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虞美人李煜有感

2022-06-27

第一篇:读虞美人李煜有感

评李煜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大约作于南唐后主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978年)。据《五代诗话》(卷一)中《蓉槎蠡说》一文里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歌声未毕,牵机随至。”牵机是指毒药,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这首词是致李煜于死地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这首词中,李煜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以问为起句,以答为结句,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使作者自己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同时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起句以问的形式劈空而下,似乎有点没头没脑。其实这一句蕴含的感情,十分深沉。由于作者李煜是南唐后主,在位时花天酒地。后来南唐灭于宋,李煜当了俘虏被囚禁起来。昔日的荣华宝贵变成了今日的冷落孤凄,这种经历使他厌倦岁月的周而复始,冲口道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幽怨之词。

词的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从字面上看上去,与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好象没什么联系,但从感情上,与第一句表现的感情互为因果。年年月满,岁岁花开,前途茫茫,苦无出路,回过头看看自己的过去,反过来更增添了绝望的哀愁。

词的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从感情的脉络来说,与词的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隔句相承。作了俘虏,囚居异地,屈辱地过着“日夕只以泪洗面”的生活,使李煜对一切都失掉了兴趣,根本不想看到伤情的“春花秋月”了。但是,春风不解人意,偏偏又吹到他囚居的小楼上来挑逗,月色偏偏又照到了小楼上来拂动他的情思。春风明月依旧妩媚,这给眷恋帝王生活、多愁善感的李煜增添了多少烦恼!

词的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与“往事知多少”句内容上似乎有矛盾——痛苦已使词人害怕回首往事,可偏偏又要回首往事,这确实矛盾!这只有从情感上去体会,去把握,才可理解。回忆往事是痛苦的,但痛苦的现实又迫使自己不能不去回首,这恰恰表现了李煜此时此刻无法摆脱愁苦心绪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境。

词的下阕第

一、二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等等这些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在这里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南唐后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词的最后一问一答的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是这首词的灵魂所在,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这里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束的这两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在这两句词中,作者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但是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他愁思的真实内涵,即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可作者在词中表现的仅仅是它的外部形态,也就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抽取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土沦丧,民不聊生,不少仁人志士低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所以李煜这首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词一会儿写眼前景物,一会儿抒发着恋过去的感情,句与句之间又好象处处出现矛盾。但是我们只要把握住它的感情基调和理出感的脉络,就不难理解了。它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最后两句点出来了,无论是写过去还是写现在,都是为抒发词人象春水一样无穷无尽、连绵不断的忧愁。它从头到尾贯穿着一种感情——“愁”。

李煜所抒发的是亡国之君的个人哀愁,这种个人哀愁谈不上什么社会意义,但是却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那些在生活中有不幸遭遇或者丧失掉某些美好东西的读者,很容易同词中表达的典型情感相呼应,引发出自己的愁苦之情。我们在阅读这首词的时候只要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脉络,就能对它的艺术性作出正确评价。欣赏中感情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摸准艺术品的感情基调,调动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去体味它,才能获得更高更深的美的享受。

第二篇: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第三篇:读李煜、李清照亡国之词有感

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行本色。确实如此,李煜、李清照二人词作都是我手写我心,感情真挚、语言明白,都呈现悲愁美。二人的亡国之音更为显著,打动了无数读者,这都同二人同样经历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同是写亡国之音,但是有着不同,从人生经历、词的意象、词的表现形式、词的表达技巧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一、亡国之音中的异中之同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时称李后主,25岁(961年)即位。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李后主,的确生不逢时。即位时的南唐已经奉宋朝正朔,国势倾危。而李煜能做的,除了向宋纳贡称臣,就是寻欢作乐,苟且偷生,沉湎于奢靡的宫廷生活。

从前期词《玉楼春》可以得知:晚装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水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上片描写了宫廷舞会情景。刚刚化了妆的宫女们,各个肌肤雪白,靓丽耀眼。她们舞动着衣裙,鱼贯而入,在大殿上载歌载舞。舞会上笙箫齐奏,声音响彻天宇。下片描绘了舞会后赏月的场景也极为奢靡。李煜不顾君主身份命随从吹灭红烛,纵马驰骋在春夜皎洁的月光下。

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被俘到宋都汴京,封违命候。此时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的李煜其词风也为之大变。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是: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也就是说李煜词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

这个时期,词风从清新唯美变得沉痛苍凉。亡国之音哀以思其词作之创作也达到了顶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恨国破家亡,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我们的易安居士,在数百年后也有着类似的人生先甜后苦,她也经历亡国之痛。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人)。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后四学士之一,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其母也善文,工词翰,在封建时代她给李清照树立的绝不是三从四德的规范,因此在诗词方面她给李清照带来了一定深刻的影响。18岁与赵明诚结婚,夫妻相敬如宾,十分恩爱,可以说的上幸福美满。我们可以从她前期的《减字木兰花》中可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描绘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以及赵明诚病故,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驱走了平静安逸,也给她的心境蒙上了一层阴影。再加上流离,被窃,大病使她的词风渐变沉痛忧郁,甚至凄凉惨恻。她前期的词写的是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题材,表现的是女词人多愁伤感的个性,而后期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上升到蕴荡着国仇家恨的深重感慨。一曲《武陵春》为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亡国之音中的同中之异

(一)意象

在李煜38首词中,梦意象出现14次,占全词1/3强。有春梦、闲梦、醉梦、归梦,还有无梦之梦,不一而足。可以说,写梦贯穿了李煜创作的始终。

弗洛依德在《释梦》中说:无论如何,梦总有一种意义,即使是一种隐意;做梦是为了代替某种其他思想过程。又说:梦的内容乃是愿望的满足,而梦的动机在于某种欲望。李后主以梦写自己的悲哀,寄托故国之思,正是他的愿望的满足。他曾做过一些美丽的梦,有时梦见南国的芳春,有时梦游热闹非凡的上苑,在梦中求得暂时的心理平静,而梦醒后则是更深的痛苦。他慨叹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更为痛断愁肠的是,他有时想梦归故国也未能如愿。李煜后期的写梦词,是他对亡国之痛的一种精神上的弥补,充盈着辛酸的血泪,常常激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在梦这个虚幻的世界里有着帝王般美好生活的贪恋,有着浮生如梦,及时享乐的感叹,有着对现状无奈的挣扎,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有着血、泪交织的哀痛,有着对故国的思念和悔恨。且看【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前3句听雨声,伤春意,感寒重,这种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与孤寂,无限悲苦溢于胸中。正是寒意难忍之时,急转笔锋,梦里竟不识趣地贪恋着过去的帝王欢快的生活,这种截然相反的苦乐的鲜明对比益发思念故国的种种欢乐,痛恨现在的无能为力,无所事事的囚禁生活,正如俞平伯《读词偶得》中说:夫后主之情之深,生活变化之骤,与处境之非人所堪,凡此种种,或非我辈所能想象体会者也。

自古有女儿如花之说,花与女人有不解之缘。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易安词里有大量的写花之作。在《李清照全集》里共收易安词65首,论者统计一下,其中直接或间接写花的竟然有54首,在词篇里直接用到花字38次。看到易安词里的花朵就如看到她本人,花开花谢,芬芳枯荣,也舒放着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写意人生。

前期词中描绘的是赏花的乐趣,后期则是以花自喻,表现在国破家亡动荡时世如风吹雨打,她饱受晚来风急如花一样的年华与生命消散凋谢了,一去不返了。

且看她亡国之音中有关花的词句: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菩萨蛮】)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蝶恋花】)

这些词中对花的描绘都没有早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闲情吟花弄叶,而是把家恨国仇与一个人的凄凉与悲痛借花来消散。

在易安词中常见的花有菊、梅、桂、芍药,而咏梅尤为惊叹。

且看《清平乐》一词: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花还是昔日的花,而花相似,然而物是人非。南渡前,夫妇志同道合,抗礼相待,生活幸福美满,可是如今国破家亡,哪有闲情逸致赏梅,寄寓自己今昔之感和亡国之忧。

(二)表现形式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首先主要是通过追怀故国表现出来的。其在位期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娱乐的宫廷生活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谙声色,不恤国事的统治者。然而成为阶下囚时,唯有追忆往事,怀念故土,无限惆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悔恨自己拱手将江山送给他人,只能感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国之君成阶下之囚,凄惨绝伦。往日种种盛世繁华,一旦国破家亡,弃国远走的仓皇,亡国之君的感怀,平白写来,仍是酸楚难抑,不只是相对垂泪能解。且看他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亡国之音所体现的思想情感是悔恨。他作为一国之君,最大的痛苦与悲哀莫过于失去江山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最大的耻辱是由一国之君变成阶下囚。以前的呼风唤雨、恣意而为,如今身为囚徒失去自由多少恨,昨夜梦魂中。通过写梦境的美好,反衬出后主的亡国之恨,对过去治国无术之恨,对过去荒唐的生活的悔恨。

李清照词中亡国之音主要表现在怀念故乡,思念家乡及悼念亡夫、对亡夫的思念之上。易安居士首先是个女人,其次再是个词人。她有这普通妇女的情感,也有着超脱一般女子的豪情与才气。靖康之变让她漂泊流浪30余年,她居无定所。丈夫逝世,膝下无子,孤身一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这一切无疑会激发她对故乡的思念,对丈夫的思念。

一首【临江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恢复中原人的心情,貌似闺情,实蕴国恨。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人愁苦,对故土怀念,对亡夫的悼念只能用曲笔婉达: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李清照亡国之音所体现的思想情感是悲愤。靖康之乱打乱了她原本的宁静与美好的生活,孤身一人四处飘泊,这一切激起了她丧夫亡国之恨,漂泊之哀。且看她亡国之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表明自己所处的时代与屈原相同。南宋统治集团一味求和不图恢复,直把杭州作汴州,丈夫去世,自己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因而内心积郁着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无比幽愤,而这无比的幽愤将以满腹经纶,以诗词写出学诗谩有惊人句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宣泄出来。

(三)表达技巧

李煜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他摒弃了花间词过分地辞藻修饰,而变为平民化、口语化、本色化的语言。使词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并使读者感到特别地亲近的味道。一句人生愁恨何能免?明白晓畅,人人理解,在这艳艳文风盛行的五代,可谓是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李煜词中白描手法比比皆是。【破阵子】、【虞美人】等词作,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就,字字含血,句句有泪,以平凡的语言表达不平凡的情感。作为一名囚虏,他无心对词精雕细琢,然而正是这份感情的真情流露,才使得李煜的词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感染力。

如【浪淘沙】(窗外雨潺潺)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看似平常,却表达了作者无限的哀思之情。春光已尽花满地,唯有流水不知停。繁华已消逝,一句天上人间,表达了作者与世间欢乐的永别,悲愁无限。

李清照善于运用创造性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外部形象来揭示人物蕴藏的内心世界。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所塑造的凝眸楼头望归舟的思妇形象。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人已远去,留下自己,形影孤单,相思难解。此种相思之情,只有楼前无情的流水,知道我终日凝眸远方,盼望着亲人回来。借物言情,把别时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凄哀感人。这二句写出了一个如呆如痴、望眼欲穿的主人公形象。

在李清照词中传统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发挥到了极致,易安居士也在传统诗歌创造手法铺叙,其功能上得以扩展并带有个人性特色,然而对比手法也常见,其将无形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也是李清照词的一大创造。总的来说,李清照词作的表现手法更加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她以女性独特的口吻叙述不同的人生。

总的来说,李煜、李清照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第四篇: 读《美人何处》有感

高中时同桌介绍的一本《人生若只如初见》让我认识了安意如,以细腻深入的古典诗词赏析独树一帜,影响广泛。她像是一个拥有避世之心的修行者,用本来看似平凡的文字拼凑出一个隐居自在的世界,给仰慕古典诗词很久但无法更深入了解的我打开了一扇门。

《美人何处》是一本品读历代佳人的倾城际遇的书。“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没人的形象在古典文学中是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因为美人之美代表了人世间所有最高洁的事物,也因为美人之脆弱易损所蕴含的无常之感。

历史中,总有些女子的作用,被刻意放大。一个王朝腐朽到无可救药的时候就会安排一个掘墓人上场,让他自行了结。但是一场大戏不能只有一个男主角,一个人干活太辛苦,女人,一定要有女人来帮衬才精彩。还是遥远的伏羲女娲的蒙昧里,就已经衍生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曼妙。

姬宫涅和褒姒,无疑就是其中一对,或许,还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对。她不给他一个笑,却替他担了“祸水”之名。他偏给她一个玩笑,待我拱手江山讨你欢。如此为她负上亡国谥号。却各自心甘情愿。

褒只是她的出生之地,姒不过是她的姓。历史留给女人的空间总是局促,像一场腾挪不开的舞,低眉敛袖。即使是一瞬间的张扬,也往往因不可考的姓名、生卒、家乡而零落的一片清净。褒姒似乎已是女人里的幸运儿,她多多少少有姓和籍贯,甚而有段身世。

褒姒的传奇开始于周宣王时期,也就是周幽王的爹,当时有童谣:“月将升,日将没;弧箕,几亡周国。”人人虑有变,未知应在哪里。宣王闷闷不乐,回到宫中听人奏道一位前朝宫女怀孕多年产下女婴,心知有异,招来询问。老宫女说夏桀时,有龙降于王庭,自称褒城二君,桀收龙涎藏之。到了先王时不慎打翻木椟,龙的涎沫流于王庭而变玄鼋,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她踏足其上,心有所感而受孕。为怕王怪罪,女婴已丢弃。

这当然又是鬼话,是为了说明褒姒是祸国妖物而敷衍出来的履历,不足信也。唯一可以相信的是褒姒是个弃婴,后来被褒城一户姓姒的人家收养。彼时的褒城,是今日陕西汉中的一片土地,以今日汉中与西安的距离,已难衡量褒城对国都镐京的遥望。总之,就在离国都不远的地方,就在周幽王登基三年的时候,褒国战败了。十几岁的养女褒姒,被氏族首领当做赎罪的礼物,献到宫廷来。

这一年,正是公元前779年。褒姒缓缓走进周王宫的时候,距离周朝开创已有两百多年。不是周的每个君王都有周文王的仁厚、周武王的霸气,他们甚至没有了周穆王的浪漫。朝中没有了周公、召公这样的贤臣,就是有也不得重用。于是,周的衰败已慢慢铺展开来。

这就像历史的一个大转盘,夏有姒履癸,商有伊帝辛,周有姬宫涅,三个末世之君有相似的荒谬,直让人怀疑他们彼此是不是互为前世今生。你看,桀的身边有 喜(音末),纣的身边有妲己,而幽的身边,有了褒姒。而这三个女人到达各自男人身边的途径,也奇迹般地神似,都是通过战争。桀伐有施氏,得妺喜;纣征有苏氏,得妲己;幽讨有褒国,得褒姒。

他们的相遇,似乎已经暗示着结局,他们将来的离散也会因为战争。

从此周幽王爱上了这个不爱笑的美人,他只看见了她容颜姣好,身姿妖娆,却不晓得她淡漠的容颜后藏着怎样的悲苦前因。书中提及的造琼台、制美裳,鸣钟击鼓、歌舞觥筹,但永远不要过于相信文字,书中记载的可能不是真相,而是后人的铺陈。

奇怪的是褒姒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即便幽王为她废掉了家世显赫的申后和太子,立她的儿子伯服为儲也不能使她喜笑颜开。一个不爱笑的女人,往往对很多事都不会太热切,“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像是她的骨血。这一切就貌似那个叫姬宫涅的男人一厢情愿的热情罢了。

褒姒的冷在古往今来的帝妃中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即使是同样美艳的妺喜和妲己,或多或少在面对皇帝时都免不了笑脸相迎。而她的冷像是一堵冰墙,将幽王隔离在外,只触得到冰凉。面对忧郁冷淡的褒姒,若不考虑两人身份上的差异,姬宫涅可以看做褒姒的奴隶,再三殷勤探问,都只有一句“妾无所好。”再为为何不笑,褒姒高傲回应“妾平生不笑。”

于是这个男人不服气,他不信堂堂周幽王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只想逗她一笑,便许下千金之诺。于是就发生了一幕空前绝后的闹剧。后世的皇帝们再怎么荒唐也没勇气去效仿。商贾的千金买笑,人们摇头却忍不住羡慕叹赏,因为它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可烽火戏诸侯却浪漫到了让人切齿。这昏聩的王似乎并没有觉得自己在浪费着国家的诚信、君王的威严。诸侯们面对这一场盛世闹剧,无言以对,可也只能顺从离去——霎时间,烟尘滚滚东驰去。

古有明训: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战争如期爆发了,废王后的兄弟申侯引犬戎如镐京,幽王和伯服被杀。烽火台上,再没有匆匆的诸侯,也再没有褒姒绝美的一笑,只剩下真正的亡国亡城。

直到公元前771年,他们也只度过了八年光阴。八年的相伴、宠溺丝毫没有捂暖褒姒的心,连一个笑容也只是劳动千万人的烽火才出现。她为何笑?她在那漫天相连的火光中看到了什么?没有人知晓。在我看来,她的所作所为都带着自己的个性,没有人能强迫她,不笑时不论你怎么煞费苦心,要笑时,即便代价是倾国倾城。这样出奇神秘的少女依然故我,仿佛这世上能衡量的只有自己的心情。

史书上短短的记载里记不完全幽王的情愫,而褒姒的结局也不可知,生死难测。也许她的一生是世人难以想象的,她的道路从来没有天堂,只是她再难遇到像幽王这样肯为她红颜一笑而调戏天下的男人。

第五篇:读李煜传而后感(其一)

读李煜传而后感

其一

琴 舞 艳 周 后

词 曲 俊 从 嘉

卿 比 织 女 花

君 使 牛 郎 妒

一 朝 花 烛 夜

四 目 视 无 语

钟 情 惹 人 痴

南 国 诵 佳 话

南唐后主李煜,又名从嘉。登基后为能光宗耀祖,使国家富强,民生安乐,改从嘉为煜。但造化弄人,反而成为亡国之君。

李煜生于七巧节这一天,而且骈齿重瞳,实非凡人之相,预示着大富大贵。他出生后不久,其祖父便逼迫吴王禅位,改号为唐,是为南唐。李煜自幼备受家庭爱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其父中主李亶也颇有文学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的词人之一,父子两号称“南唐二主”。由于祖父去世较早,李煜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受其父的影响,尤其是文学造诣更胜一筹,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江南本属富庶之地,民风淳朴,历代多出文人。大多骚客也都齐聚于此,品茶吟诗,舞文弄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之李煜本来就对文学很有天赋,使在文学上的进步可谓一日千里。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在金陵皇宫的轻歌曼舞声中,在对诗词书画的迷醉中,唇红齿白的小从嘉转眼间长成了风流倜傥的翩翩美少年。中主为了江山能够长久稳固,便挑选了开国元老周宗之女娥皇为未来国母,一段政治联姻就此铸就。可这段对于爱情而言的 “无心栽花”,却真的开出了鲜艳美丽的爱情之花。

洞房花烛之夜,新郎掀开盖头一睹新娘芳容。而这一眼,就牢牢系住了他那颗风流多情的心。新娘的美,超乎他的想象,双目流盼,明净澄澈;樱桃小嘴,别致玲珑;如云乌发,高高挽起;如玉脖颈,颀长优雅;一见娥皇之美,不由丧魂失魄,只觉她比书中读到的西施、王嫱、飞燕、玉环还都生动美丽百倍。而新娘对李煜也有所耳闻,原想肯定盛气凌人,难以侍候。不料竟是这般温文尔雅。双目对视,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李煜,聪慧伶俐的娥皇,一时都成了哑巴。良久李煜才发自肺腑迸处一句:“与子偕老”。

婚后两人恩爱有加,形影不离。娥皇精通音律,且天赋极高;而李煜填词赋诗,两人相得益彰,尽显风情;还协作修复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李煜登基之后,改从嘉为煜,娥皇自然为皇后,人称大周后。有了权力的铺垫,而他们的感情生活更加如鱼得水,也更加奢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上天好像并不眷念这对夫妇,婚后的第11年,大周后病逝。加之其幼子夭折,母亲仙逝,李煜陷入了人生无限的悲痛之中,幸好与娥皇的妹妹情投意合,忧伤得以排解。李煜守孝三年后与娥皇妹妹完婚,娥皇妹妹人称小周后。

然而,期间的一段段偷情史也被世人传颂……

上一篇:党员外出活动感想下一篇:德育培训学习心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