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的改写作文

2024-04-24

李煜《虞美人》的改写作文(精选6篇)

篇1:李煜《虞美人》的改写作文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篇2:李煜《虞美人》的改写作文

词人以春花自喻

文章中心思想

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

作者借“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等景物抒发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伤痛,内蕴丰富。末两句,以“一江春水”喻愁,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写出了胸中忧愁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意境深远。

篇3:李煜《虞美人》的改写作文

关键词:认知,转喻,虞美人,理想认知模式

李煜, 南唐第三任国君, 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 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 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 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因此此词成了李煜的绝笔。本词虽短小, 共四句, 但却有八处运用了转喻, 它们是本词中情感表达和审美的基石。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 结合转喻的认知模式, 探讨这首《虞美人》中的转喻类型及意义。

一、转喻的定义

“转喻 (metonymy) ”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 在希腊语中意思是“改变名称” (a change ofname) , 即用一物来代替另一物 (one entityis beingused torefer toanother) 。[1]转喻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 在其论著《诗学》里, 转喻是一种修辞格, 用以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 对各种现象进行感知、思考和推理的过程。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现象。[2]转喻的研究由修辞拓展到语言本体论的层面。Panther&Radden在转喻的定义中提到了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 , 认为转喻是一个概念现象, 是某一概念实体提供达到另一概念实体的操作途径。[3]

二、理想认知模式框架下的转喻分类

理想认知模式 (ICM) 在转喻的理解和生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 交际才能顺利进行。理想认知模式是对人类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 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 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4]Radden, G和Z.Kovec-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框架, 将转喻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1.事物—部分ICM转喻;2.范围ICM (scale ICM) ;3.构成转喻ICM;4.事件ICM转喻;5.范畴—成员ICM转喻;6.范畴—特性ICM转喻等;7.缩减ICM。[5]本文即采用这种分类方式对李煜《虞美人》中的转喻进行归纳与分析。

三、《虞美人》中的转喻推理

本词中整个框架和其部分之间的转喻映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它们是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范畴和其特征之间的转喻, 构成转喻, 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

(一) 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事物—部分ICM转喻又分为两种形式的次转喻:整体代部分和部分代整体。词中有两次运用了“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模式, 第一次出现在“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是春秋两季, 而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是鲜花, 秋天最能引人们共鸣的是秋月, 所以作者运用了“春花秋月”代指世间美好的事物。“问君能有几多愁”, 面对春花秋月, 李煜应该是苦辣酸甜都有, 更多的悔恨吧, 可是面对“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现状, 只有忍辱偷生, 不敢直言, 所以用“愁”字来表达自己旦夕祸福无法掌控的悲伤。词中还有整体代部分的转喻, 如“往事知多少”,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 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等, 也有“仓皇辞庙日, 垂泪对宫娥”的惨状, 但这里倾向于那些美好欢愉的场景。

(二) 范畴与特征之间的转喻

范畴—特性ICM转喻由范畴代特性转喻和特性代范畴转喻构成。用jierk表示stupidity使用整体范畴表示其主要特征, 而用black专指black people则是主要特征替代整个范畴。

词中出现了三处由特性来替代整个范畴的地方, 如“东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经常用东风指代春风, 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由于, 一般春天时, 中国多吹东南季风。“故国”指代南唐, “故”有失去、旧的意思, 因为国已破, 恢复无望, 南唐已成为历史。“只是朱颜改”, “朱”在古代多指红色, 古代女子喜欢用胭脂水粉, 脸色红润为美, “冲冠一怒为红颜”, 所以, 此句中的“朱颜”本指代健康的脸庞, 这里则指代养尊处优的生活。

(三) 构成转喻

事物是由材料、物质构成的整体。这种转喻类型中, 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质和材料, 材料、物质也可以表示其构成的事物整体。“雕栏玉砌应犹在”, 古代皇宫多用汉白玉为建筑材料, 诗人用“雕栏玉砌”指代南唐都城的皇宫。

(四) 范畴—成员之间的转喻

范畴—成员ICM转喻包括两种即范畴代成员和成员代范畴。例如, 英语国家通常用“aspirin”转指[止痛片]整个范畴, 用pill转指该范畴内成员“避孕药”。词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江”, 就是范畴代成员。“江”泛指大河, 而这里指的是长江。因为南唐建都金陵, 金陵即是今天的南京, 作者当时所描述的是故国的景物, 所以此处应指长江。

四、转喻与本词的情感表达

转喻是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6]既然转喻能够以事物最显著最容易让人记忆的特点来指代该事物, 那么使用转喻的语言很自然地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7]中国古典诗词特点就是要求用最少的文字勾勒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情感。诗人在词中运用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朱颜、江水等事物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 既给人视觉又有触觉的感受, 故而其篇幅虽然短小, 但意境深远, 感情真挚, 让人读后心有戚戚, 缠绵反侧, 深深体会到诗人的亡国之痛和前途未卜之悲。因此, 可以说本词是转喻和中国古典诗词结合的典范。

五、结束语

本文在Radden和Kovecses提出的转喻认知模式基础上对李煜的《虞美人》进行了探讨, 说明诗词中的转喻不仅是纯粹的修辞方式, 更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途径, 是认识和思考事物时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角度分析转喻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阐释力, 旨在说明认知理论有助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8]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 press, 1980:36.

[2]Lakoff&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 press, 1980:37-40.

[3]Panther, K.&Radden, 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Though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 1999:17-23.

[4]张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琵琶行》中的转喻[J].华章, 2009 (02) .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

[6]沈志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认知分析[J].大家, 2011 (04) .

[7]张久全.转喻的认知阐释[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01) .

篇4:李煜虞美人赏析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篇5:虞美人的改写作文

背负明黄,无可奈何带着太多讽刺。

——题记

甚至还清晰地记得,两年前的今天,仍坐在一起赏那飘落芬芳,带着些凄美的桃花,花瓣落地残忍的笑,刺到心坎里,也无话可说,我知道,这国,也快该亡了。被拱手相让的明黄色金龙,是上天抛弃的,讽刺的黄,怎还有当初的靓丽和威严在,并非厌恶治理这个局面可以成为混乱的国家,而是,李煜,早已无能为力,大唐的命数已尽。——我只好陪着你,度过这最后的时光,我宁愿,做一个普通人,普通的百姓,也好,“莲峰居士”,“钟峰隐者”也罢,我以为,皇位可以带给我优质的隐居生活,可最后,我错了,它们是一把明黄色的利剑,不带有丝毫转圜的余地的狠狠的刺向我早已痛苦不堪的心。

今天,七夕。女英,又在哪座城墙强颜欢笑。碧绿色的纱帐里,是否仍有你最爱的沉香弥漫?还记得否,“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出自菩萨蛮)如果不能把最好的送给你,只好把我最后的偿还给你,如果可以说,请让它为我带去眷恋的爱,归还。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这封信,那么,它就尽到它的使命了,请把它葬给你最爱的沉香。

国亡

国亡。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国家的兴呢?最后的唐朝,这个千古的罪名,请由我——一个生来与名利无关的皇上——来背负,我不是好的君王,但我想最后保护我的臣民。

于是,我如愿。赵匡胤没有屠城。他也能做一个好皇帝。

这是两个君主之间最后的交易。

四十岁,从君主变成了亡国奴。顺理成章的被扣上了“违命侯”等一系列的虚名,违命侯,违命侯,与曾经的命运逆道而行的人。一切都开始变的讽刺,唐宫变成天井,宫殿变成牢笼,明黄变成麻布,山珍海味也食不知味,笔墨不是一种情趣,而是一种愁苦。

“钟峰隐者”变成了李煜。

春花秋月,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李煜,李重光亦是不存在的。春天的桃花,秋日的满月,对于一个失国,失家,失子的君主有着莫名的强烈的讽刺意义,不得不吐。有今天,没有明天的日子,早已熟悉,早已习惯,只是,这可否,有个了结?!

这渺小却坚固的牢笼,总让我时常高估了它。我以为,没有通报我时间的人,会让我忘了时间的,可这时,时间总是过得如此的漫长,昼如夜,夜如昼的昏天黑地,即使忘记了白与黑,还是忘记不了今天,已是唐亡的第三年,东风吹着脸颊,一轮弯月,又在天空中浮现,像是上扬出嘴角的一抹弧度。

只得提笔,沾上那赵国给予的墨,轻轻提笔顿下几个充斥着无限血腥的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家亡

自认为,可以出口成章,提笔成画。于是,上天让我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无可避免,难以自己抉择。

我的`大哥,李弘毅,无可避免的为了可笑可悲的一身明黄色金龙,而不惜与自己的血亲斗争,而父亲,甚至可以做得到,坐视不理。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时常对我说,嘉儿,这个世界,只有成王和败寇,没有对与错,胜者,自是无人敢说什么,败者,只会被人所唾弃。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势利的。我也是。你也是。

娥皇,早早的离开了人世,母亲,也相继而去。身边,再没有亲人。

女英,是唯一的一个,真正在我身边,对我好的人,其他人,也不过像是父亲所说的那样而已了。

我只是一个败寇。甚至于,手中的纸笔,都是别人的施舍和残余。

可能,女英还在那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宫殿里吧,只是,或许,她身上穿的,已不是那粉纱绿裙,艳妆高髻了吧,虽然依然是飘飘然有出尘之气质,但是那装束,是郑国夫人的吧。

我的孩子……

我还不配做一个父亲吧。我不能保护他们,无论是仲寓还是仲轩,他们或病或死,都倒在我面前,惨白的肤色,嘴角的血滴,或是临终时那不舍离去或是离开时对赵的怒视,就像是格桑花一样,凄凉的使我不得不仰望天空。

我连大喊“为什么”的权利都没有,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么。

不,绝不。

赵光义,从来没有告诉我,全城的百姓的生活,要用我仅存下得一家人的性命去交换,呵,兵不厌诈,我本就不是个合格的帝王,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去控诉我的苦呢,李煜,是个错。错错错,一错再错,无可挽回。

就这样吧。

两年又一天。

也罢也罢,提笔书下两行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己亡

我只是一个居士,“莲峰居士”,向往着自由的人,虽然,我已经成为了李煜,回不去了。

愁苦太过,已无法倾诉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李光义,莲峰居士,南唐后主,钟峰隐者,都是什么呢,其实我不过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合格的夫君罢了吧。

史料记载——七月七日,正是题下此诗不久后的时间,李煜被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时年四十二岁。那一天,正是他的生辰。

生命,总该要有个了结了,他想。

没有了遗憾。因为一无所有,唯独剩下一颗心,一颗孤独的心。别无其他。

痛,充斥着全身,缩作一团,忍受最后的感觉。痛后,就是向往的解脱。也许是解脱,可他也许只配做孤魂野鬼。

他不是李煜,他只是“莲峰居士”,只是一个本该隐居的世外高人。

终是死于非命。却本就是他的命,可这又不该是他的命,不是吗。

两个月后。一骑快马,飞入华丽的院门。

古老的城墙内,仍有残留的芬芳,老旧的曲调,是谁在为谁吟唱,残余的默片,谁谁为他添上一抹沉重,盛开的花,又有谁来欣赏,惨白的倾城容颜,到低位谁虚度。默然,尽人皆知,皆不言。

“郑国夫人,得到消息了,这是皇上,呃,不,吴王最后留下的。”骑马的人,停下马,就同她说。

她怔了一下,原来,是这样。很久都没了消息。

泛黄的信纸,从嘉密密麻麻的写了很多,工整刚劲的字迹,一眼便看出是他的。手上捏着惨白的蔷薇,女英脸上带着笑,一种极其释然,极其舒缓的笑,那不是纯粹的开心,不是绝对的愉悦,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坦然。淡淡的笑,一如大海的深邃,盛满无尽悲伤,一并进入最深的海底,不再留恋海面的阳光。挣扎,或沉沦,直到入戏太深,才发现早已没了选择。

左手紧紧攥着他最后的信纸,信纸下面,捏着一朵白色的蔷薇。薄刺,痛了手,心,却隐隐的痛。

暗流而涌的痛苦,顷刻间如潮水般,在心口蔓延开。这一回,在劫难逃了。心脏上的每一寸都在颤抖,脆弱的身躯顿时沉重起来。大口喘息着,微笑着挺立,她站在这一丛白蔷薇前,捏着泛黄的信,抱在心口,贴在心口。最后一刻,我和你在一起,她想着。嘴角流出的鲜血,染红画面。残忍而凄美。

红色的蔷薇还在残忍的滴血,一滴,两滴,三滴……落到女英娇美的脸颊上,蜿蜒而下……雪白的人,血红的血。

“郑国夫人!”报信的人,难以置信的喊道。

十天后,前朝小周后——赵光义新欢郑国夫人——亡。

李煜,小周后,于同年十月葬于北邺山。以吴王礼下葬。

再无他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用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篇6:李煜《虞美人》的改写作文

虞美人

作者:李煜朝代:唐体裁:词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上一篇:以HR为核心,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下一篇:有关下雨的优秀作文:雨中作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