无论是与虞姬相关还是与虞美人草相关,本身都是艳曲,主要是用来写闺中情思的。无论是遵照王灼《碧鸡漫志》所言,与项羽宠姬虞姬相关,还是和虞美人草相关,都为这一词调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这一悲剧背景恰恰与《虞美人》的风格相契合,凄婉哀伤就是《虞美人》词作的整体基调。不过在《虞美人》的历史流变中,其题材、内容虽然以与曲题相关的美女、花草为主,但也有逐渐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趋势,风格虽以婉约缠绵为主,但也有向豪放拓展、延伸的迹象。[7]根据在唐五代及北宋时期词人创作《虞美人》词作的数量及其代表性,可列出如下具体词人的创作,并对其词作风格做出分析。

一、“春花秋月”——以李煜词为例

李煜的《虞美人》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尤其是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了以《虞美人》写故国之叹的先声,更是让后人熟知《虞美人》一调,可以说在拓展词境方面,他功不可没。先看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写尽末世国君的哀愁。据宋王铚的《默记》所载,这首词和他的惨遭杀害不是没有关系的。两个诘问,为晚唐五代词的绝笔。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都纳入一个“愁”字中。[8]这首词的主题内容就决定了词的风格必然是凄婉哀伤的。李煜的另一首《虞美人》不太常见: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罍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本词描写亡国前后的对比,景物依然,人事全非。词人愁绪满腹,才会“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这也就是这首词的风格基调。

从这两首词作中便不难得出,李煜的作品悲愁太深,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抚平和划开的。李煜的《虞美人》在后代广为传颂,应该是他在内容上的变革。在他以前,《虞美人》在内容上多写美人与香草。而李词却常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同时亦有伤春怀旧之情。风格上虽难以摆脱悲伤婉约,题材上却比以前有极大的拓展。但凡优秀的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恰到好处的巧妙结合,这也从一定意义上成就了李煜。

二、“吹花拾蕊”——以晏几道词为例

晏几道的《虞美人》又不仅仅是凄婉哀伤,而且显得更加悲痛悲愁悲苦。这大概和他自身的经历相关,先看他的怀人怨别之词: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秋风不似春风好。一夜金英老。更谁来凭曲阑干。惟有雁边斜月、照关山。

双星旧约年年在。笑尽人情改。有期无定是无期。说与小云新恨、也低眉。

湿红笺纸回纹字。多少柔肠事。去年双燕欲归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

南楼风月长依旧。别恨无端有。倩谁横笛倚危阑。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

第一首词从看水的阑干写起,第二首亦是如此,“双星旧约年年在”,但人情易改。最后一首较前两首,稍稍给些安慰,即便是“锦书迟”,还是存在一丝丝希望的。另外,晏几道还有叙写闺中情思的:

闲敲玉镫隋堤路。一笑开朱户。素云凝澹月婵娟。门外鸭头春水、木兰船。

吹花拾蕊嬉游惯。天与相逢晚。一声长笛倚楼时。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

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阑干见。远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

自古以来写闺情的大多悲苦,晏几道这几首小词也是如此,词中“应恨”“已堪愁”“春怨”“双泪”“暗恨”“恼人”等字眼,就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婉曲哀转。第二首开头,飞花载着思妇的相思之意,本身就已经愁绪满肠了,却偏偏又遇上了东去的“流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三、“对酒逢花”——以苏轼词为例

苏轼的词正如苏轼的人,虽然词作中处处蕴含着悲伤婉曲之意,但好在其人豁达明朗,所以作品中总是有着那么一股子豁达豪迈之感。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9]

这是一首官场送行词,苏轼的同僚陈公要去别处做官,苏轼写词以示惜别之意。离别词常被人写得凄凄惨惨,难以卒读,或者就会沦为应制之作,苏轼此词则不然,既真诚地道出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又写得相对豁达、淡远,让人读来不致过于伤心。这首词,总体上看是从乐写到忧,又转而从忧写回乐,虽有忧在,并无苦言。另一首也是如此: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这是词人与秦观相别时,秦观乘船送东坡,东坡作此词。最后两句最能见出东坡的豁达,这里故作反语,“谁教风鉴在尘埃”,类似于玩笑话,却纾解了不少离愁。东坡的另一首《虞美人》更加特别: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词人“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在劝世人,亦是在劝自己,“此欢能有几人知”,正是由于东坡较别人更豁达,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的词来。苏轼也有写闺情的词: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後。日长帘暮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转销魂。

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上片写悲已经写到底了,苏轼就不再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转而改成类似嗔语的抱怨,由过片开始,便宕开悲愁不写,词的风格就开阔了些。

四、“廉纤小雨”——以周邦彦词为例

周邦彦的《虞美人》现存6首,他的词题材不过都是些花草、细雨、燕子、归鸿、灯影等,其表情之词也都是“羁思”“愁人”“肠断”等语,但是他的词和旁人不同,少了些小儿女色彩。写闺中情思的当然要另作他论:

金闺平帖春云暖。昼漏花前短。玉颜酒解艳红消。一面捧心啼困、不成娇。

别来新翠迷行径。窗锁玲珑影。砑绫小字夜来封。斜倚曲栏凝睇、数归鸿。

闺中女子好像都躲不开“斜倚曲栏凝睇”这样百无聊赖之态,本篇亦是如此。用婉曲哀转来解释此词的风格再合适不过。也有写羁旅之思的: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10]

开头就写“廉纤小雨”,正是以连绵不断的雨丝象征点点离愁。二人相对坐在酒桌前,共话离别,说来说去,全词都离不开愁苦。离别和羁旅行役放到一起来写,就少了些儿女之气。亦有话别情人的: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版闲时按。一任傍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过片写得很有趣,男主人公告诉情人,你可以去唱歌跳舞,“一任傍人看”,一般人都会不同意自己的情人去为别人唱歌跳舞,此处,男主人公如此大方,并非情浅,而是对歌儿舞女发自肺腑的同情、理解。这样离别之苦反而没有那么深了。

透过周邦彦的词可以看出来,其风格虽然逃不出凄婉哀伤,但是却少有小女儿之气。

在唐五代和北宋一共有107首《虞美人》,而在这107首作品中,除了上面提到的李煜、晏几道、苏轼、周邦彦四人外,其他词人如顾卞、冯延巳、黄庭坚、秦观等等,他们主要风格虽然有个体上的差异,但总体风格特征都是凄婉哀伤的。

《虞美人》这首词,自创作开始,无论在题材、体制,还是在风格上,都不停地发生改变。其题材内容最初写花草,然后引申到抒写闺中情思,后来经过李煜等词人以《虞美人》写故国之叹后,词境开始进一步扩大,怀人怨别、羁旅之思、自伤身世等等都进入这一词调之中。《虞美人》的风格上是尊重词作声情和文情的,这和“虞美人”一调的来源也密不可分,来源就是凄美的故事,所以其最基本的风格就是凄婉哀伤,当然,它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题材的拓展和体制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逐渐走向多种多样。《虞美人》的这些变化又显示出,它本身对声情和文情的突破。

注释:

[1]唐崔令钦著:《教坊记》,见《中国古典戏曲论集成》(第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页。

[2][4]宋王灼著:《碧鸡漫志》,见《中国古典戏曲论集成》(第一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4页,第135页。

[3]段成式著,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版,第一版,第703页。

[5]张洎:《贾氏谈录》,见陶宗仪编《说郛三种》(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页。

[6]明杨慎著,岳淑珍导读:《词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5页。

[7]吴大顺,谌湘月:《论〈虞美人〉词调在唐宋时期的流变》,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8页。

[8]杨敏如,叶嘉莹编著:《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13~115页,第87~88页。

[9]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10]刘扬忠撰:《周邦彦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篇15: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虞美人王安中,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王安中朝代:宋体裁:词 千山青比妆眉浅。却奈眉峰远。玉人元自不禁秋。更算恼伊深处、月当楼。分携不见凭阑际。只料无红泪。万千应在锦回纹。嘱付断鸿西去、问行云。

篇16: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虞美人张元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张元干朝代:宋体裁:词 广寒蟾影开云路。目断愁来处。菊花轻泛玉杯空。醉後不知星斗、乱西东。今宵入梦阳台雨。谁忍先归去。酒醒长是五更钟。休念旧游吹帽、几秋风。

篇17: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虞美人吴儆,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吴儆  朝代:宋  体裁:词   银屏一夜金风细。便作中秋意。碧天如水月如眉。已有征鸿摩月、向南飞。金尊满酌蟾宫客。莫促阳关拍。须知丹桂擅秋天。千里婵娟指日、十分圆。

篇18:虞美人,虞美人曾觌,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关键词:睡美人,贝洛童话,格林童话

一、夏尔·贝洛与格林兄弟简介

夏尔·贝洛虽然不如格林兄弟名气大, 但是在童话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 其1697年出版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是欧洲最早出现并被广为传播的童话集, 被视为幼儿文学的里程碑, 标志着西方儿童文学向自觉形态发展。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兄弟对儿童文学影响极大, 他们积极的搜集民间童话故事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加工, 用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中间经过了数次修订, 到1857年的第七版时已经收录了210篇作品, 形成后世所说的《格林童话》, 它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巨型民间童话集, 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儿童的欢迎, 后被译为各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国。

二、《贝洛童话》与《格林童话》

《贝洛童话》中收集的11篇童话是《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小拇指》《穿靴子的猫》《小凤头里凯》《蓝胡子》《仙女》《格里赛利迪》《驴皮记》《可笑的希望》, 而其中前三篇在《格林童话》中也出现了, 并且被认为是其名篇, 下面我们就以两部童话中都出现了的名篇《睡美人》为例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

三、《林中睡美人》与《玫瑰小姐》

贝洛童话中的《林中睡美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睡美人, 在格林童话中同样的故事称呼却略有不同, 其中人民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格林童话》中, 相应的篇目叫做《玫瑰公主》 (杨武能翻译) ;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格林童话全集》中则叫做《玫瑰小姐》 (魏以新翻译) 。不管是格林童话还是贝洛童话, 内容都是一位公主因为受到了诅咒, 在15岁的时候陷入了漫长的沉睡, 直到100年后才苏醒并和来到了她身边的王子成婚的故事。下面来具体说说两篇作品中的不同之处。

1.细节描写。《林中睡美人》和《玫瑰小姐》中的开头都描述了国王和王后获得女儿极度喜悦, 并决定举办盛大的宴会来庆祝。在细节上《林中睡美人》中国王和王后邀请了七位仙女来担任小公主的教母, 在洗礼结束后设宴款待仙女们, 仙女们的餐具是国王专门为其定制的, 文中对餐具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纯金铸成并且镶嵌了昂贵的宝石, 从侧面凸显了国王和王后对仙女们的重视。而《玫瑰小姐》中只是大致交待了事情经过即金盘子只有12个。同样在后面的祝福描写中, 《林中睡美人》挨个描写了七位仙女的祝词, 而《玫瑰小姐》则比较简略。不过从幼儿童话角度来说, 前者的描写为后文做了铺垫, 后者简略的开头更符合好动的幼儿的欣赏特点。

2.谋篇布局。睡美人如何被诅咒, 被纺锤刺伤和诅咒解除是全文中的重点部分, 其中《林中睡美人》讲的是国王和王后共邀请了七位仙女并用精致的餐具和盛大的宴席来款待他们, 结果宴会快开始时来了一位没有被邀请的老仙女, 因为很多年来都没人见过她。因为临时加上的餐具无法和其他七位仙女相同, 老仙女怀恨在心, 诅咒公主会被纱锭刺破手指并且死亡, 其他仙女赶紧补救成了公主只会因为被刺破手指而沉睡一百年, 最后由一位王子唤醒她。于是国王下令国内禁止使用纱锭。公主健康的成长到了15、6岁, 在某天国王和王后不在的时候跑去了瞭望塔顶的某个房间, 其中有个老人正在用纱锭纺线, 公主好奇上前结果因为被刺中手指而陷入了昏迷。

3.语言的精炼性。虽然《玫瑰小姐》比起《林中睡美人》来说细节描写略显不足, 同时谋篇布局不够合理, 但是语言的精炼性更胜一筹, 全文字数比起《林中睡美人》要少很多。在描写公主被纺锤此中沉睡后, 只用了寥寥几句话就描述出了整个皇宫被睡眠传染, 整体陷入了沉睡的情形, 言简意赅立意巧妙。而《林中睡美人》则用了五段去描写后续故事的发展, 到底是怎么样才让整个国家其他的人和动物睡去的, 非常冗长并且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够简明。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听故事更注重的是情节在易理解基础上的曲折、人物在粗线条下的鲜明特征, 精炼的语言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4.从结局上。在《玫瑰小姐》中公主醒来之后, 就和王子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 两人开心幸福的生活了下去, 并没有后续的描写。《林中睡美人》在公主和王子婚后还描述了很多情节, 其中包括王后其实是个妖精, 并且还想吃掉自己的孙子最后惨死木桶中, 但是却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 一方面, 幼儿童话篇幅不宜过长;另一方面, 幼儿童话要带给孩子们的是纯真积极的引导、真善美的熏陶, 以美好的大团圆作为结局其实是最好的, 而那些较为残忍和阴暗的情节描写其实是不适合幼儿阅读的。

四、结语

综上比较分析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在相似的基础上存在差别, 有可能是分别从民间故事中收集的, 也有可能是格林兄弟在贝洛收集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删减, 以达到他们所认为的童话要求, 却绝不能单纯的认为是格林兄弟抄袭了贝洛。

不管是《格林童话》还是《贝洛童话》, 都是优秀的童话作品集, 为各国儿童的成长增添了许多欢乐, 带来了深厚的影响, 其中的名篇直到现在为止都是耳熟能详, 作为童话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 虽然都存在一定不足, 但是都不失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戚晓磊.《睡美人》和她的“说书人”[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篇19:对《虞美人》的概念整合解读

关键词:概念整合;《虞美人》;认知转向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69-03

一、引言

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王国维则喟叹“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尽管岁月荏苒,韶华飞逝,南唐已堙没在了历史的重重云烟之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朝代及其身份或许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但是其凄楚婉转、韵味深刻的诗词在文学的长河中流淌不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艺术气息,在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引人瞩目。尤其是他的词作《虞美人》,更是中国婉约诗词中的代表作,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尽管寥寥56个字几阕小令中调,却字字血泪,发自内心,从文字中我们瞥见了他那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哀叹命运、思念故国的情感。该词全文如下: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一千零四十多年前的七夕夜,李煜融情于景,以问天、问人,最后自问的方式起文,把朝都沦陷、国破家亡、自身已成阶下囚的悲楚凄婉的感受融于《虞美人》中,并且命乐伎唱诵聊以表情。怎料,宋太宗赵匡胤闻后勃然大怒,把《虞美人》作了一番自我注解,最终把李后主鸩毒。所以,这首《虞美人》成为了李后主的绝命词和代表作,同时也是唐宋诗词的代表做之一,他真可谓“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下面,本文尝试就概念整合理论对《虞美人》进行分析,回望后主词作的文本解析及其解读理据,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赏析《虞美人》的文学艺术之美,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认知机制在文学作品解析的理据作用。

二、概念整合的定义

Fauconnier(福柯尼耶)于1985年出版的著作Mental Space最先把心理空间定义小概念包,这些小概念包是以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此后,福氏和Tunner从1993年开始着手将Lakoff建立的“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非言语修辞方式,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这一映射模式改进为这一映射模式改进为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也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 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构成的四空间模式。由此将心理空间理论发展成了概念整合理论。

1996年,福氏又与长期合作者Turnner完整又清晰地建立了概念整合模型,并在1997年《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149-155)详细论证了四种空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这个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四个心理空间的映射方式:两个输入空间的相关内容与结构由类属空间决定并进一一对应关系的向合成空间的投射,之后这些相关内容和结构在合成空间进行“组合”、“完善”、“扩展”并产生层创结构。

输入空间的对应关系皆由跨空间映射完成,其结构选择性地被映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而不断发展,并可能投射到推理与其他结构的输入,归结而言,概念整合的四个空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了概念整合网络。1998年,Fauconnier与Turnner又提出了概念整合网络的四种类型: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和双域型。

本文就概念整合为理论框架,以《虞美人》为语料,经过分析解读,从而阐述李煜情感表达的动态过程,为古诗词的赏析提供新视角。

三、对《虞美人》的概念整合分析

(一)单域整合

按照概念整合网络分类理论分析,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到的概念合成是单域型的:尽管输入空间的内容和结构是多样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和结构都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而是仅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在合成空间进行扩展。尽管《虞美人》中标题“虞美人”空间组织结构内容包含了三个方面:

1.人名。《汉书·项籍传》最先出现了“虞”姓美人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经》中描述到:虞美人,秦末人,是楚霸王项羽的宠妃虞姬的称呼。虞姬貌美,善剑舞,与项羽伉俪情深,已近形影不离。楚汉大战之际,项羽被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举杯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歌而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

2.植物名。在古代,人们赋予了这种“虞美人”这种植物以传奇的色彩。据传,在楚漢大战中,霸王项羽兵败垓下穷途末路之时,虞姬为了绝项羽后顾之忧,使其不受拖累而成功渡过乌江,虞姬愤然拔剑自刎——这是何等英烈的壮举。但凡是壮举,人们总是喜欢借助实物或传奇事件进行祭奠和缅怀。恰巧在虞姬命陨之地,一种艳丽的花朵绚丽绽放,人们便以“虞美人”命名之,以示对虞姬美貌和壮举的纪念。因此,“虞美人”尽管只是一种植物,但是却与美艳佳人“虞姬”有关联。因为霸王兵败、虞姬自刎的故事,虞美人的花语就携带了生离死别、悲歌的寓意。

3.词牌名。“虞美人”最先是南曲南吕宫、北曲正宫中较为常见的字句格律的引子。最初是为了歌咏虞姬而作,所以曲调的亦以《虞美人》命名。由于曲牌《虞美人》平仄相对,韵味十足,因此对唐教坊曲的影响相当深远,以后亦有更多的词引用该词牌。

尽管“虞美人”的三种组织结构和虞姬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李煜的词中“虞美人”这个标题的涵义仅仅是其作为词牌名的输入空间结构投射在整合空间成为了两仄韵转两平韵的词牌,构成了可配乐歌唱形成固定曲调的音韵基调。

(二)意象整合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意境,“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意象”。从概念整合的角度而言,“意象”的构造就是把“意”与“象”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复合空间研究,也就是概念整合空间。意象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组成,是概念形成和扩展的基础。《虞美人》构造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共五种意象,勾画了词人李煜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移情入境的意境。

按照Fauconnier&Turnner的四空间整合模式,《虞美人》中的五种意象属于源心理空间的范畴;意象的涵义被映射到目标心理空间。这些意象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机制为:、a“春花” a'季节更替;b“秋月” b'团圆;、c“小楼” c'限制自由的处所;d“东风 d'春天的气息;e“故国明月” e'怀念故乡、怀念亲人。输入空间I的内容a—e及输入空间Ⅱa —e'分别向类属空间发生投射,两者依据自身在类属空间内容与结构在合成空间组合、完善、扩展成为意象的层创结构。

借助《虞美人》意象的四空间映射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李煜的情感表达。我们知道,“春花秋月”無疑是自然美景。然而美艳芬芳的春花,皓皓秋月,不也正是自然时序变幻的象征吗?但是词人李煜只看见人生的无常。春花秋月常相似,而词人由于从国君沦落为阶下囚,往昔的快乐已经随风而去。春花秋月如此美好的事物,反衬了词人当前极度落魄的现状。词人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其与爱妻小周后周嘉敏呎尺天涯却不得相见。于李煜而言,“春花秋月”已经成为了一种讽刺,一种情感的折磨,所以希望此景早早结束。“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字作为“小楼”与“东风”的衔接字眼,自然界的良辰美景,也会被人的惆怅情绪所掩盖。究其缘由,即使词人怀旧情怀的升腾而起,思念故国的苦楚令其内心隐隐作痛。

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季节的变化深化了李煜无限的时世变迁的感慨,映衬了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的现实。

然而春花秋月,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照样周而复地出现,东风又不期而至。自然的风月花草,也都曾经出现在李煜身为国君的年代,是南唐故国江山壮丽的图景之一。而如今,春天依然如期而至,“小楼”、“东风”却不再是闲情雅致时候的美的享受,却反而是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的导火索。“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固然都是曾经在故都金陵所见过的景,源心理空间及目标心理空间的内容都是不变的,但是类属空间的投射内容已经演变成为了都被映射成:伴随着自然时序的变化,又一年的春风吹拂,花儿又将绽放。但是人精神上的痛苦,却没有像自然景色一样被更新。反而,这种痛苦总是持续不断,使被囚居他乡,不再被珠围翠绕的琼楼玉宇所包围,“普天之下莫非黄土”、“一呼百应”的帝王生活不复还的苦楚难以派遣,词人如何不触景生情,如何能寐?

(三)虚实整合

虚景和实景相互映衬的巧妙构思地体现了李煜的作词的心境。虚景当中的“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和“一江春水”构成了作者关于心理空间的内容,这些内容则是南唐故国的的景色。“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和“明月”的实景空间与回忆空间相互映衬,同时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演绎了“物是人非”的自然永恒和人生无常的翻天覆地变化。

“往事知多少?”的“往事”几乎涵盖了回忆空间的内容,其输入空间的范畴非常宽泛,我们要配以李煜的人物传记才能深入解读其映射内容。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奢华,词的题材相当狭隘,大多涉及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其作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亡国后,他“日夕以泪洗面”,做出了泣血以歌的婉转哀怨绝唱,意境深邃,多表达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可见,“往事”可指李煜的人生抱负、个人情感经历、身世经历、政治生涯等。物质上,“往事”指李煜尊为皇帝时候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簇拥欢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高坐庙堂,万臣俯首膜拜的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往事”包括欢乐、自由的享受、尊严的获得、生存的安全感的保障。

“雕栏玉砌”的输入空间是故都金陵的建筑物。“朱颜”指代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一个“改”字,道出了类属空间所指代的词人境况的转变。“改”的内容包含了虚实景象,并且是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向衰败的转变。词人往昔宫殿的颜色——朱红,已经陈旧褪变,宫中红粉佳人的容颜也逐渐衰老,魅力不再。所谓国土更姓、山河易色呀,好一片物是人非的景象。李后主的感受,无非惆怅不堪。

虚实两个输入空间最终实现了有选择地向整合空间映射,表达了词人李煜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通过虚实空间整合的解读,可以透析到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痛楚,以词陈情,固然是人之常态。但是李后主毕竟曾经是一国之君,难免有复国之念。宋太祖为绝后患,顺《虞美人》表达的“东归故国”之意,因此鸩毒李煜,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就此被断送。

(四)隐喻整合

词的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浸染了李煜的泣血之愁,这一字一泪,泣以血歌。这种愁的内涵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但是这种愁的情感原本是抽象没有具体形态的。作者却新奇地把愁隐喻为一江春水,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写出了愁绪得深广、多;此外,愁情是抽象的,没有体积,没有重量,而江水是有形可感的,李煜把抽象的愁绪化为有形的春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愁”的隐喻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长江是故国的标志性景观,以此寄托怀念故国的愁思,情感更显真挚。此外,词人还把这种愁丝形象化,具体可感。尽管愁作为一种情绪,只可感觉而不可摸不可触,其内涵也没有明确说明。但是通过隐喻整合,愁思的真实内涵有了外在和内在的形态:愁像长江里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水一样延绵不绝。

在此,李煜使用的是概念隐喻的方式,把忧愁隐喻成为可以丈量的事物,所以才发出了“几多愁”的反问。这里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忧愁与可丈量的事物,类属空间的内容为可随着不断淤积变得越来越多的惆怅,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在此,对“愁”的隐喻过程即使概念整合得过程:这里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忧愁与向东流去的春江水,类属空间的内容是连绵不绝流动的液体,合成空间的内容是绵绵不断的忧愁是向东流去的春江水这一隐喻。

四、结语

本文从概念整合的理论角度对《虞美人》进行解读,挖掘了该首词的单域整合、意象整合、虚实整合、隐喻整合的内在理据。由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渗入,《虞美人》的审美意义在理据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促使了诗词阅读研究的理据转向,是文学研究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当然,对《虞美人》一词的理据研究只是探析了李煜诗词创作的冰山一角,意欲更全面地理解和赏析李煜的作品,亦或是理解同类诗词,则还有待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理论切入。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 Turnner, M. 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A] Goldberg, A.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C].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996.

〔2〕Fauconnier, Gilles ( [1985] 1994) Mental Spa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Fauconnier. G. & Turnner, (1998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 2, 33-187.

〔4〕Fauconnier. G. & Turnner,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 CUP, 1997.

〔5〕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6〕班固.漢书高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

〔7〕李志远.认知诗学视阈的李煜后期词作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112-114.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

〔9〕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6.89.

〔10〕郑福田.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31-36.

上一篇:三坚持三增强三确保下一篇:零犯罪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